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就之若此,犹恐众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圣人之言,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必引而自高,不如此则道不尊。观孔子、孟子则可见矣。

    「叩其两端」者,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举其近者,众人之所知,极其远者,虽圣人亦如是矣。其与人莫不皆然,终始两端,皆竭尽矣。

    圣人愈自卑而道已高,贤人不高则道不尊,圣贤之分也。「不为酒困」是也。

    子路、冉有、公西华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孔子不取。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孔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仲尼「三年有成」,因周之旧。喜怒在事,则理之当喜怒也;不在血气,则「不迁」。于义理无害,虽贫亦乐,有害则慊慊(一有则字)不乐。

    桀溺言:天下衰乱,无道者滔滔皆是也,孔子虽欲行其教,而谁可以化而易之?孔子言:如使天下有道,我则无所治,不与易之也;今所以周流四方,为时无道故也。圣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知其不可而犹为之,故其言如此。

    二帝、三王之道,后世无以加焉,孔子之所常言,故弟子聚而记之。夫子得邦家,亦犹是也(《尧曰篇》)。语之而敬,故「不惰」,言其好学也。

    「瞻之在前」,过者;「忽然在后」,不及也;「如有所立卓尔」,圣人之中也。

    「子在,回何敢死?」死当为,先死非回之所当为。所当为者,上告天子,下告方伯,以讨其罪尔。

    举前代之善者,准此以损益之,此成法也。郑声使人淫溺,佞人使人危殆,放远之,然后可守成法。

    「不逾闲」者,不逾矩也。「小德」,出入于法度之中。大德如孔子。小德如颜子,有一不善,是亦出入也。

    圣人之教,未尝私厚其子。学《诗》学《礼》,止可告之若此,学必待其自肯。

    孔子与恶人言,故以逊辞免祸。「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此之谓也。然而孔子未尝不欲仕,但仕于阳虎之时则不可。「吾将仕矣」,未为非信也。

    公山召我,「而岂徒哉?」是孔子意:他虽叛而召我,其心不徒然,往而教之迁善,使不叛则已,此则于义直有可往之理,而孔子亦有实知其不能改而不往者。佛召亦然。

    「禘自既灌而往」,皆不足观,从首至末皆非也。知孔子不欲观之说,则于天下知万事各正其名,则其治如「示诸掌」。

    「获罪于天」,时无所祈祷,何为媚奥?何为媚灶?奥,尊者所居,喻贵臣。灶,一家所切,喻当权。

    孔门弟子,自孔子没后,各自离散,只有曾子便别。如子夏、子张欲以所事孔子事有若,独曾子便道不可。自子贡以上,必皆不肯。某自涪陵归,见门人皆已支离,不知他日身后又何如也。但得个信时,便自有长进处。孔子弟子甚多,亦不能皆合于孔子。如子路言「子之迂也」,又曰「末之也已」,及其退思,终合于孔子,只为他信,便自然思量到也(此一段莆田本)。

    「皆不及门」,今不在焉。「德不孤,必有邻」,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只取不远之意。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此圣人叹雉在山梁得其时,而民不得其时也。子路不察,乃「共之」,「三嗅而作」,使子路知我意不在是也。

    「毋意」,毋非禁止之辞。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毋意」与「毋我」相近,「毋固」与「毋必」相近,须要分别不同。意与志别,志是所存处,意是发动处。如「先意承志」,自别也。意发而当,即是理也,非意也;发而不当,是私意也。又问:「圣人莫是任理而不任意否?」曰:「是。」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