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附録一 王維生平及其詩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相》詩云:“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王維也以監察御史身份出參河西節度使崔希逸幕府。崔希逸纔打過勝仗,這是保衛河西走廊的戰鬭。王維一直到了涼州,寫了些慷慨激昂詩篇,其中有《使至塞上》、《出塞作》、《雙黄鵠歌送别》、《送岐州源長史歸》、《涼州賽神》、《涼州郊外游望》等,另外樂府《少年行》四絶句、《觀獵》、《從軍行》、《隴西行》,可能都是出塞前後所作。

    又《送韋評事》、《送元二使安西》、《送劉司直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送張判官赴河西》,也當作於出塞前後。這些詩大都作于軍事勝利時刻,因此氣勢都很昂揚。

    王維年三十九隨崔希逸出塞,由山水田園而轉向萬里疆場,是由於他内心有積極問世的思想,所以可因一定條件而轉化。詩風曠逸與豪邁也不是截然可分的東西。詩人早年擬樂府也早有從軍的意願,不過這次是真的體驗邊塞生活了。過去多説王維山水田園是晚年作品,這是錯誤的。

    七律《出塞作》:“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王世貞喜歡這首詩,姚範説王維寫這首詩正才氣極盛時期,有揮斥八方之概,前四句寫對方,後四句寫己方,確有一種無所畏懼的氣勢。但詞句象他的七言樂府一樣,姸華工整,用典用事。五言《觀獵》:“風勁角弓鳴,將軍臘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雲平。”顯示訓練有素,有“蕭蕭馬鳴,悠悠旆旌”之意,與前詩同一機軸,但五言顯然高于七言。這兩首全寫客位,而《出使塞上》就通過主意來寫:“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後二句“大漠孤烟直,長河落日圓”却寫得很宏壯,跟他在寧静農村寫的“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烟”不同。這裏寫的,是無盡長河、廣闊地平綫上的落日,是無邊大漠孤堡上的烽烟,是一種“走馬西來欲到天”的豪情。其最後曰“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既有還要前去的意思,也反映了勝利的喜悦。他送人出塞詩,也同樣善于寫景色,狀勝利。一是寫去程,如“沙平連白雪,蓬卷入黄雲”(《送張判官赴河西》),“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送劉司直赴安西》);二是寫成功,如“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同上),“蒲類成秦地,莎車屬漢家”(《送宇文三》)。出塞詩中的七絶寫得也極壯麗,如《渭城曲》(即《送元二使安西》)、《少年行》、《送韋評事》等。

    王維的邊塞詩意氣昂揚,境界壯闊,絶無禪學影響。

    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年四十歲。五月崔希逸病死,王維也回到長安,任侍御史當在本年。

    開元二十七年(七三九),年四十一。仍任侍御史。有《送邱爲落第歸江東》詩,邱爲後去唐州,王又有《送邱爲赴唐州》詩。第一首結語云:“知禰不能薦,羞爲獻納臣。”第二首結語云:“朝端肯相送,天子綉衣臣。”《漢書·百官公卿表》:侍御史有綉衣直指。王維是張九齡所用之人,這時自然不可能有多少作爲,故有“知禰不能薦”之語。

    開元二十八年(七四〇),年四十二。以侍御史知南選。他到了襄陽。時張九齡還家掃墓,已死于韶州。孟浩然也死去了,有《哭孟浩然》詩。

    詩人從邊塞歸來,意氣仍高,因此又創作了《漢江臨眺》這一名篇:“楚塞三湘接,荆門九派通。”起句類似杜甫《登兗州城樓》“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表現了盛唐氣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江水無限伸延,遠山時擁雲霆,光色時隱時現,藝術境界和禪學的動静統一很有相近之處,所以寫得出神入妙。“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郡邑在動,遠空在動,漢江波浪汹涌可想。

    五、天寶年代

    開元二十九年(七四一),年四十三。正月,王維從山中得玄元皇帝(老子)玉像,玄宗作了詩,他有奉和御製詩,苑咸上書,拜爲中書舍人。

    天寶元年(七四二),年四十四。八月,吏部尚書李林甫加尚書左僕射。王維改官左補闕,有《和僕射晉公扈從温湯》、《春日門下省早朝》詩,二詩原注“時爲右補闕”,按左補闕屬門下省,“右”字當爲“左”字之誤。不久遷庫部員外郎。李林甫不會詩文,《舊唐書》本傳説:“而郭慎微、苑咸文士之闒茸者,代爲題尺。”王維和這兩人也有交往,但他們升遷很快,地位較王維高。王維有《苑舍人能書梵字兼達梵音曲盡其妙戲爲之贈》詩,苑咸有答詩稱王維爲王員外。王維又有《重酬苑郎中》詩,則苑咸又遷郎中。另有《酬郭給事》詩,郭慎微官給事中。王維《重酬苑郎中》詩中説“楊子《解嘲》徒自遣,馮唐已老復何論”,《酬郭給事》詩中説“強欲從軍無那老,將因卧病解朝衣”,都表示出消極隱退的思想。《冬日書懷》云“漢家方尚少,顧影慚朝謁”,《秋夜獨坐》云“白髮終難變,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他害怕李林甫的猜忌,想退居輞川。《早秋山中作》“無才不敢累明時,思向東溪守故籬”,《贈從弟司庫員外郎絿》中説“既寡遂性歡,恐負招時累”,《酬張少府》云“晚年惟好静,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而《秋歸輞川作》學張九齡“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的寫法,云“野老與人争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以此表明心迹,希望李林甫不必猜忌,其《冬日游覽》也有“相如方老病,獨向茂陵宿”的話。以上詩均當作於天寶元年二年。《舊唐書》本傳記王維丁母憂,在爲庫部員外郎之後,當在天寶二年。

    天寶二年(七四三),年四十五。李林甫排斥異己,貶韋陟爲襄陽太守。王維有《寄韋太守陟》詩,末句云“寂寞平林東”。平林是西漢末王常等起兵的地方,當在襄陽西。邱爲及第。本年王維還輞川丁母憂,回朝當在天寶五載。

    天寶三載(七四四),年四十六。楊太真入宫。苗晉卿爲魏郡太守河北采訪使。

    天寶四載(七四五),年四十七。玄宗册楊太真爲貴妃,有寵。禪宗慧能弟子神會又到洛陽傳道。

    天寶五載(七四六),年四十八。房琯遷給事中。綦毋潛入京。李頎有《送綦毋三謁房給事》詩。吏部侍郎達奚詢知貢舉,王維、李頎都有《達奚侍郎冠氏挽歌》。儲光羲也在朝,歷任監察御史。王維復職。《能禪師碑銘》可能寫于天寶中。

    天寶六載(七四七),年四十九。有《待儲光羲不至》、《聽宫鶯》、《早朝》詩。《早朝》詩云:“方朔金門侍,班姬玉輦迎。仍聞遣方士,東海訪蓬瀛。”似均本年春作,《早朝》意指玄宗與楊貴妃,係諷刺之作。

    房琯本年貶宜春太守,陳希烈爲左相,哥舒翰爲隴右節度使。苗晉卿自魏郡還朝,王維有《魏郡太守河北采訪使苗公德政碑》。《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賢觀天長寺之作》原注:“陳左相所施。”宋中丞爲御史中丞宋渾,也是李林甫親信。

    天寶七載(七四八),年五十。三月乙酉,大同殿柱生玉芝。八月己亥朔,改千秋節爲天長節,王維有《大同殿生玉芝龍池上有慶云百官共睹聖恩便賜宴樂敢書即事》、《奉和御制天長節賜宰臣歌應制》、《奉和聖制登降聖觀與宰臣同望應制》詩。

    天寳八載(七四九),年五十一。高適中有道科。六月,哥舒翰拔石堡城,戰士死傷很多。閏六月上尊號爲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王維有《賀神兵助取石堡城表》、《賀玄元皇帝見真表》,又有《送秘書晁監赴日本序并詩》,三文都寫到玄宗尊號,所以都應作于本年。又包佶天寶六載進士及第,也有《送日本聘賀使晁巨卿東歸》詩。

    天寶九載(七五〇),年五十二。楊國忠代李林甫執政,流御史中丞宋渾于潮陽。安禄山兼河北採訪使,屢誘奚、契丹,坑殺動數千人。

    天寶十載(七五一),年五十三。錢起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調任藍田尉。錢起有《初黄綬赴藍田縣作》,王維有《青夜竹亭送錢少府歸蘭田》詩,有句云:“羨君明發去,採蕨輕軒冕。”

    楊國忠排斥異己,先出李峘爲睢陽太守,王維有《送李睢陽》詩;後出李峴爲魏郡太守,王維有《送魏郡太守赴任》詩。原魏郡當時已改名鄴郡,但王維與《舊唐書》均用舊名。王維似於本年遷吏部郎中。

    天寶十一載(七五二),年五十四。安禄山將發兵二十萬攻奚、契丹。王維有《送陸員外》詩云:“天子顧河北,詔書隸征東。拜手辭上官,緩步出南宫。……萬里不見虜,蕭條胡地空。無爲費中國,更欲邀奇功。”此詩當作于天寶九載或本年。本年吏部改爲文部,王維有《敕賜百官櫻桃》詩,原注“時爲文部郎中”。右補闕崔興宗同作(《唐詩紀事》)。

    又有《同崔員外秋宵寓直》詩,崔即司勳員外郎崔圓,與王維同屬文部。按《舊唐書·玄宗紀》:本年十一月,以司勳員外郎崔圓爲劍南留後。崔圓爲楊國忠所信任,楊遥領劍南節度使,所以派崔圓代行職權。後王維自賊中返長安,得崔圓的保護,其交誼即始于此時。

    天寶十二載(七五三),年五十五。據蘇源明《小洞庭五太守讌集序》,本年崔季重爲濮陽太守。王維《崔濮陽兄季重前山興》或寫于本年。又有《送衡岳瑗公南歸詩序》與《同崔興宗送瑗公》詩。

    本年,哥舒翰兼河西節度使,高適爲節度判官。王維有《送高判官從軍赴河西序》,趙殿成譜誤繫天寶六載。又有《送宇文太守赴宣城》詩,李白也有《贈宣城宇文太守》詩,王琦注繫于十三載,則王詩當作于本年。

    天寶十三載(七五四),年五十六。哥舒翰以嚴武爲節度判官,高適爲掌書記。王維有《送崔五太守》詩。崔渙官司門員外,天寶末楊國忠出爲劍州刺史。王维有《過崔駙馬山池》詩,杜甫也有《崔駙馬山亭宴集》詩,黄鶴注云寫于十三載,或同時所作。黄鶴注崔駙馬爲崔惠童,京城東有山池。維又有《與魏居士書》,寫于亂前,這封信反映了他受佛教影響很深的處世哲學。

    天寶十四載(七五五),年五十七。皇甫冉、郎士元及第。王維官給事中,有《左掖棃花》詩,邱爲、皇甫冉同詠。皇甫冉稱維爲玉給事。十一月安禄山反,十二月陷東京。

    唐肅宗至德元年(七五六),年五十八。玄宗出走,王維扈從不及,被賊拘禁在菩提寺,後遷到洛陽授僞官,仍被囚禁。王维有《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説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泪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詩。

    從天寶年代的事迹來看,詩人剛擺脱張説的壓迫,又遭到李林甫的歧視,一直到天寶十一載李林甫死爲止。此後又遇楊國忠排斥異己,其思想即向消極方面轉化。于是有很多游寺院的詩,都講到學“無生忍”,也不采取决絶態度。由于政治思想軟弱,又由于處于清官行列,受太平思想影響,缺乏政治敏感,所以他一直以詩人、畫家身份應付下去,但他的詩中還是有諷刺的。如《送别》“既至君門遠,孰云吾道非”,《重酬苑郎中》“他郎有意憐同舍,丞相無私斷掃門”,《冬日游覽》“秦地萬方會,來朝九州牧。鷄鳴咸陽中,冠蓋相追逐。丞相過列侯,羣公餞光禄。相如方老病,獨歸茂陵宿”,都反映出李林甫炙手可熱的權勢。于是在晚年的山水詩中更出現了“晚年唯好静,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野老與人争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秋歸輞川莊》)的退避思想。天寶中,楊貴妃得寵,唐玄宗屢屢征聘方士,王維也寫了“方朔金門侍,班姬御輦迎。仍聞遣方士,東海訪蓬瀛”(《早朝》)的諷喻詩。而《送陸員外》一詩,也表示反對安禄山的窮兵黷武,思想還是高人一等的。

    特别是爲李林甫、楊國忠所排斥而出外的人,他仍然寫詩表態,如《寄荆州張丞相》、《奉寄韋太守陟》、《送李睢陽》、《送魏郡李太守赴任》、《送崔五太守》等,並和李林甫、楊國忠保持了相當的距離。

    以上就是杜甫所以寫詩説“不見高人王右丞,蘭田丘壑蔓寒藤”,還稱他爲“高人”的原故。

    六、晩年

    至德元載,房琯率軍謀復兩京,以户部侍郎李揖爲行軍司馬,兵敗于陳陶斜。

    至德二載(七五七),年五十九。九月收復西京,十月收復東京。肅宗還長安,十二月上皇(玄宗)還京,拜嚴武爲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

    乾元元年(七五八),年六十。責授太子中允,不久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又拜給事中。王維自然很振奮,寫有《既蒙宥罪旋復拜官伏感聖恩竊書鄙意兼奉簡新除使君等諸公》詩,又有《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晚春嚴少尹與諸公見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宫》等詩。杜甫因疏救房琯,被出爲華州司功參軍,有《華州見敕目薛據除司議郎》詩,王維有《瓜園》詩,序中説“時太子司議郎薛據發此題”,也當作于本年。又有《雪中憶李揖》詩,李揖即隨房琯出戰的户部侍郎李揖。王維這一時期的詩寫得氣象宏美。

    乾元二年(七五九),年六十一。禮部尚書韋陟出爲東京留守,王維有《送韋大夫東京留守》詩,本年秋轉爲尚書右丞。

    上元元年(七六〇),年六十二。《通鑑·唐紀》:“六月,桂州經略使邢濟奏破西原蠻。”但《舊唐書·惠文太子傳》云:“上元二年以邢濟兼桂州都督、侍御史,充桂管防禦都使。”王維有《送邢桂州》詩,則或在本年或上元二年。裴迪有《春日與右丞過新昌里訪吕逸人》詩,王維有《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吕逸人》詩。裴迪似于本年任蜀州刺史,與王維長别。

    上元二年(七六一),年六十三。王縉任左散騎常侍,這是王維上書請求的,維有《謝弟縉新授左散騎常侍狀》。又有《贈裴迪》詩云:“相憶今如此,相思深不深。”另有《送梓州李使君》詩,李是李淑明,任東川節度使、遂州刺史,後移鎮梓州在本年。此外還有《送楊長史濟赴果州》詩,楊濟于此後四年(永泰二年,七六五),任大理少鄉兼御史中丞,出使吐蕃,當是從果州去的,此詩當是王維死前之作。趙譜云王维卒於本年七月。

    王維思想有積極的一面,所以他的山水田園詩淡泊中時寓豪邁之氣。而他無處不可適意的思想使他審美感能深入對象,他又以畫家的眼光觀察事物,明暗、動静,聲響色澤,無不入詩,像“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聲喧亂石中,色静深松裏”(《青溪》),“啼鳥忽臨澗,歸雲時抱峯”(《韋侍郎山居》),“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别》),“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樹色分揚子,潮聲滿富春”(《送李判官赴江東》),“野花開古戍,行客響空林”(《送李太守赴上洛》),“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冬晚對雪憶胡居士》),“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秋夜獨坐》)等,展開的畫面各有不同,但都是經過了多次觀察,才熔鑄出來的。他臨死前的五言山水詩,更是一片神行。如《送梓州李使君》詩:“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王漁洋認爲前四句興來神來,天然入妙。《楊長史赴果州》:“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鳥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時。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後同明月,君應聽子規。”紀昀謂其一片神行,不比凡馬多肉。詩確是既寫了蜀地風光和風俗,又使人感到一片清空。以後神韻派大都效仿這類詩。但他的五言律也一樣能寫諷諭詩,像《早朝》:“柳暗百花明,春深五鳳城。城烏睥睨曉,宫井轆轤聲。方朔金門侍,班姬玉輦迎。仍聞遣方士,東海訪蓬瀛。”體現了天寶玄宗寵貴妃、求方士,春光駘蕩中隱含着不安因素,雖然筆法微而婉,風格一如其人,但王維畢竟還是一個關心政治和國家安危的人。

    他的七律後期較多。早期只有《酌酒與裴迪》,不拘常調。晚歲則多自由揮灑,有像《積雨輞川莊》“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黄鸝。……野老與人争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送楊少府貶郴州》“愁看北渚三湘近,惡説南風五兩輕。青草瘴時過夏口,白頭浪裏出湓城”之作。至於《和賈舍人大明宫之作》,也表現了堂煌的盛唐氣象。

    七絶數量雖不多,但都是盛唐佳作。如《送韋評事》“遥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送沈子福歸江東》“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歸”,《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都是設身處地,有親身體驗和感受的優美詩篇。李東陽曾謂其陽關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爲三叠歌之。

    總之,王維思想畢竟有盛唐時代烙印即積極一面,遭遇打擊後雖退隱山林,但禪學的“無生”,還有以生法負荷一切的思想,使他寫的山林田園仍具有生活情趣和生命力。之後他又寫了不少豪邁的邊塞詩篇,開邊塞詩的先路。他政治性雖然較弱,但敢于寄贈或送别爲李林甫、楊國忠所排斥的正直人物,敢於凝碧池詩中表現愛國思想,諷刺玄宗,畢竟不失爲“高人”和大家。

    七、王孟山水詩的區别

    盛唐詩人的詩,詩人的個性都很突出。王維的山水詩,多寫無我之境,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側重于寫客位,他的審美感,在于把人化于自然中,人受自然支配,結句也是不以自己主觀爲轉移的句子。而孟浩然的山水詩多有我之境,標明自己審美的愛賞。如《還山貽湛德師》:“幼聞無生理,常欲觀此身。心迹罕兼遂,嶇崎多在塵。……”説明他不像王維那樣追求“無生”理,于是詩的寫法也不同,如《晚泊潯陽望廬山》:“挂席幾千里,名山多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峯。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鐘。”他有意識地尋訪名山,跟王維發自天籟是不一樣。他的詩“余”、“我”字樣常見于詩篇,如《夜歸鹿門歌》:“人隨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尋梅道士》:“我來從所好,停策漢陰多。”《舟中曉望》:“問我今何去,天台尋石橋。”《都下送辛大之鄂》:“予亦忘機者,田園在漢陰。”《洛中送奚三還揚州》:“予亦離家久,南歸恨不同。”這些類似的句子形成他的句法特點。如《廣陵别薛八》:“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間。廣陵相遇罷,彭蠡泛舟還。檣出江中樹,波連海上山。風帆明日遠,何處重追攀。”《與諸子登峴山》:“江山留勝迹,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又《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親。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過故人莊》:“故人具鷄黍,邀我至田家。緑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王維寫客觀自然,把自己消融了,而孟浩然筆下的客觀的自然美,是隨他選擇,隨他評價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