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重发传何?解,卫、晋得众,言立嫌非所宜。此子朝失众,独在尹氏,故言立以着不宜,文同而义异,故复发传,别嫌乎尹氏之朝。○注云“嫌朝是尹氏之子”。○释曰:夫国之大事,莫善继统。继统之道,勿盛嫡胄。继无承重,宜择立其次,故单子、刘子立猛,文称当国,其次子无命,故独言立,言立彰不宜,明有絪王之意。今周室虽衰,鼎命在上,四方诸侯,知一人之贵继,成康之道灭,典法之文存,祭号大名不可虚置,巍巍圣宝宁得空假?鄫以区区之小,而以外孙为嗣,书其灭亡,以为将来之戒,况天下重任,岂得异姓?尹氏不择天道,不达人事,不自立其子,当有同心之授,不义之罪。御假一朝之势,以集四海之士,此理灼然,而愚夫之所不或,何为孔子书经,游夏为传?经于不疑之中,而疆生疑;于无嫌之义,而巧出嫌。恐朝为尹氏之子,为当有旨,解周室大乱,骨肉乖离,故王猛有絪夺之心,单、刘怀翼戴之志,敬王孤立,猛卒之后,而朝逆尹氏之世卿,婚媾王室,祸乱之基,固可夺之。初自立,或招乘衅之众,集负险之民,坚冰之际,或有无妄之会,经别嫌尹氏,不亦宜乎!衰乱之世,何所不为?鄫立异姓,周亦致疑,疑而须别,别嫌立朝者,此其旨矣。

    八月,乙未,地震。

    冬,公如晋,至河,公有疾,乃复。疾不志,此其志,何也?释不得入乎晋也。

    [疏]“有疾”至“晋也”。○释曰:解公之如晋,四不得入,假言有疾,实由季孙之不入。今实有疾,别于无疾而反也。

    二十有四年,春,王二月,丙戌,仲孙玃卒。

    婼至自晋。大夫执则致,致则挈,由上致之也。上谓宗庙也。致臣于庙,则直名而巳,所谓君前臣名。○挈,苦结反。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秋,八月,大雩。○

    丁酉,杞伯郁釐卒。釐,力之反。

    冬,吴灭巢。

    葬杞平公。

    二十有五年,春,叔孙婼如宋。

    夏,叔倪会晋赵鞅、宋乐大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黄父。

    有?鹆来巢。一有一亡曰有。来者,来中国也。?鹆不渡济,非中国之禽,故曰来。○?,其俱反,本又作鹳,音权,《左氏》作“?”,《公羊》作“鹳”。鹆音欲。济,子礼反。

    [疏]“一有”至“中国”。○释曰:重发传者何?解鸲鹆者飞鸟,与蜚蜮异,称有为同,故重发传。云“来者,来中国也”,何嫌而发?解蜚蜮不言来,不见所从;麟不言来者,欲但于中国,不外之。

    鹆穴者而曰巢。刘向曰:“去穴而巢,此阴居阳位,臣逐君之象也。”或曰,增之也。如增言巢尔,其实不巢也。雍曰:“凡《春秋》记灾异,未有妄加之文。或说非也。”

    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季者,有中之辞也。不言中辛,中辛无事。又,有继之辞也。缘有上辛大雩,故言又也。

    九月,乙亥,公孙于齐。孙之为言犹孙也,讳奔也。

    次于阳州。次,止也。阳州,齐竟上之地。未敢直前,故止竟也。○公孙音逊,本亦作逊,下同。齐竟音境,下同。

    [疏]“孙之”至“奔也”。○释曰:复发传何?解前发例于夫人,今复发例于公,明其同义,以别尊卑之辞详略也。

    齐侯唁公于野井。野井,齐地。齐侯来唁公,公逆之至野井。唁音彦。吊失国曰唁,唁公不得入于鲁也。

    [疏]“吊失”至“鲁也”。○释曰:言吊足以释之,复言不入于鲁地则曰唁者,彰公失国。言不得入鲁,继国事之辞,言可以书唁,而不详其文。

    冬,十月,戊辰,叔孙婼卒。

    十有一月,已亥,宋公佐卒于曲棘。曲棘,宋地。邡公也。邡当为访。访,谋也。言宋公所以卒于曲棘者,欲谋纳公。○邡音方,又音访。

    [疏]注“宋公”至“纳公”。○释曰:案诸侯之卒,卒在外,书地。书地,纵不纳公,何得略以见义?解诸侯卒书地者,地有远近、国邑之别,故鄵、扈非国,晋侯因会旦而郑伯未见诸侯之所,许男朝楚,蔡奔雠国,四者书地,地有所由。今曲棘非国,是未喻竟,当从鄵、扈之例既明矣。释以谋纳公为义,义叶鄵、扈而例不异。

    十有二月,齐侯取郓。取郓以居公。取,易辞也。内不言取,以其为公取之,故易言之也。易,以豉反。为,于伪反。

    [疏]“取易辞”。○释曰:与济西、讙、阐同异若何?解,取者易之辞,易辞之义兼内,外内之释虽同,同而事辨异,异则反覆释之,故曰“为公取之”。言非季氏之赂,忠臣之意,非实易辞。尊君抑臣,与济西同文。前不异外之易者,实易,宋取郑师是也。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宋元公。

    三月,公至自齐,居于郓。公次于阳州,其曰至自齐,何也?据公但至阳州,未至齐。

    [疏]注“据公”至“阳州”。○释曰:后如晋,出致不同,传以见出致,解公初至于阳州,后如晋。乾侯出不同,传以见齐侯为义,虽至阳州,可以齐致,明乾侯之致,不见晋侯,故下二十九年注云“以乾侯致,不得见晋侯故。”

    以齐侯之见公,可以言至自齐也。“齐侯唁公于野井”,以亲见齐侯为重,故可言至自齐。居于郓者,公在外也。若但言公至自齐,而不唁居于郓,则公得归国,欲明公实在外,故言居于郓。

    [疏]“公在外”。○释曰:又日前不外公,言外何?解,言外者,据内生名,公虽出奔,臣子不得外公,存录之如在国。在国之文,不得实同,故言居郓以别之。

    至自齐,道义不外公也。至自齐者,臣子喜君父得反,致宗庙之辞尔。今君虽在外,犹以在国之礼录之,是崇君之道。

    夏,公围成。成,孟氏邑。非国不言围,所以言围者,以大公也。崇大其事。

    [疏]“非国”至“大公也”。○释曰:何解凡邑不言围,指小都,都之大者则国。此文是于三家疆大,邑过百乘,比之小国,国家之患,良由此起。昭公围成、郈,郈人不服,而臣之邑不顺,季氏之权,得国之资,围而不克,故以大公为文。然则定公虽堕三都,成人不肯,公伐不克,故传以大公释之。书致为异,故传释之。此不致者,齐无难公之言,不以适齐无为危至,如长葛言围,非常见义乃殊,故传不异。

    秋,公会齐侯、莒子、邾子、杞伯盟于鄟陵。鄟陵,某地。○鄟陵音专,又市转反。

    公至自会,居于郓。公在外也。至自会,道义不外公也。

    [疏]“义不外公也”。○释曰:复发传何?解自齐为虚致,自会为实文,与虚致嫌义有殊,故发不异已。

    九月,庚申,楚子居卒。

    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周有入无出也。始即位非其所,今得还,复据宗庙,是内故可言入。若即位在庙,则王者无外,不言出。

    [疏]“有入无出也”。○释曰:王也,传言周而复释何?解彼明上下一见,则同有出文,故言周。言周有入无出,明天王之身入与出,故发传也。

    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远矣,非也。雍曰:“奔篡君之贼,其责远矣。”○召,上照反。篡,初患反。

    [疏]注“奔篡”至“远矣”。○释曰:传言奔,直奔也。何嫌以发?解,非也,非责之非,责其远矣。独言远者,传云于周公着例,见上下之文。然则王子瑕不言出是常,常文而无大罪,则从例可知,故省文。至于尹氏,周室之微弱,而日月不诛,子朝使之奔,不足可责远矣。则剌诸侯,诸侯谓宋、卫、陈、郑外附于楚,子朝之舅,华戎同心而叛,天子不能诛,则宜远责诸侯,乃经解传,宣其责远矣。传既责远,愧奔亦异,故曰:“奔,直奔也”。传曰奔之恶也,恶其奔雠。子朝之奔,奔雠而曰奔。直奔,恶诸侯之叛,剌其不殊也。

    奔,直奔也。

    二十有七年,春,公如齐。自郓行。

    公至自齐,居于郓。公在外也。

    [疏]“公在外也”。○释曰:发传不同,而重起例何?解公前孙而至,今如齐,不言孙,反而言至。至言居于郓,故传言“公在外也”。异义而文别,故重言例,而文省则义同,义同,亦在外可知也。

    夏,四月,吴弑其君僚。僚,力雕反。

    楚杀其大夫郄宛。宛,于阮反,又于元反。

    秋,晋士鞅、宋乐祁、卫北宫喜、曹人、邾人、滕人会于扈。祁,力兮反,又力私反。扈音户。

    冬,十月,曹伯午卒。

    邾快来奔。徐邈曰:“自此已前,邾畀我、庶其并来奔,今邾快又至,三叛之人,俱以鲁为主。邾,鲁邻国,而聚其逋逃,为过之甚,故悉书之以示讥也。小国无大夫,故但举名而略其氏。○邾快,苦夬反。畀,必二反,本或作鼻。逋逃,布吴反。

    公如齐。

    公至自齐,居于郓。

    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葬鲁悼公。

    公如晋,次于乾侯。不得入于晋。乾侯,晋地。

    [疏]“公如晋”。○释曰:“解与发围国之文同,故传言“公在外也”,明从郓如齐,不释言次之,言在外亦显故。

    公在外也。

    夏,四月,丙戌,郑伯宁卒。宁,下“滕子宁”皆如字。

    六月,葬郑定公。

    秋,七月,癸已,滕子宁卒。

    冬,葬滕悼公。

    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于郓。以乾侯致,不得见晋侯故。

    齐侯使高张来唁公。唁公不得人于鲁也。

    [疏]“唁公”至“鲁也”。○释曰:复发传何?解前“齐侯唁公子野井”,野井,齐地,今来唁公于郓,郓是鲁地。鲁地而言唁,言不得入于鲁国都。鲁国都谓宗庙所在。唁有远近,人有尊卑,君臣同文,故重发例也。

    公如晋,次于乾侯。

    夏,四月,庚子,叔倪卒。季孙意如曰:“叔倪无病而死,此皆无公也。是天命也。非我罪也。”言叔倪欲纳公,无病而死,此皆天命,使鲁无君尔,鲁公之出非我罪。○叔倪,五计反,又五兮反,《左氏》作“诣”。

    [疏]“皆无公也”,○释曰:叔倪之卒事,无公而曰皆何?解经言“宋公佐卒于曲棘”,传言“邡公也”,今叔倪复卒,传曰“皆无公也”。

    秋,七月。

    冬,十月,郓溃。溃之为言上下不相得也。上下不相得则恶矣,亦讥公也。公既出奔,不能改德脩行,居郓小邑,复使溃乱,德之不建,如此之甚。○溃,户内反。恶,乌路反,又如字。行,下孟反。复,扶又反。

    [疏]“溃之”至“得也”。○释曰:重发起列何?解上下不相得之为罪与国同,故例详之。此年三月,次于乾侯,来还于郓。冬而郓溃,嫌自溃,不责于公,故言“亦讥公也”。

    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传明昭公有过,非但季氏之罪。

    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中国不存公,存公故也。中国,犹国中也。

    [疏]注“中国”至“中也”。释曰:曰凡言国中,指谓鲁也。中国指其诸夏。诸夏为中国,据夷狄为外。案成昭适晋,并逾年而不言在,襄二十八年“公如楚”,二十九年书“公在楚”,传曰“闵公也”,为楚所致,存录之。然则此文中国,国中何为变中国者何?解中国逾年不言在,亲倚之情,如国莫二,比之国中,不以言中非诸夏。且昭以二十五年出奔,二十六年居郓,是鲁地不存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亦如之,至此寄在乾侯。乾侯为晋地,明公去鲁竟而入于晋界,不复重还,遂卒于外。虽复生存居地壤,于予来归,来不居兹日,故传以有故释之,所以闵公。范例云:“在,有故。言在,非所在也。”

    夏,六月,庚辰,晋侯去疾卒。去,起吕反。

    秋,八月,葬晋顷公。顷音倾。

    冬,十有二月,吴灭徐。灭夷狄时。月者,为下奔起。○为,于伪反。

    [疏]注“月者”至“奔起”。○释曰:案灭中国日,出奔月,轻于灭。灭夷狄时,奔何得更月?解,范答薄氏云:“国不灭而,出以月为国,国灭例而出,出重发于灭,灭夷狄虽时,犹加于月。”然则温子不灭而出奔,何以不月?有义而然。弦子之奔,文承八月之下,温子以逃,在正月之后,何知不月?传于弦子灭言“不日,微国”,微国则例月,例月则不关于君出,君出之重,不大于灭国。范云出重于灭者,言既灭其国,君不死难,比之常奔恒灭,则为重矣。灭在月例者,君出不复加日,明灭重矣。月亦是,谭子出月,月关灭国,灭国例之同,同例在不日。传于灭国详略之,更于潞子发夷狄之远例,于鄫亡见中国之变称,义例成矣。潞子之贤从自盟,灭国获君,君或出奔,名为罪,皆有罪,故注谭子云“盖无罪”。今注章羽,明不复疑。名为有罪,谭子言盖,约邾益之名,名义见矣,故章羽从正例而不疑也。

    徐子章羽奔楚。奔而名者,有罪恶也。○恶,乌路反。

    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季孙意如会晋荀栎于适历。适历,晋地。○栎音历,旧作跞。适,丁历反。

    夏,四月,丁巳,薛伯穀卒。

    晋侯使荀栎唁公于乾侯。唁公不得入于鲁也。曰:“既为君言之矣,不可者意如也。”言已已告鲁求纳君,唯意如不肯。○为,于伪反。

    [疏]“唁公”至“鲁也”。○释曰:复发传何?解,范例云:“唁有三,吊失国曰唁。”唁虽有三,吊失国三,三释一而已。不入鲁界,有三文,知言唁嫌与鲁异。其言不得入鲁,明吊失国而异。今地晋而受晋纳,公有可入之理,故言“唁公不得入于鲁也”。

    秋,葬薛献公。

    冬,黑肱以滥来奔。其不言邾黑肱,何也?据襄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言邾。○肱,古弘反。滥,力甘反,又力暂反。别乎邾也。邾以滥邑封黑肱,故别之若国。○别,彼列反。其不言滥子,何也?据既别之为国,则应书其爵。非天子所封也。来奔,内不言叛也。

    [疏]“来奔”至“叛也”。○释曰:重发传何?解书黑肱不系邾,嫌其专地,不责叛,罪轻,故言来奔。不言叛,罪自显也。

    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取阚。阚,口暂反。

    夏,吴伐越。

    秋,七月。

    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卫太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邾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天子微,诸侯不享觐。享,献也。觐,见也。言天子微弱,四方诸侯不复贡献,又无朝觐之礼。○大音泰。享,许丈反。觐,其靳反。见,贤遍反。复,扶又反。朝,直遥反。夫子之在者,惟祭与号。祭谓郊上帝,号谓称王。故诸侯之大夫,相帅以城之,此变之正也。

    [疏]“天子”至“与号”。○释曰:于此乃言周衰变之正,重复起传何?解平、桓之世,唯复礼乐出自诸侯,诸侯犹有享觐之心,襄王虽复出居,犹赖晋文之力。札子虽云矫杀,王威未甚屈辱。至于景王之崩,嫡庶交争,宋、卫外附,楚亦内侮。天子独立成周,政教不行天下,诸侯无桓、文之霸,不能致力于京师,权柄委于臣手,故大夫相率而城之。比之在礼,故释不异辞,因变正也。

    十有二月,已未,公薨于乾侯。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