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非 一人非。一界不和。十腊未满。少闻不善。毗尼多愚。有犯过等。

    二法非。乞词错脱。羯磨颠倒。言说不明。紊前方便。

    三事非。二摄有阙等。

    四人法非。乃至七具三非。取前互后合。具显非。

    ○度沙弥法

    律中度罗睺罗。为最初。

    释 此出制缘也。罗睺罗此翻覆障。谓阿修罗食月时。障月明也。罗睺罗六年处母胎。所覆障故。因以为名。旧云罗怙罗。准受戒揵度云。佛住迦毗罗国尼拘律园时。佛时到。着衣持钵。入城乞食。食已还出城。于时罗睺罗与母在高楼上。见佛来语子言。彼来者是汝父。时罗睺罗疾疾下楼。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世尊以手摩彼头。彼自念。从生以来。未曾得如是细滑柔软乐。佛问言。汝能出家学道否。答云。能出家。佛舒一指。与罗睺罗。将至僧迦蓝中。告舍利弗言。汝度此童子。出家与受沙弥十戒。此制缘也。

    僧祇云。若年七岁解知好恶。与出家。过七十卧起须人。不得度。若能修习诸业。听出家。若初欲出家者。为说苦事。一食一住一眠。多学问答。能持者度。

    释 此引僧祇。明称量机宜也。彼律中因诸比丘度八十九十岁人。出家头白。背瘘诸根。不禁进止。须人洟唾。污僧净地。世人讥呵。佛故制此。若年七岁解知好恶者听度。谓知世是苦。出家寂静。此则年虽少。宿根正见。终成道品。若过七十卧起须人者不得度。此非无慈不纳。正是怜愍遮之。谓出家所须来处。由信道业。不修施报。当酬卧起。尚且须人功行。终无克办。若过七十。形虽潦倒。色力精强。志不自惰。此亦许度。凡欲出家。无论老少。当先为说出家苦事。令彼忖量可否。若问欣乐答能。斯则信无疑退。若忧虑默然。此则怖恐未堪而事言苦者。谓寒暑不迁。精勤不怠。唯道可修。无身可惜。此苦乃出世之乐因也。一食。谓非时不?。一住。谓跏趺修定。一眠。谓夜三时中初后加功。以补昼之不足。中夜神疲。听其惜养。寝安多学。谓读律攻行。受经问义。此四以禅诵熏修。食眠练质。若果能者。则诸行业俱无惮矣。梵语沙弥。此翻云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以行慈也。最下七岁至十三者。皆名驱乌沙弥。若年十四至十九。名应法沙弥。若年二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

    ○与剃发法

    时诸比丘辄度人故。众僧不知。佛言。汝若欲僧伽蓝中剃发。当白一切僧。若不得和合。房房语令知已与剃发。若和合。作白已剃发。

    释 此引制缘也。按受戒揵度中。有一巧师子。至僧伽蓝中。求诸比丘出家为道。诸比丘辄度之。时彼父母啼泣。来至伽蓝。问诸比丘。皆报不见。父母即于僧房中求觅。得已讥嫌众僧。故有此制。应知既出家已。则居止同僧。施沾僧分。若众不知。来源语已。未允剃发。岂但讳俗讥呵。恐玷法门。抑且盗用僧物。罪归师范。宁无慎欤。而令房房语知。为众集难。若僧和集。作单白羯磨已。然后剃发。此是俗不现前制。应遣求出家者离闻处。众中能羯磨人作前方便答云。与剃发羯磨。作是白言。

    大德僧听。彼(某甲)欲求(某甲)比丘剃发。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剃发白如是。

    作白已。唤入众中。与剃发度人法式。广如钞中。五分云。先与受五戒已。后受十戒。

    释 度人法式。余曾撰集剃度沙弥正范。于内兼五分授法仪式详明。辩讹有据。阅之自了。指归行用。诚补玄化。兹不繁引。

    ○授十戒法

    佛言。若在僧伽蓝中。度令出家者。当白一切僧。已听与出家。应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比丘求出家。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出家。白如是。

    释 此二单白羯磨。制有先后。用知总别。若前日剃发。次日授十戒者。二法前后。俱用羯磨。应各作前方便。前答与剃发羯磨。后答与出家羯磨。此谓用有别也。若剃发已。即随授十戒者。唯作前白后白略之。僧既听忍。二皆无过。以剃发中摄受戒故此谓用有总也。

    此二羯磨是为人作。皆属私也。

    非 余非准上。

    其间唯异人非。谓受者老少违制等。

    ○受戒体法

    善见云。阿阇黎告言。汝随我语。教汝受三归。答言尔。又应问某遮难发戒缘起准。如经律例。须具问方。乃授云。

    释 梵语阿阇黎。此翻轨范。亦云正行。谓能令弟子效其轨则。以紏正心行故。其和尚临座。并略问遮难等。俱载三坛传戒正范详明。此唯明阿阇黎授归戒法云。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随佛出家。(某甲)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

    三授已便得戒。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我今随佛出家已。(某甲)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

    三结已与戒相。

    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

    尽形寿不偷盗。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

    尽形寿不淫欲。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

    尽形寿不妄语。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

    尽形寿不饮酒。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

    尽形寿不着华鬘香油涂身。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

    尽形寿不得歌舞倡伎及故往观听。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

    尽形寿不得高大床上坐。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

    尽形寿不非时食。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持。

    尽形寿不得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将。

    此是沙弥十支净戒。尽形寿一一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持。

    释 此沙弥十支戒。前四是性重根本。若犯则应灭摈。不得与清净沙弥同法事及共止宿。亦不得如余沙弥得与大比丘过二宿。后六是遮罪。有犯容忏心。度故误罪结重轻。唯一突吉罗治其间。释义当阅云栖要略。欲明开遮。应学随律威仪。

    如请僧福田经。沙弥应知五德。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身命遵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释 此引诸德福田经。然斯五德不特小众终身行之。始终通于五众。俱堪物养。师范人天。故使诵持。无轻受体及形服也。彼经云。时天帝释白佛。夫人种德。欲求景福。岂有良田果报。无限种丝发之德本。获无量之福乎。佛告天帝。众僧有净德。名曰福田。一发心出家。乃至志求大乘。此五事名曰福田。为良为美。为无旱衰。供之得福。难为喻矣。此五下句乃宣祖事钞所注也。一发心出家怀佩道故者。谓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习佛菩提。而能怀佩妙道。为世福田。是为初净德也。

    二毁其形好应法服故者。谓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之尘。衣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净德也。

    三永割亲爱无适莫故者。谓既已投佛出家。割绝父母情爱。无复专主俗业。眷恋不肯断舍。当一心精进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三净德也。

    四委弃身命遵崇道故者。谓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唯务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四净德也。

    五志求大乘为度人故者。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沙弥应当习具也。

    如僧祇律。应为说十数。一者一切众生皆依饮食。二者名色。三者痒痛想。四者四谛。五者五阴。六者六入。七者七觉意。八者八正道。九者九众生居。十者十一切。入其列数。释相对治显正并广如行事钞说。

    释 此之十数。今准教典。仍列法数。释相俾知观境对治。以显正修。不晦圣制也。

    一谓一切众生皆依饮食者。按楞严经云。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演义钞云。一段食。段即分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古译经律皆为抟食。以手团曰抟。后译复言。浆饮等不可抟。遂译为段食。

    二触食。触即对也。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设触非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不饥也。

    三思食。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

    四识食。识以执持为义。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若约三界辩之。段食唯在欲界。以色无色界无香味二尘。余之三食遍通三界。故云一者一切众生皆依饮食也。

    二谓名色者。准智度论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虽痴心多想分别。于异事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一名者。心但有字。故曰名也。即是心及相应所法。虽有能缘之用。而无质碍可寻。既异于色。复有心意识及诸所数法种种之别名。故谓之为名也。

    二色者。有形质碍等法。谓之为色。即世界一切依报及五蕴之初。皆是质碍之法。并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意识。故称为色。故云二名色也。

    三谓痒痛想者。准阿差末菩萨经云。菩萨自观痛痒。观他痛痒。而得意止。择求圣慧。慕乐求寂。正使遭乐。不系在欲。然此痒痛想。即三受中之苦受也。受乃领纳义。谓六根之识。领受六尘之境。三受者。一苦受。谓于六尘违情之境。而有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二乐受。谓于六尘之境。而有适悦之乐。是名乐受。

    三不苦不乐受。谓于六受不违不顺之境。所受非苦非乐。是名不苦不乐受。故云三者痒痛想也。

    四谓四谛者。准四教仪。藏教生灭四谛释之。藏教者。三藏之教也。生灭者。此教诠因缘生法。有生有灭。四谛者。谛即审实之义。谓声闻人用析空观。谛审苦集灭道之法。一一不虚(因缘生法者。六根为因。六尘为缘。根尘相对所起之心。名为生法。析空者。析即分析。谓分析五蕴等法。皆空也)。

    一苦谛。苦即逼迫之义。有三苦八苦。总而言之。不出三界生死。声闻人谛审生死实苦。故名苦谛。

    二集谛。集即招集之义。谓声闻人谛审烦恼惑业。实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集谛。

    三灭谛。灭即寂灭。谓声闻人既厌生死之苦。谛审涅槃实。为寂灭之乐。故名灭谛。

    四道谛。道即能通之义。谓声闻人谛审戒定慧之道。实能通至涅槃。故名道谛。故云四者四谛也五谓五阴者。准大乘广五蕴论云。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阴。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蕴阴合而言之。谓积聚有为。盖覆真性故。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

    四行蕴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六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

    五识蕴。识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故云五者五蕴也。六谓六入者。准法界次第云。入即趣入之义。谓六根为六识所依。能入六尘。故名六入。一眼入。谓眼根为识所依。能入于色。

    二耳入。谓耳根为识所依。能入于声。

    三鼻入。谓鼻根为识所依。能入于香。

    四舌入。谓舌根为识所依。能入于味。

    五身入。谓身根为识所依。能入于触。

    六意入。谓意根分别五尘。能入于法。故云六者六入也。

    七谓七觉意者。准法界次第云。亦名七觉分。又名七觉支。觉即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伪也。分谓此七种法。各有支派分齐。不相杂乱。故名分名支也。择进喜三觉分属慧。除舍定三觉分属定。念觉分兼属定慧。修此七觉。即得入道。一择法觉分。择即拣择。谓用慧智观察诸法之时。善能简别真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故名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故名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喜即欢喜。谓心契悟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四除觉分。除即断除。谓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去虚伪之法。增长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

    五舍觉分。舍即舍离。谓舍离所见念着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分。

    六定觉分。定即禅定。谓发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是名定觉分。

    七念觉分。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时。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动之时。当念用除觉分。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分。舍于观智。用定觉分。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是名念觉分。故云七者七觉意也。

    八谓八正道者。准法界次第云。谓此八法不依偏邪。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一正见。谓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

    二正思惟。谓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谓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谓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

    五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

    六正精进。谓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谓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五停心者。多散乱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

    八正定。谓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故云八者八正道也。

    九谓九众生居者。准释氏要览云。即三界九地也。谓欲界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地。地者有持载义。九界众生依之而居。忉利天以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天已上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一五趣杂居地。五趣者。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

    二离生喜乐地。即色界初禅天。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也)。

    三定生喜乐地。即色界二禅天。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四离喜妙乐地。即色界三禅天。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五舍念清净地。即色界四禅天。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象皆现也。

    六空无边处地。即无色第一天。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加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七识无边处地。即无色界第二天。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

    八无所有处地。即无色界第三天。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处地。即无色界第四天。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故云九者九众生居。然此九界皆非圣位。不能超越生死。得大解脱。出家志趣涅槃。故令知九界乃众生所居也。

    十谓十一切入者。即十遍处定也。准法界次第云。智度论谓八背舍为初门。八胜处为中。行遍一切为成就。此三种观具足禅体。始得成就此定。谓之遍一切处者。从所观境。遍满得名也。

    一青遍一切处定。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处胜中所见青色。使遍一切处皆青。故名青遍一切处定。其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九。遍一切处定亦尔。故云十者十一切入也。

    毗尼作持续释卷四

    音义

    四魔

    梵语魔罗。此云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智慧命。而杀出家善根故。

    一蕴魔。谓色受想行识等聚积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智慧命。故云蕴魔。

    二烦恼魔。谓三界中一切烦恼妄惑。修行人为此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故云烦恼魔。

    三死魔死者。四大分散。夭丧殒没。修行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故云死魔。

    四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若人勤修胜善。欲超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能成就出世善根。故云天魔。

    四胜义谛

    准成唯识论。

    一世间胜义。谓于世间五蕴虚妄之法。而说真如胜妙之义也。

    二道理胜义。谓声闻观苦集灭道之理。即是胜妙之义也。

    三证得胜义。谓声闻证得二空真如之理。即是胜妙之义也。

    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之理。唯有诸佛尽知尽证。乃胜义中之最胜义也。

    祐

    神助也。

    沃

    音屋。肥也。

    壤

    柔土无块也。

    典

    主也。

    悦

    租也。

    蛰

    沉入声。虫藏也。

    忉利天

    梵语忉利。此云三十三。智论云。昔有婆罗门。姓憍尸迦。与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憍尸迦为天主。名帝释。三十二人为辅臣。周围列居。而帝释独处其中。

    喑哑

    谓有口不能言也。

    长者十德

    出翻译集。

    一贵姓。谓勋戚尊贵。世称阀阅之族。阀音伐。史记云。明其等曰阀。积其功曰阅。

    二位高。谓居卿相台辅。为百僚之首。

    三大富。谓宝货丰饶。所须具足。

    四威德。谓威严厚重。人所敬畏。

    五智深。谓智虑深远。越格超群。所谋皆当。

    六年耆。谓齿高望重。为物仪表。人所尊仰。

    七行净。谓持心律己。廉公洁白。所行如言。皆无瑕玷。

    八礼备。谓威仪庠序。世所式瞻。

    九上叹。谓才德兼备。言行可则。为在上者。所喜叹服。

    十下归。谓谦以处己。宽以御众。为在下者。所仰归向。

    坯

    音丕。未烧陶瓦。

    婴

    音英。系也。

    五欲

    一财欲。即世间一切资财也。谓人以财物为养己之资。故致贪求恋着不舍。

    二色欲。即世间青黄赤白男女等色也。谓人以色欲悦情适意。故致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

    三饮食欲。即世间肴膳众味也。谓人必假饮食。资生活命。故致贪求。乐着无厌。

    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也。谓人因声名。能显亲荣已。故致贪求乐着。而不知止。

    五睡眠欲。即情识昏昧。而睡眠也。谓人之睡眠亦有时节。若怠惰放纵。乐着无厌。是名睡眠欲。

    三破

    谓破戒见威仪也。

    媟嫚

    上音屑。下音慢。谓污也。

    二死

    谓分断变异二种生死也。

    系草

    昔有比丘。途次逢群贼。得物而归。恐彼比丘泄露欲害。贼中有一人。知比丘法。即将比丘就生草。以草系其法衣。比丘守戒。宁至饥死。不伤于草也。

    鹅珠

    昔有比丘。乞食至一珠师家。珠师笃信。即起取食。与比丘。有一赤珠落地。其家养一鹅。鹅见赤珠。即吞入腹。后珠师将食。比丘视不见珠。谓比丘偷取索之。比丘言。不取汝珠。彼怒痛打比丘垂死。此比丘守戒故。宁死不言鹅吞。恐伤生命故。彼珠师怒极。鹅在前游。彼一脚拓死。比丘见鹅已死。乃言。汝珠是此鹅吞尔。珠师割鹅得珠。求悔增信也。

    七有为福

    一兴立佛图僧房堂阁。

    二园果浴池树木清凉。

    三常施医药疗救众病。

    四作坚牢船济度人民。

    五安设桥梁过度羸弱。

    六近道作井渴乏得饮。

    七造作圊厮施便利处。

    是为七事布施。转身得生梵天。受福报故。

    革屣

    生曰革。熟曰韦。皮履也。

    瘘

    音闾。曲脊也。

    寝

    卧也。

    景

    大也。

    适

    音的。专主也。

    十二类生

    一卵生。即鱼鸟龟蛇之类。

    二胎生。即人畜龙仙之类。

    三湿生。即含蠢蠕动之类。

    四化生。即转蜕飞行之类。

    五有色。即休咎精明之类。

    六无色。即空散销沉之类。

    七有想。即神鬼精灵之类。

    八无想。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

    九非有色。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谓水母本无自类之色相。故曰非有色相。以水沫为身。以虾为目。故曰成色也。

    十非无色。即咒诅厌生之类。咒诅亦呼召耳。厌即祷也。如虾蟆以身附卵。然后生长。非声则坏。又如孔雀。雌者闻雄者鸣。即有娠生雏。此等物类由厌祷而生也。

    十一非有想。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蒲虑者蜾蠃也。取青虫以为己子。青虫非蒲卢之类。故曰非有想相。而能成己之子。故成想也。

    十二非无想。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

    剧

    音极。增也甚也。戏也。

    三苦

    一苦苦。谓有漏五阴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

    二坏苦。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

    三行苦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也。

    八苦

    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也。

    澹然

    谓恬静无为貌。

    八背舍

    背谓违背。舍即舍弃。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着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欲界色声香味触。名粗弊五欲。色界无色界色等。名净洁五欲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华。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已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云外观色。此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证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叶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云净背舍。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云身作证。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虚空处背舍。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余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虚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妄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故云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妄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妄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八胜处

    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若不净。随意能破也。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三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乃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三禅不立胜处者。以三禅天乐多心纯。故不立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恶者。谓观外诸色。善业善果故名好。恶业恶果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观于内身。色相既熟。则观外色。虽多亦无妨碍。所谓谛观一死尸。至十百千万等死尸若观一胖胀时。悉见一切胖胀。乃至坏烂青瘀剥落。亦复如是。故云外观色多。若好若丑。胜知胜见如上。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胜知胜见。谓行人入二禅已。灭内心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胜知胜见如上。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胜知胜见。谓行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观内身。色相既无。则外色相虽多。亦无妨碍。余同上二中无异。盖行人为欲界烦恼难破故。于第二禅中。重修第三第四胜处。灭欲界烦恼。令无遗余。亦令观道增进。牢固不失。工夫转胜也。

    五青胜处。谓行人观青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青相。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六黄胜处。谓行人观黄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黄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七赤胜处。及八白胜处。此二如上青黄胜处释。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