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第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nbsp;   萨婆多论云。受食有五义。

    释 彼论文中云。凡受食者。一为断窃盗因缘故。二为作证明故。三为止诽谤故。四为少欲知足故。五为生他敬信故。无智小儿皆不听授。(文)初义谓授受分明。心离私取。若食从他人授与。为断窃盗因缘故。二义谓蠲除业染。防习更萌。若食从他人授与。为作证明故。三义谓授取有证。无过可加。若食从他人授与。为止诽谤故。四义谓痴覆多贪。智朗解脱。若食从他人授与。为少欲知足故。五义谓禁戒严持。遐迩钦仰。若食从他人授与。为生他敬信故。然此五义总论为受四种药也。

    律本无口受法。准十诵及论。制令口受。时药手口互受。余三药具兼二受。

    ○受时药法

    佛言。蒲阇尼有五种。谓饭麨干饭鱼肉。佉阇尼有五种。谓枝叶华果细末食。名为时药。谓从旦至中也。若欲受者。先知药体。后知授受。余药并准此。

    释 蒲阇尼翻云正食。佉阇尼翻云不正食。佉阇尼律中不止五种。更有油食胡麻食羔食。译者总摄细末食中。此二五食皆名时药者何也。准佛地论云。食者以任持名食。谓能任持色身。令不断绝。长养善法。身依食住。命托食存。流入五脏。充浃四肢。补气益饥。身心适悦。故名时药。从明相现至午中不得过。有病无病俱听。非如余三随病药。有病则开。无病不听。按萨婆多论。食有十五种。随啖何食。若过午皆结犯堕。十五种者。谓一切麦粟稻麻荍米作麨饼。尽名似食。若变成麨饭饼。尽名正食。以五正五不正五似。谓十五种食也。按律于五正食中。听诸比丘食五净肉。谓一不见杀。二不闻杀。三不疑为我杀。四自死。五鸟残。斯乃世尊随其国土。诱物归真。方便资形。岂通化境。一概行用。首楞严中。佛言。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又涅槃经云。若比丘食肉。以突吉罗治。故知权终非实。因机暂开。顾命教严。废权不用。今律仍依旧文。以列鱼肉。况此东土悉是大乘演化之所。不糅小乘。若沙门食肉者。法道败坏。毁谤弥兴。护世讥嫌。斯为最要。准经附辩。俾晓律开也。

    ○药无七过

    一非内宿。二非内煮。三非自煮。四非恶触。五非残宿。六非贩卖得。七非犯竟残药等。

    释 此明称量染净也。药无七过者。盖显遮非护净之义。前于结界篇中。已明摄僧摄衣摄食三种界畔。今云内者。谓在摄僧界内也。准药揵度云。一时国土谷贵。人民饥馑。乞求难得。佛听比丘八事。谓界内共食。宿界内煮食。自煮食。缘使净人煮。或分取食。或都食尽故。听自手取食。使净人受。如上故听。受早起食。谓残宿食听早起受。从食处持食来胡桃果等食。水中食物足已不作余食法食。于后年丰谷稔。佛言。不得界内共食宿等八事。若食如法治。今故云非内宿内煮自煮也。恶触者。时有比丘相嫌。便触他净食。作念云。令他比丘得不净食。彼比丘不知净不净白佛。佛言。触者是不净。不触者净。触犯突吉罗。又有比丘嫌比丘于彼小沙弥边触彼净食。作念云。令彼和尚阿阇黎得不净食。彼白佛。如上治。今故云非恶触也。五非残宿者。已摄上八事中。六非贩卖得者。即三十事之第十九种种贩卖。若犯此戒得者是。七非犯竟残药等者。谓过限非时浆及满七日药也。斯由佛世界内伽蓝不立烟厨。比丘正命。唯依乞食若干。此七种中一一过者。皆名不净食也。

    ○授有三种

    一分别知是食非食。二有施心。三者如法授与。

    释 此明称量施者。并所施之食也。授者付也。若比丘托钵。乞食得已。应分别了知此是五正食是五不正食。若是正食不须更别乞。若是不正食仍复乞足之。若是粥者浓则不须再乞。亦可足食。淡则可以复乞令足。故云分别知是食非食也。二有施心者。令观檀越之敬慢故。若详明之。布施有五种相对。一谓田财相对。二谓轻重相对。三谓染净相对。四谓空有相对。五谓多少相对。各有四料拣。一田财相对四句者。田是福田。财是所施。一谓田胜财劣。如童子施沙供佛。二财胜田劣。如以宝施贫人。三田财俱胜。如以宝施如来。四田财俱劣。如以草施畜生。

    二轻重相对四句者。一谓心重财轻。如贫女以粗氎施众僧。二财重心轻。如王夫人慢心以珍宝施众僧。三财心俱重。如王以恭敬供佛四事。四财心俱轻。如以一饮水施栴陀罗。

    三染净相对四句者。一谓施者清净受者不清净。如阿阇世施提婆达五百乘车饮食。二施者不清净受者清净。如以金银珍宝施持戒比丘僧。三施受俱净。如观世音分璎珞供多宝释迦佛。四施受俱不净。如??陀罗恶律仪人施破戒比丘。

    四空有相对四句者。一谓空心不空境。谓虽学空观照惜财。不施还得贫果。二空境不空心。如知其财施得福弘。多乐舍得福。三心境俱空。破能所相。入三解脱。四心境俱不空。贪着无厌。一毛不施。饿鬼报成。人天路断。

    五多少相对四句者。一谓施多得少福。如愚人祭祀。用多福少。二施少得多福。如慈心供道人。三施少得少福。如恶意施邪人。四施多得多福。如建塔供佛。是故比丘得施时。宜观檀越舍心。然后可不方受为善。故云有施心也。三如法授与者。谓见僧具仪逆迎有礼。化少供多。留粗舍细。不坐授与。不愁颜与。不支手与。不呼字与。乃恭敬而与。如斯谓之如法授与也。

    ○自受三法

    一别知食体。与净人所受之食者。心境相当。非错彼此。二有心自食。非为余事。三如律手授具二五法。为非威仪事者。

    释 此明知食相应及受仪也。言食体者。谓知有形段食。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服变坏。资益诸根。具三德六味故。三德者。涅槃经云。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食具。种种备足。其食甘美。有三德焉。一清净德。谓精洁无有荤秽。二柔软德。谓柔软甘和而不粗涩。三如法德。谓随时措办。制造得宜。六味者。俱舍论云。凡调和饮食之味。各有所宜。无出此之六种。虽进修道行之人不尚于味。然滋益色力亦由于此。所谓身安则道隆故。有六味之须也。一淡味淡者。味之本也。能受诸味故。二咸味。其性润。能滋肌肤故。调诸味必以盐为首。三辛味。其性热。能暖腑脏之寒故。味之辣为辛。四酸味。其性凉。能解诸味毒故。味之酸为酢。五甘味。其性温。能和脾胃故。味之甜为甘。六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脏之热故。味之冷者为苦。如此五正食。时中与净人所而受之。是谓心境相当。若五不正食及薄粥等。此非足食。不宜时中受。若受是谓心境不相当。于如是足食不足食。并须了知。非错彼此。又按根本一切有部云。若先食五嚼食(此即五不正食取嚼 之义)。后食五啖食无犯(此即五正食取含啖之义)。若先食五啖食。后食五嚼食。罪犯单堕故。二有心自食非为余事者。由精修道业支持幻躯。知足忖施。观时而受。非为贪?。美好无惭过受也。三如律手授具二五法无非威仪事者。此谓授食之法有其二五。如律云。受有五种。手与手受。或手与持物受。若持物授手受。若持物授持物受。若遥过与。与者受者俱知中间无所触碍。得堕手中。复有五种。若身与身受。若衣与衣受。若曲肘与曲肘受。若器与器受。若有因缘置地与。如是二五授受之法。皆论威仪所制。故云如律手授具二五法无非威仪事者。

    ○正食五观

    初计功多少量药来处。二自知行德全阙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故。并律论正文非唯抑度。广相如钞。

    释 抑者治也。度者法也。谓正受食具五观者。非唯自治之法。并出律论正文。而云广相如钞者。准一览中。引事钞云。沙门凡受食时。先作五观。然后方食。一计功多少。量药来处。计功多少者。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获。蹂治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工用甚多。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量辛苦。如是量药来处者。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也。二谓自知行德全。阙应供者。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为施所堕。则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也。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者。明了论疏云。出家先须防心三过。谓于上味食起贪。下味食起瞋。中味食起痴。以此不知惭愧。堕三恶道也。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者。谓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故须以食而为医。药用调其身也。五为成道业故。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道业何成。增一阿含经云。多食至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比丘凡受食时。当作此五观。是为有正智者受供也。

    非 人法同前。

    三事非。谓食体干过。不净心境相违怀瞋等。

    后四非如前取显。

    ○受非时药法

    佛言。听以梨枣??蔗等汁作浆。若不醉人。应非时饮。亦不应今日受浆。留至明日。若饮如法治。

    释 此明非时药体及受法也。非时浆即非时药。律中缘起。时有施卢婆罗门。是外道师。闻佛生信。敬心自思。当持何物见佛。即念言。今有八种浆。是古昔无欲仙人所欲。一梨浆。二阎浮浆。三酸枣浆。四甘蔗浆。五??果浆。六舍楼浆。七婆楼师浆。八蒲萄浆(此中二五六七是由域果名。未见翻译)。彼持是八种浆。诣佛所。问讯却坐。世尊为彼方便。说法开化。令得欢喜。即以此八种浆。施供比丘僧。诸比丘不敢受白佛。佛言。听饮八种浆。若不醉人。应非时饮。若醉人不应饮。若饮如法治。亦不应以今日受浆留至明日。若留当如法治。

    僧祇五分律开受蜜浆。若诸果汁澄如水色。以水渧净已。义加受法。

    释 诸果即本律八种未明造法。故复引之。彼律谓以诸果漉汁。去其渣浊。澄清如水。一切听饮。若多日浆变作酒色酒味酒味者。一切不得饮。若持浆来者。应作净以水滴洒之。若器底有残水。若天雨堕中。若洗器有残水。若车载石蜜被雨。若船载水溅。如是等即名作净。又须知浆有时非时分别时浆者。一切米汁粉汁乳酪浆是也。非时浆者。一切豆一切麦渍浸须不坼者是也。根本部云。其不滤者为时。其净滤者为非时。仍须以水滴之为净。律中有受无词。义加受法云。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为渴病因缘。此是蜜浆。为欲经非时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

    余浆准此。若无渴病犯罪。

    释 庐山东林远公示疾垂终。有弟子进蜜浆于前。公止之云。请律阅证。有开缘不。盖由除渴病外则无听尔。此法自手捧浆。口对前人。如是受之。

    非 事非。谓味甘非薄。未澄药不。应病辄受等。

    余非准前。

    ○受七日药法

    佛言。有酥油生酥蜜石蜜。世人所识有病因缘。听时非时服。

    释 此明七日药体及受法也。律中时诸比丘秋月得病。颜色憔悴。形容枯燥癣白。佛作念云。有五种药。酥油生酥蜜石蜜是世常用者。听诸比丘食之。当药不令粗相现。如食饭麨法。此初制也。诸病比丘得种种美食。至中不能食。况复五种药。至中能食。然药虽多。病人不能及时服故。复听若时非时服之。今所依者。是第二制也。

    僧祇云。诸脂亦七日服。

    释 彼律中。佛言。若病宜应者。听服鱼熊罴猪等脂。若论膏脂之别。谓戴角者脂。无角者膏。今云脂义兼膏故。

    应义加云。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为热病因缘。此酥七日药为欲经宿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

    律本云。风病服油及五种脂。僧祇律云。具有对病。设药法云之矣。

    释 本律中因舍利弗患风病。医教服酥油及鱼熊罴猪鹿五种脂。听时受时漉时煮。如油法也。僧祇具有对病设药法云者。彼律谓病有四百四病。风病一百一。当用油脂治。火病一百一。当用酥治。水病一百一。当用蜜治。杂病一百一。杂谓兼风火水。当用上三种治。今受法中。但以热病受酥故。引僧祇令知应病受药。便更名也。按律摄云。受七日药。正服之时。应告同梵行者云。我以一日服药讫。余有六日在。乃至七日准知。若为好容仪。或着滋味。或求肥盛。或诈伪心。服食诸药。皆恶作罪。

    非 法非。谓病实错称。药名交互等。

    事非。谓贪味诈受。漉煮非时等。

    余非如前。

    ○受尽形寿药法

    佛言。一切咸苦酢辛不任食者。有病因缘。听尽形服。乃至灰土。大小便等亦手受加口法云。

    释 此明尽形药体及受法也。咸苦酢辛非恒入咽。灰土便等世所厌恶。以此不堪任食者。而听受为尽形药。一则息贪味之心。因病强服。次则免俗讥之念。无过可求。若受时应自手持口。对前人受法云。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为病因缘此姜椒尽形寿药。为欲共宿长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

    若有余药。或白术散丸汤膏煎等。但不任为食者牒名加法。萨婆多云。如五石丸随牒。一名余药通摄。

    释 论云。若以时药终身药。助成七日药。作七日药服无过。以七日药势力多故。又助成七日药故。或以时药七日药。以成终身药。作终身药服无过。或以终身药七日药。以成时药。作时药服。随势力多故。相助成故。若分数势力等者。随名取定。如五石丸。随石作名。作终身药服。故云如五石丸。随牒一名。余药通摄也。按药书中。有阳起石滴乳石紫石英白石英青蒙石芦甘石云母石滑石石羔乃至朱砂雄黄。等皆石之类。文云五石。亦大约言。

    非 人非。谓气血未虚。病不恒举等。

    事非。谓药违尽形等。

    余非准常。

    ○衣说净法

    佛言。长衣长如来八指广四指。应净施。不者犯堕。除波利迦罗衣不现前等。佛指四面广二寸也。

    释 长衣者。若受持三衣足。更得多余衣财。名曰长衣。长八指广四指者。明应量也。谓多余衣财极。狭短者。长一尺六寸阔八寸。应须净施。然律制有听畜十日。及畜一月。内净施者。若过十一日及三十一日见掌文时不净施。即犯堕罪。此于止持中详载。今唯明净施法也。波利迦罗衣是梵语。华言云杂碎衣。除此不须现前作净等者。谓小片粪扫衣也。

    萨婆多云。不应量者。过十日舍作突吉罗悔。乃至钱宝谷米等亦尔。

    释 论云。长物凡有五种。一重宝。二钱及似宝。三若衣若衣财应量已上。四一切不应量。若衣若衣财。五一切谷米等。一切钱宝比丘不应畜。若僧中次第付者。应即向比丘说净钱宝。应与同意净人。不者至十一日地了时。应量衣。应舍对首。作波逸提忏。不应量衣。应舍作突吉罗忏。若比丘得谷米等。即日应作净。若无白衣四众边作净(谓优婆塞并小三众)。若不作净。至地了时。谷米应舍。作突吉罗忏。故云乃至钱宝谷米等亦尔。下文金粟法是也。

    ○请施主法

    佛言。有二种净法。真实净。展转净法。

    释 此引依揵度。真实净施者。是实施与人也。展转净施者。乃作方便法也。萨婆多云。九十六种无净施法。佛大慈悲方便力故。教令净施。令诸弟子得畜长财。而不犯戒。非真实净也。佛法以少欲为本。是故结戒不畜长财。而众生根性不同。或有多预畜积。而后行道。得证圣法。是故如来先为结戒。而后设方便。于法无碍。众生有益。如昔时有比丘来白佛言。与我清净房舍。幡幢华盖。缯彩被褥。以香涂地丝竹音乐种种庄严佛敕阿难处处求索。即与具足比丘。在中心安行道。佛随所应而为说法。即于是处断结漏尽。成阿罗汉。以是因缘。佛法通塞。众生根性唯佛知之。此比丘从第六天来生人间。随本所习因而度之。是故既作净施。得畜长财。而不犯戒。

    萨婆多云。应求持戒多闻者。而作施主。亦无请文。义加请法。

    释 请持戒多闻者。则不生贪着。知物非己。为顺圣教。与作方便。若不知戒少闻。谓物施我非他所有。恐起诤端。净反不净。若请者应具修威仪。作如是请云。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请大德为衣药钵展转净施主。愿大德为我作衣药钵展转净施主。慈愍故(三说)。

    其真实净主及钱宝谷米等。俗人为主。并准请之。

    释 谓若请真实净施主者。改展转二字作真实。若请俗人为净主者。改大德二字作长寿。改衣药钵三字作钱宝谷米。余词无异。唯至诚叉手向说。不须礼拜也。

    ○正说净法

    善见云。若衣物众多衣。段段说之。欲总说者。并缚相着。加重法云矣。

    释 若段段说之名单非重。若总言众多非单名重。故云欲总说者。并缚相着加重法云矣。凡说净时。当至一如法持戒比丘所。若问施与谁。或展转施。或真实舍。应称先请施主。名恭敬具仪手捧衣云。

    大德。一心念。此是我(某甲)长衣未作净。今为净故。施与大德。为展转净故。(彼[受]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我。我今受之。([受已言])汝施与谁。(彼当言)施与(某甲)。(受净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已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着用。随因缘([一说])。

    长钵残药文并同准。

    释 此法所得长物。既施有主。则我贪随蠲。心境不执。圣慈虽听着用。随因缘者。令作亲厚想取用故。设若仍存有我。恐难免过。由物作净。其心不净。若钵药长者。文同准此。亦摄真实展转二种施也。

    非 人非。谓先不请主。或对主施等。

    法非。谓展转真实。说问互错等。

    事非。谓衣财违制。应量莫分。钵药越律。爱好贪味等。

    后四非相捃前明坏。

    ○心念说净法

    五分云。应偏袒右肩。胡跪手捉衣。心生口言云。

    我比丘(某甲)此长衣。净施与(某甲)。(于五众中随意与之)随彼取用。(得至十一日。复如前威仪言)我(某甲)此长衣。从(某甲)取还。(得至十日。复如初言)我(某甲)此长衣。净施与(某甲)随彼取用(如是舍故。受新十日一易)。

    释 准此心念。唯听独住比丘由无同侣。离喧远众。故听于出家。二大三小众中但有亲厚知识者任其称名与取。若非独住比丘必依正说。净法行持也。

    非 人非。谓有侣同居等。

    法非。谓心念不言及言不了等。

    事非。谓衣财越制等。

    余非合具。准知如前。

    ○金粟净法

    萨婆多云。钱宝谷米。并同长衣十日说净。

    释 此引例证也。论云。若得应量不应量衣。亦至十日过十日长物舍罪应忏。一切谷米等亦不得过一宿。同比丘法而云过一宿者。谓至次日同比丘法者。然比丘法不应捉畜钱宝谷米。若畜过一日。例同比丘。畜长衣法也。本部无此故。引证便用律本云。当持至可信优婆塞所。若守园人所。如是告言。

    此是我所不应。汝当知之。

    释 此乃对俗舍宝法。守园人者。古养鸟兽曰苑。苑有垣曰园。此以鹿野苑标名。即僧伽蓝民也。无论近事男及守园人。须是一往具信。不昧因果。知比丘法者。方可持钱宝等至彼所舍之。此是我所不应者。谓捉畜宝等。是我比丘法所不应。为汝当知之者。谓佛有教为净故。方便与汝也。此即说净法。若彼取还与比丘者。比丘当为彼人物故受敕。净人使掌之。若得净衣钵尼师坛针筒。应持贸易受持之。广如止持中明。

    论云。除钱及宝等一切长财。并五众为长主。若说净钱宝。希得衣物。施不须施。

    释 若一切钱宝等。非出家人所畜持者。不得请为长主。故尔除之。若一切长财是出家人。理应持畜。所以五众并可请为长主也。若说净钱宝希得衣物施不须施者。希谓少也。若守持之。衣具少者。以说净钱宝。买得受持。此则不须说净复施。此准论云。若说净钱宝。后贸一切衣财。作三衣钵器。入百一物数。不须说净。自百一衣物外一切说净。百一者。大约多少而言。非谓实有之数。

    僧祇云。施主若死等。不得过十日。更觅施主说净。

    释 诸部并论但云。施主死。或远去他国。须别请施主。不定期限。唯僧祇不得过十日而无主。若无长财主。应复请出家五众。若无金粟主。应速觅居家信实者义。谓过期获罪。

    毗尼母云。若衣物未说净。点净缝衣。着已净者。则名衣和合净。若色非法缝着如法者。是名色衣和合净。更不须别净。

    释 点净者。律云。除受持三衣外。余得点作净。点但三五七不得点如华形。今谓未点净者。缝着已净衣上也。彼论云。衣和合者。若衣作净纳。未作净缝。纳着衣上。若衣未净纳。已净者。缝衣着纳上。此二皆名净衣。若得上色纳。以此纳缝。着条衣上。故名和合。应畜犹如酒。若和药得饮。不和不得饮。上色与下色合得畜。若上色锦上色白虽和合。不应畜。今宣祖准义润文也。

    附 按地持论云。菩萨先于一切。所畜资具。为非净故。以清净心。舍与十方诸佛菩萨。如比丘将现前衣物。舍与和尚阿阇黎等。今时讲学专务名利。岂念圣言。自下坛场经多夏腊。至于净法。一未沾身。宁知日用所资。无非秽物。箱囊所积。并是犯财。慢法欺心。自贻伊戚。学律者知而故犯。余宗者固不足言。谁知报逐心成。岂信果由种结。况大小两乘通名净法。傥怀深信。岂惮奉行。

    辅行记云。有人言。凡诸所有非己物想。有益便用。说净何为。今问等非己财。何不任于四海。有益便用。何不直付两田(悲敬二田)。而闭之深房。封于囊箧。实怀他想用。必招愆(犯盗)忽。谓己财仍违说净。说净而施。于理何妨。任己执心。后生仿效。故知不说净人。深乖佛意。两乘不摄。三根不收。若此出家岂非虚丧。

    第四衣药受净篇竟。

    毗尼作持续释卷第七

    音义

    章

    音张。表也。谓身外之威仪也。

    御

    音遇。用也。

    诈

    阻去声。伪也又诡谲也。

    逞

    称上声。矜而自呈也。

    抑

    音益。按也。冤屈也。

    赃贿

    上音臧。下灰上声。财也。金玉曰货。布帛曰贿。凡非理所得财贿。皆曰赃贿也。

    削

    襄入声。去也。

    曳

    音裔。

    踝骨

    上华上声。胫两旁内外曰踝骨。

    畦

    音奚。田五十亩为畦。

    畔

    田界也。

    四利之水

    谓檀越布施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供僧也。

    三善之苗

    谓三业发生众善。而增长一切功德也。

    褋

    音叠。重也。

    褶

    音折。衣褶也。

    穬

    音矿。

    磔

    音窄。开张也。

    擗

    音辟。开也。

    褺

    音褋。重衣也。

    翮

    音核。羽茎也。

    早

    同皂。

    充

    音冲。备也。

    镇

    压也。

    廊庙所陈

    谓如宗庙俎豆陈设进退之事。俎豆祭器也。

    朝宗之服

    谓冠冕也。

    坏

    音丕。未烧瓦也。

    镴

    音蜡。钖也。

    釜

    音辅。鍑属无足也。

    ??

    音射。瓦器也。

    綊

    音挟。合也。

    摘

    音惕。挑也。

    棚

    音彭。阁也。

    细澡豆

    乃皂角子为末也。

    幞

    同幞。音仆。

    帊

    音怕。

    倩

    千去声。假借使人也。

    五脏

    脏者藏也。精藏于肾。神藏于心。魂藏于肝。魄藏于肺。志藏于脾也。

    浃

    音接。浃洽谓润泽周遍也。洽音狎。

    荍

    音乔。

    蒸

    音?。热气也。

    稔

    壬上声。谷熟也。

    三解脱

    一空解脱。二无相解脱。三无作解脱。

    措

    粗去声。布施也。

    辣

    兰入声。

    酢

    同醋。

    获

    黄入声。刈禾也。

    蹂

    音柔。往来蹂践也。

    ??

    与蕤同。谁上声。音药。

    渧

    音帝。水滴也。

    溅

    音笺。水激荡也。

    渍

    音恣。水浸也。

    坼

    音?。裂也。分开也。

    态

    音雄。兽似豕山居。于冬蛰。当心白脂。俗呼态。好举木引气。谓之态。经美在掌。

    狭

    音狎。牢也。

    捃

    均上声。拾取也。

    自贻伊戚

    谓忧戚自造。而成非关他事。犹云自作孽不可活之谓也。贻音夷。遗也。

    箧

    音怯。藏也。谓箱箧。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