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佛说阿弥陀经直解正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前言光明无量。是无量中之一义也。今表寿命亦无量也。然佛寿无量者。因佛随机所现。无可定数。以无定数中。强举一二。寿有三者。一曰应寿。二曰报寿。三曰法寿。所云应寿者。示同生灭。有始有终也。报寿者。一得永得。有始无终也。法寿者。非寿非不寿。无始无终也。故谓阿弥陀佛。是无量劫前古佛现身说法。不计次数。至今尚乃现在其前。可知佛之寿命。似乎可限。则天人莫能测数。此谓有量之无量也。况佛寿命。至为久远。不局常数。可谓无量之无量也。所云及其人民者。巧用倒装语句。佛为法王。不言大众。而曰人民。非谓佛寿无量。以及人民寿命。亦无量也。故以阿僧祇劫通收言之。阿僧祇劫。即无数也。以无数倍言之。即无量无边云耳。彼佛自性常照。自性常寂。亘古亘今。寂照不二。当云寿命无量之无量。岂不是阿弥陀佛耶。虽无量劫前古佛。现在十万亿佛土之外。而实于此娑婆世界。众生心中。结跏趺坐。俨然不动。真常独露。何以人人见面不相识。咄。心本是佛。自昧自心。佛本是心。自迷自佛。今人若谓不愿。当面错会。直教昼夜弥陀十万声。自然一刹那中。必定见佛。

    △道成远劫。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前言已悉彼佛德胜之义。未审彼佛成道以来。经几多时已。经云十劫者。即是无量无边之数。不言无量无边。以十劫云耳。世尊所云于今十劫者。只为一时应机应感之说。实非究竟实数之言。况彼佛。成道于今。莫可算数。如法藏比邱。修行成道。即阿弥陀佛是也。又悲华经云。有转轮王。名无诤念。供养宝藏如来。时王修道。蒙佛授记云。尔当过恒河沙劫。于西方世界作佛。国名安乐。此王今为阿弥陀佛是也。又大乘方等总持经云。有净命比邱。供养彼佛成道。即今阿弥陀佛是也。又贤劫经云。云雷吼如来时。有王子。名净福报众音。供养彼佛成道。即今阿弥陀佛是也。又无量印法门经云。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国王。名胜威。供养彼佛成道。即今阿弥陀佛是也。又法华经云。大通智胜如来时。有十六王子出家求道。悉皆成佛。第九王子。即今阿弥陀佛是也。可知弥陀屡次如是应机说法者。亦难尽举。以上数条皆无量劫前古佛。应现一时。故论十劫者。约数而已矣。切莫执定十字上论之。然此说。世人亦是难信之语。若有所疑。其疑且止。所谓佛成远近。何劳苦究。只宜究明自性为要。毕竟何以谓之自性。何以谓之自性是佛。若自性未明。己之生死大事。更急于论佛之远近万倍矣。但今人皆为错用心。常在尘轮来往。虽然一体欠明。宜于急处先办。如宋时。杭州仁和县人。范俨。非但绝心世务。家业亦忘。惟云我是寄客。光阴寸惜。专心念佛。一日忽见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降临。即放金色毫光。报俨云。汝于来朝卯时。当赴彼岸。越一夕。见佛迎往。即坐化。要知古人。路头看得清正。有此一日。今人何勿如他。一心念佛。

    △通示化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前文叠举极乐国中圣主。已洞鉴矣。然主必有伴。伴者。即声闻弟子也。皆是四果中贤圣。即名阿罗汉。四果者。一曰须陀洹果。入生死流。修无漏果。不堕四生。而入圣流。乃初果声闻也。二曰斯陀含果来从天上来。住从人间住。生从人间生。去从天上去。目睹诸境。未尽生灭。乃二果声闻也。三曰阿那含果。决定不从欲界受生。无法可学。乃三界声闻也。四曰阿罗汉果。心境俱空。不受后有。乃四果声闻也。后有者。即来生也。以上所论四果。非谓指出四人。乃言分说四种果位之义。况佛之伴侣。举莫能尽。故经云。非是算数可知。甚言其多也。是故诸圣。喻如海水。渊源难量。所云诸菩萨众者。亦是不可算数能知。故经云。亦复如是也。及至多众未来成佛。即出下文一生补处。可知极乐国中。三乘贤圣。共仰一佛。真俗二谛。同出一心。一心了然。福足慧足。今人想到闭眼之后。茫然无居之苦。自然生前。愿修菩萨作伴之事。欲生彼国。须从念佛。检点自心。一日之中。几心从善。几心从恶。几心念报三宝天地。几心念报  皇恩佛德。几心念报父母师长。几心降伏烦恼魔怨。几心修学菩萨道业。几心了悟无常苦空。几心忍苦建立佛法。几心愿成佛时广度群迷。几心持戒发愿礼佛。几心燃灯烧香散华。每日如是检点。则知以上数语。从者少。背者多。尽在情缘上。杂知杂解去也。所以昔有一僧。专修净业。亦为检点逆顺之心。以黑白二豆为记。生一善心。取一白豆。生一恶念。取一黑豆。从朝至暮。取黑者多。每晚记数。必致痛哭流涕。未及一年。纯取白豆。黑者不取已。是僧临终。异香满室。天乐迎登净土。或问曰。求生极乐。何故必具如是好心耶。答云。孟子曰。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学佛之道。从佛之行。即心是佛矣。

    △总结理义极乐。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上文所言。光明显德。声闻弟子菩萨。力行种种庄严。皆以阿弥陀佛愿行功德成就实相。亦如日月光华。普天匝地。照破众生一切迷闇。以致人人发菩提心。当来必竟成佛。

    △觉了大众。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致。

    又者承上文言至。彼土众生。皆已生矣。此生者。谓国中久修上众。个个得入无生位。永证阿鞞?致也。阿鞞?致者。即名不退转地。佛之智海。含润能具。有进无退也。凡声闻菩萨。俱以清净智海生。人天不动众。不动者。即不退转也。然不退位者。分有上下。上者自性常住。与佛无二。寿命永劫。此乃不退之不退也。下者有三义。一曰若破见思。则永不失超凡之位。为之位不退地也。二曰伏断尘沙。永不失菩萨之行。为之行不退地也。三曰无明已破。永不失中道正念。为之念不退地也。尽是有进无退。故云皆是阿鞞?致也。是诸上众。悉具三十二相。诸根明利。直至成佛。不受恶趣。此非念佛之力。不能如是。今人若能守持念佛之法。得生彼国。亦住不退地位。仗斯飞升胜妙捷径之法。顿离苦多乐少。生灭无常之位。岂非快乎。所以念佛往生。人人要事。只此娑婆世界众生。果能心心念佛。心心观西。以至临终痛苦逼迫之时。惟有思往极乐念佛之心在。真为不退转地中第一人耳。

    又云三十二相者。一持净戒。二修施业。三不欺众生。四护正法。五不坏他众。六妙服奉施。七净饮食施。八喜闻佛法。九覆载他过。十修善法。十一善化众生。十二救护怖畏。十三见事乐助。十四常修十善。十五常施病药。十六庄严善法。以上为因。以下是果。一生心平等。二和合无诤。三珍宝自得。四三业净。五护品过。六成就功德。七常软语。八修慈心。九至心求道。十赞他功德。十一敬父母师长。十二乐说法。十三施敷具。十四离说世事。十五受师友教。十六不恶加生。

    △往生上首。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其中者。承上文而言。彼国众生。非惟住不退地者甚莫限数。内有补处菩萨。亦不可以算数能知之众。更胜于已住不退地人之广。无可比之。曰若阿僧祇劫也。但此说人亦难信。何故。前云西方胜境。树网莲池宫殿众宝众鸟种种庄严。不可限数。可谓多之极也。祇恐彼国中亦不能安置许多人物矣。答云。只如人问娑婆世界中人有若干。即覆云亦不可以算数所能知。然此土人物。皆知甚多。尚且地广人稀。此何疑耶。佛云一生补处者。非言现世众生轮回之一生。只云菩萨道果一生。次补佛位也。道果一生者。则如三果声闻。未尽有生。阿罗汉果。方断后有。虽断后有。未为成佛。故云一生补处。即补入不退转地。此谓转佛位也。世尊以上众之中。复呼出一生补处之众生者。更有深心劝望同入不退转地。以待正补佛位也。或问曰。则如慈氏菩萨。将来所补极位也。观音菩萨。将来所补彼国也。势至菩萨。次补于后。未知众生成佛。补于何处。答云。补者不必定论弥陀之处。十方世界无尽。诸佛涅槃无尽。菩萨补处亦无尽。住彼国中。以待补处。岂为不可云乎。如果今人定愿作佛。秪在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上。讨个分晓。顿知自性自佛。亦是一生补处。足见佛恩念护众生。无一人失落。可谓超越殊胜之极至矣。或问曰。众生与佛无情。因何佛爱众生至于如此耶。答云。非独佛心如是。如孔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我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即佛之心与。可知古圣先贤。深恩教化。愿人早离苦海。以补佛位。人须系念圣恩。速将一句佛号。日念夜念。念念是谁。如是念。如是审。一朝桶底脱时。正入不退转地。既入后。心更精进。以保永不退转。方为绍隆佛种。

    △复劝发愿力行。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上文所示正法。以理修行。今言复劝力行正法也。众生得闻是经。应当实发大愿。愿生彼国。此为第一重劝。若谓劝者。即斯经中。反复言之。劝闻。劝信。劝愿。劝行。极其至也。于今又劝发愿者。佛因众生。行而不实。因愿不真。故出此言。于今略叙四则。发引起愿。一则今当最初闻是经者。依修极乐胜妙利益之说而发愿也。二则闻是经者。已知一心持名。决定往生之说而发愿也。三者闻是经者。是闻持名佛护不退菩提之说而发愿也。四则闻是经者。信更实信有愿必成之说而发愿也。即知佛说此经。言言反覆。句句重劝。闻闻转深。愿愿倍切。悯物情深。诲人不倦。以此信愿行三者。即净土资粮。切须充足无欠。真是实信实愿实行。方成不可思议功德。故阿弥陀佛。广度众生。亦由四十八愿。普贤菩萨。尚有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及见观音势至文殊菩萨等。各有愿生净土往生章句也。三界因果。悉随愿转。则如愿受天乐。贫母生天。愿作冥主。则岳神治鬼。读书者。名题金榜。务农者。乐利田园。众生欲往极乐。惟仗信愿力行则能到也。可知宋时。临安县人。慈云忏主尊者。学行高古。名冠两浙。专志净土。常行般舟三昧。九十日不坐不卧。唯一心念佛。神劳致染血症。后入道场。两足皮裂。师更誓愿。以死为限。忽于定中。见观音垂手。指着师口。引出数虫。以甘露水注入师口。自后病愈。身心倍觉清宁。专心不二。至晚年一日见佛迎接上生化之。又宋时。时居士吴子才。致仕之后。愿生净土。预置一棺。夜卧棺中。令童子。每夜五更击棺而歌曰。吴子才。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后无疾念佛而化。凡有往生。皆因愿成。今人念佛。不得直往彼国者。犹欠信愿力行。因信浅愿微。行多往少。如或愿不坚固。即思现生身受一切病苦。老悖龙钟。或出错言。被人责罚。起一恶念。难免阎王拷打。一旦命终。诸根败坏。至亲骨肉。袖手旁观。珍宝家业。悉为他物。如是追忆。即今我生极苦之中。愿力可坚。故云行从愿出。愿从信生。信从厌苦羡乐。信具实信。人若专修净业。得生彼国者。非惟佛是最亲父母。而且永离一切苦患。虽云彼国十万亿程之遥。惟祈信愿行三无欠者。净土即在咫尺。故经云。西方即此土。此土即西方。然这二句。却有一重关口。非是一番信行。焉能透过。因此难信难行之法。所以佛为劝愿。劝人念佛。所劝求往彼国者。譬之为客他乡。应归故里。若人必欲同归极乐者。悉照古人立一定愿。岂无佛国之分耶。

    △出其所以。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此说因前文劝人发愿。愿生彼国。因彼国中。有诸上善人同会一处故。人若得生彼国已。则入如是胜会中。人所难遇。故当求生彼国。人所应分。或问曰。娑婆世界亦是佛邦。何必远生他国耶。答云。国有三义。一者。或有国土。人畜鬼狱之所共居。未必皆人故。二者。或有国土。虽纯人所居。未必皆善故。三者。或有国土。虽纯善人所居。未皆上善故。今曰诸上善人者。不独为人中之善。而乃善中之善也。如上所列声闻菩萨。乃至补处诸上善人之所。今人亦得往彼。即与俱会一处。观音势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贤亲为胜友。况今我人卜居。犹择里仁。身后反不求生佛国耶。若人欲与诸佛菩萨。同登一处者。速发大愿。实行念佛。一日身赴佛国。正似笼鸟逃飞。以凡作圣。如农夫作相。举眼动步。无非贵人队里。

    △拣示余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此说。因上文。秪言凡群易成道果。未云皆有福德之所易也。只恐福少之人。虽有善聚。犹或难亲。何况最上善人之会。岂可少善少福。而得与也。若谓入道之要。发菩提心。刻苦持名。心心无违。为之正行。兼修万善福德。为净土之助行。但修万善福德而不持名者。必无净土之往。彼国非慧莫能至也。专心持名。而少万善福德者。必不能为极果。彼国非无善无福而作佛也。如有正行。兼有助行。自然不久成佛。秪修助行。而无正行者。此乃人天小果有尽之因。未免一朝大失。只有正行。而无助行者。虽无极果。此乃小失。虽有小失之患。然一生补处之流。亦可有望。何故。昔佛世时。有一老人。来求出家。其时舍利弗。诸大弟子等。俱不允度。观彼多劫。则无善根故。佛乃自度老者。即证道果。佛告诸大弟子曰。此人于无量劫前。乃作采薪人。遇猛虎逼极。大怖上树。口称阿弥陀佛一声。亦是善根。因我得度此人。可见念佛一声之小善。后获难中之大幸。正所谓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非谬言也。所以持名。可作多善多福之证据。虽此小善老人。佛度之幸。但今人念佛。求往彼国。不可希图此利。恐有失望。即宜兼修助行之功。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之胜行。如舟顺水加帆。即能直入莲邦。同赴胜会。故而正行。不宜有欠助行也。欲持助行功德者。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诚修十善。受持三皈。具足种戒。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诵读经典。勤行礼拜。劝人修行。故此世尊。特拣余行。重劝世间。众善奉行。人之根本。一心念佛。出世楷梯。

    △正示正行。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上文言之多善多福。乃生彼国。然而修诸善根。植诸福德。难修难行。特示念佛一法。直捷简易。培植根深。秪要长日一心持名。即为多善多福。殊胜功德也。经云善男子善女人者。通呼一切众生之举。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者。至嘱言之。深愿众生。各发决定心。求生彼国。终无懈怠也。一日至七日者。缘此土众生根有利钝。心多惑乱。立此限期。就卑下而说。如果上上根器之人。得闻自性即是弥陀之说。一弹指顷。洞明佛境早登彼岸已。何用一日之限。中下根器者。未免强行成就。意不谬示。只因根有利钝。莲分九品。上三。中三。下三。九品化生也。所云七日者。愿此九等众生。所修道业。悉皆圆成同列佛位故。或问曰。菩萨修行。尚坚心历劫。方能成道。现世人等。根基最浅。何限七日耶。答云。七日者。名曰小集。或二七。三七。乃至七七日。名曰大集有般舟三昧期。九十日。或可重重转行。虽云七日。亦无定数。此之七数。世所常言。则如世尊周行七步。经有七重行树。咒持七遍。所云七数。就例言之。以此限期念佛者。专谓实行一心持名也。一心者。历有多种。口称佛号。日夜不离。心与佛名。绵绵密密。无杂用心。此乃中中品也。观想金容念佛。见佛念佛。或遇凶险逼迫念佛。此乃下下品也。如是推之。余下七品可知矣。所云念佛一法。直捷简易者。谓了生脱死之上乘。人言参禅了生死。不知净土亦了生死。故参禅莫背净土。净土莫背参禅。古云有禅无净土。则恐十人九错路。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禅须佛证。净土必以禅了。所以此经之源。重于持名。持名者。重于离相绝非。一心不乱耳。如或不能纯一之一心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念。念念纯真。念念解脱。是故世尊。预为重劝众生。先发信愿行三者。以为一心不移之助。乃成道之基也。或问曰。一切诸佛。佛佛度人。因何只念一佛耶。答云。人有彼我。佛心无我。念一佛。则诸佛皆知。譬如室中。四围高悬百千明镜。中央燃一灯者。各镜面面照着一灯。故云念一佛。则诸佛相应亦如是也。必然念此一佛者。更因此土众生。心易惑乱。今日爱此。明日爱彼。岂能一心不乱乎。所以莲池大师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至于一心者。一心系念。念念情空。情空则无所念。无所念者。则心佛不二。是名一心。此乃上上品也。只此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自心柔软。即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蜜。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罗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蜜。一心念佛。寂静不动也。一心念佛。清净无相也。一心念佛。念念无心。则万行圆满成就一印三昧也。念佛三昧者。即圆陀陀兮光烁烁。念佛三昧者。即真空非空。妙有非有。念佛三昧者。即炳然自照。卓尔独存。念佛三昧者。即是梁帝问达祖。对朕者谁。达祖云不识。念佛三昧者。即是孔子曰。我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念佛三昧者。即是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念佛三昧者。即是六祖云。我有一物。唤即不中。非青黄赤白男女等相。以上种种应对。的确是个三昧。今我后学亦有一句应对。未知长者为我证明否。作此。

    ○圆相复一咄。

    △佛现我前。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其人者。复指着前文能持名之人也。因上文秪言一心不乱。今言命终之时。得见诸佛现前。接引往生也。或问曰。佛来者。是果然否。如何必至耶。答云。佛所降临。义有几种。一者因其本人。平日自有信愿力行之深心。佛不违自本愿。所愿云。十方众生。发愿愿生我国者。临终之时。不与大众围绕。现在其前。不取正觉。二者。经云。应以佛身。及宰官。比邱。童子。等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此谓真佛或化佛。观音势至等菩萨。或持金台。或持银台。幢幔。天乐。随其降也。则因持名之人。自力佛力感应道交故。凡人命终时。前有将谢。后还未生之时。乃平生善恶业境现前。一定之理。如十恶忤逆者。地狱现前。悭贪嫉妒者。饿鬼现前。五戒十善人者。人天现前。如果念佛人。真实一心不乱。则净念圆成。即此清净心中。宁不见佛来迎。所以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至于心境双泯人者。犹如水清。月则自来。心净。佛则自现。何可疑也。别有一论。念佛之人。平日心未纯一。未破无明。乃愚心上。似乎佛来者。此为心魔。非真佛亦有之。此人必不能往生也。故念佛者。须要明师指示。贵在辨识正途。不可自以为是也。人若妄心未尽。惑乱情多。临终之时。求佛不现。亦有也。实非佛违本誓。佛则是来。人自失见。何故。此为自瞒自佛。所以莲池大师云。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今人念佛。必忆终时见佛。须自依法一心持名。决定遂愿所成。若不苦愿临终佛迎。倘或牛头马面相邀。岂不痛哉。虽然昔有钝云峰禅师。被阎王三拿。师惟禅定。现一金塔不赴其勾。竟是自往西方去也。然欲照其式。未必有此力量。若无力量。从今以后。勇猛精进。一心念佛。

    △我往佛处。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是人终时者。因上文所言。一心持名之人。临终见佛来迎。直往彼国已。经复其言。深为赞叹其人。平日正念得力。以致终时。毫无颠倒阻滞。故此佛有追忆其人。实力修行成就也。所云颠倒。云何颠倒也。如平日不修正念。随意妄想。心多散乱。一生恶念。临终恶境现前。所谓任凭牛头马面牵扯指挥。以致心神惶惑应入地狱者。遇刀山剑树。油锅血河。视作园林花池。应堕畜生者。见马腹驴胎。认为宫殿楼台。如是千般患境。触目。则心悦奔投。受此业报。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无有了期。今既得见前辈。能一心不乱。则内凝正念。外感佛迎。舍此报身。经生彼国。可信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触目皆是极乐。故云一切国土。惟愿所至。若净念成就。即莲华化生。所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者。固无疑也。或问曰。古今修行。皆持一句佛号。只见前辈。极乐路上。隐隐而去。因何今人不及如是耶。答。云量有世事牵扯。受其阻挠。若人自觉患处。自行脱逃。如唐时。马子云。为县令。押犯赴京。遭风舟溺失犯。将彼入禁。子云。乃专心念佛。求生而已。事五年遇赦。深信念佛之利。即入南陵山寺。精修净业。愿生极乐。一日告人曰。予已西方果熟矣。端坐合掌。众皆见佛来迎。子云含笑而逝。足见马公。生死重罪之急。念佛其利如此。若非念佛。抱罪永劫恐无赦时。我人浮生若梦。岂可不急为之务耶。只宜一切情缘。用力割除。惟此一心不乱。执持佛号。万无一失。虽然本经所云。临终七日之功。譬喻之说。若蹉跎至年迈。事已不及。未免终时手忙脚乱。岂非抱石沉渊乎。

    又云三界者。色界。欲界。无色界。

    又云七趣者。一能想。即飞生天。二。飞心中兼有福慧净愿。生仙。三。情想多。为飞仙及鬼神。四。情想均平。不升不坠。生人。五。情多想少。流入毛羽横生。六。七情三想。沉为鬼。七。九情一想。入风火无间地狱。

    △倍利结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是经通首。世尊不因人问而说。故云我见是利。谓上文所言。能持名众生见佛往生得大利益。故说此言。一心持名也。若无利益。佛即不谈。持名即得往生。于诸众生获大利益。故佛重复叮咛。惟愿人人齐发大愿。不至留落一人。如获往生彼国。是名自利。若往彼国已。闻法得道。亦能广度无量众生。是名利他。具此二利。故云大利。世尊前已重劝发愿。于今复劝者。则因初示之语。众生闻者。止闻彼国庄严胜妙极乐境界。起心愿乐。恐其未悉如何得生彼国。又出其由。直示一心持名佛来接引。遂得生彼之嘱。则因此土修行。多劫升沉。不能解脱。今以持名往生。入不退地。较利甚大。见此大利急为指示。恐诸众生。迟迟失利。故不俟请而说也。可见佛恩度人。节节留心。切齿校量。利即诸乐。害即众苦。有此重劝。承奉发愿。应当之应当也。佛以格外婆心。金口轻泄。而为众生生者。非沾是利即辜佛负恩。欲作佛之孝顺弟子。须刻刻依教奉行。

    △本师释迦佛首唱赞叹。令断疑惑。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于此特示赞叹者。非以此句。始见赞叹阿弥陀。早已赞叹所发因由之聚。只恐众生未详其要。今复言之。省出上文。不独我见是利。而说此言。乃十方诸佛。同见是利。亦说此言也。赞者称赞。叹者感叹。不可思议功德者。上言我见是利也。今为极言其利。非比寻常之利。故云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以此本经原名而说。正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不可思议功德也。以斯赞叹。令人归信。所云感叹者。感激叹息此法。人天希有。历劫难逢。顿兴悲喜之心。喜者。喜其得闻是利。悲者。悲其闻之晚矣。然利有二义。修桥补路。建寺装像。斋僧布施。此为人天福果。世间之因。是名小利。所谓念佛者。具足智慧。超凡入圣。此为出世间上上之因。是名大利。所以世尊赞颂极乐国土。为有不可思议功德。

    △六方诸佛同声钦仰 东方。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亦有者。承上文而言。非独释迦佛赞叹。乃千佛万佛。无量诸佛。一时异口同音。赞叹净土法门。实有不可思议功德。是利中最胜之利。如果遵奉念佛。获无尽利益也。因斯感格此法。亦用赞叹。令人常当谛信。而勿疑也。或问曰。凡经论十方者。必以东方起首者。何也。答云。东方震卦。属木。如四季以春为首。生生化化。尽属以春转头。乃东方长养万物之源。则如世尊。凡遇教化者。必先告其舍利文殊须菩提菩萨等。以智为先也。又问曰。既言四维上下。独不举中央者。何也。答云。释迦佛道场于娑婆世界所居为中。如世人常语。即云前之后之。左之右之。俯之仰之。成六方也。

    阿閦者。此云不动。尊法身也。

    须弥相。大须弥。须弥光。此三佛名者。皆同妙高万德圆融。妙高者。超过诸佛果位故。光者。并表解脱般若智慧也。

    妙音者。语音圆妙。凡说法音。皆众爱故。经云。如是等者。佛难尽举。以恒河沙数比也。恒河。又名殑伽河。在西域。佛居所近。是河其沙细而多。佛每说法。乃无量之言。即此河沙比耳。

    △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其国者。诸佛所住之国。各各出广长舌者。云多劫中。以清净口。常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互相赞佛赞经。护令众生断诸疑惑也。今人可知此法。实为最尊。故佛佛坚持。皆以无间说。各为劝信之至也。

    △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说诚实言者。佛语从无虚诳。所谓实言。惟愿众生。当信断疑。当知念佛。非惟本师释迦护念。而十方诸佛。同此护念。经云。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连下十六字。此经之原名。上文赞佛。下文赞经。今人真实深信。能具大愿力。念佛佛念。打成一片。只知诸佛称赞净土。除人疑惑之恩。实为化育情深。无可酬报。

    △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日月灯者。此表三智也。一者一切智。能知能解。二者道种智。凡差别道种。分别无谬。三者一切种智。能于佛智中。双照自然。具足三智故。

    名闻光者。此云名称普闻。如光遍照。

    大??肩者。此表二智。一者权智照事。二者实智照理。事理炳然。双照不昧。如肩发??。担荷一切佛法。即有肩义也。

    须弥灯者。须弥乃众山之王。如灯普照四天下。谓佛光广照。亦如是也。

    无量精进者。有二义。一者时无量。即是常义。二者事无量。即自利利他智行无边也。又云南方离卦。属火。为夏。火者内暗而外明。是寂而常照也。佛光明彻。真知不昧。灵??何穷。自己心光觉照。一切不从外得。故经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义解同前)。

    △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义解同前)。

    △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无量寿者。此与本佛同名。所以回向文有云。同名同号。大慈大悲。接引导师。非但他佛。同名无量寿。人若入不退地。亦可名为无量寿也。

    无量相者。相好无尽。或现三十二相。或八万四千相。或尘相等相。因佛福德无量。相亦无量。昔志公禅师。现十一面观音。绘者不能举笔。何况佛相乎无量幢者。功德高显。喻之如幢。极高显无量也。

    大光。大明者。并喻佛智。自行化他。破障断惑也。

    宝相者。相好如宝。可尊可贵也。

    净光者。智光清净。譬如镜体能鉴形也。又云西方兑卦。属金。为秋。良以真如本体。湛若虚空。绝点纯清。乃云佛灭多时。古佛瑞现。

    △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肩者。解见前文。前虽多一大字。其义则同。

    最胜音者。佛音极好。一切音声无能及也。

    难沮者。佛德坚密。不能坏也。

    日生者。佛光出现。如日初升。此谓众生本觉。覆在无明。如大夜中。日光不现。人沾佛光。破惑显智。始觉朗照。如日东生也。

    网明者。智如宝网。遍照一切众生也。又云北方。坎卦。属水。为冬。收藏万物。成终而成始也。今则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无边德用。总在心源。觅之。则无相无形。出之。则无穷无尽。本来具足。不假他求。是故众生心。即名如来藏。

    △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藏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师子者。能伏群兽。如文殊狮子。普贤白象。降龙伏虎之意。名喻狮子。游行无碍。犹如世尊。凡圣独尊。出入三界。自在无碍。如来说法。天魔外道无不信服。今表狮子一吼。百兽畏惧也。

    名闻者。义解同前。今名虽少一光字。不异其德。

    名光者。名如日光。无所不照。以名显光。如何弥陀佛光名。普照十方三世。无所障碍也。

    达磨者。此云法。执持正法。令人皆证法身也。

    法幢者。佛法高显。人天仰之为宗。邪魔外道。望之而伏。所以名如幢也。

    持法者。善持如来中道妙法。流通三界。使不断绝也。或问云。下方者其下落在何处。答云。昔文殊菩萨欲取一钵。即遥垂右手。过下方四十二恒河沙世界而获。今谓更过下方。不可说恒河沙世界。亦非为尽。譬如持竿探海。欲穷其底。终不可得。但此说。人亦难信。乃告曰。自性光明。即如来光明幢。以光散于四维上下。譬喻日光照于天下。其光何可量也。所谓性光如是。不妨云下方遥之又遥也。

    △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梵音者。佛音清净。唯以一乘法。化导众生。纯一不杂。具足清净法相也。

    宿王者。月为宿王。所谓月乃众星拱之。佛喻月者。所谓众生皈依也。

    香上者。其香普薰无量世界。最上无比故。凡天人修罗外道。二乘之香。无能及也。

    香光者。其香发光。能断相灭秽。破幽暗。省智慧。具足众善也。

    大??肩者。义解同前。是佛之名屡出。可谓古佛同名同号。无量无边也。

    杂色宝华严身者。积功累德。万行因华。助显庄严法身也。

    娑罗树王者。此云坚固不异。三界独胜也。

    宝华德者。佛德如宝华。永无雕落也。

    见一切义者。诸法之义。无不知也。

    如须弥山者。须弥为众山之王。如佛众圣之尊也。又云。佛之道德。仰之弥高。量莫能尽。言言显性。体绝攀缘。情空心净。极乐益甚。非仗持名功德。若于虚空界中。觅求自性。如接竹点天。欲至其巅。终不可得也。

    △现相表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发言劝信。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以上六方诸佛共赞者。亦是法藏比邱本愿云。我作佛时。名闻十方无央世界。诸佛各于大众之中。称我名号。令人生我国土。皆得作佛等愿。故今成佛。如其所愿故。今人可知念佛。求生极乐之法。实非虚事。所以六方诸佛同声钦奉赞叹。所护念经。当信本师慈父释迦世尊。格外施恩。指归净土之说。千生万劫不闻之闻。今既闻已。当要建法幢。立宗旨。挺起脊梁。将此一句佛号上。决了生死。同登彼岸。则主伴交成。不期而自会。非惟不负诸佛出广长舌。即是报佛深恩。若人出一恶言。阻人念佛罪若河沙。何故。一切诸佛赞叹西方。普愿人人成佛。人若未悟其源。口出疑谬之语。即名谤法。即谤一切诸佛。其过岂可免欤。

    △徴省所赞。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释迦佛。所赞极乐者。惟以不可思议功德也。其下云。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之八字者。其意云何。要知诸佛。同声赞叹西方。护念此经。实为尊佛之教。钦敬故也。经云何故名为者。乃世尊倒装文法。因为六方诸佛。加恩至嘱时人。闻是经者。不可忽也。故佛反覆追问一句。亦谓不可忽也。其闻而信受。坚固不移者。如明时。文学唐体如。兰溪县人。天性仁孝。博览经书。一日觉世无常。倾心至道。参云栖。受念佛三昧。遂笃志西方。力行十三年如一日。忽于冬日谓诸子曰。新春十一日吾行矣。至期。盥浴更衣端坐念佛。如入禅定而逝。又陈朱氏。嘉定县人。浚川居士之室也。孝慈天植。素向三宝。年八十一。其子参云栖归。导以念佛往生。遂笃志净业。越二载示疾时。便云有二青衣童子在此。即端坐。因伊子固劝随寝而迦迎户仰卧中堂。尸忽自转向西。可谓诚感所致也。其时皈信云栖莲祖。念佛往生者颇众。真是一时净业之盛。乃优昙华千年一现瑞。此惟闻经珍重。不忽遗训故。因有此等善人。一切诸佛。至今尚护念此经。

    △闻持获利。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闻是经者。叠省上文所示正法。必以信愿行力。持名往生等义。于今重受诸佛授记。更应受持。缘为世人。得闻此经。及闻诸佛名者。大非易事。已闻受持。能顺佛旨。须知念谓系念。令不退转。方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又云。阿者。无也。耨多罗者。上也。三藐者。正等也。三菩提着。正觉也。即佛果号。时人若得念佛三昧。亦名入此果号。便获灵灵独照了了常知。不增不减。无得无失。菩提即我。我即菩提。尚无有进。云何有退。咄。

    △因嘱起信。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皆当信受者。此是第三回重劝。有判此处。既属流通正宗。因为上文所示。正念授受持名往生。然则前文。两次皆所劝愿。今复劝信。人既念佛须要信必实信。实信则愿愿实行。然此劝。乃一经之纲领。是传法之要源。佛恐众生信心不固。重重劝愿劝信。深为现前大众。以及未来一切众生。信须实信。良以一佛亲宣。即当谛信。况诸佛同赞更何疑耶。佛说此经。始终意在信愿行三则。此三则。缺一不能往生也。已知佛恩重重加赐。真慈悯故。大慈悯故。或问曰。有等人。虽在昏寐中。假使劝着痛处。尚还不信。何也。答云。不信佛语者。乃恶道中来。余殃未尽。所以愚痴不醒。未当解脱故。此人业尽。必亦生信。昔有张善和。杀鸡为业。临终地狱现前。发极十称念佛。即生莲界。故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人起信。实心实行。便遂其愿。今人起信。信无实行。故而佛又劝信。以信为进。若高齐和尚云。若有信忆二字。佛不离心。有称敬二字。佛不离口。求生净土。须要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号。则诸佛救护。必须心常忆佛。口常念佛。身常敬佛。如是深行。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恋。此是?发信心。最为切语。实信。实迹之人。赵州祖师。八十又行脚。思照法师。禁语四十年。专心念佛。智者大士。昼夜弥陀十万声。鸟长国王。万机之暇。三十年。每日六时念佛。更有古人几十年。胁不沾席。或几年不坐床橙。以上皆是正宗祖师。至今人犹钦仰。若非实信。焉能如是。故云信已而领袖不忘之谓。信而不受持者。犹不信也。今人若作如是信者。念念自念。不念而念。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则此祗园妙旨。千佛元谈。一时受毕。

    △随愿得生。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上文嘱附。信者起行。今言信已生愿也。已愿今愿当愿者。过现未三时也。举三时者。言其已发愿人。无一不生也。已愿已生者。世尊说经之前。有人求生彼国。皆得生矣。今愿今生者。正乃佛住世时也。当愿当生者。则闻经已后。至于今日。后之又后也。先言不退菩提。后云往生。而谓已发愿人。即现世已顺觉路。当来必定成佛。今人如果把此一句佛号。念念不忘。得能以心无心。无心以心。方许遍游乐国。时时礼觐弥陀。或问曰。既云无心以心。何祈生取。答云。因无其心。无生而生。是名已生今生当生。

    △总结信愿。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上言有愿必生。则因果历然。只恐不信人。则无愿求生也。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者。此乃世尊第四回重劝。惟愿众生。已信。已愿。已行。更嘱已往为则。以上重重劝说。应当发信发愿发行。云有愿者。无一不生之说。焉可不信。焉可不愿。昔有一声极佛功不唐捐。尚蒙佛度。何况信之至者。焉有不遂其愿。是故世尊云。文殊信首。具足一心。普贤愿王。不离当念。所以永明寿禅师云。劫石可磨。我愿无易。

    △已赞诸佛。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如我今者。称赞诸佛功德者。世尊于此不赞弥陀即赞诸佛。人所难解。然世尊不云弥陀者。因一切诸佛。及阿弥陀。同一法身。不在彼我上出言。秪说佛佛智慧。力无所畏亦然也。审此理者。弥陀即诸佛。诸佛即弥陀。虽赞诸佛。即赞弥陀。盖为弥陀即在诸佛中也。故下文。则见弥陀与诸佛。同赞释迦。所谓一切诸佛。同一法身者。世尊亦在其中矣。故古人云。山林水鸟。皆有弥陀。人也弥陀。我也弥陀。可知世尊出言。活之又活。全无捞摸。是道如是。世所难信。然而众生不知世尊。此时着力出头露面。秪愿人人脚跟着地。或问曰。诸佛同一弥陀。意则可信。如何人我亦是弥陀耶。答云。古镜未磨。犹含众象。

    △为得道难。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佛互赞。表此净土法门。决应信受。即此念佛之法。若一佛所赞。亦当信受不疑。今不但释迦佛赞于祗园。乃诸佛赞于六方。可见本师彼佛互相赞叹。岂非超生脱死最要法门。是故世尊。再四叮宁。多方训诱。恩喻慈母。善权方便。委曲就机。仁德洪恩。普润万类。利物利人莫若世尊。经云。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者。唯世尊难行而能行。此出诸佛极赞世尊超贤越圣。天上天下。卓然独擅。所谓能于此土五浊世中。常度众生。佛之全德。实难报答。

    五浊者。一曰劫浊。众浊交凑。人寿增减。不定生灭。非恒证常也。

    二曰见浊。诸见炽盛。执断执常。即失中道。非正知正见也。

    三曰烦恼浊。愚迷爱着。感召三灾。非清净心也。

    四曰众生浊。恶名秽相。轮回众苦。非诸上善人同为一处也。

    五曰命浊。以此命根。而失初心。刹那背世。非同极乐国人民寿命也。于今众生。可知五浊犹如罗网稠林。缠缚屈曲。不能出离。混乱真性。常受苦逼。幸蒙本师恩降五浊界中。剔除人苦。引登彼国。非惟世人应当感激。即诸佛甚为欢喜。故而一切诸佛称赞净土法门。世所希有也。今人夙有善根。因缘会聚。见者闻者。即是亲身蒙佛授记。再不顶戴奉行。仍没苦海。未免累佛。永远住于秽土。罪非小矣。

    △说法更难。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前是人中难事。今是难事中难事也。良繇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之所难信。佛于尘世得道。复于尘世说此正法。以度众生。又难中难也。是谓第二重难事。明示利他功德不可思议。非惟法不受纳。反有多疑。所谓难谓众生心。众生苦尘劫。所言难信者。略举有十。今居秽土。死灭心安。乍闻彼国清净庄严。疑无此事。难信一也。纵信彼国。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极乐。难信二也。纵信当生。又疑娑婆之去极乐。十万亿国之外。云何极远而得往彼。难信三也。纵信不远。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易得往生彼国。难信四也。纵信得生。又疑生此净土。必有奇妙法门多种功行。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难信五也。纵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须多历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难信六也。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胎生卵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化生。难信七也。纵信莲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缘。云何一生彼国。便得不退。难信八也。纵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难信九也。纵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无净土。狐疑不决。难信十也。如是难信。一切世间皆是难信也。不但恶道难信。而人天犹或疑之。不但愚迷难信。而贤智犹或疑之。不特初机难信。而久修犹或疑之。不特凡夫难信。而二乘犹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今于此世演说此法。是犹入裸形之国。宣示威仪。对盲眼之人。指陈黑白。此之谓难。故谓利他功德不可思议也。今人难信者。则因自性未明。终无凑泊之故。若非世尊开示。则万古永同长夜。所谓念佛求生彼国。见不信者之自弃。能信者之有缘。虽今不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人欲了生脱死。当知自性。然自性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离四句。绝百非。空里栽华。波心踏月。无汝措手足处。真是难信之法。而能信者。岂不难哉。

    △总结难事。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述诸佛语。重为申明。见此二难。故多烦示。然古佛不虚为赞辞。今佛非滥膺美誉。实语实行。两相符合。万代众生。当谛信而勿疑。感恩而无已者也。佛恒婆心苦切。反覆叮咛。所谓得道之难。得小果。犹未为难。得无上菩提。是以难也。说法之难。说其易信者。犹未为难。今说难信之法。是以难也。可知世尊备历艰苦。为我等故。行此难中难事。一至于此。闻斯难者。皆应喜悲交集。感极呼号。声震三千大千世界。勇猛精进。思报佛恩。欲报佛恩。不越二事。一者自利。于此尘世。力行此道。因得往生。二者利人。于此尘世。复劝诸人。共行此道。同得往生。若人不息勤苦。亦是难行而能行。即佛之子。决定念佛能了生死。一心不移。久久如是。必至心佛双融。境体自空。则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重举听众。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法必流通。佛所说法。为普度众生故。复列众者。经初明众听法。经终明众受法也。所云流通者。流者下澍。通者不壅。若无人传。则不流。流者不住。传之遇障则不通。通者不塞。普度者。流通十方以及三世。非仅为一处一时之众生也。是此难信之法。唯智能信。所以始终首举舍利弗。以智当机流通也。不言菩萨者。摄比邱中故。阿修罗者。此云非天。无天行故。等者。八部六道一切众生也。问曰。修罗至为凶顽。何能执持圣号耶。答云。鬼畜尚解皈依。修罗岂不信受。况每见诸经云。修罗闻道解脱。举莫能尽。此土众生。性确柔软。然说至修道力行。更多刚强难伏。以致权实教化。反多众苦。如若今人。一闻顺命。颠头会意。则如此经。未呼舍利弗。已毕全文。何待妙首白槌。双林抚尺。然后名为说法竟也。是故升堂入室。大众无增。鼓寂钟沉。人天不减。

    △明悉奉行。

    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欢喜者。庆所闻故。信受者。领所闻故。作礼者。重所闻故。去者。闻已则退而修持也。即前云三资粮。及三慧也。所云庆所闻者。多劫飘零。正以未闻此法。今知持名往生。可谓沉疴枕席忽遇神方。久客他乡。乍闻家信。忻幸不胜。故云庆也。领所闻者。信之不疑。受之弗失。如奉王敕。如遵父命。故云领也。重所闻者。中心感激。五体翘觐。如蒙至极之恩。拜谢无已。故云重也。修持者。古人进而闻道于师。退而修道于己。非如今人入耳出口也。三资粮者。如上闻而信。即信资。信而受。即愿资。受而去。即行资也。三慧者。闻即闻慧。欢喜信受者。即思慧。去而修持者。即修慧也。此经之要。信受根本。因信种诸善根。愿生极乐。皆得往生。次第作佛。所以佛告弥勒菩萨。今此净土法门。嘱付于汝。于大众中为他开示。当令书写执持。于此经中生导师想。当令汝等救众危苦。是故我今为大嘱累。于后诸经悉灭。此经独存。念佛一门广度群品。则诸经已灭而不灭。即是以一存余。流转无尽。正总持之谓也。一切众生。应常珍重恭敬。信受奉行。经所在处。如佛现在。

    △结释咒意。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释咒意者。以咒附经。经得咒而弥显。以经先咒。咒得经而愈灵。交相为用。应结释也。此咒详见不思议神力传。持此咒者。灭罪往生。故以拔业障生净土为名。陀罗尼者。此云总持也。总持者。法无遗失。此经之名不思议功德。持咒持名。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此咒同名不思议功德也。

    宋元嘉天竺三藏求那?陀罗译

    宋乃南北朝国名。元嘉者年号。天竺者西域国名。求那?陀罗。此云功德贤。

    咒曰。

    南无阿弥多婆夜(一)哆他伽多夜(二)哆地夜他(三)阿弥利都婆毗(四)阿弥利哆(五)悉耽婆毗(六)阿弥唎哆(七)毗迦兰帝(八)阿弥唎哆(九)毗迦兰多(十)伽弥腻(十一)伽伽那(十二)枳多迦利(十三)娑婆诃(十四)

    凡诸佛所说咒者。即名心印。佛之秘密心度人记事。即今人所谓暗号也。自古译师。将唐言记音不记义。故无注解。中华人诵持咒者。如对佛说些西方乡谈。虽已不知咒义。佛若闻之。便觉众生语言朗朗。拜告无既。即以救护。故人所诵往生咒者。阿弥陀佛光覆人顶。日夜拥护。无令冤家而得其便。则如念佛人。有白泽神。常护其身。光照四十里。诸邪不能近也。所以念佛人。现世常得安稳。临终任运往生。是故经咒相联。正乃显密圆通。无理不备。无利不周。幸蒙世尊。昔垂恩教。念佛一法。非独古时僧俗。持名往生彼国者。难以尽举。即今

    盛朝中。如杭州慈云寺柏亭法师。继有若水思齐法师等。专修净业。皆获往生。有传可据。予之目睹者。如南京华山文海律师。品行高洁。名重四方。一生牵众。昼夜念佛。年至八旬。一日众见木佛放光。师辞众坐逝。又淮安府闻思寺巨洪律师。戒律精严。念佛放生。如遇飞虫扑水。必以救之。四十年。日夜佛不离口。以致废寝。年至七十余。预知殁期。念佛坐脱。又嘉兴普明寺迥尘宗师。常于十方。明讲内典。不倦化人念佛。师乃熟睡时。佛声不绝。凡见弟子曰。愿尔等。为我终时念佛。助往西方之嘱。师高年神爽。一日微疾而逝。眼开如生。诸弟子闻师西归。日晚始齐。议了师愿。同声念佛片时。师目自闭。又秀水县人。村居九里汇。陆洪勋。医业为生。并不计利。若遇贫困者。反施财调治。素性蔬食仁孝。力劝合门戒杀放生。日诵金刚经。坚心念佛。年至七十余。一日微恙。盥沐更衣。命嗣中堂设座。令家眷男左女右。两旁侍立念佛坐化。以上前辈。若非实心净业。焉能如是。更闻远近僧俗念佛。临终异为。颇得嘉名者。甚多矣。因未考实。故不记载。适有人云。秪信念佛。而不信往生彼国者。何故。因历见念佛人。日常称行善事。至于终时。则属寻常而已。嗟乎。彼虽念佛。口言善事。犹小善而且少。不知彼心。不可对人言事。更多矣。况念佛尚未一心。焉同古人一例也。如果纯善一心念佛。以致觅心不可得。觉性不有不无。是登净土。今我(了根)福轻障重。念佛日浅。而后佛恩不降者。惟祈己赴极乐国中。诸上善人。怜悯我等。勉赐慈光接引。庶不虚望托化运域。至心翘企。遥空拜祷。

    按佛说弥陀经。旧有注本。曾访购二十余年不可得。行世者惟莲池大师疏钞。圣经高妙。疏解精深。而初学读之骤难领会。(了根)不揣愚昧。手缉易晓净土语。兼采龙舒居士净土文句。并录诸师贻训。集成一部。名曰直解正行。间参以臆说。譬登高行远先为卑迩说法。览者易于通晓。若欲参经妙旨。自有疏钞在。(了根)乌敢赞一词。

    乾隆甲辰夏日磬山裔孙(了根)敬识书于观西楼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