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一之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翻禅。三阿毗昙中。用功德丛林以翻禅。第二释此三翻。即作二意。一别二通。若释别翻思惟修者。此可对因。何以故。思惟是筹量之念。修是专心研习之名。故以对修因。翻禅为定者。此可对果。何以故。定名静默。行人离散求静。既得静住。詶本所习故以对果。翻禅为功德丛林者。此可通对因果。如功是功夫。所以对因。积功成德可以对果。如万行对因。万德对果。因果合翻。故名功德丛林者。譬显功德非一。所以然者。如多草共聚名为丛。众树相依名为林。草丛小故。可以譬于因中之功小。林木大故。可以对果上之德大。此而推之。功德丛林通对因果。于义则便。第二通释禅。三翻并对因果。所以者何。如思惟修。虽言据因亦得对果。何以故。定中静虑即是思惟。乘上益下。故名为修。此可以数人九修中乘上修义为类故。于果中亦得说思惟。因中亦得说定者。如十大地心数。散心尚得言定。何况行者专心敛念。守一不散而不名定。故知因中亦得说定。因中亦得名功德丛林者。因中功义前已说之。由运功故即成行因之德。果中德义说亦如前。所言功者即是功用。果上有寂静离过。神通变化益物之用。故名为功。因之与果悉是众善功德之所成故。通言功德丛林。复次诸经论中。翻名立义不同。或言禅名弃恶或言疾大疾住大住。如是处不同。不可偏执。第二翻释不共名。不共名者。即是波罗蜜。亦为二意。一者翻名二者解释。就第一翻名中。略出三翻不同。一者诸经论中。多翻为到彼岸。二摩诃衍论中。别翻云事究竟。三瑞应经中。翻云度无极。第二释此三翻。亦为二意。一别二通。此皆对事理名义。第一别释。言到彼岸者。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菩萨以无相妙慧。乘禅定舟航。从生死此岸。度涅槃彼岸。故知约理定以明波罗蜜。言事究竟者。即是菩萨大悲为众生。遍修一切事行满足故摩诃衍云。菩萨因禅能究竟众事。禅在菩萨心中。名波罗蜜。此据事行说波罗蜜。言度无极者。通论事理。悉有幽远之义。合而言之。故云度无极。此约事理行满说波罗蜜。第二通释三翻。并得同对事理俱随缘化物。故立异名。所以者何。若言无相之慧。能度生死故为理行者。今言理中。有佛无佛性相常然。岂论无相之慧能度生死。终是就事作此说也。事究竟。亦是从理立名者。若缘理而起事行。当知说事究竟。亦是约理名波罗蜜。度无极亦未必一向就事理无极名波罗蜜。所以者何。诸佛随缘利物出没不定无极。或时对事。或时对理。岂有定准。当知三名理事互通。未必偏有所属。余例可知。释波罗蜜义。至下第十结会归趣中。自当广明第三料简。如摩诃衍论中云。问曰。背舍胜处一切处等。何故不名波罗蜜。独称禅为波罗蜜。答曰。禅最大如王。言禅波罗蜜者。一切皆摄。是四禅中。有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四无量心。五神通。练禅自在定。十四变化心。无诤三昧愿智顶禅首楞严等诸三昧。百则有八。诸佛不动等百则二十。皆在禅中。若诸佛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所有胜妙功德。悉在禅中。说禅则摄一切。若说余定则有所不摄。故禅名波罗蜜。复次四禅中智定等。故说波罗蜜。未到地中间禅。智多而定少。四无色定多而智少。如车轮一强一弱则不任载。四禅智定等。故说波罗蜜。复次约禅说波罗蜜。则摄一切诸定。所以者何。禅秦言思惟修。此诸定悉是思惟修功德故。当知诸定悉得受波罗蜜名如大品中。说百波罗蜜。亦说背舍胜处等。皆名波罗蜜。但四禅在根本先受其名。非不通于余定。问曰。上明禅定三昧波罗蜜等。为同为异。答曰。通而为论名义互通。别而往解四法名义各有主对。所以者何。根本四禅但名禅。非定三昧亦不名波罗蜜。无色但名定。非禅三昧亦不名波罗蜜。未到地禅中间。虽非正禅定。是方便故。或名禅或名定。非三昧亦不名波罗蜜。空无相等但名三昧。非禅定亦不名波罗蜜。背舍胜处。六通四辩等。具有禅定三昧等三法。而不名禅定三昧。亦非波罗蜜。九次第定具有三法但名为定不名禅三昧。亦非波罗蜜。有觉有观。及师子超越无诤等。亦具三法。但名三昧不名禅定。亦非波罗蜜。愿智顶等具有三法。但名禅不名定三昧。亦非波罗蜜。九种大禅。及首楞严等。并具四法。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即是波罗蜜。若用首楞严心。入前三法中。一切皆名波罗蜜。故百波罗蜜中。一切法门。皆名波罗蜜。今略对四法分别如前。若诸大圣善巧随缘利物。则言无定准解释(云云)。故诸经论中出没立名。其意难见不可谬执。而经论中。多约禅明波罗蜜者。以根本四禅是众行之本。一切内行功德。皆因四禅发。依四禅而住。是以独禅得受波罗蜜名问曰。禅波罗蜜但有一名。更有余称答曰。如涅槃中说。言佛性者。有五种名。亦名首楞严。亦名般若。亦名中道。亦名金刚三昧大涅槃。亦云禅波罗蜜。即是佛性。故知诸余经中所说。种种胜妙法门。名字无量。皆是禅波罗蜜之异名。故摩诃衍偈说

    般若是一法  佛说种种名

    随诸众生类  为之立异字

    若人得般若  戏论心皆灭

    譬如日出时  朝露一时失

    以此类之。禅名岂不遍通。若其禅定不具足摄一切诸法。则非究竟。何得名波罗蜜义。问曰。诸法实相首楞严及到彼岸等。唯佛一人方称究竟。菩萨所行禅定。云何名波罗蜜。答曰。因中说果故。随分说故。顿教所明发心毕竟二不别故。以如是等众多义故。菩萨所行禅定。亦得名波罗蜜

    明禅波罗蜜门第三

    行者善寻名故。自知其体。若欲进修。必因门而入。今略明禅门。即为三意。第一标禅门。第二解释。三料简。第一标禅门者。若寻经论所说禅门。乃有无量。原其根本。不过有二。所谓一色二心。如摩诃衍中偈说

    一切诸法中  但有名与色

    若欲如实观  亦当观名色

    虽痴心多想  分别于诸法

    更无有一法  出于名色者

    今就色门中。即开为二。如经中说。二为甘露门。一者不净观门。二者阿那波那门。心门唯有一门如经中说。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开色别立于心。此则禅门有三所谓一世间禅门。二出世间禅门。三出世间上上禅门。故大集经云。有三种摄心。一者出法摄心。二者灭法摄心。三者非出非灭法摄心。第二解释。此三门中。即各为二意。一别二通。第一别明门者。门名能通如世门通人有所至处。一以息为禅门者。若因息摄心。则能通行心。至四禅四空四无量心。十六特胜通明等禅。即是世间禅门。亦名出法摄心。此一往据凡夫禅门。二以色为禅门者。如因不净观等摄心。则能通行心。至九想。八念。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三昧等处。即是出世间禅门。亦名灭法摄心。一往据二乘禅门。三以心为禅门者。若用智慧反观心性。则能通行心。至法华。念佛般舟。觉意。首楞严诸大三昧。及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等。是出世间上上禅门。亦名非出非灭法摄心。此一往据菩萨禅门。以此义故。约三法为门。问曰。诸法无量何故但取此三为禅门。答曰。今略明有三意。故立三法为门。一如法相。二随便易。三摄法尽。一如法相者。如大集经说。歌罗逻时。即有三事。一命二暖三识。出入息者。名为寿命。不臭不烂。名之为暖。即是业持火大故。地水等色大臭烂也。此中心意名之为识。即是刹那觉知心也。三法和合从生至长无增无减。愚夫不了于中妄计我人众生。作诸业行心生染着。颠倒因缘往来三界。若寻其源本。不出此之三法。故以三法为门。不多不少二随便易。故立三法为门者。如因息修禅。则有二便。一疾得禅定。二易悟无常。以色为门。亦有二便。一能断贪欲。二易了虚假。心为门者。此亦有二便。一能降一切烦恼。二易悟空理。三摄法尽者。此三法是禅门根本故。所以者何。举要说三开即无量。如息门中或数或随或时观息。如此非一至处亦异。如色门中或缘外色或缘内色。或作慈悲或缘佛相。乃至得解实观。如此非一至处亦异。如心门中或止或观或觉或了。或觉了诸心入于非心。觉了非心。出无量心。或觉了非心非不心。能知一切心非心。如是缘心不同。至处亦复非一。故说三门摄一切禅门。此事至第七八释修证中方乃可见。第二通名三门者。此三法通得作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等禅门。所以者何。一如息法不定。但属世间禅门。何以得知。如毗尼中。佛为声闻弟子。说观息等十六行法。弟子随教而修皆得圣道。故知亦是出世间禅门。即大乘门者。如大品说。阿那波那。即是菩萨摩诃衍。故请观音经约数息辨六字章句。明三乘得道。此岂可但是世间禅门。二色法为门。亦不得但是二乘所行。不通大乘及凡夫外道。何以故。如涅槃中说。外道但能治色。不能治心。我弟子善治于心。故知凡夫亦得观色。大乘观色。如大品中说。胀想烂想等是菩萨摩诃衍。此岂可但是出世间禅门。三约心为门。亦不得但据菩萨。何以故。如外道亦观心。起四十八见。凡夫缘心入四空通。声闻者如涅槃说。我弟子善治心故。能离三界。此岂唯是出世间上上禅门。当知三门互通。但三种人用心异故。发禅得道亦各不同。此义至第九明从禅波罗蜜起教中。当广分别。第三料简通别二门。问曰。若尔者。何故如前分别。答曰。一切义理有通有别。教门对缘益物不同。异说无咎。复次前非了义之说。未可定执。问曰。三门互得通者。今就事中数息而学。得证九想八背舍自性等禅不。答曰。或得或不得。初学者不得二乘。学自在定者得菩萨。具足方便波罗蜜者。随意无碍。问曰。何故云初学不得。有人数息发九想背舍念佛慈心。此复云何。答曰。此发宿缘不正。因修得证。缘尽则灭谢。不进终不成就次第法门。至下内方便中明善根发相。当广分别。余二门类然可知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