关灯
护眼
字体:

出版说明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顾炎武,江苏崑山人,生于明万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一六八二)。他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十四岁时,与同邑友人归庄参加当时东南一带进步的知识分子组织-复社。他十几岁时,就开始阅读当时的邸报。二十七岁秋试被黜,他「退而读书」,辑录古代史书中关地理沿革的记载,并参考各地郡县制书以及章奏文册之类的材料,结合他那时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开始写作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两部书,前者著重于记述地理形势和山川要塞,后者详细地纪录了各地疆域、形胜、水利、兵防、物产、赋税等资料。他自己说:「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天下郡国利病书序,文集卷六)可见他的学术活动一开始,就与社会政治和爱国思想密切联繫的。

    一六四五年五月,清兵渡长江,顾炎武在苏州参加了抗清战争。战争失败后。他的友人大多牺牲,他自己也几及于难。他的嗣母王氏是一位有民族节操的女子,崑山城破以后,她绝食自杀,留给儿子的遗训是「误为异国臣子」。顾炎武深切的体验到民族压迫的惨痛。这时他写下了像秋山、千里等充溢著爱国的热情壮烈的诗篇。

    他的爱国活动受到当地汉奸地主、土豪劣绅的迫害。为了避免迫害,同时也为了更广泛地结纳各地的抗清志士,观察中原一代的地理形势,以谋求恢复明朝的根据地,进行深入、隐蔽的反清斗争,他遂于一六五六年隻身北上,来往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顾炎武奔走南北,扩大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经验,而他的学术研究也更与现实密切结合。全祖望在庭林先生神道表中曾说:「凡先生之游,以两马两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访肆中发书而对勘之。」他的昌平山水记、营平二州史事以及日知录等书,大多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他在北方结识了像王弘撰、傅山、李顒等爱国学者,并数次在谒昌平的明十三陵和南京的明孝陵。他的活动受到清朝统治的注意。康熙七年(一六六八)二月,他曾因山东姜元衡的告讦入狱,后因李因笃、朱彝尊等人的尽力营救,才得释放。清朝统治者又逼迫他修明史,他毅然拒绝,曾和朋友表示,如果真的强他出仕,就准备「以身询之」(与叶訒菴书,文集卷三)。他在诗中不止一次说到:「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犹著花。」「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他抗清意志,至老未衰。

    顾炎武本名绦。清兵破南京,他志存恢复明室,更名炎武,字宁人;又因避仇人陷害,也用蒋山佣的名子。世人也尊称他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主义的启蒙学者。十七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内部,已孕育著资本主义的萌芽。那时出现了一些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顾炎武虽然没有像与他同时的王夫之那样有较深刻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他的世界观是紧紧顺著唯物主义的方向的,而且在认识论上有很多唯物主义的好解释。他反对宋明以来读书人高谈「性」「命」之学,著重攻击了那种脱离实际的「用心于内」的主观唯心论,这正是当时唯物主义思想家反对中世纪玄学门争的一部分。他说:「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我弗敢知也。」(与友人论学书,文集卷三)他严正地指出这种「游谈无根」的「理学」使得广大知识份子远离实际生活,漠视民间疾苦,漠视国家和人民遭受的严重灾难,这正是唯物主义战斗精神的光辉和表现。

    顾炎武的方法论也是他思想中的精粹部份。他的方法论主要特点,即是注重实际调查和确切的凭据,主张辨别源流和审核名实,做学问贵于有独创之见,反对因袭和依磅傍,重存疑,不盲从,反对死鑽书本,而注意于「致用」和「当世之务」。如他辑营平二州史事,说宋朝所以屡败于金,就是因为不讲究边防形势(见营平二州史书序,文集卷二)。而他所提出的「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答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