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弘一法师编说经悟佛及格言别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杂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妙什禅师)大多数人都有这些障碍,须认真检点自己,有无贡高我慢,嫌弃他人之习气。世间善事,一切随缘,不必勉强。为名闻利养而做善事,果报还是在三界中。世人每天辛辛苦苦为名利是求,若看不破就脱离不了生死轮回。过去不知道每天追逐名利,佛点醒我们的迷关,方知已往之非。有人说:“假如天天念佛,谁给饭吃?”佛在经中说得很清楚,纵然大地众生皆出家修行,佛以白毫光中之一分供养拿出来供给这些出家人生活,足足有余,所以念佛不要顾虑生活问题。

    六十四.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幽溪法师)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嗜好每人都有,念佛人对嗜好必须全舍弃,丝毫苟且不得。出家人把世间五欲六尘放下了,而喜欢经典也是贪爱,也是障碍。有人喜欢佛像,收集古董佛像,珍瞄至切,来生依旧搞轮回。往生最重要的标准是佛在《无量寿经》中告诉我们的“一向专念”。《弥陀经》的标准又高一层是“一心不乱”,如夹杂其他念头,一向专念就达不到,专念尚且不成,一心不乱更做不到。

    六十五.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师)此是观想方法,西方世界人民绝无情爱,我们也应当放弃,恢复到心地清净平等。面色表示怒容者谓之嗔,心内不高兴不表现于外者谓之恚。比较有修养者,喜怒不形于色。西方人即使下下品生者,蒙阿弥陀佛无量光之摄受,所有烦恼皆消除,等于证得阿罗汉果。西方人相见皆生欢喜心,不会有烦恼,实不可思议,故称之为难信之法。当今天下大乱,生于此时代怎能不苦,只有轻重之别而已。在此娑婆世界有时亦有短暂的小乐,名之为坏苦。西方之乐不需要等待,也不中断。会用功者,一切时一切处,心可转境界,凡夫作不了主,被境界转,苦不可言。一切时一切处皆为修行人修净之助缘。《华严经》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作出一个榜样,表演给我们看。凡历缘境,成就自己,样样清楚,而心中如如不动,定慧等修。

    六十六.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猬毛!(西斋禅师)刺猬身上的尖刺很多很硬,遇大动物侵害时即缩成一团,以保卫自己,颇为有效。娑婆世界苦事太多,多如猬毛,不适宜我们居往。禅师告诉我们应以苦为师。

    六十七.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

    (袁宏道)

    袁居士也是念佛求生净土,《净土圣贤录》有记载,《居士传》有他的传记。他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只生到边地,但他觉悟很快,未久即生安养。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这一段话适合于当今时代,善知识难遇。我在已往讲习中介绍大家拜阿弥陀佛为师,在家里设一尊阿弥陀佛像,常常想念老师,想老师的慈悲功德,念老师的修行度众生之悲愿。这一句佛号把弥陀的无量智慧德能都包括在内,这叫真念佛。

    古时候古圣先王所有一切制度仪规,都是教化众生。读《礼记》,五礼中之祭礼,明白规定祭祀祖先,不是祖先不祭。孔夫子说:“非其鬼不祭。”鬼是归去的意思。至于祭天地山川是天子诸侯的事,非平民之事。祭祖先时要阐明祖先过去在生时之德行教诲,使后人常常追念遵行,这个祭祀属于教育。仪式留传于后世只有形式而无真实内容,常被人视为迷信。佛门中祭鬼神之仪式很多,其中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但文字深奥,不易理解,似应用现代语言加以说明,使民众都能明白。经论是最好的伴侣,其中于往生无助者不取。袁居士讲的是往生经论。如想在这一生成就,虽有我最爱研究的经论也暂时放下,不要打闲岔,等到了西方再学不迟。

    符按前文中有孔子说非其鬼不祭一语,恐初机同修难以理会。

    此语出自《论语》卷二为政章中:“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其大意是说:不是我们的祖先而我们去祭祀他,这是一种谄媚的行为。遇到道义上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郑康成注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而祭之者,是谄求福。”可见鬼字就指的是祖先。又朱子解:“非其鬼,谓非其所当祭之鬼,知而不为是无勇也。”

    六十八.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

    (袁宏道)

    袁居士是古人,离我们几百年,已经说五浊恶世。现代科学家说:“如不重视环保,五十年之后,这个地球就不适宜人类的居住。”环保无法改善,其根源是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环境,正报是人心,心净则土净。人心是贪嗔痴慢,如不知保持清净心,而想改变环境,谈何容易。如真像科学家所说,五六十年后我们到那里去呀!念佛人若不赶快求生净土,怎么办呢?浊就是污染,污染是由相上讲的,恶是由业因上讲的。心恶行为也恶,感得身心世界都污染了。这几年全球气候不正常,天时失常,不是好现象,与人心互为影响,愈来愈严重。

    六十九.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答:“此言甚是!”(莲池大师)不信净土真是福薄,念了《无量寿经》就明白了。一听就相信,乃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所培养的善根福德。即使下下品往生的,或一生造作罪业,临终忏悔往生者皆是大因缘大福德,绝非平常人。

    七十.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莲池大师)莲池大师的道德、文章、修持近五百年中首推第一,而他虚怀若谷,没有一点自满自大,没有一点夸张,自称为下劣凡夫。他的特长即“安分守愚”四个字,人不要学聪明,学聪明就坏了。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李老师教我学愚,他说他自己学愚,一生没有学成功。莲池大师平生所修惟念佛,一天念十万声,计数的,也不念经咒。年岁大了,工夫格外加紧。有人向他请教,不管什么问题,他的回答只是一句阿弥陀佛。印光大师晚年专心念佛,有人给他写信,他写一函遍复。我现在也学他。我快70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要办自己的后事了,大家写信给我,我刻一个图章“老实念佛”,连信封都退回去。老实说,凡是提出问题来问的都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提出问题的都是不老实的人。

    七十一.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莲池大师)听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及阿弥陀佛的名字,一生可以决定往生。

    乃大欢喜,但不要怕去不了。只要真正肯修,善导大师说,万修万人去。从今以后,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统统放下,心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随时希望往生。《无量寿经》上辈往生一段同《观经》上品上生章尤为重要经文,见到阿弥陀佛即证得无生法忍,证得无生法忍即有能力度众生。若是由西方世界打个转,再回到娑婆世界来,是再来人,就有智慧神通帮助别人,否则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如何能度人呢?关于上品上生章非常重要,有录音带保存,诸位应当常常听,至少要听二百遍或三百遍。过去古大德学一部经要几十年,如终南山道宣律师,专学《四分律》。台湾有单行本,线装书二十册,精装者四巨册。道宣听了二十一遍。从前听经苦,没有交通工具,闻某法师在某道场讲经,不论远近皆步行前往。现代人求快速,说这部经我听过了。听过一遍就不想再听,这样的态度,焉能有成就?我在台中时李老师讲经,有时在台中,有时在雾峰讲同一部经,我们一再去听,每次讲的都不一样。台中慈光佛学讲座编写的“十四讲表”,我听了十一遍。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求生西方一定要上品上生,上品上生去不了,还有中品,如目标定的太低就麻烦了。

    七十二.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藕益大师)世情要看破看淡,不为世间情爱所累,念佛工夫才能得力。生活能勉强过得去就行了,不求奢侈丰盛,生西方世界才有把握,心在道上不要用在生计上,尽情追求生活享受,道心即退失,往生难有把握。阎浮世界是五浊恶世不可留,应当快快到西方极乐世界,真肯放下,往生有望。

    七十三.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藕益大师)大慈父是阿弥陀佛,归命即归依。七十四.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薰修净业。(彻悟禅师)“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惜我们都浪费掉了。我劝各位念佛机要随身带。阿弥陀佛是净念,起一个妄念,动了贪嗔痴即是九法界的业因。一天到晚不知道造了多少业,哪个业因强,哪个就先受报。故须特别留意,必要抓紧今生的机会,万一失掉,不知道哪一劫才再遇到佛法。把精神放在执持名号上,光阴才不会虚度。

    七十五.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彭二林)欲是欲望,念是妄想,这两个东西在,道就站不住。虽不能剧断,亦应慢慢看轻放下。否则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生不了西方。

    七十六.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困;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彭二林)“子”,古时对男子之尊称。既然发愿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必须要有一副铁石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烦恼所动,此谓之铁石心肠,禅宗称之为禅定。色声香味触是外尘,法是内尘。世间法不能沾染,出世间法亦不能诱惑我们,什么禅宗天台贤首密教统统都不沾染,心才能定。只求一见阿弥陀佛,诸佛来了也不理不睬,何况其他菩萨罗汉善知识。内绝不起心动念是定,外不被诱惑是禅。修行有此觉观功夫与心态,哪有不成就之理。

    七十七.莲花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

    (彭二林)

    十方世界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西方世界七宝池中即生出一大朵莲花,且有你的名字。心地真诚,念佛恳切,工夫不断,此花越长越大,光色一天比一天好,将来往生时,阿弥陀佛即以此花来接引。若退心,此花慢慢枯萎。西方只有池中莲花有生灭之相,其他皆是万古长春的。

    七十八.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著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张守约)上品往生的到了西方即见到阿弥陀佛,下品往生的还有一段修学时间才能见佛。不管上品下品均不退转,而且圆证三不退,此法门殊胜无比。参禅怕著相,一著相就不能开悟,如说我什么都不著,即著了一个什么都不著的相。念佛人只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要专。念佛怀疑者还不多,而夹杂者难免。看非净土经论是夹杂,人情佛事均须放下,而且必须信有净土,实有莲池。

    七十九.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著,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悟开禅师)弥陀名号不但是西方教主圆满的名字,实在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通号。“阿弥陀”是梵语,其含义是“无量觉”。“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哪一尊佛不是无量觉呢?所以这个名号是正觉圆满之名。西方世界是弥陀教主大慈大悲方便建立,接引一切有缘众生。所谓有缘者即是能信、能愿、能持者。此法门与禅宗性宗不同,禅、性二宗要离相,而这个法门必须执持名号,一定要执著,只是把执著的对象换一换,把往常执著的对象放下,执著一句阿弥陀佛,而且就怕你执著的不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一切幻化妄缘都可以远离了。

    八十.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印光法师)

    无论在什么环境,闲忙都好,需要思考时把佛号放下,工作完了,马上提起一句佛号。假如是不需要思考的机械式工作,已经作娴熟了,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念佛。称心如意时或遇到逆境时都不忘念佛,做到这样往生有望。

    八十一.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

    有一人写信给印光大师,问他学佛有无秘诀,他答覆说,秘诀就是“诚敬”二字,诚是真实,一丝毫虚假都没有。“真诚”是大乘佛法讲的。无上菩提心”。儒家也讲诚意正心,所以儒家的学问思想也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儒家讲真诚不圆满,佛家讲的圆满。菩提心一发就是诚与敬真正发起的时候,从凡夫地超越二乘证到圆教初住的地位。圆初住以下都未发菩提心,用的是虚情假意。从圆初住到成佛的果位有四十二个阶级,证明诚敬的不同程度,恭敬是真诚起的作用,内心真诚表现于外者即为恭敬。祖师用最浅显文字开导我们,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之阶,果能做到即是法身大士。了生死不但了三界分段生死,同时也了掉变易生死,所以这是极好的秘诀。

    八十二.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贪嗔痴三毒是病根,常常发作,身体衰弱,心常恐惧,都是心中有毒,心理影响生理,但能把一句佛号认真地念,工夫得力,使无始劫来的贪嗔习气消除,才是究竟彻底的治疗宿疾之法。八十三.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兹行以往生耳。有一类人自觉罪业深重,不敢学佛,认为佛会怪罪他,不能收容他,瞧不起他,以佛菩萨为凡人。此种人还是好人,有惭愧心。佛对五逆十恶之人,只要肯念佛,一律平等收容,往生品位看其忏悔工夫。自知有罪,如不求佛拯救必堕三恶道。

    八十四.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

    娑婆世界实在是苦,极乐世界实在是乐,若深信佛言,乃是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之人。祖师苦口婆心之言,我们要深深体会。

    八十五.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我们发愿要真实恳切,诸位如到大陆观光在乡下仍可看到大粪坑,如掉在粪坑里,还愿意多待一刻吗?必想急于出离。坐牢一切自由都失掉了,一心一意急想出离,自己无能力出来,一定要求人帮忙。我们今天了解娑婆世界确是甚苦,但又无法摆脱。佛在经论中讲的理论很清楚,修持方法也很周详。叫我们断烦恼,修戒定慧。我们也知道三毒是病,三学是药,但是做不到。在无可奈何之下,不得不听诸佛如来的劝导,只要这句佛号念好,决定带业往生。八十六.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初机同修,尤其对于知识分子,这是当头一棒。学佛人粗心大意者多,心思细密者少。四弘誓愿谁都会念,不但教我们如何发心,连修学的程序都给我们说出来了。首先要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即与佛的心愿合一。烦恼无尽誓愿断,业识未消是烦恼未断,三昧未成是心不清净。此刻不能学法门,要等三昧成就再学法门。现代人前面两项不要了,先由法门无量誓愿学开始。如同盖楼房,一楼二楼都不要,只盖第三层,大错特错,光阴都虚耗了。我建议各位在这一生先修前二条,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再学后边两条,把时间精力都放在执持名号上,念到一心不乱,烦恼就没有了,念佛三昧也成就了。

    八十七.入理深谈,且缓数年。

    广学多闻,再等几年不迟。如这一句佛号真念好,那些法门请你学,你都不愿意学。

    八十八.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这是真话。《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将此事讲得清楚,他说我与五十二同伦,大乘菩萨位有五十个,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加上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个。他与这五十二个位次的人,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只凭一句佛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一句佛号圆满成佛。世间一等聪明人不会找自己的麻烦,不会绕圈子。惟智慧第一者才能接受,《弥陀经》上佛对舍利弗说,他为什么不对别人说,因为舍利弗智慧第一。再者我们对于学其他法门的人要恭敬赞叹,不可毁谤。他如说我们无知无识,下根劣智,我们统统承认,一心老实念佛就好。

    八十九.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前面谈过学愚,愚好,笨好,聪明伶俐不好,时间不会久。愚人含藏的深,能久能远,能光能大。浅识者见不到。祖师责备此人习气很重,好高骛远。不要同世间人比,要同往生人比,他为什么能成就,就是自己承认不如人,这与真诚恭敬相应。如认为自己这也行,那也行,样样都比人强,你来生还搞六道轮回。

    九十.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佛门中无论在家出家,有很多自命为通家者。通宗是参禅的,通教是对经教有深入研究者。此种人往往轻视净土法门,不肯接受念佛。这样只有各修各的。他如劝我们学他的法门,就对他说,我没有你的智慧聪明学术修养,我不如你。如再劝,就说我怕麻烦,念佛简单,经教太繁。宗门教下,最后到临终时,一切经教统统用不上。民国五十七年佛光山刚刚开山,只有一个佛学院,星云法师找我作教务主任,同时担任讲师者尚有唐一玄、方伦居士,现在都不在了。当时还有一位钟景德老居士,年岁大我很多,学佛颇有成就,参禅学教兼习密宗。四五年前我到屏东东山寺讲经,他来看我,已八十五六岁。见到我握手言道,我现在念阿弥陀佛,那些禅与教都不得力。他一天念三万声佛号,一天走三万步,身体健康,红光满面。他肯回头,往生有望。

    九十一.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妄想就是念头,妄想太多,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宗门所说的向外驰求。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一个妄想都没有。神秀说的尘埃就是妄想。返照回光是息妄想的好方法。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说出自己的修持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我们不肯回头,佛家常说回头是岸,古圣先贤教我们回首如意。古人手上常常拿着如意,因如意是回头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尤其富贵人家都有此物,提醒自己要回头。世间人求功名富贵,也要知足。此法门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由一切妄念中回头,恢复我们平等心、清净心、正觉心,此之谓返照回光。

    九十二.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大师痛切感慨之言,发人警醒。发心学佛者都是好人。佛门有句老话:“学佛一年,佛在跟前,学佛二年,佛在西天,学佛三年,佛化云烟。”如能保持初心,成佛有余。随环境而动摇,值得我们随时警惕。世间善根为“无贪、无嗔、无痴”,名三善根。反之,贪、嗔、痴为三毒。出世间善根为“精进”。这一生机缘不好,没遇到一位真正善知识。末法时期找不到善知识,只有求佛。李老师自己非常谦虚,不以老师自居,叫我们学印光大师,印祖已逝世而有《文钞》在。真正通达的人没有不念佛求往生的,古来大德早年博学多闻,到了晚年一切放下,专心念佛。

    九十三.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印祖80岁圆寂,正在二次大战时。现代若发生战争,其惨烈有甚于二次大战时,以时代人心言,不如五十年前。现在表面上虽称承平,而危机四伏,远比昔时为甚。一旦爆发,逃避都来不及。李老师往生的前一天下午带几个学生散步,把消息透露给同学说,他要走了,不想再住下去了,告诉同学说时局已经乱了,即使佛菩萨神仙下凡也救不了,惟一的一条生路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李老师最后的遗言。老师去世七年,观察时局与老人家所说相符。如不认真遵行李老遗言,即是前面所说的善根浅薄。从电视报纸看,整个世界不景气,人口愈来愈多,失业率增加,情况非常严重。我们现在有这么一个安定的环境,若不认真念佛,就太可惜了。

    九十四.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

    心跳恶梦,这些现象是过去恶业种子在梦中现行,不必介意。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梦中相是虚妄的,跟前森罗万象也不是真实的。觉悟的人知道这是业习种子现行,善恶境界都不能脱离轮回。世尊在楞严会上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我们没办法转境界,印祖叫我们专心念佛即能转境界,在善恶因缘缠绕时,立刻提起念佛的警觉性。

    九十五.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严格遵守净宗家风,老实念佛。持斋是吃素,不与众生结怨仇,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改恶修善,要由内心里去改。《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皆为印祖一生所提倡者。如何培德植福,依此而行,在生能消除业障,临终神志清楚,稳生安养。真心照教规去做,方不虚度此生,才是三宝弟子。

    九十六.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

    世出世间一切法是无量因缘所生。法相中讲四缘,把无量无边的因缘归纳为四大类,即“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一切法无偶然而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熟读《了凡四训》即能真正认识因果。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遇到一点挫折即觉得冤枉,怨天尤人。应知人生恶多善少,故一生中违逆之事多,称心之事少。世间最重的业障所有经忏不能消的,念佛可以消掉。有人说:“我念佛不少年,何以业障消不掉?”这是念的不如法,第一心不真诚,第二念佛还夹杂,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符按法师提到的四缘是法相名词,恐初机不易领会,兹简单说明如下:

    (一)因缘。这是二法相生成缘。如种稻,谷子是因,长成为稻是果。稻又可作为种子,因成果,果又成因,故又称为亲因缘。

    (二)等无问缘。这是二法相让成缘,又称为次第缘。譬如排队买票,前人走一步,后边人跟一步,中间不可插队。此二者互相衔接必须相等,即同类之义,故称等无间缘。

    (三)所缘缘。这是二法相待成缘。譬如娶妻之人称为丈夫,如其无妻,他就没有丈夫的资格。又如镜子前面有一件东西,镜中同时照见一件东西。若没有这件东西,镜中即无此件之相。此第一个缘字有攀缘之义,有能缘所缘,必先有所缘然后才有能缘,无所缘,能缘不起作用。

    (四)增上缘。这是二法相助成缘。譬如单独一个稻种不能发芽生苗成稻,须有水土肥料日光灌溉帮助其生长,这些助缘谓之增上缘。

    九十七.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垣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被烦恼缠绕的凡夫,假如没有贫穷疾病等苦,不见得是好事情。贫穷疾病中是在受报,报尽就好了。如无此苦,恐又要去吃喝玩乐造罪业。苦人没有时间金钱,自然可以避免许多罪过。谁肯在得意时想到将来会堕落。得意时难免损人利己。俗语说:“乐极生悲。”视其损害他人的浅深接受果报,不只现世受报,死后堕落三途才是可悲。

    九十八.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我们学佛为什么得不到好处?工夫为什么不得力?即因为未由恭敬中求。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在课诵本或许多忏法中第一句是“一心恭敬”。一般人只是在口头上滑过而已,故毫无效果可言。内真诚则外恭敬,表里一如。佛法真实利益是消业障,业障一消,则烦恼、忧虑、牵挂、分别、妄想、乃至于身心疾病都没有了。增福慧,自己聪明伶俐,对人对事对物比过去看得清楚,一切作为作得很恰当,这是慧。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必须把业障消掉,障碍排除才行。

    九十九.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念佛不恳切、不真诚,心中还夹杂着妄想,是死难尚未临头。在《净土圣贤录》中读到张善和的往生记录,他过去生中修集善根非常深厚,到临终遇到善缘。但是这一生不幸作了一个屠夫,杀了不少牛只。临命终时看见许多牛头人向他讨命债。果报现前,惟心志尚清楚,生大恐怖,大声呼救。恰好有一出家人路过其门,闻之,即燃着一把香,令他急念阿弥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念了几声之后,牛头人不见了,阿弥陀佛来了,他就走了。因为他的心真诚恳切,所以有这么大的效果。从此一公案亦可证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均能兑现。世间一切苦比不上三途,饿鬼畜生苦比不上地狱。

    《地藏本愿经》说,地狱之苦,说之不尽。如不往生西方,迟早地狱有分,不能不警惕,即使下品下生亦能证三不退。

    一百.末法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

    善导大师讲,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如遇缘殊胜,即能上上品往生。我们今天的缘无比殊胜,超过任何一个时代,如不能上三辈往生,真叫冤枉。现代的佛教典籍容易得到,《无量寿经》译本有五种,无人能遍读五种版本。《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

    会集本有四种,夏莲居老居士民国二十一年发愿会集,集五本之大成,比王龙舒、彭二林、魏源他们所会集的都圆满。此夏编会集本在台湾只印了三千余本,许多人未见过,道源老法师对五种译本未全读过,亦未见到夏编会集本。台中李老师九种本只见过五种,尚有四种未见过。今天我们把九种版本印成一册,此乃无比殊胜之缘。现在我们所缺欠的是善根。善根是真正相信发愿,福德是真肯念佛。我的善根很薄,学佛之初不相信净土法门,老师虽然苦口相劝,我不好意思同他顶嘴而心里不服。后来经过研究《华严》《楞严》《大乘起信论》之后才相信净土是归宿。特别是《华严》,古德说:“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经之导引”,这话说的一点不错。我劝人就念一句阿弥陀佛,不要研究经论,有人还不相信,也不服气。他说:“法师叫我们不要研究经典,但是他自己曾经学了许多经典,他这是愚民政策。”其实他哪里晓得我的真意,我实在不愿意同学们再走我的冤枉路。我耗费了三四十年才回头,吃了亏上了当之后才找到这个法门。假如我老早听老师的话,一心专攻念佛法门,到今天无论走到哪里,人家会称呼我是阿弥陀佛。

    一百零一.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

    修行要各尽其分,根性利者可学教参禅,总不如念佛稳当,中下根性,学教参禅得益非常有限,不如老实念佛。出家人的本分是“远绍如来,近光大法”。在家人本分是“弘法利生,护持佛法”。僧团作到六和敬,佛菩萨必来护持。修行的态度无须要表现,工夫随其自然成就,无须与他人争胜,学愚,自觉一切不如人,自然不会贡高我慢,还要改过迁善,摄心念佛,勇往直前,永不懈怠。

    (二)格言别录

    (弘一法师编订)

    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凛闲居以体独,不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人谱》六条)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存养类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以和气迎人,则乖渗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骼刻当矫之以浑厚。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持躬类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行已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敦品类

    教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辱身丧名,莫不由此。求名适所以坏名,名岂可市哉!

    处事类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接物类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着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勿形言。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骘,皆由于此。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公生明者,不敝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吕新吾云:“隗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晤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骘处。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嫉恶如仇,彼亦趋死如鹜,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吕新吾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此是私而刻底念头,非长厚之道也。”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案此指言人之非者)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州,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吕新吾云:“世人喜言无好人,此盂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今人见人敬慢,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惠吉类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造物所忌,日刻日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悖凶类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世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摘自弘一法师《改过实验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