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般若心经汇纂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心经辞寡而道大。言微而旨深。实众生长夜之明灯。诸佛之慧命也。参之而得其旨。则宰制一身。统驭万变。自利利他。入世出世。无所不宜。究其关键。在照见五蕴皆空一句。为全经之扼要。大抵道之不明。心之难治。总根于我相。如来知我相之毒害甚大。故即一性而开色心。即色心而开五蕴。即五蕴而开十二入。十八界。且详之为十二因缘。究其指归。不出色心二法也。而心法之精。则以智得俱无为究竟。奈凡夫无识。辄云佛教空虚不实。不知佛法乃真实不虚。盖所言正欲去愚迷之虚。立本性之实也。所言之空。乃相空耳。所存者。本性也。性相不明。执诸幻相。遂愚及世人。祸及今古。恣情纵识。飘沦苦海。出没无常。改头换面。横竖毛羽。宁有已哉。所以我佛欲人去愚迷之虚。立本性之实。说法指示。密谭实相。心光不发。则性海弗澄。心非异功。经非异教。以观照为宗。而归于智得俱忘。则真实了义也。夫见地明而不修观行。何异有田不耕。观行不修。必致心有挂碍。不得自在。无明炽燃。情识固结。而本有之智光。埋没尽矣。(念劬)早参教乘。幸未沉落坑堑。黑头俄白。悲境夺欢。静溯平生。宛如一梦。纂录此经。不觉涕泪横集。虽来日苦少。犹欲痛自鞭?。于末路而一拔长劫之情根焉。是编之纂。广搜博采。亦久历岁时。理精说备。观者玩索而熏习之。不无小补。与金刚经并刻。募印五千零四十八卷。用广流传。以不负我佛慈悲普度之意。三教圣人。皆未外心以言教。无量众生。皆可因教以成功。读者因教明心。转诸识以成正智。空幻相而悟真宗。即心即佛。真常无碍。妙觉圆明。尚何有苦厄之不度哉。

    乾隆五十九年岁次甲寅七月朔日述甫孙念劬谨识。

    原起

    贤首以此经为释迦牟尼佛说。寻珠云。此观自在菩萨所说也。施护本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提竟。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此经乃世尊所说大部般若之精要。故知菩萨之说。即世尊之语也。观自在即观世音。昔已成佛。号正法明。退居等觉。辅佛行化。于深般若久已修行。将说心要。经文先叙其自行。以表说之不虚。

    心经至东土。凡经五译。第一后秦鸠摩罗什译。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字句与玄奘本多寡稍有不同)二唐玄奘译。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今所流通者。(共五十四句二百六十八字。五译独此流传)三唐利言译。名与奘师同。四宋法月译。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经。五宋施护译。名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藏本惟秦与玄奘二译。余译不载(五译惟奘译流通者。一顺古。以文义尤善。古来皆崇此本故。二从用。奘师往回西域。惟凭此本。遣魔障故。神僧传云。奘师西行。至罽宾国。道险不可过。遇一老僧。口授此经。令奘诵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通。虎豹藏形。魔鬼潜迹。得至佛国取经而归(慈恩传与此少异))。

    经有五义。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夫法有名。名必诠体。显体由宗。宗成有用。判以教相。则区以别矣。今题以法喻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五者皆经中之旨。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字是喻。此经是般若中统要之妙义。喻人心藏为主要统极之本。实相。即诸法空相也。观照。即照见五蕴皆空也。度苦。即度一切苦厄也。大乘。即菩萨所行深般若也。

    诸经题不出人喻法三。单人。则佛说阿弥陀经等。单法。则大般若涅槃经等。单喻。则梵网经等。人法兼。则文殊问般若经等。法喻兼。妙法莲华经等。人喻兼。则如来狮子吼经等。人法喻三。则大方广佛华严经等是也(见义句诠)。

    实相般若。是万行指归。诸佛正印。故以为体。诸法空相。即实相也。照五蕴空。是观照般若。非照则实相不显。故以为宗。观照是因。度苦是果。度苦是般若之力用。故以为用。

    四教藏通别圆。此经舍藏。具通别圆三教。而文意在圆。不妨带粗显妙。故指蕴界处入等。皆即实相。辨教是约法。大乘似约人说。盖此法乃菩萨所行。三世佛所依。故云大乘耳。

    读法

    观者。内照。自在者。解脱无碍。观是所修之因。自在是所得之果。菩萨是所证之位。(首句通篇总冒)行深。申所得内观之因。照见。申所得自在之果。度苦。申所得菩萨之位(三句通篇总纲)。

    贤首云。初略标纲要。自色不异空下。广陈实义。于中有五。一拂外疑。二显法体。三明所离。四辨所得。五结叹胜能。

    经说蕴空。先有个照见。有个行深般若。有个观自在。此处正须契悟。盖佛者觉也。原非以空立教。若徒认空字作把柄。其病不细。楞伽经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紫柏谓空只是对病之药。病去即药无所施。后人目释氏为空门。非佛菩萨心。此言不可不知。

    经以智得两忘为究竟。即空觉极圆。寂灭现前之旨。楞严二十五圆通。独进观世音。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为行人标准。是此经的证。学者惟自识此心。则教乘皆为我有。否则从文字牵转。终无入头处(经注云。心即本觉真性。常住真心也。一切攀缘内心。妄念分别。立知立见。是心生灭意识。非复本觉之心矣。昭昭灵灵。六七八识聚影于内。谓之内心。见闻觉知。缘起尘境。发现于外。谓之外心。皆非本觉妙心。妙觉本心也。本妙明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有真悟。不能契也。是以楞严七处徴心。都无是处)。

    六根是五蕴的根蒂。六尘合六根为十二处。是五蕴的处所。六识并前十二处为十八界。是五蕴的界分。虽种种分别。各异其名。总不出色心二法。(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为色法。意为心法。法乃心色各半。盖以心中之意。分别五尘而生法相也)自空中无色。至无智亦无得。明自初地至大乘。皆当了此蕴空法以复真体。

    质言论四谛。谛者。实也。谓三界内实苦。三界外实乐。实有灭可证。实有道可修。未悟大乘如幻三昧之理。故曰四谛。

    寻珠云。或问智得正是实证。何故言无。答云。正照空时。照外无空。空外无照。如空。合空似水投水。若有智得。路便生矣。故般若以无得为宗。(智慧非有名相。着一智相。即属妄相。存一智见。即属妄见。此经本为上根人修最上乘者说。若初修之士。正须依此发心。求智求得。未可以为妄念而空之)。

    经言除苦而申之以真实不虚。总为世人聚焚于火宅中。辗转受苦。总无出期。佛在觉中。哀悯惨切。冀人因言悟道。以脱离苦趣。又恐教法虽行。不信者仍多。故复恺切提撕。以真实不虚示之也。人耽着现前幻境。造种种业。其作乐处。皆是作苦处。迷真丧本。万劫随落。人禽关头。力争只这些子。佛转法轮。所以先说苦谛。人能知苦。畏苦不植苦因。即不受苦果矣。

    凡例

    此经分为七节。乃照依古本。(贤首亦如此分)每节标四字以揭其旨。(释于上方)使读者易于寻绎。与金刚经三十二分同例。

    此经注解虽多。可宗者只有数种。唐国师贤首有略疏。明天界寺僧宗泐(名如玘)有注解。金华宋濂有文句。紫柏老人(名真可字达观)有论说。毛子晋刻略疏小钞。(系明季人所纂)乃采集各家。以为贤首略疏之注。(训诂极备于理事精蕴尚少发明)大圆居士张有誉有义句诠。(纂集各说最为详备提纲揭旨于理事精蕴极有发明)近今龙兴寺僧(雯瓗)有正解。其余所见。不足流传。亦不列其名目。

    各经注解或详或略。不出训诂之体。阐发理蕴者罕见。惟义句诠超出诸本。是编采各帙之精言。全以发明理蕴为主。而提纲揭旨。逐节详疏。尤使观者易于得力。

    此编所集各注。俱各冠以书名姓氏。其低头之总注。所以不列姓氏者。乃义句诠所集。散见于各说之中。或摘数行。或摘数句。以鄙意错综颠倒而贯串之。说不一说。书非一书。故难冠以书名姓氏。非掠美也。

    上方所释。乃为各节标其要旨。析微抉奥。精义攸存。兼补注中之所不逮。

    注中所集各说。凡有论说冗长者。俱系节录。观者幸弗以割截为嫌。

    全经大旨

    此经世尊所说。乃大部般若之精要。故以心名。扫去诸相。单说真空。不及枝叶。独标根本。此是文殊智门首举观自在者何。正以诸佛说法。单为众生度苦。观世音是度苦厄的大菩萨。故特首举之。以为真空妙智的榜样。度苦厄并不说他十四无畏。三十二应种种神通。只说照见五蕴皆空一句。可见苦厄无量无边。究其根本。只为不见蕴空耳。所以深般若只观真空。又不在自心中观。而教舍利子从色上观起。只为二乘人与初心菩萨观门。多落在断空一边。或离色观空。或灭色名空。总唤作断空。此空虚豁断灭。无知无用。不能现出万法。如何度得众生苦厄。所以教人从色上勘破。菩萨观色。不是实色。是随缘幻现而与真空无两样的。观空不是断空。遍在一切色中而与幻色无两样的。体既两不相离。用亦两不相碍。故曰不异。然犹是二件。殊不知色以空为体。空以色为用。不是两件融合而成的。不是一件分析得开的。如镜现影。影即是镜。如波在水。水即是波。这是不二法门。照见到这里。方得自在。观照无余蕴矣。因何又说诸法空相四句。盖不异即是。照境犹存。恐人认此空相。是照功所显。人力修成的。所以说此空相。即是人人具足的真如自性。不生不灭。即真如中恒常不变义也。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真如中净法满足。毕竟平等义也。就诸法中表出空相。令人识实相般若。真空既是真如自性。所以一切俱离。下文紧接是故空中无色。便出法界量外也。从五蕴空说起。直说到无智无得一无所得田地。这无所得三字。是深般若的骨子。实相不到这里。不是非相的实相。观照不到这里。不是绝照的真照。所以特提出一句。以作上文真空的归着。下文证果的根蒂。心无挂碍。根无所得来。无恐怖梦想。根无挂碍来。无挂碍便是行成。所以又叠一句无挂碍故。直下究竟涅槃。菩萨与佛。证涅槃。得菩提。皆是依此无所得的般若波罗蜜。以为因也。谓之大神大明无上无等等不亦宜乎。不可思议。惟咒为然。般若岂不是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正言般若功用广大也。然只说得般若波罗蜜多经。未说般若波罗蜜多咒。不能显般若离言绝相之妙。故说经以示其修。又必说咒以显其妙。揭谛四语。可以文字解说否。可以心思拟议否。若可说可议。不可以言咒。即不可以言般若。直到心思路绝。文字性离。方与是无智无得诸法空相相应。此全经之大略也。欲求自在。宜细参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即人之本心。超情离见。湛寂圆明之称。

    寻珠云。不翻智慧者。即五不翻中尊重不翻。

    大论云。般若不可称。甚深极重。智慧轻薄。不足以当之。慧乃别境五所之一也。般若无二无分。无别无断。体用清净。如如圆满。一味真常。故云第一波罗蜜。若翻智慧。是杂染。非清净。是有二。非如如。是可分。非圆满。是有别。非真一。是有断。非真常矣。故仍般若。则无比无俦。独尊独贵之义始具。

    细分有三。一实相般若。万法虚伪。全无有体。惟此实体。不可破坏。无相之相。名为实相。所谓本来面目。即五蕴根尘谛缘诸法之空相是。经云不生不灭等。即一切种智也。二观照般若。离念而知。离相之照。名为观照。乃圣凡等具。鉴物无碍之智。经云行深照见等。即一切智也。盖实相即所照真理。观照即能照妙慧。实相是体。观照是用。

    三文字般若。即显密文句。诠显般若者是。

    集解云。非文字无以起观照。非观照无以鉴实相。非实相则菩萨无所宗极也。极者何。证之谓也。

    素华云。实相常住为体。体即法身。观照契理为宗。宗即般若。文字断疑为用。用即解脱。

    寻珠曰。般若不外无明。凡夫迷之。即般若而名无明。菩萨悟之。即无明而成真智。诸佛证之。即无明而成果觉也。

    ○波罗蜜多。此云到彼岸。乃究竟义。

    集解云。彼岸即是道岸。对世人苦海言之也。有智慧者。照破烦恼不溺情波。生死超然。妙契本有。所谓登彼岸。即是凭此般若之妙用。究竟诸法之实相也。

    质言云。凡夫著有。二乘着空。三贤权位七地前浅位。虽能自他两利。而幻化降心。犹存能所。不能消落二边。悉为理智未圆。无明未尽。即等觉虽到岸。犹未免滞于彼岸。惟佛一位。空五住。尽二死。证菩提涅槃。已到彼岸而不滞彼岸。返运慈航。于生死海中。济拔群生。名为妙觉。

    ○质言云。此经义理精要。复能统摄八部般若。并该五时教义。如人身具五官百骸。惟心能管辖无遗。故喻如心。又观经文。前无证信发起序文。后无信受奉行等语。亦是节其繁文。独揭精要。皆取喻如心之证。

    蒙求参云。旧解心字。作证明心地之经。凡经皆证明心地。岂独此经。且经中并无另明心字义理处。只以作喻为确当。

    钵柄云。心字若作喻说。则般若无处安立。心是诸佛之性体。即般若心。非肉团粗浅之谓。上该果海。具不生不灭波罗蜜多之体。下彻因源。具三界二十五有世间出世间之相用。

    汇解云。心是般若之体。般若是心之用。彼岸是般若心中所诣之实际境。

    ○紫柏云。此经是大部之纲骨。如人心藏为主为要。乃统极之本也。经训常。又训路。常则天魔外道不能阻坏。路则凡圣皆所共由。

    寻珠云。经具贯摄常法四义。谓贯串所应说义。摄持所化群机。常则千圣不易。法则众生共轨。又经者径也。修行直径。古云不践阶梯。径登佛地。

    提纲。经无序分及流通分。不列问答。起止皆是佛语。首四句为一经之纲。是世尊将明般若。特举大士自行化他之功行以为标准也。色不异空四句。明空理即观照般若。是诸法空相四句。显空体即实相般若。是故空中至无智亦无得。是明空体之离诸相。正见般若之深。以无所得下至三菩提。是举佛菩萨之行。以明般若之能度苦厄也。故知般若下。是极赞般若功用妙密。而末乃说密咒以结之。

    ○正解云。此经为大藏之总钥。众生之指南。文仅二百六十字。能摄如来一代时教。盖三藏所诠。虽浩渺难穷。然究其指归。不越三观法门。为成佛度生之本。此经色不异空句。是破凡夫有见。正明空观义。空不异色句。是破二乘偏空。兼凡外断空。正明假观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句。是融权浅菩萨边见。正明中观义。是故空中无色至乃至无意识界。摄尽世间六趣众生。一切染垢色心诸法无遗。无无明。至无智亦无得。摄尽出世间三乘贤圣一切修断法门无遗。以无所得故至三藐三菩提是证二转依果。究竟成佛。辞廉义富。旨约理该。

    观自在菩萨。

    是示能观之人。

    ○观。即下照见。自在。即心无挂碍。

    疏云。谓于理事无阂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又观机往救。自在无阂。故以为名。前释就智。后释就悲。

    浅说云。自其闻声赴感之用而言。称观世音。自其不见一法之体而言。曰观自在。

    义诠云。自在者。无畏义。又离苦得乐义。观成而解脱也。一则观理自在。真俗中三谛圆照。不纵不横。此就自行说。一则观机自在。世出世十界等化。无前无后。此就利他说。

    疏云。菩。谓菩提。此谓之觉。萨者。萨埵。此曰众生。谓此人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也。

    大论云。佛道成众生。谓自行修诸佛道。化他成就众生也。

    义诠云。菩萨二字。华言觉有情。谓能以此自在观智。自觉。而并觉一切有情众生也。

    (初标观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是标所修之法。

    ○行者。功行也。亦修行也。深者。穷微极妙。彻骨彻髓处也。

    疏云。般若妙行有二种。一浅即人空般若。二深即法空般若。今简浅异深。故云行深般若。

    宗泐云。观自在者。能修般若之菩萨也。菩萨用般若观慧。照了自心清净圆融无碍。此自行也。复念世间受苦众生。令其修习此法。改过迁善。离苦得乐。无不自在。此利他也。深般若者。实相般若。非初心浅智者所观也。

    质言云。行字。即闻思修之修慧。般若。兼实相观照。波罗蜜多。即是到彼岸。谓观照般若。契合实相。乃全体究竟之义所谓入三摩地也。当斯之时。方是甚深。

    (二标断惑)照见五蕴皆空。

    是观中智境。

    ○照者。般若之灵光。体也。见者。无相之慧眼。用也。即上文所云观也。五蕴者。即下文所云色受想行识也。照见乃能观之智。五蕴是所观之境。蕴。谓积聚。空。谓真空。色。谓幻色。受。谓领纳。想。谓妄想。行。谓迁流造作。识。谓明了分别。

    宗泐云。识。即心王。受想行。是心所也。色。独是色。余四皆心。

    义句诠云。凡人一身。不出色心二法。色蕴惟一。心蕴有受想行识四种。以其能积聚有为。盖覆真性。故名五蕴众生受生死苦。俱从此五蕴法不得解脱来。此菩萨行深般若。证知色受想行识。各无自性。彻底是个真空也。下文无五蕴等。是言空中无相。此皆空。是言五蕴无自性也。

    质言云。空字有二义。一者真空义。显五蕴惟一真心故。如依金造器。器器皆金也。二者空无义。显五蕴毕竟非有故。如器虽金造。金本非器也。然此处只浑标。重真空边至后空中无色。空无之义始显。

    (三标证真)度一切苦厄。

    是观成利益。

    ○度。谓度脱也。度字根空字来。逼迫为苦。被困为厄。

    疏云。谓证见真空。苦恼斯尽。常得远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菩提涅槃。究竟乐果。

    宗泐云。苦厄者。三苦。八苦。世间诸苦也。菩萨照五蕴空寂。离生死海。复悯在迷众生。颠倒妄想。受诸苦恼。故说此般若法门。令其修习。皆得解脱也。

    紫柏云。五蕴为万苦根株。千殃之本。众生未能空此。故萦缠苦厄。如蚕作茧。于百沸汤中。头出头没。丝无断日。菩萨既断蕴丝。故得空色两融。智悲并运。若事若理。圆融洞彻。一无隔阂。故称自在。

    义诠云。度苦句。显观成破障。即到彼岸义。

    △此四句。为一经之纲。佛要与舍利子说深般若。教之发大乘心。悲智俱修。而证无上菩提之果。特举个能行之菩萨为证据。欲其照样而行也。这菩萨所行之般若。不是二乘所证人空般若。乃彻骨彻髓一切法空。空见亦空。之深般若。此深般若。他人不能到。惟菩萨终日在里面行履。直到究竟实相田地。这个时节。真照现前。照见五蕴之法。本来清净。常住一心。原是如来藏不生不灭之真空。盖凡夫无智。为五蕴所缚。二乘智浅。为断空所缚。深般若照见五蕴本来自空。即五蕴离五蕴。不必屏除五蕴而后见其空也。这五蕴就是苦。五蕴既空谁为苦者。谁为受者。故不动此岸而跻彼岸。方知苦即法身。障即般若。厄即解脱。岂非大自在境界乎。盖般若既到彼岸。则大悟大彻。妙理现前。随一切时。无非此深般若之运用。由是得身自在。心自在。法自在。自利利他。世出世法。无往不是一大自在道场。而一切苦厄。无不尽度矣。菩萨行深般若之功用若此。学般若者。可不以之为准的乎。

    ○寻珠云。照见句。望上。则释出般若。望下。则生起空中无诸法及大明等文。度苦句。生起无恐怖。离颠倒。及能除二句文。一经大旨。总此二句括尽。

    舍利子。

    旧说云。舍利弗母。聪慧颖脱。其眼如鹙鸟。转动明彻。故母因鸟立名。子由母彰字。舍利是鸟名。此翻为鹙鹭。梵语弗。此云子。是彼之子。连母为号也。

    义句诠云。舍利子于千二百声闻中。智慧第一。惟是菩萨大悲行智。智遂深广。尊者虽智。犹缺悲心。智因浅少。今欲发起二乘人入菩萨深智。佛故特呼其名而告之。

    色不异空。

    此句是破凡夫有见。正明空观义。

    空不异色。

    此句是破二乘偏空。兼凡外断空。正明假观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二句是融权浅菩萨边见。正明中观义。

    ○玄镜云。色是法相之首。五蕴之初故。诸经凡欲说空义。皆先约色。如大般若从色以上。种智已还。八十余科。皆将色例也。

    宗泐云。色即四大幻色。空乃般若真空。众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如水之成冰也。菩萨修般若观慧。照了幻色。即是真空。其犹融冰为水也。然色之与空。其体无殊。如冰不异水。水不异冰。复恐钝根众生不了。犹存色空二见。当知冰即是水。水即是冰。若受。若想。若行。若识。莫不皆然。此乃一经之要。般若之心也。

    文句云。色不异空者。明色乃幻化所为。必不碍空。若碍于空。即是实色。非幻化矣。空不异色者。明空乃一真显露。必不妨色。若碍于色。即是断空。非真空矣。此言色空不相碍也。

    色即是空者。明色非灭空也。空即是色者。明不可以空取于空也。此言色空无二也。真空如大圆镜。应物现形。镜中初无其物。故曰真空。未尝不有。即有辨空。幻色如泡影电云。当其出现。何尝无像。一刹那顷。变灭归空。故曰幻有未始不空。即空明有。受想行识等。具云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准此例解。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先言色空。次言受想行识者。五蕴之法。生则先从识起。灭则先从色除。经准灭门。明智起惑亡。色隐空显。故先以色明。受等例知。

    正解云。此四蕴本是一心。约有四种功能差别。故开而为四。亦复如是者。亦例上色蕴。复作如是观也。

    蒙求参曰。五蕴只是色心二者。佛与愚心者开出五蕴。色以质碍为性。染污为义。是众生坚固妄想所成。受以领纳为性。苦药平等为义。是众生虚明妄想所成。想以思虑为性。缘念三世为义。是众生融通妄想所成。行以迁流为性。次第改变为义。是众生幽隐妄想所成。识以含藏执持为性。了别境界为义。是众生颠倒细微精想所成。

    ○色即十一色法。不出依正二报。一是五根四大。有形可见。名为根身世界。又名众生有情世界。正报也。在阿赖耶识为亲相分。一是外境。凡在十界内有形可见。有相可名者。名为器世界。依报也。在阿赖耶识为疏相分。凡夫为五蕴所覆。执色为真色。着常见而迷空。是色与空异。二乘离五蕴而观空。着断见而灭色。是空与色异。菩萨去凡夫之我相。除二乘之偏空。知幻色非色。真空不空。而明其不异。舍空别无色。而色即空。舍色别无空。而空即色。而明其即是。

    △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不是蕴自为蕴。空自为空。两件而有异的。乃一体而即是的。色是法相之首。五蕴之初。故欲释空。先举色。一则以色是坚固妄想凝结而成。是众生最易执着处。二则与空体相敌对角立。是最难和会处。若于此勘破。则其余四蕴。瓦解冰消。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也。

    ○凡外二乘。看色空作两样。色是生。空是灭。色是垢。空是净。色是增。空是减。异见竞生。于是生出向背取舍。分出凡圣迷悟来。故说个不异。以破色空之异见。权浅菩萨虽已知色空之不异矣。犹未免看色空作两件。色是事。空是理。色是相。空是性。色是用。空是体。二见恒存。于是费几许融通摄入。用几许会合销归。理体未得圆融。照用不得泯绝。故说个即是。以破色空之二见。

    ○凡外小乘认色为实有。异于空之虚无。遂见色能障空。而空为色碍。菩萨见一切色是幻色。俱无自性。此无性之色。即是无我空理。初不见有丝毫可以点染得空。亦不见有丝毫可以夹杂得空。色相与空相。初无差别。是不异空的。此句是即俗明真之空观。显真谛也。二乘与初心菩萨。见空为断灭。异于色之染污。遂致灭色归空。而色为空碍。菩萨见自性空为真空。周遍法界。此无我空理。遍在一切色中。不见空外有个染污的色相。不见空中有可断灭的色相。空体与色体。了无变动。是不异色的。此句是从体起用之假观。显俗谛也。

    识得色空不异。则不受一法。不舍一法。便不堕凡小境界。然即俗明真。从体起用。权浅菩萨。未免分作两件。或融或分。或照或遮。终不能到平等普融。一相一味田地。故又以一体不二绝待之即以中之。

    不异空之色。非待会色归空也。全色即空。所称全事即理。无有少许理性而不在此事中。不异色之空。非待从空现色也。全空即色。所称全理即事。无有少许事相。而不在此理中。既了色即是空。正照时不妨有遮。既了空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