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分律疏卷第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四分律疏卷第九本

    沙门 法砺 撰述

    ●呵啧揵度第十一

    上品专精无过。可罚次品。自悔不劳。折伏此七种恶。人有过相续。理须调御。顺行道法。方成护众生救之益。故次明之。寺内两舌。须呵啧治。人之喜为。从初彰名。故曰呵啧。七法非一。集在一处。故曰揵度。

    先释其义。八门分别。第一列数释名。第二置七所以。第三轻重次第。第四离合。第五足数不足数。第六随顺有无。第七解忏先后。第八谏不谏异。

    初门有二。第一释名。第二得名。言释呵啧名者。此人轻蔑僧众。情存斗乱。对僧倒说。破坏彼此。不受训导。为过处深。须加治罚□□□。故曰呵责。作羯磨法。呵责前人。故曰呵责羯磨。五分亦尔。祇律名折伏。言摈者。此人于白衣处。倒说佛法。污家恶行。坏彼信心。以非为是。作法加罚。遣出本处。为使折伏改悔。从善还生俗信。故曰摈羯磨。涅槃名为驱遣羯磨。十律名驱出。言依止者。此人在道虽久。自无解慧。与白衣杂住倒说四事。随缘起过。行不自立。须僧治罚。依伏明德。请禀法训。以成己益。故曰依止羯磨。涅槃名为置羯磨。谓置在有德人所故曰也。言遮不至白衣家者。谓于有信白衣。前倒说佛法。谤毁三宝。骂辱白衣。损坏俗信。而便舍去。名为不至。作法加罚。差八德送忏。为使申谢。还生俗信。遮其不至。要令自往。故曰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涅槃名为举罪羯磨。彰过于外。俗人前悔。故曰举罪十五。二律称为下意。祇律。发喜谓发白衣欢喜。言不见举者。不信善恶二因。得苦乐两报。耶心在怀。彰于学路。宜加折伏。举弃众外。目之为举。作斯举法。治不见人。故曰不见举。涅槃名为未可见羯磨。言不忏举者。然罪无定性。既从缘而生。理有悔除。从缘而灭。今耶见在心。不信缘能感业。垢鄣尤深。进道无由。须僧折伏。令信忏灭罪。故曰不忏。释举同前。涅槃名为灭羯磨。治罚前人。使信忏灭罪故。恶见不舍者。见欲不鄣。耶心穴彻。名之为见。见心违理。目之为恶。治举恶见之人。甄在众外。不任僧用。故曰恶见不舍举。涅槃名为未舍恶具举。依明了论。合三举为不共住羯磨。故彼偈曰。及五依羯磨。所依事有五。能依羯磨亦有五。若比丘高心不敬。非他大众。为此人作怖畏羯磨。即此可责也。若比丘未明了。律中罪非罪。阿毗达磨中灭非灭。或离依止。或受沙弥依止。及作大戒依学。于明了人所作。练磨羯磨。犹此依止也。上言罪者恶业。非罪者戒。灭者涅槃。非灭者生死。不了此者。须行练磨。若比丘于俗住处。起恶污行。作驱出羯磨。即此摈也。若比丘于在家人边。谤毁佛法。作拭除辞谢羯磨。言谤三宝者。言佛无一切智。法不能尽苦。僧无清净行等。须加此罚。即此遮不至也。若比丘不见自有罪。若见不肯行对治法。或不舍耶见。作不共住羯磨。第二次辨得名。于中位二。前四从治作名。以治人名别故。后三约过立目。以治人名同故。若辨举名。从喻受称。

    第二门。三门料简。第一应治不应治。第二摄治尽不尽。第三立七之意。初门凡行七法。谓起过犯。若对僧前。或对比丘。到说十八。二处二事等。恼乱大众。与作呵责。若说前十八等。令他白衣。失平等善心。作摈出治。若与白衣杂住。共相亲附。数作数忏。因前到说。而生过者。与依止治。或因到说前事。恼谤白衣。遮不至治。若因前事。有不见病生。与不见举。又因生不信忏悔。与不忏举治。因到说言。欲不鄣道。与不舍举治。故增二文言。有二比丘。应与作呵责羯磨。非法说法。法说非法。乃至说不说。如是??依止。遮不至举。羯磨亦如是。二处二事二见亦如是。又增三文中。有三法僧。应与呵责羯磨。破戒破见破威仪如是。乃至举羯磨亦如是。虽可实犯。要须有根。故增四文有四法。作羯磨等。非法非毗尼。不成不得处。所谓无根。破戒。破见。破威仪。破正命。有根成得处。所反上是。又得作须应法。如九三说第二尽不尽者。凡治罚法多。且彰斯七。以六义故。摄治不尽。一局在治人。不论治罪。即甄覆等四法。第二秉行众法。异于恶马。第三为欲治取。不同灭摈。第四专是治人。不为灭诤。异罪处所。第五但为治道。亦甄覆钵□第六僧尼二部。当众行罚。即别于不礼等。立治之法。据此道理。岂可不是治法众多。摄而未尽。第三门等不摄余。所以七者。七中位二。前四坏行不坏于信。后三信行俱坏。四坏行中。行虽无量。略明二种。一内护行。谓出家人。顺教修行。众法成立。摄法在己。千载不坠。名为内护佛法行。二外护行。谓在家俗人。敬信三宝。授护佛法。使不坠没。名为外护。内护有二。谓众法内护。自行内护。若坏众法内护行者。作呵责治。若坏自行内护者。作依止治。外护亦二。谓有违顺。若顺情生过。不问总别。多家一家。并须摈治。即是护。令生于正信。若违情恼物。不问多一。皆不至治。便是护令无恼。以骂生恼。故随事差。分立四治法。就后三俱坏中。行虽无量。不出二种。一者信善恶二因。感苦乐两报。是入道之初门。二依信起行。今要而言。亦唯有两。一是止持行。谓信罪忏灭者是。二作持行。谓见欲是鄣。修离染清净行是。此是三修。反此三修。即成三耶。对此三耶。故立三举。又更一义言。此三法并是。不信耶见之人。见不孤起托境而生。境略药病。不忏一种。对药起耶。自余二见。皆从病起。谓不善业。有于二能。一能感苦。不信此者。即初举治。二能障道。言不障者。第三举治。彼此合论。故有三举。问增三云。不信举者。何举所收。答凡言到说十八。并是须举。今言不信者。不信善招胜报。不信圣教是非者。不过十八。咸初举中摄。以第三举局故。

    第三门前四坏行。不坏信故。过微治浅。判之为轻。后三俱坏。鄣于进道。自非重治。无以息过。举无僧用。名之为重。问所以五篇。先重后轻。此七先轻后重者。解言五篇犯相。次第重过。先勒故在初明。此就治人次第。先轻后重。若尔呵弟子中。何以先重。答此等亦是。说之次第。问若此轻重者。何以行法。同夺七五。答莫不皆是治人之法。俱非胜次故尔。如罪处所覆藏等法。学悔之类。岂不轻重。直以并夺胜次。治人义齐。故同七五。

    第四门前四唯离。后三离合俱成。所以尔者。前四治人名别。理无并牒四过合。加治罚唯离。方成三举事。虽是别。治人名同故。得并牒三过。一时举罚离合。并成一人三过。合在可知。假使三人各过。合亦应得一。以人不满众故。二治人名处同故。是以律文。三单三双。一合事在于斯。

    第五门前四治轻。得足僧数。后三耶故。治罚法重。不满僧数。

    第六门随顺有无者。后三有随。以其耶见。坏人心行故尔。前四足数无随顺罪。二就有罪中。除师徒。尼伴亦无随罪。所以尔者。师徒以其共行七法。互相劝匠。早随顺故。尼被差故。如五分忧蹉尼僧。与作不见。摈啼泣言。愿为我解我愚痴。或可更犯粗罪。佛言应白二差。一尼为伴。共行止住。三就余人有罪中。重轻分别。前二犯吉。后一得提。四多少分别亦可知。若据自违行法者。一有罪无罪者。七皆有罪。以并违行法故。二有罪中。重轻分别。七俱吉罗。以不就希数等故。三亦多少可知。

    第七门前四无随顺过。故得无忏。后解如遮不至。先忏白衣竟。然后方解。此七羯磨。但治其人。不治其罪。为是忏竟。治法不谢。故要须解。以治人时。不牒罪名。作法故尔。三举过重。恐犯随故。是以先解后忏。如受戒中。说解举已。若忏悔者。善若不悔者。更为作举。以斯文证。先后自明。又释如增。三文有三种人。应为解举应见。见应忏。忏应舍如应见。应见已为解。故知应忏。应忏己解。义亦不妨。若为忏悔除耶。乃是正见。何有随举。故使三举。先后俱得。

    第八门前六羯磨无倚傍。无倚傍故不须设谏。后一倚傍。倚傍圣教言说相似是非难分须僧设谏开亦是非改过从善。

    次下释文。七种治法。即为七文。就呵责中。分文有四。第一从初至不除灭。先明过状。第二诸比丘已下。发觉呵责。第三告诸比丘已下。作法治罚。调伏摄取。第四若众僧在小食上已下。随顺为解。下六分文。咸同三十四。

    就第三收中。分文有二。第一至应如是作。教诸比丘。作治罚之方。第二众僧为智慧已下。奉教治罚。举以白佛。广辨三法五法。是非之相。作法文二。第一至如是持作。羯磨之轨。文言与智慧卢醯那。二比丘作呵责者。出法之辞。理合一一别。治不合治也。下摈阿湿波等亦尔。又云。增罪治者。谓作恶马治之。十律。随此比丘几时。作不清净行。恶口不止。随尔前时。与作苦切。羯磨七法并尔。又言增罪治者。若不调伏增其日月令行三十五事。未得为解故。十律。若不如是法行者。尽寿不得离。此苦切羯磨。第二僧为作呵责已下。教夺七五。初五夺其眷属。二五夺其智能。三五制令随顺。四五息相续后犯。自是非人。一不应更犯此罪。余亦不应犯。如本为残罪。呵责者。谓提罪为余。若为提罪呵责。以可呵为余也。二若相似。若从此生。言相似者。与本罪种类故。若从此生者。谓从根本前方便之罪。三若复重于此者。谓提以残为重。类说可知。四不应嫌羯磨呵法五。及羯磨人。谓呵人。五五不得受他供给。六五不得受他恭敬。七五不得举罪。辄忤他事。第二奉教行罚中。一正作法治罚。二举以白佛。三佛言已下。广彰如非。如非分二。初就三法辨如非。次约五法。三中先非二十七。初有两个三。举列章门下有六个三。一一举前。皆加非法。别众以成六三。未有一三。举不现前。对非法别。通收九三。次如二十七。九三反前而说。此是以少番多。如瞻波义中。已说五非。五如准三。而辨多少。如前治文四。至白佛已来。伺众集时。改过求忏。二佛言已下应解教僧。以彼七五量应解否。三应如是解已下自表殷勤。求僧三乞。四众中已下正明为解依止。治法中。以余所称方国土等五。皆不定故。不得称之。俱语言应受依止。以表系心凭法故。

    就遮不至中文四。初至胡麻滓。骂谤起过。第二彼质多罗已下呵责。第三告诸比丘已下治罚。第四佛言听差使已下正彰忏解。第三治法文三。谓三称量。先以五法称量白衣。次以十法称量比丘随犯一一。第三应如是集僧已下称量羯磨。解中文二。初至即共忏悔。先谢白衣。第二时善法比丘已下。随顺为解。前文有四。一称量使人之德。二佛言听僧差阿难已下明差使白二。三僧差使竟。至自往忏悔已来。教其悔谢。进否之式。四如是阿难已下正明忏谢。十律。若居士不受忏悔者。是居士。有多知识。有大力势。有官力贼力。能自作恶事。恼乱僧众。若令人作僧。应语是比丘言。是居士有如是损力。汝当离是住处去。若比丘强住不去。众僧无罪。次解如常不见举。解文略无。乞辞不忏举可知。恶见不舍文四。如前。初文复四。一欲说不彰谏所为事。二诸比丘闻已下呵。三告诸比丘已下秉法设谏。四波阿利吒已下违僧三谏。耶心成就。正是举家所治情过。十律。三举人皆不共中。食怛钵那。

    ●人揵度第十二

    释此揵度。治残方法者。前七羯磨。折伏形心。虽已调柔。犹有罪在。事须悔除。故次明之。若就行法。应名忏悔揵度。今约能忏行者。以标其目。故名为人。度明人忏。集在一处。故称人揵度。

    先解义门。后随文释。初义门者。依明了论偈曰。及上起罪五种方。释曰五方者。如人犯残。求得出离。若人欲为彼作提舍那羯磨。此人定应。先忆持五种上起方。后作羯磨。一观僧残罪相。二为简择人。知藏罪不藏罪相。三观业聚学处。为简择四部等众。四观业相应学处。为行白四等羯磨。五观于十三。残罪中。一日夜等藏不藏。为显有藏无藏等。地立宿住摩捺多等。斯之五方。僧须观察。始可为人上起罪也。方犹法也。释此五法。即为五门。所以名上起者。往前堕在犯罪处。故名为下罪相续。故遮随。或无作不生。今若忏悔。约遮相续。还受持清净。对治护故。或法续生。称之为起。第二白法番前犯罪时下。故名为止。是以忏悔。总名上起法也。知提舍那者。此名发露。谓此忏悔是发露法。故欲行上起。须知五方。

    第一方者。谓须捡定是残非残。即知具??之义。具缘成重。??缘便轻。故论立。一观僧残罪相者。于故意出不净罪中。根本相。若人已受大比丘戒。若如来已制此戒。若人不废法。若人有欲心出不净。若不净已出等。此人则犯僧残。于余略说相亦如是。广说如波罗提木叉论说。准论解律。上来即是通别二缘。谓不至痴法已前是通缘。若人有欲心已下。是别缘具便犯残。??或犯兰。乃尽十三。一一别缘。以验前犯。究竟方便。及以不犯。恐无过加罚。成非法故。又祇律。持律比丘。与他出罪时。有罪亦知。谓广知五众罪。无罪亦知。

    第二方者。论曰。覆藏相者。若人于僧残罪中。起僧残罪见。不欲从彼上起。由无发露心。覆一夜于此人。此罪已被藏。此谓忆识。不疑不发露故。若人不知不忆。或疑或起。非罪见故。藏此罪不被藏。准识解律。须以二门分别。第一解等就成残恼。约位法心等。定覆非覆。第二唯就道分位中。简覆非覆。

    初门者。若定不覆有五。一如四能道沙弥形老非覆。二痴狂等三重病缘差三。三举等治法差故。四发露法者。谓作法差故。五不忆疑不识等。谓心差故。此等五者。不合治覆故。容呵文忆者。与覆藏善。不善忆者。与覆藏不善。应与摩那埵僧作突吉罗。忏覆成反前非。此五差是覆须治。又此五者。位法心合也。若细分别。前三是位。次一是法。次一心迷。言定位者。即八缘若位。非比丘故。谓初二体非。次三体。是病坏心故。落在非覆。次三治重僧数不收故。言次一法者。谓发露法。正反覆藏故也。言次一心迷者。谓不忆等。无覆残情过故。此之五位。若具如向辨。细分说者。便十三种。非覆不须治。十律。独住比丘。无人可向发露。虽覆不成覆。祇律覆亦知。谓知罪作覆藏心。不覆亦知。不覆者。不作覆心。未得发露。若忘若罢道。若入定。若命终。是名不覆。又言知是罪。不作覆心。作是念待时。待方待人。当如法作。是名非覆非发露。此二律仪。于此有同有异。异者或可无用可知。

    第二门道分位中。简覆非覆。谓取前五中。下二离为五对。一覆不覆。二忆不忆。三疑不疑。四识。五乞不乞。所以须此等者。如发露者。即不成覆隐。即成覆故。须覆不覆来。除发露者。却就覆中。自有忆不忆。不忆非覆。却就忆中。有忆而生疑。有忆而不疑。疑者非覆。又就不疑中。有识不识。不识非覆。然就识中。有乞不乞。不乞成覆。乞不成覆。故须展转简取覆。忆不疑识不乞者。是覆须治故尔。问忆识不疑。但是一法。何须辨三者。答理实是一。所对有异。故须辨三。谓不识非疑。疑非不忆故也。问忆不忆等。名义如何。答凡言忆者。不妄妄故。不忆疑者。疑其轻重。谓实残罪。向余六疑故。不犹预故。非疑识者。谓作残意。不识者残。谓余六故。问所以疑罪鄣说此不成覆。答重轻七聚俱鄣说。或虽疑轻重。非全无犯故。亦鄣说唯残治覆。余不治覆。故疑非覆。问所以简覆非覆。须前五对。但便覆中是余文。或四或三者何。答皆以当处文意不同故。其竖义者。悬举以释讲对文辨。

    第三方者。论曰观业聚学处。为简择四部等众者。四部谓四僧。僧虽位四。今此忏境。前二四人僧。后一二十众。异此则不成。若行时假境说者前一下。至有一人。此一局对僧出罪一席法。

    第四方者。论曰观业相应学处。为行白四等羯磨者。以其法位虽三。此治残法事。并上品故齐白四。就此用法位极有四。谓波利婆沙摩那埵。本日治。何得呵那等。欲解此四。须以六门分别。竖义者。此中悬解讲者。对文以释。问所以第三方名业聚。第四方名业相应。并称学处耶。答西音羯磨。此方或称辨事。或名所作。或名为业。业者谓羯磨也。此指瞻波法中。辨羯磨之处。明四种僧。故曰业聚。正辨如非等者。是羯磨法体。故曰业相应。然后佛制。令其诵。习不习获罪。是故此两。并名学处。谓举瞻波中。辨能秉僧。及所秉法故尔。

    第五方者。论曰观于十三残罪中。一日夜等藏不藏为显有藏无藏等。地立宿住摩?多等。地者处所之名。谓波利婆沙等四位。于此四位中。若有藏。即行宿住地。谓别住法。要须经宿。行别住法。故曰宿住。若无藏。直行摩捺多。故言有藏无藏等。地立宿住摩捺多等。即是有覆行三法。无覆行二法。用药分齐。病药相对法也。但所治之罪。藏不藏别对。病设药位亦有两。谓一者治覆。二治不覆。于此二中复俱有二。各不坏法。及坏法药故成四别。谓覆有不坏坏。不覆亦有不坏坏。先辨覆中。不坏及坏法者。不坏法三坏法位五。以其别住六夜。各带本日故。此谓新罪与本日。准异种合行重治。本日中说。若取约时。重犯法中。新旧似别。即成七法也。谓本覆法。一新犯覆法。二旧犯本日治。三次六夜亦三。次合出罪故言。或七故文言。若行覆比丘。中间犯罪。知日数覆藏。僧应随中间犯罪。与覆藏羯磨。与覆藏羯磨竟。与本日治。行覆本日治竟。与摩那埵。与摩那埵竟。应为出罪。五分。有比丘故出不净。犯残不覆。从僧乞六夜。于六夜中。复犯不覆白佛。佛告比丘。今听彼比丘。更从僧乞。行摩那埵。僧应与六夜白四。彼比丘行摩那埵竟。应复更从僧乞。行本摩那埵。僧应白四与之。作法云何。谓彼比丘。更从僧乞。言我某甲比丘。先故出不净。犯残不覆藏。从僧乞行摩那埵。僧与我行摩那埵。我于六夜中。更犯不覆藏。今从僧乞。行摩那埵。愿更与我摩那埵。如是三乞。应一比丘。如乞辞白四与之。彼六夜行竟。复更从僧乞。行本六夜摩那埵。言我某甲比丘。先故出不净。犯僧残不覆藏。从僧乞行摩那埵。僧与我行摩那埵。我于六夜中。更犯不覆藏。复僧乞行六夜摩那埵。我已六夜行摩那埵竟。今从僧乞行六夜摩那埵。愿僧与我。行本六夜摩那埵。如是三乞。与法如前。彼行六夜竟。应与阿将呵那。若犯覆作法亦如上。准四分五分。此之二文。新旧罪别。行事须知。然覆不坏中。得法差殊。位言且四。第一一罪一得法。即建首文是。第二多罪一得覆。共行三法。如犯僧残覆藏。一夜二夜。乃至十夜。合乞行者是。又祇律云。忆夜不忆罪者。与无量罪别住。第三多罪多得覆。共行三法。如第一七句中。前四句是。第四一罪辨得法。如犯僧残覆藏两月文是。亦可或二三四五六多得法也。且举再得。亦其轨模。广如下辨。于此四位。位各通三。谓所治之罪。有知日数不知日数。或知数不知数。以三对四。合十二头异。今者但约得法往收。且从四位以说。第二坏覆中。位行五法。或七法。即上四位。及十二头。具有此坏五法等。然重犯行中。义有四时。先约对行覆时重犯。辨坏治救方法。于四位三头。即成四个。各二十七人。以彰种异。即约时重犯中。总略说者是。又此三头头下九人者。谓法同故言三头。即各九人别也。或有第二重坏当位。各更倍成二十七。各加旧新。或离合法。或第三重。四五重犯亦可知。今且言第一。而说于下三时中。重犯坏者亦然。故下文言行覆竟亦如是。乃至行六夜竟亦如是。便十六个二十七人。合四百三十二人。起犯不同。即四百三十二个。头种别法异。或二三重等。作法皆别也。问如一罪中品知数不知数。此二门可尔。既言一罪。何处得亦知不和合也。解言。得有如犯一罪。或一年覆。但百日已来。分明记忆。百日已前。数不能定。若欲治罚。虽可记忆。少时以有不知定数。义亦治长。故有此门。理亦非妨。此四得法位。各合多义。广如文中。五门四门等分别者。是竖义。对此中说。上来十二者。对识不识。若用忆不忆门。疑不疑门。义常无别。是故治法长短中。通约忆疑识等。三门说也。岂可知不知得有本日。余忆疑等。无其重犯。故使得法。位亦各四。约法长短门。四各有三。故并十二也。若约坏法者。于前十六二十七忆等三门。具有斯法。据此以说。法乃无穷。如羯磨本但举三番。依此即欲明治周尽者。如大海一渧。须弥一尘也。

    第二治不覆中。不坏坏者。不坏位三。一一罪一得法。即略中三番是。二多罪一得法。三多罪法。此二准覆以说。但无一罪再得法者。以其六夜不随长短故尔。于三位中。有有知不知等三。三三合九。又且得法位三。同上覆法。若约知不知作法者。牒辞异故。三各有三。而不欲分长短之别。第二坏法中。谓有二时。各有三个二十七人。起犯治救。余准覆说。上来所以须约五方解者。以下文中。一一治法。咸须此五。谓皆知具??。成覆不成覆。能秉僧所秉法。及用药分齐。是故此中总解。若对下文。应须举斯五方。约法一一作心加被之。即知成否之状。次下分文。昔解分三。初明其药。次所治之病。三等覆已下。药病相对。即自释言。前药有病。举病为成其药。病中明药。举药为明其病。此义不尔。此等上下。一一举病。随以药治一文。即是一事。当分设治。治无不周。何有初文独举其药。次专彰病。又第三文。颇有举第二中病。乃取初文。一一设治之处。以不故知此文与灭诤。非类不得。妄准彼文。以定斯旨但列法。略广虽可俱用白四。牒事差殊终不得。以此中法。初至识不识亦如是。为简是覆。须治广前初覆。第二时有互治。余病若如所辨。皆不成故。

    今解此揵度。大文有二。初至如是持。略治僧残。第二时有比丘犯众多残罪。或有覆藏。一夜乃至十夜已下广治僧残。于此二中。文各有二略。文二者。前明治覆。次治不覆藏。以其僧残不过。但有覆异。故所以尔。广文亦二。第一从初至识不识亦如是。为简是覆。须治广前初覆。第二时有比丘犯戒残不覆藏已下讫揵度未明。本无覆治之方轨。广后不覆此。即义二文四。所以得知诸略后。广举上五种方中。第五方义。验此前后。足知初略后广。就前略中。先解初覆。于中四法。文还为四。谓覆一本日治。二六夜。三出罪。四也先解义门。此四羯磨。六门分别。第一列名番名释义。二所治分别。三有无长短。四先后次第。五诸部同异。六僧尼不同。

    初门者。谓波利婆沙等。乃至阿将呵那。言波利婆沙者。此方名为覆藏。就所治。情过受称故尔。此律。多言覆藏故。文佛言听僧随覆藏。曰与覆藏羯磨。亦名别住。如祇五十等三律。及以伽论。并名别住。明了论。名宿住。就行悔行法得名。以其同聚。妨循废业。制令别住。思??改过。深自悔责。因行方成。有殄业之义。言摩那埵者。明了论名摩捺多。言此名悦众意。或名发喜。由作此庆己罪累。将得除殄。内心忻跃故。称发喜。亦名下意。由作此法。折伏贡高。卑心柔软。故曰下意羯磨。问覆藏摩那。俱不同宿。所以彼称别住。此名下意。解言。覆藏非僧中宿。又不日日白。彰下意不显。故与别住之名。此摩那埵。是僧中宿。复日日白。彰下意义显。故存具目。本日治者。复本日行罚。故曰本日治不知。西音字。何许阿浮呵那。明了论。名阿也悔。此方或名唤入众法。以六夜前未清净。今清净已故名唤入。亦摄拔除罪法。此律文言。出罪以作此法人。从罪出故。或由作法罪得除灭故。此四齐名羯磨。羯磨非出罪等。以因作此羯磨故。行别住乃至。出罪故曰也。

    第二门者。覆藏一法。所治有二。一治覆藏。情过不治。其罪以不忆疑不识等。不治覆故。是以下文言。先忏覆藏突吉罗。然后与覆藏羯磨。二治冒涉清众之过。若在道分。即治其覆。如罢道等。不须治故。摩那埵者。正治造残情过。兼是治残方便。本日治者。此治自违行法。及违僧命罚。令复本其新犯。随覆不覆治。得本日已后行法。同前二。伽论言。本日治者。调伏故使诸比丘知是。长老如是。烦恼炽盛犯罪。惭愧更不作故。阿得呵那者。是摩那埵功德利。以下意调伏求清净。自求出罪故。诸比丘愍。而为出罪。便得清净。正治僧残。又云有二本日治罚。令戒具故。

    第三门。有无长短。言有无者。谓有覆无覆。先对余篇。以辨有无。问所以上一下三。不治覆。冒僧残一罪。独治者何。解言。初篇过重。理不可悔。何须治彼枝条之过。下之三篇。根本既轻。不假僧悔直忏覆吉。不治枝条。此篇可悔中重。假僧而灭覆冒之??。宜加苦罚。身心折伏。因行成就故。次就四法以解有无覆。及本日不正治罪。有无不定。有则具四。或五无或三二也。谓两个三唯。一个二言。长短者。覆随曰治本。以经宿成覆过故。摩那定六夜。以其造残情过。不假日成故也。本日随前雨。

    第四门先后者。十律。何以行别住为六夜故。何以本曰治。为折伏心故。若还从本日行是事。令心折伏。何以出罪。为戒清净故。比丘为作当。令此人得从罪出故。问覆治情过而吉罗。先忏次罚。情过出罪。正治僧残。所以先治情过。却方治罪。答以其各就先轻后重故。又若忏吉。犹有残在。若先治残。即名清净。何须六夜。故使不类。

    第五门四分五十斯之三律。若当重犯。并治本日。祇不坏本法。但随日补之。就此三律。四分具行覆等。乃至出罪。二如法罪方得出。反此不成故。文言如法中。覆藏如法。彼比丘。行覆藏竟。与六夜。如法行六夜竟。与出罪。如法清净。罪得出。既言行覆竟六夜竟。故知具行也。十五二律。设覆不具满。亦容成就。故十律言。犯残覆藏。不行别住。六夜但与出罪。佛言得名出罪。诸比丘犯吉罗。次不行六夜。行余二法。次不行别住。行余二法。俱名出罪。诸比丘犯吉罗。若覆具行三法。不覆二法。得名出罪。诸比丘无罪。准如是文。覆若不满。或容成就。十律。又有六人忏悔残者。彼言一上座比丘。二大德多知识比丘。三有比丘犯残。行别住等。彼言我宁反戒。以羞愧故。四重病不堪胡跪。此等四人。佛言若一心生念。从今日后。更不复作。是时即得清净。五有比丘外求满二十众中道自死。六此众不清净。外求清净僧。遇贼煞死。此二人佛言若一心生念。如法忏悔。是清净。不堕恶道。得生天上。彼律子注此人者。不得妄用。及有侥幸罪亦不灭。五分。诸比丘。或行别住摩那埵时。阿得呵那时。命过白佛。为是具。或命遇为破戒命过。佛言皆是具戒。祇律。不坏本法但随犯夺夜故。彼文行别住人语比丘言我犯。问言本罪中间罪。答中间罪。问何时犯。答别住中犯。问覆不覆。答覆语长老。先行别住已如法行。但少一夜。令覆者。应更乞别住合行。是名别乞波利共行。波利共行。六夜共行出罪。次六夜中犯覆。语言长老。先别住已如法行六夜。已如法行但六夜少一夜。令覆者。应更乞别住行已。更乞六夜。应合行。是名别乞别行别住。别乞六夜共。六夜共行出罪。次句行乃至。出罪竟言犯。问何时犯。答言别住中犯。问覆不覆。答覆应语言。先别住已如法行。但少一夜六夜。出罪不成。就今罪更乞覆。是名别乞别行。别住合乞。合行六夜出罪。次句行乃至出罪竟。言有犯何处。答六夜中间犯覆。乃至语言出罪不成。就准此行覆。要须日满方成也。又祇言。或罪长非夜长如竟日犯残。知足罪向人说者。是或夜长非罪。长者犯一残知覆。不向人说者。是三俱长者。竟日犯残。知罪覆半说半。应是合前二句。四俱非长者犯。知罪不覆心向人说。是中初三两句。行别住时。当少与食。多与作务。若故不止者。当使净人。缚手脚着床应语言。若更犯者。僧复重治汝。是名比舍遮脚。以数量犯。不能行法满故。

    第六门者。一有无分别。尼无别住。为遮罪续故。亦可相番。谓由聚而生犯。令行别住。由别而致犯者。故不行覆。二有中长短。尼行半月。以其女弱。因行难成故。三行之法。则如常所说。五分。尼犯媒佛言听二部僧。白四与半月。即具出半月羯磨。已尼中顺行。又将一伴。往比丘住处。可作者作。文日欲暮。还尼住处。此律无文。但尼中行之。问半月所以。不同受戒。作其本法。方大僧作法也。答受须和上故。须本法属和上。尼此无斯义故。半月出罪。直大僧秉之。

    次随文解释。覆中文五。第一比丘犯残。举以启佛。文言不知云何者。以见初篇。不治覆过。下三亦尔。第二篇罪未解法式。故曰不知。云何佛下。答言乞而行覆第二佛言听僧已下。随病施药。第三应如是已下。对众陈情。以明乞法。第四众中已下。正与作法。第五应列七五行折伏等法。六夜亦尔。但今行法。总回在下覆法中。明为离繁文故也。下诸羯磨分齐皆同。文言随覆藏者。出法之言。若忆数须称日数。若不忆覆日数者。乞清净已来覆藏。十律伽论。从受大戒来。为清净也。又复要必须言乞清净已来。百日一年二年。乃至十年。覆藏不得。直言乞清净已来。覆藏不称日数者。不知竟之分齐故尔。僧与法中。亦有二法。准乞而作本日治中。但言重犯。不举罪种。及覆不覆。并以文略不尽理故。又摄药病不同故。余文及治不覆等。准说可知。

    上来略文已竟。自下第二广辨治残文二。如前判。就初广明治覆中。略为三门。第一断判经文。第二定文宗意。第三释文。

    初门者。就此治覆中。文分十段。第一至如是持多罪一得法人。短长合行法。第二时有比丘二僧残二俱覆藏已下七句。多罪多得法人。离合共别。是非相显法。第三时有比丘犯僧残罪覆藏两月已下七句。一罪多得法人。离合共别。是非相显法。第四时有比丘二僧残已下。至亦如是。约时缘差。重不重人。治旧新法。第五时有行覆藏。比丘中间重犯下。讫不覆藏亦如是。约时重犯。坏不坏人。治旧新法。第六尔时有比丘犯僧残。知日数不知日数已下至如是出罪。异种合行重坏本日人。治旧新法。第七若众僧。为彼出罪。不如法已下。讫亦如是。为明成覆。合治人众僧。设药如非法。第八个时有异住处已下讫是为不覆藏。以人对人。简覆非覆法。第九时比丘犯僧残。谓是波罗夷已下讫亦如是。通约六聚。广释忆寸三法覆不覆。相设药次第法。第十异时住处已下。局简覆藏羯磨。治有长短法。亦名料简。有覆人治有长短法。若作如此科。

    释文者。谓此揵度略广分二。若据两中。各有覆不覆。别即可二往分为四文。又可长通细分十三段如略中。第一谓是一罪一得法。人治旧新法。第二不覆已下根本无覆。过重坏六夜。人治旧新法。第三已下十文。名字如前所判。即成十二。第十三广辨。无覆重犯。坏法人治救方。此十三文中。初一第三已下。十段合十一。分略广治救有覆人。第二第十三。此之两段。略广治救无覆人。此中上下种类。事别犯状。治救不过。有此十三之差。然十三中。各自含多义。不可穷言。或可分文以为十二。谓束前十三中。初两为一。即是十二。第一根本覆不覆。一罪一得法人。重坏治救法。第二犯众多僧残罪已下多罪一得覆法人。长短合行法。第三时有比丘犯二僧残罪已下多罪多得覆法人。长短合行法。第三时有比丘犯二僧残罪。已下多罪多得覆法人。离合共别。是非相显法。第四时有比丘犯僧残僧罪覆藏两月已下一罪多得覆法人。离合共别。是非相显法。下八名字。如前所论。此十二中第一文者。略治有覆无覆人。余下十一。广治有覆无覆人故。今若欲通科。以为十三者。或为十二者。义亦无嫌任。从一法以释之。皆合道理。谓令略广为两。或可为四。或分三。或十二等。今者且从略广分二。以说之。

    第二门者。此十文中。须为门四分别。定其宗意。就十文中。第一为论简覆不覆。二成不成分别。三坏不坏分别。四通局分别。初门者。位可为两。第二第三四第八及九。此五段文。简覆不覆治救之方。自余五文。第一第五第六。直是对病设药。总别治坏法。第七专辨如非法。第十已知是覆直是长短法。此等不论覆成不成义也。第二又约成不成说者亦两。第七是非等及前五。简覆不覆。令此六文。解其治罚。成不成法。如文可知。自余四文直辨。设治之轨文中。不举成不成也。第三坏不坏分别。四五六七此之四文。寄坏论之。为摄。多法故。上三下。三俱明不坏。第四通局分别。第七第九第十。此之三文。文相虽在。七九与十。义通余七。以其第七。广辨如非。一切如非并摄其中。以余诸文。或直设治。或虽简覆。局是事非。今此如非摄四法现前。故知通余。第九广解覆不覆相。即释一切覆不覆义。以余诸文。并皆不出识不识等相别故。今此广彰明通释余也。第十长短。亦是彰前行。覆长短。以余诸文。但总出法随覆藏日治。不定长短。然论治覆莫长短。将知此文。通了前义。以余七文。文局事别。各不相须。

    第三随释中。先解初文。即是多罪一得法。第一明覆文四如前。以短从长。次六夜。次出罪。合行三法。此并如文。对此须作。五门分别。第一约种约罪。第二约时长短。第三覆日等不对等。第四等不等覆日。各有离合分别。第五示秉法之方。

    初门者。文中但言众多残罪。不称种之同异。此十罪者。或种一十罪。或种二十罪。或种三四五六。乃至种十十罪等。义实不定。为对第六。异种合行。并列十三。故说此文。以为同种同名。共行三法。理应非局。可随前事称之。以其文无同种故尔。次约罪者。十罪为法。或二三四五。乃至过十等。亦并随事。不得执文。以限其心也。

    第二门者。文中且寄十夜作法。以理论之。始从一夜二夜。乃至一年二年多年等。皆同此法。及不忆日数。或疑或不知数等。可通随忆不忆等。三门各有三句。一短二长。以为分齐。须准第十段文。治有长短中说。

    第三门。文中据覆日不等。从长十日治。又复先举短日。却举长日。故言或有一夜。乃至十夜。似如先短后长。理而言之。覆十夜者。最先犯残。覆藏十夜。第二九夜。乃至第十犯者。覆藏一夜。此谓先长后短。从先长十日治。或可日有隔绝如犯一残。一夜覆已发露。迳多日。已复犯一残。覆二夜已发露。迳多日。已复犯一。覆三夜。乃至迳多日。已犯一覆十夜。此便先短后长。从后十日治故。祇律参差覆者。月一日犯一残。知是罪作。覆心迳二日。向他说已复犯一。乃至十日向他说。已复犯一。知是罪作。覆心至十一日。向他说。是已十残。如是各一夜参差覆。应作十别住等。三法亦得作一别住等三法。是即先后俱短。合为一治。明知文言一夜乃至十夜。亦得先短后长也。事既不定。可随事以说之。又可十罪等覆。谓犯十残。齐十夜覆。亦复共行三法。此文中无。又复此等不等。寄十夜以说。出法之辞。可随忆不忆等。三门各有三句。一短二长。以为分齐。准第十长短中说。

    第四门。此第不第。各通离合。其不等者。此律合治十夜。别住便是治短。或若积日累舒。离成五十五夜。别住治覆遂长。故祇律别覆者。月一日犯一残。知罪覆心。不向人说。二日复犯一。乃十日复犯一残。知罪覆心。不向他说。是十罪各别。覆取最后罪一夜覆。乃至初罪。有十夜覆。应与作十别住等。三法亦得作一别住等三法。若言十别住等三法。即是一罪一得法。累日长舒以治之。若言作一别住等。三法者。即多罪一得法。斯义正当此文也。祇律复有别覆月一日犯一残。知是罪覆心。不向人说。乃至十日犯十残。知是罪覆心。不向人说。是五十五残。各别覆取。最后一夜覆。如是乃至初罪。十夜覆。有五十五夜覆。应与五十五。别住等三法。亦得作一别住等三法也。亦是一罪一得法。及多罪一得法。祇此二文约罪别覆殊。以辨说治离合义。准此律十罪。覆日不等。就覆日卷舒。以彰离合。合故总为十夜。一别住等三法。或各累日。离故总作五十五夜。一别住等。三法治之。次等覆离合者。祇律。或罪合非夜。合谓犯十残。一切十夜覆。僧合与百夜别住。比丘言长老我羸病。不堪与我。略行波利婆沙不僧应语言得。然此百夜。合作十夜别住。或夜合非罪合者。犯十残罪。一切十夜覆。僧合与十夜别住。比丘言。长老惭愧。欲广行别住。广语言得。即与百夜别住。或俱合者犯十。十夜合。与十夜别住。或俱非合者。十罪各各十夜别住。以斯文证。故知覆日等不等。并有卷舒长短。然此文中。且举不等。合为十日。一别住等三法。治余略不说。行事准祇也。

    第五门者。文中出法。直言犯众多残。或一夜乃至十夜。若秉法行时。咸须具牒种名。随各覆日短长。称之不得。专执其文。还言众多。及或一夜。乃至十夜之言。亦有人言。一罪一夜覆者。第二日已去。白者应除。初罪三日除二。以其行覆竟故也。今解不尔。以其总牒所乞十罪白故。还须具牒白之。问所以须立义门以说者。显兹揵度文。约辞功理义苞富诠不尽。言言不穷旨故。今解者。凡诸上下。咸寄义门以通之。述诠相所不尽。申文意之届滞。匪唯恢廓学者之心拂遣封文局役之见。冀令思构者。深达于此方讽习者。洞晓于文旨故也。

    次释第二多罪多得法人。于中文二。初至与覆藏羯磨已来。离合共别。当分成就。所谓彰是。第二汝曹善听已下根本非覆作法。不成举非显是。前文复二。初有三句。当此人成。但言中有余。不了义说生下三非句。次有一句。作法成就。了教而说不生下非句。问所以但四无覆不覆者。解言。为欲简是覆者。不覆非覆。何须相对。出覆不覆。若尔忆非覆。何以对来。答乞时忆不忆。并覆故来。若尔乞时覆不覆示俱或覆。何以不来。答即是乞不乞故。故但四对也。初九文五。一彰犯。二残罪二二俱覆藏者。犯已俱覆。三忆一不忆一者。临乞时对众惶惧故。亦可临乞意谓一罪本来不忆。四彼比丘随所忆已下随忆乞得覆法。五彼比丘行覆藏时已下续忆第二犯。佛言。随忆与覆。此是不了说生下初句。所以然者。若言乞覆藏时。忆一不忆。不即是了教不生下非。以其文中。不着乞覆藏时。直言忆一不忆一。后随忆第二犯。佛言。听随忆第二犯与覆藏。由此言滥容有犯竟。忆一不忆一亦俱从僧乞故。生下非中初句。次释下二句。不了滥相。离合共别。准说可知。释文杂竟。且对忆不忆门。加以义说。可为五门料简。第一定此二僧残种。同异分别。第二忆不忆短长分别。第三约罪多少分别。第四约得法重数离合分别。第五对约前罪七时随忆离合分别。初门者。文言犯二残罪竟。复不辨种之同异。以理言之。或一种两罪。或二种两罪。乃至或容对三四多罪等种。或同异并随种名事别而称不得直言二残也。第二门者。文中但言忆一不忆一。随所忆。从僧乞行覆藏时。随忆第二犯。佛言听僧随所忆罪。随覆藏日。从僧乞覆藏羯磨。都不定二罪成。覆时之长短。总言随覆藏日。以理而言斯之两罪。或可等覆俱长并短。或不等覆。前长后短。前短后长。但随忆与覆。义非一准。第三门者。文举二罪为法。若其广说。或三四五六。乃至多罪。谓或忆二三四五不忆一。或忆一不忆二三四五等。或忆二三四五不忆二三四五等。参差交络相当之类。四句并辨得法。离合俱应非妨种。或同异如前所说。此咸不得。执文为楷。故祇律。初约一罪。离合共别。次约二罪一覆一不覆。次约三罪一覆。一覆一疑。以辨共别等。此谓先罪已外。或一或二或三。故知非必定二也。第四门者。如忆不忆。虽可多罪。但两得覆法以辨离合共别颇从多罪。一一随忆。或三四五六等重别别得覆共行三法以不答。多亦无妨。文中略举。再得为法。若论别得。覆法合行。无问三四五六多等。应亦不简。重数多少。但须作法。序牒周悉。各各不同也。以其第二续得既不碍前佛言许别得共行非妨。明三四重续。理复何殊故也。第五门。文言行覆藏时。随忆第二罪。佛言。听随忆第二罪。覆藏日与覆藏。即是别得。覆藏共行。覆藏共得。六夜共行。六夜出罪。文以此为法。次应有行覆竟。忆亦随与覆。即别是得。别行覆藏。共得共行。六夜行出罪。次应六夜中。忆六夜且置随忆与覆。便是别得别行。覆藏别得六夜。共行六夜。共行出罪。次应六夜竟忆。谓别得别行覆。别得别行。六夜共行出。次出罪竟。即是别得别行覆藏。六夜出罪等。文中行覆藏时。略举一偶以尔之。故祇律言。本罪者。覆藏乞别住已。语比丘言。长老我更有僧残。问言本罪中间罪。答本罪。复问覆不覆。答覆语言长老。先别住者。已如法行。今所论覆者。当更乞别住已。两罪合行。是名别乞波利婆沙。共行婆利婆沙。共行摩那埵。共行阿得呵那。次索别住行半。更言本罪作法。别共如上。次行别住竟亦如是。次乞六夜已亦如是。次六夜行半中间语言。先波利婆沙六夜已如法行。今所覆者。更乞波利婆沙行竟。更乞六夜。二罪合行。是名别得别行。别住别乞。六夜共行。六夜共行。出罪以六夜竟亦如是。次行乃至出罪竟。复言有犯。乃至应语言。先波利婆沙。六夜出罪。已如法行。今覆者。更别乞别行三法等。次乞别住。已言有二罪。一覆一不覆。应语言不覆者。停覆者。别乞别住等。乃至出罪竟。次乞别住已言有三罪。一覆一不覆一疑。应语言不覆者。停疑者。当决了覆者。乞别住合行等。乃至出罪竟亦尔。此两位七时。共别同前说。准约彼文。七时忆犯。以彰共别离合。此律文势虽可略举行时。理亦无殊。莫非咸是多罪多得法。离合共别行。事须知不得专执也。亦可约自律。辨如前四时。或准祇说七时。随忆一门既尔。次二疑不疑。识不识准知。第四了教之文说一覆一者。唯有一人不得。更有第二人。以言乞覆藏时。覆藏一罪。说一罪者。随僧乞。知明根本。二俱覆。以无根本乞故不得。有根本乞一不乞一以生下之非滥。又复以其故心隐犯。是故文言。惭愧心生上忆等。三句心迷谬故。不言惭愧。五分犯二僧残。同覆一夜。向僧说一覆一与别住一夜。行别住竟。心生悔言。我实犯二。云何说一白。佛言。更与一夜别住。此即约竟方乞第二犯。谓是别乞别行别住。下六夜出罪。二法应共。但文略不说。此第四门亦须五门通之。准前而说也。不劳更列。次不成中。三句如文。

    忆中文五。第一彰犯二罪。执相似文。迷心乞法。第二僧与彼二罪已下。僧同谬执。故俱与覆。第三行覆藏时已下客三藏师因白检问。第四旧比丘言已下答前乞法。及与行覆之状。第五彼客比丘言已下判非结犯教僧正轨也。初犯二罪。俱覆藏者。约情说即犯日作隐心迳宿。俱无发露法。故曰二俱覆藏。言忆不忆一者。就理说谓即犯日后时。一忘不忘故。虽同迳宿。忆者成覆。不忆者非覆。故言忆一不忆一。问文中但言忆一不忆一。所以得知犯竟忆一不忆一。答二义故知。一以其二俱从僧乞。若乞时不忆一。如何得言二俱从僧乞。二以容呵不忆者。不成覆故。次彼比丘已下初执相似文。迷情乞法。问执相云何耶。答以上文中。佛言。听与彼比丘。随忆第二犯。与覆藏羯磨。前忆一不忆一。后乞得俱与覆藏。我今亦是忆一不忆一。随忆第二犯不异。何为不得。是故二俱从僧乞。第二僧同谬见。故二俱与覆。第三问中有二。先问其犯。故言此比丘何所犯。此问含二。谓问犯何罪成覆不成覆。次问何故行覆藏者。谓问乞与及行。此问含三。谓言云何乞。云何与。云何行耶。第四答中。初至不忆一罪。答酬初问。二二俱从僧已下答第二问。第五判不成中四。一判言不成。二何以故已下释其所以。谓本不忆故。问不忆者可尔。一忆者。为成以不。答二俱不成。以文句增减故。若尔所以言忆者善。答此谓设药当病名应故。善非谓成就故。善若此成者。如一白处作二白。初句应成不名非也。故今亦尔三结犯四示僧作法也。释文虽尔。须以五门分别。一者约种分别。二约时长短。三约罪多少。四约得法重数多小五随忆七时分别。初门者。文中圣者。假出法言。汝曹善听。犯二残罪。不列种之同异。以理言之。或种一两罪。或两种二罪。可随种十三称之。并得生非也。第二门文中。但言忆者。与覆藏者善。不忆不善。不知善者。忆时长短。然长短之式。不过忆不忆等三门。如治法长短中说。可随长短。与覆者善。非覆与覆者不善。第三门者。文约两罪。对前成中两罪故。今辨非还。寄二罪以出非。若以理说。乃至三四五六等。论之亦得。辨非如似忆不忆二三四五六七。或忆二三四五六七不忆一。或忆二三四五六七不忆二三四五六七。并亦非法。不得执文。唯局两罪。或若多罪。即言无文者不然。第四门文言随忆不忆。二俱从僧乞。众僧二俱与者。此约一得法以辨非。若乞忆者。得法已。方忆第二。后与法者。可不成非法。岂独一时得法。佛判言非前后与法。即不成非法耶。纵二三四五等。随忆随与覆者。皆非此谓反前如中重得者。今非中亦尔。重以生非也。第五门者。直约乞时。随忆文中。是共得法。或乞已别得法者。此亦成非法。若行时已下六时随忆。续乞续与等者。并成非法。不得局文。唯言乞时随忆也。但第四门中。依文共乞共得法者。两俱不成。以增减故。设成覆者。作法不成。若或别乞别得法者。后不忆者。自不成就。前忆而别得法者成。乃至行时已后。随忆随得法者。自不得成就。前所忆者皆成。以其忆者。得法无增减故。次疑不疑。识不识。准说可知。下一罪多得法。三非之中。忆不忆门。义准此说。小小同异。思而可解。不能烦笔也。

    第三一罪多得法中。七句分二。初对根本成覆。迳于两月。以明四句。二佛告已下本复一月不覆一月。以辨三非。前四句中三句成覆。有余滥故。生下三非。第四成覆。了教无滥。先对初句。处分文相准可知。然须五门料简。一约种分别。二约时长短分别。三忆不忆五有长短。四约法重数多少。五约前忆罪七时随忆分别。初门者。文中直言犯残。略不举种。理而言之。种该十三也。第二门者。文以两月为法类。余三四五六。乃至多月。及二年多年。及以减等。不问多小。并同此法。五分但约二日论之。第三门者。如文中说忆与不忆。各对一月为法。然互短长。或忆长不忆短。或不忆长忆短等。交络相望。不劳一均。第四门者。文彰一罪再得覆法。共行下两。以治情过。随时短长故。又无相染妨故以义而言。或可三四五六七八忆。乃至多随忆。皆同事并非妨。以后续得与前续无殊故。若三四得法。即谓不成。第二续得。何独成耶。即是一罪多得法。离合共别也。第五门者。文举行覆藏时。广说乃至七时时中。随忆随与。覆治莫非。一罪多得覆法。离合共别。但前三时。随别与覆行。或共别六夜。出罪定共乞共与共行等。若下四时。随忆覆之一法。定是别得别行者。若六夜出罪。定一切共。以前六夜出罪二法竟。方忆一月者。前亦不成。以覆未竟故。要须更行。六夜出罪故。如祇律。不同多罪。离合共别。通于七时也。具辨应尔。但此文中。略举一隅也。疑识等三。并约义门。准前以说。次举非三句。此前不成。类而说之。又此等三皆。须先不忆疑。不识一月。后忆不疑识一月。随行此不忆等。反忆不疑及识一月也。言忆一月不忆一月中。忆一月与覆藏者善。谓药病相称故。不忆者不善。谓无病浪设药故。

    第四缘差重不重人文三。初双覆双发露。第二只覆只发露。第三明其二续等。初段双中。但有四句。前后道分。作隐过之心。有冒涉之??。成覆须治。中间还俗。无其冒涉。覆不成覆。故不须治。准下只覆。从覆不覆。乃至乞不乞。各作四句。便有二十句。初句虽同。对下三异。得作多句。此是覆藏。前二十句如是。五时各作二十。故有百句。乃至八种缘差。各百合八百。问如何初句虽同。对下三异。答如覆不覆。乃至乞不乞。此五四句。各初句同。各下三异。谓五个初句。前后道分俱同。此是头同谓五个。第二前同后异谓五个。第三前异后同谓五个。第四前后但异。异故成多。是即成覆一向同。非覆一向异。所以尔者。以忆不忆。从覆中来。今忘故非覆。宁得同发露。疑不疑者。忆中以辨犹豫。不成覆非忘。宁得同不忆。识不识者。不疑中辨不识。故不成覆。非犹豫何得同于疑。乞不乞者。就识以明乞是发露。无隐过故。体是其识。宁得同不以识。下三异得成二十。乃至一百。前二十句二罪。得下八十句。义须三罪。下七缘差。各百亦尔。或若执文局二罪。辨义者。对于八人。各作行。前二十句。合成一百六十句。今以文略故四句也。问何以唯言双等。而不言三覆四五覆等。答如所责实得非妨。乃可罪数虽。多约前后。道分治法无殊。故不论之。问所以不约一罪以释。答就二罪者。为与覆作根本故。五分似就一罪论之。第二双覆之中。八种缘差。人各为百句。第一罢道形差。自有五位。一覆藏前。二行覆时。三行覆竟。四行六夜时。五六夜竟。位各二十句。故合有百句。先就行前后有五对。初覆不覆四句如文。随治前后说之。但文言先发露。后成覆者。昔言心念发露。后覆成覆者。不然理准说。或坐上恐成丙众。故开心念。若对余时。无心念之处故也。今若正解。或有对人。或对众。二种发露。覆还成覆。以第五四句。乞不乞文中。亦言治后不治前故。此义决尔。不劳致或也。次忆不忆门。次疑不疑门。次识不识门。次乞不乞门。各有四句。总为二十句。释文可知。问所以不言覆一不识二三四等。或覆二三四等不覆一。或覆二三四等。不覆二三四五等耶。答皆得不妨以其难。可约罪多少差互。及以俱多苦。若对前后。道分治法。无异故。亦不须此等文也。又对此文。解其五对。简覆方法。前义中释讫。或讲者。对此文解。义亦无嫌。释文虽竟。须以二门料简。第一初五同异。第二解发露覆藏。两对八句。忆疑等三。但一四句。初门者。问第五乞覆藏时。发露一罪。覆藏一罪。与初四句。发露覆藏。有何别相。答相有二。第一时异。初四者本覆。今第五四者乞时。覆不覆。第二法体有异。若据五对是覆。同边全不得。五分。今此五对者。乃以非覆异故。谓不覆乃至乞等。差别者是也。中三异相。义显可知。然初五须别者。初句云发露一者。或对一人二人三人僧发露。第五乞者。谓从僧乞覆藏之法。既法体不同。明是时异。有斯二别得者。为两个四句。问若言时异者。至下八十中。已是行时。何须更有乞覆藏时。既同是行时。并是覆一发一。但有十六。何故亦亦有二十句耶。答此据了罪相望。以辨乞不乞。不望所行故尔。若唯取前乞。至行覆中。言不须乞。更不对新罪说者。其义即局。摄法不周。但寄此五时。以彰事别。此八百句即八百人。别终不得。以所乞之罪。傍说下时说也。又昔解彼发露一者。谓随僧乞覆法。覆藏一者。谓不随僧乞罢道后。二俱不乞。先所乞者。后难不乞。不成覆过。从前乞已来。不须计曰治之。未乞已前。隐覆须治。今言随后治者。谓治未乞已前情过。行覆在后故。下句类尔。此解有妨。所以尔者。如准覆不覆四句。初句先发露者。随后覆曰治后。今乃治前第二句发露者。前后俱不治。今亦知。前第三句。先覆治前。先发治后。今俱治前第四句。一罪治前。一罪不治。今并治前。有斯别状。即此第五四句。与前十六治法不等。何以文言亦如是故。今正解两种发露。对人对众。缘差已后。覆还成覆。以其文亦如是。故但今乞。要须但举乞。覆藏时已下等言以成双覆双发决定得更加九字。若增九字文者。即双覆故。既不得加文。与前了教。双只有殊。行不行别。明前了教本不同此何因谬称此乞不乞。即了教文也。第四了教亦既不来。忆等之言。如徴责此无乞时忆不忆等。故知四句并异于此。不得妄称异同。浪相比决。但知双行覆者。前文中义别有乞一而未行覆。一不乞覆。约缘差前后论者。此文中摄明四五对。并是只覆只发露也。求理行者。细检二文。其相自显。若尔言乞一者。乞前之覆。岂不须治。而言不得加九字耶。答乞前覆者。明并须治。乃可作法之时。通计乞前覆日。长短治之。今彰乞后只覆只发。若即现论乞前覆者。便成双发覆。故不须辨。是以此文。但言乞覆藏时。覆一发一者。正合道理。岂经文错耶。若言了义。即此文是须加九字言者。反成错说。问余文并无覆不覆门。此独有者何。答此不覆者。以缘差后还成覆过故。不类余也。自下诸二十句例须以此二门通之。上来行前二十句竟。

    次下四时有八十句。先以二门料简。第一二罪三罪分别。第二定覆发之罪旧新分别。初门者。上二十句人未被治罪。未得法两罪。足今八十句。人则被治。罪有得法未得法者。要须三罪作之者好。若两罪者。第二第四句亦好。谓且约行覆时。二十句中初四句。第二第四。以辨其妨。此是破他昔义。故作是言。其昔解者。如初覆不覆四句。若但二罪者。二四句好。初三句妨。妨者。初句覆一不覆一。后俱覆一罪治前后。明非行覆者。一罪先发后覆。亦非行覆者。以行覆者。覆不成覆。故知一罪已得法行。名行发后覆。亦非行覆者。以行覆者。覆不成覆。故知一罪。已得法行。若行覆时。覆有二罪。覆一发一。故合须三。若当两罪。明知是妨。次第三句。妨同此说。言二四得者。第二句覆一发一。罢道后一罪。先覆后覆。治前后明。非行覆者。一罪先后俱发露。俱发露者。先后俱不治此。即是所行之罪。以无覆义同故。即以行者。为发露一配前后俱覆一。故言两罪得。第四句得同此说也。若尔如望覆乞二门。容以彼不覆及乞者。即是所行之罪。如不忆疑不识等。皆不成覆。岂得义同所行。即以此行者替之。以者不忆一疑一不识一等。故知此义拥而不通。是以今解。非但初三妨。二四亦妨故。此八十齐须三罪也。非谓以行覆六夜。第二第四妨。若二行既妨。二竟之言。对何辨竟。故亦是妨。此定谬说。第二门者。问下四时中覆一发一者。为旧新。答此谓四时中。重更犯新。为彰此新。成覆不成覆。须治不须治故尔。问此何所疑者。以行法中。夺三十五事。应无冒涉。岂可成覆耶。答以其一有隐覆情过二来。或舍行法。非无冒涉。理亦合治。故须此文治前治后也。是故旧人。言此覆一发一者。是非根本犯。亦非本日治。直明犯新。成覆不成覆。须治不须治。若坏本法者。生下二续。作本日治也。或不犯新无坏本者。生下文中二续行也。诸下八十类。须以此二门通之。此第一缘差竟。下七类尔。第三以明续故。但约四时。以辨八人。各五义应有六。以文本日治含故。五中初与第四续行。余三续作。谓乘接前日行。故名续行。更假作法者。称为续作。五八四十。此等皆谓接前行作。虽有缘差。不坏前法。不须发始。为遣此疑。须明斯法。除本日治坏覆法者。须发首行之。五分八时。一新别住。二本别住。三新六夜。四本六夜。五新别住竟。六本别住竟。七新六夜竟。八本六夜竟。此约坏法。以辨缘四行四竟故。八四行是续行。四竟是续作。八人各尔。合六十四。

    第五重犯坏不坏。人治救方法者。既言坏法。还约四时。二行两竟。先就行覆时。准下治根本。不覆中。位应三人。一知日数覆藏。二不知日数覆藏。三知日数覆藏。此三皆是根本。得覆法行。文中但言时有行覆藏比丘。明知义通三人。且对初人行中。重犯复有三人。一重犯覆藏。二人重犯不覆藏。三重犯覆不覆。对重犯覆藏中。位复三人。一重犯数知。作四番羯磨。一新犯与覆藏治。二与旧罪本日治。如此中律文。及以五分新旧。决须别与。然五分似亦别行。如彼文言。彼比丘六夜行竟。应复更从僧乞。本应摩那埵。据此律文。别与羯磨。应得合行。祇律无坏法。义但乞新。罪覆已与本罪合行也。三两罪摩那埵。四两罪出罪。此文中略辨竟。次重犯不知数覆。作四番羯磨。次重犯知数。不知数覆。作四如初。故使合有十二番也。下异种合行。及如非中出法家语。新旧罪合作一者。以治覆同故。亦可异种合行中。十三多小。并得合治。今新旧类同。合亦无妨。据此律辨。似如合离。俱得虽有斯义。今存前解。第二重犯不覆中。但作九。初重犯知数。不覆作三。次不知数。不覆作三。次知数不知数。不覆作三。第三重犯覆不覆作十二。初一知数覆不覆作四。次不知数。覆不覆作四。次知数不知数。覆不覆作此四。子罪三头。合有三十三对。余两头亦各有三十三。合成九十九番羯磨。若作旧新罪合解者。但八十一。今存前释。总收始终。有二十七人。此据行覆中。起犯既尔。下三时中。犯新亦然。又复此四时。非但位局。罪各不通。谓出起犯之所。如但于行覆。重犯二十七人。并治旧新。各穷出罪。不于余时中重犯。或有覆竟中。重犯亦不通。余当分治救。亦穷出罪。余二时亦然。故使当分。咸具覆等三法。此对一重犯说。若各第二重犯。即行覆等四位。各倍二十七人。故下文第二重犯亦如是。乃至三四五等可知。又复四时二十七人。若以得法。四头来乘之。即是十六个二十七人。若第重犯等类知。以说具辨应然。但今文中。略总举故。直言行覆藏比丘。新犯唯有覆藏三人。余皆不说。又犯罪不覆藏等文者。应是错来。不烦多释。次辨覆藏竟亦如是。第二时次行摩那埵比丘下至亦如是。第三时次行摩那埵竟下第四时等。广说如前。此约时重犯中。总计具法多小者。且举一罪一得法。三头若二行中犯。二十七人。并有九十九番羯磨。若二竟中犯。并七十二番。以少二十七个本日治不坏二竟法故也。余三得法数亦同然。

    第六异种合行中文四。初与覆法。二与本日治。三摩那埵。四出罪。前三广列法。末一略举。覆中四。如前初犯。白佛中不覆藏者。谓缘着后还成覆故。等不等覆者。曰长短故。一名者同僧残故。多种者。谓十三之别。自性非自性者。谓十性三遮故。住别异者。谓种类有四。气分不同。故言住别异也。次本日治中。两番同是本日治故。合以为一。次六夜次出罪可知。但上下诸文。一事各各设药治救即了。乃可列法。广略为终。不得至此。方谬称言举第二段。病将初十文治之。名为药病相对者。义全不然。所以尔者。如初文中病。第二文中药。欲将何用。直言互显者。此无义语也。对此须为五门分别。第一约种。第二重坏多少。第三约时重坏多少。第四约人多少。第五示僧作法之轨。初门者。文中出法。并列十三种别合治。以此为法。欲彰药妙。但能立心厌恶称教。具缘不简多少。总别俱殄。譬如霜露见阳即晞故此亦尔。以理推之。未必要然。或五六七八等。并悉不妨。但随前事多少称之。问既随多少。所以并举者。答以前诸文。或一二多。离合共别收法周。故须总列。以彰摄治尽故。第二门者。文彰第二重犯。坏本日法治者。以前文本日未论重坏。或若本日治中。犯新重坏治救。如何佛言听。更与本日治。谓此不同学悔。坏根本故。彼无量与。问所以不言第三重坏者。答初犯是根本坏前故。须明本日治。若不言第二重犯者。谓更重坏。不得更与本日治。故言第二重犯。若或第三第四等者。既听重治。理亦无异故。不须更说。第三门者。文中但约覆中重坏。如下三时。第二重犯新罪。亦得重与本日治不。答计理而言二行两竟。随于四时。并有犯之义。于四时中。傥坏本日重治。亦得如上约四时。坏中法。及缘差中。并约四时。以彰重犯。故知第二重坏。亦通四时。以明重犯。但于二行。坏本日治。若其二竟。唯须新犯。一重本日治。以无坏于二竟法故。文据出法。且约覆时。坏以说之。不得执之局义。第四门人多少者。略为五重多少。第一据出法中。言但举新犯。知数覆藏。一人为法。第二次准如非辨者。总举十三。对新犯。知数不知数等三。各覆不覆等三。俱带三非。即是九人。第三若以知数等三头。往分此九。即应二十七人。第四又以得法四头乘之。即成四个二十七人。第五以此四傍该。约于四时。各有重坏。即是十六个二十七人。此十六个二十七人。皆有第二重坏。第五门文中总举异种合行。故言等覆不等覆。覆藏不覆藏。乃至住别异等。若行法者。并须具显种。名覆等长短。短从长等。随僧乞若干日覆法等。方得成就。反此则不成。谓乃至住别异等。已上文者。行事须除僧与。及行白等。一准于此。

    第七成覆合治人。众僧设药如非法。所以须此文者。前专约罪简。是覆合治无覆非法。今此所明。虽可是覆设药。若非病亦不遣。须辨如非。谓约僧界法等说也。于中文二。初至亦如是举非合识。第二是中有比丘已下显是劝知。就前非中。应列本罪三头。但今还寄异种。合行为法。即合多义。为彰摄非尽故。今且依文中间。重犯三头。一重犯知日数九。二不知数九。三知日数不知数九。初九中复有三头。一知数覆。二知日数不覆。三知日数覆不覆。就覆藏中三句。初三法俱非。二覆如下二非。三覆如六夜。如出罪非。初言三非者。先明覆非文有三番。先列根本罪非。次彼行覆藏中间重犯已下。列一重犯覆本日治。次彼比丘行覆时中间第二重犯已下。举第二重犯覆本日治。此虽有三。合是覆藏非。次覆如下二非。次覆如六夜。如出罪非。比说可知。问但言非法。是何等非耶。答不离前文两个七非故。纵有时节。长短不称。总是事非故。问非中何以无覆非。下二亦如等。答后非不废。前如后如。必无前非。以牒前起后故。第二三句。第三三句亦如是。合是初九。第二不知数九。第三知数不知数九可知。若以三头。即二十七句。合八十一非。第二如中有九。初知数。次不知数。于不知数。各三故九。知数三者。初子犯覆三如。次覆不覆三如。次覆不覆三如。初三如者。谓覆及六夜出罪。如文中还举异种。合行本覆。及二本日。合是覆藏如也。次两个三亦尔。合为九句。若以三头往说。亦有二十七句。即二十七如也。又若句望句。一句反一句。以如反非。一如反三非。即是九句反九句。如反二十七非。若以三头说者。二十七句反二十七句。二十七如反八十一非。但今文略也。若以得法。四头往乘之。即成四个二十七如。反四个八十一非。文中略尔。

    第八以人治不治法者。上来就罪及药。以明应否。未对人辨。今以二人辨治不治。是中四向二人。俱覆见异。比丘便覆藏者。谓见清净比丘惭者覆。此俱成覆。然有治不治。次下三句。对人料简。一人忆而无疑。迳夜故。是以成覆。一人当日即不忆疑。虽同无发露。以无隐心故不成覆。次疑不疑可知。次知不知者。即是识不识也。所以但三者。以对二人情有迷了故。以余二对不约心故。是以但三。

    第九中以理而言忆疑。亦应辨别。略对第三知不知说。向言不知不成覆者。如何不知。故解不知。不知者。犹是迷相之异名。是中正简僧残有六。残谓余六故。除夷可知。兼辨余五各六。六六三十六也。前言知故成覆。如何是知。故次时有犯。僧残下解知而成覆之状。通论故六。设药次第者。谓先忏覆吉。后为羯磨。乃至恶说。先悔覆后念除吉。

    第十局简覆羯磨长短者。以随日故。覆本日治。亦同覆说。文中分二。初同名同种罪。辨覆长短。二彼或忆一罪已下对同名异种罪。辨覆长短。初同名种文有三句忆中。前二以不忆日数故。与清净已来覆。是名治长。第三数日故治短。次二亦尔。祇律四句。一忆罪不忆夜。二忆夜不忆罪。三俱忆。四俱不忆。初句第四治长。第二第三治短。此律三句者略。此中已成覆竟。直彰长短故。有此三覆乞二门。唯简罪体。不得就之。以辨长短。故阙不论。次同名异种。亦三类知。上来且明治有覆残。广前略中初四竟。

    自下第二治。先无覆残。广前略中后三。是中根本有三人。一知数不覆藏。二不知数不覆藏。三知数不知数不覆藏。各作六句。初根本中。重犯有三。一知数覆。二不知数覆。三知数不知数覆。各作二种羯磨。初知数覆中分二。初至与此比丘摩那埵本日治。明新旧摩那埵。二行摩那埵本日治已已下俱与出罪。初文有二。第一至更行摩那埵。明根本摩那埵。以其即得法日重犯。但坏前法。未有日可夺故。但并牒旧新与摩那埵。二若行一夜已下。以本摩那埵曾迳宿已。有本日治义。新犯摩那埵。旧罪本日治。此文即是新旧不合。第二次与出罪。合行二法。问新罪覆者。何不治覆。答此言覆者。隐不发露。以不迳宿故。不言治覆。若尔何故文言。一夜乃至六夜。答此言中间。谓六日中间起犯。故各不迳夜。若迳夜者。故宜治覆。此六夜行中。犯新成覆者。如只覆中说第二重犯不知数覆。亦行二法。第三知数不知数覆亦二。如前合是初六。第二本犯不知数不覆亦六。第三知数不数不覆亦六故。并言亦如是。若以中间覆不覆。亦各三六文略。准上覆文。应有如非亦略。

    ●覆藏犍度第十三

    前既得法。若不顺行因行不成。宁能灭除往业。是以次明夺三十五事。卑心软意。折伏真高。故所以来。从后彰名。应名摩那埵揵度。今就初受称。故曰覆藏。五分名别住法。十律顺行法也。于中文三。初讫亦如是。正明四种人。不得更互作法足数。第二彼行覆藏者已下覆藏行法进否之式。第三佛言听行摩那埵比丘已下六夜行法。

    初文有二。初至出罪有十六句。明四种人。自过未除。不得亦为秉法。第二彼行覆藏者已下有十六句。四种人不亦足数。秉法中分四。一自行覆。二自行本日治。三自行摩那埵。四自行出罪。各互秉四句。故成十六。次足数中亦有十六。比说可知。正以自己有缚。兼在行法。不能缘生物善。解于他缚。故制不听。更互足数。不得别之。别则犯别。以斯义故。四僧中明不足数。以其非是坏根本故。彼文不列。

    覆藏行法文三。第一至不应尔。夺其七五。行折伏法。第二彼行覆藏者共清净比丘已下至佛言得受。谓恭敬随顺法。第三彼行覆藏者不白已下。白等八事。发露悔法。三十五事。前已略解。

    第二恭敬中文。初制敬上。第二彼行覆藏者念言我曹已下开受同类。及余众等。共相致敬。执事供给。前恭敬给事中文二。初恭敬给事。已在未行。第二众僧衣物者。听随次第取。五分。别住比丘有三最下。最大比丘下行。与最下卧具。最下房舍。有三事随本。次谓得施物时。自恣时。行钵时。十诵。若僧差会。满钵水受。雨衣自恣。此等并随上坐次第受。应与最下房舍。下卧具。卑下坐处等。

    发露文三。初制白法。第二若大众难集。听白停事法。若欲料简。六门分别。一定舍缘。二舍辞句。三舍境多少。四停时长短。五重舍得否。六舍及行处。初门者。为何等缘。得停事耶。答此律云。若大众难集。若不欲行。若行人软弱。多有差愧。应白停之。十律云。行别住人六夜人。若有缘不及行。佛言应停。五分云。别住比丘欲远行白佛。佛言应舍竟去。见论。若行别住人。若有人请。或与人受戒。得停行法。复还续行。准如是文。事亦不定。住随一缘。若行事须依此律。傥依余文。义亦不爽。第二门舍辞句者。五分。佛言应舍竟去。应作如是舍。向一如法比丘言。大德听我。今舍别住法。复更行之。如是三说。若不舍而去。路上见比丘。应自说别住。若舍别住。到余处应求。彼僧更行别住。彼僧应听行。若不听者突吉。见论云。舍行法者。当作如是言。我今舍彼利婆沙。如是三说。此律云。应至清净比丘所。白言。大德上坐。我今舍教来不作。若欲作时。应至清净比丘所。白言。我今随所教来当作。若欲行事。须依自律。设用余文。义亦应成也。第三门舍境多少者。五分云。应向一如法比丘所。舍行法已然后行。故知一人二人三人等亦得。不必要须对僧舍之。又复见论。留一人对舍已入界。明一人舍成。第四长短者。十律。忧波问行别住人六夜人。若有缘不及行。是事应舍听几夜。佛言应听二十五。应余文不论。设若过减。乃至当日舍当日还行等。并应不越道理。第五门为但得一舍。为随有缘。便随舍耶。答文虽不论。若随缘便舍。理亦不妨。别住等法。一切听续。岂况行中数舍数行。何容不得。如见论云。将四人出界外行已。舍而入界。至明相欲出。复与四人出赴彼。迳明相已白行已留一人。少时复舍已入界。如是满六夜竟。得出罪。准如此理。岂可不是重舍重行。第六门舍行处者。此处舍还此处行。或余处行。或余处舍余处行此处行。并皆不妨。但续计日满。故五分云。若舍别住到余处求彼僧更行别住。彼僧应听行。若不听行者吉罗。故知舍已。不必要须本处行之。

    第三彼行覆藏者。至余处下明失宿差别。文三。初至吉罗。先明举过。二有八事已下正彰失宿之损。三佛听半月半月下复重举发露白法。凡论行法。祇律。行别住人得法竟。欲于此僧中行者。即日应白僧言。大德僧听。乃至言。我今合行别住法。僧忆念持。三说。白言。我随行七事。此人应忆。数满竟。应白僧言。大德僧听等。乃至我已行十夜别住竟。僧忆念持。三说。六夜亦尔。此律直有行时白等。无向二法。行事须知。依彼文者。善就八事。三门分别。一定其治意。第二随事辨释。定其广略。第三对前七五。坏不坏殊。失不失异。言治意。六七二事。悔法须然。余。之六事。是发露法。故旧人名为白等八事发露悔法。悔法不得同宿者。遮违治法。以违别住名故。又制别宿令思愆改过故。七言不得无比丘处者。遮其专任。令行调伏。若更无人。何所敬给。又复对谁行三最下。四次第等。又与僧残名乖。谓受三品上中下僧等残。房舍卧具。名为僧残。若犯此罪。须行此残。独即非残故。是以二事是其悔法。言余六发露者。反前覆冒故。亦可前六七二反冒。余六反覆。第二随事解者。文三。谓举释结。若未白已前。无宿可失。要须白行。行后方有宿可失。既是治过不治罪。但一白便罢。不须日日白。不同六夜过犯两。兼须日日白。一往余寺不白。谓不白余寺僧。失此一夜。不得入数。二客比丘来。谓来此处。若白客时。不须更集主人。以是发露白故。问先此界人。或界外客数来往者。更不须白不。答不须白。以彼已知故。不同布萨白旧僧者。须发露故。有缘出界不白者。谓不白二界中间道路上僧。是以五分。于路上见比丘。须白故也。寺内徐行者不白。寺内简寺外。徐行简疾行者。谓迳过此界故。病不遣信白。十律行别住人布萨时。应入僧中。三白说罪。若病应遣使到僧中白言。其别住人病不得来僧当知。第八半月时白可知。若广略分别。三五二略。病略已说。路上略去。五分。不舍行法。于路上见比丘。广说别住。白衣见言。此比丘有何罪而悔过。佛言路上不应广说。但言大德。我某甲比丘。别住法已若干日。余若干日。大德忆持也。余四广白。第三对七五料简者。七五中重于此更犯本事。若相似全坏本法。余但有罪。非正相反。不坏本法。复不失夜。今此八事轻故。不坏本法。但违忏仪故。失宿得罪。问若一日并犯八事。为并失八夜。唯失一夜耶。答初违一事。即失此一夜。后更重犯。无夜可失。但可得罪。虽犯多事。不得并夺八夜。以其同日故。若八日犯八。一一失无夜。

    第三六夜法。初至如上诸事。举同如前。谓前三法。及白停事法。含在其中。二行摩那埵者已下。显异于后过。犯两兼故。三应如是白下。尔一不同之法。此白非八事之限。此据本无覆人。六夜白辞。若行覆竟人。六夜白者。须牒行覆等白之。见论。若行六夜。寺中多有比丘来去难白者。听昼日舍行法。明相未出前。应将四比丘。出界自行。竟若还者。应留一比丘。明相出舍行法竟。共还入寺。如是满六夜竟。得出罪。尼行半月法。要在二部中行之。五分。具出尼羯磨法。

    ●遮楗度第十四

    若内坏惭耻。随僧乞法。顺行七五。悔除愆犯者。应于净法。不须遮举。若情无愧者。不肯悔过。行有违失。不应净法。事须遮举。令悔清净。是以须明遮之仪式。广辨遮法如非之相。集在一处。故曰遮楗度。

    于中文二。初至不应尔举前自恣缘非法。举罪以作遮缘。第二佛言听布萨时已下正制遮法。前文有四。一以其圣教。更相受语。便举无罪。佛制求听。二六群使恶求听制须五德。三时六群已下明具五应受。四时六群已下听立要自言。二制遮中文二。初虽可对众还举清净重非法举。佛制不应。第二汝曹已下广辨遮之如非。为使识非令弃。晓是遵修故。

    自下文二。初至便可随时。正辨遮法如非。第二异住处布萨时已下正行遮法。前文有三。第一至是为十如法。辨遮法用如非之相。第二若比丘欲举他内有五法已下辨呵责慰喻。是非两人。第三遮说戒比丘至上坐前已下正能秉五法。慰喻可责之人。佛教检问。求听之法。

    如非文二。初相对合列如非。各有十门。二何等一非法已下依名次释。释中九非门。若作者。谓实犯若不犯。若作不作者。谓合举二事。破戒破见破威仪。各作此三。合有九句。若无根遮此九。即如。言十非法者。一非夷。二不入夷说中。三非舍戒。四不入舍或四不入舍或说中。五随如法僧要。六如法僧要不违逆。七不入违逆说中。八破戒无见闻等。九破见。十破威仪。以无三根故。此之十事。以不应遮。名十非法。如法者。一犯夷。二入夷说中。三舍或。四入舍或说中。五不随如法僧要。六如法僧呵说。七入呵说法中。八九十谓破戒破见破威仪等。各有三根。此等十事。体非合遮。故言十如。如中第五及后三。少入说中者略。且以十门说之。所言入说者。谓举至僧未及处断。八难事起。名为入说。第八破戒。谓犯残事。不同初句。

    第二慰喻呵责。七个五德分二。初之二五。立如非章门。释十如十非。初五法具德举他。能生善灭恶。成上十如法。言五者。谓无非具人。及众满故。名时实犯。有根名真实欲。令此人离罪得善名流布名利益。软言安慰名??软。善心愍彼名慈心。第二五何以故下即彰不具德者。不能生善灭恶之过。释须具德意。成上十非。不具五德反前。已说可知。下五五门释前如非二门。初有三五慰喻呵责。先释非法。于中前之二五慰喻所举。初彼余比丘已下劝除瞋恨。对刚强恶人故。二若比丘被他不实举已下劝勿愁忧。对善濡人故。第二彼不实举他者已下呵责能举。先彰不具五德以呵。二何以故已下释呵所以。第二次下二五呵责赞美释第一如法初五呵责所举。先呵次如法治。二真实举他者已下赞美能举。以具德故。二何以故已下释赞美意。第三文者。初缘求听。但求所举人听。今者通令求僧听许。以拘睒弥中。无其善伴。僧众不和故。致成乖破。为是虽得举人听。若不得上中下坐听人及善伴授护。恐成破僧。故须此求。明法周具。要依斯理。方成举罪。

    第二正遮文四。初至不应此日说戒。所遮之事。不出罪诤。第二佛言听说戒时遮已下遮法时节。第三若遮说。或比丘已下治能遮所虚实之义。第四尔时异住处已下却遮方法。第二文二。初辨成不成。二若五种说戒已下遮之时节。成不成中。一就人辨。二汝曹善听已下约犯根有无明成不成。先出法有六句。一作三不作五作不作。此三以无根即不成。二作四不作六作不作。有根故成。第二无根有余已下有二六句。举七聚事。对前法六句。解成不成。初六对残下六聚。故言有余。一作。二不作。三作不作。此三无根故不成。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