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梵网合注卷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卷第四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注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订

    (庚)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淫者。污秽交遘。鄙陋堪耻。名非梵行。亦名为不净行。正是生死根本。自淫者。自作污行。教人者。劝他作污染行。如媒嫁等事。自无迷染。但结轻垢。是此戒兼制。不同杀盗。一概结重。或有一种别异烦恼。教人于自身行淫。此则结重。淫因者。染污之心。淫缘者。瞻视随逐等事。淫法者。摩触称叹等事。淫业者。二根交接。入如胡麻许。即成淫罪。不论精之出与未出。乃至畜生女等。举劣结过。非道者。如善生经云。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释曰。此六皆不顺世间道理。故名非道也。非时者。或在日中。或月六斋日。年三斋月。或八王日。或自妻娠妊产后等。非处者。除小便道。或于大便道。及口中。非女者。或是男子。或黄门二根。处女者。未曾嫁人。又非己所摄受。他妇者。属他所摄。自身者。令他人于自身或大便道。或口中。作不净行。净法与人者。应教人精持梵行。永离生死苦本也。 此戒旧云非性惟遮。以男女居室。世法所不禁故。今言正淫可尔。若邪淫事。国制强奸者斩。和奸者笞。淫男者杖。安得无罪。又前朝古制。和奸者男女皆坐宫刑。罪亦不轻。况出家人既不娶妇。触境皆邪。故知亦具性遮二业。若在家菩萨受八关斋。一日一夜断于正淫。可云惟遮业耳。三缘成重。一是道。二淫心。三事遂。一是道者。小便道。大便道。口道。若于人女。天女。修罗女。鬼神女。畜生女。三道中行淫欲。皆波罗夷。若于人男。天男。修罗男。鬼神男。畜生男。大便道及口中二道行淫。皆波罗夷。若于人黄门。乃至畜生黄门。二道中淫。皆波罗夷。若于人二根。乃至畜生二根。二道中淫。皆波罗夷。乃至一切已死者。但令三道未坏。于中行淫。皆波罗夷。若令一切男子。于自身二道行淫。皆波罗夷。二淫心者。心生喜乐。如饥得食。如渴得饮。非如热铁刺身。三事遂者。于三道中。男根得入如胡麻许。据此时结重罪。失戒体。未入而中止。结方便罪。不犯者。为怨家所执。如热铁刺身。惟苦无乐。或熟睡不知。或狂乱坏心。或转生不自忆。 七众者。出家五众。全断淫欲。在家二众。惟制邪淫。就己妻妾。复制非时非处。又月六斋日。年三斋月等。若受八关戒时。无复邪正。一切俱制。犯者皆结重罪。 大小乘略不同。小乘梦中失精不犯。或云但自责心。大乘若梦行淫。寤应生悔。诃责烦恼。倍于声闻也。 开遮者。菩萨戒本云。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女色。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生多功德。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解曰。处在居家。则断非出家人事。现无系属。则断非他所守护。继心来求。则断非自起染心。方便安处。则断是以礼摄受。故无犯而有功也。出家菩萨护圣教诫。岂容稍借口哉。 果报者。华严二地品云。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解曰。邪淫亦三品分别。母女姊妹六亲行淫。名上品。余一切邪淫。名中品。己妻非时非处等。为下品。又约心猛弱论三品。又约悔不悔论三品。致感三涂也。十善业道经云。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若能回向菩提。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净戒品云。离欲邪行。亦四种报。一者于现生中。一切人天之所称赞。亦无疑阻。人所敬重。远离恶名。二者六根调顺。令染欲火。势力微劣。三者未来生处。父母宗亲。妻子眷属孝友贞顺。纯一无杂。离于女人所有过失。令诸众生无复染爱。四者为离邪淫而得马王阴藏之相。乃至成就无上菩提。 观解者。淫名耽染。有事淫。有理淫。色界凡外。耽著味禅。无色凡外。耽著空定。二乘耽著涅槃寂灭。菩萨耽著游戏神通。别教弃于二边。耽著中道。惟圆人了达一心三观。性修不二。理智一如。亡能所。绝对待。不犯理淫。 忏悔者。淫因向一人悔。或自责心。淫缘向三人悔。或向一人。淫法向众僧悔。或向三人。淫业失戒。须取相忏。又弄阴失精。触女身。向女人作粗恶语。或赞身索供。或为媒嫁事。比丘自依僧法出罪。余众向众僧悔过。若弄未出精而中止。若触黄门二根男子身。若向黄门二根男子作粗恶语。赞身索供。若媒嫁事未成等。向三人悔。或向一人。若耽著色无色定。用析观无生忏治之。亦可用后三无生忏。若耽著涅槃。用体观无生治之。亦可用后二无生忏。若耽著游戏神通。用次第无生忏之中观治之。亦可用一心无生妙忏。若耽著中谛。惟用一心无生妙忏治之。 修证者。初果永断邪淫。三果永断正淫。乃至梦中不复失精。别教初住同初果。五住同三果。圆教初信同初果。五信同三果。理淫者。藏四果。通已办。别七住圆七信。永断色无色爱。通教菩萨分三根。上根三地四地出假。中根五地六地出假。下根七地八地出假。永断涅槃法爱。别教十向习中观。永断神通法爱。圆教五品。善知法界。伏中道爱。初住分断。妙觉究竟断尽。 性恶者。用事淫。如释迦以化人度淫女。菩萨以分身应魔女。令发菩提心。婆须密多以淫女身。令人证解脱门等。用理淫。则法喜为妻。佛得第一无上法喜之乐。名为究竟受五欲人。

    (庚)第四妄语戒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虚而不实。欺凡罔圣。回惑人心。名为妄语。此有四别。一妄言。谓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觉知等亦尔。共称八种妄语。眼根名见。耳根名闻。鼻舌身三名觉。亦名为触。鼻亦可名为闻。意根名知。又实有言无。实无言有。乃至法说非法。非法说法等。但令违心而语。皆名妄言。二绮语。谓一切华靡浮辞。无义无利。及一切世间王论贼论饮食论等。三两舌。谓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互相离间。令成乖诤。四恶口。谓粗重骂詈。忿怒咒咀。令他不堪。此戒正制大妄语罪。余一切妄言绮语。是此戒兼制。若两舌恶口。重者自属说过毁他二戒。轻者自属十三十九戒制也。自妄语者。自言我得十地。辟支。四果。四向。四禅。四空。成不净观。成安般念。六通。八解。天来。龙来。修罗鬼神。悉来问答。或言已断结使。或言永离三涂。如是等虚而不实。图致名利。名大妄语。教人妄语者。教人为我传扬美德。以致名利。同重。若教人自言是圣。名利自属彼人。但结轻垢。此戒兼制。方便妄语者。作种种显异方便。或借鬼神仙乩。或用咒术。令人得梦境等。妄语因者。起心欲诳他人。以取名利。妄语缘者。行来动止。语默威仪。种种方便。以显圣德。妄语法者。即十地四果等法。妄语业者。了了出口。前人领解。乃至等者。举轻况重。兼制小妄言也。身心妄语者。身业表相。亦名妄语。如问其得果。点首示相。问清净不。默然不答等。繇欺诳心表示身相。令前人领解。口虽不言。亦名妄语也。正语者。如实而语。正见者。为生死。为菩提。为众生。不为名利。邪语邪见。反此可知。邪业者。依于邪语邪见。必成邪命恶业也。 此亦性遮二业。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欺诳心。四说重具。五前人领解。一众生者。上中下三品如前说。上品境中。向父母师僧妄语。犯重。向诸圣人妄语。此人不惑。又能以神力遮余人令不闻。但结方便罪。若圣人中未证他心智者。向说仍重。向中品境天人等同重。正是回惑之境。或诸天有他心通。不受其惑。亦止结方便罪。向下品境。或云同重。义疏结轻。今言下境既有解语受戒之机。向说亦应犯重。以鼓惑鬼畜。尤堪作名利媒故。或可失戒。犹许重受。或可结不失戒重耳。二众生想。亦当疑僻六句。二重。二轻。二无犯。如前可例。又圣人。圣人想。圣人疑。为说妄语。结轻。圣人。非圣人想。为说妄语。稍重。非圣人。非圣想。非圣疑。为说妄语。结重。非圣人。圣人想。为说妄语。稍轻。又人。人想。人疑。为说妄语。结重。人。非人想。稍轻。非人。人想。人疑。稍重。非人。非人想。更轻。上文众生想六句。约无情为非众生。与有情相对。故有二句无犯。此指鬼畜为非人相对。故但论重轻。无不犯者。三欺诳心。谓希图名利。非增上慢。亦非戏笑假说。正是业主。此仍分通心。隔心。若通欲一切人闻。随有闻者结重。若本惟欲此人闻。此人不闻而彼人闻。于彼无欺诳心。总不结罪。还于此人结方便罪。若增上慢。亦犯轻垢。戒本经云。菩萨见味禅以为功德。是染污犯也。四说重具。谓十地辟支等。虽四禅四空。凡外亦能修证。而是世间胜法。故亦同重。不净安般二观。乃佛法二甘露门。今言成就。即是有证有得。天龙等来。正是彰其圣德。断结使。离三涂。皆属果证中事。故皆犯重。若欲说初果。误说二果。欲说二果。误说初果等。既不遂妄语本怀。止结方便罪。若言成就总别相念。暖顶等法。干慧性地。别十信。圆五品。既是凡夫法。似不结重。或虽重。亦不失戒。若言旋风土鬼。来至我所。若言持戒清净。善通三藏。能习禅思等。虚而不实。皆犯轻垢。五前人领解。或自说。或教人说。或作书说。但令彼人领知信服。据此时结重。若对面不解。且结方便。后追思前言忽解时。结重。若人汝得果得道否。若点首自肯者。结重。默然不言非者。结轻。其余小妄言等。随一一语。结一一轻垢。随多人领解。结多多轻垢。若增上烦恼。数数违犯。无惭愧心。失菩萨戒。失戒后更说。止得性罪。若深生惭愧。永断相续。亦许更受。未必须见相也。不犯者。狂。乱。病坏心。后生不自忆。及戏笑说。误说。独说。或向人说十地四果等法。不言自证。又绮语亦此戒兼制。戒本经中。别有绮语戒云。若菩萨。掉动。心不乐静。高声嬉戏。令他喜乐。是犯染污起。若忘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摄受对治。性利烦恼更数数起。又不犯者。他起慊恨。欲令止故。若他愁忧。欲令息故。若他性好戏。为摄彼故。欲断彼故。为将护故。若他疑菩萨慊恨违背。和颜戏笑。现心净故。又有世论戒云。若菩萨。以染污心。论说世事经时者。是犯染污起。若忘误经时。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见他聚话。护彼意故。须臾暂听。若暂答他问未曾闻事。 七众同犯。 大小乘俱制。 开遮者。戒本云。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剜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作妄语。自无染心。惟为饶益诸有情故。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信乐倡妓吟咏歌讽。或有信乐王。贼。饮食。淫荡。街衢。无义之论。菩萨于中。皆悉善巧。于彼有情。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现前作倡妓吟咏歌讽。王。贼。饮食。淫。衢。等论。令彼有情。观喜引摄。自在随属。方便奖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现行绮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说言。佛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作是说者。当知不犯四重。若有说言。我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缘。我今已得成就菩提。当知是人。犯波罗夷。何以故。虽有佛性。以未修习诸善方便。是故未见。以未见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果报者。二地品云。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解曰。大妄语亦分三品。对父母师僧人天为上品。对鬼畜等为中品。对佛菩萨圣人为下品。以不受惑故也。又欺诳心强弱分三品。又悔不悔分三品。以此牵堕三涂。小妄语。及绮语。则对上境为上品。罪在欺侮故。对中境为中品。对下境为下品。又亦约心约悔论三品。牵三涂也。十善业道经云。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一口常清净。优鉢罗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诚证。人天敬重。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若能回向菩提。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若能回向菩提。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净戒品云。离虚诳语。亦四种报。一者现行实语。诸天怜念。常共守护。二者既无虚诳。众生信受。若说法时。人皆谛信。无劳功力。乃至断妄语者。不复造作恶业。何以故。以他问时。如实答故。若在闲静。不起妄念。何以故。若人问我。汝闲居时。生妄念否。若言无者。是虚诳语。若言有者。羞愧他人。以是因缘。能令妄心渐渐微薄。三者所生之处。口中常出青莲华香。苏曼那香。一切有情之所爱敬。不疑他人有虚诳语。亦令他人信己实语。能令众生永断疑网。四者所有言辞。人皆信受。能令众生闻法欢喜。乃至当得无上菩提。离无义语。亦四种报。一者现在世中。智人赞叹。心无卒暴。而得安乐。二者所出言教。人皆信受。粗恶微薄。三者未来生处。恒闻种种如意音声。四者渐次能得无上菩提。获无碍辩。设彼大千世界。一切天龙人非人等。来诣佛所。同于一时。各各别问自所疑事。时佛于一刹那。以一言音。悉能酬对。皆契本心。断除疑网。 理解者。违如实理。有所言说。皆名妄语。凡夫说有。违于本空。外道说无。违于缘起。二乘说真违俗。菩萨说俗违中。别教说中。双违二谛。惟圆人了达法界。如理而说。名不妄语。亦名非无义语。 忏悔者。大妄语成。失戒。须取相忏。小妄语绮语等。增上频犯。失戒。应须更受。余一切等流。及方便罪。随其轻重。用三种作法除之。复有法说非法等一切妄语。或破法轮僧。或破羯磨僧。若破法轮事成。犯逆罪。不可悔。惟得用无生忏。转重令轻耳。不成。犯方便重垢。须向一切僧悔过。若破羯磨事成。据声闻律。不犯逆罪。今观此经云。破羯磨转法轮僧。均名七逆。似非专指破法轮僧。以大士绍隆义胜。故破羯磨亦成逆也。不成。亦方便重垢。向一切僧悔过。若违理妄语。凡外用真谛无生忏。二乘用从空出假忏。菩萨用中道无生忏。别教用一心无生忏。又一心无生忏。除一切事理妄语罪。无有不尽。 修证者。藏通初果。别住圆信。永断事妄。藏通初果。断违空违缘起妄。出假菩萨。断违俗妄。别十回向。伏违中妄。登地永断。圆五品位。伏违二谛之妄。初住永断。 性恶者。用事妄。如开遮所明。用理妄。则生生不可说。作生生说。生不生不可说。作生不生说。不生生不可说。作不生生说。不生不生不可说。作不生不生说。法非言说。言说皆妄。法非默然。默然亦妄。以四悉檀因缘。用妄言说。及妄默然。巧诱众生。出魔入佛。名大妄语。亦最绮语。

    (庚)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酤者。货卖求利。酒者。饮之醉人。是无明药。自酤者。身行货卖。教人者。令他为我卖酒。同重。若教他自酤。利不入己。结轻。乃此戒兼制。因者。求利之心。缘者。种种器具。法者。斤两价直。出纳取与等事。业者。运手卖酒授与前人。一切酒者。西域酒有多种。或华或果。皆可造酒。但令饮之醉人。皆不得酤。起罪因缘者。四分律明饮酒十失。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嗔恚相。五坏田业资生法。六增致疾病。七益斗讼。八无名称。恶名流布。九智慧减少。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大论复明三十五失等。 此惟遮业。以王法所不禁故。然是恶律仪所摄。虽不受戒人作此业者。亦招苦报。故特为大士设此厉禁。倘总无罪报。又何须结戒。令大士掣肘哉。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希利货卖。四是真酒。五授与前人。众生三品如上说。上品者。卖与无醉乱人则轻。卖与有醉乱人则重。中品人天。正是所制。犯重。下品旧云结轻。以乱道义弱故。今云酤与受戒鬼畜等亦重。众生想者。有醉乱。醉乱想。疑。犯重。余四句轻。又中品。中品想。疑。二句则重。中品。下品想。及下品三句。皆轻。又下品有戒。有戒想。疑。二句则重。余四句轻。希利货卖者。正是业主。出家菩萨。一切眅卖求利都制。在家菩萨。止许如法求财。不许作此恶律仪也。是真酒者。酒色。酒香。酒味。饮之醉人。犯重。虽无酒色酒香。而有酒味醉人。亦重。虽似酒色酒香。而无酒味。饮不醉人。无罪。药酒虽亦希利。不能乱人。在家菩萨酤者无罪。又在家菩萨。或在淫舍。或卖净肉。皆犯轻垢。以招呼引召。不能如酒故也。授与前人者。从授受时结重。 七众同犯。 大小乘不全同。小乘作酒。止结不应。酤者同于贩卖。大乘作时结方便罪。酤犯重也。 徧观律论。惟遮不开。 果报者。过酒器与人饮酒。尚云五百世无手。况复酤酒。 理解者。有三毒酒。散乱酒。禅定酒。无知酒。无明酒。三毒。散乱。迷醉欲界中人。禅定。迷醉色无色界中人。无知。迷醉二乘。无明。迷醉菩萨。自醉结轻。招呼同伴结重也。 忏悔者。酤酒业成。失戒。据此经中。例须取相。若约地持为例。或向众僧殷重悔过。堪任更受。以是遮业故也。若未成酤业。及卖净肉。在淫坊等。或向众僧。向三人一人等。例得悔除。若三毒酒。散乱酒。禅定酒。治以析观。体观。次第。一心。四种无生。无知酒。治以次第。一心。二种无生。无明酒。惟以一心无生治之。 修证者。初果得道共力。永断事酤。凡外酤三毒。散乱。禅定等酒。初果亦永不酤。未免自饮。四果永不复饮。若无知酒。二乘但饮不酤。出假位中。更不复饮。若无明酒。地前菩萨。亦酤亦饮。登地但饮不酤。妙觉永不复饮也。 性恶者。事恶。惟用饮。不用酤。用饮如末利夫人事。理恶。亦酤亦饮。谓法性理水。陶然真乐。名为真酒。诸佛菩萨。自既醉饱。亦广饮人。又中谛酒。俗谛酒。真谛酒。三昧酒。十善酒。以中谛酒。酤与别圆菩萨。以俗谛酒。酤与藏通菩萨。以真谛酒。酤与藏通二乘。以三昧酒。酤与色无色界。以十善酒。酤与人天。各令醉饱。又中谛药酒。治菩萨病。俗谛药酒。治二乘病。真谛药酒。治凡夫病。三昧药酒。治散乱病。十善药酒。治十恶病。既酤与人。亦示自饮。又一切众生醉三毒酒。与其同事。亦复示饮。又如婆薮仙人。示酤三毒酒。为众作诫。

    (庚)第六说四众过戒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说者。向未受菩萨戒人。说大乘七众罪过。向未受具戒人。说比丘比丘尼二众罪过也。出家在家菩萨。即通指大乘七众。比丘比丘尼。即别指小乘二众。以住持僧宝。关系法门。故亦同重。罪过因等。应云说因。说缘。说法。说业。因者。说罪之心。缘者。欲说时庄严方便。法者。轻重罪相。业者。了了出口。前人领解。二乘名恶人者。执一定之规绳。疑大人之作略。不知大乘妙用。故斥之为恶人。佛法中罪过者。拣非外道罪过。亦拣非犯边罪已失戒人罪过也。 此亦性遮二业。六缘成重。一众生。二众生想。三说罪心。四所说过。五所向人。六前人领解。众生者。上中二境。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