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解深密经疏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西明寺沙门 圆测 撰

    胜义谛相品第二之余

    尔时世尊告尊者善现。曰善现。

    释曰。自下第四释遍一切一味相。于中有二。初长行广释。后举颂略说。(或可颂文如来说中乃可分别)就长行中。复分为三。一如来告问。次善现奉答。后世尊正说。此即第一世尊告问。于中有二。初约时标所问者。后正明告问。此即初也。言尔时者。佛说真如一味相时。或可善现发问之时。(真谛记云。言尔时者。有十一种。一佛在世时。二转法轮时。三成就相续人聚集时。四闻思修时。五下种成就解脱时。六成立自正义时。七破邪执所立义时。八破坏生死牢狱义时。九由说正义为欢喜破除邪义所鄣众生时。十正修行人领受宝祠时。佛为大众说能分张正法授与大众即是法宝祠大众也。十一于修行中正定智拔起抑下舍置之时。由如是等义故言尔时也)言善现者。若具梵音。名修浮吼底。此云善现。相传说云。其人初生。宅室皆空。父母惊怪。以问相师。相师报云。现空唯善。无所加也。故名善现。或云空生。即由此义。无著论中名为善吉。笈多所翻直本般若。名为善实。真谛金刚波若记云。东方世界青龙陀佛。于此影向也。广如彼记。又相传云。自有经文。位登阿鞞?致地。(然未见诚文。或相传云婆罗门子。祈天而生。生始长大[请又]延佛。为设大会。送佛祇园。返获罗汉。或云是净音向王太子)问。如何此会唯告善现比丘。不告余三部众及菩萨众耶。真谛师云。不告余部。有其三义。一初转法轮时。比丘先入道。为佛弟子。余众后入故。二百腊比丘尼。礼敬一腊比丘。所以者何。由比丘力成就戒故。又终身不离依止比丘。三根性胜。丈夫根性坚利。女性闇[苟*苟]。是故律明为女人说法。过五六语波夜提。五语者谓五阴。六语者谓六入。为女说法不得阴入外义。根性闇[苟*苟]。不能多受故。若广分别。不告余部及以菩萨。皆有五义。恐繁不述。又五分律第六卷云。五语者。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六语者。眼无我。耳鼻舌身心无我。四分等律皆不释也。今解。命须菩提。如智度论第四十卷。须菩提有二因缘大。佛命说法。不命余弟子。一者好行无诤定。二好深行空法。问。若尔。如何不告菩萨。答。如智度论第十一云。须菩提常行空三昧。复断漏尽。众生生信。命令说法。(法华论中。以五义故。佛命声闻。不告菩萨。大智度论第四十一。广释不告菩萨及余弟子佛亦不为说所由。应知)准彼智度。唯告善现。今此经中应知亦尔。

    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离增上慢故。记别所解。

    释曰。此即第三正明告问。此中所言增上慢者。如法华经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名增上慢。解节同此。深密经云。依我我慢者。译家谬也。今于此中约慢有无。以发两问。真谛记云。前问有增上慢。后问无增上慢。前问凡夫。后问圣人。前问显示不可治人。后问可治人。又前问空果行人。后问不空果行人。又前问颠倒修人。后问不颠倒修人。又前问邪定聚人。后问正定聚人。然释此文。依真谛记。有慢无慢。各有四义。有慢四者。一增上慢依止。谓有取五阴。二慢因。谓慢随眠。三慢体。即是上心。四慢事用即是因上心慢。能生诸业果报报等。言知几有情者。显慢依上。怀增上慢者。显慢之因。增上慢所执持故者。显慢体也。记别所解者。显慢事用。无慢四者。一无慢依上。谓无漏五阴相续。二无慢因。即是未知欲根。三无慢体。即是知根。四无慢事用。即知已根。言知几有情者。无慢依上。离增上慢者。谓无慢因及无慢体。

    (解节经云。无增上慢。不由增上慢。深密经云。离我离慢)。

    (○此二经各具二文。今此本中。唯有一句。含有二义。是故但云离增上慢也)。

    记别所解者。无慢事用。

    尔时尊者善现。白佛言世尊。我知有情界中少分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

    释曰。自下第二善现奉答。于中有二。先释后问。后答前问。此即初也。谓唯初地已上菩萨。如实了知遍一味相法空胜义。由此不起法增上慢。非诸二乘及异生等。故言少分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问。如何二乘知其分齐为菩萨说。答。佛加被故。总相略知。而非究竟一一了知故。故大品经舌相品云。须菩提为菩萨说法。皆是佛力。问。此善现由加被力。若能解者。应断法执。若不解者。如何能说。解云。由加力故能信知解。亦能说空。不尔。应断法执过故。智度论云。二乘未证法空理故。问。此善现即是二乘。如何奉答在净土耶。答。佛加被故。得往净土。或佛所化。而非实身。或可秽土有此问答。

    世尊我知有情界中。有无量无数不可说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

    释曰。自下第二答第一问。于中有三。初略答。次世尊下述己所见。后世尊下申己所念。此则初也。谓我知有情界中无量有情坏增上慢记别所解。记别之相。如后当说。然此所说怀增上慢。诸说不同。若依萨婆多宗。有四种人。起增上慢。所谓异生及下三果。如大婆沙四十三云。起增上慢。三说不同。有说。异生起五。谓四善根及四果。预流起四。除第一。一来起三。除前二。不还起二。除前三。阿罗汉无增上慢。有说。异生起九。谓有漏善根四向四果。预流果起七。除前二。一来向起六。除前三。一来果起五。除前四。不还向起四。除前五。不还果起三。除前六。阿罗汉向起二。除前七。阿罗汉无增上慢。预流向无起增上慢义。评曰。圣者亦于胜有漏善。起增上慢故。六圣者。如前所起。各复增一。广说如彼。依经部宗。同萨婆多。于理无违。于彼部中。有多计故。今依大乘。大同二宗。慢通异生有学圣者。故成唯识第六卷云。云何为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此慢差别。有七九种。谓于三品我德处生。一切皆通见修所断。圣位我慢既得现行。慢类由斯起亦无失。解云。言七慢者。五蕴论云。云何为慢。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慢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心高举为性。过慢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慢过慢谓于胜计己胜。我慢谓于五取蕴随观为我或我所。心高举为性。增上慢谓于未得增上殊胜所证法中。谓我已得。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邪慢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心高举为性。集论第四。杂集第六瑜伽八十九。皆同五蕴。若依智度论五十六云。增上人者。是佛弟子。得禅定未得圣道。自谓已得。言九慢者。发智论第二十云。有九慢类。谓我胜。我等。我劣。有胜我。有等我。有劣我。无胜我。无等我。无劣我。显扬第一。但列三种慢类。故彼论云。如经说三种慢类。我胜慢类。我等慢类。我劣慢类。解云。义准说九。于理无违。此七九慢。依成唯识。于五处生故。彼第六云。此慢差别。有七九种。谓于三品我德处生。解云。且七慢中。慢。过慢。慢过慢。卑慢。依三品起。我慢一种。依我处生。邪慢增上依德处生。故杂集论第六卷云。于下中二品处生慢。依中上品处生过慢。依上品处生慢过慢。依上品处生劣慢。于五邪蕴执我我所。由此起我慢。于未得胜德计己得胜德。起增上慢。于实无德计己有德。即是邪慢。若辨九慢。自有两说。若依发智论。如俱舍第十九说。如是九种从前七慢三中离出。谓从前慢过慢卑慢如是三种。若依见生行次有殊成三三类。初三如次即过慢慢卑慢。中三如次即卑慢慢过慢。后三如次即慢过慢卑慢。广如婆沙。若依品类足。释慢类者。且我胜慢胜从三慢生。谓慢过慢慢过慢三。由观劣等胜境别故。故婆沙第百九十九云。依品类足论。我胜慢中。摄三种慢。若于劣谓己胜即是慢。若于等谓己胜即是过慢。若于胜谓己胜即慢过慢。余八慢类。如理应说。解云。余八慢类如理应说者。我等慢类。依中上品摄二种慢。于等计等此即是慢。于胜谓等即是过慢。我劣慢类。但依上品摄一种慢。谓于多胜计己少劣。即是卑慢。有胜无劣同我劣说。有等无胜同我等说。有劣无等同我胜说。如此九中。三依三品。三依中上。三依上品。如前可知。而今此中说有慢者。七九慢中但约增上。于中三说不同。真谛三藏。但说异生以为有慢。依有所得观以为真观。起上慢故。有说。此中通说异生二乘有学为有慢者。罗汉己断烦恼障故。故法华经第一卷说。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有说。亦通罗汉。所以者何。虽无烦恼慢。有所知慢故。问。若尔。如何会释法华所说。答。彼约烦恼。此据所知。说有说无互不相违。问。七地已来诸菩萨等。于增上慢亦得起不。答。有三释。一云初地己上不起上慢。己得胜义一味相故。一云。七地已还起亦无失。如经所说。故意起故。一云。前七地中。不唯得起烦恼鄣慢。所知障慢亦得现行。地地相望。有胜劣故。问。佛知一切众生边际不。如是问答。如大婆沙一百八十六。彼云。毗奈耶说。世尊于菩提树下。建立有情为三聚。谓齐尔许名邪定聚。齐尔许名正定聚。齐尔许名不定聚。问。为依有情分齐建立。为依法分齐耶。若依有情者。云何非是得有情海边际耶。若依法者。声闻亦能如是建立。佛与声闻有何不共。有说。依有情建立。问。若尔。如何非是得有情海边际耶。答。佛得有情海边际。亦无有过。然总相得。而非别相。谓一切有情不出四生。如是而得。有说。依法建立。问。若尔。声闻亦能建立。佛与声闻有何不共。答。声闻因从佛闻。佛无师自能建立。是为不共。有说。若三千世界。及千岁已来。依有情建立。若余世界及余时。依法建立。依智度论。亦有问答。故第二十八云。问。一切众生可得悉知不。若悉知。即众生有边。若不知。何以故说欲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云何佛有一切智。答曰。众生心心数法可得悉知。何以故。如经中说。一切实语中。佛最第一。若不能悉知一切众生心得其边际者。佛何以言悉知。亦不名一切智人。而佛语皆实。必应定有一切智人。后次众生虽无边。一切种智亦无边。譬如函大盖亦大。若智慧有边众生无边者。应有是难。今智慧及众生。俱无边故。汝难非也。后次若言有边无边。此二于佛法中是置答。是十四事虚妄无实无益故。不应以为难。具如彼说(又三十云。问曰。菩萨若能满一切众生愿者。则众生有边。即无有受诸饥寒苦。何以故。一切众生皆满所愿。离苦得乐故。答云。满一切者。名字一切。非实一切。如法句偈说。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为譬。勿煞勿行杖。虽言一切畏杖痛。如无色众生。无身故即无杖痛。色界众生。虽可有身。亦无杖痛。欲界众生亦有不受杖痛。而言一切语应得杖者。说言一切。非实一切)。

    世尊。我于一时。住阿练若大树林中。

    释曰。自下第二申己所见。于中有二。初明自他住处。后我见下叙他记别。此明自所住处。众树聚集。故深密经云。名为林如我忆念过去世时住于一处阿练若园。阿练若者。即是梵音。此云空闲静处。真谛释云。阿练若者。自有三义。一者离声处。谓国邑音声所不至故。二者离斫伐处。谓采薪所不至故。三者离斗诤处。谓一切烦恼总能动乱善法。名为斗诤。若住此处。能伏烦恼故。名离斗诤也。从一拘卢舍外。外去乃至百千由旬。皆名阿练若处。若萨婆多部。解一拘卢舍五百弓。依正量部。解一拘卢舍。凡一千弓也。一弓八尺。凡八百丈地。若准此间。应成四里少许。毗昙论云。四肘为一弓。五百弓名一拘卢舍。一拘卢舍半名阿练若处。大毗婆沙一百三十六云。四肘为一弓。五百弓名阿练若处。从此已去名边远处。即五百弓。成摩揭陀国一俱卢舍。成北方半俱卢舍。所以者何。摩揭陀国。其地平正。去村虽近。而不闻声。北方高下。远犹声及。是故北方俱卢舍大。(俱舍第十二广辨其量。彼云。颂云。极微微金水 ?羊牛隙尘 蠛虱麦指节 后后增七倍 二十四指肘 四肘为弓量 五百拘卢舍 此八逾缮那 论曰。极微为初。指节为后。应知后后皆七倍增。谓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积七金尘为水尘量。水尘积至七。为一莬毛尘。积七莬毛尘。为一羊毛尘量。积羊毛尘七。为一牛毛尘。积七牛毛尘。为隙游尘量。隙尘七为蠛。七蠛为一虱。七虱为??麦。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二十四指横布为肘。竖积四肘为弓。谓寻竖积五百弓。为一俱卢舍。一俱卢舍。许是从村至阿练若中间道量。说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若广分别。如婆沙论一百三十六说)无性摄论云。远离聚落拘卢舍。名阿练若。十住论云。离众愦丙名阿练若。瑜伽复云。谓住空闲山林垧野。受用边际所有卧具。远离一切村邑聚落。名阿练若。头陀经云。阿练若法令身远离愦闹。住于空闲。远离者离众恼乱。若放牧处。最近三里。能远益善。身远离已。亦当令心远离五欲五盖。名阿练若。智论亦同。

    时有众多苾刍。亦于林依近我住。

    释曰。此明众所住处。言苾刍者。唐言乞士。旧云比丘。金刚仙云。此是梵音。此方义释或云乞士。或云破恶。或云怖魔。无正名相翻。故存梵语。依智度论。有其五义。一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彼第三卷云。离四口食故名清净。四口食者。一下口食。有出家人合药种谷殖树等不净活命者。是名下口食。有出家人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礔礰不净活命者。是名仰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名方口食。有出家人学种种咒术笇吉凶小术不正如是等不净活命者。是名四维口食也)二破烦恼名比丘。(比此云破。丘名烦恼)三出家人号。四名清净持戒。五名怖魔。(比名怖。丘名魔)依瑜伽论有五苾刍。故第二十九云。苾刍有五种。一乞白苾刍。二自称苾刍。三名想苾刍。四破坏烦恼苾刍。五白四羯魔受具足戒苾刍。真谛记云。在因。名怖魔乞士破恶。至果。转怖魔为煞贼。改乞士为应供。说破恶为不生。

    我见彼诸苾刍。于日后分。展转聚集。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

    释曰。自下第三记别所解。于中有二。初总叙诸计。后别叙诸计。此即第一总叙诸计。如后所说。依五蕴等。作种种解。以为胜义。不说一味法空道理为胜义谛。如是乃至八圣道中。自性差别。及对治等。计为胜义。成增上慢。故今叙之。现观者。依瑜伽论五十三云。决定义是现观义。依俱舍论第二十二。云于诸谛境现见分明。名见现观。然此现观。诸教不同。依俱舍论。有三种现观。谓见缘事有差别故。或说六种。如瑜伽五十五等。或说十种。如集论第七。杂集十三。或说十八。如显扬十七。然今所说有所得现观者。谓诸苾刍。依初法轮所说十三法门。如言执义。不了无所得一味法句胜义。起增上慢。便诸证得空竟胜义。问。诸苾刍依何现观记别所解。答。通说见修无学及前方。故下经云。由得念住乃至得八支圣道故。

    于中一类由得蕴故。得蕴相故。得蕴起故。得蕴灭故。得蕴灭作证故。记别所解。

    释曰。自下第二别叙诸计。于中有二。初约六种善巧所观境界。记别取解。后复有类得念住下。约道品中七种观门。记别所解。此即第一六种善巧所观境界。记别所解。六善巧者。谓蕴。处。缘生。四食。四谛。并十八界。理实处界摄法周尽。而诸有情意乐差别。故约蕴等。开为六门。若真现观。要证一味胜义谛理。方名现观。而诸苾刍。怀增上慢。得蕴等相。谓真现观。故今此中叙六种计。虽有六门。摄为五段。一明五蕴。二类处缘生。三明四食。四明四谛。五明十八界。此即第一释蕴六句。问。此六句为一类计。为六计耶。解云。解节相续皆作此说。有诸比丘。证见阴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证见阴生。以为证法。故知六句皆有别计。今此本经。一一门中。俱说一类。故知同彼。分为六计。或可一门合为一计。于理无违。然此六句。释有二义。一句数多少。二辨差别相。言多少者。依深密经。唯有五句。少第一句。(一者阴相。二阴生相。三阴灭相。四阴灭法。五阴灭现证法也)依解节经。具有六句。意同此经。(一阴。二阴相。三阴生。四阴变异。五阴灭。六证阴灭道)今依此经。三处不同。第一卷中。有其六句。如经可知。第二卷初唯有五句。(一诸蕴所有自相。二者生相。三者灭相。四者永断。五者遍知)第二卷末。有七种相。故彼云。假名安立以为色蕴。或自性相。或差别相。假名安立。为色蕴生。为色蕴灭。及为色蕴永断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问。如何此经句数多少有此异耶。解云。据实前后总有九句。谓初卷六句外更加永断遍知及开相为二。谓自性差别。然此第一及第二末。总别具说。故置总句。第二卷初。总不离别。不别说总。又初卷中自性差别。合为蕴相。至于第二相中。分为自性差别。又初卷中。唯说灭道。不论苦集。第二卷末。永断遍知。不说灭道者。影略互显。故不相违。言差别相者。真谛师云。问。此五蕴等八万法门。得一味义。其相云何。若依上坐部。则有八万四千法门。今依正量部。但有八万。答。约六种法相。显一味义。或有比丘。由见阴者记自所得。此则第一执有五阴。不能了别大师所说。但唯音声。无有别法。名为五阴。由不了知此一味故。起如是执。谓实有五阴。由此执故。起于颠倒。由此倒故。起增上慢。或有比丘。证见阴相者。此即第二显五阴相。或假名相。或实法相。功德相。过恶相。因缘相。三世相。生住灭相。苦等四谛相。三界相。无漏界相。一向答相。分别答相。及问答相。置答相。四食相。乃至有漏色心非色心等相。阴有如是种种道理。名为阴相。由不了别道理一味。故起此实实道理执。因此执故。起于颠倒。由颠倒故。起增上慢。或有比丘。证见阴生者。此即第三显生相。由不了别因果一味。故执五阴真实有生。由此执故。起于颠倒。由颠倒故。起增上慢。或有比丘。证阴变异者。此即第四显阴变异相。由不了别无灭一味。故起此实变异执。由此执故起于颠倒。由颠倒故起增上慢。或有比丘。证见阴灭者。此即第五显阴灭相。不了别清净一味。故起此实清净执。由此执故起颠倒。由颠倒故起增上慢。或有比丘。证阴灭道者。此即第六显阴灭道。由不了别境智一味。故起实灭道执。由此执故起于颠倒。由颠倒起增上慢。就五阴法门。既有此六义。为六种一味。如是十二入等一切法门中。例皆如此。又有别解。第一句显言说品类。即是五阴但有言说。无有别故。第二句显义及理品类。义有假名实法三世相等种种不同。如前所列道理一无我。第三句显应灭品类。即是集谛烦恼业故。第四句显应知品类。即是苦谛。第五句显所证得品类。即是灭谛。第六句显应修品类。即是道谛。于入等中。例有此六也。今解不尔。言得蕴者。总显所证五蕴法门。即是总句。言得蕴相者。得蕴自性差别相。此二句是总。通下诸句。故第二云。假名安立以为色蕴。或自性相。或差别相。乃至色蕴永断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言自性相者。自法自体。名为自性。如色受蕴等。于自性上。辨差别义。名差别相。如说常无常漏无漏等。言得蕴起故。得蕴尽故者。此二句显生灭无常见。故下经云。诸蕴生相灭相。又诸经云诸行无常起尽法故。又瑜伽八十五云。云何诸行无常。决定起尽相应故。言得蕴灭故得蕴灭作证故者。此二句如次显示灭道二谛。断苦集谛得灭谛故。由道断蕴作证灭故。十二处等。皆准此释。广辨五蕴。义如别章。

    如此一类。由得蕴故。复有一类。由得处故。复有一类。得缘起故。当知亦尔。

    释曰。此即第二类处缘生。皆有六句。类蕴应知。处及缘生。义如别章。

    复有一类。由得食故。得食相故。得食起故。得食尽故。得食灭故。得食灭作证故。记别所解。

    释曰。此即第三约四食门。记别所解。配释六句。准上应知。辨四食相。义如别章。

    复有一类。由得谛故。得谛相故。得谛遍知故。得谛永断故。得谛作证故。得谛修习故。记别所解。

    释曰。此即第四约四谛门。记别所解。于六句中。初二是总。如上应知。后四如次。苦应遍知。集应永断。灭应作证。道应修习。若依瑜伽第五十五云。问。何缘故说遍知苦谛永断集谛触证灭谛修习道谛。答。由彼苦谛是四颠倒所依处故。为除颠倒。苦既遍知。苦即遍知故遍知集。由彼集谛苦谛摄故。虽遍知苦。仍为集之所随逐故。故须更说永断集谛。言触证者。是现见义。由于灭谛现前见故。不生怖畏。受乐摄受。是故次说触证灭谛。若勤修道。乃能成办所观三义。是故后说修习道谛。问。余三谛亦应遍知。如何唯说苦应遍知。答。此如婆沙七十九说。彼云。问。契经但说苦谛应遍知。如何阿毗达磨说一切法皆应遍知。胁尊者言。世尊唯说应遍知苦。或谓唯苦是应遍知。故对法中说一切法是所遍知。世尊唯说集应永断。或谓唯集是应永断。故对法中说有漏法皆应永断。世尊唯说灭应作证。或谓唯灭是应作证。故对法中说有漏法皆应永断。世尊唯说灭应作证。或谓唯灭是应作证。故对法中依得作证。说诸善法皆应作证。世尊唯说道应修习。或谓唯道是应修习。故对法中总说一切善有为法皆应修习。此则显示经义不了。阿毗达磨是了义说。广如彼论多复次说。广辨四谛。义如别章。

    复有一类。内得界故。得界相故。得界种种性故。得界非一性故。得界灭故。得界灭作证故。记别所解。

    释曰。第五约十八界。记别所解。于六句中。初二后二。准前应知。中间二句。释有差别。种类众多名为种种。数过一故名为非一。故杂阿含经第十六云。佛告比丘。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若瑜伽二十七。约五蕴明种种非一。二义差别。彼云。云何名蕴种种差别性。谓色蕴异。乃至识蕴异。云何名蕴非一众多性。谓色蕴非一众多品类。大种所造差别故。古来今等品类差别故。若瑜伽五十六云。云何种种界。谓即十八界。展转异相性。云何非一界。谓即彼诸界无量有情种种差别所依住。云何无量界。谓总彼二名无量界。又瑜伽八十三云。若能了知十八界者。名非一界智。了知彼界种种品类。名种种界智。通达了知彼界趣地补特伽罗品类差别故。十八界义。如别章说。

    复有一类。由得念住故。得念住相故。得念住能治所治故。得念住修故。得念住未生令生故。得念住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上广大故。记别所解。

    释曰。自下第二约道品三十七法。记别所解。此有两释。一云。前蕴等法。约所证境。记别所解。后念住等。依能证行。记别所解。一云。彼诸苾刍。非但缘于蕴等中六相以为胜义现观境界。亦缘念住正断等法六种别相。计为真实现观境界。故不能了真胜义中一味相也。故解节云。或有比丘。证见念处及念处相等。记自所得。又深密云。如是诸比丘。取念处相。说为证法。具说如彼。于中有三。初约念住。记别所解。次如有一类下。类释正断神足根力觉支。记别所解。后约八圣道。记别所解。此即第一约四念住。记别所解。言念住者。谓四念住。即身受心法。依正理论七十一云。何缘于慧立念住名。慧由念力持令住故。俱舍二十五云。毗婆沙师。作如是说。慧由念力。持令住故。理实由慧。令念住境。如实见者。能明记故。依毗婆沙第九十六云。由念势力析除自体。故名念住。自体即是有漏五蕴。要由念住折除彼故。依智度论第十九云。随顺智慧缘中止住。是时名念处。依瑜伽二十八云。问。念住何义。答。若于此念住。若由此住念。皆名念住。于此念住者。谓所缘念住。由此住念者。谓若慧若念。摄持于定。是自性念住。所余相应诸心心所。是相杂念住。辨体性者。依萨婆多。以慧为体。若大乘以念慧为体。故杂集论十云。念住自体者。谓慧及念。由佛经中有于身等随观言故。及有念住言故。如其次第。依瑜伽云。若慧若念。摄持于定。是名自性念住。又此复三种。一闻所成。二思所成。三修所成。闻思所成。唯是有漏。修所成者。通有漏无漏。就释文中。文有六句。(深密经有七句。于第六句开为二句。谓念处生已住及不失修行相。解节经文。依真谛记开为十句)真谛记云。问曰。经意或有比丘证见念处等十句。欲何所显。答曰。为显十义。说此十句。初句证见念处者。即是境界念处。第二念处相者。即是自性念处。第三念处对治者。显念处道所治四倒。第四念处对治道者。显能治道。即是杂念处治四倒故。第五念处修习者。即是修念处方便道。第六未生念处证见念生者。即是无碍道。谓八忍。第七已生念处证见念住者。即解脱道。谓八知。第八不忘失。即是修道。乃至金刚心。第九增长者。即无学道。谓金刚后心。第十圆满者。即神通。道三轮利物也。谓神通。记心。正教。如四念处有此十句。四正勤乃至八圣道。例亦如此。具说如彼。今解不尔。一一法门。例有六句。初二句准蕴应知。下有四句。不同蕴等。言得念住能治所治者。显四念住能治四倒。谓身念住。观身不净。能治净倒。受念住。观受无乐。能治乐倒。心念住。观心无常。能治常倒。法念住。观法无我。能治我倒。广如瑜伽二十八等。言得念住修故等者。此三句文。约四种修。释四念住。然此四修。萨婆多宗。念住现前名为行修。亦名得修。起得能得未来种类名准得修。故俱舍论二十六云。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治修。四除遣修。如是四种依法立。颂曰。

    立得习二修  依善有为法  依诸有漏法

    立治修遣修

    论曰。得习二修。依有为善。未来唯得。现其二修。治遣二修。依有漏法。故有漏善具足四修。无漏有为余有漏法。如次各具前后二修。若广分别。如顺正理七十四。婆沙一百五说。今依大乘。诸教不同。若依集论第五。杂集第九。亦依四修。修念住等。彼约四正断。明四种修。故彼论云。更辨诸道修之差别。略说有四种。谓得修。习修。除去修。对治修。得修者。谓未生善法修习令生。习修者谓已生善法修令坚住不忘陪复增广。除去修者。谓已生恶不善法修令永断。对治修者。谓未生恶不善法修令不生。如是四种修差别相。随其所应。依四正断说。瑜伽六十六。亦同集论。若依此经。唯初二修。明修念住。言得念住修故者。总标二修。言未生令生者。别显得修。言生已坚住等者。别显习修。问。如何不说后二种修。答。此中俱说修诸善法。不说余恶不善法故。或可具四。前能治中摄二修故。言得念住未生令生故者。准显扬第二云。未生善法为令生故。未生者。谓所未得。善法者。谓闻思修所生三慧。由无过义。故名为善。为令生故者。谓令修得故。言得念住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故者。此习修文。诸教不同。若准显扬。有其七种。一已生善法。二令住。三不忘。四令修满。五令倍修。六令增长。七令广大。故彼论云。已生者谓已得故。令住者谓闻慧。令不忘者谓思慧。令修满者谓修慧。此上三句。显唯守护已所得善。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者。如其次第。不唯于彼生知足故。若依瑜伽二十八。具足列名。而不解释。二十九文。但有前四。阙后三句。

    如有一类。得念住故。复有一类。得正断故。得神足故。得诸根故。得诸力故。得觉支故。当知亦尔。

    释曰。此即第二类释五门。谓如念住。有其六句。正断神足根力觉支。皆有六句。准上应知。言五门者。一者正断。谓四正断。即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于诸未生恶不善法为令不生故。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等。依俱舍论云。何故说勤名为正断。于正修习断修位中。此勤力能断懈怠故。或名正胜。于正持策身语意中。此最胜故。顺正理毗婆沙亦同。依智度论第十九云。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勤。又云。四种精进心勇发动。故名正勤。辨体性者。大小诸教。皆以精进为体。言神足者。谓四神足。即欲勤心观三摩地。依俱舍云。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有余师说。神即是定。足谓欲等。彼应觉分事有十三增欲心故。(毗婆沙师觉分十一。加欲心故成十三事)又违经说。如契经言。吾今为汝说神足等。神谓受用种种神境。分一为多。乃至广说。足谓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正理大同。毗婆沙云。能为神妙功德所依。故名神足。若广分别。如大婆沙百四十一说。依智度论云。摄心安隐于缘中故。名如意足。又云。行四正勤时。心等散故。以定摄心。故名如意足。又云。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具说如彼。依瑜伽云。问。何因缘说名神足。答。如有足者。能往能还。腾跃勇健。能得能证世间所有殊胜之法。世殊胜法。说名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广说乃至能得能证出世间法。由出世法最胜自在。是最胜神。彼能证此。故名神足。广说如彼。辨体性者。大小诸教。皆用三摩地为体。言诸根诸力者。谓五根五力。即信精进念定慧。依俱舍论。何缘信等先说为根。后名为力。由此五法。依下上品。分先后故。又依可屈伏不可屈伏故。依顺正理云。何缘信等立根力名。以增上故。难屈伏故。何缘此五先说为根。后名为力。由此五法。依下上品。分先后故。又依可屈伏不可屈伏故。下品信等势力劣故。犹为所治同类屈伏。上品翻此。故得力名。毗婆沙云。势用增上。故名为根。难可摧制。故名为力。依智度云。耎智心得故名根。利智心得故名力。又云。于知众生根中。得自在方便力。故名为根。五力增长。能破烦恼。度众生。得无生法忍。是名为力。复次天魔外道不能俎坏。故名为力。具说如彼。依瑜伽论。增上义故说名根。难伏义故名力。具如彼说。显扬杂集等意同瑜伽。辨体性者。大小诸教。皆用信等五法为体。言觉支者。谓七觉支。即念。择法。精进。喜。安定。舍觉支。依婆沙云。助如实觉。故名觉支。问。觉支者是何义耶。为能觉悟。故名觉支。为觉之支。故名觉支。有作是说。是能觉悟。故名觉支。问。若尔。即应一是六非。答。六是觉支。能随顺觉。从胜而说亦名觉支。复有说者。是觉之支故名觉支。问。若尔。即应六是一非。答。择法是觉支亦是觉。余六是觉支而非是觉。如正见是道亦正道支。具说如彼。顺正理论意同婆沙。依智度论云。无学实觉此七事能到故名分。又云。修道用故名觉。见道。用故名道。中边论云。此支助觉。故名觉支。由此觉支位在见道。依瑜伽论云。诸已证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名觉支。辨体性者。大小诸教。用慧精进念定喜受轻安行舍为体。

    复有一类。得八支正道相故。得八支圣道能治所治故。得八支圣道修故。得八支圣道未生令生故。得八支圣道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故。记别所解。

    释曰。此即第三约八道支。记别所解。能治是八圣道。所治是八邪。余同前释。言八支圣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毗婆沙云。问。言道支者。是何义耶。为能求趣故名道支。为道之支故名道支。有作是说。此能求趣故名道支。问。若尔。则应一是七非。答。七是道分。能随顺道。从胜而说。亦名道支。复有说者。是道之支。故名道支。问。若尔。即应七是一非。答。正见是道亦道支。余是道支而非道。如择法是觉亦是觉支。余六是觉支而非觉。智度论云。得是诸安隐具足已欲入涅槃无为城故。行是诸法。是时名为道。瑜伽论云。问。何因缘故。名八支圣道。答。诸圣是觉已见迹者。由八支摄行迹正道。能无余断一切烦恼。能于解脱究竟作证。是故名为八支圣道。辨体性者诸说不同。若依俱舍。六法为体。正语业命同或故。毗婆沙师。七法为体。身语二业不相杂故。正理亦同。毗婆沙论有三释。或说为六。或说为七。意同俱舍。或说为八。正命非正语业故。依杂集论云。道支自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是八法名道支自体。问。七觉八道依何位说。答。依婆沙自有两说。一云。见位八正道。修位七觉支。一云。见道名觉支。修道名八道。许家正义。前说为正。依俱舍论。亦有两释。一说同婆沙。一说七觉在见道。八道通见修。今依大乘。智度论自有两说。同大婆沙杂集中边。七觉为见。八道为修。显扬论说七觉在见。八圣道中正见。通于见修。余七唯修。瑜伽七觉为见。八圣道中正语业命唯立修道。余不别说。广辨道品。义如别章。

    世尊我见彼已。便作是念。此诸长老。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

    释曰。自下第三述已所念。于中有三。初略述己念。次重述己念。后赞世尊德。此即第一略述己念。

    当知彼诸长老一切皆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于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不能解了。

    释曰。此即第二重述所念。

    是故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说。

    释曰。自下第三赞世尊德。于中有三。初略赞善说。次举所赞教。后显非余境。此即初也。

    谓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遍一切一味相。

    释曰。此即第二举所赞教。微细等文。已如上释。

    世尊此圣教中修行苾刍。于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尚难通达。况诸外道。

    释曰。此即第三显非余境。谓诸二乘及诸外道。不能通达遍一味相。皆是此中起增上慢。

    尔时世尊。告尊者善现曰。如是如是。善现。我于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现正等现觉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示开解施设照了。

    释曰。此即第二即所赞德。如汝所赞。于微细等一味胜义。自觉悟他。又解。初是总赞。能自觉他。后是别赞。能自觉他。赞自他觉。重言如是。

    何以故。

    释曰。第二依徴广释。先徴。后释。此即徴也。

    善现。我已显示于一切蕴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

    释曰。此即广释。于中有三。初法。次喻。后合。法中有三。初约清净所缘。显一味相。次善现修观行下。约三遍义以辨一味。后善现如彼下。即以离三过。释一味相。就初段中。先释。后结。释中复二。初约清净所缘。显胜义谛。后此清净下。以清净所缘。显一味相。前中有二。初约蕴上清净所缘。显胜义谛。后类处等清净所缘是胜义谛。此则初也。一切蕴者。五蕴非一。故言一切。或可漏无漏等非一。故言一切。此意说云。于蕴等上。有胜义谛。亦名清净所缘。由缘此境。得心清净故。是故显扬十六卷云。复次颂曰。

    清净之所缘  常无有变异  善性及乐性

    一切皆成就

    论曰。由胜谛离一异性故。当知即是清净所缘。何以故。由缘此境。得心清净故。具说如彼。或可胜义即体离系故名清净。问。上经中未说此言。如何说言我已显示。解云。诸部般若及无量义中。皆说真如也。

    我已显示于一切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

    释曰。此即第二释类处等清净所缘。是胜义谛。所以者何。胜义谛理。遍诸法故。

    此清净所缘。于一切蕴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

    释曰。自下第二约清净所缘。显一味相。于中有二。初约诸蕴。释一味相。后类处等。释一味相。此即第一约蕴上清净所缘。显一味相。于诸蕴上清净所缘。无别异相。无别异义。即一味故。

    如于蕴中。如是于一切处中乃至一切道支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

    释曰。此即第二类处等诸法一味。

    是故善现。由是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味相。

    释曰。此即第二结胜义谛是一味相。谓由前所明蕴等法中清净所缘胜义谛相。无别道理。故知胜义谛相即是遍一切。

    善现。修观行苾刍。通达一蕴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已。更不寻求各别余蕴诸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真如胜义法无我性。

    释曰。自下第二约三遍义。以释一味。言三遍者。谓真如胜义及法无我。此三皆遍蕴等法中。故说此三名为一味。于中有二。先释。后结。释中有二。先反解。后顺释。此即初也。谓胜义谛有众多义。依大般若。有十二名。谓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如是乃至余教所说。不可具述。今于此中。且约三义以释一味。言真如者。如成唯识第九卷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异。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问。岂不前说真胜义谛离诸名言。如何于此说名真如。解释此难。如成唯识第二卷说。真如亦是假施设名。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言胜义者。胜谓胜智。义即境义。谓此真如。二种胜智所缘境义。故名胜义。是故显扬第十六云。论曰。此胜义谛。当知即是圆成实性。问。何因缘故。七种真如。名胜义谛。答。由是二最胜智所行故。谓出世智及后所得世间智。由此胜义无戏论故。非余智境。自余别义。如二谛章。言法无我者。如集论第三说。何等无我相。谓如我论者。所立我相蕴界处非此相。由蕴界处我相无故。故名无我相。杂集第八亦同此说。问。空与无我。二种何别。答。诸教不同。依俱舍论。四说不同。故第二十六云。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又云。内离士夫故空。不自在故非我。又云。于此无我故空。自非我故非我。又云。为治我所见故修空行相。为治我见故修非我行相。大毗婆沙第七十九。亦有两说。同俱舍初二释。顺正理论第七十四云。无主宰故空。违我相故非我。又云。为治我所见故修空行相。为治我见故修非我行相。(此同俱舍论第四释)依智度论第三十二云。不见实是名空。不见我是名无我。依集论第三云。何等空相。谓若于是处此非有。由此理正观为空。若于是处余是有。由此理如实如有。是名善入空性。于何处谁非有。于蕴界处常恒凝住不变坏法。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于何处谁余有。即此处无我性。此无我性。无我有性。是谓空(成实论第二十五云。如法印经中说。行者观色无常空虚无常者。谓色体性无常空虚者。如瓶中无水名曰空瓶。如是如是。五蕴中无神我故名为空。又圣行品云。有二行。空行无我行。于五阴中不见众生。是名空行。见五阴亦无。是无我行也)。

    唯即随此真如胜义无二智为依止故。于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审察趣证。

    释曰。此即第二顺释一味。释此文诸说不同。一云。唯此皆是一蕴遮表异故说二。言唯是遮遣遮余蕴等。此者表示此一蕴也。此意说云。唯此一蕴真如胜义。及有无无二法无我境。三种无分别智为依止故。后所得智。于彼一切一味相。审察趣证。故知真如是一味相。一云。无二智者人法二无我智。余如前说。一云。行者以三种无分别智为依止故。即用此智。于遍一切一味相中。审察趣证。余如初说。或可余如前说。上来总有三说。一云。唯此皆是一味真如。亦有三释。准上应知。一云。唯谓一蕴此即真如。亦有三释。准上应知。如是上来总有九释。或可唯是真如此即一蕴。亦有三释。准上应知。虽有此释。文辞不便。总释意云。前文遮求余法胜义。故名反解。此文成立唯求一蕴故名顺释。真谛三藏释两段经云。前文释通达三境。后文释审察趣证。此三别者。若依小乘。三无漏根有差别故。此即见修无学位差别故。今依大乘。地地皆有入住出分。如其次第。配属应知。

    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释曰。此即第二结文。可知。

    善现。如彼诸蕴展转异相。如彼法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展转异相。

    释曰。此下第三以离三过。释一味相。即真如等。离有因等三种过失。故成一味。于中有二。先释。后结。释中有二。初明蕴等展转异相。后辨真如无别异相。此即初也。文有二节。初明诸蕴展转异相。后如彼下类处等展转相异。由此蕴等相别异故。有三过失。一者有因。因所生故。二者有为。相所迁故。三非胜义应更寻求。非究竟故。

    若一切法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异相者。是即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应有因。从因所生。若从因生。应是有为。若是有为。应非胜义。若非胜义。应更寻求余胜义谛。

    释曰。此下第二显胜义谛无别异相。于中有二。初返显胜义。有三过失。后善现下顺释胜义。离三过失。此即初也。文有二节。初牒异相。后显三失。言三失者。如前已说。或可五失。一应有因。二从因生。三应有为。四非胜义。五应求胜。即准此文。圆镜智等。从因生故。是有为摄。非胜义谛故。亲光等释受用身。即是无常。生者必灭。一向记故。有说是常。(勘文)如是等义。第五卷中当广分别。

    善现。由此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为是胜义谛。得此胜义。更不寻求余胜义谛。

    释曰。自下第二顺释胜义。离三过失。于中有二。初正释胜义离三过。后唯有下以理重成。此即初也谓若别异有三失故。故知胜义唯是一味。离三种失。

    唯有常常时。恒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

    释曰。此即第二以理重成。谓彼胜义一味真如。唯常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一切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更无变异种种异相。依解节经。但说恒常乃至法性法界法住。真谛解曰。于道前位中。先来本有。故名为恒。非佛出世方始有故。道中后位。此理无灭。故称为常。佛出世后理无尽故。法性者。即自性住佛性。约道前位。能为菩提以作根本。众生由此得发心故。法界者。即引出佛性。约道中位。界名为诸行根本。引出万行故。法住者。即至得果佛性。约道后位。至涅槃法体常住故。今依此本。云常常时恒恒时者。解云。一味真如。从本已来。前时非一名常常时。后时非一名恒恒时。于如是时。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然此法性安立法界安住自有二义。准余二本。分为三种。一诸法法性。二安立法界。三安立安住。若准无性摄论第四。分为二种。一诸法法性安立。二法界安住。安住即是安立异名。若依瑜伽。分为三种。谓法性法界法住。安住即是法性故。第十卷云。是诸缘起。无始时来。理成就性。是名法性。如成就性。以无颠倒文句安立。是名法住。由此法住以彼法性为因。是故说彼名为法界。解云。瑜伽举彼缘起。显彼理性。或可彼论即说缘起。有此三句。非显彼性。然释三句。其理无别。

    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释曰。是第二结文。应知。

    善现。譬如种种非一品类异相色中。虚空无相无别无变异。遍一切一味相。

    释曰。第二举喻重说。言种种非一品类者。凡论色蕴。有其三种。一者四大及所造相。二者有见有对。无见有对。无见无对。三句差别之相。三者变坏。谓前二种皆有变坏。名变坏相。具此三种。故言种种非一品类。或云异相也。然虚空中。无能所造相。故名无相。无有有见有对色等种种差别故。名无分别。分别即是差别异名。解节经云。无差别故亦无变坏。名无变异。具此三义。名一味相。

    如是异性异相一切法中。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当知亦尔。

    释曰。第三举法同喻。言异性相者。即自相差别。故深密云自相差别。此意说云。一切诸法皆有二相。一者自性。二者差别。而胜义中无一切法自相差别。故名一味。故佛地经云。譬如虚空。虽遍诸色种种相中。而不可说有种种相。体唯一味。如是如来清净法界。虽复遍至种种相类所知境界。而不可说有种种相。体唯一味。佛地论第五。依他起性同皈真如圆成实性。故名一味。又遍计所执所显真如无差别故。名为一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释曰。自下第二举颂略说。于中有二。初发起颂文。后举颂略说。此即初也。

    此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诸佛说无异。若有于中异分别。彼定愚痴依上慢。

    释曰。自下第二以颂略说。于中有二。初有半颂。举佛同说赞一味相。后二句辨愚异执。显理甚深。前中上句颂一味相遍诸蕴等。下句明其胜义诸佛同说。或可胜义诸佛说无异者。无异即是一味义也。下半颂中。前句辨异计。后句计所依。然此颂中。依解节经。更有一颂及奉持长行。应非正本。所以尔者。唐本深密皆无后颂。又后奉持。真谛自云。后去流通。非此品内。乃是摄最后流通文。安此未了。前序亦然。抄经前序。安第一品也。今判此释。亦不顺经。经末奉持。曼殊室利以为后故(深密颂云。如来应说法见别是憍慢 解节经有其二颂 法通相一味一切一味相 不离第一义 是人增上慢 逆生死流通 微细深难见 诸佛说平等 若于中执异 欲染痴覆故 凡夫不能得)。

    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第三

    将释此品。略有二义。一释品名。二正释文。言心意识相品者。心意识名。有通有别。如成唯识第五卷云。谓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第八识。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相谓体相。或是相状。品义如前。虽有二门。此品宗明通名三义。于中就胜。故说第八。或可此中别名三义。虽有两释。前说为胜。是故题云心意识相品。

    尔时广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

    释曰。就所观境。自有二种。一者胜义。二者世俗。上来已释胜义谛讫。自下第二辨世俗谛。于中有二。初长行广释。后以颂略说。前中有二。先问。后答。问中有二。初举所问教。后依教发问。此即初也。言广慧菩萨者。从慧立名。真谛记云。广慧对佛说法之人。一切菩萨无不具此广慧之德。但此中从广慧法门立名。佛地论云。深广圆满善通达故。名为广慧。智度论云。道俗种种经书论议。无不悉知。名为广慧。瑜伽论云。谓即此慧无量无边所行境故。名为广慧。谓世尊说。于心意识秘密义中。如实了知。名善巧菩萨。

    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说是语已。

    释曰。此即第二依教发问。文有二节。初牒所问教。后齐何下。正设问辞。问有二意。初齐何名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者。问菩萨位即是教所说义。后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者。问。如来依何菩萨施设彼教。施设彼教。施设即是宣说之义。

    尔时世尊。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

    释曰。此下第二依问正答。于中有二。初赞问许说。后广慧当知下。对问正答。前中有二。初赞其所问。后敕听许说。前中有二。先总。后别。此即初也。所问深义能益复广。是故重赞善哉善哉。十地论第一云。善哉者。所说法中善具足故。瑜伽八十三云。善哉者。是诸贤圣所称赞故。九十八亦同。大智度论四十一云。善哉善哉者。赞德之美也。又智度论六十六云。言必可信。能问于佛。断大众疑。能大利益。故言善哉。无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