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小钞卷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nbsp;  会要云。逼集名苦。增长名集。累尽名灭。出离名道。八正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勤。三十七分。八万度门。无漏圣道。皆此谛摄。以此克证于涅槃故。故疏云。道。是彼因。

    △清凉云。言四圣谛者。圣者。正也。无漏正法。得在心故。谛有二义。一者谛实。此约境辨。谓如所说相。不舍离故。真实故。决定故。谓世出世二种因果。必无虚妄。不可差失。二者审谛。此就智明。圣智观彼。审不虚故。无倒圣智。审知境故。以四谛名虽在小。义通大小。事理具足。如十二缘。但事而无理。今灭谛是理。十二缘名广事略。事亦不具。但有苦集而无道故。六波罗蜜。但显出世。无世间故。但有道灭。无苦集故。智论云。小乘三是有相。灭。是无相。大乘四谛皆是无相。天台有四四谛。一。生灭四谛。二。无生四谛。三。无量四谛。四。无作四谛。逼迫名苦。即有漏色心。增长名集。即业烦恼。寂静名灭。谓即涅槃。出离名道。谓止观等。(等者。等取八正道等)此约相说。通大小乘。结属生灭四谛也。解苦无苦。名苦圣谛。解集无和合。名集圣谛。解灭无灭。解道无道等。达四缘生故空。无生四谛也。约一界一谛。娑婆四谛。有无量相。无量四谛也。今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苦可舍。非是空故。无有可舍。今体即如。如外无苦。何所舍耶。集言无明尘劳。皆即菩提。岂同前空。苦菩提体外。无别可断。不同无生。空无可断。前则空中无华。云何可摘。今则波即是水。不得除波。生死即涅槃。非是体空。无生灭也。边邪皆中正。非离边外。别有中道。非离邪外。别有正道。亦非无边无邪。无可修也。无苦无集。即无世间。无灭无道。即无出世间。此则无作四谛也。

    △记云。四四谛。束惟性相。相开生灭无量。性开无生无作。若以名必召实。今经具四。若约所诠。正当无作。兼摄无生。清凉明无作四义。即是法界。圆通无碍。一味法也。

    ○智论云。苦者。受五受众身。是一切苦本。性即是苦。略而言之。是生老病等苦。集者。爱等诸烦恼。爱是心中旧法。佛说爱能生后身。故是苦因。苦因即是集。人欲舍苦。当先断爱。断爱即苦灭。苦灭即是道。观是五众。种种因缘苦。及苦集罪过。所谓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疮。如怨如贼等。于八圣道中为正见。余七事。助成发起。能断一切法中爱。如以酒发药。于一切世间。无所复贪。得雄苦穴。然后示以妙法。是苦等四谛。皆从因缘生虚诳不实。无有自性。初得道。知二谛是虚诳。将入无为涅槃。亦知道谛虚诳。如说筏喻灭。谛亦无。无为灭。灭如灯灭。不应戏论。求其处所。是故佛说不以苦谛灭。亦不以苦智灭。乃至道谛道智亦如是。

    ○清凉云。前有灭道。是流转始修之还灭。谓前五阴中。有灭道者。于蕴等中。方始修道。则得灭耳。若已证灭。则无蕴等。后有苦集。是还灭未尽之流转。以虽是圣人。苦集未尽。无余涅槃。方始尽故。

    【经】无智亦无得。

    文句云。此句。总结上文。以起下文。

    △泐注云。智者。般若之智也。大乘菩萨。以智照境。既无五蕴。及四谛诸法。即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如病去药亡。故云无智亦无得。

    △智论云。从本以来。常自无得。智者。是无漏八智。得者。初得圣道。须陀洹果。乃至佛道。

    【疏】四。境智能所门。非唯空中无前诸法。彼知空智。亦不可得。故云无智也。即此所知空理。亦不可得。故云无得也。

    会要云。境智能所者。境。即真空。所观之境。智。即般若。能证之心。彼知空等者。即甚深般若。能了真空相中。无诸法者。此亦绝也。即此等者。释亦无得。盖亦不碍于所了真空之理也。涅槃论云。无得是有得之真名。有得是无得之伪号。此上诸科。亦无等言。皆显本无。非今令离也。

    △记云。经云。若说有觉。犹未离幻。是故无智。又经云。本无菩提。及与涅槃。又云。设更有法。胜过菩提涅槃。我亦说如梦如幻。故云无得。(已下全引光明觉品疏钞)文殊般若分云。若知我性。即知无法。若知无法。即无境界。若无境界。即无所依。苦无所依。即无所住。若无所住。即住平等。若住平等。则无能所。故曰无住。清凉曰。我。即法性。更不证入法性。无性复何所入。然有二意。一。上二句。明一性不分。故无能所。犹如一指不能自触。二。法性无性复何所入。明性空故。无能所入。亦如虚空。不住虚空。文殊分又云。佛告文殊。汝于佛法。岂不趣求。文殊言。世尊。我今不见有法。非佛法者。何所趣求。释曰。此即一性意也。次佛问云。汝于佛法。已成就耶。文殊言。我都不见法。可名佛法。何所成就。释曰。此即性空意也。次佛又言。汝岂不得无著性耶。文殊答言。我即无著。岂无著性。复得无著性。释曰。此即我即法性。更不证入。(文)即今经之广文也。

    △紫柏云。水不自融。春回乃判。霜不自释。日出乃消。五蕴至十八界。十二因缘等法。水也。霜也。观照般若。如春如日。冰霜既化。春之与日。何啻已陈刍狗哉。故曰无智亦无得。

    问。前云。空即是色等。明色等不亡。何以此文一切皆无。岂非此空是灭色耶。

    记云。此中义有二问。一。即前后相违。前拂疑中空即是色。色存也。今云都无。故似相违。二。即疑今灭色。恐滥小乘灭色观空也。

    答。前虽不阂存。而未尝不尽。今此都亡。未尝不立。

    会要云。不碍存者。谓色即空时。色相还存。未尝不尽者。以色体自空。虽色而非色也。今此等者。前则正存而亡。今则正亡而存。故非相违也。

    △记云。清凉曰。即空之色为妙色。故不碍存也。即色之空为真空。未尝不尽矣。今此都亡。即色之空也。未尝不立。即空之色也。又曰。般若不坏四句。岂无妙有。不碍存未尝不立。有句也。都亡未尝不尽。无句也。合二。则两亦。双夺。则俱非。有则妙有。正诠一性矣。

    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此无。此就无所有。前据如是有。

    会要云。初二句。引证。无所有。亡也。如是有。存也。是。此也。如此诸法。正非有时。亦非无也。此就下。疏主释也。

    △记云。诸法无所有。即无妄法之有。是都亡。无句也。如是有此无。则有妄法之无。是未尝不立。有句也。此就无所有。即所离中。无定性实有也。前据如是有。即空之有。不思议之有也。

    又前就相作门。此就相害门。一法二义。随说无违。

    会要云。此亦异门料拣也。前文色空相即。依相作门说。今此皆离。据相害门说。一法等者。于色空不二一法之中。有此相作相害二义。遇相即。则约相作门释之。亦不违于相害。以正相作时。无相离故。遇相离亦然。故云随说无违。

    △记云。一法者。一味无差别法也。二义。即空有二门。随说无违者。互融相是。不同空宗。空。即是真。有。即为妄。清凉曰。性空。通于初。顿。终教。真如妙有。即是实教。若通于空有。交彻具德。即是圆教。

    ○合释。小钞云。从不生不灭。乃至无智亦无得。正当法界中第四泯绝无寄门。清凉云。今第四句。拂四句相。现真空相。真空观备矣。故知此一段经文。乃是真空观门之顶也。今约观门言之。色空相望。总有四句。清凉圭山。取文小异。圭山谓初句。当色即是空。次句。当空即是色。第三。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第四。即当不生不灭。乃至无智亦无得等。正以此一段。当泯绝无寄也。清凉。谓初会色归空观中四句。前三句。明色不异空。第四句。明色即是空。第二。明空即色观中四句。前三句。明空不异色。第四句。明空即是色。第三观。明但合前二。今第四句。拂四句相。亦正以此一段。当泯绝无寄也。又约第四观门。顺今经释之。观文云。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所观真空。即诸法空相。不可言等。即不生不灭等六不之文也。观文云。一切法皆不可者。清凉谓拂上结例。上云。色空既尔。一切法皆然。言非独色法成其三观。并皆拂之。受想行识。万化之法。皆同前色。今经言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意识界。即其广文也。观文云。不可亦不可者。见彼等皆不可。亦同分别故。经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也。观文云。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者。如大般若云。色清净故。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内外并冥。缘境但寂。故经言。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也。以第四泯绝无寄。泯前三故。故名真空绝相。故清凉曰。真空观备矣。斯则真空一观。正以第四泯绝受名。真空既显。般若现前。行起解绝。展转深玄。由是而心无挂碍等。事理炳现。不同前观。未广显无碍之相故。由是而究竟涅槃。行果浑圆。不同前观。但心冥真如之理故。贤首科经。今明所离。次明所得所离。则总拂前观。所得。则双照后门。以法界三门为重关。以真空一门为枢钥。由观通经。因经证观。披文见法。妙极于此。由是思之。则空色无阂。自不应滥理事无阂。杜顺曰。当深思之令观明现。学者思得门而入。勿以繁文广说。芜没妙观也。

    ○第四明其所得有二。初。牒前起后。二。正明所得。今初也。

    文句云。承上文无得而言。此下第五节。引佛菩萨之行。知依般若而证真空不碍也。

    【经】以无所得故。

    【疏】初言以无所得者。牒前起后也。以者。由也。故者。因也。由前无所得为因。令后有所得也。大品云。无所得故而得。

    广承云。以上诸法空相。无诸相故。诸佛菩萨。得菩提涅槃也。论云。若也无此空。一切无所作。以有此空故。能成道果也。

    △记云。前云无智亦无得。故今蹑为因行。由是而得果。前明所离。是断惑。今明所得。是证果也。清凉曰。无所得。即般若相。由得般若无得智慧。故方得也。大品又云。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清凉曰。若不住事理。生死涅槃。则事理无碍之方便也。疏主云。由前真空。方成诸行。十度等因。皆由空成。菩提等果。皆由空立。从此真空无住。建立诸法。又令诸法得相即相入。无障无碍等。清凉曰。非但相有性无而已。谓诸宗计。多有此说。但空自性。不空于法。如法相宗。但无遍计。非无依他。设学三论不得意者。亦云法无自性。故说为空。则令相不空矣。今无性缘生故有。有体即空。缘生无性故空。空而常有。要互交彻。方是真空妙有。其言大同。而旨有异。

    ○华严回向品云。菩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用无所得而为方便。疏云。用无所得为方便者有二。一。以无所得。导前随相。则涉有不迷于空。为入有之方便。二。假无得以入有。不存无得。则此无得。亦是方便。此为入空之方便。然略云无得。准大般若。亦以无生无灭无住等。皆为涉有之方便也。钞云。准大般下。例释无得为方便。如清净历一切法。则以清净为方便也。若云无生。即云行般若波罗蜜时。知一切法无生。所谓色无生。受想行识无生。眼无生。耳鼻身意无生等。今此犹是略举。能入方便。广更有多。故复有等言。等取无作无依清净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可取。不可见。不可动。不可坏等。

    ○清凉云。无得者。智慧菩萨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真实慧菩萨云。佛法不可觉。了此名觉法。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又云。一切法无住。定处不可得。诸佛住于此。究竟不动摇。般若宗中。无智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心无挂碍。诸佛则得菩提。净名天女云。若有得有证。于佛法中。为增上慢等。无见无得。方能证得。得与无得。俱绝名言。非离有得而证无得。方为真无得也。

    ○又云。如无所得是般若。罗汉得之。实无有法。名阿罗汉。缘觉得之。不得缘相。菩萨得之。心无挂碍。以无所得。能证菩提。故言三乘同宗般若。

    ○圆觉钞云。空宗云。得即虚妄。无得乃真。般若心经说。无蕴处界缘谛。乃至以无所得故等。如是等文。诸部般若中。百门论。首末皆是。性宗有者。诸佛皆具常乐我净。称体之实德也。私谓。此经明真空具德。正同性宗。觉钞引证佛德空者。但顺智光。若云一味餐空。清凉所谓斯言可怖。非圭山之旨也。

    ○智论五十四。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念色无常。念色若念色空。念色无我。以无所得故。受想行识亦如是。观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受想行识亦如是。亦无所得故。观无明缘诸行。乃至老死因缘。大苦聚集。亦无所得故。观无明灭。故。诸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老死灭故。忧悲愁恼大苦聚灭。以无所得故。又八十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住有所得中。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有所得中住。不能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无所得。是般若波罗蜜相。无所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无所得。亦是行般若波罗蜜者相。

    ○二正明所得有二。先。明菩萨得涅槃断果。后。明诸佛得菩提智果。前中亦二。先。举人依法。后。断障得果。今初也。

    广承云。智果者。无智而智。如白月渐盈。断果者。无断而断。如黑月渐灭。

    【经】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疏】初。举人依法。言菩提萨埵。举人也。义如前解。依般若波罗蜜多者。明依此法行也。故者。起后也。

    记云。依前无得般若。智慧行也。若无般若。余度不到岸故。

    △泐注云。菩提萨埵。能依之人也。般若波罗蜜多。所依之法也。

    △会要云。依般若者。依无所得之般若也。然此菩萨。亦依法成人。故梁摄论中。名无分别菩萨。又依犹用也。即用此心。离碍离倒。到究竟彼岸。

    【经】心无挂碍。

    【疏】二。断障得果。中有三。初。行成。二。断障。三。得果。今初也。言心无挂碍者。行成也。谓惑不阂心故。境不阂智故。

    记云。谓烦恼障心。心不解脱。故造业轮转。所知障慧。慧不解脱。故不了自心。不达诸法性相。纵出三界。亦滞下乘。不得成佛。今得般若深慧。二障种现俱亡。得二解脱。故言不阂等。

    △会要云。行成者。谓般若功行成就也。惑不阂心者。谓真智现前。照惑本无。不能阂心。心善解脱也。又无间道中。一念相应慧。尽根本不觉。更无生相为阂也。境不阂智者。谓真智无自。真谛无根。忘功合道。与道通同。亦慧善解脱也。又解。境有二种。真俗二谛。以色即空故。不阂如理之智。而会实相。如华严云。于一切法成正觉。以空即色故。不阂如量之智。而觉诸事。故放光云。不动等觉。建立诸法。然二谛?即。同时自在。两俱两非。为无碍第一义真。亦令二智。一念无拘。双遮双照。为中道融通之心也。

    △文句云。挂如丝县。碍如石阻。

    【经】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疏】二。断障也。言无挂碍故。牒前起后也。无有恐怖者。外无魔冤之怖。即恶缘息也。远离颠倒梦想者。内无惑障之倒。即恶因尽也。

    记云。言冤魔之怖者。天魔外道。现形以怖行者。广如起信本未论说。颠倒梦想者。生住异灭。疏主例释。以梦皆能眠众生于我我所中。而不觉知。故梦所见境。无而谓有。故名颠倒。由本净心。为无明所眠。梦于四相。起诸烦恼。今得般若智日。破烦恼梦。了诸法空。故恶因尽也。

    ○智论云。知一切法。因缘和合故生。诸缘离故灭。无有起者。无有灭者。故不畏不怖。菩萨知一切法虚诳。无实无定。若死急时。若堕阿鼻泥犁。心犹不动。况闻虚声而有怖畏。如人梦中见怖畏事。觉已则无所畏。知诸法但是虚诳。无有真实。菩萨得如是智慧。一切别相法中。皆得远离。如色中离色。离色即是自相空。远离者。是空之别名。

    △文句云。颠。顶也。颠倒。首倒悬也。在寐为梦。在寤为想。

    △广承云。挂碍者。结业也。恐怖者生死也。颠倒梦想者。无明也。菩萨依般若故。达结业即解脱。故无挂碍。达生死即涅槃。故无恐怖。达无明即智慧。故无颠倒梦想也。

    【经】究竟涅槃。

    【疏】三。得果也。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

    记云。德无不备者。无住处大般涅槃。具足常等无尽故。菩提得果。不同无得。乃具佛德空也。惑障本如。无尽可尽。无断可断。

    △泐注云。涅槃。梵语摩诃般涅槃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之三德。非别有也。即三障是。迷即三障。悟即三德。然虽障即是德。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显。譬如磨镜。垢尽明现也。

    △古云云。依妙空慧。了境性心。念念圆常。尘尘究竟。结业即解脱。故无挂碍。生死即法身。故无恐怖。烦恼即菩提。故无颠倒梦想。三障非离而离。三德非圆而圆。寂灭涅槃。任运流入。

    △广承云。涅槃翻不生不灭。而有三种。一。性净涅槃。性则不改。净则本空。诸法当处皆实相。故无法可染。亦无法可净。既无惑染。岂有法生。既非智净。岂有法灭。故名不生不灭。二。圆净涅槃。圆则智满。净则惑尽。据性而论。虽无染净。约修而说。惑智宛然。惑本违理。智若契理。惑永不生。智既顺理。若理全显。智永不灭。惑尽智圆。亦名不生不灭。三。方便净涅槃。方便则赴机。净则无累。智冥寂理。即鉴群机。故云寂而常照。照必垂应。机感即生。心常寂灭。故此生非生。缘谢即灭。应用常兴。故此灭非灭。应机出没。非存非亡。是名不生不灭。菩萨依三般若。度三苦海。到涅槃清净彼岸。

    △李龙湖云。此自在菩萨。智慧观照。到无所得之彼岸也。

    简异小乘。化城权立。今则一得永常。故名究竟。又释。智能究竟。尽涅槃之际。故云究竟。

    记云。释究竟言。但简小乘。顺慈恩三藏也。以即实相之观照。照彼即智之如。如珠发光。光还自照。穷理尽性。故名究竟。此据自宗释也。

    △会要云。化城。喻小乘涅槃。非究竟也。今则下。即宝所涅槃。可知。又释者。以究竟为穷尽之义。前解。究竟属涅槃。今解。究竟属般若。此为异也。

    【经】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疏】第二得菩提智果。于中二。初。举人依法。二。正明得果。今初也。谓三世诸佛。更无异路。唯此一门。故云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也。

    会要云。智果者。谓四智。菩提之果也。即修生所得。依起信说。即究竟始觉。合本觉时。平等平等。无二觉异。为智果也。诸佛无异者。以发心起行。历位断障。成德证果。皆依般若以为发行之本。果证之极也。仁王经云。一切如来。皆依此门而得成佛。

    【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二。正明得果。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者。此云正也。次三者。此云等也。菩提此云觉也。即无上正等觉也。觉有二义。一。正觉。即如理智。正观真谛。二。等觉。即如量智。遍观俗谛。皆至极无边。故云无上也。

    记云。如理智观真。非行理外。故云正觉。如量智观俗。如彼性相。遍观察故。故云等觉。得一切种智。过彼下乘下位。故无有上。

    △会要云。正觉超邪。遍觉超小。三觉道圆。亦超十地。皆无上也。

    △广承云。无上者。真性菩提。正者。实智菩提。遍者。方便菩提。三觉圆融。名为正觉。诸佛依三般若。证三菩提。次第可知。

    △李龙湖云。三世诸佛。亦以此智慧。证入真空。得到彼岸。则信乎尽大地众生。无有不是佛者。

    ○上来所得竟。第五。结叹胜能。

    文句云。第六节。赞叹般若真空之胜。

    【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疏】五。结叹胜能。于中有二。先。别叹。后。总结。今初也。言故知者。牒前起后也。由佛菩萨依般若。得菩提涅槃果。故知般若是大神咒等。叹其胜能。略叙四德。然有三释。

    会要云。由佛菩萨等者。释经故字。略叙四德者。以所诠般若。义相恒沙。遂令能诠名言。功亦无量。今但示四。故云略也。即大神咒等四。

    △文句云。言大神大明。则已极矣。又重言无上等等。所以深着般若。溥博无际也。溥博无际。唯真空足以当之。

    一。就法释。一。除障不虚。名为神咒。二。智鉴不昧。名为明咒。三。更无加过。名为无上咒。四独绝无伦。名无等等咒。

    广承云。方便般若。是大神咒。观照般若。是大明咒。实相般若。是无上咒。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等。是无等等咒。

    二。约功能释。一。能破烦恼。二。能破无明。三。令因行满。四。令果德圆。

    会要云。就功能者。四咒皆就般若功用释也。以般若神力。有破惑障之能。故曰神咒。有破智碍之能。故曰明咒。由般若力。历进诸位。成就万行。至等觉无间道中。即因满位也。此位满时。更无极上之因。故曰无上咒。对上因行。即解脱道中。万德皆圆也。此果圆后。更无能等之德。与此等也。

    三。就位释。一。过凡。二。越小。三。超因。四。齐果。谓无等之位。互相齐等。故云无等等。十地论云。谓佛比余众生。彼非等故。重言等者。此彼法身等故。何故不但说无等耶。示现等正觉故。

    会要云。就位者。通凡小因果之位释也。以过凡故。名为神咒。神犹圣也。般若神智。非凡有故。虽本智灵明。内外缘熏未具。无势力故。故云过也。越小者。以羊鹿车人。虽有尽智。断烦恼障。出于界系。不除无明故。不断智障故。今甚深般若。以反无明。所以明也。超因者。牛车之人。虽二障俱离。一心显照。因行未满。犹有加故。今般若究竟。更无加上。故云无上也。齐果者。谓果位相齐也。谓无等下。释无等字。果位至极。名无等位。牙相齐故者。再释等字。则一佛与多佛道齐。新佛与旧佛平等。即无等之等也。问。等觉菩萨。岂非等耶。答。因位道穷。邻极亚圣。立等觉名。其实根本不觉未尽故。生相犹存故。见性未极故。师资异位故。乃至广说。如何究竟齐等。十地论等者。举果望因。云泥异辙。染净殊贯。等觉非等。况余众生。亦可等觉以还。皆有此名。以俱合动相未全破故。尚有微细生灭。又变易细蕴未舍。亦名众生。故云无等。彼此法身者。约法身说。可知。何故下。又为一解。依问答以显示也。谓由示现等正觉故。再有等言。

    ○智论云。帝释白佛言。诸咒术中。般若波罗蜜。是大咒术。何以故。能常与众生道德乐故。余咒术乐因缘。能起烦恼。又不善业故。随三恶道。余咒术能随贪欲瞋恚。自在作恶。是般若波罗蜜咒。能灭禅定佛道涅槃诸着。何况贪恚粗病。是故名为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是咒能令人离老病死。能立众生于大乘。能令行者于一切众生中最大。是故言大。能如是利益。故名为无上。又有仙人所作咒术。所谓能知他人心咒。名抑叉尼。能飞行变化咒。名揵陀黎。能住过千岁万岁咒。于诸咒术中无与等。于此无等咒术中。般若波罗蜜过出无量。故名无等等。诸佛法名无等。般若波罗蜜得佛因缘。故言无等等。诸佛于一切众生中名无等。是般若咒术。佛所作。故名无等等。

    ○宗镜云。竖无高盖。故言无上。横无俦例。故言无等。等于十方三世诸佛。故言无等等。

    △紫柏云。此无得之光。菩萨依之而得无碍。诸佛亦依而得菩提。大哉心光。智不可知。识不可识。阴阳不能笼罩。有无不能形容。破障除昏。凡圣无与等者。谓之大神大明无上等等咒。不亦宜乎。

    【经】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疏】二。总结胜能。谓三苦八苦。一切苦也。又分段变易。亦云一切苦也。除苦决定。故云真实不虚也。

    会要云。三苦。谓三受能生三苦。苦体即三界色心。一。苦受。能生苦苦。此唯欲界。二。乐受。能生坏苦。此通欲色二界。三。舍受。能生行苦。此通无色。八苦者。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怨憎会苦。七。求不得苦。总举前七。方成第八五阴盛苦。亦云五取蕴苦也。若三八相摄者。苦苦。摄八苦中五。谓生老病死怨憎会。顺苦受法。坏苦。摄八苦中二。求不得。爱别离。顺乐受法。行苦。摄一。即五取蕴苦。顺舍受法。若据三苦八苦。但摄分段。不收变易。既属生死。即是苦也。今总举之。

    △疏钞云。大经云。苦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以二乘虽知苦相。不知无量相故。瑜伽说苦。有一百一十。即四十四论。增数明之。

    △记云。变易者。方便生死。因缘生死。有有生死。无有生死也。

    △文句云。能除一切苦。即度一切苦厄。非证真空者。不能也。恐众生信心不及。又申言之。而决定告以真实不虚。慈闵有情。为何如哉。

    ○上来广略不同。总明显了般若竟。自下第二段。明秘密般若。于中有二。初。牒前起后。二。正说咒词。今初也。前云是大神咒。永显咒词。故今说之。

    【经】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羯谛。羯谛。 波罗羯谛。 波罗僧羯谛。 菩提萨婆诃

    【疏】二。正说咒词。此有二义。一。不可释。此是诸佛秘语。非因位所解。但当诵持。除障增福。亦不须强释也。二。若欲强释者。羯谛者。此云去也。度也。即深慧功能。重言羯谛者。自度度他也。波罗羯谛者。波罗。此云彼岸。即度所处也。波罗僧羯谛者。僧者。总也。众也。溥也。即谓自度度他。总到彼岸也。言菩提者。到何等彼岸。谓大菩提处也。言萨婆诃者。此云速疾。令前所作。速疾成就故也。

    记云。神咒虽秘密不翻。然如文殊五字咒。般若等经。大智度论。皆有解释。智论曰。阿字是实相门。则显三种般若。不相舍离。字。即文字般若。入般若波罗蜜门。即观照般若。悟不生等。即实相般若。大品云。阿字门。一切法不生故。智论释云。若菩萨一切诸法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以阿提。秦言初故。阿耨波陀。秦言不生故。大品云。啰字悟一切法。离尘垢故。论云。若闻啰字。即随义知一切法离垢相。以啰阇。秦言垢故。大品云。波者。第一义故。论云。若闻波字。即知一切法。入第一义。以波罗末陀。秦言第一义故。大品云。遮字。修不可得。论云。若闻遮字。即时知一切法诸行。皆悉非行。以遮利夜。秦言行故。大品云。那字门。诸法离名性相。不得不失故。论云。若闻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以那。秦言不故。故知有因缘故。亦可强释也。

    △泐注云。法华疏云。咒。是鬼神王之名号。称其王名。故能降伏鬼魅。或云咒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呵问。又咒者。愿也。如蜾裸之祝螟蛉。愿其类我。佛菩萨说咒。愿诸众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觉。能诵此咒。则所愿无不成就也。

    △会要云。疏不可释等者。圭峰云。非器不传曰秘。深隐难知曰密。此言虽解圆觉。亦含总持。以灌顶章句。甚秘密故。择法器故。寄事显理。甚难知故。如华严中五热。即般若等也。然有显中之密。谓显教中说陀罗尼。如今心经。仁王。护国等。皆有密语。大品。华严等。五十字源。四十字母等。有密中之显。即前三部。谓总持教中。复有三部为显。一。所作。二。所行。三。禅定。亦名修习也。有密中之密。即第四大禅定。亦名大修习也。昔义净三藏。在西域那兰陀寺。亦屡入坛场。受主戒法。自云希心此要。而为功不并就。遂泯私怀。西来三藏。多以神功化物。如善无畏金刚藏等。皆禀此业。览诸藏记。知非孟浪。予老而信此。故示微尘许。以勉道流。无以王膳。弃如秽食。莫恃己见。以斥圣法也。

    △紫柏云。咒如蜾裸之祝螟蛉。念兹在兹。似我之声。绵绵不绝。则诸虫受熏。莫知然而化蜾裸矣。诸佛如来。以慈悲显密。熏一切众生。故一切众生。莫知然而化之。

    ○略释绝笔。述怀颂曰。般若深邃。累劫难逢。随分赞释。冀会真宗。

    ○略疏后题

    法藏。长安二年。于京。清禅寺。翻经之暇。属同礼部兼检校雍州长史荥阳郑公。清简成性。忠孝自心。金柯玉叶之芳葩。九刊三王之重寄。羽仪朝序。城堑法门。始自青衿。迄于白首。持此心经。数千万遍。心游妙义。口诵灵文。再三殷勤。令出略疏。辄以蠡管。讵测高深云尔。

    般若心经赞序

    张说 撰

    万法起心。心。人之主。三乘归一。一法之宗。知心无所得。是真得。见一无不通。是玄通。如来说五蕴皆空。人本空也。如来说诸法空相。法亦空也。知法照空。见空舍法。二者知见。复非空耶。是故定与慧。俱空中法。入此门者。为明门。行此路者。为超路。非夫行深般若者。其孰能证于此乎。秘书少监。附马都尉荥阳郑。万钧深艺之士也。学有传癖。书成草圣。乃挥洒手翰。镌刻心经。树圣善之宝坊。启未来之华业。佛以无依相而说。法本不生。我以无得心而传。今则无灭。道存文字。意齐天壤。国老张说。闻而嘉焉。赞扬佛事。题之乐石。

    般若心经序

    唐 释慧忠 撰

    夫法性无边。岂藉心之所度。真如非相。讵假言之所诠。是故众生浩浩无穷。法海茫茫何极。若也广寻文义。犹如镜里寻形。更乃息念观空。又似日中逃影。兹经喻如大地。何物不从地之所生。诸佛唯指一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但了心地。故号总持。悟法无生。名为妙觉。一念超越。岂在繁论者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小钞卷下(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