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读小说与写小说的经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记得我最早学看小说是在十岁的那一年。父亲那时已经故去了三个年头,家中关于小说这类的“闲书”,母亲都装了箱子高高地搁起来。书房里除了木板的经,史,与文章,诗歌,说文,字典之外,没有别的有兴趣的书籍。因为自五六岁时好听家中的老仆妇,乳妈,与别人讲些片段的《西游记》《封神演义》上的故事,尤其是在夏夜的星星下与冬晚的灯下,只要是听人说些怪异的事,纵然害怕,情愿蒙头睡觉,却觉得有深长的兴味。当时有个五十多岁的老瞽者,他姓王,能够弹三弦,唱八角鼓,又在那些读书的人家里听来,记得许多《纲鉴》上的事迹,《聊斋》上的故事差不多每篇都说得来,甚至其中的文言他也学会一些。每年中他到我家几次,唱唱书之外,我同姊妹们便催着他讲故事,他有酒瘾,只要是喝过二两白干之后,不催他说他也存不住。于是那些狐鬼的故事我听说的最早。小孩子的好奇与恐怖的心理时时矛盾着,愈怕人的愈愿意听,可是往往听了临睡时看见墙角门后的黑影都喊着怕!及至认得一些字后,知道这些奇怪事书本上有记载着的,家中找不到这类的书,便托人借看以满足幼稚的好奇心。那时给我家经管田地事务的张老先生的大儿子对我说,他有一部全的《封神》,我十分欣羡,连叠着催他由家中取来。后来他把这部九本的————正缺了末一本————铅字排印的小说送给我,从此我便添了一种嗜好。早饭时从书房中回来,下午散学,晚饭以前,都是熟读这部新鲜书的时候。书是上海的什么书局印的,油墨用的太坏,每个字的勾画旁边都有黄晕。没有几天已经看完,不知如何能有那样耐性,看完了,从开头再温着读。数不清是看过了多少次。其中的人名,神名,别号,法宝,甚至于成套的文言形容词,当时都背得很熟。尤其高兴着的是哪吒的故事,怎么借了荷花梗还魂,与善踏风火轮,以及哼哈二将,这都是十分留心看的地方。可惜少了末一本,姜太公怎么封的诸位善神,恶神,不曾明白,认为是美中不足的事。还有最不懂的是书中的“阐教”,着实闷人!儒,道,两家多少知道点,佛也明白是另一种教门,可是《封神演义》中有“阐教”,无从解释,问别人也少有懂的。以后便看了些鼓儿词,如《破孟州》《瓦岗寨》之类,却引不起多大的兴趣来。虽然活泼的小孩子也愿看些你一枪我一刀的热闹把戏,因为这等鼓词句法太整齐了,人物也没有什么变化,想象力更薄弱,所以不大留意。

    再过一年便看到一部小字铅印的《今古奇观》,这部书对于我引起的兴趣自然与《封神演义》不同。儿童时天真的飞跃也因此起了变化。那部书里十之八是写的社会,人情,与浪漫的故事,总之几乎全是人情的刻划,不同于完全是信笔所写的妖怪神仙。于是我也渐渐明白些人与人的关系,也知道什么是善,恶,正直,欺诈等等的事,不过觉得终是敌不过那些腾云,驾雾,吹法气,斗宝的热闹。实在说,像《今古奇观》这样的书哪会是十多岁的孩子的读物。就在这两年中,我热心搜求的结果,看到的小说不少;《笔生花》的长篇弹词,也是在那时看的,不过没有看完,因为看来看去尽是些絮絮叨叨的家常;怎么坐,怎么穿,怎么说,纵然有那些带韵的流利的唱句,也按不住自己的耐性。所以几本之后便抛开了;自然太长了也是一个原因。然而自此后知道说故事的书有许多种类,大概可以分为有韵的,白话的两种。直至看了《聊斋》以后,才恍然于文言也又写出许多美丽的故事了。

    记得看《聊斋》与看《水浒》《石头记》都是又一年的事。不过看起《聊斋》来总不是与看两部一样的心思。当然是有短篇故事与长篇有连续性的东西不一样,最重要的是文字的关系。头一回得看《聊斋》那样文言的记事与描写的文字,对于只见过文言的经,史,与诗歌,古文的我,免不得有一种惊奇。虽然那时不能完全赏识《聊斋》中行文之美妙,故事与大致的言语总还看得懂。有不明白的典故,好在有注解可查,还可与读的诗经,诗歌相对照。虽不如看白话小说的省事,却并不像看弹词似的看不下去。然而看的态度却比别的小说要郑重得多。那些美丽奇异的故事,最容易引动我的,如《珊瑚》,《婴甯》,《凤仙》,《胭脂》等,对于《江城》,《促织》,《马介甫》一类,便不甚乐意看。至于其中那些专于志怪的短文更很少有兴致,因为太简,仿佛历史的一段,又太直,没有故事的曲折,不热闹。最反对的如《画皮》,并不是觉得事出不经,终觉得像那个《画皮》的东西没有人情。其他故事中的鬼,狐,小时读着虽然初时知道是假的,及至他们有了言语,动作之后,在作者的笔下予以人格化,便忘记了是蒲老先生文字中的异类。幼稚的心中往往与他们同感。《石头记》是读了又读的小说,自从得看此书以后,《封神演义》早已放在我住屋的窗台上不动了。这部书中有更繁复的人物,有种种的对话,动作,有巧妙的穿插,与照应的笔墨,我那时哪能都看明白。然而对于它的人物,话,摆设,与变化引起我惊异的赞叹!————并不是对于作者的赞叹。虽是年龄小,却也知道对于其中的人物予以同情,或者分析分析他们的言语,行事。贫弱幼稚地鉴赏自然不会在小说以外去看小说的。至于书上的批语老是不高兴看,尤其是说影射某人,或是用些“易理”去加以诠释,真不明白那位护花主人是写些什么?《水浒》虽也在这一年看的,比起《石头记》的引诱来差多了。有时也爱想想烧草料场的豹子头,拔大柳树的鲁智深,可是片片段段的有趣味,不像《石头记》的整个的动人。因为看小说多了的关系,觉得自己的见解也随之提高。不是只守看一部不全的《封神演义》的心情了。除却故事之外,增加了不少的识见,与文字上的人情的阅历,对于作文自然也有点帮助。

    《儒林外史》我见到的很晚,已在入中学时代了。《镜花缘》因为家中有很好的木版,见的虽早,那时也没有耐心看到底。一大段的议论,一整回的讲音韵,文字,又是些酒令,曲牌,揭过去吧,觉得看不完全,实在有点莫明其妙。老实说,我对于这部名著自小时看不出优点来。后来虽知道作者是颇有思想的,也许小时受了看不惯的影响,至今还觉得对它很淡薄。

    除去章回小说之外,文言的以《聊斋》看的最早,《萤窗异草》,《子不语》,《夜雨秋灯录》,等等奇怪的笔记都陆续着看过。看的比较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