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着

    ○三释方便品二。初释品题。

    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第二

    法华文句。释方便品题。其义有三。初约字训释。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譬如偏举指以目偏处。是举偏法以目智。宜用法以释方。将用以释便。若总举指以目圆处。宜用秘以释方。妙以释便也。举偏法释方便。盖随众生欲。非佛本怀。如经令离诸着。出三界苦。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方便。此义可释他经。非法华意。又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是弄引。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从能显得名。故以门释方便。如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此义可释他经。非法华意。又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点内衣里无价之珠。与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贱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如经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以秘释方。以妙释便。正是法华之意。故言方便品也。料简云。初番释者。是体外方便。化物之权。随他意语。次释。亦是体外方便。自行化他三权。亦是随自他意语。后释。是同体方便。即是自行权。随自意语。(文)今用此三义。以释此品方便。非前第一种化他之权随他意语。正是第二种自行化他之权。亦是随自他意语。亦兼第三种自行之权。随自意语。如下经云。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又云其以方便现身有疾。非以方便权略。而为弄引。为真实作门乎。又如下文。对众说法。指淫怒痴即是解脱。烦恼生死即是菩提涅槃。非妙达于方。即是真秘乎。但与法华不同者。此点内衣无价之珠。与王顶上惟有一珠。无二无别。是正因佛性之珠。在淫怒痴衣里。与佛轮王顶上之珠是同。不与大通智胜佛所。系法华了因之珠同。亦非指二乘客作贱人。是长者子。无二无别。是以此经但云。高原陆地。不生莲华。焦芽败种。不成法器。此之所以与法华异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性具十界。佛界为实。九界为权。佛界即九界。实即是权。九界即佛界。权即是实。是为同体权实。能如此观。是为妙达于方。即是真秘。是真方便也。

    ○二释经文二。初序人名。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

    法华文句明世间长者。而有十德。一贵姓。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佛为出世间长者亦然。姓则佛从三世真如实际中生。位乃功成道着。十号无极。富而法财万德。悉皆具满。威则十力雄猛。降魔制外。智即一心三智。无不通达。年而果成正觉。久远若斯。行乃三业随智。运动无失。礼则具佛威仪。心大如海。上为十方种觉。所共称誉。下则七种方便。悉来归依。今维摩居士。既为毗耶离城之大长者。世间十德。悉皆圆备。又为金粟如来之所示现。而出世十德。亦复具足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即诸法实相。即是姓贵。此之理性。与诸佛等。即是位高。此心具足百界千如。即是大富。此妙心性。具足十力。即是威猛。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智深。此心常住。亘古亘今。即是年耆。此心清净。了无污染。即是行净。此心寂灭。安如大海。即是礼备。此心圆妙。诸佛所赞。即是上叹。心即佛性。九界所宗。即是下归。是为观心长者十德也。

    ○二序功德二。初序内证十德四。初序道体三。初供佛多。

    已曾供养无量诸佛。

    ○二植善深。

    深植善本。

    ○三证位高。

    得无生忍。

    此三句经文。经家先序维摩居士所证之道体也。前品题方便。乃长者之无方大用。用微体而不立。体微用而不彰。体用俱深。是妙方便。故欲彰其用。先叙其体。其体者何。入圆初住位。圆证三德也。正以圆家初住。名为发心。破一品无明时。能发三种心。谓发一切境界心。发一切智慧心。发一切功德心。境界心即法身。智慧心即般若。功德心即解脱。此三发时。不前不后。亦不一时。故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慧即般若。法即法身。应一切即解脱。长者证位既高。自非深植善本。而莫能致。善根既深。自非供养多佛。而莫能植。故叙经者。约三事相从。以明长者之道体。有如此之大也。供佛多者。一以兴供足福。一以闻法足慧。此犹外资也。若夫内证。则深植善本。以足定足慧。故法华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上二句正明道体。下一句正明道用。此亦圆宗大旨。不合而符也。今人则曰。吾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已。伙言位地。亦奚以为。又曰吾学祖师禅而已。定之与慧。亦奚以为。又曰。吾求心宗而已。供佛闻法。亦奚以为。不知回视此老。为何如品也。

    观解者。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定即佛也。如此观一念心。即一佛出世。如是时观。百千念心皆契心性。即千百佛出世。即供佛多也。植此善根。诸善根最。即深植善根也。一念照了。名观行即佛。与分真即佛同。即证位高也。

    ○二序道用四。初道用器度。

    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深入法门。

    ○二道用方便。

    善于智度。通达方便。

    ○三道用志遂。

    大愿成就。

    ○四道用正旨。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辨才无碍下六句。明道用之器度也。盖菩萨道用。正在说法。故微辨才而不可。辨才无碍。又微神通总持而不就。能如此具足。然后可以获无所畏。降伏劳怨也。然而虽器度逮立。苟微智度之母方便之父。不能广施大用度脱众生。道体道用。二皆成辨。则发僧那于始心时。众生无边誓愿度者。今终大悲于赴难。可以度矣。烦恼无边誓愿断者。今已断矣。法门无量誓愿学者。今已学矣。佛道无上誓愿成者。今已成矣。又能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分别诸根利钝。可以为大医王。知病识药。应病与药。令得服行也。

    ○三叙道量。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

    维摩居士之于佛道。有本也迹也。以本言之。则道成极果。已为金粟如来。以迹言之。则现所叙得无生忍。修此佛道。如园林佳果。而有三时。曰种时。熟时。脱时。种时喻初植因。熟时喻得分真。脱时喻获究竟。今叙迹中之本。久于佛道心已纯熟。犹言全熟矣。惟其纯熟佛道。方能决定大乘。否则行位虽于大乘不退。念未必不退也。诸有所作善能思量者。思者心思。量者度量。即鉴机逗根之义。非先谋后作之谓。夫逐境而思量者。凡夫也。杜视听绝分别者。小乘也。以无分别而分别者。诸佛菩萨也。不观之水与镜乎。镜净像生。虽屡照而不疲。水澄月现。纵历览而不乱。下经云分别亦空。永嘉云分别亦非意。皆此谓也。住佛威仪心大如海。当以楞严如我按指海印发光释之。以喻菩萨有大体而有大用可也。什公比以海有五德。法相虽然。于经正义赘矣。

    ○四叙敬服。

    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

    前释长者末德。上敬下归。义寓乎此。

    观解者。观一心中具足三谛。即是道体。三观能破三惑。能起三脱。即是道用。此之谛观。乃天然性德。则竖穷横遍。即是道量。十方诸佛之所印可。一切众生之所归依。即上敬下服。

    ○二叙外现善权二。初明随缘善权三。初示现长者。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

    ○二明以道胜人二。初正明四。初以六度摄。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人之阶位。上能摄下。胜能摄劣。下之不能摄上。劣之不能摄胜明矣。夫以富贵之高胜摄人者。势服也。非心服也。今菩萨以六度摄人。则贫以财胜。毁禁以戒胜。恚以忍胜。懈以进胜。乱以定胜。愚以智胜。非徒胜人。而能摄之。要当以财以戒乃至以智而惠施于人乃能摄之也。故菩萨见贫穷者。则施之以财帛。毁禁者。则施之以净法。嗔恚者。则施之以欢喜。懈怠者。则施之以精进。乱意者。则施之以禅定。愚痴者。则施之以智慧。是为以六度摄人也。然而世间庸人。固能以财施摄人使归于己矣。终不免天刑国刑史刑者。无后五度以为之制也。所以菩萨以六度摄人。俾人虽归于己。如羚羊之寄宿于丛树间。而黠猎师终难以踪迹求之也。

    观解。准前六度可知。

    ○二以世相摄。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

    文有八段。初以白表摄。二以居家摄。三以妻子摄。四以眷属摄。五以宝玩摄。六以饮食摄。七以博奕摄。八以异道摄。在文可见。

    ○三以世道摄。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文有十段。一以常乐佛法摄。二以一切见敬摄。三以执持正法摄。四以获诸俗利摄。五以饶益众生摄。六以治政救护摄。七以导以大乘摄。八以诱开童蒙摄。九以示欲之过摄。十以能立其志摄。亦在文可见。

    什公曰。外国有一女人。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慕多罗。以千两金。要入竹林。同载而去。文殊施利。于中道变身为白衣。身着宝衣。衣甚严好。女人见之。贪心内发。文殊言。欲得衣者。当发菩提心。女曰何等为菩提心。答曰。汝身是也。问曰。云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以此故是。此女曾于迦叶佛所。宿植善本。广修智慧。闻是说。即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将欲示欲之过。还与长者子入竹林。入竹林已。自现身死。膀胀身烂。长者子见已。甚大怖畏。往诣佛所。佛为说法。亦得法忍。示欲之过。有如是利益也。

    灯曰。菩萨化道。不外本迹。然有本中之本。本中之迹。迹中之本。迹中之迹。曾为金粟如来。本中之本也。示得法忍。本中之迹也。即此本中之迹。而是迹中之本。今又示现为维摩居士。岂非从迹中之本以示其迹哉。然而既为白衣矣。又乃奉持沙门清净律行等。以至在长者为长者中尊。岂非姑现摄受众生乎。若迹中之迹。在维摩已深入圆位。又何藉此以为助行哉。

    ○四以尊贵摄十一。初长者中尊。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

    肇公曰。凡人易以威顺。难以理从。故大士每处其尊。以弘风靡之化。长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居。不弘出世间胜法。今为说胜法。是以能摄之也。

    ○二居士中尊。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

    居家守志。白圭无玷。乃可名为居士。又如什公云。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所以大士为居士中尊。断其贪着也。

    ○三刹利中尊。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

    什公曰。梵音中含二义。一言忍辱。二言瞋恚。言此人有力势。能大瞋恚。忍受苦痛。刚强难伏。因以为姓也。

    肇公曰。刹利。王种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转食自然粳米。后人情渐伪。各有封殖。遂立有德者处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故相承为名焉。其尊贵自在。多强暴怒意。不能忍和也。故大士居之而教以忍辱。

    ○四净行中尊。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

    什公曰。广学问。求邪道。自恃智慧。骄慢自在。名婆罗门。

    肇公曰。婆罗门。秦言外意。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或在家。或出家。苦行。多恃己道术。自我慢人。

    ○五大臣中尊。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大臣。即今之宰辅也。若在西天。则宰执辅王以戒善。此方则宰执辅王以纲常。皆人中之正法也。今大士之为大臣。则又于人间正法外。更教以出世间之正法也。

    ○六王子中尊。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教以忠孝。

    帝王之子。上有君父。是故大士为之复教同类。以忠君孝亲。不失为人子之道。

    ○七内官中尊。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

    什公曰。非如今内官也。外国法。取历世忠良耆长有德者。用为内官。化正宫女也。

    灯曰。既化正宫女。则如此方汉班彪之女。曹大家之类。以为宫女之内官也。

    ○八庶民中尊。

    若在庶氏。庶民中尊。令兴福力。

    什公曰。昔有一贱人来入城邑。见一人服饰严净。乘大马。执宝盖。唱言不好。乃至再三。彼人怪而问曰。我严净如是。汝何言不好耶。贱人曰。君宿植德本。获此果报。威德被服。人所宗仰。我昔不种福。鄙陋如是。以我比君。犹如禽兽。故自言不好耳。非毁君也。贱人因是感厉。广修福业。形尊悟物。所益已弘。况以道法化人哉。

    ○九梵天中尊。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

    梵王居色界初禅天。得世间根本定。又得四无量心。有定无慧。不能出界。故大士示生梵天。教以出世胜慧。以上上慧。均下下定也。

    ○十帝释中尊。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

    什公曰。梵垢薄而着浅。故为现胜慧。释爱重而着深。故为现无常。

    ○十一护世中尊。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什公曰。护世。四天王也。诸恶鬼神。残食众生。四王护之。不使令害。

    ○三总结来意。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肇公曰。法身圆应。其迹无端。故称无量。上略言之耳。

    灯曰。前释品题。用文句三意。已上经文。是初意。即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偏圆。用有差会之义。具在品下。读者须会通之。

    观解者。观性具十界。俾界界现前。以观法观之摄之。即是以世相世道。摄得法门。亦是以尊贵摄也。

    ○二广大善权三。初示身有疾。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什公曰。上诸方便。以施戒摄人。施戒摄人。则人感其惠。闻其有疾。则问疾者众。问疾者众。则功化弘矣。是以广现方便。然后处疾也。

    灯曰。涅槃经明五行。一圣行。戒定慧为自行因。二梵行。慈悲喜舍为因中化他。三天行。初地已上。证第一义天天然之理。由理成行。四病行。示同九道之身。现为三障之相。五婴儿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又曰。犹有一行。是如来行。虽是一行。而具五行。今大士五行皆备。一行复成。今示有疾。即病行中报障病行也。

    ○二因疾致问。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

    肇公曰。虽复变应殊方妙迹不一。然此经之起。本于现疾。故经家别序其事。

    ○三因问说法二。初总标。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什公曰。欲明履道之身未免斯患。况无德而可保耶。

    肇公曰。同我者易信。异我者难顺。故因其身疾。广明有身之患。

    ○二别明四。初说当厌此身二。初总示身之过患。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世人执有四相。而寿者相居多。莫不皆信是身为常。为强。为力。为坚。不知此身四大假合而非坚。非坚则无力。无力则无强。无强则不常。以是观之。则向之所执。乃速朽之法。则寿者之相。殊不可信也。

    ○二别示身之过患二。初示身为苦本。

    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苦事无央。大数有八。谓生老病死。此之四相。三界之中。人无能免。于其中间。更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如此八苦常来恼人。则知此身为众病之所聚集。岂有明智而当怙此。是以如来说法。以苦谛居先。老庄立言。亦以大患为首。

    ○二示身之虚伪三。初约十喻求身不可得。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法相有四。谓生住异灭。人多于生住而执着为有。异灭二相。生着处疏。是以经约十喻。以明身空。皆约生住而说。如聚沫等七喻。约住相不可得以明空也。如炎如幻如影三喻。约生相不可得以明空也。

    ○二广释四大性无有我。

    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

    天台大师净名疏云。是身无我为如地。此正约地种明无我也。今例作两释。一作破外人解。二约内观明义。一破外人者。外人计云。若言身无神我。那得能担轻负重。内人破言。地亦能荷负山岳。可有神我耶。次约内观解者。若毗昙明。众生是假名。地大是实法。成论明。地大亦是假名。四微是实法。今明。虽复假实之殊。同是苦谛下无我行观门所摄。如地是四微所成。若一微是主。三亦是主。若一非主。三亦非主。当知无主。若内地四微所成无主者。外地四微所成。亦无有主也。若内外地无主者。此三事所成。何得有主。若无主。即是无我。故云此身无主为如地也。又请观音经云。地大。地无坚性。地若是有者。为自性有。他性有。共性有。无因性有。四种中随计一性。即是有见。若谓是事实余妄语。实即是刚义。是性是主义也。若检四性不得。此为见地是无。是事实余妄语。实即是刚是性是主。若见地亦有亦无。是事实余妄语。实即是刚是性是主。若见地是非有非无。是事实余妄语。实即是性是主。若于此四句有所计执者。即是性实是刚是主。金刚般若经云。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亦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亦着我人众生寿者也。若不取四句。则是观地无刚性。若无刚实。则无主无我。故说是身无主犹如地也。经云。是身无我为如火。亦作两释。一作破外人解者。外人计有神我。云何知耶。见身能东西驰走。及出音声。故知有神我也。内人破曰。约火一法。破其两计。所以者何。火烧野草。亦能东西自在。亦是我也。又烧着竹木。出诸音声。亦是有神我也。次约内观释者。火为三微所成。无有定性。无性即是无火也。今身为名色所成。身无定性。若身无定性。即无我也。复次此身中诸暖。即是火。若外火无我。内火亦无我也。又请观音经云。火大。火性从因缘生。若从缘生。即无自性。无实即无我。破性及四句。类地可知。经云。是身无寿为如风。亦作破内外观释。破外人者。外人计有寿者。云何知耶。若无受者。何得有出入息相续不断。内人破曰。出入息者但风相。外风无寿者。内风岂是寿者也。次内观解者。风相触击。故轻虚自在。游中无碍。有何寿命。大集云。出入息者。名为寿命。若观此出入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来无经游。去无履涉。如空中风。求不可得。风既非寿。息亦何得是寿也。又请观音经云。风性无碍。今以四句观风。若言有性有生四句可得者。即是碍相。不得入道。若四句观风。风不可得。即是无碍。无碍故。即是入如实之际。观身三事。息非寿。命如风。故说是身无寿为如风。经云。是身无人为如水。此约水种破人。亦作破外人内观解。初明破外人者。外人计有神即是人。云何知耶。若身中无神。何能慈恩润下。曲随物情也。内人破曰。我见水能下润。随器方圆。水无神无人者。而汝能恩润顺物。亦无神无人也。今明内观解者。水为三微所成。无有定性。无性即无水。三事成身。无有定性。无性即无身。无身即无人。故说是身无人为如水也。又解如小儿水中见影。谓言水里有人。入水求人。终不可得。凡夫三事中生身见。谓身是人。深观三事不见身相。即无人也。又如请观音经云。水性不住。以其住者。池沼方圆。碍之即住。非水有住性也。今检人亦如是。随诸法。得人名。无定性。若四句检水。有性有着。即是住义。若检水四句无性无著。即是无住。无住故入如实际。经云。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此是总约四大破我说无我行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计云。若身中无实有神我者。今现见六情依身而住。故知实有神我也。内人破曰。现见六情依四大住。无别我神之所依也。若约内观解者。身名是一。一身不应在四我住。若一大我住。三大应无假名身。若各有者。即有四身。若即若离四句。约四大中检身不得。故知身无有实。若不得身实。即身见破。身见破。即我见十六知见皆破也。经云。是身为空离我我所者。此是第二约空种破说无我行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计有我所。若无神我。何得有所居国土人物是实所。若见实。当知我亦是实。内人破曰。若尔所是空。我亦应空。如身中空种。空种及一切外空是所。所空故。我亦空也。若约内观解者。即是正约空种破身见也。四大造色。围虚空故。假名为身。离空即无身。若外内空不名身。今约空种检身不可得。即身见破。身见破。即离我我所也。经云。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者。此是第三检识种破我。是知说无我行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计云。若身中无神。那得知四时气序等事也。内人破曰。如草木瓦砾。亦由阴阳气候。逐时转变。似有所知。而非神知者。今身虽有知。如草木瓦砾无神知也。又外人计身内有神。神使知知之。内人破曰。若神使知知。复谁使神。知遂无使。神何须使。若无神使即无知者。无知者即如草木瓦砾也。若约内观。的观识种。所以者何。三事成身。命暖无知。知只是识。若谓识能知者。过去识已灭。灭故不能知。现在识刹那不住。无暂停时。亦不得知。未来识未有。未有之识。岂得有知。三世求识知不可得。离三世无别有知。故说此身无知如草木瓦砾也。经云。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次约风动助成破识有作说无我行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计身内有神我。故能执作施为作一切事。内人破曰。此非神作。身有所作。皆风力转也。若约内观心解。妄念心动。身内依风。得有种种所作。故大集云。有风能上。有风能下。心若念上。风随心牵起。心若念下。风随心牵下。运转所作。皆是风随心转。作一切事。若风道不通。手足不遂。心虽有念。即举动无从。譬如人牵关捩。即影技种种所作。捩绳若断。手无所牵。当知皆是依风之所作也。今观此依风。不自生。亦不他生。若无生即是空。尚不能自有。令三事成身不可得。谁是作也。释曰。夫外计内执我者。皆于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种中。及身内识暖息三事等起执。今观六大三事内。唯是识之一大。世多坚。执以为实。我今只用于内外三世中推。自然无我无识。内外推者。只如执识实在身内者。且何者是识。若言身分皮肉筋骨等是识者。此是地大。若言精血便利等是识者。此是水大。若言身中暖触是识者。此是火大。若言折旋俯仰言谈抵对是识者。此是风大。除四大外。唯是空大。何者是识。各各既无和合。岂有一砂压无油。合众砂而岂有。似一狗非狮子。聚群狗而亦无。此四大种。现推无体。即是内空。死后各复外四大。一一归空。即是外空。内外俱空。识性无寄。又内推既无。识应在外者。外属他身。自无主宰。及同虚空。有何分别。内外既空。中间奚有。以因内外立中间故。但破内外。中间自虚。若识内外空者。应在三世。何者。因三世以辩识。因识以立三世。若无有识。谁分三世。若无三世。何以明识。以此三识。若不过去。即想未来。过未不缘。即住现在。离三际外。更无有识。故祖师云。一念不生。前后际断。今则念念成三世。念念识不住。念念唯是风。念念无主宰。故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不可得。以现在立过去。因过去立未来。现在既不住。过未亦无生。互检互无。彻底空寂。但有微毫起处。皆从识生。今推既无。分别自灭。分别既灭。境界无依。如依水生波。依镜现像。无水则波不起。无镜则像不生。故知非关法有法无。但是识生识灭。如金刚三昧经偈云。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是诸分别。是法非生灭。如是洞达。根境豁然。自觉既明。又能利他普照。故经偈云。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是以世间粗浮。不于自身仔细明察。妙观不习。智眼全盲。执妄迷真。以空作有。若能善观。即齐诸圣。

    ○三以六义示身过患六。初示身不净。

    是身不净。秽恶充满。

    人身摩顶至踵。惟有三十六物。谓外相十二。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内相十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内含相十二。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脏熟脏。赤白痰癊。大论明五种不净。一生处不净。偈云。是身为臭秽。不从莲华生。二种子不净。偈云。是身种不净。父母邪想生。三自性不净。偈云。四大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