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一之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间。为求禅定中乐及果报故。二者当修禅时。不能返照观察。生见着心。三者证诸禅时。即计为实不知虚诳。于地地中见着心生。四者从禅定起。若对众境还生结业。以是因缘。名为漏心。第二明无漏心。亦约四时中分别。一约发心者。二乘之人初发心欲修禅时。厌患世间不乐禅乐及求果报。但为调心则漏心自然微薄不起。因此能发无漏。二修行者。随所修禅悉知虚假能伏见着不生结业。三得证者。入诸禅定之时。若于定中发真空慧断诸烦恼。则三漏永尽。四从禅定起随所对境。不生见着造诸结业。以是因缘。名无漏心。前二心虽是有漏而为无漏作因。因中说果亦名无漏。第三明亦有漏亦无漏心。亦约四时中分别。一约发心者。此行人初发心欲修禅时。恛惶不定。或时厌离生死不乐禅乐。或生见着。悕望定乐。爱乐果报。以生厌故结业微羸。悕望定乐故增长烦恼。二约修行者。如不断善根人欲修禅时。是人虽成就信等五法不得名根。以其不能定伏结使故名亦有漏。生于信等善法故名亦无漏。三约得证者。七种学人入诸禅时。虽发真智结漏未尽故。名亦有漏亦无漏乃至退法罗汉亦有此义。所以者何。未得无生智故名亦有漏。得尽智故名亦无漏。四诸学人等从禅定起。随对众境随所断惑。未尽之处或犹生着故。名亦有漏。断惑尽处虽对众境结业不起。名亦无漏。第四释非有漏非无漏心。亦约四时中明。一约发心者。菩萨大士初发意欲修禅时。不为生死不为涅槃。则心不堕二边。二约修行者。菩萨修禅波罗蜜时。为福德故不住无为。为智慧故不住有为。三约得证者。菩萨入诸禅时。若于禅中发无生忍慧。尔时心与法性相应。不着生死不染涅槃。四菩萨从禅定起。随对众境心常不依有无二边。以是因缘。菩萨之心名非有漏非无漏心。第三料简法心。问曰。诸佛说一切法皆空绝诸言句。如摩诃衍论偈说

    般若波罗蜜  譬如大火焰

    四边不可取  邪见火烧故

    今云何作四句分别。将非堕戏论乎。答曰。佛法中不可得空。于诸法无所碍。因是不可得空故。说一切佛法十二部经。今说有四句无咎。譬如虚空虽无所有。而一切物依以长成。如摩诃衍论偈说

    若信诸法空  是则顺于理

    若不信法空  一切皆违失

    若以无是空  无所应造作

    未作已有业  不作有作者

    如是诸法相  谁能思量者

    唯有得直心  所说无依止

    离于有无见  心自然内灭

    今为开发行人方便知见。分别种种法门。故无句义中辨于句义。于理无失。故大品经云。无句义是菩萨句义。若汝欲离四句求解脱者。即还被无句缚。所以然者。如说有四句。无四句。亦有四句。亦无四句。非有四句。非无四句。汝尚不免无四句缚。岂得免亦有亦无等四句缚。当知了句非句。于句义无碍。而得解脱。非是离句求。于无句而得解脱。如天女呵身子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文字性离即解脱相。复次今明法之与心合为八句。回转分别。则有三十六句。若细历法而明即出无量句。若能于一句法通达一切句。则此辨若虚空无有边际。问曰。若尔何以不约法心各作五句。答曰。诸佛出世对缘化物。教门多约四句。如摩诃衍论中说。有四种悉檀。一世界悉檀。二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初有漏法心即是世界悉檀摄。二无漏法心即是对治悉檀摄。三亦有漏亦无漏法心即是为人悉檀摄。四非有漏非无漏法心即是第一义悉檀摄。是中相摄之意细寻可见。复次摩诃衍论。又于第一义悉檀中分别四门。如论偈说

    一切实一切不实  一切亦实亦不实

    一切非实非非实  如是皆名诸法实

    如是等但有四句。更无第五句。今约四句明法心可以类此。余经论中设有五句明义别有因缘。今取一途义便故。不约五句分别。问曰。此四种法心。法之与心有何等异。如有漏法有漏心。此法心为当各是有漏为当各非。故说漏若二各有者。法心合时应有二漏法起。若各无和合亦应无。答曰。今不得言二各是漏。亦不得言二法中各都无漏。何以故。若心即是漏。如阿罗汉。漏尽时。心应尽法亦如是。所以者何。若法定是漏者。圣人入根本四禅。亦应生漏。此四禅法未与心合。亦应自是漏。而圣人入四禅法不生于漏。四禅法未与心相应时。亦自无有漏法生。云何言法即是有漏。今言此漏不独在法亦不独在心。法心合时便有漏生。以有有漏故二处受名譬如仙药。人若服之即令得仙。而药之与人本各非仙。药人和合则便有仙。故药受仙药之名。人受仙人之称。若药不因人不名仙药。人不因药不名仙人。漏法漏心亦复如是。余三种法心义类尔可知。故阿难说示比丘。为舍利弗说偈

    诸法从缘生  是法说因缘

    是法缘及尽  我师如是说

    复次若谓有漏之法自有有漏法。若有漏之法由有漏心故有有漏法。若有漏法由法由心故有有漏法。若有漏之法不由法不由心故有有漏法。如此之计皆堕邪见。所以者何。若谓由有漏法故有有漏法者。即是自性有漏法。若是自性有漏法则应有无穷之漏法。以自性复有自性故。今实不尔。若谓有漏法不能自有。由有漏心故有者。即是他性有漏法。所以者何。若有漏法待有漏心为自性者。今有漏心待有漏法。岂非他性。若由他性而有有漏法者。他性若是有有漏法。则有漏法还是有漏法。更无心法之别。他性若非有漏法。非有漏法何能有有漏法。故知有漏法不由有漏心故有。若谓有漏法。由有漏法有漏心故有者。即是共有。若是共有则从自他性中。而有有漏法。若尔则一时应有二有漏法。今实不然。故知非自他共故有有漏法。若谓离有漏法离有漏心。有有漏法者。即是无因缘而有有漏法。从因缘有有漏法尚不可。何况无因缘而有有漏法。破因成假广说如止观有漏心亦如是。余三种法心亦如是。复次若有漏法。定是有漏法者。是有漏法即是生灭相续法。为生故生。为灭故生。为生灭故生。为离生离灭得生。若是生生即是自生。若由灭故生。即是他生。若由生灭故生。即共生。若离生灭而说生者。即是无因缘生。从因缘生尚不可。何况无因缘生。当知有漏生。毕竟不可得。若无生则无灭。若无生灭即无相续若无生灭相续则无有漏法。破相续假广说如止观。有漏心亦如是。余三种法心亦如是。复次若有漏法是生者。为生生故生。为不生生故生。为生不生故生。为非生非不生故生。若生生则是自性生。若不生生即是他性生。若生不生故生。即是共生。若非生非不生故生。即是无因缘生。从因缘生尚不可。何况无因缘生。是则于相待假中求有漏法生。毕竟不可得。若无生则无有漏。破相待假广说如止观。有漏心亦如是。余三种法心亦如是。当知有漏之法于因成相续。相待中各各四句。求毕竟不可得。若不可得。云何分别。有有漏法若无有有漏之法。而说有漏法者。当知但有名字。是中不应定有所依生。诸戏论破智慧眼。次明有漏心亦如是。若有漏法心如是。余三句法心亦如是。但以世间名字故。说名字之法。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无名之名故。曰假名问曰。若尔。云何分别法心之异。答曰。但以世间名字故。分别法心之别。是中无有定实。问曰。云何于名字中分别法心之别答曰。若知法心无所有但有名字。则还如上分别法心之相无咎 故大品经云须菩提。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复次如心数为法心王。为心受想行三阴及色阴。为法识阴。为心心相应法心不相应法及色法无为法。为法心法。为心所缘。为法能缘。为心能生。为法所生。为心所观之境。为法能观之智。为心法成于心心依于法。如是等于名字中。种种分别法心之别。虽作此分别。皆如幻化。无所取着同归一相。此义至下第十结会归趣中当广释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