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七十论卷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宋元续入藏诸论

    金七十论三卷

    外道迦毗罗仙人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此是外道迦毗罗仙人造二十五谛非是佛法)

    三苦所逼故  欲知灭此因

    见无用不然  不定不极故

    说此偈缘起。昔有仙人名迦毗罗。从空而生自然四德。一法二慧三离欲四自在总四为身。见此世间沉没盲闇起大悲心。咄哉生死在盲闇中。遍观世间。见一婆罗门姓阿修利。千年祠天隐身往彼说如是言。阿修利汝戏在家之法。说是言竟即便还去。满千年已而复更来重说上。言是婆罗门即答仙曰。世尊我实戏乐在家之法。是时仙人闻已复去。其后更来又说上言。婆罗门答之亦如是说。仙人问曰汝能清净住梵行不。婆罗门言如是能住。即舍家法修出家行为迦毗罗弟子。外曰此婆罗门欲知从何因生。答曰三苦所逼故。何者为三苦。一依内二依外三依天。依内者谓风热淡不平等故能生病苦。如医方说从齐以下是名风处。从心以下是名热处。从心以上并皆属淡。有时风大增长逼淡热则起风病。热淡亦尔是名身苦。心苦者可爱别离怨憎聚集所求不得。分别此三则生心苦。如是之苦名依内苦。依外苦者所谓世人禽兽毒蛇山崩岸坼等所生之苦名曰外苦。依天苦者谓寒热风雨雷霆等。通如是种种为天所恼而失心者名依天苦。三苦所逼故生。于欲知为灭苦因。外曰。是因苦能灭此三苦分明已显现。一者八分医方所说能灭身苦。二者可爱六尘能灭心苦。是因已显现。何假复欲知。答曰。此义不无但为二种过失。是故欲知不违道理。其二失者。一无定。二无极。外曰。若八分医方等有两过失故不足为灭苦因者。四皮陀中有别因。此因得果是定是极。故汝欲知则无所用。四皮陀中说言。我昔饮须摩味故成不死。得入光天识见诸天。是苦怨者于我复何所作。死者于我复何所能。答曰。汝见随闻尔有浊失优劣。翻此二因胜变性我知故。所见因者医方中所说有不定不极过失。随闻因者传闻所得。初从梵王乃至仙人。故说四皮陀名随闻。此皮陀者亦两过失。如是见医方复有三过失。一者不清净。如皮陀中说。兽汝父母及眷属悉皆随喜汝。汝今舍此身必得生天上。如马祠说言。尽杀六百兽。六百兽少三不具足则不得生天为戏等五事。若人说妄语诸天及仙人说此非是罪。如是等罪随如是等罪随闻因中有。是故不清净。二退失者。如皮陀中说。无故而帝释及阿修罗王。为时节所灭。时不可免故。是法若灭尽。施主从天退。故有退失义。三优劣者。譬如贫穷见富则忧恼。丑好及愚智忧恼亦复然。天中亦如是。下品见上胜次第生忧恼。是故有优劣。此三及前两由此五过失。皮陀不为因。外曰。若尔何因为胜。答曰。翻此二因胜。谓二因者一医方所说。二皮陀所说。翻此两因欲知所得因。此因有五德。一定。二极。三净。四不退。五平等。是故胜前两。外曰。此因何因得。答曰。变性我知故。变者。一大。二我慢。三五尘。四五根。五五知根。六心。七五大。是七名变自性所作故。自性者无异本因。我者知者。诸人知此二十五真实之境不增不减决定脱三苦。如解脱中说偈。若知二十五随处随道住。编发髻剃头得解脱无疑。外曰。云何分别本性变异及知者。答曰。本性无变异。大等亦本变。十六但变异。知者非本变。本性者能生一切不从他生。故称本性。本性能生于大等。是故得本名。不从他生故。是故非变异。大我慢五尘。此七亦本亦变异。大从本性生故变异。能生我慢故是本。我慢从大生故变异。能生五唯故称本。五唯种从慢生故变异。能生大及根故名本。声唯种者生空及耳根故为本。乃至香唯种生。地及鼻根。如是七亦本亦变异。十六但变异者。空等五大耳等五根舌等五作根及心。是十六法但从他生。不生他故但变异。知者非本异者。知者者此中名我知为体故。此我不能生不从他生。异前三故非本非变异。外曰。此三义何量为知。世中有量能知如称尺等。知长短轻重。答曰。证比及圣言。能通一切境。故立量有三。境成立从量。此论中立量有三。一者证量。证量者。是智从根尘生不可显现。非不定无二。是名证量。二者比量。比量者。以证为前。比量有三。一者有前。二者有余。三者平等。三者圣言。圣言者。若捉证量比量不通此义。由圣言故是乃得通。譬如天上北郁单越非证比所知。信圣语故乃可得知。圣言者。如偈说。阿含是圣言。圣者灭诸惑。无惑不妄语。因缘不生故。转通一切境者。若有余量及余所知不出此三义。平等六量以圣言摄故。境成立从量者。境谓二十五义摄一切故。成立者。明此二十五。云何得名境。智量所行故。故得成于境。由证比圣言故得略立三广则二十五。外曰。说量有三。量相云何。答曰。对尘解证量。比量三别知。相有相为先。圣教名圣言。对尘解证量者。耳于声生解。乃至鼻于香生解。唯解不能知。是名为证量。比量三别知者。一有前。二有余。三平等。此三种智因证量故。能别此三境及三世。是名比量。如人见黑云。当知必雨。如见江中满新浊水。当知上源必有雨。如见巴吒罗国庵罗树发华。当知憍萨罗国亦复如是。相有相为先者。相有相相应不相离。因证此相故。比量乃得成。圣教名圣言者。如梵天及摩[少/兔]王所说四皮陀及正论。外曰。说比量有三。何量何境界。能所得通达。答曰。依平等比量。过根境得成。若所依比不显。随圣言则现。依平等量者。谓于比量中是曰平等量。自性及与我。此境过根故平等能别。大等诸末有三种德。一乐。二苦。三痴闇。此末德离本德。末德则不成。故由末德比本。是故自性由平等比成。我者应决定有。大等变异为他故。故我亦由平等成。若依证比量。有义不得成。为出智外故。依圣言得解。如上天帝释北郁单越等。外曰。自性及我无不可见故。如非自在二头三手。答曰。实有诸义八种不可见。何者为八。以偈示曰。

    最远及最近  根坏心不定

    细微及覆障  伏逼相似聚

    世间实有物远故不可见。譬如堕彼岸此则不能知。近故不可见。如尘在眼则不能取。根坏故不见。犹如聋盲人不能取声色。心不定故不见。譬如心异缘不能得此境。细微故不见。如烟热尘气散空细不知。覆障故不见。譬如壁外物隔覆不可知。伏逼故不见。譬如日光出星月不复显。相似故不见。如粒豆在豆聚同类难可知。如是实有物八种不可见。无物有四种亦复不可知。一生前不可见。如泥未作器。器则不可知。二坏无故不见。如瓶破坏已则不可复知。三互无故不见。如牛中不见马马中不见牛。四极无故不见。如非自在人二头及三手。如是十二种有无不可见。是故汝谓不可见故便言自性及我无。是义不然。外曰。若谓自性及我不可见者。于十二中是何不可见。答曰。一因缘故不可见。何者一因缘。以偈示曰。

    性细故不见  非无缘可见

    大等是其事  与性不似似

    性细故不见非无缘可见者。自性实有。微细故不见。譬如烟等于空中散细故不可见。自性亦如是。不如第二头第三手毕竟无故不可见也。外曰。若不可见。云何得知有。答曰。缘事见自因自性所造。事依平等比量知自性实有。外曰。何等是其事。答曰。大等是其事。从自性生大。从大生我慢。从我生五唯。从五唯生十六见。大等事有三德。故知自性有三德也。与性不似似者。是事有二种。一者与自性不相似。二者与自性相似。譬如一人生二子。一则似父。一则不似。是因为事有似本不似本。后当广说。此论等有如此事。若弟子可则。于自性等为有为无亦有亦无。云何如此圣执不同故。有诸圣人谓土聚等已有瓶等。卫世师等谓先无后有此义等。释迦所说土聚中瓶不有不无。由是三说。是故我执是中间。答曰。我先破释迦执。后破卫世师。释迦所说非有非无。是义不然。自相违故。若非有者即成无。若非无者即是有。是有无者一处相违。故不得立。譬如有说此人者亦死亦活。此言相违则不成就。释迦言亦如是。三藏曰。此计不然。何以故。释迦无此执故。若释迦说非有不执无。说非无不执有。离有无执故不成破也。今破卫世师执耶执。卫世师我义中有五因。能显因中定有果。何等有五因。

    无不可作故  必须取因故

    一切不生故  能作所作故

    随因有果故  故说因有果

    一无不可作故者。世中若物无造作不得成。如从沙出油。若物有可作如压麻出油。若物此中无。从此不得出。今见大等从性生。故知自性有大等。二必须取因故者。若人欲求物。必须取物因。譬如有人计明日婆罗门应来我家食故我今取乳。若乳中无苏酪何故不取水。求物取因故。故知自性中有大。三一切不生故者。若因中无果者。则一切能生一切物。草沙石等能生金银等物。此事无故。故知因中有果。四能作所作故者。譬如陶师具足作具从土聚作瓶盆等。不从草木等以作瓶盆。故知自性能作大等。故自性有大等。五随因有果故者。谓随因种类。果种亦如是。譬如麦芽者必随于麦种。若因中无果者。果必不似因。是则从麦种豆等芽应成。以无如此故。故知因有果。卫世师等执因中无果。是义不然。故知因中定有果。中间问已竟。还续说前义。与性不似者。不似有九种。

    有因无常多  不遍有事没

    有分依属他  变异异自性

    一有因者。大等乃至五大皆有因。自性为大因。我慢大为因。五唯慢为因。根等十六物。五唯为其因。自性不如是。无有因生故。故谓不相似。二无常者。大等从性生。生故是无常。无常有二种。一暂住无常。二念念无常。暂住无常者。相违缘未来。是时则暂住。譬如山树等。未有火灾时。是则暂停住。火灾若来至。是时五大等。则没五唯中。五唯没我慢。我慢没于大。大没自性中。故大等是无常。自性不如是。常无有没故。三多者。谓大等则为多人。人不同故。慢等亦如是。自性唯是一。多人所共故。四不遍者。自性及我遍一切处。谓地空天。大等诸物则不如是。不遍一切故。是故与性异。五有事者。大等诸物欲起生死时。依此十三具。能使细微身轮转于生死申缩往还故。自性不如是。无有申缩故。六没者。大等诸物转末还本则不可见。是名为没。如五大等转没五唯中不复见大等。乃至大没自性中。大亦不可见。自性不如是。无有转没故。七有分者。大等皆有。分分分不同故。自性不如是。常无分分故。八依他者。谓大依自性。我慢依于大。五唯依我慢。五大等十六。并依于五唯。自性不如是。不由他生故。九属他者。大等从本生。末不自在故。譬如父存时。儿不得自在。自性不如是。无本为他故。由此九种因。本末皆不同。故谓不相似。已说不相似。相似今当说。与性似者。以偈示曰。

    三德不相离  尘平等无知

    能生本末似  我翻似不似

    相似有六种。初三德者。变异有三德。变异者。所谓大我慢乃至五大等。此二十三皆有三德。一乐。二苦。三痴闇。末有三德。故知本有三德。末不离本故。譬如黑衣从黑缕出。末与本相似。故知变异有三德。变异由本故。自性有三德。谓本末相似。二不相离者。变异与三德不可分离故。譬如牛与马。其体不为一。三德与变异。其义不如是。自性有三德。斯义亦复然。同不相离故。本末则相似。三尘者。是大等变异。我所受用故。故说名为尘。自性亦如是。我所受用故。四平等者。是大等变异。一切我共用。如一婢使有众多主。同共驱役故。自性亦如是。一切我同用。是故说相似。五无知者。是大等变异。不能识分别。乐苦及闇痴。知我独得故。离我诸法无有知。自性亦如是。本末同无知。其义则相似。亦能生本末。似者大能生我慢。我慢生五唯。乃至五大等。自性能生大。故本末皆相似。我翻似不似者。变异与自性。有六种相似。我无此相似。是故翻于似。又翻不似者。变异与自性。九种不相似。我翻于八种。故名翻不似。我有多义故。与自性不相似。外曰。变异与自性。已说有三德。是三德者。何等为相。以偈答曰。

    喜忧闇为体  照造缚为事

    更互伏依生  双起三德法

    喜忧闇为体者。是三德者一。萨埵。二罗阇。三多磨。喜为萨埵体。罗阇忧为体。闇痴多磨体。是现三体相。照造缚为事者。是三德何所作。初能作光照。次则作生起。后能作系缚。是三德家事。更互伏依生双起三德法者。何等三德法。其法有五种。一更互相伏者。若喜乐增多。能伏忧痴闇譬如盛日光。能伏月星等。若忧恼增多。能伏喜乐痴。亦如明日光。能伏星与月。若闇痴增多。能伏忧喜乐。亦如日盛光。星月明不现。二更互相依者是三德相似。能作一切事。如三杖互能相依能持澡灌等。三更互相生者。有时喜生忧痴。有时忧恼能生喜痴。有时痴能生忧喜。譬如三人更互相怙同造一事。如是三德在大等。中更互相怙共造死生。四更互相双者。是喜有时与忧双。有时与阇双。是忧有时与喜双。有时与闇双。痴亦如是。有时与喜双。有时与忧双。如婆娑仙人说偈。

    喜乐为忧双  忧恼与喜双

    有时喜忧恼  与闇痴为双

    五更互起者。是三德更互作他事。譬如王家女相貌甚可爱。是名为喜德。是喜转成色。为夫及生属。而作于喜乐。是名作自事。能令同类女。一切生忧恼。是名作他事。亦能生他痴。犹如婢使等。恒忧其驱役。无计得解脱。其心转痴闇。是名生他事是名为喜德。能作自他事。忧生自他事者。譬如劫贼缚王家女。时有王种乘马执杖来相救拔忧转作王种。王是可畏境。生女欢喜。我当得解脱。是名生他事。杀害劫贼故。能生贼忧恼。是名生自事。余贼见王故。如杌不能动。是名生他痴。是名忧生自他事。闇生自他事者。如大厚黑云能起电等。闇痴转作云。一切农夫有种食者。皆生欢喜。是名生他事。又能生闇痴。譬如贞女与夫相离见此云电。忧夫不得还。能生女痴故。是名生自事。亦能生忧恼。譬如估客在于道中。寒湿不能载。其心则忧恼。是名生他事。如此五种者。是三德家法。复有三德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