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心经解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无依道人 徐昌治觐周父 解

    男 徐升贞 徐乾贞 徐拱枢 徐颐贞 同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梵语也。般若云智慧。即人之本心。超情离见。湛寂圆悟之称。波罗蜜。云到彼岸。多。即众生。心。即人心。经。常也。法也。心是般若之体。般若是心之用。彼岸。是般若心中所诣之实境。

    观自在菩萨。

    观有二义。一者能观观慧。二者所观观相。能所契证。名为自在。以此契证之理。而导众生。即名菩萨。以一切众生。妄知莫返。而起三毒。造种种业。轮回三界。升沉上下。穷劫无有得自在者。唯此菩萨。了诸法空。境智如如。在生死。不为生死根绊。在涅槃。不为涅槃果缚。自者。显物物头头。无非自己。在者。显尘尘刹刹。靡不充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者。乃能修习之行也。深般若者。乃所契证之智也。时者。能所双忘。智理俱泯之时也。此般若。无形无相。无方无所。无内无外。无边无表。无容拟议。故曰深。时字。追指旷劫以前而言。从此一得相应。则直至未来际。始终不离深般若矣。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释前菩萨。契入甚深般若。何由致耶。以一念中。见之所及。即名色蕴。领纳所见。即名受蕴。思惟不已。即名想蕴。迁变流动。即名行蕴。了别剖断。即名识蕴。五者阴隐沉沦。缠缚人心。故谓之蕴。一切苦厄。指众生也。言能修般若之菩萨。自心清净圆融。略无一点挂碍。便能度世间众生之有挂有碍。而有苦厄者。和盘邈出心字。而不显明心字。所以为妙。

    一切五蕴。本来清净。常住一心。原是如来藏之真空。

    ○守口。摄意。身莫犯。亦度世法也。出世三乘。亦不过依五蕴。破除深浅建立。离五蕴。亦无三乘诸法也。

    凡夫无智。为五蕴所缚。二乘智浅。为断空所缚。深般若。照见五蕴本来自空。即五蕴离五蕴不必屏除五蕴而后见其空也。这五蕴就是苦。五蕴既空。谁为苦者。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梵语舍利。此云鹙。盖此尊者。其母目利。如鹙鸟之目。时人借以赞称也。尊者因母得名。故呼为舍利子。此尊者。声闻中。智慧第一。以智慧堪入般若。故世尊特召告之。

    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不是蕴自为蕴。空自为空。乃一体而即是的色是法相之首。五蕴之初。故诸经欲释空义。皆约色说。一则以色是坚固妄想。凝结而成。是众生最易执着处。二则与虚空体相。敌对角立。是最难和会处。若于此勘破。则其余四蕴。瓦解冰消。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也。

    小乘。认色为实。有异于空之虚无。遂见色能障空。而空为色碍。菩萨见一切色俱无自性。此无性之色。即是无我空理。初不见有一丝毫。可以点染得空。亦不见一丝毫。可以夹杂得空。色相与空相。初无差别。故云不异。

    二乘与初心菩萨。见空为断灭。异于色之染污。遂致灭色证空。而色为空碍。菩萨见自性空为真空。周遍法界。此无我空理。遍在一切色中。不见空外有个染污的色相。亦不见空中有可断灭的色相。空体与色体。了无变动。故云即是。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以四蕴。例推前之色蕴。皆从缘生也。所言受者。领纳为性。领顺违俱非之三境。皆无实体。若领纳于顺。终有顺性。遇违境时。理不应起。是知受即是空。所言想蕴。亦无实体。若想前境。前境有体。不复想后。既复想后。则知无体。非空而何。所言行蕴。念念迁谢。无有寔性。若性在内。不应迁外。性若在外。不应迁内。是知内外无得。非空而何。所言识蕴。识有其三。一曰阿赖耶。二曰末耶。三曰了境。此三识其性元虚。互起互灭。本无可得。非空而何。所谓五蕴皆空者如此。不离五蕴而空五蕴。非行深般若到彼岸之菩萨。能如是乎。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前推空蕴。缘起无体。此直会归自心。显此经。以心为主。而亦未涉心字。

    上文已说明五蕴皆空。恐人不能领略。认作观照功夫边事。信不及实相本然。所以就诸法中。指出空相来。使知本来实相。

    寻常看色空。是个相反的。那知便是真如自相。故复呼舍利弗而告之曰。五蕴即空。其实不独五蕴。一切诸法。都是即空的。诸法从缘而生。缘生无性。其实法本无生。诸法缘离则灭。灭惟缘灭。其实法本无灭。是不生不灭的。虽在有漏色中。而体空不染。虽在无漏色内。而空体如故。是不垢不净的。此诸法空相。从来修证不到。德满不增。本来变坏不得。障尽非灭。是不增不减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以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处。而显真空也。盖将万法缘起。结归自心。而亦未显言心。

    眼根。由明暗二尘。相牵相引。除其妄见。还其本明。都无所有。耳根。由动静二尘。相摄相援。除其妄听。还其本聪。都无所有。鼻根。舌根。身根。俱由生灭诸尘。自离自合。除其妄知。还其本分。都无所有。意根。由出入二尘。相起相伏。除其妄想。还其本觉。都无所有。六尘。又从根与识。分别而有。所谓若从耳听终难会。眼里闻声始得知。身安意肯。触处皆恬。根尘识俱无。界从奚立。总为迷心重者。说五蕴。为迷色重者。说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十八界。此三科。有则为三有业障。无则为万象俱空。三有者。三世也。亦三界也。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蕴。只是色心二字。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为色法。意为心法。佛性真空。有二种用。一自性用。一随缘用。譬如明镜空悬。不问物之来否。镜光具能现之功。曰自性用。忽有物至。随物现形。曰随缘用。十二处。以内根外尘。各有处所。故六识分别六尘。执妄成差。各有界限。名十八界。虽三六并举。重在六识。六识本唯一识。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承上言。凡人有明有不明。皆眼界为之累耳。眼界既空。明到尽处。何无无明。不抵于尽。到此才是眼之真空本相。生老病死。极是意中牵缠。不能忘情处。意识界既空。生到尽处。何无老死不抵于尽。到此才是意之真空本相。

    真空中。本来常觉。觉则不动。当其动时。原是堪然不动。纯一大光明藏。何从而有无明。自行识以至老死。当处发生。随处灭尽。缘无可缘。起原无起。本性空。六根之身且无。将甚的为老死。而谓有老死尽耶。

    无苦集灭道。

    苦集。属世间因果也。灭道。出世间因果也。世间因果者。集是招感性。苦是逼迫性。以贪嗔痴。招感报业。而逼迫也。此逼迫性。不出八苦。唯声闻人。知此苦。便修戒定慧道。而入寂灭涅槃。

    十二缘。既是大光明藏。那有流转还灭。种种差别次第耶。中下根。则须说苦方畏。说灭方忻。说集方厌。说道方修。故说四谛法。此方便中之方便。若是真性空中。生死即法身。结业即解脱。烦恼即般若。有何苦集。可以厌离。亦无灭道。可以修证。四谛亦是无有的。

    四皆名谛者。以如来实语。永无变易故也。说此四谛。而先果后因者。欲令众生。知苦而断集。乐灭而慕道。始可离苦得乐也。

    无智。亦无得。

    此世尊。直以无智无得。统结上意。始焉以蕴与空。参观着力。犹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