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撷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为所念之境。况初学凡夫。障重业深。全资胜境。发我妙心。是四字佛名。实为修行要术。

    执持名号。

    此明念法也。执者不摇夺。持者不遗忘。持有数种。一明持。出声称念也。二默持。无声密念也。三半明半默持。微动唇舌念。咒家名金刚持是也。或记数持。或不记数持俱可。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其名号。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按念佛分四种。一称名。即此经是也。二观像。设立尊像。注目观瞻是也。三观想。以我心目。想彼如来是也。四实相。即念自性天真之佛是也。然观像则像去还无。因成间断。观想则心粗境细。妙想难成。实相之佛。虽云本具。而众生障重。解悟者希。唯此持名一法。简要直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此克念期也。利根一日。钝根七日。中根或三四等日。而得不乱。此初学要期法。又利根七日。钝根一日。中根或五六等日。而能不乱。此久学炼习法。上二种。如七日未办。乃至多七。一一七中。咸分利钝。此长期克办法。又法藏云。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一昼夜不绝。必生我刹。观经下下品云。其人苦迫。不遑念佛。十声称佛等。则知一日至七。随日多少。但有定力。皆往生期。顾力行何如耳。

    一心不乱。

    言执持之极也。一心者。专注万德洪名之正境也。不乱者。不为贪嗔烦恼诸念之所杂乱也。如成具光明定意经所谓。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皆一其心者是也。又云。即寂照难思。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有何杂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其人指持名者。承上但能一心不乱。临终之时。佛必现前也。佛兼报化言。圣众兼菩萨声闻言。凡人命终。平生善恶。自然现前。如十恶五逆。地狱现前。悭贪嫉妒。饿鬼现前。乃至五戒十善。人天现前。今专念佛。一心不乱。则净念成就。清净心中。岂不佛现前乎。楞严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也。法藏愿云。我作佛时。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我刹。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观经九品。或言阿弥陀佛。至行者前。或云至其人所。皆现前意。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上言临者。是将欲命终。此言终时。正暖尽识去时也。颠倒者。由平日随顺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乱。应入地狱者。刀山剑树。视作园林。应堕畜生者。马腹驴胎。认为堂宇。所谓颠倒也。乘此颠倒。三界七趣。随业受生。今既一心不乱。则内凝正念。外感佛迎。故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此言往生也。即得言其速也。智者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往生净土时也。大本谓上辈生者。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便于七宝池内。莲华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所居七宝宫宇。在虚空中。去佛为近。中辈生者。不能大修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专念回向。命终生彼。功德智慧。次于中辈。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而亦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生彼宫宇。惟在于地。又次于中辈。观经又有九品往生。与三辈例。那先经云。王问那先。人生造恶。临终念佛。往生佛国。我不信是语。答云。如持大石。置于船上。因得不没。人虽本愚。因念佛故。不堕泥犁。而得往生。正复如是。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是利指上见佛往生言。此土修行。多劫沉沦。不能解脱。今以称名往生遂登不退。于众生大有利益。故佛说此言。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此第二重劝也。初言众生闻者。止得闻彼国庄严胜妙。故起愿乐。未知如何得生。今言一心持名。佛来接引。遂得生彼。如此易生。则愿当益切矣。

    同赞劝信分第九

    此言是经为诸佛所共赞。劝人生信也。

    ○初本佛赞。二他佛赞。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承上言不独我见是利。而说此言。亦十方诸佛。同见是利。而说此言也。赞称赞。叹感叹。修世间因曰利。修出世间因。曰功德之利。修出世间上上因。曰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弥陀功德。如上文所说种种庄严。及七日功成。一生不退。皆超越常情。故云不可思议。昔英法师。入净业道场。深入三昧。叹曰。自恨多年。空寻文疏。劳身心耳。何期念佛。不可思议。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

    以下引诸佛赞者。见此净土法门。乃无量诸佛。异口同声之所赞叹。当深信不疑也。阿閦鞞此云不动。法身不动也。

    须弥相佛。

    须弥此云妙高。佛之相好。百福所成是为妙。菩萨莫及是为高。

    大须弥佛。

    佛德高广。如大须弥。

    须弥光佛。

    佛光远照。犹如须弥。映蔽众生。

    妙音佛。

    法音圆妙。说法称机。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如是等。多难悉举。恒河在西域。其沙极细。喻诸佛之多也。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其国所住本国也。各者佛佛皆然。左右为广。前后为长。遍覆者。极言舌相之广长也。小千中千大千。名三千。其实一大千也。一大千世界。即一佛土也。

    说诚实言。

    佛无妄语。故言诚实。明言之可信也。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此东方诸佛。劝信是经也。称赞不可思议。连下十六字。此经原名也。护念者。念佛之人。佛力保护。令其安隐。佛心忆念。令其精进。故经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是也。此六方诸佛。告本国中语。释迦述之。以证己言也。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镫佛。

    日照昼。月照夜。镫照日月所不及。普遍继续。无有穷尽。佛之大智犹是。

    名闻光佛。

    名称普遍。闻于十方。如日光照。无所不被。

    大??肩佛。

    肩喻荷担佛法。两肩发??。双照不昧。

    须弥灯佛。

    须弥为镫。照四天下。佛光远照如是。

    无量精进佛。

    无量有时无量。事无量二义。比常精进。更为深广。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此南方诸佛。劝信是经也。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

    与本佛同名。

    无量相佛。

    相好无尽。或三十二相。或八万四千相。

    无量幢佛。

    功德高显。喻之如幢。无量者广且多。

    大光佛。

    佛光映蔽一切。故云大。

    大明佛。

    佛以大智。破诸惑尽。如杲日当空。无所不照。

    宝相佛。

    相好殊特。如目相毫相胸相肉髻相。皆为宝相。

    净光佛。

    佛德清净发大光明。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此西方诸佛。劝信是经也。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肩佛。

    义同前。

    最胜音佛。

    佛音极好。一切音声不能及。

    难沮佛。

    佛证法身。得金刚不坏之体。烦恼横流。莫能冲荡。故难沮。

    日生佛。

    慧光普照。如日初生。

    网明佛。

    梵网千珠。光明洞彻。佛智如宝网。无所不照。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此北方诸佛。劝信是经也。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

    师子为百兽王。游行无畏。如佛为凡圣尊。自在无碍。

    名闻佛。

    释义同前。不言光者。表其德也。

    名光佛。

    名如日光。无所不被。

    达摩佛。

    此云法。令众生皆证法身故也。

    法幢佛。

    佛法高显如幢。人天宗仰。

    持法佛。

    善持妙法。流通三世。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此下方诸佛。劝信是经也。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

    佛音清净。无一染杂。

    宿王佛。

    月为宿王。一云即宿中王。佛胜一切如王也。

    香上佛。

    法身之香。普熏无量世界。是香之最上者。

    香光佛。

    诸恶净尽为香。灵明普照为光。其香发光也。

    大焰肩佛。

    同前。

    杂色宝华严身佛。

    积德累功。助显法身。如万种宝华。庄严色身也。

    娑罗树王佛。

    娑罗树极坚固。佛证法身。德不变易。为三界独尊。故曰树王。

    宝华德佛。

    佛德华贵。如宝华也。

    见一切义佛。

    世出世间。一切法无量。义亦无量。佛无不见。

    如须弥山佛。

    此以德言。佛德超绝。如须弥山。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此上方诸佛。劝信是经也。以上六方佛赞。亦是阿弥陀佛本愿力。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十方诸佛。各于大众中。称我功德。故今成佛。如其所愿。

    闻法信愿分第十

    此言是经为诸佛所护念。劝人信受。以发愿也。

    ○初闻持。二信受。三随愿得生。末总结信愿。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题本十六字。此但徴下八字者。以不可思议功德。释迦所赞。其义已明。他佛所赞。增此八字。故徴其义。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

    闻是经者。概上依正信愿持名往生言。闻即信义。受即愿义。持即行义。

    及闻诸佛名者。

    上六方佛名也。华严偈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愿生天中。而不闻佛名。则知闻佛名。大非易事。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佛护念。令不退也。阿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觉。言无上正等正觉也。法藏愿云。闻我名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者。不取正觉。是佛之愿力如是。前云阿鞞?致。正此不退菩提义。但前言生彼国者。皆得不退。此言闻经闻佛。皆得不退。则不待往生彼国也。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此第三重劝也。上言持名得生以劝愿。此言不但得生。并于无上菩提。永不退转。以劝信。信者不疑。受者不忘。前六方佛。已劝当信是经。今复明言。当信我语。良以不愿由于不信。不信则起行无由。故佛于此经。重重劝信。诸佛所说。即诸佛同赞劝信语也。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上言信受。此言信已生愿也。已愿今愿当愿。该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也。欲生者。愿所欲也。

    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先言不退菩提。起下往生。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此言有愿即得生也。已愿已生。佛说经之前。已有人求生彼国。而得生也。今愿今生。佛正住世时也。当愿当生。闻经已后。至今日后也。若者见往生者之甚多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此第四重劝也。从初至再。皆劝发愿求生。祇恐不信。故三劝信。此言过去现在未来。但有愿者。无一不生。方知愿力。如是广大。焉可不信。焉可不愿。故以信愿。总结上文。

    互赞感发分第十一

    此言佛佛互赞功德。劝人感发信心。求生净土也。

    ○初已赞诸佛。二诸佛赞已。末总结难事。以难信劝深信。收拾全部经旨。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此言已赞诸佛也。不曰弥陀。而曰诸佛。该弥陀在内。下言诸佛。亦弥陀与诸佛。同赞释迦也。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

    此言诸佛赞己也。佛佛互赞。以此念佛求生净土。不但释迦赞于祇园。诸佛赞于六方。又此佛彼佛。递相互赞。岂非超生脱死。最要法门。

    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

    此以下诸佛言也。释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本师佛号也。悲华经云。往昔劫中。有大臣宝海。愿于秽土。成就有情。今已果满。号释迦牟尼。甚难者。总下二难。惟佛行之。诚古今圣贤。无与等伦者。故曰希有。

    能于娑婆国土。

    娑婆此云堪忍。以此中众生。堪能忍受三毒烦恼轮回生死之苦。即释迦世尊。所主大千世界也。

    五浊恶世。

    五浊即下五者。以五事交扰。浑浊真性。譬之清水投以沙土。汩然浑浊。故云浊。恶世据释迦见世言。

    劫浊。

    人寿减至二万。即入劫浊。释迦世时。人寿百岁。久经浊世。当此浊中。众浊交凑。昏乱驳杂。故云浊。

    见浊。

    根尘既接。苦乐相乘。诸见纷扰。浑乱真性。故云浊。

    烦恼浊。

    贪嗔痴慢疑五者。逼乱心神。使真明不朗。故云浊。

    众生浊。

    揽众阴而生为众生。轮回六道。备受诸苦。故云浊。

    命浊中。

    依业所引。以息暖识三者为命根。当此减劫。不满百岁。而复泡沫风灯。尤为短促。故云浊。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第一重难事也。五浊恶世。人生其中。外为时势所逼恼。内为惑障所萦缠。况乎身属四生。命存呼吸。是以欲洁偏污。求升反坠。乃于此中。永断无明。高超三界。而得无上菩提。是同火宅。独驭宝车。共溺爱河。卓登彼岸。是为自利功德不可思议也。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此言第二重难事也。难信之法。略举有十。今居秽土。闻彼国清净庄严。疑无此事一也。纵信彼国。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极乐二也。纵信当生。又疑娑婆去极乐十万亿刹。云何极远。而得生彼三也。纵信不远。又疑凡夫罪深障重。云何遽得生彼国四也。纵信得生。又疑生此净土。必多种功德。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五也。纵信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历多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六也。纵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七也。纵信莲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缘。云何一生彼国。便得不退八也。纵信不退。又疑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九也。纵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或无净土十也。故难信。而曰一切世间。不但恶道难信。而人天或疑之。不但愚迷难信。而贤智或疑之。不但初机难信。而久修或疑之。不但凡夫难信。而二乘或疑之。今于此世。演说此法。是为利他功德不可思议也。以上皆诸佛赞释迦语。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此重述诸佛语。以申明之。见此二难。古佛不虚为赞辞。今佛非滥膺美誉也。得道之难有二。一谓善世得道。未足为难。今于恶世。二谓恶世得道。而成小果。犹未为难。今得无上菩提。是以难也。说法之难亦有二。一谓善世说法。未足为难。今于恶世。二谓恶世说法。而易信者。犹未为难。今说难信之法。是以难也。如来不惮劬劳。历备艰苦。为我等故。行难中难。一至于此。闻斯难者。皆当喜悲交集。感激涕零。勇猛精进。思报佛恩矣。

    流通普度分第十二

    此属流通分。以佛说法。普度一切众生也。

    ○初重举听众。二信受奉行。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邱。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经初明众听法。终明众生受法也。独举舍利子者。以当机故。不言菩萨。摄比邱中故。一切世间。所该者众。阿修罗此云非天。等者等八部六道也。

    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欢喜庆所闻。信受领所闻。作礼重所闻。去者退而修持也。闻而喜即信资。信而受即愿资。受而去即行资。首标如是。乃信顺之辞。今复未言信受。则知因信生愿。因愿起行。从初发心。次得往生。究竟成佛。皆资信力也。

    ○大本云。佛说此经已。无量众生。发无上正觉心。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法眼净。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果。八千万比邱。漏尽意解。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芬芬而降。乃至阿迦腻吒天。皆作种种微妙供养。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撷(终)

    弥陀经应验(附)

    一诵经应验

    智论云。有比邱诵弥陀经。命欲终时。语弟子言。阿弥陀佛。与诸大众。俱来迎我。后从火化。舌根不灰。色相自若。

    宋唐世良。诵弥陀经十万遍。一日谓家人曰。佛来迎我。言已作礼坐逝。其夜有人梦西方异光。幡华缤纷。音乐嘹喨。空中声云。唐世良已生净土。

    宋上虞民王珉。少时游猎。见巨蛇。推岩石毙之。蛇屡为祟。珉修忏念佛。经年蛇不能害。一日诵弥陀经合掌而化。

    晋智仙法师。住白莲寺十三年。西向十念。十二时不暂废。一夕微疾。命观堂行人。诵弥陀经未终卷。安然坐脱。

    宋释处谦。精修净土。一夕诵弥陀经毕。称赞净土。告众曰。吾以无生而生净土。如入禅定。奄然而化。

    怀玉禅师。台州人。常坐不卧。精进念佛。诵弥陀经三十万遍。一日见西方圣众。多若恒沙。一擎银台。玉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何为得此。银台遂隐。玉感激。倍复精进。三七日后。见佛满空中。乃谓弟子曰。金台来迎。吾生净土矣。含笑而逝。

    元子华禅师。大历九年。于润州观音寺。诵弥陀经。六月忽得疾。夜闻香气乐音。空中告曰。粗乐已过。细乐续来。君当往生。良久念佛而化。异香连日不散。

    唐大行禅师。入大藏得弥陀经。日夜诵咏。至三七日。睹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现前。僖宗闻其事。诏入内庭。号常精进菩萨。后琉璃地复见。即日命终。异香经夕。肉身不坏。

    梁道珍法师。讲涅槃经。天监中忽见海上。数百人乘宝舫前迈问之。云往极乐国。因求附载。云师虽善讲涅槃。然未诵弥陀经。岂得同往。师遂诵弥陀经。及二万遍。将终见西方银台至。空中皎如白日。声云。法师当乘此台往生。时众咸闻天乐异香。数日犹未散。

    一持名应验

    晋慧远法师。居庐山。制莲华漏。六明念佛。澄心系念。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遍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及菩萨众。水流光明。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七日后。当生我国。至期端坐而逝。

    少康法师。在乌龙山。建净土道场。劝人念佛。众见师念佛一声。口出一佛。至于十念。十佛次出。犹连珠。临终之日。口旋异光数道。奄然而逝。

    礼部杨杰字次公。耽禅悦。晚年绘弥陀丈六尊像。随行观念。将终之日。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侍郎王古字敏仲。祖父七世。戒杀放生。古纂集诸经论。备陈往生净土要门。精勤念佛。数珠不去手。有僧神游净土。见侍郎与葛繁同在焉。

    龙舒居士王日休。常修净业。布衣茹素。持戒甚严。作净土文劝世。将卒如常礼念。忽厉声称阿弥陀佛。唱言佛来迎我。屹然立化。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西行者。自是家家供事云。

    唐邵彪。为诸生时。梦至一公府。主者问。汝知所以不第否。彪对不知。因使人引至一处。见大镬中。有蛤蜊作人语。呼彪名。彪怖。遂念阿弥陀佛。蛤蜊变黄雀飞去。彪后及第。官至安抚使。

    元郑氏女。钱唐人。念佛无虚日。得疾闻空中曰。汝往生期至。不可怠惰。又见佛身金色。即奋起面西坐。请僧讽阿弥陀经。倏然而化。其女梦母报曰。吾已得生净土。

    元末。张士诚攻湖州。江浙承相与战。擒四十人。囚槛送戮。夜宿西湖鸟窠寺。大猷谋禅师。徐步廊下。见师神观闲雅。持诵不辍。因求救拔。师教令至心念南无救苦救难阿弥陀佛。中有三人。信受其语。念不绝口。天晓发囚。易枷锁。至三人刑具不足。惟系以绳。既而审鞫。知良民被虏者。遂得释。

    唐张善和。屠牛为业。临终见群牛索命。于是大怖。唤其妻云。速延僧为我念佛。僧至谕云。临终恶相现者。但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和云。地狱至急。取香炉来。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自言佛来迎我。即化去。

    宋黄岩正等寺观公。畜鸲鹆。常念佛不绝。一日立化笼上。观公葬之。已而土出紫莲华一朵。从舌端而发。灵芝照律师为之赞。有立亡笼闭浑闲事。化紫莲华也太奇句。

    No. 428-B 玉峰大师要语附

    刺血写经

    娑婆教主。在祇园会上。说出一卷阿弥陀经。六方恒沙诸佛。同声称赞。同为护念。复出广长之舌。遍覆大千世界。普劝众生。应当信受何哉。盖此经乃直显众生久迷之自性。大畅诸佛普度之本怀故也。故经云。将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百年。众生遇斯。皆可得度。若有众生。闻斯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古昆为此。述礼想仪。奉为日课。再欲将斯经典。广为人说。以报佛恩。舌钝心昏。不能满愿。岂不恨极。障深福薄。乃至如此。想在俗不遇此经。决不能发意出家。出家不仗此经。决不能死心念佛。此恩此德。难报难酬。是故每想刺血。书写此经。以自供奉。愧无忍力。不敢下手。直至同治癸酉。忽得舌病。经久不除。定是累生妄语之报。若不忏悔。必堕三途。因此发决定心。对释迦像前。敬刺舌血。书写阿弥陀经。又然臂香九炷。供养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六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发愿云。弟子古昆。见经中说。已发愿若已生。今发愿若今生。当发愿若当生。是故我今。至心发愿。

    我得舌病难除灭  定是累生多妄说

    发心书写弥陀经  为表至诚刺舌血

    以此刺血之善因  忏除舌根诸恶业

    愿我临欲命终时  下品莲华定得入

    唯愿莲华速速开  早得如来广长舌

    誓入娑婆恶世中  将此妙经细解说

    随声出现妙庄严  普令见闻生欢悦

    人人皆念阿弥陀  个个同生极乐国

    仰愿彼佛及本师  并此经中六方佛

    大慈大悲同证明  我愿如是无休歇

    直显者。圆中钞云。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但举假名。全收实法。故曰一称嘉号。万德齐彰。是则依此经修。但以称佛名号。六字音声。而为所缘之境。无以观佛相好。以滥经宗。要解云。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故彻悟云。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莲宗行者。当从者里信入。又云。深信切愿。专恳持名。能于念念中。齐澄众染。圆显本空。顿契灵源。直趣果海。径路序所谓。一句弥陀。乃横绝迷源。直投觉海。至简易至直捷之大方便也。如上引证。皆直显之旨。愿持名者。同尽心焉。

    有佛土颂

    尝见学者。将一卷弥陀经。都说是自心本性。并无彼佛彼土。岂非拨境求心。斩头觅活。昆闻之不忍。遂述有佛土颂。以警童蒙。

    大哉一卷小弥陀。佛字算有八十五。只见三心在厥中。敢云无佛宁非忤。

    土字觅成二十一。遍寻性字无踪迹。分明有土是圆谈。不比小乘多说寂。

    称名自慰

    我称佛。不相同。全赖妄心显大功。平世安知兵有力。贼临始见将威风。

    空妄想。乱如丝。不念弥陀那得知。心镜初磨诸影现。当知佛号妙难思。

    称佛名。用珠算。转凡成圣功难判。欲求极乐速超生。只要朝朝数不乱。

    口称佛。心必清。如人重魇闻呼声。因兹不怕心多乱。只怕口中断佛音。

    莲宗初祖。念佛三昧序云。夫玄音之扣。尘累每销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与于此。古昆所以每劝持名者。切莫怕妄想。嫌罪垢。而先求一心不乱。只要出音记数。毕命为期。佛一出音。珠一记数。尘累每销。滞情融朗。功愈胜矣。经云。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尘累每销。又云。散心称一声。皆已成佛道。即滞情融朗。岂有不令妄想。时时而轻。罪垢时时而减。一声佛一声相应。声声佛声声相应。亦此之谓欤。当知出音记数。毕命为期。纵未到一心不乱。信愿必然坚固。往生决定可期。不过品位暂低而已。故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奉告有缘之士。于持名时。只要令音声不绝。不必着一心不乱。音声不绝是因。一心不乱是果。因行若真。果必成就。自然而然。所谓形直则影端。声和则响顺。可惜今时人。佛尚不肯常称。于句句中。有销尘融滞之功德。亦不知。便先想一心不乱。岂非鸟无翼而欲飞。树无根而欲茂。所以每每念弥陀。每每没滋味。念得妄想多。便向别门去。呜呼哀哉。净土法门。衰败至此。可谓极矣。愿我同流。出音记数。努力努力又当知出音是口。记数是身。故妙叶禅师云。能运身口之念。毋论其散。但不间断。自能一心。亦可即名一心。惟行之不休为度。固不必忧散乱矣。如母丧爱子。龙失命珠。不期心一而自一。岂制之令一也。心不可制实在行人勤怠耳。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