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平宁王之难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阳明少年喜谈兵,长而讲学,未尝亲历行间也。一旦出任疆寄,率数文吏,平积年巨寇,虽老于兵间者不及,远近惊为神。观此则文武果不分途,亦惟立德立言者,为能立功也。然天下之祸患尚未已,而区区草寇,王阳明似尚未尽其遗大投艰之用,乃复有四十二日中,削平宁王之事。

    宸濠者,太祖诸孙,承祖父封爵,居于南昌,袭称宁王。武宗无嗣,加以游幸不时,人情畏惧。王遂反。正德十四年六月也,时福建兵叛,阳明奉命勘之。行之丰城(江西丰城县,在南昌之南),闻变。宁王在南昌,与丰城相去不过数十里。江西巡抚孙燧(字德成,余姚人)、按察司副使许逵(字汝登,固始人)皆死,余人尽附逆。

    设此时阳明更入虎口,则主持无人,事愈不可为矣。于是返吉安,调集兵马,徐图补救。宁王遣兵来追,不及。

    阳明在丰城闻变时,夫人、公子在舟。阳明呼一小渔船,将返吉安,令参谋雷济、萧禹持米二斗,脔鱼五寸,与夫人为别。将发,问济以物备否,济对以已备。阳明笑曰:“还少一物。”济、禹思之不得。阳明命取黄盖(明时大官出行前张黄盖),曰:“到地方无此,何以示信?”明日,至吉安城下,城门戒严,舟不得泊。济、禹张盖以示城中,始开门迎入。此虽一小事,亦其虑事精详之一端也。

    阳明平宸濠,尽用权变。古人云:“兵不厌诈。”是固不足为儒者病也。返吉安,与知府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又传缴四方,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因集众议曰:“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南都(即南方)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于是伪为火牌、公文、问谍等,虚张声势,使濠闻之。人问曰:“宁王见此,恐未必信。”曰:“即不信,亦可疑否?”对曰:“疑则不免。”阳明曰:“得渠一疑,吾事济矣。”

    李士实、刘养正者,宸濠之谋士也。阳明思离间之,佯遗书二人,书中叙其归国之诚,令怂恿宁王早日发兵东下,而又故泄之。宸濠果疑,与士实、养正谋,则皆劝之疾趋南京,即大位,宸濠益大疑。阳明又多写告示及招降旗号,开谕逆顺祸福。初时宸濠谋以六月十七日出兵,径趋南京,谒陵(明太祖所葬孝陵也,在南京城外钟山)即位,遂直指北京。因得前项,诸事怀疑,遂不敢轻出。先遣兵士攻南京、九江,而自留省城以备阳明。兵士候濠不出,久驻江湖,师老气衰,又见四路所贴告示,及插旗号木牌,人人解体,日渐离散。其后濠探知四路无兵,方始出城,东下长江,攻安庆。(围安庆十八日不下,宸濠曰:“安庆且不下,况金陵乎?”)而阳明之师已整矣。

    阳明闻宸濠离南昌,议进兵。众人以为安庆被围,宜引兵直越安庆。阳明曰:“不然。九江、南康皆已失陷,而南昌城中数万之众,精悍亦且万余,食货充积。我兵若抵安庆,敌必回军死斗。安庆之兵,仅仅自守,必不能援我于湖中;南昌之兵,绝我粮道;而九江、南康之敌,合势挠蹑;四方之援,又不可望,事难图矣。不如速攻南昌,破其根本,宸濠势必归救。如此则安庆之围自解,而宁王亦可以坐擒矣。”此一席话,其料事之明,如掌上观纹,虽苏秦、张仪策士之揣摩时世,亦不及也。

    先是宁王伏兵千余于南昌城外,阳明知之,破其军,败溃之卒皆奔告城中,城中惊懼。阳明挥兵进攻,益震骇夺气。官军乘其动摇,呼噪并进梯垣而登,城中之兵皆倒戈退奔,城遂破。入城,散释胁从,封府库,谨关防,以抚军民,军民皆安。

    既下南昌,居二日,遣伍文定、徐琏、戴德儒各将精兵分道并进,而使瑞州通判胡尧元等设伏以待。宸濠闻南昌败,果解安庆围,撤兵还救。遇于黄家渡(在南昌府东,通余干县),文定当其前锋。敌趋利,刑珣绕出其背,文定乘之,尧元等伏发,敌大溃。退保八字脑(在饶州西),尽发南京兵。复战,大败。退保樵舍(镇名,在南昌西北),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兵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船。妃娄氏(上饶人)以下,皆投水死。(宸濠将反,娄氏尝苦谏,不听。及是,叹曰:“昔纣用妇言亡,吾以不用妇言亡。悔何及?”)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乃为万安知县王觉所执,南康、九江亦下。凡四十一日而事平。

    宸濠之初发难也,兵势众盛,视阳明蔑如也。乃卒困于一隅,跳跃数月,一筹莫展,以至于亡。因此益见阳明之应变如神,不可测也。当南昌城下之时,忽传令造免死木牌数十万,左右之人,莫知所用。及鄱阳湖之战,于湖上取木牌,顺流放下。时敌兵闻省城已破,协从之众,俱欲逃窜,而恐于不能免死。见水浮木牌,一时争取。由此宸濠之军,无斗志矣。

    湖上之战初交绥,官军少挫,阳明急令斩先却者。知府伍文定立于炮铳之间,方奋笃各兵,殊死抵战。敌兵忽见一大牌上画“宁王已擒,我军毋得纵杀”,一时惊扰,遂大溃。

    宸濠思欲潜遁,见一渔船隐于芦苇之中。宸濠呼渡,渔人移棹而往,竟送中军,诸将尚未知也。

    与宸濠交战时,阳明仍在中军,聚弟子讲学。谍者走报前军失利,坐中皆有怖色。阳明出见谍者,退而就坐,复接绪言,神色自若。顷之,谍者走报敌兵大溃,坐中皆有喜色。阳明出见谍者,退而就坐,复接绪言,神色亦自若。其能不动心如此。

    【批评】

    历史上儒将已为少见,如阳明之用兵,则尤少矣。阳明之后,以理学名儒,而身列戎行,百战之敌,终为所困者,则有曾国藩(字涤生,谥文正,湘乡人),然犹得战将之助为多。若阳明幕中,参与机密者,不过一二从学之士;指挥前敌者,不过本省府县佐贰诸职。阳明悉以一心运之,遂使头巾中人,悉成名士;簿书中人,悉成良将。真有化朽腐为神奇手段,令人敬煞爱煞。

    宁王反,朝廷得阳明疏,集朝臣会议。兵部王琼曰:“竖子素行不义,今仓卒举乱,殆不足虞。王守仁据上游,蹑之必成擒矣。”知阳明之才者王琼也,知阳明之学者王思舆也。

    或问阳明用兵有术否。阳明曰:“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数,不待卜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明时战争,武器单简,犹可以用兵何术一语概之,若今世则不能矣。然两国对垒,坚甲利炮相若也,地势人数相当也。而一败一胜者,岂非一则学问未臻乎诚笃,临事而心动;一则学问已臻乎诚笃,临事而心不动耶?战术有古今,有中外,此心无古今,无中外。

    据阳明年谱,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五日,闻变。十九日,返吉安,上疏告变。七月十三日,兵发吉安。十五日,遣奉新县知县刘守绪,袭破宸濠伏兵。十九日,发市议。二十日,拔南昌。二十四日,战于黄家渡。二十五日,战于八字脑。二十六日,获濠于樵舍,江西平。由此推之,此事首尾共四十二日,《续资治通鉴》言三十五日者非。今从年谱。

    王阳明年少的时候喜欢谈论兵法,长大后四处讲学,没有在军中做事的经历。一出任地方长官,就率领几个文官平定了盘踞多年的大盗贼。即使是那些经验丰富的将领也比不上,远近的人都惊叹他用兵如神。看到这件事,果然文、武不分家,也只有立德立言的人,才能立功。然而天下的祸患还没有停止,而区区的草寇,王阳明好像还没有完全发挥出上天所赋予他的处理重大艰难任务的作用,于是便有了在四十二天中,平定宁王叛乱的事。

    朱宸濠,是明太祖的众多孙子之一。他继承祖父的封爵,居住在南昌,继承了宁王爵位。明武宗没有子嗣,加上常常出游,民心充满了畏惧。宁王就起兵反抗。正德十四年六月,福建发生军队叛乱,王阳明奉命去勘察。走到江西南昌南面的丰城县,听说兵变,宁王在南昌,与丰城相距不过几十里。江西巡抚孙燧(字德成,余姚人),按察司副使许逵(字汝登,固始人)都已死,其他的人都归附了逆贼。假设此时王阳明再入虎口,就没有人主持政事,更加不可行了。于是他返回吉安,调集兵马,慢慢谋划,匡补挽救。宁王派兵来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