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般若心经幽赞崆峒记卷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今文是后总为二中。有情有苦。菩萨忍苦而令彼离。有情有求。菩萨忍苦。而与之故。并遂所求。名遂求忍。

    疏常作饶益(至)起上惭愧。

    注此文不次。是第九门清净忍也。论有十相。此但中四。一终不返报忍。二意亦不愤忍。三无现恒怨忍。此无上三。四常作饶益忍。初四句是。五怨所速谢忍。六怨谢速受忍。不堪忍下。是其第七羞遇不堪忍。八敬爱堪忍忍。九哀愍众生忍。十断除忍障忍。此无后三。

    疏审察由忍(至)引安乐忍。

    注此是第八二世乐也。两句一世。在论后文。通自他利。前有九种。纂云。一于善能忍。二寒熟。三饥渴。四蚊虻。五风日。六蛇蝎。七身劳。八心劳。九生老病死。前八自忍。第九愍他。

    疏临终不悔(至)赞励庆慰。

    注此即第五士忍也。论有五相。一当无怨歒。二当无乖离。三有多喜乐。四临终无悔。五后生善趣。今此不次。配之易见。证无上觉。当论喜乐。下属总文。亦见不忍所有苦果者。翻利见损。此处论文之上不见。下之四法。论总中有。见胜利故。自作等也。又解此言证无上觉。当论标结。论云。谓诸菩萨。先于其忍。见诸胜利。(云云)见胜利已。自堪能忍。其见苦果。翻此标结。及多喜乐。故置亦字。

    疏精进即是(至)勇悍三业。

    注仍四十二。此第一门。此并眷属。故三业也。

    疏此略有三(至)无少怯劣。

    注此一切门。亦先分二。在家出家。文中有三。初标。举喻为标。次释。举难况易。我今之下。至苦薄来是。后叹。举劣况胜。于此下是。

    疏摄善精进(至)疾证菩提。

    注初三句标。次释。后叹。世尊下叹。释中有七。一无动。二坚固。三无量。四方便相应。五无倒。六恒常。七离慢。此中有三。初二后一。论云。坚固是殷重故。余在乃至。

    疏三饶益精进(至)种种?励。

    注即是饶益有情戒中之十一种。

    疏如是远离(至)无倒修习。

    注难行精进。亦有三种。初二句为一。次二句为一。已后文为一。

    疏能令染法(至)三慧增长。

    注此一切门。亦有四种。离染。引白。三业。三慧。

    疏无舍无退(至)勤勇而行。

    注善士有五。两字一义。而行两字。通上用之。

    疏有势有勤(至)护己利他。

    注此一切种。前六后七。且前六者。一无间。二殷重。三等流。四加行。五无动。六无足。此列五种。当论前六。引证之文。如何引五。而证六耶。答大文相似。不一一同。或非引证。准论由六。成此五也。论云。菩萨成就如是六种一切种精进。发勤精进故。所以说言有势有勤。(云云)此即唯识被甲。加行。无下。无退。无足。彼四番解。应具捡配。后七种者。一欲俱。二平等。三胜进。四勤求。五修学。六利他。七善护。此文具有。猛利下是。初二可知。三四不次。无倦为第四。次二句为第三。护己为六。利他为七。后二不次。其遂求等。义少不引。

    疏静虑即是(至)心一境性。

    注在四十三此自性门。举慧要定。

    疏此有三种(至)所有等持。

    注此第二门。亦先分二。世出世间。再分为三。于第三中。有十一相。同前精进。

    疏由依静虑(至)造应作事。

    注遂求静虑。亦有八种。无术为总。通其二三。或通前六。论只在初。第一息灾。乃至第八造所应作。初六各三字。后二各四字。施财与食。与论不次。

    疏神通记说(至)息除众苦。

    注二世乐中。亦有九相。初三三轮。四示现恶趣。今言变现。五能施辨才。六能施正念。七制无倒论。八造诸工巧。此上四种。在乃至中。九放光息苦。藏论制字。传差。

    疏亦能永除一切重障。

    注清净有十。此总言之。世间净。出世净。加行净。根本净。胜进净。三心自在。舍已还证。神变自在。离见。离障。文具如论。

    疏慧即于境如理简择。

    注亦四十三。此是慧度之第一门。

    疏此有三种(至)平等将觉。

    注一切慧中。亦先分二。世出世间。然后分三。次为第一缘胜义慧。论于无我及真谛中。将正已觉。问今但将觉。何以不同。释曰。此说初修。但举将觉。其正及己。在后菩提分品之中。方引捡思。

    疏二于五明(至)智资粮觉。

    注此是缘事。言三聚者。一能引义利法聚。二能引非义利法聚三能引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所言如者。如实知也。摄受上八。圆满资粮。论有成佛。及度有情。

    疏三作有情(至)俱行妙慧。

    注此有十一。即是饶益有情戒者。举一等余。

    疏学内明处(至)庆慰勤修。

    注二世乐慧。亦有九种。五明为五。依内明慧生起后四。示愚。导逸。赞怯。庆修。论文总由五明为依。

    疏次修四摄事。

    注仍四十三。准前施等。亦有九门。同事中无。

    疏一者布施如上已说。

    注论文同前。故无九也。

    疏二者爱语(至)引义之语。

    注自性爱语。具四义者。以为自性。假即取声。即思也。

    疏远离颦蹙(至)常为胜益。

    注一切爱语。先开为三。后略为二。与度不同。略为二者。一随世仪语。二顺正教语。前为三者。一慰喻。二庆悦。三胜益。前慰随世。后一随教。此无略二。但有广三。慰喻即是问讯之语。庆悦即是觉彼所悦。论中有二。昌盛。善法。今文影显。上言昌盛。下言善法。文具应云。见有昌盛及善法增。尚不自知。觉有昌盛及善法增。而申庆悦。觉即警觉。昌盛财等。善法戒等。胜益即是说佛法教。

    疏于己怨仇(至)修难爱语。

    注难行有三。一者于怨。二者于痴。三者谄诳。初后二种。具起三语。慰喻。庆悦。胜益。愚但胜益。言于真福田者。举所谄诳。于此如是。恶行有情。亦修爱语。故是难行。

    疏欲除障盖(至)谈说决择。

    注此一切门。有其四种。两句为一。寻之易知。言先作者。先时应作。即前方便。下有善士及一切种。

    疏依四净语起八圣语。

    注此遂求语。依离妄语。及离离间。粗恶。绮语。此名四净。起见言见。及闻觉。知。翻四可知。是八圣语。问何名遂求。答彼有所问。非望虚答。故八圣语。遂问所求。

    疏三者利行(至)安处建立。

    注自性利行。非先爱语。不能劝导。诸有劝导。行利益者。悉为自性。

    疏能令获得(至)轻安解脱。

    注一切利行。亦先开二。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利行。后文开三。今此文是。初是如法商农等业。次即舍家行乞食等。俱即离欲。现得轻安。后生天等利。于后利中。藏本论脱。问纂说现利。有具德者。获名誉等。岂无后利。于后利中。说舍家等。岂不现在人天赞等。不尔不成二世顺益。宁殊二趣苦乐异熟。答此随粗显。

    疏习近恶友(至)邪见诽谤。

    注难行利行。二句为一。此三种人。难劝导故。下开解言。贯此用之。植宜从植。

    疏常起八缠。

    注遂求利行。令离八缠。下言皆能开解。贯此用之。言八缠者。无惭。无愧。昏沉。睡眠。掉举。恶作。及以悭嫉。问何名遂求。答求离缠者。教令离之。

    疏十恶业者(至)皆能开解。

    注常起二字。却贯此上二世利行。论中有九。此言十恶。有开合也。身三语四。合其意三。以为一种。却添饮酒。故成九种。不离本数。故此言十。

    疏起大悲心(至)永不退转。

    注清净利行。论亦有十。此但后五。依内清净利行。初句第一大悲利行。三句第二无倦利行。六句第三谦下利行。式句第四净实利行。末之二句。即是第五不退利行。此名依内清净利行。其前五者。名为依外清净利行。一无罪利行。二不转利行。三渐次利行。四遍行利行。五如应利行。如是五种令他无罪。不于邪转。从浅至深。遍利一切。如可应利。名为五也。

    疏四者同事(至)咨受此事。

    注此同事中。无有九门。即以前行同事行故。此文有二。初彰自同行而他随。后明自不行而返责。初中有二。初明他顺行。后辨无异辞。

    疏次供养三宝。

    注四十四云。一设利罗供养。二制多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供养。八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与此不同。其义何耶。答论后释中。却明二俱。若开初二。即为十二。此意前二。即是就境。既不离后。遂废之也。论依总别。先依二境。列其二总。后别分八。其二俱供。即别合故。却不列也。释中文具。遂别释之。

    疏一于对现前(至)亲面供养。

    注设利罗者。讹云舍利。即是佛体。论云。色身并牙等。并是舍利。制多云塔。窣堵波者。云高显也。

    疏二于余三世(至)修不现前供养。

    注此依但想余界等也。

    疏三对现前时(至)修现不现前供养。

    注现对字倒。此约对现。作余佛想。故是俱供。

    疏若佛灭后(至)菩提资粮。

    注昔意因辨供养功德。便明造像福果亦多。问论意是说不现前供。其义云何。答所对异故。对已灭佛。故作是言。约现所对制多等者。亦名现前。伦只直科。为明得果。

    疏四于如是所唯自供养。

    注指制多等。名为如是。乃至不使奴婢等也。

    疏五若起悲心(至)令他供养。

    注自物不广施与他已。既更无有。故唯他供。

    疏六或俱供(至)作此供养。

    注自施劝他。乃至劝奴婢等。亦为俱作。

    疏七以香华等(至)修财敬供养。

    注问论文中。无尽财言。其义云何。宁殊第八。答即下多义。然非时长。下具三义。名为广故。此言敬者。即问讯等。

    疏八即以财敬(至)修广大供养。

    注事广心广。长时中。具有七义。一多。二妙。三现前。四不现。五自作。六教他。七净心。上依伦。纂叙异释。长时为一。净心并属释成之文。依此广义。有其二种。一造作广。二回向广。若依前解。今文具三。乃至超四。又解论文现不现前。一个若字。合为一义。自作教他。亦复如是。却开长时净心回向。以为七种。此文具五。乃至超二。

    疏九不以轻慢(至)修无染供养。

    注此中有三。此为第一六净供养。六不越二。心净物净。如文可知。论具六种。一不轻慢供养。二不逸懈不敬供养。三不轻贱弃掷供养。四不散慢杂染供养。五不矫诈虚设供养。六非不净物以为供养。今文具四。等取余者。复不次第。或轻慢中。别摄三四。具有六种。

    疏自力集财(至)而为供养。

    注此无染中之第二门集财无染。此中有三。自集。求得。想化为三。化中有四。身。手。声。具。如文可知。又于化中。疏加想字。即假想也。论文附在随喜之中。言胜解故。

    疏想瞻部州(至)普生随喜。

    注第三门中。正辨随喜。论举无财。且依纯尔。意痴有财。但随喜也。自施喜他。此行不无。

    疏虽少用功(至)精勤修学。

    注恐有疑而不肯修此。故有此文。若言显胜。是望谁耶。

    疏十若有须臾(至)正行供养。

    注初明想念修。后明造作修。后三句是。初中有二。初明心念。后辨守戒。即为下是。初中论文有其五门。一四无量。二苦四理。三涅槃胜利。四六念。五忍信无相。修此五观。便住律仪。不言余者。要作持故。下修作中。亦有四门。一止观。二菩提分。三六度。四胜事。今唯后一。余在乃至。

    疏应念此为(至)不可比喻。

    注此为叹胜。

    疏修供养时(至)众义依止。

    注论有六种增上意乐。一是大福田。二具大恩德。三有情中尊。四极难值遇。五独一出现。六众义依止。义者义利。此无第三。

    疏于法于僧(至)随应亦尔。

    注昔作上排。合疏引意。非依论文。是在六意乐中。六意乐前。十相之后。更有例供法僧之文。论云。由此十相。应知是名具一切种供养如来。如供养佛。如是供养。若法若僧。随其所应。当知亦尔。科意合疏。

    疏当护大果说不能尽。

    注此文亦是与六意乐。相连相接。论云。由是六种增上意乐。于如来所。若于如来法所僧所。少分思惟。而兴供养。尚获无量大功德果。何况其多。

    疏次应亲近善友。

    注亦四十四。供养在内。亲近是外。故是次第。

    疏戒无穿缺(至)名善友相。

    注论有七问。四问善友。三问亲近。此答第一善友相也。论有八相。一住戒。二多闻。三修证。四哀愍。五无畏。六能忍。七无倦。八辨了。今并具之。

    疏求施利乐(至)所作不虚。

    注此答第二所作不虚。一先欲为利。二于此正欲。三有力善权。四饶益无倦。五大悲平等。

    疏威仪圆满(至)俭稸随舍。

    注此第三作信依处。论有五义。一胜妙威仪。圆满寂静威仪。三敦肃。三业无掉。三无矫。不为诳他。四无嫉。忍胜随喜。五俭约。舍此俭。畜字对论似差。俭字力瞻切。又虚捡切。并难用故。畜积成悭。亦难用也。宜云俭约。或畜字无差。俭复连畜。以兼释文。鲜储器物。宜此稸字。

    疏谏举令忆(至)可为依信。

    注此答第四为善友事。论亦五义。一能谏举。二能令忆。三能教授。四能教诫。五能说法。今言依信。却是第三。不知何为。应云由有此事。可为依信转成之也。

    疏有病无病(至)名为亲近。

    注此答亲近之第一也。论有四相。方得亲近。一疾安敬信。二问迎修敬。三什物随时。四随转自往。今此具有。两句一相。末句为结。其第四相。论云。于如法义若离。随自在转。此是随转。今引次下自往之文。自往问讯。自往听息。前有七问。已答前五。更有二答。六于法师。作五种悦意相。一宝。二眼。三明。四功德。五无罪。七由五五处。不作五种异意想。一于坏戒。二于坏族。三于坏色。谓丑陋等。四于坏文。五于坏美。此第六七。前已曾引。故此无也。

    疏次修无量(至)慈悲喜舍。

    注亦四十四。三镜。四行。如文可知。

    疏于其十方(至)名无缘慈。

    注见假有情。名有情缘。但唯见法。名为法缘。都无分别。名无缘慈。缘如为境。名无缘慈。谈根本也。

    疏于有苦者(至)余并同前。

    注舍若随增。但说处中。今依尽理。于三起也。末句是指法缘无缘。

    疏三无量中(至)后一利益。

    注此有两门。无缘等三。慈悲等四。假实虽殊。见有情同。其法亦尔。无分别智。二乘宁无。释曰。菩萨本为利他修故。便立本慈。二乘不尔。起想方是。

    疏次修惭愧。

    注菩提分品。有十五相。一修惭愧。二坚力持。三无厌倦。四知诸论。五知世间。六修四依。七无碍。八修资粮。九菩提分。十修止观。十一善巧。十二总持。十三正观。十四三等持。十五嗢柁南。四十四中。有前五门。此为第一修惭愧也。

    疏若有应作(至)随逐不舍。

    注论有二门。自性依处。今此具有。然不次第。先辨依处有其四种。是所羞处。一应作不随。二随不应作。三于覆己恶。四可悔不舍。

    疏应顾内身(至)修起于愧。

    注此明自性。内外分二。崇善拒恶。名为惭愧。由此于前四事羞耻。悔虽训慢。不是高举。但取无崇。

    疏次修坚力(至)坚持自性。

    注亦有二门。自性依处。此但自性。此有三义。制染。忍苦。勇猛为三。

    疏次观世间。

    注前越二门。心无厌倦。善知诸论。今当第五。善知世间。

    疏命浊有情浊(至)厌离怜愍。

    注昔科有误。由不见文。有科为十。亦有似误。今依伦科。论有二门。一了知世间。二随顺世间。于初门中。论有四门。一有情世间。二器世间。三作八观。四胜义观。今但有三。此第一也。浊为浊秽。不如先迹。下恶可厌。名之为浊。初即命根。为命浊体。不信憍慢无明懈怠五法。为有情浊体。若依同时。五蕴为体。除见及前五。余烦恼为烦恼浊体。五见兼不正知。为见浊体。四尘五蕴。为劫浊体。

    疏见器成坏修无常想。

    注此第二也。下有八观。为苦集灭道集爱味过患。及与出离为八。此为第三。此略不引。

    疏观自内身(至)而不坚执。

    注此第四也。作人无我。唯法假名。故是无我。法中论文。是依蕴处。今依六界。

    疏年德耆尊(至)如男女想。

    注下随顺世间。若依伦科者。论有四行。一化顺物情爱语行。二若识不识下。化称物机利益行。三化遂物心布施行。四化合时宜同事行。初中有二。初别明。后总明。此是别明。于中三明。对三品人。如文可知。所言俱者。年德二也。

    疏处尊见卑(至)摄受随顺。

    注此是总中。偏明居上。前有总明三品文也。

    疏若识不识(至)住不安乐。

    注此下利行。等为朋友。唯作利益及安乐也。今捡论文。有病无病。是在若识不识之前。

    疏离十四垢业(至)摄四善友。

    注亦是利行。离染摄善。言十四者。长阿含经。纂云。身口有四。煞。盗。淫。妄。恶因有四。贪。嗔。痴。怖。六损财法。耽酒。博戏。放荡。迷着。伎乐。恶友。言藏隐六方者。父母为东。师长为南。妻子为西。亲友为北。仆使为下。高德为上。心不憍举。住彼名藏。四恶友者。一如亲恶友。外伏内恶。二美言恶友。言顺意违。三敬顺恶友。心顺无谏。四为恶恶友。为诸恶友事。四善友者。一止非。二慈愍。三利人。四同事。中二但愍。与乐别也。

    疏分财平等(至)无枉毫厘。

    注此是布施。此有三义。审观已下。是第三义。不亏卖价。论有第四同事之文。今此不引。

    疏次修四依(至)证决定故。

    注此当论中之第六。门在四十四。

    疏以要言之(至)正所应学。

    注四无碍下。要有九门。今但指一。余在乃至。此下大意。辨菩提分。有十五门。论且指尔。准论上下。一切所修。为菩提因。并菩提分。遂言乃至。便宜犹至三十二相业。一切种妙智。在第五十究竟瑜伽建立品中。论云。云何一切种妙智。乃至当知此中若诸如来。或于能引无义聚法。或于非能引有义聚法。或于能引有义聚法非能引无义聚法总于如是一切法中。无颠倒智。是名如来一切种智。若诸如来。于其能引有义聚法。一切法中。无颠倒智。当如是名如来妙智。即于此中。若一切种智。若妙智。总合为一。名一切种妙智。有科此节在菩提分。此下在于大文总辨。恐非疏意。若以此文定属此品。何有三十二相业等之文。可思。

    疏以身语意(至)皆令现行。

    注此下之文。在四十三四摄品末。通论七品。亦有九门。此在第一。当自性门。论有三义。一现行。二最胜。三清净。此有前二三业现行。是其第一。于最胜中。复有二义。一广大。二无染。广大复三。一有情无别。二事无别。三时无别。普是有情。是第一也。于一切时。是第三也。修一切种。是第二也。无染复四。第一欢喜。二不损他。三见功德。四无悕望。文中悕字。论是希字。等字等取不望报等。已前标文。从此文势。向后而标。此之释文。却从布施。相影显也。大意但是菩萨所学之法。除初二时。皆是菩萨正所应学。菩提分也者。三持文。可知此意。第三说名菩提分持。辨能学十兼学行故。有将此下。于能学中。大文科出。初别辨诸行。后总科拣。可详次前以要言之。至王所应学。及向下文七意乐了。如是一切。名所学法。及此一段。举此六度。必是一段。通说一切菩萨所学。并得名为菩提分也。下七意乐。是意乐品。连下住品。下住品初有通条。已前之文。可以寻之。

    疏不净观等(至)皆如经说。

    注共二乘行。不观等修意皆别。昔科似误。此文却是在四十五。当第九门。菩提分中。别宜作同。论云。于三十七菩提分法。如实了知。而不作证。或字无差。论次下文。具说二修。于与字中。见其共义。论云。普于声闻三十七种。如实了知。及于大乘三十七种。皆如实知。能于其身。住修身观。不于其身分别有性。(云云)如彼。故是别也。虽同别修。必不作证。

    疏次应修愿(至)谓摄受正法。

    注自此已后。约五位明。于此品中。但有三门。自余随应。在于诸品。既是总论。非局此品。仍先愿者。五位之初。初发心故。仍言次者。次前文也。又论是当第三十故。问此资粮位。何无此门。答彼依三劫。以为三品之福智故。故此非也。

    疏复有三愿(至)护持正法。

    注初一自利。后一利他。后一为法。

    疏复有四愿(至)早得成就。

    注愿自愿他。随应通四。或唯利他。

    疏复有五愿(至)所有正愿。

    注此愿方是菩提分品。第十三门。四十五末。初通二利。次一利他。三四自利。二三准四。愿字宜重。

    疏五者大愿(至)皆发此愿。

    注十个愿字。即为十也。如文可知。第十愿速。与初故利。

    疏如上所说(至)通所修法。

    注结上修愿。云何与下修十法合。

    疏位别修者(至)亦修十力。

    注下有二十。初十法者。供养佛下。一句为一。十力当捡。

    疏如是余位(至)广说如经。

    注此文应与次前段合。

    疏然此位中(至)未已制伏。

    注分伏分别。俱生全末。故多散修。

    疏将入加行(至)先修三三摩地。

    注在四十五。十五门中。第十四也。有科下文。并属加行之方便修。宜应详之。不知将作何位收摄。应说此为资粮位后。趣后之修。当胜进行。应准千劫学威仪等。而以摄之。

    疏诸法有二(至)修空三三摩地。

    注且依一门。依三性辨。理更多门。如了义灯。

    疏此若但言(至)亦修非散。

    注言三摩地。此云等持。虽亦通散。此中约定。初后二门。如文可知。

    疏此位所修准义应悉。

    注前有三文。但通前三。

    疏次修四种(至)无主宰故。

    注四十六初。(嗢)柁南者。此中纂伦解云说也。伦又解云。或云总略义。或标相义。亦得名印。言二观无常者。论言诸行。疏约乘前诸行无常。转条。无常。应思。何故不云有漏。答显多苦也。

    疏修方便已(至)印修空相。

    注此言方便。或即资粮。若于加行四位之前。更有方便。应前标中合云。将入加行四善根位。前方便中。既直说云。将入加行。故须思之。

    疏修自利已(至)利他善巧。

    注第四十六功德品中。修五无量修成功德。准是上位。如何此修。答彼实是通。于此举之。资粮修习。得此功德。问只说此四善。何处修此。答且说观空。实亦观有。于所能取。相当处观。此言已者。义势而以位位。而以非四位了更别有位。说世第一。唯有一念。入见道故。

    疏为饶益故(至)四种有情。

    注问云何枢要六十二。答此开共住近住为二。利养恭敬。亦为二故。

    疏依处受化(至)世界差别。

    注十方无量。非取有情。

    疏有情在彼(至)诸法类异。

    注等恶无记。三性差别。

    疏即此有情(至)所调伏差别。

    注论依增数。自一至十。即五十五。一者应调伏。二者具不具缚。三者钝。中。利根。四者四姓。五者贪。嗔。慢。寻思行。六者在家。出家。未熟。已熟。未解脱。已解脱。七者轻毁。中庸。广显智。略开智。现所调伏。当所调伏。缘所引发。八者八部。九者如来。二乘菩萨所化。难易调伏。软语呵摈调伏。远近调伏。十者地狱。傍生。琰摩王。欲界天人。中有。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悉为菩萨所化。

    疏要由善巧(至)调伏方便。

    注依所调伏。随应方便。

    疏于加行位(至)已略解相。

    注初心少分。真相二位。

    疏从此位后(至)证十真如。

    注从见道后。此标四门。下但释三。

    疏十胜行者(至)皆此十胜。

    注福智料拣。如唯识论。

    疏方便善巧有十二种。

    注二种六也。

    疏悲心顾恋(至)此六为内。

    注一句为一。末句是结。前之三义。成后三义。

    疏令以少善(至)此六为外。

    注二句为一。末句是结。

    疏如是十二(至)二拔济。

    注前六后六。二利次配。回向菩提。故是自利。问既是慈心。顾恋有情。云何自利。答但说不舍。不见利相。故是自利。后六言令。皆是利他。又其前六。前三成后三。故是自利。

    疏愿有五种(至)二行利乐。

    注自利利他。如次配之。发心大愿。通其二利。受生利他。所行。正愿。是自利也。唯识疏判。即菩提愿。后四通利他。

    疏力有十种(至)二修习。

    注一处非处智力。二自业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根胜劣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生死智力。十漏尽智力。思择诸法。而修习之。并通二利。第三后三。是修习力。余之六种。是思择力。

    疏智证诸法(至)二成熟有情。

    注证已引安。亦即二利。

    疏于前所说(至)过前增胜。

    注过地前也。或地地过也。

    疏谓总求身(至)而随彼欲。

    注此却是前布施品文。别引上品所修之者。下戒等准无爱染心。而施与也。

    疏若求为过(至)终不遂彼。

    注宁施百千。与余众生。此为生过。下为无益。而不施与。

    疏施意若净(至)皆不应与。

    注自无悭心。名为净意。此中有三。一别有大利。二魔等来求。三痴狂来求。皆不应与。无并益故。

    疏若愍食吐(至)而行布施。

    注如得弃鬼。瑜伽此名通内外施。等取其余。通内外者。名为杂财。

    疏一切有恩(至)应行惠舍。

    注此中二事。一切有恩者。即父母等。下为第二。言未喻者。未晓喻也。虽已晓喻。令其欢喜。求者凶恶。为残害也。或是贱字。论中并无残字。贱字即云怨家恶友药叉罗刹。凶暴业者。言软等妻拏者。论云。不以妻子形容软弱。族姓男女。施来求者。令作奴婢。此中有二。一不为自厌软品施他。二不以上姓为下贱。此上布施。在三十九一切施中。

    疏宁犯性罪(至)怜愍煞之。

    注见一有情。若且存活。必造重罪。菩萨悲愍。不避自堕。遂乃煞之。此即无罪。

    疏暴恶宰官(至)夺废随还。

    注点字传差。合作点字。此是菩萨。见有宰官。增上暴恶。逼恼有情。遂黜或废。黜即贬。废即除。贬即暂。除即永。此上二句。下二句中。复有二事。合而为文。劫即盗贼。守即守护。监临主首。私取彼物。自受用者。于初劫盗。菩萨夺之。却还旧主。于后监主。菩萨与废。不令管守。亦无有罪。生无量福。

    疏无属系心(至)皆不应尔。

    注言无属者。是女人习淫者。求之即随。不尔不应纵其上义。出家菩萨。亦不应为。继字恐差。论是系字。问言母色名义云何。答少年之女。后当为母。从喻为名。犹如村邑有出产也。问出家岂无悲愍之心。答形相别故。就利多故。

    疏为拔他难(至)无量功德。

    注妄语即是八邪之语。用夺他难。然非为自离。问两舌。令不相和。粗恶恶口。毁骂令回。杂秽绮语。即歌唱等。随宜引摄。

    疏或现神通(至)令得利益。

    注此当饶益有情戒也。于中有二。且先一事。有造恶者。示现地狱。令彼见之。云与汝同。希离恶也。为彼无信。菩萨故问。彼拒不答。现通令怖。由是遂信。今捡论文。上是不信令怖。下有未信。但现善通。不须怖之。故置等字。此上戒文。在第四十。及四十一。一切戒中。

    疏若遭苦逼(至)勇悍无倦。

    注忍进合明。上二句通。下二句别。无异想者。无变异意。在四十二。一切门中。

    疏能住殊胜(至)还生欲界。

    注此是定也。在四十三。初之四句。是一切中。第二引发。方性二字。传者差也。论云。十力种姓。后之二句。第三难行。势相乘故。如是引也。意云由得十力种姓等持。不舍上定。再生欲界。

    疏能起胜义(至)境界无碍。

    注此是慧也。亦四十三。初之三句。当一切慧之第一也。论云。于无我性。或于真谛。将觉。正觉。已觉。今说地上。略初将觉。在前排度之中已引。论次下云。悟平等性。入大总相。究达一切所知边际。当此平等遍满总也。后之四句。即三难行。势有相乘。故如是引。于胜义觉。知法无我。平等性觉。即善调伏。遍满总觉。境界无碍。并通正已。

    疏于摄事中(至)二种俱非。

    注此有四句。有诸菩萨。是他同事。而不自现。与他同事。有诸菩萨。非他同事。而自显现。与他同事。俱同俱非。准此思作。上言是非。谈本实事同与不同。下言显现。即约随机。同不同作。故成四句。第一句者。事相虽等。谦下自隐。示居下位。第二句者。事实位高。现同下类。第三句者。事实相等。现与同作。第四句者。事实位高。不度下位。初之五句。是当第一。次下四句。是其第二。言怖畏者。下怖上也。狗见人怖。不可化之。遂现为狗。而化之也。论文极宽。论云。于甚深处。心生怖畏。人法俱深。下至狗也。所作之下。四句之文。是其第三。是化菩萨同位退者。后之二句。是其第四。舍利下位。

    疏于供养中(至)真行供养。

    注此四十四供养无量。唯无亲近供养十种。今可具足。佛即设利。等取制多。不言自他。即可通二。十方之中。通现不现。具足珍财敬。及以广大。或现通等。即是无染。真行可知。问得平等字。要何所用。论上无故。答义加显供设利罗等。至于十方是上位也。

    疏修无量中(至)亦名大悲。

    注此依初地。得十平等。举一正用。举证真俗。显作证修。结成无量。亦名大悲。言证真时。非要同时。

    疏缘微细苦(至)极清净故。

    注具四义故。名为大也。故并无痴。以之为体。

    疏修此心时(至)有堪能心。

    注下有八义。初义辨摄一切悲心。第二证悲意乐净故。是入初地。下有六义。望诸有情。一极亲厚心。二极爱念心。三欲作恩心。四无厌倦心。五代受苦心。六调柔自在。有堪能心。

    疏声闻已得(至)悲前行心。

    注此下翻前。不名大也。言前行者。有悲俱心。正拔苦也。有前行心。悲前方便。观其众生。大论说观百一十苦。声闻正悲。不如菩萨之前方便。

    疏由此熏修(至)堪忍众苦。

    注由大悲故。具摄六度。故说菩提由悲建立。

    疏又于十地(至)皆十行摄。

    注随增各一。如常易知。神通作业。偏入第十。

    疏唯说十度(至)受用法成就。

    注准障立也。初一障字。六通用之。令字两用。趣入解脱。是其二故。后一障字。四遍用之。施等诸善四字两用。施感富贵。戒感善趣。忍不舍生。进能增德。定令趣入。慧令解脱。方便无尽。愿即无间。力即决定。智受法乐。故及熟有情。又解趣入解脱。即目其慧。令者是定。或定为依趣。慧能证入。解脱字通。问常说持戒。感其尊贵。今何说施。答应通有能。又贵通二。富贵尊贵。尊贵是戒。

    疏十种障者(至)未自在障。

    注前十唯修。正当此用。后十兼见。便明无失。后十障者。便明十一二十二愚。一异生性障。一执着我法愚。二恶趣杂染愚。二邪行障。一微细误犯愚。二种种业趣愚。三暗钝障。一欲贪愚。二圆满闻持陀罗尼愚。四微细烦恼现行障。一等至爱愚。二法爱愚。五于下乘般涅槃障。一纯作意背生死愚。二纯作意向涅槃愚。六粗相现行障。一现观察行流转愚。二相多现行愚。七细相现行障。一微细现行愚二纯作意求无相愚。八无相中作加行障。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相不自在愚。九利他中不欲行障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辨陀罗尼自在愚。二辨才自在愚。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一大神通愚。二悟入微细秘密愚。十一佛地障。一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着愚。二极微细碍愚。广如唯识。

    疏十真如者(至)利乐事故。

    注地地证一。随诠显示。亦约初满。

    疏一切菩萨(至)修前诸行。

    注四十七卷。分品之中。说修此四。一切在家出家。二分修习。故是诸位。总修相也。有将此下。四相七意。自广修下。对持瑜伽。大文分之。依论排次。事实如此。然详来意。因菩提分而生之也。如五无量是功德品。不可依论排次科之。然应思思。问与七最胜。为同为异。答彼依相状。此约修心。

    疏一者善修(至)无罪修作。

    注此中四义。如文可知。

    疏二者善巧(至)应机说法。

    注除初标句。次有四句。摄九方便。一者背教除恼。二处中令趣。三已趣令成。四已熟令得。初句摄四。次句是一持犯观察。又次一句。是其正愿。后句摄三。为三乘故。此无第五。知于异论。或获利摄。

    疏三饶益者(至)别总随与。

    注依四摄事。或别。或总。

    疏四者回向(至)不希余果。

    注以前三门所集三世一切善根。并向菩提。更无余心。名为淳一微妙清净正信无心。(云云)。

    疏应以七相怜愍有情。

    注亦四十七随法瑜伽。在其增上意乐品初。说此七相。一无畏。二如理。三无倦。四无求。五无染。六广大。七平等。

    疏非怖畏彼(至)平等无限。

    注一句一义。如文可知。其第一义。非怖彼故。而与财等。希望即是爱染心也。至爱异熟。并此所遮。遭苦不舍。其心广大。

    疏如是一切名所学法。

    注此是大文。总结所归。如何子科。结上五位所修学法。皆是所学之行法也。非前法则。或是近结。虽文颇在四相修中。意乐品中。更全无此。详疏头尾。如是科也。

    疏三世菩萨(至)更无增减。

    注此下文更应大分。虽论是在四相之中。然此引意。明一切行皆如此也。

    疏诸出家者(至)真胜殊胜。

    注偏赞出家胜在家也。文亦分品。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