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断命戒第三

    (此是共戒。比丘尼同制)。

    猕猴江

    梵云么迦吒。此云猕猴。贺逻?。此云池。应师云。今言江者。译人义立耳。如言恒河。亦作恒江也。此池在毗舍离宫城外。约五六里。庵罗女园侧。是昔猕猴群集。为佛穿作此池也。

    婆裘河

    或云婆裘沫河。或云?求河。又云?求摩河。正梵音名跋窭末底。此翻为胜慧河。

    勿力伽难提

    勿力伽者。应云蜜利伽罗。此云鹿。难提。此云喜。总言之。名鹿喜。善见云。鹿杖沙门。鹿杖者。其名也。沙门者。作如沙门形。剃头留少周罗发。着坏色衣。一以覆身。一以置肩上。入寺依止比丘。拾取残食。以自生活。既杀诸比丘。心生疑悔。往河边洗。世间人言。此婆裘河。能洗除人罪。是故彼念除罪。而往洗之(周罗。此云小发。谓小髻也)。

    六十人

    萨婆多论问云。佛一切智。何故教诸比丘。令得如是衰恼。若不知者。不名一切智。答曰。佛一切等教。

    尔时不但六十人受不净观。佛法教无有偏。但受得利。有多有少。故无咎也。佛深知众生根业始终。必以此法因缘得大利益。六十比丘。迦叶佛所。受不净观法。不能专修。多犯恶行。命终入地狱中。今佛出世。罪毕生人间。堕下贱家。出家入道。以本因缘故。应受此法。既命终已。得生天上。于天来下。从佛听法。得获道迹。以是因缘。佛无偏也。

    阿那般那三昧

    亦云阿那波那。又云安那般那。阿那。此云遣来(入息也)。般那。此云遣去(出息也)。正理论云。阿那阿波那。言阿那者。谓转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谓转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如契经说。苾刍当知。持息入者。饮吸外风令入身内。持息出者。驱摈内风令出身外。安般守意经云。安为身。般为息。安为生。般为灭。安为念道。般为解结。所以先数入者。外有七恶。内有三恶。用少不能胜多。先数入也。数者。从一至十。不多不少。令心不散。安名出息。般名入息。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止观云。有声曰风。守之则散。结滞曰气。守之则结。出入不尽曰喘。守之则劳。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守之则定。出息为生死阴。入息为思想阴。或云先数出息。气则不急。身不胀满。身心轻利。三昧易成。或云先数入息。随息内敛。易入定故。或云当随便宜。以数出入。若心轻浮。系心丹田。当数入息。若心昏沉。系心鼻端。当数出息。不许出入俱数。恐生病故。此阿那波那。即是三世诸佛入道初门。通于三乘四教。又用息明六妙门。谓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法界次第云。摄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数。细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为随。息心静虑。名之为止。分别推析之心。名之为观。转心返照。名之为还。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今是声闻助道。但名数息。提婆菩萨云。佛说甘露门。名阿那波那。于诸法门中。第一安隐道(三昧如下释。六妙门。详法界次第)。

    人者

    律云人者。从初识至后识。梵云摩?舍。或云末奴沙。此云人。亦云意。谓昔顶山王。初化众生。告诸人曰。诸有所作。当善思惟。善忆念。即如王教。诸有所作。先思惟忆念。故名为意。从是以来。传立斯号。婆沙论云。先未号此末奴沙时。人或相呼以为云颈。或名多罗胫。或名底落迦。或名阿沙茶。由先造作增长下身语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生相续。故名为人趣。又于五趣中。憍慢多者无如人。毗昙论云。何故人道。名摩?沙。此有八义。一聪明。二为胜。三意微细。四正觉。五智慧增。六能别虚实。七圣道正器。八聪明业所生故。住四大洲。八中洲。诸小洲等。其形上立。南洲人面如车厢。东洲人面如半月。西洲人面如满月。北洲人面如方池。世界初成时。一切皆作圣语。后以饮食时分不平等故。及谄诳增上故。便有种种语。乃至不能言者。从初识至后识者。谓从眼识乃至意识也。成实论云。一切众生。初受身时。以识为本。是识六种。从眼等生。故说六根。所谓眼根乃至意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此六根。或名六入。从是六事生六种识。故名为寿。所以者何。是六入六识得相续生。故名为寿。是相续断。故名为死。是故此事名之曰命。

    倚发

    倚依也。谓倚机发举也。又发机。主发之机也。律文旧作拨。拨除也。非此义。

    龙子

    梵语那伽。此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是畜道也。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别行疏云。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人间屋上作龙像之尔。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也。龙有四生。谓胎卵湿化也。骂意经云。堕龙中。有四因缘。一多布施。二瞋恚。三轻伤人。四自贡高。舍利弗问经云。虚空龙神者。修建德本。广行檀波罗蜜。不依正念。急性好瞋。故受人非人身。如摩尼光龙王等。海龙王经。龙白佛言。我从劫初。止住大海。从拘楼秦佛时。大海之中。妻子甚少。今者海龙眷属繁多。佛告龙王。其于佛法出家。违戒犯行。不舍破戒者。多生龙中。直见不堕地狱。如斯之类。寿终已后。皆生龙中。拘楼秦佛时。九十八亿人出家。违其禁戒。皆生龙中。拘那含牟尼佛时。八十亿人出家毁戒恣心。寿终之后。皆生龙中。迦叶佛时。六十四亿人出家。犯戒皆。生龙中。于我世中。九百九十亿居家斗诤。诽谤经戒。死生龙中。今已有生者。以是之故。在大海中。妻子眷属不可称计。我泥洹后。多有恶优婆塞。违失禁戒。当生龙中。或堕地狱(缘未至。未记出家者)。

    阿须罗

    或云阿修罗。什曰。秦言不饮酒。不饮酒因缘。出杂宝藏经。有大势力。常与天共斗。旧翻为无端正。谓男丑女端正。新翻云非天。净名疏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婆沙论云。梵本正音名阿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又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西域记云。阿素洛。旧曰阿修罗。阿须伦。阿须罗。皆讹也。然有鬼道。有畜道。鬼道居须弥山窟。或大海边。畜道居大海底。有胎卵湿化四生。其毗摩质多阿修罗王。居须弥山东。去千由旬大海底。国土纵广。四万由旬。大城中宫殿。名曰设摩啻。纵广一万由旬。七重墙壁。七重栏楯。七重行树。宫殿园林。皆七宝庄严校饰。不可述尽。须弥山南西北面。各过千由旬大海底。各有阿修罗城国。本身长七百由旬。化身高十六万八千由旬。立大海底。与须弥山齐。常共天斗。败则与兵众躲入藕丝孔中。毗摩质多。其名也。毗摩质多。此云响高。亦云净心。娶(香山)乾闼婆女。生舍脂。帝释取舍脂为第一夫人。毗摩质多。威势眷属。不可胜计。自余臣妾。左右仆使。亦不可胜计。衣食自然。百味随念而有。与天同等。衣服冠缨。纯七宝鲜洁。起世经云。修罗所居宫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舍利弗问经云。阿修罗神者。志强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为之人。作诸邪福。傍于邪师。甚好布施。又乐观他斗讼。故受今身。

    揵闼婆

    此云香阴。亦云陵空之神。不啖酒肉。唯香资阴。是天主幢倒乐神。在须弥山南金刚窟住。什师曰。天帝乐神也。天欲作乐时。此神体上有相出。然后上天也。舍利弗门经云。乾闼婆者。前生亦少瞋恚。常好布施。以青莲华自严。作众伎乐。今为此神。常为诸天奏言伎乐。

    夜叉

    此云勇健。亦云暴恶。什师曰。秦言贵人。亦言轻健。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大论云。多瞋很戾。好嗜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堕地行夜叉鬼中。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若人刚愎强梁。而能布施车马代步。堕虚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风。若人妒心好诤。而能以好房舍。卧具。衣服。饮食。布施故。生宫观飞行夜叉中。有种种娱乐便身之物。华严经云。夜叉宫殿。与人宫殿同在一处。而不相杂。各随其业。所见不同。正法念处经云。阿毗遮罗。义翻为疾行。其行迅疾。一念能至百千由旬。又云夜叉有光。迅飞如流。世人谓之流星。口中出烟。世人云帚星。善见律云。此夜叉能捉人。比丘作诵咒。令其置而不肯置。比丘语言。若汝不置。我能杀汝。夜叉犹不置。于是比丘。或以米粉。或以土泥。捏作夜叉鬼形。而诵咒。断其手足。手足即断。断其颈。颈亦即断而死。是故得偷兰遮罪。

    饿鬼

    梵语闪多。此云鬼。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故。又希求名鬼。谓彼饿鬼。恒从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故。正法念处经云。观诸饿鬼。有无量种。一切饿鬼。皆为悭贪嫉妒因缘。生于彼处。以种种心。造种种业。行种种行。种种住处。种种饥渴。自烧其身。如是略说三十六种。一者迦婆离(此言镬身)二者苏支目佉(此言针口)三者槃多婆叉(此言食吐)四者毗师他(此言食粪)五者阿婆叉(此言无食)六者犍陀(此言食气)七者达摩婆叉(此言食法)八者婆利滥(此言食水)九者阿赊迦(此言希望)十者?吒(此言食睡)十一者摩罗婆叉(此言食鬘)十二者啰讫吒(此言食血)十三者瞢娑婆叉(此言食肉)十四者苏犍陀(此言食香烟)十五者阿毗遮罗(此言疾行)十六者蚩陀罗(此言孔穴义言伺便)十七者波多罗(此言地下)十八者矣利提(此言神通)十九者阇婆隶(此言炽然)二十者蚩陀罗(此言伺便。谓伺小儿便也)二十一者迦摩雨卢波(此言色欲)二十二者三牟陀罗提波(此言海渚)二十三者阎罗王使执杖二十四者婆罗婆叉(此言食小儿)二十五者乌殊婆叉(此言食人精气)二十六者婆罗门罗刹(此言梵罗刹)二十七者君荼(此言火炉)二十八者阿输婆啰他(阿输婆。此言不净啰他。此言巷陌也)二十九者婆移婆叉(此言食风)三十者鸯伽啰婆叉(此言食火炭)三十一者毗沙婆叉(此言食毒)三十二者阿吒毗(此言旷野)三十三者赊摩舍罗(此谓弃尸处。住此食热灰土也)三十四者毗利差(此言树。谓在树中住)三十五者遮多波他(此言四交道)三十六者魔罗迦邪(此言杀身)

    波夜提

    亦作波逸提。义翻为堕。十诵云。堕在烧鬻覆障地狱。谓八热通为烧鬻。八寒黑暗等。通为覆障。根本云。波逸底迦者。是烧鬻堕落义。谓犯罪者。堕在地狱。傍生。饿鬼。恶道之中。受烧鬻苦。又此罪若不殷勤说除。便能障碍所有善法。此中波逸提。谓杀不能变化畜生也。萨婆多论问云。何以但害人。得波罗夷。答曰。人中有三归。五戒。波罗提木叉戒故。又沙门四果。多在人中得。佛。与辟支佛。必在人中。得漏尽故也。是以害人波罗夷。余道不得波罗夷也。

    墼石

    古历切。音吉。土砖也。广韵云。土墼未烧砖坯也。

    △妄语第四

    (此是共戒。比丘尼同制)。

    僧伽蓝

    应法师云。此言讹也。正言僧伽啰。此云众园。僧史略云。为众人园圃。园圃生植之所。佛弟子则生植道芽圣果也。苑法师曰。具云僧伽罗摩。言僧伽者。此云众也。罗摩院也。

    慰问

    纡胃切。音畏。安之以惬其情也(惬音怯。快足适意也)。

    增上慢

    谓未得圣。而谓已得。以其圣智。是增上行。于此出世增上法中。起心生慢。名增上慢也。此以内心。实谓已得已证。此心增上。而慢于他。是为增上慢。若自知未得未证。而诳他言得。是为妄语。故此除增上慢。不入妄语中。文句云。上慢者。未得上法。谓得上法。又出家二众。多修道得禅。谬谓圣果。偏起上慢。在俗矜高。多起我慢。善见律云。增上慢者。作如是言。我已得圣利法。于中生慢。或言过慢。或言增慢。自念言。我于阿罗汉法。我已作之。云何慢。以舍摩他毗婆舍那力故。恼恼暂住。是名为慢。若后见欲境。烦恼便起。惟此人不犯。问曰。何人起慢。何人不起慢。声闻罗汉不起慢。既得道果。一切诸烦恼灭故。以慧眼覆观。无有未得谓得之狐疑。如是于四道果慢不起。复不起慢。于破戒人。云何不起。于圣利法。无有分故。如禅人好眠为事。此人不起。起慢人者。先持戒具足。而入禅定。得禅定已。未分别名色。始入毗婆舍那。三想具足。心绝勇猛。或得舍摩他。于二十年。三十年中不起。因勇猛行毗婆舍那力故。自念言。我得须陀洹道。乃至阿那含。增上慢如是。若能善持舍摩他。非但二十三十年。乃至八十年百年。烦恼不起。是以生增上慢。言我得阿罗汉。是故如来除增上慢。不入空诳妄语(舍摩他。此云止。毗婆舍那。此云观。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止观乃助涅槃之要法也)。

    最上胜法

    谓四沙门果。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圣人之法也。此法于人间天上。最为殊胜。无能及者。又最上名为涅槃。此涅槃殊胜之法。非凡夫所得。亦非由色力。及以聪明而能获者。皆由行者。精进不懈。胜妙力故。而能证得也。

    人法

    律云人法者。人阴。人界。人入也。然此三法。一切有情。皆悉具之。故名众生。今以局在人中说故。故云人法也。阴。即五阴。谓色受想行识也(具如前释)。入。即六入。亦十二入。谓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入。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入。共成十二入也。熏闻曰。夫六入者。凡有二义。一根尘互相涉入。二根境俱为识之所入。以是诸经。名十二入。天台云。此十二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受入名。内六入者。此之六法亲故属内。为识所依故名为入。亦名根者。根以能生为义。此六既并有生识之功。故通名根也。外六入者。此六法疏故属外。识所由涉。故名为入。亦名尘。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一眼入(谓眼根对于色尘。有所见之色。是名眼入)。二耳入(谓耳根对于声尘。有所闻之声。是名耳入)。三鼻入(谓鼻根对于香尘。有所嗅之香。是名鼻入)。四舌入(谓舌根对于味尘。有所尝之味。是名舌入)。五身入(谓身根对于触尘。有所觉之触。是名身入)。六意入(谓意根对于法尘。有所分别之法。是名意入)。七色入(谓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八声入(谓一切可闻之声。而对于鼻。是名声入)。九香入(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十味入(谓一切可尝之味。而对于舌。是名味入)。十一触入(谓一切可觉之触。而对于身。是名触入)。十二法入(谓一切可分别之法。而对于意。是名法入)。界即十八界。谓六根。六尘。六识。共成十八也。天台云。此十八。通名界者。界以界别为义。此十八法。各有别体。义无浑滥。故通受界名也。一眼界(谓能见之根。名为眼界)。二耳界(谓能闻之根。名为耳界)。三鼻界(谓能嗅之根。名为鼻界)。四舌界(谓能尝味之根。名为舌界)。五身界(谓能觉触之根。名为身界)。六意界(谓能觉知之根。名为意界)。七色界(谓眼所见一切色境。名为色界)。八声界(谓耳所闻一切音声。名为声界)。九香界(谓鼻所嗅一切香气。名为香界)。十味界(谓舌所尝一切诸昧。名为昧界)。十一触界(触即触着。谓身所触冷暖细滑等触。名为触界)。十二法界(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十三眼识界(谓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即识色尘。故名眼识界)。十四耳识界(谓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即识声尘。故名耳识界)。十五鼻识界(谓鼻根若对香尘。即生鼻识。鼻识生时。即识香尘。故名鼻识界)。十六舌识界(谓舌根若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即识味尘。故名舌识界)。十七身识界(谓身根若对触尘。即生身识。身识生时。即识触尘。故名身识界)。十八意识界(五识生已即灭。意。为意识。此意识续生。意识生时。即识法尘。若五识能生意识。即以前五识为根。后意识为意识。此意识灭。次识续生。是则前意识。生后意识。如是亦脱传受。根识之名。皆以能生为根。所生为识。今说所生之识。为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