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紫栢老人集卷之二十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明憨山德清阅

    杂记

    一日于比部。言一屠牛者。牛将屠。忽跪而求生。泪堕不止。屠不胜怒。遂刺其两目。牛死未移时。屠剔牛肯綮。刀忽跃刺其目。毙焉。呜呼。万物一物也。万神一神也。故以大道观之。天地我伯仲也。以天地观之。万物我伯仲也。我戕伯仲。则伯仲戕我。何尤哉。

    苏长公跋张无尽清净经曰。作止任灭。佛言四病。无尽言。作止任灭。是四法门。长公则曰。无尽若见法门。应无是语。紫栢老人试拈问麟郎。麟曰。两头不着。老人曰。尚未信。汝再道看。麟则崖柴笑而已。老人谓麟。汝见车轮否。能引重致远。千里往复。轮若掩地。则一转不能也。汝知此。谓四病四法门。果是两头语。然汝还欠一筹者。殊不知即两头耳。

    夫龙之为物也。隐显莫测。变化无常。以故世多奇之。殊不知有豢龙氏者。驾之若牛马。驱之若犬羊。夫复何奇。岂非有欲则易制。无欲卒难驯耶竖而趋者。灵出万物谓之人。设有欲亦弗灵矣。昔有鴝鹆效僧念佛。久之。一旦无疾而化。既检其余烬。得舍利若干粒。灿然夺目。闻而未知奇者。将非黑业酒醉。父母撼而未醒乎。当湖有僧诵法华经。有年数矣。一虾蟇闻经声。忽作拳跽状者移时。众见怪而厌之。少顷。若禅坐。撼之已息断矣。达观道人闻而奇之。以为法华会上。八岁龙女。能。献珠得佛。独擅其美。而斯虫复能数千载之下。追其芳躅。是不奇。又孰为奇。夫茫茫宇宙人岂少哉。人弗能而虫能之。则有愧於牛马多矣。虽然。诵经不诚。音难悟物。睹虾蟇。而后信诵者之诚也。我闻唐修雅法师曰。佛之意兮祖之髓。吾之心兮经之旨。合目冥心仔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若然者。则是虫岂非醉醍醐。而熟睡者耶。

    达观道人。乙酉岁之伏牛山。道出滁阳。遘丁太仆。时方炎暑。与二三法侣。纳凉於滁之龙泉寺。一时田侍御。并邹锺二司马。俱问法於道人。道人应机率性。适忤锺司马。司马大怒。威作百态。道人未能以慈心三昧摄伏之。终有愧焉。使锺君邂逅於今日。必以道人为春风主人矣。惜其即世早。无及此缘也。龙泉元封。相去八十余里。故结夏焉。寺主东州。与杜生善。道人於是始识杜生。将七易寒暑矣。田侍御。两司马。较诸二善友。虽显晦未始同条。然皆识道人於乞食之初。可无念哉。乃今惟杜生不远千里。谒道人於曲阿于生之别墅余甚感之。乃嘱杜生曰。汝识吾面。莫若识吾心。汝识吾心。莫若识吾无心之心。识吾无心之心。又莫若识汝之本有心。识得本有心。虽复舆台走卒。轩冕莫若也。如未识之。急须识取。

    予登峨嵋。往返几三年。以贪观山水。须发不暇剃除。遂成头陀焉。既至曲阿于观察北园。时比部为地主。常熟缪生。吴江周生并在。予以暑热。乃剃发而留须。发几四寸许。以一囊红花裹而藏之。携至清凉。授开侍者。寓清凉半载。除夕须亦剃除。亦授开侍者。惟左右鬓。命众阄之。时一芦运禅人得其右。一微渊禅人得其左。叶航江禅人阄毕。特请於余曰。愿得分少须发供养。予睹其眉宇。真色蔼然。乃分向授开侍者所藏发一束与之。虽然。老汉以十方世界为一缕发。且道全身向什么处安着。以十方世界为全身。且道一缕发向什么处挂着。道得亦三十棒。道不得亦三十棒。如何即得不受棒去。咄。云山万迭水潺湲。窣堵棱层顶如削。

    嘉靖初。蒲之万固寺。背七里许。峰峦攒秀处。有古剎曰赞叹。其中老纳义秀者。温里人。精进敦实。日课阿弥佛十万余声。朝夕无闲。五十余年矣。至於经行之所。砖砌成漕。或穿及底。人试补之。久复成漕。今犹在也。初有贫寒子。不能自活。来依秀。秀纳之。久之见其动静弗佳。因呵曰。汝真贼也。无何果约其党。乘夜击秀。初击秀称佛声犹洪。再击称佛声弗断。然亦微矣。因死。亦当垂绝之际。佛声不断。至於股折。能跏趺而逝。非五十年志气坚强劲正。乌能至此。又有白居士者。亦往来蒲城。佣役得值。不择僧俗。悉施与之。一日灌园汲水。忽遗身心。鼻息乎绝。有老妪不知其定。多方强救之醒。七日。旋定如初。后游陕。定於盩厔冷庙中。将九十日。村人谓其死也而埋之。呜呼。秀老精进而取杀。居士禅定而活埋。皆多生夙殃也。

    五祖演和尚。一日云。我这里禅似个什么。如人会作贼。止一子。其子一日忽问云。我爷死后。我却如何养家。须学个事业始得。其爷一夜引至巨室穿窬。入宅开柜。教儿子入其中取衣帛。儿才入柜即锁却。父乃寻先窦而去。其儿子在柜中。计无所出。故作鼠啮声。其家点灯开视。柜才开。贼儿耸身跳出。人不及措手。得脱。随赶至中路。贼儿忽见一井。乃推巨石投井中。追人却於井中觅贼。儿直走归家问爷。爷云。你且道怎生得出。儿具说所以。爷云恁么。却尽做得。万历丁亥冬。余结制芦芽。禅余无事。偶与主人妙师。阅及此篇。妙师捧腹笑而泪下。余问何故若是。妙师曰。我笑中有痛。余又问。痛甚事。妙师曰。痛他父子情忘。始做得贼。余感妙师知言。故录之。

    迦旃延有慧辩。善说法要。於大众中。以解行称第一。常宴坐树下。有外道来问曰。以我观世人。但有此世。更无他世。可得然乎。迦旃延曰。今此日月。为天为人。为此世。为他世耶。若无他世。则无日月矣。外道俛首。如是转折几十。而外道情枯智讫。遂归依之。或者问佛。迦旃延。富楼那皆有慧辩何故。佛曰。渠二人多生修无我观。故曰。修无我观。何以得慧辩。佛曰。汝不见钟鼓乎。本无心念。而随叩随应。以其内本空故也。问者始解。

    嘉靖闲。夔州万县象鼻岩下。有一庵禅师。书华严经。一日日暮。残阳已没。尚徐徐。书之不已。侍者报曰。日光久没。何书经不止。禅师闻。则伸手不见指矣。呜呼。本有常光。无择凡圣。瞥尔情生。暗相现前。余追思一庵之精诚。於书经之际。此光忽露。因缀之以偈曰。笔头无火夜生光。了了徐书经几行。幽鸟一声啼绿树。东风吹散百花香。此偈余忘之矣。适万县福城庵。行行上人。诣吴请华严经。闻余书法华於金坛。於见素之墨光亭。特过信宿。灯下偶及此。予憬然。因再缀之以偈曰。万县吴门共一天。书经谁后复谁先。夜深偶举陈公案。这段常光又现前。

    松陵丁慈音。言及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师拶之曰。如何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丁生惘然。师曰。汝问我。我为汝说。丁生唯然。师忽击几一下。问丁生闻否。答曰闻。师曰。此非而生其心。又问丁生。汝闻时是有心闻。无心闻。答曰。无心闻。师曰。此非应无所住。既而师复说一偈曰。木鱼打得频。怕痛忽生瞋。汝若知痛处。禹门度金鳞(丁生名法鳞)。

    解易

    先天有常。则后天何始。后天有常。则先天何复。唯先天无常。而后天始开。唯后天无常。而先天可复也。如伏羲未画之先。岂无易哉。然非伏羲画之。则天下不知也。予读苏长公易解。乃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虽性情有殊。而无常则一也。何者。乾若有常。则终为乾矣。离自何始。坤若有常。则终为坤矣。坎自何生。故乾坤皆无常。而离坎生焉。至於一卦生八卦。一爻生六十四爻。不本於无常。则其生也穷矣。此就远取诸物而言也。如近取诸身。则一身有四体。手与足也。总手与足而数之。不过二十指。就一指观之。可屈可伸。若指有常。则屈伸之路塞矣。若屈伸有常。则指终不得复为指矣。吾以是知先天之易。初无有常。则后天之路不穷也。后天之易无常。而先天之途。本自通也。苟性若有常。情何从生。情若有常。性何从明。唯性无常。则道可为器也。唯情无常。则器可复为道也。圣人知其然。所以即情而复性。而不废耳目之用。即性而摄情。而本无物我之累也。所以开物成务。多方变化。使天下沾其化。而情消性复者。如春阳之在万物。物无不化也。如严冬之藏万物。物无不复也。然易有理事焉。性情焉。卦爻焉。三者体同而名异。何哉。所在因时之称谓异也。苟神而明之。理可以为事。事可以为理。则性与情。卦与爻。独不可以相易乎哉。如易之数。爻情是也。如易之理。卦性是也。数明。则吉凶消长之机。在我而不在造物也。理通。则卷万而藏一。虽鬼神之灵。阴阳之妙。亦莫吾陶铸也。

    卦名大有。盖一阴而居尊位。备有信顺尚贤之三德。而群阳心服。自归之。故名大有也。唯初九。处远而不能通五。故若有害也九二。位与五应。阳以柔通。三以阳居阳位。势可以通天子。复有上九冥而援之。则其通上。岂不易哉。四则近五。而三又非强梁者。则专而附五矣。而五自知。柔不能独立。得上九而附之。五既附上。又能容四与三二。乃本配专辅五。而不惮劳。可信也。以此观之。初九虽则处远。其阴被五之德厚矣。未有被其厚德。而不怀报者也。予以是知。一阴五阳。而阳服其信顺尚贤之德。并甘心为其用也。不亦宜乎。

    我观易之噬嗑。乃知人之情。若水火也。盖水不至下。则不止也。火不至空。亦不止也。以下与空。水火之极也。如噬嗑之初九。恶六二之乘已也。怒而噬之。由肤而至鼻。而六二以至柔之德自持。以中正之道自安。恬不为介意。然终非初九之福也。故天道。损有余而矜不足也。又六三之恶九四乘已也。亦怒而噬之。是不知九四六五。皆至坚而难噬者也。六三由是而力穷矣。然九四六五。不推六三之力穷。亦并力噬之。则六三也。欲敌之则力不胜。欲安之则心不甘。唯怀毒而已。然则六三之力穷。乃九四六五之福也。九四六五皆坚而难噬。则又六三之福也。而六三得福不知。唯怀毒焉。可谓愚而陋矣。若九四六五。果知六三之有毒。噬而能止。则九四六五。得福亦多矣。唯上九也。处噬之终。不知戒。而以噬为事。则处终者。凡噬之祸。并归之矣。其荷校灭耳。不亦宜乎。呜呼。唯君子玩象而得意。得意而知戒。持理而折情。情折而理充。理充而日造乎无我之域。故有犯而能容。容则大。大则无外。无外。则天地万物皆可以范围之。岂可当噬嗑时。我无术以御之哉。

    夫井不自井。由人而井。故井虽不可改。而可夷也。然井不自夷。亦由人而夷。即此观之。井夷不夷。井洁不洁。皆由人而已。井何预哉。故井无得丧。而人有往来。汔至则瓶入井而未得水。未繘则瓶得水而未出井。如繘而出井。则有功而无凶。未出井而羸其瓶。则有凶而无吉也。然皆存乎人。不由乎井。井唯应之而已。又卦不自卦。合六爻而后有卦。爻亦不自爻。分一卦而后有爻。然合六爻而为卦。则心在而情不存矣。分一卦而为六爻。则情在而心不存矣。夫情果有情哉。心果有心哉。但应物而有累。则谓之情。应物而无累。则谓之心。故情与心。名焉而已。若其实也。亦存乎其人耳。故曰。周流六虚。上下无常。无常者情也。六虚者爻也。爻乃虚位。忽吉忽凶。皆情之所致。故曰。吉凶以情迁。设一心不生。六虚不游。则应物而累。与无累者全矣。全则谓之卦。卦则无我而灵者寓焉。爻则有我而昧者寓焉。心则又寓乎卦爻之闲。故可以统情性。统。通也。盖善用其心。则情通而非有。性通而非无。故老庞曰。但愿空诸所有。甚勿实诸所无。良有以也。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此十四字。本一义耳。盖人之有我。以有身也。身之有人。以相待也。身既不获。谁复我名。我既无我。人又谁见。吾故曰。此十四字是一义也。

    咸之四爻。吾知之矣。如有心而应之。终不甚光大也。无心而听天。则未光者。亦光大也。噫。吾才生心。则性变而为情矣。性无我而灵。故能通天下之情。情通则无事不吉。不通则有我而滞。故以之图事。吉亦变凶也。

    一日文待者。问余咸艮之旨。余将拄杖擉其足。失声叫疼。余征之曰。汝知咸艮之旨乎对曰弗知。余复示之曰。汝知之乎。汝若不虚。擉即不应。汝若不止。擉亦不知。唯止资虚。所以应之不穷。唯虚资止。所以智之不倦。所谓咸艮者。在於日用。非在语言文字也。

    智鉴曰。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庐山曰。一微涉动境。成此頺山势。予闻二老之言久矣。然终不大明了。及读易至渐卦。始於二老之言。了无所疑。盖卦寓性。爻寓情。如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者。即卦之意也。如一微涉动静。成此頺山势者。即爻之意也。大都一心不生。则吉凶无地。一微涉动。则吉凶生矣。故渐之六爻。一微未涉之初。有其位而无其人。一微涉动之后。则有是位而有是人矣。唐李长者以渐卦六爻。寓十信升进之意。盖十信自初至十。皆以生灭心。闻法悟解。以解始染。尚属生灭。未入无生灭位。至入初住。则分得无生灭矣。

    予读易系辞。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处觉象与形。皆在在之籧庐。而非在在象象形形者也。如得在在象象形形者。则象象形形一指之屈伸耳。噫。金之未销也。块然而已。及其既销也。则融然而已。然外块然而求融然。外融然而求块然。吾知神圣。亦无如之何也。

    予观易至泰卦。不觉掩卷长叹久之。夫大壮之与夬卦。当是时也。小人愈衰。而君子愈盛矣。然而圣人独安夫泰者。以为世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使其穷而无归。其势必至於争。争则胜负之势。未有决焉。不若独安乎泰。使君子常居中而制其命。而小人在外不为无措。然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噫。圣人之见远矣。后世君子。不体圣人之意。一得其位。必欲尽逐小人。饱快所怀。殊不知君子小人邪正不同。固虽天渊。然而共以天地为父母。天地之於子也。贤不肖岂不自知哉。知而容之。以为既生之矣。以其不肖而逐之。则父母之心。亦有所不忍也。但当使贤者制其命。不肖者听其令。则君子不失包荒之度。而小人亦得以遂其所生。若必欲尽逐小人。而都用君子。虽圣人复生。不能行也。知不能行而强行之。谓之悖天之民。苟使其人。得其位。行其志。而国家元气。不至大坏。苍生不受其荼毒。未之有也。

    铭

    樊城仁王寺建大雄殿碑铭

    盖闻西方般若。一名而含多义。中国无一名多义之名。以翻译之故。存梵而略华也。般若。有文字。有观照。有实相。三者同名实异。苟得其实。名岂能淆。又般若有八部。惟仁王般若。乃波斯匿王。首问释迦如来。护国佑民之法。波斯匿。又名月光。月光所问之经。总八千余言。言言本於五忍。而五忍之立。盖凡有国有家者。不以为前茅。则七大不祥。相继而起。不祥起。复不以五忍御之。则社稷亡矣。又梵云般若。此翻智慧。良以一切不祥。皆生於愚痴。故君愚痴则失臣。臣愚痴则不忠。父愚痴则不慈。子愚痴则不孝。桀纣幽厉。愚痴之尤也。尧舜夷惠。智慧之首也。襄阳府樊城。仁王寺。建自宋景定闲。迄国朝中废。而楚唐襄三王。佥谓寺以仁王名必有谓。既而访之高人胜士。乃知名本於经。於是并力重建。适逢世庙龙飞汉水。易名仁皇焉。万历辛卯。属有不净。火龙怒而浴之。殿庑灰烬。而楚唐襄三府主。以为兹寺也。我先王所建。於是复并建之。呜呼。波斯匿王为五天之长。不以出世法为问。而问世法护国佑民之具。苟非夙植善本。有大智慧。岂能即世闲法。而明出世法哉。经以仁王名。盖旌其德也。而楚唐襄三王。亦并夙植善本。继月光之业。而世为金汤。岂偶然乎。殿成。禅客乾公从余问讯曰。寺不幸而火浴之。又幸楚唐襄三令主。不忽祖宗之志。复同鼎建。敢乞先生一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