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卷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但得五湖风月在,春来依旧百华香。

    新注此段,恐人疑云:既离相施,则无福报。故佛告离相之施,其福转多。良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性空无边,施福无边,故举十方虚空以为喻也。论云:其义有三:一、遍一切处,二、宽广高大,三、究竟不穷。已上答降伏安住问竟。

    ○如理实见分第五

    行行皆如,谓之实见,故受之以如理实见分。

    新注: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此疑从前之不住相布施来,一经始终二十七疑,此第一断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色身即有相,法身即无相。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见;法身者,无有形段,非有青黄赤白,无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见,慧眼乃能见之。凡夫但见色身如来,不见法身如来,法身量等虚空,是故佛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知凡夫但见色身如来,不见法身如来,故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相。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一切善恶,尽由法身,不由色身。法身若作恶,色身不生善处;法身作善,色身不堕恶处。凡夫唯见色身,不见法身,不能行无住相布施,不能于一切处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众生。见法身者,即能行无住相布施,即能普敬一切众生,即能修般若波罗蜜行,方信一切众生同一真性,本来清净,无有垢秽,具足恒河妙用。

    须菩(至)身相。且道只今行住坐卧是甚么相?休瞌睡。颂曰:

    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山岭莫寻山。

    鹦吟燕语皆相似,莫问前三与后三。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如来欲显法身,说一切诸相皆虚妄。若见是一切诸相虚妄不实,即见如来无相之理也。

    佛告(至)如来,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么处?颂曰:

    有相有求俱是妄,无形无见堕偏枯。

    堂堂密密何曾问,一道寒光烁大虚。

    新注前段,说无住相施,降伏其心,是成佛之因也。恐善现疑佛果是有为身相,故佛问云: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善现悟佛问意,乃答不可以身相见。然有相者,应身也。无相者,法身也。法身是体,应身是用。若知用从体起,应即是法也,所以无相。故论云:如来所说,相即非相。若能了达此意,则一切世间之相,无非真如无为佛体。故佛印可善现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见而信之,善根深固,故受之以正信希有分。

    新注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此疑从前两段经文而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问:此法甚深,难信难解,末世凡夫,智慧微劣,云何信入?佛答在次下。

    新注论云:无住行施,因深也;无相见佛,果深也。因果之法既深,疑末世在迷钝根众生,不如是能生信心。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须菩(至)为实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颂曰:

    三佛威仪总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

    若能信得家中宝,啼鸟山华一样春。

    新注:佛答:末世自有具福慧人,闻此般若,能生实信。言后五百岁者,大集经中云有五个五百岁,今乃最后五百岁时也。持戒,戒也;修福,定也;生信,慧也。三学俱备,能生实信。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于我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持大乘无相戒,不妄取诸相,不造生死业,一切时中心常空寂,不被诸相所缚,即是无所住心,于如来深法心能信入,此人所有言说真实可信。何以故?此人不于一劫、二劫、三、四、五劫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劫种诸善根。是故如来说:我灭后后五百岁,有能离相修行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二、三、四、五佛种诸善根。何名种诸善根?略述次下。所谓于诸佛所,一心供养,随顺教法;于诸菩萨、善知识、师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长之处,常行恭敬,承顺教命,不违其意,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贫苦众生,起慈愍心,不生轻厌,有所须求,随力惠施,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恶类,自行和柔忍辱,欢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息刚戾心,是名种诸善根。于六道众生,不加杀害,不欺不贱,不毁不辱,不骑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饶益,是名种诸善根。信心者,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信自身中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与诸佛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能成佛,是名清净信心也。

    新注:若论实信之由,从多佛所已种善根,闻此大乘之法,则能生信。至于一念少时生信,亦从佛所种诸善根而然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当知(至)福德种瓜得瓜种果得果。颂曰:

    一佛二佛千万佛,各各眼横兼鼻直。

    昔年亲种善根来,今日依前得渠力。

    须菩提!须菩提!

    着衣吃饭寻常事,何须特地却生疑。

    新注信心生,一念诸佛悉皆知。凡有众生闻是章句,乃至一念净信,佛智、佛眼无不知见,所以得福无量。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若有人于如来灭后,发般若波罗蜜心,行般若波罗蜜行,修习悟解得佛深意者,诸佛无不知之。若有人闻上乘法一心受持,即能行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著之行,了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无我者,无色、受、想、行、识也;无人者,了四大不实,终归地、水、火、风也;无众生者,无生灭心也;无寿者,我身本无,宁有寿者?四相既亡,即法眼明彻,不著有无,远离二边,自心如来自悟自觉,永离尘劳妄念,自然得福无边。无法相者,离名绝相,不拘文字也。亦无非法相者,不得言无般若波罗蜜法。若言无般若波罗蜜法者,即是谤法。

    新注:此顺释生信得福之故。若有四相,生信不深,得法不广,其福德无量者,为无四相也。无法相者,相执空也。亦无非法相者,性执空也。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

    何以故(至)人众圆同大虚无欠无余。颂曰:

    法相非法相,开拳复成掌。

    浮云散碧空,万里天一样。

    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取此三相,并着邪见,尽是迷人,不悟经意。故修行人,不得爱着如来三十二相,不得言我解般若波罗蜜法,亦不得言不得般若波罗蜜行而得成佛。新注此一节,是返显违经非福。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生寿者(至)取非法金不博金水不洗水。颂曰:

    得树攀枝未足奇,悬崖撒手丈夫儿。

    水寒夜冷鱼难觅,留得空船载月归。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者,是般若波罗蜜法;非法者,生天等法。般若波罗蜜法,能令一切众生过生死大海;既得过已,尚不应住,何况生天等法而得乐着?

    以是义(至)非法水至成渠。颂曰:

    终日忙忙,那事无妨。不求解脱,不乐天堂。

    但能一念归无念,高步毗卢顶上行。

    新注: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该乎生、法二执。生即众生假名也,法乃五阴实法也,亦名我所。此二执中,各有性、相二执。此二执,非性、相二空妙观不能破也。故龙树云:于生于法,破性破相。谓于假名中,破性、相二执;于实法中,亦破性、相二执也。不应取法者,忘能观之智也;不应取非法者,忘所观之境也。所观如病,观智如药,境智俱泯,如病去药忘也。言如筏喻者,筏乃渡河之具,到岸则不用之。借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得无说分第七

    无得之得,是名真得;无说之说,是名真说。故受之以无得无说分。

    新注: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此疑从前第一疑中,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新注向说不可以身相见佛,佛非有为,恐有疑,云何故释迦树下得道诸会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阿耨多罗非从外得,但心无我所即是也。祗缘对病设药,随机宜为说,何有定法乎?如来说无上正法,心本无得,亦不言不得,但为众生所见不同。如来应彼根性,种种方便开诱化导,俾其离诸执着,指示一切众生妄心生灭不停,逐境界动,于前念瞥起,后念应觉,觉既不住,见亦不存。若尔,岂有定法为如来可说也?阿?者,心无妄念;耨多罗者,心无骄慢;三者,心常在正定;藐?者,心常在正慧;三菩提者,心常空寂。一念凡心顿除,即见佛性。

    须菩(至)可说寒则言寒热则言热。颂曰:

    云起南山雨北山,驴名马字几多般。

    请看浩渺无(性情)水,几处随方几处圆。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恐人执着如来所说文字章句,不悟无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如来为化种种众生,应机随量,所有言说,亦何有定乎?学人不解如来深意,但诵如来所说教法,不了本心,终不成佛,故言不可说。口诵心不行,即非法;口诵心行,了无所得,即非非法。

    何以(至)非法是甚么。颂曰:

    凭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

    廓落太虚空,鸟飞无影迹。

    咄!

    拨转机轮却倒回,南北东西任往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深浅,故言差别。佛说无为法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是无相,无相即无起,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皎,鉴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佛性。佛即是觉,觉即是观照,观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又本云:圣贤说法,具一切智,万法在性,随问差别,令人心开,各自见性。

    所以(至)差别。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颂曰:

    正人说邪法,邪法悉归正。

    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

    江北成枳江南橘,春来都放一般华。

    新注:真如法体,离有无相,离言说相,岂可以耳闻心得耶?当知树下得道,诸会说法,但应身耳。其报身法身,无得无说。然应即法报,说即无说。是故不可以有取,不可以无取也。善现解佛问意,即答以无道可证,无法可说。何以故下,又自徴释。由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言非法者,不可以有取。言非非法者,不可以无取。由不可取,故不可说。然如来垂应有证有说者,盖得非有非无之体也。一切贤圣者,三世十方佛菩萨也。以,用也。无为乃自证之理,真谛也。差别乃化他用,俗谛也。诸佛说法,不离二谛,吾佛亦然。

    ○依法出生分第八。

    无得无说,怖于沉空,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故受之以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福德虽多,于性上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利,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践履佛行,即非福德性。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佗人说,其福胜彼。

    十二部教,大意尽在四句中。何以知其然?以诸经中赞叹四句偈,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以摩诃般若为诸佛母,三世诸佛皆依此经修行,方得成佛。般若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师所学曰受,解义修行曰持。自解自行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佗。功德广大,无有边际。

    须菩(至)胜彼事向无心得。颂曰:

    宝满三千及大千,福缘不可离人天,

    若知福德元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此经者,非指此一卷之文也,要显佛性从体起用,妙利无穷。般若者,即慧也。智以方便为功,慧以决断为用,即一切时中觉照心是。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觉照生,故云此经出也。

    何以故(至)经出。且道此经从甚处出?须弥顶上大海波心。颂曰:

    佛祖垂慈实者权,言言不离此经宣。

    此经出处还相委,便向云中驾铁船。

    切忌错会。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说一切文字章句,如标如指。标指者,影响之义。依标取物,依指观月。月不是指,指不是物。但依经取法,经不是法。经文则肉眼可见,法则慧眼能见。若无慧眼者,但见其文,不见其法。若不见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意,则诵经不成佛道。

    须菩(至)佛法能持蜜果子换汝苦葫芦。颂曰:

    佛法非法,能纵能夺,有放有收,有生有杀。

    眉间常放白毫光,痴人犹待问菩萨。

    新注:此乃较量持说功德。佛乃发问:假如人以大千世界七宝为施,其福多不?善现会意,答云:甚多。盖此福德,离福德自性,故言多也。然世间布施福报,乃有漏因果。受持此经,为人演说,能趣菩提,所以其福胜彼。言乃至四句偈者,举少以况多耳。其故何哉?盖诸佛之身,及所证之法,无不从是般若而生。般若称为佛母者,良有故也。然犹恐于此取着,故告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果虽有四,相本无二,故受之以一,相无相分。

    新注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此疑从第三疑中不可取说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须陀洹者,梵语,唐言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尘,一向修无漏业,得粗重烦恼不生,决定不受地狱、畜生、修罗异类之身,名须陀洹果。若了无相法,即无得果之心;?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须陀洹,故言不也。

    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流者,圣流也,须陀洹人也。离粗重烦恼故,得入圣流而无所入,无得果之心也。须陀洹者,乃修行人初果也。

    新注: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此声闻所证初果也。已断见惑,离四趣生,预入圣人之流,故云入流。言无所入者,是不著于所入之流,又不著于六尘境界,故言不也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者,梵语,唐言一往来。舍三界结缚,三界结尽,故名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来,往来从天上却到人间生,从人间却生天上竟,遂出生死,三界业尽,名斯陀含果。大乘斯陀含者,目观诸境,心有一生灭,无第二生灭,故名一往来。前念起妄,后念即止,前念有着,后念即离,故实无往来。

    新注:梵语斯陀含华一往来,此声闻第二果也。盖欲界有九品思惑,前六品已断,后三品未断,更须欲界一度受生,故云一来。言实无往来者,谓不著于往来之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语,唐言不还,亦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见可欲之境,内无欲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来。而实无来,亦名不还。以欲习永尽,决定不来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至)那含诸行无常一切皆苦。颂曰:

    三位声闻已出尘,往来求静有疏亲。

    明明四果元无果,幻化空身即法身。

    新注: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此声闻第三果也。断欲界思惑尽,不来欲界受生,故曰不来。言实无不来者,谓不着不来之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名阿罗汉。阿罗汉者,烦恼永尽,与物无诤。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诤。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梵语,唐言无诤。无烦恼可断,无贪瞋可离,性无违顺,心境俱空,内外常寂。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新注: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此声闻第四果也。此位断三界烦恼俱尽,究竟真理,无法可学,故名无学。言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者,谓不著于无学果位,若著于此,即着四相也。此一段,明四果离著。论云:向说无佛果可成,无佛法可说,云何四果各取所证而说?恐起此疑,故佛约此而问,善现皆答以离着,深会佛之意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何名无诤三昧?谓阿罗汉心无生灭去来,唯有本觉常照,故名无诤三昧。三昧梵语,此云正受,亦云正见。远离九十(六五)种邪见,是名正见。然空中亦有明暗诤,性中有邪正诤,念念常正,无一念邪心,即是无诤三昧。修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若有一念得果心,即不名无诤三昧。

    须菩(至)罗汉。把定则云横谷口,放行也月落寒潭。颂曰:

    唤马何曾马,呼牛未必牛。

    两头都放下,中道一时休。

    六门迸出辽天鹘,独步乾坤总不收。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阿兰那,梵语,唐言无诤行。无诤即是清净行,清净行者,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诤,有诤即非清净道。常得无所得心,即是无诤行也。

    世尊(至)那行认着依前还不是。颂曰:

    蚌腹隐明珠,石中藏碧玉。

    有麝自然香,何用临风立。

    活计看来恰似无,应用头头皆具足。

    新注:此乃善现引自己所证离著,令人生信也。然善现所证之果,不过无学,而世尊特称其为第一者,以无诤故也。梵语阿兰那,华言无诤。无诤者,谓离二障:一者、惑障,二者、智障。离智则不著于法,离惑则不著于非法。言实无所行者,谓不著于所行之行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