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第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惑。而大解脱。故名为胜。自为身者。谓专为此身超越生死。求于佛道。非希暂乐以持戒品。此中意旨幽邃。拣非二乘别解律仪。乃令究竟戒性故。学者切勿错其宗趣。自陷偏小之坑。狂者速宜自责反省。以雪讥贬之罪。纵然迹现是小。意本实诱归大。况乎戒海无涯。量同太虚。随物受益。等施无二。根器虽有大小之殊。法无广狭之别。欲脱二死之深渊。早投一真之彼岸。庶得自为不乖。求佛有冀矣。正法即戒法。所谓有秉羯磨说戒。则正法不灭世间。以戒是苦海舟航。涅槃径路。不同外道邪僻之律。轮王十善治世之术。故此佛戒特名曰正法也。

    七佛为世尊  灭除诸结使  说是七戒经

    诸缚得解脱  已入于涅槃  诸戏永灭尽

    尊行大仙说  圣贤称誉戒  弟子之所行

    入寂灭涅槃

    释 前一颂半。谓诸佛弟子奉持戒经。得脱诸缚已入涅槃。故举以证之。后一颂。谓今佛弟子尊佛所说。依戒修行。便获涅槃果乐。故示以劝之。诸结使者。谓诸烦恼驱使行人心神。流转三界。不得解脱。故云结使。略则十使。广则八十八使。乃至八万四千尘劳也。七佛为世导师。为欲灭除诸弟子结缚故。乃说此戒经。弟子奉行。则诸烦恼结缚因斯解脱。证无生果。已入涅槃。一切有无戏论永灭尽矣。七佛大仙所说之经。是一切贤圣所赞之戒。今凡为佛弟子者。能如教修行。则无不证入寂灭涅槃者也。寂灭涅槃是华梵双举。

    世尊涅槃时  兴起于大悲  集诸比丘众

    与如是教诫  莫谓我涅槃  净行者无护

    我今说戒经  亦善说毗尼  我虽般涅槃

    当视如世尊  此经久住世  佛法得炽盛

    如是炽盛故  得入于涅槃  若不持此戒

    如所应布萨  喻如日没时  世界皆闇冥

    释 初一颂明佛垂诲也。如来说法四十九年。化缘已毕。垂将涅槃。重以戒法顾命弟子。殷勤付嘱。示诲谆谆。是知此戒诚为佛法之元基。慧命之正脉。成圣之保任。利生之要轨。苟不顶戴受持。岂但自甘汩没生死海。抑且有辜如来付嘱。念当思慈诲。奉遗法而忘躯。?进信志。敬木叉而尽寿。是为知恩报恩者。莫谓我涅槃乃至如是炽盛故得入于涅槃。此两颂半正明示教也。谓诸比丘汝等莫谓。我如来涅槃世间空虚。修净行者无有依护。我今已为汝等。说二百五十戒经。亦说毗尼作持等法。我虽入般涅槃。此波罗提木叉戒在世。即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故。令汝师之。以作依护。若波罗提木叉久住炽盛。则教理行果皆悉炽盛。由炽盛故。修净行者得入涅槃而无遗也。若不持此戒。乃至世间皆闇冥。此一颂重申诫喻也。谓净行者有护。是令护体蠲染。以立梵行。如所应受持戒品。依制布萨。若不布萨。以何依护。则罪垢日增。失智慧明。不睹圣道。便堕三涂。喻如日没闇冥。无所见故。即堕坑落堑矣。

    当护持是戒  如牦牛爱尾  和合一处坐

    如佛之所说

    释 此一颂诫令坚志遵持也。谓比丘当护戒自珍。坚其信志。宁死不犯。犹如牦牛爱尾不顾身命。乃名遵制持戒。和合一处坐者。使离别众之过。如佛所说者。谓黑白半月如佛所教。而作布萨说戒。慎勿有干七非。而背法律教三如也。

    我已说戒经  众僧布萨竟  我今说戒经

    所有诸功德  施一切众生  皆共成佛道

    释 前半颂明自他作办事毕。后一颂以所作事回施有情共成佛道。作办之事而言功德者。谓一一戒中严护清净。所生止作之力用。名曰功德。此声闻之法而云回向佛者何也。此是开显之后。涅槃顾命。所谓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又戒本防非止恶。讵声闻之独持。比丘体通大小。岂罗汉之自目。又在家菩萨持在家戒。名曰菩萨近事。出家菩萨持出家戒。名曰菩萨比丘。是知比丘之戒非局小心。出家菩萨何容不护。三世诸佛同斯法教。不唯今之释尊独尔。或曰声闻持戒名菩萨破戒。声闻破戒名菩萨持戒。然斯义者。以声闻自度为急故。止之名持。菩萨利生为本。若不广作众善。名之为犯。此正责小心自利为过。非谓大心利他共成佛道者在列。纵曰自利乃兼利他故。一一戒中不离护他。斯实如来善巧方便。密以珠系衣里。令其终获大用。今人不达圣意。而生拟论。若解了开显之后。则无疑此颂云。我今说戒经所有诸功德。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也。

    已上付诵戒本释竟。已下皆原卷之法。

    ○僧同犯识罪忏白法

    佛言。若僧集说戒。犯罪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彼比丘白已当忏悔。应作如是白言。

    大德僧听。此一切众僧犯罪。若僧时到僧忍听。此一切僧忏悔。白如是。

    如是白已。然后说戒律本。更不悔本罪。

    释 此法律中更不悔本罪者。谓犯单堕及众学威仪戒等。由临布萨忖思圣制难废。急欲同诵木叉。各生惭愧。发露求净。如此正契布萨舍诸恶不善法究竟梵行之旨。不须更悔。若犯初二篇并三十舍堕。不得例斯也。

    ○僧同犯疑罪发露白法

    佛言。若说戒时。一切僧于罪有疑者。应作白言。

    大德僧听。此一切僧于罪有疑。若僧时到僧忍听。此众僧自说疑罪。白如是。

    然后说戒。此但露罪。得闻说戒。本罪仍说已忏。

    释 上云识罪者。谓自知了了无疑。此云疑罪者。因自不知罪种名相。为犯不犯。生疑。既将说戒。且先陈露待白已。说听竟。仍须向知法者。问决所犯。自言求悔。

    此识疑二法。皆为人法故作。兼属公私也。

    ○尼差人请教授法

    于说戒日集僧。索欲问缘。答云。差人请教授羯磨。作白文言。

    释 于说戒日者。律听比丘十四日布萨。比丘尼十五日布萨。若有因缘。比丘十五日布萨。尼十六日布萨。此谓二部相依结界。今准十五日大僧正说戒。尼界集僧差人作白云。

    大姊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白如是。

    大姊僧听。僧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谁诸大姊。忍僧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比丘尼(某甲)。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本云。应白二差一人已。彼独行无护。更差二三人为伴。往僧寺中。

    释 更差二三尼为伴者。乃方便命随为护。更无白差之法。须择老练持戒者同往。非但以尼数二三而已。准增一法云。尼若有五过。不应将作伴行。一喜太在前行。二喜太在后。三喜抄断人语次。四不别善恶语。善语不称。赞美恶语。五如法得利。不以时为彼受。反此五过。听僧差伴。庶两获益。无诸损恼。

    至所嘱比丘所。义准应差人承受。彼嘱授尼。应具陈所请已。至十六日。更往僧寺中。求可不时。若得略教授已。还至寺。鸣槌集尼众。不来者说欲已。然后使尼如僧中所告者。在尼众中。具宣僧敕讫。诸尼合掌顶戴受。律无文。准僧祇律。文义如此。若僧尼两众欲满五人已上。方行此法。故律本云。若众不满。若不和合者。至时礼拜问讯。

    释 若僧尼两众乐欲依制奉行此法者。各满五人已上。二部方可羯磨差使。本律乃互明两众。谓纵和不满。满已乖和。至僧布萨日。尼唯恭敬往礼。以遵八敬。尽形不敢违也。

    此一羯磨为法故作。是属公也。

    非 人非。谓众减不和。无伴独行等。

    余非。准前无异。

    ○教诫尼法

    佛言。于僧说戒时。上座问言。比丘尼众遣何人来耶。今但取当时说戒者问之。受嘱授者。即起具修威仪。为白僧言。

    大德僧听。(某)处比丘尼僧和合。僧差比丘尼(某甲)半月半月顶礼比丘僧足。求请教授尼人。

    三说已。义加云彼应至上座所云。大德慈济。能教授比丘尼不。若答言不堪者。乃至二十夏已来一一具问。若无有者。还至上座所白言。遍问众僧。无有堪者。上座即应略教戒法。告嘱授人云。此众无堪教诫师。明日尼来。请可不时。应报言。昨夜为尼遍请。无有堪者。虽然上座有敕。敕诸尼众。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

    ○差教授尼师法

    续 此准白二纲目。今依九十事之二十一续入。上明略教为无堪者。若问有者。彼受嘱授比丘。还至上座所白言。众中某甲(上座大德)堪能教授比丘尼。按律中。因六群发起。佛言。众僧中差教授比丘尼人。白二羯磨。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教授比丘尼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差(某甲)教授比丘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佛言。成就十法者。然后得教授比丘尼。一具足多闻。二诵二部戒利。三决断无疑。四善能说法。五族姓出家。六容貌端正尼众见便欢喜。七堪任与比丘尼说法劝令欢喜。八不为佛出家而披法服犯重。九若满二十岁。十若过二十岁。

    又增一云。有五法应教尼。一具持波罗提木叉戒。二多闻善巧。三语言辩说。四不为佛出家而犯重罪。五二十腊若过二十。

    五分云。五法不应差。差已应舍。一诵经戒而多忘失。二诸根不具。三多欲。四现为恶相。五教比丘尼亲恶人。

    释 此但续差法白二。其仪规备载于教诫比丘尼正范中。

    此一羯磨为法属公。并显非皆同上无异。

    ○告清净法

    佛言。说戒日客来。若少者当告。旧比丘清净。应如是告言。

    大德僧听。我比丘(某甲)清净(一说)。

    若说戒序竟。方陈此言。必有犯者。举过告僧已。余者次第听。

    释 布萨本为改往除愆。勤修冀净。虽然因缘游行。遇处有僧说戒。理应就听。必不可违。若僧集已。说前颂竟。至不须告净。当具仪作礼。敷座而坐。若说戒序竟至。则座上已经问净。方陈此言。应知广说八处问净故。若自知有犯。先举过告僧已。余者随坐次第听终。仍准所犯求忏。

    此一法为法作。是属私也。

    ○识罪发露法

    佛言。当至一清净比丘所。具威仪说所犯名种。白言。

    大德忆念。我(某甲)犯(某)罪生疑。今向大德发露。后如法忏悔(三说)。

    说戒时忆者。须用此法。若余时中依法忏悔。十诵云。发露比丘不须更发。

    释 说戒时忆者。拣非日前知而不悔。今谓因值布萨。倏尔忆所犯事。且用此法。容听戒故。听罢。应即乞除。若余时识犯生疑。陈露求决。依法忏悔。而引十诵者。谓布萨日前已曾发露。正布萨时。不须更露听忏之。

    ○疑罪发露法

    律本比丘犯罪有疑。复逼说戒。佛言。应发露已得闻戒。义准云。

    大德忆念。我比丘(某甲)于(某)处犯生疑。今向大德发露。须后无疑时。如法忏悔(三说)。

    释 须后无疑时者。非谓任其久缓。乃指听竟之后言也。

    ○说戒座上忆罪露法

    律本为在座上。忽忆本罪。向比尘说之。举众闹乱。佛令发露心念。应义准云。

    释 律云。于说戒时。有一比丘犯戒。而在座间。思世尊制犯者不得说听戒等。我当云何。语彼说戒人言。止止莫说戒。我犯某罪。欲从长老忏悔。举众闹乱。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其人自忆罪而发露。彼比丘当语边人言。我犯某罪。今向长老忏悔。复作是念。设语旁人者。恐闹乱众僧。不成说戒。彼比丘当心念。须罢座已。当如法忏悔。作如是已得听戒。今例心念法。但声须细。莫令众闻。应义准云。

    我(某甲)犯(某)罪。为逼说戒。恐众闹乱故。待竟当忏(三说)。

    疑罪准此。

    释 上三法皆为法故作。是属私也。

    ○略说戒法

    佛言。若王贼水火病人非人恶虫及有余缘者。若床座少。露湿天雨。布萨多夜已久。或斗诤。说法等久者。略说戒。

    释 此明开缘。先列八难。一王难者。王乃自在意。信则兴隆佛法。不信则毁灭三宝。二贼难者。贼乃为害之称。贼是林中王。能作不饶益事。三水难者。谓海啸江潮。奔流泛漫。四火难者。谓火性无恒。寄托诸缘。能焚烧林野。五病难者。谓同界病多。就榻说戒处。艰容众故。六人难者。谓不信白衣。或往来游观。扰碍僧事。或起意不端。阻行善法。七非人难者。谓或山精显异。或邪魅现形。八恶虫难者。谓恶兽出没。声色惊人。是名八难也。床座少者。谓众多处迮。床敷不足。露湿天雨者。谓覆盖欠周。恐冒风寒。布萨多夜已久者。谓后夜将竟。时临次朝。斗诤者谓言诤水火。说法者。谓演教太延。有如是余缘。并逢八难。皆听略说戒也。

    五分僧祇并为多缘。开听略说。说前方便。亦如广说。随缓急广说之。

    释 此引他部明开缘。俱同本律也。虽云略说。然集已必作前方便。可缓则广说。若急则略说。此则广略不定。其作前方便是定也。

    律中则有三五略说。随缘远近。文非明了。

    释 说戒揵度中。列三种五法略说。第一五种者。一说至九十波逸提。二说至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三说至二不定。四说至十三僧残。五说至四重。第二五种者。一说戒序。二说至四重。三说至僧残。四说至二不定。五广说。第三五种者。一四重至僧残。二四重乃至二不定已。三四重乃至舍堕已。四四重乃至单堕已。五广说。此由译笔交互。文非明了今依毗尼母论云。若序说问清净讫。应告言之。

    诸大德。是四波罗夷法僧常闻。

    十三僧伽婆尸沙乃至众学法并云。

    诸大德。是众学法僧常闻。

    诸大德。是七灭诤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释 此文中七灭诤法。略僧常闻。四波罗夷法。乃至众学法又略。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说则前后足之。一一并问。是中清净不。

    已上依文广说。若难卒至。应随到处云。已说至(某)处。余者僧常闻。若难缘逼近。不得说序者。僧祇云。

    诸大德。今十五日([或十四日])布萨时。各正身口意。莫放逸。

    便各各随意去。律本至布萨日。不得不说。若无者。应说法诵经亦得也。

    释 妄惑烦恼造诸不善等业。由发三毒。行于七支。故佛制戒以禁止之。此引僧祇。虽明更略。然义已收广矣。本律中。佛言。至布萨日。若无能说戒者。差一人说法诵经。下至一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得不说。此不摄略诵法。乃因无说人故暂开。非恒听许。以佛世无卷可读。唯亲听佛制。心记口说。今已结集。梵文东传。藏有律卷。纵不能熟背朗诵。应对卷敷宣。亦名如法布萨若至布萨。辄讲说余经者。此则不可。按法苑珠林引云。齐邺东大觉寺释僧范。戒行清高。行持无缺。常宿他寺。意欲闻戒。至十五日说戒之夜。众议共停说戒。乃为法集。有升座乃欲竖义。叙云。竖论法相。深会圣言。布萨常闻。击难为胜。忽见一神。形高丈余。貌甚雄杰。涌耸惊人。来到座前。问竖义者。今是何日。答曰。是布萨日。神即以手拓之。拽下座来。委顿垂死。次问上座。问答同前。陵害二三上座已。神即掉臂而去。当时道俗共睹非一。范师见此异。乃自以勤力。兼策大众。至于一生。不敢说欲。纵有病不堪胜舆。请僧就病人所。恭敬说戒。于后大兴戒法。是以布萨日不得故废说戒而讲论法也。

    ○非时和合法

    续 此准单白纲目。今依说戒揵度续入。佛言。众僧破为二部。时诸比丘欲于舍卫(言舍卫国者。是准缘起。今则随处言之)和合。自今已去。听白已然后和合。当集僧已。问缘不得与欲。答云。众僧和合羯磨。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所由诤事。令僧斗诤。彼此不和。彼人犯罪。为作举己。还为解罪。僧尘已灭。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和合。白如是。

    释 作是白已。法食仍同一界共居。

    此一羯磨为人故作。是属公也。

    非 人非。谓现前不简与欲准集等。

    余非同前应知。

    ○诤灭说戒法

    续 此准单白纲目。今依说戒揵度续入。佛言。若众僧所因事。令僧斗诤而不和合。众僧破坏。令僧尘垢。令僧别异分为二部。若能于中改悔。不相发举。此则名为僧众以法和合。自今已去。听先白然后说戒。集僧已。问缘不得与欲。答云。众僧欲和合说戒。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众僧所因诤事。令僧斗诤而不和合。众僧破坏。令僧尘垢。令僧别异分为二部。彼人自知犯罪事。今已改悔。除灭僧垢。若僧时到僧忍听。和合说戒。白如是。

    作是白已。然后和合说戒。

    释 此乃中间布萨和僧之法。不须如常再宣和白。故云作是白已。然后和合说戒。

    此羯磨为法故作。是属公也。

    显非准前合具。

    ○第一增说戒法 第二增说戒法

    续 此二法准单白纲目。今依遮揵度续入。律云。时有异处众多比丘。说戒日闻彼处有比丘喜斗诤骂詈。共相诽谤。口出刀剑。欲来此说戒。我等当云何。即往白佛。佛言。若有如此事起。应作二三种布萨。若应十五日说十四日作。若应十四日说十三日作。若闻今日来。即应疾疾集一处布萨。若闻已至界内。应出外布萨。若言已入寺。应扫除浴室。设洗浴具。问上座已然火。彼客比丘入浴室浴时应一一从浴室出界外说戒。若客比丘唤旧比丘共说戒。应答言。我曹已说戒。若旧比丘说戒已。客比丘遮说戒者。不成遮。若客比丘说戒时。旧比丘遮说戒。成遮。若能如是者善。若不能。应作白却说戒日。作如是白言。

    大德僧听。僧今不说戒。至黑月当说戒。白如是。

    应作如是白却说戒。若客比丘便待不去。彼比丘应作白第二却说戒。应如是白。

    大德僧听。僧今不说戒。至白月当说戒。白如是。

    应作如是白第二却说戒。若客比丘不去至白月。旧比丘应如法强与客比丘问答。

    释 强与问答者。令旧比丘鸣槌共集。而问客比丘云。佛有明教。制斯却白。汝等何以久待不去。恼乱众僧。故碍布萨。彼若答言不去者。旧比丘应语云。汝等不去。我曹当遵律治罚汝等。然后清净说戒。过在汝而不在我。故云强与问答也。

    此二羯磨皆为人法故作。是属公也。

    明非同前。

    ○与狂痴法并解

    续 此二法准白二纲目。今依说戒犍度续入。律本云。时有一比丘。心乱狂痴。或时忆说戒。或不忆说戒。或时来或不来。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与彼比丘。作心乱狂痴白二羯磨。僧中差堪羯磨人。作前方便答云。与狂痴羯磨。当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心乱狂痴。或忆说戒。或不忆说戒。或来或不来。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此比丘作心乱狂痴羯磨。若忆若不忆。若来若不来。僧作羯磨说戒。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心乱狂痴。或忆说戒或不忆。或来或不来。今僧与(某甲)比丘。作心乱狂痴羯磨。若忆若不忆。若来若不来。作羯磨说戒。谁诸长老。忍僧与此(某甲)作狂痴心乱。忆不忆。或来或不来。作羯磨说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某甲)比丘作狂痴心乱。忆不忆来不来。作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佛言。有三种狂痴。一者说戒时忆不忆来不来。二者或有狂痴说戒而来。三者或有狂痴不忆说戒不来。是中第一僧应与此羯磨。其第二第三狂痴者不应与此羯磨。

    释 此三种狂痴。第一者谓或时举发不忆。若不举则忆知。由病不定。故与羯磨。其二病轻。每忆而来。三乃病重全不忆集故尔。不应与法。若与。众僧有过。须当称量。按善见律云。见火而捉。如金无异。见屎而捉。如旃檀无异。是名痴狂心乱。

    此一羯磨为人作。属私也。

    非 人非。谓机不应法等。

    余非准前。

    ○解狂痴法

    佛言。若狂者与羯磨已。后狂痴病止。应与作白二羯磨解。应如是解。彼比丘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言。

    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先得狂痴病。说戒时或忆或不忆。或来或不来。众僧与我作狂痴病羯磨。作已还得正念。求解狂痴羯磨(如是三说)。

    僧中差羯磨者。索欲问缘。答云解狂痴病羯磨。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得狂痴病。彼说戒时。或忆或不忆。或来或不来。众僧与作狂痴羯磨。与作已狂痴病还得止。今求解狂痴病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与解狂痴病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先得痴狂病。说戒时或忆或不忆。或来或不来。众僧与作痴狂病羯磨。与作已狂痴病还得止。今求众僧解狂痴病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解狂痴病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某甲)比丘解狂痴病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本云。若复更狂痴。随狂痴病时。与作羯磨。狂止还解。

    ○对首说戒法

    佛言。若一比丘住处。于说戒日。当诣说戒堂。扫洒令净。敷坐具。办澡水瓶。然灯火。具舍罗。若客比丘来。若四人以上应白说。若有四人。应集白说戒。若有三人。不得受欲。应各三语说戒。如是言。

    二大德忆念。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

    余二人亦如是三说。若二人共住亦准此。若犯罪者。向清净者发露。若忏悔已。方得加法。若有罪不发露者。不应清净法也。

    释 若犯罪者。谓于布萨时。或忆犯。或识犯。或疑犯。准前僧法中说露。此则不应加清净法。若布萨日前已经悔过者。方得加清净法。倘犯已未曾露忏者。加则非法。

    此法为法故作。乃公中之私也。

    非 人非。谓三人受欲等。

    法非。谓妄加清净等。

    事非。谓非二种界中办具等。

    余四非相准知。

    ○心念说戒法

    佛言。一比丘于说戒日。如前办众具。待客比丘。若无应言。

    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三说)。

    五百问事云。如上加法已。有罪者。向四方僧忏悔已。独坐谓戒至竟。

    释 五百问结界品中。若一住处有界。一比丘亦可打揵槌广说戒。先向四方僧忏悔。然后亦可三说。三说者谓三语。今文云。如上加法已者。谓亦可三说。即此心念说戒法是。三说已。独坐广诵四分戒本竟。有罪者向四方僧忏悔者。谓若有犯。待客比丘来清净者。应向露忏。若无来者。当作心念发露云。我(某甲)犯(某)罪。待有客比丘来。当如法忏悔。然后独坐诵戒本竟。今引以便时机也。

    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为别。余词同上。

    释 戒法众分大小。布萨理须通尊。唯各别名为异。若谓下三众无布萨者。则半月净染莫知戒品。以何为持律所遮者乃令不谙大僧法也。

    第五诸说戒法篇竟。

    毗尼作持续释卷第八

    音义

    惩

    音呈。止也。戒也。

    邺

    音业。

    魅

    音妹。精怪也。

    击

    音吸。能斋肃事神明也。

    拓

    手打也。

    拽

    与曳同。牵也。

    舆

    两手对举之车。又轿。谓肩舆。

    冒

    音帽。犯也。

    羺

    耨平声。羺?胡羊。?音倪。

    阿修罗

    华言非天。以其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有四种。谓卵胎湿化所生故。

    淼

    音藐。大水也。

    御

    音御。止也。拒也。

    赩

    音虩。大赤。

    赫

    亨入声。明盛貌。又赫赫高明显盛貌。

    僭

    尖去声。假也。又僭越也。

    鄙

    音彼。薄也。

    捷

    疾也。

    御

    治也。

    险

    胁上声。凡不可犯者皆险。

    抵

    音邸。至也。

    牦

    音茅。牛尾可为旌旄。旌音精。旄音毛。析羽为旌。谓分析鸟羽。为之竿头。则缀以旄。牛尾也。旄首所以精进士卒也。天子旌高九仞。诸候七仞大夫五仞也。

    拟

    音蚁。揣度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