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楞严经卷第九文句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辛)二色界三。初总出其因。二别明其相。三总结其名。

    (壬)今初。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

    此总明四禅之因也。以其能伏下地思惑。亦名修心。以其不修出世妙定。故云不假禅那。以其不修出世妙慧。故云无有智慧。以其不修出世妙戒。但修世间事戒事禅。故云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也。夫不行淫欲。则身恒清净。十善事戒成就。想念俱无。则心亦清净。十支功德发生。而不名出世妙戒妙定者。以是旧医之法。凡夫外道所能建立。非是如来所结波罗提木义故也。客戒客定客慧。台宗辨之颇详。人都忽而不察。亦可慨矣。

    (壬)二别明其相卽为四。初明初禅。(至)四明四禅。

    (癸)今初。

    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旣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清净离欲。故名为梵。梵众。卽是梵民。律仪。亦指世间微细禁戒。非必是佛戒也。梵辅。卽是梵臣。心旣离欲。身顺律仪。故曰身心妙圆。此妙圆字。特就彼天言之。远离欲界一切粗浊。名之为妙。较前二天功德满足。名之为圆。加以明悟者。卽是修于四无量心成就。故得为梵王也。言胜流者。展转胜下地故。下皆仿此。一切苦恼。卽指欲界八苦。诸漏二字。亦指欲界思惑也。禅者。梵语具云禅那。此翻静虑。静则不同欲界之散动。虑则不同四空之昬昧。故亦名等持也。初禅于九地中。名离生喜乐地。谓离欲界杂恶趣生。得清净乐。律中喻以巧浴润渍也。吴兴曰。初禅修五法。离五葢。成五支。具八触十功德相。五法者。欲。念。精进。慧。一心。五葢者。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五支者。觉。观。喜。乐。一心。八触者。动。痒。凉。暖。轻。重。涩。滑。复有八触。掉。猗。冷。热。浮沉。坚。软。此八虽与前触大同。若约分别。不无小异。合而言之。名十六触。十功德者。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梵众天寿二十小劫。身半由旬。梵辅天寿四十小劫。身一由旬。大梵天寿六十小劫。身一由旬半。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衣。禅悦为食。又起世因本经云。色界天。不著衣服。如著不异。头虽无髻。如著天冠。无男女相。形惟一种。法苑珠林云。大梵天无别住处。但于梵辅有层台。高显严博。大梵天王独于上住。以别群下。于此三天之中。梵众是庶民。梵辅是臣。大梵是君。唯此初禅。有其君臣民庶之别。自此以上。悉皆无也。今按后文四禅四位天王。及华严经。亦有二禅三禅天王等。则知此说亦未尽然矣。劫尽火灾得至此天。由其内有觉观火故。

    (癸)二明二禅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徧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圆满梵行。牒前梵王而言之也。澄心不动。谓幷离其觉观二支。成就内净喜乐一心四支功德也。映十方界。且指中千世界为十方也。光为教体。喻如人世以音为教。故名光音。非谓光实有声也。初禅有觉有观。故有忧悬。亦名粗漏。今觉观俱离。则忧悬不逼。而粗漏已伏。名定生喜乐地。谓有定水润泽其心。律中喻以山顶之泉也。八触十功德亦同初禅。但从内净俱发为异。少光寿二大劫。身二由旬。无量光寿四大劫。身四由旬。光音寿八大劫。身八由旬。火灾不到。水灾得至。由其内心有喜水故。

    (癸)三明三禅

    阿难。如是天人。(旣已)圆光成音。(今更)披(去光)音(教迹)露(出)妙(定)。发成精(纯之)行。通(于)寂灭(之)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净空现前。引发(犹言拓充)无际。身心轻安。成(就)寂灭(之)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殊)胜(归)托(之境)现前。归(于)寂灭(之)乐。如是一类。名徧净天。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此第三禅。具有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葢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此乐非境。乃出乎净性。恬澹寂静。故名寂灭乐耳。非是无漏寂灭乐也。由其永离喜动。名为安隐心中。由其得无量乐。仍名欢喜毕具。此离喜妙乐地。世间之乐更无过者。律中喻以莲华出地而未出水。根。茎。华。叶。无不润渍也。少净天寿十六大劫。身长十六由旬。无量净寿三十二大劫。身三十二由旬。徧净寿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由旬。水火二灾不到。风灾得至。由其未离出入息故。

    (癸)四明四禅又二。初明凡夫四天。二明不还五天。

    (子)今初。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了知)乐非常住。久必坏生。(故于)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阿难。从是(福爱)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之中)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旣以(厌舍苦乐之)生灭为因。(决定)不能发明(本)不生灭(之)性。(故生彼天时经)初半劫(想心方)灭。(到)后半劫(想心又)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苦因已尽。结上三禅之德。久必坏生。显彼三禅之过。苦乐二心以下。方显四禅正行。此禅具有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净。四一心也。穷未来际者。言其福性益增。寿倍初天而已。非真尽未来际也。福德圆明修证而住者。谓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离下地染也。广果者。广大福德所感之果也。无想天者。于四百九十九劫之中。六想不行。如冰夹鱼。如石压草也。此名舍念清净地。律中喻以沐浴被新净衣。又如密屋中灯。他经福生。或名无云。言无云者。下虽空居。犹依云住。此天果报虚妙。幷云相而亦无也。福生寿一百二十五大劫。身一百二十五由旬。福爱寿二百五十大劫。身二百五十由旬。广果无想。皆寿五百大劫。身五百由旬。火水风灾皆不能到。法苑珠林云。无想天亦无别所。但与广果同皆一处。以是外道所居。故分二种别名。

    (子)二明不还五天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机栝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此之五天。皆三果圣人寄居处也。下界。指欲界。习气。指思惑。九品习气俱灭。此于欲界无续生业。不可卜居也。苦乐双亡。则于初二三禅无续生业。不可卜居也。舍心众同分者。卽指第四禅天。通名舍念清净地故。由其上界思惑未尽。所以须向此中安立居处也。斗心。卽双舍苦乐之心。机栝。卽苦乐两忘之心。盛热名烦。微烦名热。十方世界。统指大千国土言之。尘象沉垢。指四禅中定慧之障。陶铸无碍。言其定慧精明。融炼自在也。究竟者。研穷之义几者。动之微。研穷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几。穷色性性者。穷亦究竟之义。心旣熏多至少。色亦穷粗至微。穷彼色性之性。邻于空无边际。此为色界最顶。故名色究竟天。幽溪曰。初无烦天。卽杂修下品。谓行人先入四禅定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续现前。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如是渐渐。减至二念无漏。二念有漏。二念无漏时。名杂修加行成满。次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至此名为根本成满。由此有漏无漏间杂修故。名为杂修。亦名夹熏禅。以用无漏夹熏有漏。色定转明。果报转胜。由此资故业故。从广果没便生无烦天也。稍离定障。名为无烦。烦卽是障。障卽苦乐两斗也。次无热天。卽杂修中品。有六心用前。下品三心为加行。更引三心。一念无漏有漏无漏为根本。资其故业。从广果没。能超无烦。生于无热天。盖前斗心虽不交于苦乐。犹有不交者在。今则机栝独行。研交者无地。则其热亦无。三善见。卽杂修上品。有九心。用前六心为加行。更起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从广果没。生善见天。无漏功著。定慧障亡。故能十方世界。妙见圆澄。名善见天。盖前天虽无热。犹有机栝独行者在。不得称为善见。今则独行机栝亦无。十方世界惟一妙见也。四善现。卽杂修上胜品。有十二心。用前九心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于故业。超三生四。盖前虽善见。未能转变自在。今旣无尘象沉垢。犹如陶师著少泥于轮上。一拨便转。大小器具。随行施设。无所不可。能起十四变化自在。故名善现。五色究竟。卽杂修上极品。有十五心。用前十二心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于故业。能超四天。生色究竟。无烦寿一千大劫。身一千由旬。无热寿二千大劫。身二千由旬。善见寿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善现寿八千大劫。身八千由旬。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大劫。身一万六千由旬。结中云四位天王不能知见者。由其凡圣异途故也。然据起世等经。则五不还天。倍倍居上。若据此经文意。似与四禅同在一处。而凡圣自殊途耳。恐亦如方便之与同居。具有横竖二论。不可偏执一途也。详之。问曰。彼之天王。旣是菩萨。云何不能知见三果境耶。答曰。惟其菩萨示现。所以迹同诸天。相与钦闻五不还天。生其出世善根也。

    (壬)三总结其名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独行无交。言其无有情欲。异欲界也。未尽形累。言其尚有色质。异四空也。故总名为色界。

    (辛)三无色界五。初简去回心不入。二别明四空天相。三更判凡圣二类。四总辨王民不同。五结成无色名目。

    (壬)今初。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此先明色究竟中。一类利根之人。慧性增上者。不入四空处也。幷下一类钝根入四空者。共名二种岐路。

    (壬)二别明四空天相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诸碍旣销。无碍(之)无(亦)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及)半分微细。(意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空色旣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若在舍心句。总指舍念清净众同分地言之。虽似独说钝根那含。其实兼摄广果无想凡夫外道。故长水曰。舍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惑入空。卽乐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广果。用有漏道伏惑入空。卽凡夫外道也。斯言得之。阿赖耶识。此云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名阿赖耶。卽第八识。末那。此翻染污。卽第七识。此第七识。无始以来。妄执第八识之见分为内自我。今言全于末那。正显俱生我执全在。分毫不曾伏断也。半分微细者。指第六识。无复外尘可缘。独有内缘之半分犹在。其相微细。不但非色。亦且非空。故以此为识处也。识心都灭。则并其第六识之内缘者亦伏。故名无所有处。第八识性。从来不动。不可断灭。今以妄灭之心。强加穷研。于此无尽性中。虚妄发宣尽性。故使第八识性。如存而不存。以其不可见故。第七执我之心。若尽而非尽。以其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未断非非想处爱故。此则但离下地粗想。故名非想。不达妄想无性。不入泥洹真无想道。故名非非想也。空处寿二万大劫。识处寿四万大劫。无所有处寿六万大劫。非非想处寿八万大劫。

    (壬)三更判凡圣二类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若)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此等穷空。言旣以空而灭色。复以识而灭空。又以无所有而灭识。又以非想非非想而灭无所有。则于空境。可谓竭尽心力矣。然空理不居色外。今旣离色求空。岂尽空理。此钝根那含与凡夫外道。所以同归迷闷也。但此中若从不还天圣道穷者。直待非非想处八万大劫寿满。方出三界。生方便有余秽土。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及广果凡夫来者。则一味求空。不知回头观察真空道理。名为穷空不归。此乃迷有漏天。作涅槃想。旣不闻出世真正法门。则报尽还堕。随其夙业。依旧轮转于七趣矣。

    (壬)四总辨王民不同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人轮。彼之天王。卽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此文宜在下科之后。乃是通结三界之文。今旣错简在此。另作一科释之。是诸天上者。总指欲界六天。色界十三及无色四。惟除五不还天。非此所指。以非凡夫酬业处故。言菩萨所修行路者。如华严经。三地多作帝释天王。四地多作夜摩天王。乃至八地多作小千世界梵王。九地多作中千世界梵王。十地多作大千世界大梵天王等是也。孤山曰。游三摩提者。以菩萨善入出住百千三昧。故住此定而为天王。九次第定名善入。师子奋迅名善出。超越三昧名善住。一一皆能深达实相。号首楞严。

    (壬)五结成无色名目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色蕴销亡。名身灭尽。四蕴精微。名心灭尽。定性现前者。仍有定果色也。无业果色者。凡外肉天二眼所不能见。所以名为无色界也。从此逮终者。言此外更无别天。当知三界虚妄之相。终于此矣。初别示诸天竟。

    (庚)二总结虚妄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补特伽罗。此翻有情。亦翻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随趣受生。于三界中。数数有所取著也。

    (己)七示修罗趣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阿修罗。具如前释。鬼道护法力者。是其先因。此由善力而升者也。天中降德亦是先因。此由业力而堕者也。执持世界者。亦能驱役鬼神。祸福人间。但其权不及天。故每怒而争之。本与帝释争权。而四王常为帝释先锋。或时帝释不胜。亦求梵王等助力也。此卽修罗中王。其居皆在须弥山下。大海之中。彼下劣修罗。则其所统之人民耳。孤山曰。若依七趣优劣。则修罗在人趣下。今为摄属不定。故在其后。幽溪曰。六道摄属。各有定处。惟修罗摄属四趣者。不特显果报之有四种。将是每一种下。亦杂具四因。惟观其何因为多。以堕其趣。如中品十恶为鬼道因。下品十恶为畜道因。中品十善为人道因。上品十善为天道因。若善恶业纯。则随受鬼畜人天之报。其或倏焉为善。倏又为恶。倏焉而下。倏又为上。或善恶交战于一生。或上下交攻于一念。况复心怀猜忌。事欲胜他。故令垂终受报。强者先牵。或为鬼道而卵生。乃至或为畜道而湿生。然虽为鬼道。又能乘通入空。虽为畜道。又能旦游虚空。非兼人天福乎。至于人天二趣摄者。虽居邻日月。力洞无畏。仍有苦具日夜三时。非兼鬼畜罪乎。故诸天与修罗战时。每以人间善恶多少而卜胜负。善多则天胜。不善多则修罗胜。一日方相战。而天帝乍胜乍负者再。正缘世有一人。欲为善而忽有恶念间之。欲为恶而又有善念间之。由其持疑未决。故令天帝若此。每见今之为行者。是非美恶。杂糅神襟。猜忌之念容存。好胜之心不免。亦当以是而为戒也。二别示七趣竟。

    (戊)三结示劝修二。初结示迷妄。二举悟劝修。

    (己)初中二。初结成妄果本空。二重示妄因颠倒。

    (庚)今初。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昬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精研者。微细推穷也。昬沉。是惑。有为。是业。受生随业。是其果报。所谓惑业苦三。如恶叉聚也。苦卽法身。故名为妙。惑卽般若。故曰圆明。业卽解脱。故名无作。是知妙圆明无作本心。犹如太空。惑业苦三。均为华相。故曰但一虚妄更无根绪也。旣称元无所著。则知虚妄七趣。元不碍于佛体真实。旣称更无根绪。则知此道非本来有矣。

    (庚)二重示妄因颠倒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出生无杀盗淫。正指旧医十善戒法。及欣厌事禅而言之也。有名鬼伦者。现在卽是三恶趣因。将来决招三恶趣果也。无名天趣者。现在卽是三善趣因。将来决招三善趣果也。对有说无。对无成有。不达出世妙戒妙定妙慧。则终于轮回而已。所谓一翳在目。空华乱坠者非耶。是知空本无华。虽不须扫。目中有翳。还赖金錍矣。

    (己)二举悟劝修二。初正举悟境。二结劝真修。

    (庚)今初。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妙发三摩提。言出世妙戒。依于首楞严王三昧而开发也。妙戒若发。则波罗提木义戒。卽无漏戒故常。卽是禅戒故寂。犹向所云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等也。有无二无。故不堕凡夫地。无二亦灭。故不堕二乘地。斯则幷其不杀不盗不淫之相尚不可得。云何更有杀盗淫事耶。得此一语。方知无相妙戒。不是破戒。倘有杀盗淫事。仍是鬼伦而已。无惭之辈。其可借口乎哉。

    (庚)二结劝真修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卽魔王说。

    各各有私。卽别业也。众私同分。卽彼相似别业所同感之依界也。从此便有七趣定处。此诸别业及诸定处。总是自妄发生。而生妄更无别因。是故无可寻究。但须除其心中三惑。则因穷果尽。譬如翳除则华自灭。华灭则空自呈矣。三惑者。卽淫心杀心偷心也。由惑起业。故必断惑。方除妄根耳。大章第五广示七趣竟。

    (乙)六借无闻比丘为语端。而备明五阴魔境。意显若无中道妙慧。幷失中道妙戒也。由无相似中道慧。所以或堕魔境而破戒。或堕外道而破见。破戒破见。总是违犯波罗提木叉。由无分证中道慧。所以或成声闻。或成缘觉。而破菩提心戒。故云无慧幷无戒。文分为二。初正明禅境。二更断余疑。

    (丙)初中三。初结前生后。二时众伫诲。三总别开示。

    (丁)今初。

    卽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诚恐)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初因不达法相)妄言证圣。(及至)天报已毕。衰相现前。(不知自未证果反起)谤(心以为我今是)阿罗汉。(仍复)身遭后有。(佛是妄语。由此谤心)堕阿鼻地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此禅那中所现魔境。非一切智。莫能辨识。故今回紫金身。无问自说。乃是最后深慈也。洗心非正。谓不能以正法洗心。幽溪曰。洗心有二义。一凡修禅。先须洗涤先心。从前所有邪恶知见。悉从忏断。犹如除去毒密。灰香荡涤。方贮甘露。一有不尽。便为致魔之端。二者所修圆顿止观。乃是洗烦惑之慧水。不与三止三观相应。便为非正。卽落魔道也。或汝阴魔等者。通则五十重境。皆名阴魔。并依五阴起故。别则色阴十境。但是阴中自现。止名阴魔。受阴十境。则有外魔入心。兼遭魑魅。想阴十境。兼有天魔。及著鬼神。行识二十重境。皆是得少为足之流类也。又摩诃止观广明十境。一阴界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上慢。九二乘。十菩萨。惟阴界入。是初心所常观境。余之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今以二十五境而为圆通之门。正是初心常观阴界入也。此五阴境。具有烦恼业相魔事禅定诸见上慢及二乘境。惟缺病患及菩萨耳。然偏教菩萨。亦可合于二乘境中。而总示云。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正所谓待发方观。不发不观者也。

    (丁)二时众伫诲

    阿难起立。幷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丁)三总别开示三。初总明魔事之由。二别显境发之相。三结劝钦诲遵修。

    (戊)初中二。初正明魔动因由。二劝诫迷悟得失。

    (己)今初。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只今现前)本觉妙明觉圆心体。(元自)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是故)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虚)空(情见)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汝辈修禅饰三摩地。(便与)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湆立+勿]。当处湛然。(彼)一切魔王。及诸鬼神。诸凡夫天。(各各)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为之)振坼。水陆(为之)飞腾。(所以)无不惊慑。(世间)凡夫昬暗。(故)不觉(其)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饰。庄严也。以功德智慧。庄严法身。则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故与菩萨罗汉心精[湆立+勿]湛也。凡夫昬暗不觉迁讹者。譬如人在大舟之中。舟行人尚不觉。况世界震动。凡夫那知。余皆如文。

    (己)二劝诫迷悟得失二。初劝悟则成得。二诫迷则成失。

    (庚)今初。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是禀)受幽气(者今)。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此中凡举四喻。一者风吹光。二者刀断水。但是不动不伤。明其无害而已。三者汤消冰。四者明破暗。则不惟无害。又能转魔界为佛界矣。修心之士。其可不自勉乎。

    (庚)二诫迷则成失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一切境界。皆依阴发。故但云被阴所迷。以离五阴则无天魔鬼神可得故也。籍没者。没其属籍。

    (戊)二别明境发之相五。初明色阴境。(至)五明识阴境。

    (己)初中三。初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

    (庚)初又四。初牒示圆通正行。二正示色阴区宇。三悬示色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妄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

    道场者。修道之场。若据佛世及末世利根。止取可安居处。便为道场。若欲事理并修。克期取证。则指三七坛仪之后。卽于此处修三摩地。乃至端坐安居经一百日。名为坐道场也。销落诸念。卽入流亡所正修功夫。以一心圆顿止观。随观一境。销镕五阴生死情计。譬如大冶铸金。故名为销。令彼垢除故名为落。其念若尽。通则从观行尽。至究竟尽。别则且约观行名尽。所谓初登五品。圆伏五住烦恼也。离念一切精明。通亦从观行离。至究竟离。则有观行精明。乃至究竟精明。今且约观行言之。旣登观行一品。便能动静不移。忆忘如一。观音所谓所入旣寂者是也。当住此处入三摩地者。印成下手功夫正应如此也。然此处有二义。一约观。二约境。约观者。卽是离念精明之处。约境者。卽是事理二境。各有通别。通者。二十五门为事境。门门所具如来藏性为理境。别者。耳门为事境。闻性本圆本通本常为理境。今正合明以此离念精明之观。住于耳根闻性圆通常处。乃可入三摩地也。利根之士。便从此处一超直入。若色阴习强。则有幽暗区宇现在前耳。

    (辛)二正示色阴区宇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此明观行位中。色阴现前之相也。圆解已开。故如明目之人。事障未破。故如处大幽暗。了知色阴本如来藏。故云精性妙净。理境未现。故云心未发光。被此虚妄色质覆障真性。故名色阴区宇。区者。区局。宇者。处所也。

    (辛)三悬示色阴尽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十方洞开无复幽黯者。卽所谓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乃至明暗通塞。恬变合离。生灭种种二相。皆悉了然不生。故名为色阴尽超劫浊也。同居十方洞开。则六凡色阴尽。方便十方洞开。则二乘色阴尽。实报十方洞开。则菩萨色阴尽。如次超于三土劫浊。又有观行开观行尽观行超。乃至究竟开究竟尽究竟超之不同。须以第二卷中释五阴文。及第六卷释圆通文。与此对参。方知此文脉络旨趣。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夫九界众生。于此漏无漏色。谁不以为定有实法。良以不曾子细观其所由故也。今以佛眼照穷色阴之源。不过由于坚固妄想。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岂真有坚固之实色哉。但是妄想谓坚固耳。坚固妄想为本。则是无本。所以圆顿止观一起。彼则随尽也。设有实法。如何可尽。设不达其元非实法。惟属妄想。如何可成圆顿止观。思之。思之。下皆准此。

    (庚)二别明发相十。初精明外溢身能出碍。(至)十邪心含魅妄见妄说。此之十境。或先或后。或发不发。或有并发。或复重发。事非一致。今但次第详列。令行人知是色阴境耳。

    (辛)今初。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此中。卽前文所谓此处。指于卽事之理境也。精研者。观行之功。妙明者。藏性之理。通在二十五境。别在耳门。由其精研妙明。能令四大不织。是故少选时间身能出碍也。身能出碍者。依于色阴所发之境。精明流溢者。出其境界之名。斯但功用等者。明其发境之由。由于功用。功用至此。亦是善现。但旣非圣证。切不可作圣心耳。夫魔之乘人。必伺其或怖或喜。今云非为圣证。所以断其妄喜。又云名善境界。所以断其妄怖也。修心者知之。

    (辛)二精明内溢拾出蛲蛔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此心。亦指观行之心。精行。亦功用也。余可知。

    (辛)三精魄合离空中闻法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卽受群邪。

    初文虽云精研妙明。而是外研居多。是故精明流溢前境。次文虽亦精研妙明。而是内研居多。是故精明流溢形体。今则内外并研。故令魂魄意志精神。但除执受总报之身。余皆互相涉入互为宾主。遂于空中十方闻敷法义也。医书云。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胆藏志。肾藏精。心藏神。当知递相离合互为宾主。良由于此。一切唯心。唯心所现诸法。皆不可思议也。

    (辛)四心魂染悟见佛踞台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