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显正记卷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经】观自在菩萨。

    自下第五、解文者,此既心经,是以无序及流通也。

    五中,疏二:初、总分经三:初、牒章指略。此既心经等者,意谓三分具足,已彰广部。今搜彼要,成此略文。故喻人身,心藏为主,由是此经无序及流通也。然序分有、无,诒谋钞中具有,会释避烦不引。

    文中分二:初明显了般若;后即说咒曰下,明秘密般若。

    文中下,二、总分经文。

    所以辩此二者。

    所以下,三、显分文意二:初、牒难。或曰:说一般若,显秘奚为?

    谓显了明说,令生慧解,灭烦恼障;以咒密语,令诵生福,灭罪业障。为灭二障成二严故,说此二分。

    谓显下。二、释通。谓显等者。此明初段说显了意。大圣至慈显说法义,欲令有情发生妙慧解空断惑,圣意在此,故云令生慧解等。以咒等者。此明次节说秘密意。夫言秘咒唯佛能知不通他解,既不通解无由发慧,故但诵持获无漏福,福源既达何有有漏业尘而不荡乎?故云生福灭罪等。然此二段福慧互通,以同是圣言俱名般若,若明傍正于义无违,学者思之冀无偏执。为灭下。显益也。惑业既灭福慧现前,严本法身成三德果,故云为灭等也。

    就前文中亦二:初、略标纲要分;二、从舍利子,色不异空下,广陈实义分。

    二、别科释二:初、显了般若疏;三、就前下,初、分经。就前等者,即指显了般若一段经文也。纲是网上大绳,能总众网,故曰要。欲舒网目,须先举纲以喻;欲广义门,须先略示。故有略、广二段经也。

    以义非顿显,故先略标;非略能具,故次广释。又前是据行略标,后即就解广陈。

    以义下。二、显意。以义等者,准向思之。又前等者,略标中云行深般若,即是据行广陈一段,显诸法空意令生解也。又此二段若更委明,初段但举行证,次节具明解行断证,故亦名略标及广陈也。具如下记。

    前中有四:一、能观人,二、所行行,三、观行境,四、明观行利益。此初段也。

    三、随释二:初、略标纲要,分经疏;三、前中下,初、分科。

    观自在菩萨者,是能观人也。谓于理事无阂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

    二、随释一中疏二:初、释别名。经观自在者,别名也,拣非文殊等故。观即能观之智,自在即兼境、智也。亦名观世音,观亦能观智,世音即所观境,皆从境、智为名也。疏二:初、约二行别明二:初、约自行。理、事等者,理即真如门,是真谛境;事即生灭门,是俗谛境。真即俗,故理不阂事;俗即真,故事不阂理。如此观达,圆融无阂,唯是一心,故自在矣。此即自行也。

    又观机往救,自在无阂,故以为名焉。

    又观下。二、约化他。遇有缘机,以无缘力,现身说法而救度之,随所见闻无不获益,故云自在无阂。妙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等,即此化他也。

    前释就智,后释就悲。

    前释下。二、约悲智总结。前自行,即上求属智,次化他即下化属悲。悲智二心是万行本,约斯二义以立别名也。

    菩谓菩提,此谓之觉;萨者萨埵,此曰众生。

    二、释通名。经菩萨者,即通名也,以文殊等皆得名故。疏二:初、翻名菩。谓菩提等者,意谓若具足梵语,须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疏云众生,即有情也。以此方好略,故除提埵二字,但云菩萨也。

    谓此人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从境得名故。

    谓此下。二、释义。以智及悲是能求能救之心,觉及众生是所求所救之境,以能从所故云从境等。然释菩萨具有多义,恐繁不叙。

    【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二、明所行之行。谓般若妙行,有其二种:一、浅,即人空般若;二、深,即法空般若。今简浅辩深,故云行深般若。

    二中,疏二:初、约二空简显、释行深。人空者,亦名我空。了人、我见,毕竟无有,名为人空;此慧现前,但证偏真,故名为浅。法空者,照蕴等法,缘生无性,名为法空;此慧若显,能至菩提,故名为深。今简人空慧之浅,以显法空慧之深,由是经文特云行深般若也。

    言时者,谓此菩萨有时亦同二乘入人空观,故法华云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等。今非彼时,故云行深时也。

    谓此下。二、约三乘简显释时字。有时等者,谓此菩萨或时遇有声闻、缘觉、小乘机时,即权现彼身,示同彼证人空浅智,为彼说法也。故法华下。引证上义,亦兼缘觉,故云等也。今非下。显今经说非入人空浅智之时,是入法空深智之时,故经云行深般若时也。

    【经】照见五蕴皆空。

    三、明观行境,谓达见五蕴自性皆空,即二空理,深慧所见也。

    三中经照见二字,即前深智之用也。五蕴如下,释。疏达见等者,由前智用通达照了色等五蕴本不曾生,今亦无灭;既无生、灭,自体元无。故曰皆空。即二空等者,此显经中空字总含人、法二空之理也。深慧下,释照见二字。谓此二空理即是二空深慧照见也。浅不至深,故前拣非入人空智;深必该浅,故今是二空智照二空理也。故云即二空理深慧所见。

    【经】度一切苦厄。

    四、明观行利益。谓证见真空,苦恼斯尽,当得远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得菩提、涅槃究竟乐果,故云度一切苦厄也。

    四中,疏谓证见真空者,是蹑前经文,为今度苦之由也。谓菩萨行深般若,照五蕴空,观行成时,现量亲见真如空理,所以得度一切苦厄。故次云苦恼斯尽也。此二句是标。当得下,正释此句经文也。当得远离者,是释度字。分段下二句,正出所度苦厄之相,亦是释标中次句也。一切苦厄,二死收尽。言分段者,三界凡夫由因缘力,寿有分限,身有形段,死此生彼,名分段生死。变易者,地上菩萨由悲愿力,变粗身为细质,易短寿为长年,体是生灭,名变易生死。具如唯识论说。证菩提等者,预取下文,以成今义。二死之苦既度,二果之乐必证。故下经云:依般若故,得菩提、涅槃等。此释标中初句。既见真空,必得二果也。故云下,结意归经。

    上来略标竟。

    上来下,三、总结,可知。

    【经】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自下第二明广陈实义分,于中有五:一拂外疑,二显法体,三明所离,四辩所得,五结叹胜能。初段文有四释:一正去小乘疑,二兼释菩萨疑,三便显正义,四就观行释。

    二、广陈实义分。疏二、自下下。初、标章分科。此五生起者。疑情若除,方显法体。法体所离,唯三科等。既尽所离,必有所得。皆由般若,须叹胜能。

    初中言舍利子者,举疑人也。舍利是鸟名,此翻为鹙鹭鸟。以其人母聪悟迅疾,如彼鸟眼,因立其名。是彼之子连母为号,故曰鹙子。是则母因鸟名,子连母号,聪慧第一,标为上首,故对之释疑也。

    二、随科释义。五一中二:初、举疑人。经:舍利子者。舍利是母名,子之一字正属尊者,是舍利之子,故云舍利子。疏:初、翻名。以其下,乃至因立其名。是名尊者之母,得名鹙、名鹭之由也。以此子之母聪慧悟解,辞辩无滞,似彼鸟眼,动转分明,故立兹号。是彼下,释子之一字,文亦可见。故曰鹙子者,是鹙之子也。又此人母身形美好,眼珠分明,故有翻为身子、珠子。聪慧等者,佛弟子中智慧无双,故对之以释疑也。

    彼疑云:我小乘中,于有余位见蕴无人,亦云法空,与此何别?

    二、拂所疑。经色、受、想等,即是五蕴也。意谓幻色体空,故色不异空;真空现色,故空不异色。虽云不异,二相犹存,恐滞执情,故须重遣,云色即是空等也。色外无空,故色即是空;空外无色,故空即是色。色、空俱泯,唯是一心。色蕴既然,余四亦尔,故云受、想等亦如是也。如是了者,方今经解行之境。疏四、初中三:初、约有余位疑释。初二句二:初、举疑。初二句总别标章;彼疑下,出举疑也。言有余者,未能灰身灭智已前,有余身在,故曰有余。疑意云:我小乘宗虽未灰灭,见蕴法中无我无人,亦名法空,与此大乘法空何别?

    今释云:汝宗蕴中无人名蕴空,非蕴自空,是则蕴异于空。

    今释下,二、释遣二:初、正显彼过。汝宗但见五蕴法中无我无人,名蕴法空,非解五蕴自性本空,是则蕴法与空有异,故云蕴中无人等。

    今明诸蕴自性本空,而不同彼,故云色不异空等。

    今明下。二、以经释遣。今此大乘了斯蕴法皆从缘生,本性自空,非同汝宗蕴与空异,故经遣云色不异空,兼次句经故云等也。

    又疑云:我小乘中入无余位,身智俱尽,亦空无色等,与此何别?

    又疑下,二、明无余位疑释。次二句二:初、举疑。言无余者,灰灭身智,无苦依余,故曰无余。疑意云:我小乘宗,入此位时,身智俱灭,蕴法灭后,亦名法空,与此大乘法空何别?

    释云:汝宗即色非空,灭色方空。

    释云下,二、释遣二:初、正显彼过。汝宗之中,空须灭色,未灭不空。

    今则不尔,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故不同彼。

    今则下,二、以经释遣。大乘不尔,蕴体即空,不须待灭,故经遣云色即是空等。

    以二乘疑不出此二,故就释之。

    以二下,三、总结,文显可知。

    二、兼释菩萨疑者,依宝性论云:空乱意菩萨有三种疑。

    二中三:初、引论举疑人。疑空之念,惑乱意根,名空乱意。然此菩萨位在十信,毛心未决,犹豫多端,亦是钝根。利者已信,必无此疑。

    一、疑空异色,取色外空。

    一、疑下,二、牒疑对经断三:初、疑空异色。对前二句二:初、举疑辞。空相虚通,色相质阂,名义既别,故取色外空也。

    今明色不异空,以断彼疑。

    今明下,二、以经断。疏中虽指初句,经文意兼次句,以义无别故也。

    二、疑空灭色取断灭空。

    二、疑下。二、疑空灭色。对第三句二:初、举疑辞。灭色等者,此疑色不是空,灭色方空。义若然者,与小何别?故云取断灭空也。

    今明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以断彼疑。

    今明下,二、以经断。既疑灭色是空,故经断云:色即是空,不复待灭也。

    三、疑空是物取空为有

    三、疑下,三、疑空是物对第四句二:初、举疑辞。此疑色外别有实物,是真空体,故疏云是物及为有等。

    今明空即是色,不可以空取空,以断彼疑。

    今明下。二、以经断。色外无物,别是于空,故经断云:空即是色也。不可以空取空者,所执之物,实体元无,即上空字,空即无也。若以所执元无之物为真空者,即是以无取真空也。决无此理,故云不可等。

    三疑既尽,真空自显也。

    三、疑下,三、结断疑利益。前记云疑情若除,方显法体者,意在于此。

    三、便显正义者,但色空相望,有其三义。

    三中二:初、泛以三义通释色空二:初、牒章总示显正义者,疏有四科,前二断疑,后一约行。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