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草木子卷之二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無過不及而並言之。故曰。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

    費隱是在人在物上看。此理因用以原體。見此理之無物不在也。鬼神就無形無影上看。此理由微而驗顯。見此理之無物不體也。

    人物明而可見。故先說費而後說隱。鬼神幽而難知。故先言微而後言顯。

    人之為道而遠人。子思言此之時。佛氏之教未入中國。已慮其絕人倫。去人事。始謂之辯道矣。其慮可不謂遠已乎。

    喪服自期以下。諸侯絕。大夫降。此自周公制此貴貴之禮也。蓋諸侯之貴。大夫不得以屬籍通。故大夫不得屬戚君也。

    郊社所以祀天地。是天子之職。宗廟所以祭祖先。是子孫之職。祭必受福。職之所當也。淫祀無福。職之所不當也。

    至誠是由此道之極其實。至聖是造此理之極其至。故曰。至誠之道。非至聖莫能知。至聖之德。非至誠莫能為。

    盡性。致中也。盡人物之性。致和也。經綸大經。致和也。立天下之大本。致中也。贊天地之化育。是以人而參贊之。是聖人猶與天為二。知天地之化育。是於天道默契焉。是聖人與天為一。

    私意自蔽。則局乎其小矣。故不廣大。私欲自累。則卑乎其汚矣。故不高明。

    祖述憲章。是道貫乎古今。上律下襲。是道該乎穹壤。

    如天淵尚有彼此之別。則聖人尚與天為二。其天淵更無彼此之別。則聖人乃與天為一。

    或問浩然之氣。答曰。一片花飛減却春。蓋言浩然是無虧欠時也。

    慾是不能集義。剛是浩然之氣。

    孟子言勿正勿忘。此養氣之節制也。正是用心太過。忘是不用心。

    孟子夜氣之說。是水靜而清時。浩然之氣。是水盛而大時。

    高不可貶。卑不可抗。道有定體也。語不能顯。默不能藏。道無定形也。

    周子曰。無極而太極。無極是無有方體。就萬物體統言之。太極是會其要領。就一物根柢言之。無無極則太極無所本。無太極則無極無所寓。

    太極圖。性命書也。西銘。理一分殊之義也。四勿箴。由中應外。制外養中之訓也。

    無思也。無為也。寂而不動。先天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後天也。先天。體也。後天。用也。先天惟湛然一理耳。至後天始有形象之可言。先天是未用也。至後天始入用爾。易是已入用之書。故多說剛柔。少說陰陽。

    無思。虛之極。無為。靜之篤。虛則理明。靜則性定。陰陽絪縕。吾以觀其始。正其命。

    天有風雨雲霧雷。人有吹噴噓呵呼。天地是大萬物。萬物是小天地。

    地冲氣。所以能生萬物也。冲氣所以為和也。

    陰陽合一存乎道。仁智合一存乎聖。內外合一存乎誠。

    虛所以具衆理。靈所以應萬事。不昧所以為明也。

    知者心之神明。寂而常覺。動而常定。非不動不靜也。溥萬物而無容心焉可也。欲盡流注。其可得乎。

    明天地之性者。不可惑以神怪。知萬物之情者。不可罔以非類。此君子所以貴窮理也。

    鬼者人之影。死者生之終。

    誠。天道。性。天德。

    善者。萬理之總名也。性者。萬理之全體也。仁者。萬理之全德也。孔門傳道以仁。大學言道以善。中庸原道以性。誠者。理之實。元者。善之長。一者。數之始。中者。物之心。極者。理之至。皆聖賢論道之極則也。

    人心是根於氣。耳目口鼻之欲是也。道心是原於理。仁義禮智之性是也。

    新故。事物為之今古也。得失。人事為之存亡也。治亂。世運為之變更也。

    古今分於一息。人物同於一原。

    因粗而精。因略而詳。此古今之用智而得其正也。因精而拙。因詳而荒。此古今之用智而失其中也。

    程子曰。不必以既屈之氣。復為方伸之氣。或者指游魂之變為輪迴。未之思也。

    張子曰。風雷有象。不疾於心。所謂潛天而天。潛地而地也。心禦見聞。不弘於性。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

    橫浦之學。以覺為性。曰。覺之一字。衆妙之門。是止認智為性。金谿之學曰。收歛精神。自作主宰。有何欠缺。至於私欲未為病。纔涉於思。即是害事。全似告子。

    臨川之學。分心跡為內外。內面是精。外面是粗。故託佛老之似。以亂孔孟之真。假仁義之言。以濟功利之實。

    涑水之學。可謂博極羣言。純乎實踐。

    金華之學之於濓洛也。可謂金石相宣已。

    永康之學。以漢唐皆王道。純以事功言也。

    南浦之學。其視紫陽。猶孟子之於孔子也。

    永嘉之學之於正道也。可謂步則步者矣。

    許魯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劉靜修次之。

    用之則行。於留侯武侯見之。舍之則藏。於靖節康節見之。古惟有此二人。才德及之。可以當此言也。

    相近之性兼乎氣。性善之性純乎理。

    荀子曰。性者惡也。為善者偽也。■〈木巳〉柳桮棬之喻也。揚子曰。人之性。善惡渾。性無分於善不善。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之說也。達摩云。我見佛性。云何佛性。作用是性。生之謂性之說也。蘇氏曰。善惡皆出於性。而非性之所有。胡氏曰。善不足以言性。孟子道性善。猶佛氏善哉善哉。蓋贊歎之辭。即性無善無不善之說也。韓子說性有二品。即性有善有不善之說也。後世諸說。紛紜縱橫。孟子當時已一一加辨。可見儒書之不可無孟子。

    今之道教近乎楊。今之釋教近乎墨。

    丹經言鼎鑪是安身立命也。採藥是收精歛神也。火候是操存之意也。沐浴是日新之功也。抽添是勤怠之節也。

    佛言離一切物。別有自性。不知人外無道。道外無人也。

    佛氏謂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譬如從空而有。幻化雖滅。空性不壞。此東坡言性之本旨也。

    離物而言性。此佛氏所以淪於空寂。捨器而言道。此老氏所以溺於虛無。故大學之始教。所以不出於民生日用彝倫之外也。東土初祖曰。人性本善。不假勤苦修行。直下便是。此則彌近理而大亂真矣。

    歐陽公云。佛氏怕死。故每以寂滅無生為說。老氏貪生。故每以返老還童為說。惟安時處順。哀樂不能入者為至爾。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