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陈隋国师智者大师撰

    百八三昧初门第四十七

    百八之数既多非可具列于后。

    次十喻而辩百八三昧者。菩萨若善以十喻。开晓其心。则所修十八空观。自然明了。以是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无染无著。则能出生诸菩萨百八三昧。诸佛三昧不动等。百则有二十。如是乃至无量三昧。于诸三昧。游戏自在。是诸三昧。不可思议。不与二乘之。所共也。今此百八。乃至无量。通名三昧者。三昧名通。犹同前翻释。但首楞严等。百八境界。体用微妙深广。故次而辩之。今于百八中。略出初三后一。以成次第章门百八等名相既多。岂可具辩。若欲遍知。当寻大智度论。

    一首楞严三昧 首楞严三昧者。首楞严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也。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住至处无能坏伏故。名健相三昧也。

    二宝印三昧 宝印三昧者。能印诸三昧。于诸宝中。法宝是实。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益。如佛语比丘。为汝说法所谓法印。法即是实。印即是解脱门。若三藏教门。以三法为法印。若摩诃衍教门。但有诸法实相一法印。与实相般若。相应三昧。名为宝印三昧也。

    三师子游步三昧。师子游步三昧者。菩萨得是三昧。于一切三昧中。出入迟速。皆得自在。譬如众兽戏时。若见师子。率皆怖摄。师子戏时。于诸群兽。强者则杀。伏者则放。菩萨亦如是。得是三昧。于诸外道。强者破之。信者度之。故名师子游步三昧。下一百四三昧。亦应如是。具出大智度论。若欲知之。自当寻彼论。

    一百八离著虚空不染三昧 离著虚空不染三昧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观诸法毕竟空。不生不灭如虚空。无物可喻。钝根菩萨。著此虚空。得此三昧。故离著虚空等诸法。亦不染著。是三昧如没在泥中。有人挽出。锁脚为奴。有三昧离著虚空而复著。此三昧亦如是。今是三昧能离著虚空。亦自离著。故名离著虚空不染三昧也。如是诸佛菩萨。无量不可思议诸三昧。是中应具列其名目。略释其相。是事云云。广出余法门也。

    五百陀罗尼初门第四十八

    五百之数既多非可具列于第下也。

    次诸三昧而辩陀罗尼门者。若依论解三昧。但是心相应法陀罗尼。或心相应。或不相应。故异于三昧。若法华所明。普现色身三昧。犹是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以三昧陀罗尼。既是相成之法。故次而辩之。此五百通名陀罗尼者。陀罗尼是西土之言。此土翻云能持。或言能遮。言能持者。集种种善法。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生。能遮不令起。故云能遮。又翻为总持。随有若名若义。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总持。今此五百。并有持遮总持之义。故通名陀罗尼。陀罗尼者。略说则有五百。广明则有八万四千。乃至无量。悉是菩萨诸佛所得法门。名义皆不与二乘人共也。今依大智度论。略辩三陀罗尼。以成次第章门五百之数。名义既多。岂可具辩。

    一闻持陀罗尼 得此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所谓十方诸佛。及弟子众。有所演说。一时能闻。忆持不忘。故名闻持陀罗尼。即是名持。

    二分别陀罗尼 得是陀罗尼。诸众生诸法。大小好恶。分别悉知。故分别陀罗尼。即是义持。

    三入音声陀罗尼 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声。不喜不嗔。一切众生。如恒沙等劫寿。恶言骂詈。心不增恨。一切众生。如恒沙等劫。赞叹供养。其心不动不喜不著。是为入音声陀罗尼。即是行持也。复有寂灭陀罗尼。无边陀罗尼。威德陀罗尼。随地观陀罗尼。华严陀罗尼。虚空藏陀罗尼。海藏陀罗尼。分别诸陀罗尼。明诸法义陀罗尼。如是等略说乃至五百陀罗尼。广明则无量陀罗尼。

    四摄初门第四十九

    一布施 二爱语 三利行 四同事

    次诸陀罗尼而辩四摄者。菩萨若内具诸三昧陀罗尼。自行既充。必须外引含识。同己所行之道。然大士利物广济。莫若四无量心。与四摄法。但四无量心。名目既已先辩。岂繁重出。四摄善巧接引之要。故次而明之。此四通言摄者。众生情所爱者。即是此之四法。若大士用此四法。同情接引。则物之所归焉。若众生依附。方乃导以大乘正道。而度脱之。故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

    一布施摄 菩萨以无所舍心。行于二种布施。能摄众生。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若为乐财众生。即以财施。而摄取之。若以乐法众生。即以法施。而摄取之。以此二施。能利益一切众生。既蒙恩利。因是生亲爱心。而随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檀布施摄也。二者施相。略如前檀波罗蜜中分别。

    二爱语摄 菩萨若以善软之言。随顺一切根情。安慰开喻。则一切众生之所乐闻。因是生亲爱心。依附菩萨。而随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爱语摄。

    三利行摄 菩萨随起身口意行。能令一切。各沾利益。众生既蒙胜利。以欣所得利故。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真理。故名利行摄。

    四同事摄 菩萨用法眼。明见众生根缘。故一切随有同欣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业。各使沾益。既巧同其事。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涅槃。故同事益物。名为摄也。

    六和敬初门第五十

    一同戒 二同见 三同行 四身慈 五口慈 六意慈

    次四摄而辩六和敬者。菩萨既能善用四种同情之法。摄得众生为成就。故必须久处。若不和同爱敬。则两不和合。不得尽成般若。是为魔事。若善用六和。则与一切冥同。必得善始令终。则能安立一切于菩提大道。故次四摄而明之也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名和敬。

    一同戒和敬 菩萨通达实相。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理。以戒方便。巧同一切。持诸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不断不常。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戒为和敬。

    二同见和敬 菩萨通达实相。不得诸法。不知不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方便巧同一切。种种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分别。增进开解。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见为和敬。

    三同行和敬 菩萨通达实相。无念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修种种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渐积功德。皆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行为和敬。

    四身慈和敬 菩萨住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与一切乐。故身与九道和同。亦知前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说身慈为和敬。

    五口慈和敬 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普出一切音声语言。与一切乐。故口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无上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口慈为和敬。

    六意慈和敬 菩萨心常在无缘慈三昧。以修于意。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心意。与众生乐。故意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如来藏理。未来必定当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说意慈为和敬。

    八种变化初门第五十一

    一能作小 二能作大 三能作轻 四能作自在 五能有主 六能远到 七能动地 八随意所作

    次六和敬而辩八种变化者。菩萨善住和敬之法。则与一切。犹如水乳。众生心既亲爱。故易可化度。若欲生物希有之信。必须现大神通。大神通者。即六通也。六通名目。并已前列。今不重出。但八种变化。自在之用。利物功深。二乘所不能测。故次和敬而辩之也。此八种通名变化者。变化之名一往既与前十四是同。无劳重释。而八种力用自在巧妙。非二乘所得。是以别出。故大涅槃经中以此八法。释于我义。

    一能作小 以变化力。能自作己之小身。亦化作他之小身。或化作世界所有小物。乃至皆如微尘。是为能作小。

    二能作大 以变化力。自化作己之大身。亦化作他之大身。或化作世界所有大物。乃至满虚空。是为能作大。

    三能作轻 以变化力。能自轻己身。亦轻他身。或轻世界及所有。乃至令如鸿毛。是为能作轻。

    四能作自在 以变化力。能以大为小。以小为大。以长为短。以短为长。如是等种种中。能作自在也。

    五能有主 以变化力。能化为大人。心无所下。降伏一切。摄受一切。于一切众生。而得自在。故名为有主。

    六能远到 以变化力。故能远到有四种。一飞行远到。二此没彼出。三移远令近。不往而到。四一念遍到十方。是为远到。

    七能动地 以变化力。能令大地六种震动。及十八种震动。故名能动。

    八随意所欲尽能得 以变化力。能得一身能作多身。多身能作一身。石壁皆过。履水蹈虚。手扪日月。能转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风。风作火。石作金。金作石。是为随意所欲尽能得。若涅槃明八自在。虽小异而大同耳。

    四无碍辩初门第五十二

    一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 三辞无碍智 四乐说无碍智

    次八变化而辩四无碍智者。菩萨若能现种种神通变化。则一切见者。无不信伏。众生既起敬信。若欲阐扬大道。必须无碍辩才。故次八种变化。以明四无碍智。此四通名无碍智者。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捷疾。分别了了。通达无滞。故通名无碍智也。

    一义无碍智 知诸法义。了了通达无滞。是名义无碍智。又能知一切义。皆入实相义。亦名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 法名一切义。名字为知一切义。故智慧通达。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又能以是法无碍智。分别三乘。而不坏法性。于所说名字语言中。无著无滞。亦是法无碍智也。

    三辞无碍智 以语言说名字义。种种庄严。言语随其所应。能令得解。所谓一切众生。殊方异语。若一语二语。多语略语。广语。女语。男语。过去未来现在语。如是等语言。能令各各得解。辩说无碍。一切闻者。悉解其言说。是为辞无碍智。

    四乐说无碍智 菩萨于一字中。能说一切字。一语中能说一切语。一法中能说一切法。于所说法。皆是真实。皆随可度者。而有所益。所谓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随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佉。而为说之。善赴机缘。言方无滞。闻者无厌足。菩萨以乐说辩力能住世。半劫一劫。乃至无量劫。辩说无尽。广利益一切。无有一句差机之过。故名乐说无碍智也。

    十力初门第五十三

    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

    次四无碍智而辩十力者。上之所明。多是菩萨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欲明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门。故次明十力不共等法也。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大菩萨亦分得此智力。但比佛小劣故没不受名。

    一是处非处力 佛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定相。从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从是因缘。不生如是果报。如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恶业尚不得世间乐。何况出世间乐。恶行生天。无有是处。恶行尚不能得生天。何况涅槃。五盖覆心散乱。虽修七觉。而得涅槃。无有是处。五盖覆心。虽修七觉。尚不能得声闻道。心无覆盖。佛道可得。况声闻道。如是等种种。是处不是处。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是初力也。

    二业智力 佛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果报。皆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二力也。

    三定力 佛知一切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三力也。

    四根力 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四力也。

    五欲力 佛知他众生种种欲。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五力也。

    六性力 佛知世间种种无数性。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六力也。

    七至处道力 佛知一切道至处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七力也。

    八宿命力 佛知种种宿命共相共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尽。我在彼众生中。如是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间。此间生名姓饮食苦乐寿命长短亦如是。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八力也。

    九天眼力 佛天眼净过诸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生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是诸众生恶身口意成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