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少年时之立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宋文丞相天祥者,江西庐陵人也。祖父累世忠厚,一乡皆称为积善之家。天祥生时,其祖梦见小儿,乘紫云而下,故名云孙,字曰天祥。后理宗览其策,见其名,曰:“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遂又字曰瑞卿,其后果符此颂;又自号文山。幼时,体貌丰伟,见者皆知其非凡儿也。

    人当少年,所以感发其志气者,家庭师友之启导也,良善之书籍也。而乡先贤之遗风,亦大足为兴起之资。今郡县皆有孔子庙,亦称学宫地方之人,常取其邑之先贤,列祠于学。春秋二季,则备牲牢,集官绅而拜之,后进观之。既羡乡先贤之尊荣,又动感慕效法之心,常有太息泣下者。少年天真烂缦,尤易作此观念。宋时庐陵之乡先贤,有欧阳修(字永叔,谥文忠公)、杨邦义(谥忠襄,守建康时死节,其子载兴为岳飞部将,以忠勇著)、胡铨(字邦衡,又号淡菴老人,谥忠简。尝上乞斩秦桧)诸人,皆塑像于祠,仪态如生。文山十岁时,家人引与瞻其遗祠,又为之讲三人之历史。文山欣然慕之曰:“身后不与诸贤并祀者,非大丈夫也。”

    宋时取士,一以考试为归。元明清之朝,皆守其遗法也。考试之时,其最荣者,莫如状元,号为天下第一人。文山则宝祐四年(宋理宗二十年,民国前六百四十年)状元也。其文数万言,不为稿,一挥而成。考官王应麟(字伯后,庆元府人。著《玉海》《困学纪闻》等书)评之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可为本朝得人贺。”时文山年不过二十也。其弟璧,亦同时登科。

    文山之父革斋,伴二子进京与试。闻二子皆中选,老人之怀,自觉喜慰。不意风烛之年,朝不保暮,贤郎以五月二十四日报捷,而封翁以二十八日长逝于客邸矣。宋时,政府待进士之礼颇优,凡新进士遭丧,则政府致其费。兄弟二人,即日扶柩还里,既而任命文山为宁海节度判官(判官,犹今之秘书也)。

    文山虽居卑官,未尝不留心时务。范文正公(名仲淹,兴县人)作太平时之秀才,尚以天下为己任,况文山处南宋之季,内忧外患交迫之日乎?时蒙古(后建国号曰元)灭金并夏,国势日强。而宋用一丁大全(字子万,镇江人)为相,贾似道(字师宪,亳州人。其姊为贵妃,有宠于理宗,似道因以得)为将(似道属以师相,出京督兵),专权误国,日被侵削。宝祐六年(理宗二十二年),蒙古大举南侵,入四川,破广西、贵州,更以重兵,直趋两淮及长江上、下游,江西不保,武昌被围,朝野震恐,君臣相顾,不知所为。太监董宋臣,请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县),以避敌锋。别有一太监名何子举者,以为不可,皇后亦不欲行,乃止。

    文山初闻迁都之说,以为临安形势已失。四明尤滨海小郡,高宗播迁至此,几不能自存。前车可鉴,岂可复蹈覆辙?乃上书请斩宋臣,以禁止内侍干预政治,淆乱人心之罪。书奏不报,遂弃官还里。

    度宗初年。拜文山官尚左郎,屡辞不允。宋时,授官者例命文臣撰诰辞付之,其文类皆风雅可诵。度宗授文山诰辞曰:“苏轼有云:‘仁宗皇帝在位最久,得人最盛,进士高科,类至显位。’我理宗享国,庶几仁宗(仁宗在位四十年,理宗亦二十八年故云庶几),取士之数,却又伙焉。当时褒然之选(褒然之选,谓以第一名中选者),今其存者,无不登进。独尔以陈情之表(晋李密养亲不仕,有《陈情表》),读礼之文(人子丧亲守制,谓之读礼),淹留在外,尚迟向用。夫风之积不厚,则其负大翼无力(大翼,谓大为也。语本《庄子》)。若尔之植立不凡,非特以高科也(高科,谓最高之科,即状元也),而又益增培植,则其滋长也,孰能御之?”文山少年科第,固可早达,而蹉跎不遇。诰辞云云,盖以慰藉之也。文山出仕未久,即与贾似道不相合,免官而归。思及此闲暇之时,为修养之计,乃筑室于文山。山在庐陵南百里,两山夹一溪,溪中怪石林立,水曲折其间,从高注下,姿态横出。山下石尤奇怪,跨溪绵谷,低昂以立,各有天趣。山上下流泉四出,随意灌注,无所不至。其高处可望数百里,俯视万壑,云烟芊绵,真广大之观也。宅基在山南,其地平旷,长可百丈余,深可三十丈,溪水至其前。青山屋上,流水屋下,风景绝佳。文山读书会友其中,隐居求志。他日成仁取义之大节,皆养成于此矣。

    【批评】

    文山梦紫云而生,宋史本传,及胡广所撰传,皆载之。

    梦之吉凶,固不可信,惟古时甚以为重。周时特设掌梦之官,为民占梦。梦中境界,果能为未来之先兆否?泰西学者,刻方研究及之,今未可说定也。

    吾国之乡贤祠,对于古人,表示报功崇德之心,又足令后之人,观其庙貌,考其历史,发其向往之志气。而爱乡之心,亦油然以生。一举而数善备焉,惟造祠尤不如造像之善。像竖于通衢大道,人人皆见,不如祠门之终年关闭,一善也;姿态逼真,不如木主之黯然无色,必识字之人,始能辨其姓字,二善也;金石之质,不如木主泥像之易于毁坏,三善也。泰西各国,所以有像而无祠,教少年人,自以直观之事,为易于觉悟。后有作者,改祠为像可也。

    科举之世,同时登科者,谓之同年。每一科举,则有登科录,详记同年人之姓名、籍贯、年龄。此等书万无久传之理,独宝祐四年登科录,以文天祥一人之故,自宋至今,藏书家犹钞录之。观此则人可以知所自处矣。

    人早年得志,必然意气太盛,视己身若万能,视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古之爱才若命者,遇此等人,必培养之,曰将以老其才。如树木然,未长足时伐之,则其材小;长足后伐之,则其材大。用一老字,实在有味。文山二十而登科,飞扬腾达,若可预期。乃人事相左,蹉跎十年,未展抱负。读文山指南录自序,则并不以此怨尤,确认天将使之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可谓能自克者矣。

    文山功名不遂,归而读书求志。此实大人物之作用也。今人一在学堂毕业,即求利禄。求之不得,亦不肯反求诸己。盖功利之说,中于人心者深矣。此实非社会之福也。明之严嵩,固一万世唾骂之人,然少年登第之后,不肯就官,忍饥耐寒,在钤山(在今江西分宜县,严本分宜人也)读书十年,固未尝无一节可取也。设能始终如一,则与文山之志节何异焉?今人不肯尚志,病在居欲求安,食欲求饱,耐不得贫,所以竖不起志气。少年欲担当天下事,须从吃苦做起。

    宋朝末期的丞相文天祥,是江西庐陵人。他家祖上世代都是忠厚长者,所以一乡都称他家为积善之家。天祥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梦见一个小儿,驾着紫云从天而下,所以给他取名云孙,字天祥。后来宋理宗阅看考试卷子的时候,看见他的名字,便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于是他又取字瑞卿,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确实是如此;他又自号文山。年幼时,文天祥体貌丰伟,看见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不同寻常的孩子。

    当人在少年时,能够感发他们志气的,主要是家庭、老师和朋友的启导,是那些良善的书籍。而乡里先贤们的遗风,也足以成为他们兴起的资本。现在各郡县都建有孔子庙,也称作是地方上的学校。他们常将本地先贤的画像,挂列在学堂的祠堂。每年春秋二季,则准备了牲牢,召集了当地的官绅来祭拜他们,而后一起进祠观瞻他们。他们既羡仰乡里先贤的尊荣,又常因有感而生出仰慕效法的念头,因此常有叹息而泣的人。少年人天真烂缦,尤其容易生出这样的观念。宋末时庐陵乡贤祠里的先贤遗像,有欧阳修(字永叔,谥文忠公)、杨邦义(谥号忠襄,守建康时为守气节而死。他的儿子载兴,为岳飞的部将,以忠勇著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