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政事第十卷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r />     30、天祺在司竹常愛用一卒長,及將代,自見其人盜筍皮,遂治之無少貸。罪己正,待之複如初,略不介意。其德量如此。

    31、因論口將言而囁嚅曰:若合開口時,要他頭也須開口。須是"聽其言也厲"。

    32、須是就事上學蠱。"振民育德"然,有所知後,方能如此。何必讀書然後爲學。

    33、先生見一學者忙迫,問其故,曰:"欲了幾處人事。"曰:某非不願周旋人事者,曷嘗似賢急迫?

    34、安定之門人往往知稽古愛民矣,則"於爲政者何有"。

    35、門人有曰:"吾與人居,視其有過而不告,則於心有所不安。告之而人不受,則奈何?"曰:與之處而不告其過,非忠也。要使誠意之交通,在於未言之前,則言出而人信矣。

    又曰:責善之道,要使誠有餘而言不足,則于人有益,而在我者無自辱矣。

    36、職事不可以巧免。

    37、"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此理最好。

    38、克勤小物最難。

    39、欲當大任,須是篤實。

    40、凡爲人言者,理勝則事明,氣忿則招拂。

    41、居今之時,不安今之法令,非義也。若論爲治,不爲則已,如複爲之,須於今之法度,內處得其當,方爲合義。若須更改而後爲,則何義之有?

    42、今之監司,多不與州縣一體。監司專欲伺察,州縣專欲掩蔽。不若推誠心與之共治。有所不逮,可教者教之,可督者督之。至於不聽,擇其甚者去一二,使足以警衆可也。

    43、伊川先生曰:人惡多事,或人憫之,世事雖多,儘是人事。人事不教人做,更責誰做?

    44、感慨殺身者易,從容就義者難。

    45、人或勸先生以加禮近貴。先生曰:何不見責以盡禮,而責之以加禮?禮盡則已,豈有加也?

    46、或問:"簿,佐令者也。簿所欲爲,令或不從,奈何?"曰:當以誠意動之。今令與簿不和,只是爭私意。令是邑之長,若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過則歸己,善則惟恐不歸於令,積此誠意,豈有不動得人?

    47、問:"人於議論多欲直己,無含容之氣,是氣不平否?"曰:固是氣不平,亦是量狹。人量隨識長,亦有人識高而量不長者,是識實未至也。大凡別事,人都強得,惟識量不可強。今人有鬥筲之量,有釜斛之量,有鍾鼎之量,有江河之量。江河之量亦大矣,然有涯。有涯亦有時而滿,惟天地之量則無滿。故聖人者,天地之量也。聖人之量,道也。常人之有量者,他資也。天資有量須有限。大抵六尺之軀,力量只如此。雖欲不滿,不可得也。如鄧艾位三公,年七十,處得甚好。及因下蜀有功,便動了。謝安聞謝玄破苻堅,對客圍棋,報至不喜,及歸折屐齒,強終不得也。更如人大醉後益恭謹者,只益恭謹,便是動了。雖與放肆者不同,其爲酒所動一也。又如貴公子位益高,益卑謙。只卑謙便是動了。雖與驕傲者不同,其爲位所動一也。然惟知道者量自然宏大,不勉強而成。今人有所見卑下者,無他,亦是識量不足也。

    48、人才有意於爲公,便是私心。昔有人典選其子弟系磨勘,皆不爲理。此乃是私心。人多言古時用直,不避嫌得。後世用此不得,自是無人,豈是無時?

    49、君實嘗問先生曰:"欲除一人給事中,誰可爲者?"先生曰:初若泛論人才,卻可。今既如此,頤雖有其人,何可言?君實曰:"出於公口,入於光耳,又何害?"先生終不言。

    50、先生雲:韓持國服義最不可得。一日,頤與持國、范夷叟於潁昌西湖。須臾,客將雲,有一官員上書,謁見大資。頤將謂有甚急切公事。乃是求知幾。頤雲大資,居位卻不求人,乃使人倒來求己,是甚道理?夷叟雲:"只爲正叔太直。求薦章,常事也。"頤雲:不然。只爲曾有不求者不與,來求者與之,遂致人如此。持國便服。

    51、先生因言今日供職,只第一件便做他底不得。吏人押申轉運司狀,頤不曾簽。國子監自系台省,台省系朝廷官。外司有事,合行申狀。豈有台省倒申外司之理?只爲從前人只計較利害,不計較事體,直得憑地。須看聖人欲正名處,見得道名不正時,便至禮樂不與。是自然住不得。

    52、學者不可不通世務。天下事,譬如一家。非我爲則彼爲,非甲爲則乙爲。

    5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思慮當在事外。

    54、聖人之責人也常緩。便見只欲事正,無顯人過惡之意。

    55、伊川先生曰:今之守令,唯制民之産。一事不得爲。其他在法度中,甚有可爲者,患人不爲耳。

    56、明道先生作縣,凡坐處皆書"視民如傷"四字。常曰:"顥常愧此四字。"

    57、伊川每見人論前輩之短,則曰:汝輩且取他長處。

    58、劉安禮雲,王荊公執政,議法改令,言者攻之甚力。明道先生嘗被旨赴中堂議事。荊公方怒言者,厲色待之。先生徐曰:天下之事,非一家私議。願公平氣以聽。荊公爲之醜屈。

    59、劉安禮問臨民。明道先生曰:使民各得輸其情。

    問禦吏。曰:正己以格物。

    60、橫渠先生曰:凡人爲上則易,爲下則難。然不能爲下,亦未能使下。不盡其情,僞也。大抵使人常在其前,己嘗爲之,則能使人。

    61、坎維心亨,故行有尚。外雖積險,苟處之心亨不疑,則雖難必濟,而往有功也。今水臨萬仞之山,要下即下,無複疑滯。險在前,惟知一義理而已,則複何回避?所以心通。

    62、人所以不能行己者,於其所難者則惰。其異俗者,雖易而羞縮。惟心弘,則不顧人之非笑,所趨義理耳,視天下莫能移其道。然爲之,人亦未必怪。正以在己者義理不勝,惰與羞縮之病,消則有長,不消則病常在。意思齷齪,無由作事。在古氣節之士,冒死以有爲。於義未必中,然非有志概者莫能。況吾于義理已明,何爲不可?

    63、姤初六:"羸豕孚謫躅。"豕方羸時,力未能動。然至誠在於躑躅,得伸則伸矣。如李德裕處置閹宦,徒知其帖息威伏,而忽於志不忘逞。照察少不至,則失其幾也。

    64、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絆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數數,己亦了此文義,二益也。對之必正衣冠,尊瞻視,三益也。常以因己而壞人之才爲憂,則不敢惰,四益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