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

    【(丁)二对治邪执二。初总标二见。二别释二见。(戊)今初】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莫不皆依我见而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我见有二种。一人我见。二法我见。

    若达前所显示一心二门实义。决不起于二种我见。以真如举体而成生灭。则真如决非实人实法。以生灭当体即是真如。则生灭决非实人实法。故楞伽云。当依无我如来之藏也。然佛所说法。若为对治凡夫。则专破人我执。若为对治二乘。则专破法我执。由对治人我执。方便建立蕴界处法。非实法也。二乘依此。遂起法执。由对治法我执。如实说为唯识所现。依八种识。假名为人。非实人也。凡夫依此。仍起人执。故云。一切外道所有诸见。皆从佛法流出也。一切邪执。谓凡夫所有边见邪见。及二取等。幷依人我见生。二乘所执色。不相应。及无为等。幷依法我见生。

    【(戊)二别释二见二。初释人我见。二释法我见。(己)初中二。初正除我见。二例破余见。(庚)今初】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

    人我见亦名我执。依我痴故。而起我见。依我见故。而起我爱我慢。依爱我故。而计我所。依计我我所故。顺之则贪。违之则嗔。具起无量诸烦恼法。故人我见。唯依凡夫说有。若证小乘须陀洹果。则便永断此邪执矣。况大乘乎。

    一者如经中说。如来法身。究竟寂灭。犹如虚空。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则执如来性。同于虚空。常恒徧有。

    此即执有神我徧十方界。体常周徧。量同虚空之外道也。原是谬解法身之义。成此外道。然执有神我。便非寂灭法身。

    为除彼执。明虚空相。唯是分别。实不可得。有见有对。待于诸色。以心分别。说名虚空。色既唯是妄心分别。当知虚空亦无有体。

    彼执我同虚空。是常是有。今先明所同之空。非常非有。则能同之我。亦必非常非有也。有见者。以心分别。说名虚空。是所缘相故非常也。有对者。待于诸色。于无色处。名之为空。是对待法。故非有也。又色尚唯是妄心分别。无有实体。虚空无色。又岂有实体哉。空既无体。则所计同空之我。亦无体矣。

    一切境相。唯是妄心所分别。若离妄心。即境界相灭。唯真如心。无所不徧。此是如来自性如虚空义。非谓如空是常是有。

    一切境相。即若色若空也。境界相灭。即空色俱无也。空色俱无。岂可妄谓如来同于虚空。是常是有。名之为人我乎。

    二者如经中说。一切世法。皆毕竟空。乃至涅槃真如法。亦毕竟空。本性如是。离一切相。凡愚间之。不解其义。即执涅槃真如法。唯空无物。

    此即计断灭空之外道也。执此唯空无物境界。以为涅槃真如。故灭色归空。得四空定。谓我已证涅槃真如。由其人我见在。所以穷空不归。便入轮转。

    为除彼执。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若知真空不空非但空。则尚不取小乘空证。况取四空以为我所证乎。

    三者如经中说。如来藏具足一切诸性功德。不增不减。凡愚闻已。不解其义。则执如来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

    此即常见外道。计我为能有。计五蕴色心为我所有。不可除灭也。

    为除此执。明以真如本无染法差别。(虽依业识等差别相。)立有无边功德相。(而皆同一味一真。离分别相。)非是染相。

    若知真如非是染相。岂应揽此色心以为我所有乎。

    四者如经中说。一切世间诸杂染法。皆依如来藏起。一切法不异真如。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则谓如来藏具有一切世间染法。

    此亦常见外道。计一切染法即我。不可复灭也。乃至魔王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亦是此见所摄。

    为除此执。明如来藏。从本具有过恒沙数清净功德。不异真如。(若夫)过恒沙数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本无自性。从无始来。未曾暂与如来藏相应。若如来藏。染法相应。而令证会息妄染者。无有是处。

    染法依无明有。譬如迷方。谓东为西。此之迷谓。从来不与定方相应也。如来藏既本无染。则人我执。便是染法。不能证会如来藏明矣。

    五者如经中说。依如来藏有生死。得涅槃。凡愚闻之。不知其义。则谓依如来藏。生死有始。以见始故。复谓涅槃有其终尽。

    此别计如来藏为心外实法。如冥谛胜性、虚空、大自在天等。而以有生死得涅槃者。名之为人我也。

    为除此执。明如来藏。无有初际。无明依之。生死无始。若言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是外道经中说。非是佛教。以如来藏无有后际。证此永断生死种子。

    如来藏无始无终。生死依之。无始有终。涅槃依之。有始无终。藏性如方。生死如迷。涅槃如觉。方外别无迷觉。则知人空。迷觉之外。亦别无方。则知法空。又藏性如湿。生死如冰。涅槃如水。湿外别无冰水。何处有受生死证涅槃之人。冰水之外。亦无湿性。何处有起生死成涅槃之法耶。初正除我见竟。

    【(庚)二例破余见】

    依人我见。四种见生。是故于此安立彼四。

    彼四。谓边见、邪见、戒取、见取也。由不了无我如来藏义。虚妄计有人我可得。然后依之计断计常。名为边见。依之拨无善恶因果。名为邪见。依之苦行以求解脱。名为戒取。依之求生梵天空处等。名为见取。是故除此人我见已彼四种见。皆悉不能自安立也。初释人我见竟。

    【(己)二释法我见二。初明起执之由。二明对治之法。(庚)今初】

    法我见者。以二乘钝根。世尊但为说人无我。彼人便于五蕴生灭。毕竟执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

    凡夫妄计五蕴为我我所。流转生死。由其往昔曾种二乘善根。佛逗彼机。为说五蕴生灭本无人我。原不曾说五蕴是实法也。彼自毕竟执著。不达五蕴本空。所以怖畏生死。妄取涅槃。违于大乘平等法门。岂如来说法之本意哉。

    【(庚)二明对治之法二。初正明。二释疑。(辛)今初】

    为除此执。明五蕴法。本性不生。不生故。亦无有灭。不灭故。本来涅槃。若究竟离分别执著。则知一切染法净法皆相待立。是故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皆是不可说相。

    五蕴本性不生者。譬如目有赤眚。妄见灯光五色重叠。实无五色生也。物必有生。然后有灭。既本不生。更何可灭。故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所谓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生灭是真如体也。若究竟离分别执著者。谓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从名字证得。乃至究竟证得也。则知一切染法净法皆相待立者。染谓无明妄念。净谓无漏真如。依真有妄。依妄显真。所以觉与不觉。幷属生灭门摄。既相待立便非实有。便知生灭即不生灭。入真如门。从名字知。乃至究竟知也。言一切诸法者。即是染法净法。色法心法。智法识法。无法有法。以要言之。五位百法。百界千如。种种法也。从本已来非色非心等者。以法法本来皆即真如。非俟成佛。方融为真如也。且如色即真如故。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不可说相。心即真如故。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不可说相。乃至有即真如故。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不可说相。以要言之。于诸染净法中随拈一尘。皆是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不可说相也。唯其一切俱非。便能一切俱即。便显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之真如矣。

    【(辛)二释疑】

    而有言说示教之者。皆是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语引导众生。令舍文字。入于真实。若随言执义。增妄分别。不生实智。不得涅槃。

    疑曰。既云皆是不可说相。云何复说真如生灭门等诸言教耶。释意可知。嗟呼。后世随言执义。闻说真如受熏。便执真如定当受熏。闻说真如不受熏。便执真如定不受熏。甚至分河饮水。可谓增妄分别。不生实智甚矣。然岂马鸣护法之正旨哉。二对治邪执竟。

    【(丁)三分别修行正道相者。若知生灭即是真如。则生佛平等。无修不修。若知真如举体生灭。则迷悟天渊。正须于无修不修之中。炽然熏修。而此熏修。即是无修。非以不修为无修也。以不修即是逆修。非同修即无修之顺修故。然利根者。闻此一心二门妙义。自能不生退屈。不怀上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何劳更为分别。今为中下根人。未能随文入证。歇即菩提。故为悬示从因至果正修行路也。文为二。初总标。二各释。(戊)今初】

    分别修行正道相者。谓一切如来得道正因。一切菩萨发心修习。令现前故。略说发心有三种相。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

    一切如来得道正因。即所谓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也。因正。则果自正。故须发心修习。令其现前。但略明三种发心因相。不必详辨果相。以如来果相。前于显示大乘体相用中。已略明故。

    【(戊)二各释三。初释信成就发心。二释解行发心。三释证发心。(己)初中二。初征起。二解释。(庚)今初】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

    【(庚)二解释二。初释信成就。二释发心。(辛)初又二。初正释成就。二兼释未成。(壬)今初】

    当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熏习善根力故。深信业果。行十善道。厌生死苦。求无上觉。值遇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修行诸行。经十千劫。信乃成就。从是已后。或以诸佛菩萨教力。或以大悲。或因正法将欲坏灭。以护法故而能发心。既发心已。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住佛种性。胜因相应。

    依不定聚者。明其所依位也。深信业果乃至修行诸行。明其所修行也。经十千劫已下。明其得信成就。堪能发心也。既发心已已下。明发心之利益也。言不定聚者。统论众生。有三种类。一邪定聚。谓未种出世善根。不信出世正法。二正定聚。谓发心已上。永不退转。三不定聚。谓已种出世善根。信出世法。然于三乘法中。未有决定趣向也。若小教中。证须陀洹。便名入正定聚。今大教中。不取此义也。以法熏习善根力者。即是本有新熏二种内因体熏。及差别平等二种外缘用熏也。深信业果者。总明善根所依也。行十善道者。世间善根力也。厌生死苦者。出世善根力也。求无上觉者。出世上上善根力也。此三善根。前不具后。后必具前。必须具三善根。方得信成就也。由三善根以为胜因。又值诸佛菩萨以为胜缘。承事供养。修行诸行。因缘具足。方是大乘初心所修行也。经十千劫者。意明从初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具足修行十心成就。故云十千劫也。束此从前所修诸行以为其因。复藉诸佛菩萨教力为缘。或藉大悲悯众生苦为缘。或以护持正法久住为缘。乃能三心圆发也。入正定聚者。法身理相应也。毕竟不退者。不堕凡夫二乘地也。住佛种性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也。胜因相应者。不生不灭为本修因。即是一切如来得道正因也。

    【(壬)二兼释未成】

    或有众生。久远已来。善根微少。烦恼深厚。覆其心故。虽值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唯种人天受生种子。或种二乘菩提种子。或有推求大菩提道。然根不定。或进或退。

    此明善根微少。烦恼深厚之人。虽遇胜缘。不能发大乘心也。善根自有三乘一乘之不同。烦恼又有界内界外之差别。一一善根。对彼一一烦恼。各作四句料简。或善根多。烦恼薄。或善根多。烦恼厚。或善根少。烦恼薄。或善根少。烦恼厚。万别千差。不可一概。皆是不定聚摄。

    或有值佛及诸菩萨。供养承事。修行诸行。未得满足十千大劫。中间遇缘而发于心。遇何等缘。所谓或见佛形相。或供养众僧。或二乘所教。或见他发心。此等发心。皆悉未定。若遇恶缘。或时退堕二乘地故。

    值佛菩萨。修行诸行。可谓有因有缘矣。特以未满十千大劫。十心未圆。故虽遇缘发心。未能即入正定聚也。若使十千劫满。则见相供僧等缘。幷可发心入正定聚。勿谓此缘非好缘也。但由积因力弱。故与大悲护法二种发心不同。故遇好缘。则能发心。设遇恶缘。或能退堕二乘地也。初释信成就竟。

    【(辛)二释发心三。初释所发之心。二释发心之行。三释发心之益。(壬)初中二。初正释。二释疑。(癸)今初】

    复次信成就发心。略说有三。一发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发深重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故。

    真如乃是一切行本。不念真如而集诸善。善无由集。纵有种种善行。幷成有漏有为。不念真如而拔众苦。苦无由拔。纵令缘念众生。秖足起爱起见。故须首发正直心也。真如本具无边功德。理须显发。故顺真如。发深重心。真如即是众生心性。悯物迷此。故顺真如。发大悲心也。正直心。即正因理心发。成法身德。深重心。即了因慧心发。成般若德。大悲心。即缘因善心发。成解脱德。三心圆发。不纵横不幷别。不可思议。故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也。

    【(癸)二释疑】

    问。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皆同一法界。无有二相。据理但应正念真如。何假复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答。不然。如摩尼宝。本性明洁。在鑛秽中。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净。终不可得。真如之法。亦复如是。体虽明洁。具足功德。而被无边客尘所染。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诸行。欲求清净。终无得理。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法。

    先引喻。后法合。文幷易知。初释所发之心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