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着

    ○四列众名三十四。初列从观得名三菩萨。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

    什公曰。等观。四等众生也。不等。智慧分别诸法也。等不等者。兼此二也。

    灯曰。等观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不等观者。虽有佛性。不妨十界差别也。等不等观者。兼舍而兼用也。又等观者。空也。不等者。假也。等不等者。中也。又空者。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等。故三菩萨虽分三人。而共一体。各有三用。

    观解可知。

    ○次列从自在得名二菩萨。

    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

    若相从而说。由初等观。次入不等。由次等与不等。而入俱等。由此三观。而得自在王定。复由此定。得法自在。盖梵语三昧。此云正定。自在王定者。即二十五有王三昧也。菩萨观二十五有。一一等观。一一不等观。一一等不等观。于一切法而得三昧。故自在称王。即观地狱得离垢三昧。畜生得不退三昧。具在法数。是以菩萨名从实得。称定自在王也。观此法自已得定。则于此一一法中。莫不自在称王。故称法自在王菩萨也。故法华云。破有法王。盖如来先破其有。而后于有自在。今菩萨亦分得之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具足十界。成界内界外二种二十五有。以三观等观。不等观。等不等观。即修恶而是性恶。于十法界自在称王。得定得法。是为二大菩萨也。

    ○三列从相得名二菩萨。

    法相菩萨。光相菩萨。

    法相则以诸法而为相。诸法有真相俗相中相。此之三相。以无相为相。是名实相。悟此实相。以入圆位。邻于如来。究竟实相。故名法相菩萨。于此实相。生权实智光。是故复名光相菩萨。

    观解者。观一念心具足诸法。而此诸法。即空假中。约所观即法相。约能观即光相也。

    ○四列从严得名二菩萨。

    光严菩萨大严菩萨。

    光严者。以三智光明。以严三德法性也。大严者。以大多胜三智。以严三谛理体也。

    观解可知。

    ○五列二菩萨从积得名。

    宝积菩萨辨积菩萨。

    宝积者。以三法宝。积之于内。以待群生之所须也。辨积者。三法宝有之于内。而施之于外。以益群生也。盖菩萨自行。必兼化他。化他必兼自利。但各彰一德。以互受其名耳。

    观解者。观三如来藏。具足一切诸法。名为宝积。以三止观。破其能覆之惑。以大辨才开诸宝藏以施人。

    ○六列四菩萨从手得名。

    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

    夫手有提拔之用。所以提拔人。出于火坑。出于淤泥。出于陷阱。复有授受之用。所以授受人衣食。授受人珍宝。授受人经书。均一手也。而有二用。菩萨之宝手。印手。举手。下手。莫非其事。是以或说空法。所以拔众生。出见爱之火坑也。或说假法。所以拔众生。出于空着之淤泥也。或说中道圆融之法。所以拔众生。出无明之陷阱也。既以大悲而拔其苦。复以大慈而与其乐。故既拔其见爱矣。而必与其涅槃之乐。既拔其空着矣。而必与妙用无方之乐。既拔其无明。而必与秘藏之乐。

    观解者。圆观真空。是拔其三惑之苦。圆观妙假。是与其三德之乐。圆观中道。是即拔而即与。即与而即拔也。

    ○七列三菩萨从心得名。

    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

    常惨者。从菩萨大悲心。悲愍众生。有九界烦恼生死之苦。欲提拔之。无时而不在。未尝有一念舍离。故名常惨。喜根。喜王。从菩萨大慈心。慈爱众生。具佛果智断之乐。而欲与之。喜其得乐。久已成根。而深固难拔。故名喜根。苟常惨常喜不得其正。则成乎爱见。此则虽惨虽喜。而以定持之。自在称王。故名喜王。然此三人之名。虽受称有异。而菩萨之体。义必相兼。盖常惨以悲心而拔苦。必与其乐。喜根以慈心而与乐。必拔其苦。皆等觉至人。与性乐而拔性苦。金刚云。我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则虽惨不惨。虽喜不喜。是故于此慈悲。无不称王。而得自在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性具十界。九界为苦。常惨欲拔之。佛界为乐。常喜欲与之。性之苦乐。何须与拔。即拔无拔。即与无与。故常与常拔。常拔常与。一心三观。自在称王。

    ○八列一菩萨从辨得名。

    辨音菩萨。

    菩萨度脱众生。常以八音四辨。随众生具四教机。而为说顿渐偏圆之法。其诸功德。无不具足。惟此菩萨。志在辨才音声。以作佛事。故偏受此名。

    ○九列一菩萨从藏得名。

    虚空藏菩萨。

    此菩萨之名。既与楞严经同。应约彼经菩萨自陈圆通得名之所自释之。经云。虚空藏菩萨白佛言。我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不相妨碍已上之文。叙所证之体也。身能善入下四句。叙所起之用也。其大体大用如此。非等觉至人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安能臻此。

    观解者。观心十界具三世间五阴国土。所有四大。全体照明。即四大宝珠等。一心十界。彼彼互融。即又于自心现大圆镜等。其间依正二报。重重无尽。即诸幢王刹。来入镜内等。一一会而观之可知。

    ○十列三菩萨从宝得名。

    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

    炬能照明。所以破自他无明之幽暗也。勇以自利兼人。精进勇猛而无懈怠也。见以自见佛性。亦以之见人之性。俾自他皆离苦而得乐也。皆名宝者。莫不妙证一体三宝。世出世间。为无有上也。

    观解者。一心三止观。明如宝炬。能破自他无明之暗也。照明三惑即三佛性。直往而无懈也。三种止观。见自心性即佛性也。

    ○十一列二菩萨从网得名。

    帝网菩萨。明网菩萨。

    帝网者。天帝释因陀罗网也。网以如意摩尼宝珠为之。表光明普照重重无尽。梵网云。佛教门亦复如是。今明菩萨所悟所证心地法门。性之所具三千之法。一一照明。如因陀网。彼彼互遍。重重无尽也。明网菩萨。亦复如是。

    观解准义可知。

    ○十二列一菩萨从无缘得名。

    无缘观菩萨。

    无缘观者。中道妙观。观己界佛界皆具中实法性。绝待对。非有无。即以之而发无缘四弘。即以之而修无缘三观。即以之而化度众生。皆归之无缘而已。

    观解准义可知。

    ○十三列一菩萨从慧得名。

    慧积菩萨。

    慧积。犹法华之智积也。积。聚也。三智三慧恒积恒聚。而能照明三德。照破三惑。照聚三身。正以三身皆有积聚之义故也。

    观解者。以三观而观三谛。照明三种惑结。故名慧积。

    ○十四列一菩萨从胜得名。

    宝胜菩萨。

    以出世法宝。胜一切世间使其先获世宝。而后获出世间大宝。即大宝法王也。

    观解者。所观理境。如如意珠。无能胜者。复能胜一切世出世间。能如是观。即成佛道。

    ○十五列一菩萨从天得名。

    天王菩萨。

    天已为尊。天中之王。尊之更尊。天已自在。天中之王。复更自在。菩萨悟第一义天。已为诸法之尊。今为法王之子。可谓世间尊。于一切诸法。大得自在者也。

    观解者。观三谛一心具足。已悟第一义谛中天。然而又能观性具二十五有之众。一一称性微妙。了无惑染生死之相。可谓于法得自在者也。

    ○十六列一菩萨从坏得名。

    坏魔菩萨。

    菩萨坏魔而有四义。有坏有不坏。有不坏而坏。坏而不坏。坏如释迦成道。降坏魔怨。不坏如首楞三昧经。知魔界如佛界如。若魔界如即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则佛界无所取。魔界无所舍。此观魔即佛。不必坏魔也。不坏而坏者。亦如首楞三昧。如来说此法时。天魔皆被五缚是也。坏而不坏。如此经所说。持世菩萨为天魔所惑。维摩降之为乞天女。为其说以法乐自娱。复以无尽灯化之。后悉皆受化。竟还其女。使之自便。此即坏而不坏也。今称坏魔。是亦坏而不坏也。

    观解者。观一念九法界即空假中。则坏也。修恶即是性恶。不坏也。无修恶可论。不坏而坏也。坏而不坏。亦在其中。

    ○十七列一菩萨从电得名。

    电得菩萨。

    金刚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电喻诸法无所得。明矣。又云。得者。盖此菩萨。已证入无所得法中。于无可得中。吾故得之。故名电得菩萨也。金刚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观解者。观一念诸法。四性推之。了无所得。虽无所得。本有佛界之乐。吾欲得之。本有九界之苦。吾欲拔之。是为观心电得也。

    ○十八列一菩萨从王得名。

    自在王菩萨。

    义。观。俱准法自在王菩萨说。

    ○十九列一菩萨从功用得名。

    德相严菩萨。

    圆教初住菩萨。已分证清净法身。第是素法身。未有庄严。故须修种种而庄严相好以成报身。报智契法。而后可以垂应。此菩萨勤于功德严身。故偏受其称也。准佛果庄严。皆有相因相业。法华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是也。盖功言其力。德言其用。谓菩萨功德。皆有破恶生善之力用故也。

    观解者。所观之境。即法身德。能观之观。即般若德。观成破惑。即解脱德。勤修观智。即功德相严也。

    ○二十列一菩萨从说法无畏得名。

    师子吼菩萨。

    义。观。俱准叹德演法无畏犹师子吼中说。

    ○二十一列二菩萨从音得名。

    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

    雷音者。菩萨说法音声。如娑竭龙王之将降大雨。必先震雷音于大千世界。俾一切众生预知严戒。然后降以大雨。俾三草二木百谷苗稼有所增长。菩萨亦然。将欲降大法雨。必先震以法音。俾三草二木之机。百谷苗稼之众。各遂生长也。山相击音者。夫山体常静。静则不击。不击则无音。故经云。毁誉不动如须弥。论语云。仁者乐山。又曰仁者静。山之不动不击明矣。然而有三因缘。故使山能动。曷为三。一者劫坏之时。有毗岚风。能击须弥。令如微尘。二者大树紧那罗王奏乐之时。大海波涛汹涌。须弥七金。为之坪壒。动则必击。击则有音。三者成道之人。并佛神力。能令大千地皆震动。而有六种。则须弥亦为涌没。菩萨破惑说法。亦复如是。初喻破见思。说真谛法。二喻破尘沙惑。说俗谛法。三喻破无明惑。说中道法。

    观解者。修三种观。于一心中破三种惑。显三谛理。即山相击音也。又前雷音观解者。观一念心具十法界。惑破界显。即雷音霈雨。三草二木等。各得增长也。

    ○二十二列二菩萨从象得名。

    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

    涅槃明三兽渡河。谓象马兔。兔浮水面。马得其中。象直到底。喻三乘人证法而有浅深。惟菩萨证穷源彻底。于诸象中而香象为胜。若白香象。又其胜也。喻菩萨中此为最大。而白香象。又菩萨中之摩诃萨也。

    观解者。圆人观三谛理。如香象之穷源到底。而又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乃观中大之又大者也。

    ○二十三列二菩萨从勇于二利得名。

    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

    菩萨勇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常勤精进而无休息。至于虽成佛道。犹带果以行因。众生不成佛。誓不取泥洹。此二大菩萨之填无作四弘誓愿海之无尽也。

    观解者。圆观性具。观本有佛界有乐之可与。上求佛道也。本有九界苦之可拔。下化众生也。念念进趣而不杂不退。无有已时。即常精进不休息也。

    ○二十四列一菩萨从生得名。

    妙生菩萨。

    六道于生而有生。则不得其妙也。二乘于生而不生。亦不得其妙也。惟菩萨于六道之生而无生。于二乘不生而有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生化两冥。是故称为妙生焉。

    观解者。空观伏破见思。于生而无生也。假观伏破尘沙。于不生而炽然生也。中观伏破无明。生而无生。无生而生。生化两冥也。

    ○二十五列一菩萨从严得名。

    华严菩萨。

    菩萨以万行因华。庄严报身。以合法身。然后从法报之本而垂应迹。是则华严者。一切等觉菩萨之要事。今此菩萨独得受称。可谓得其纲领者也。

    观解。万行因华者。入假观也。报智者。空观也。二观合而庄严中观。即华严菩萨也。

    ○二十六列一菩萨从观音得名。

    观世音菩萨。

    天台大师观音玄义。释观世音菩萨名云。观者。能观之观也。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也。世音者。所观境也。境万像流动。隔绝不同。类音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能解脱。故曰观世音。此即境智双举。能所合标也。

    观解。应引楞严经菩萨自陈圆通。初于闻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即观世音也。

    ○二十七列一菩萨从得大势得名。

    得大势菩萨。

    思益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

    观释者。三止为足。投之谛地。动十法界。一切见爱所住之处。皆悉倾动(文句)。

    ○二十八列一菩萨从梵网得名。

    梵网菩萨。

    梵网犹帝释殿因陀罗网也。以喻所悟性具法门。犹梵网之珠。体圆莹彻互具。重重无尽也。

    观解。观一念性具三千。体量体德。不可思议也。

    ○二十九列一菩萨从宝杖得名。

    宝杖菩萨。

    世杖三用。可以扶老。古礼。老则朝廷赐之以杖。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是也。可以荷担。可以策励。论语云。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扣其胫是也。锡杖亦然。为老病故。所荷衣钵故。蒲鞭示耻故。扶老可喻修中。荷负可喻出假。?励可喻入空。杖而称宝。正以出世三宝可尊可贵。而名之也。

    观解者。修一心三观而为柱杖。以之出苦。以之兼人。以之觉行圆满。正此谓也。

    ○三十列一菩萨从无胜得名。

    无胜菩萨。

    己不能胜人。人能胜于己。下位也。己能胜于下。而未能胜于上。中位也。己能胜于下。而上亦无能胜于己。上位也。今此菩萨。虽示居等觉称有上士。而实证妙觉。称无上士。故名无胜也。

    观解。修空观虽胜凡夫。而不能胜出假。出假虽胜声闻。而不能胜于佛。中观既能胜下。而上亦无有胜也。又一空一切空等。则三观皆可称无胜也。

    ○三十一列一菩萨从严土得名。

    严土菩萨。

    严土者。下文宝积所请。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如来之所开示。莫非严土之义。比说可知。

    观解者。性具三千中。有国土一千。六凡国土。同居土也。二乘国土。方便土也。菩萨国土。实报土也。佛国土。寂光土也。迷则俱迷。为三惑所覆。四土皆秽也。悟则俱悟。三观所显。四土皆净也。

    ○三十二列二菩萨从髻得名。

    金髻菩萨。珠髻菩萨。

    准璎珞经有六种璎珞。以为菩萨庄严。所谓铁宝璎珞。以严十信位菩萨。铜宝璎珞。以严十住位菩萨。皆习种性也。银宝璎珞。以严十行位菩萨。此性种性也。金宝璎珞。以严十向位菩萨。此道种性也。琉璃宝璎珞。以严十地位菩萨。此圣种性也。摩尼宝璎珞。以严等觉位菩萨。此等觉性也。水晶宝璎珞。以严妙觉位佛。此妙觉性也。身中璎珞。既以六种。头上首饰亦然。是则经言金髻者。位居十回向也。珠髻者。位居等觉也。权虽各严。实则互庄。以诸菩萨皆近无等等佛自在慧故也。

    ○三十三列一菩萨从慈得名。

    弥勒菩萨。

    弥勒。此翻慈氏。盖此菩萨。常以三慈普覆众生故也。慈义下当委释。

    观解者。法缘慈当空观。生缘慈当假观。无缘慈当中观。以此三观。等观性具十界。即三慈普被众生。

    ○三十四列一菩萨从德得名。

    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

    文殊师利。此称妙德。久证微妙三德故。又称大智。具大智慧故。

    观解者。观一心三谛。即微妙三德。能观即三大智慧也。依经所列。共四十九人。前四十八。则各依一德而受称。若文殊菩萨。则能以一人而敌之。复以一德以总之。以诸德中惟三德为胜。而一切众德。莫不皆以三德而为之总故也。又四十八人。一一亦皆可以一人而敌众人。亦皆可以一德而总诸德。今独以文殊居末。而冠诸众人。称法王子者。盖自舍如来之外。其所宗者在于净名其寂光方丈之室。微三德而莫居。微大智而莫启。且也宾主盘桓之间。惟文殊可以酬对。以故读是经者。当顾名思义。而后有得焉。

    ○五结大数。

    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三列杂众分九。法华文句云。旧云凡夫众。此中有圣。旧云俗众。此中有道。旧云天众。此中有龙鬼。皆不便。今呼杂众。意则兼矣。初天众三。初梵王。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

    肇公曰。尸弃。梵王名。秦言顶髻也。

    ○次帝释。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

    什公曰。举其从四天下来者。据此四天下以明梵耳。复次天有二种。一者地天。二者虚空天。帝释处须弥顶。即是地天。又为地主。举释则地天斯摄。举梵王则虚空天尽摄。复次帝释得道迹。梵王得不还果。常来听法。众所共知。故序经众所知识。以为会证也。复次一切众生宗事梵天。所宗尚来。则知余人必至矣。

    肇曰。一佛土有百亿四天下。一四天下各有释梵。故言余亦。或从他方佛土来。

    ○三余天。

    并余大威力诸天。

    肇曰除上梵释余天也。

    灯曰。法华文句云。阿含中帝释。是阿那含。般若明十方难问般若者皆名释提因。别圆中明释提桓因得首楞严三昧。内证不同。过贤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号无著世尊。又下文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弗作是念。谓此佛土不净。所以者何。我见此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以此而观。又不啻秪证小乘初二三果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性具天界。即空即释天。即假即余天。即中即梵天也。

    ○次龙众。

    龙。

    什公曰。龙有二种。一蛇龙。二虚空龙也。

    灯曰。法华所列有八龙王。一切诸龙。皆有三患。一热风热沙着身。烧皮肉及骨髓。以为苦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宝饰衣等。龙身自现。以为苦恼。三诸龙娱乐时。金翅鸟入宫抟撮始生龙子食之。或啖一切诸龙。怖惧热恼。惟西天雪山顶上阿耨达池之龙。无此三患。是则除无热恼之外。龙皆有难。世人独知龙之威力并其享用寿永。而羡慕之。不知龙之业报受苦盛于人也。然而又有天中之龙。海中之龙。山中之龙。此皆龙中之龙也。又有人中之龙。如赵太祖匡胤。始生甲马营。有圣尼抚养。一日婢子襁褓。忽变为龙。婢惊失手堕地。圣尼咤曰。惊吾儿致晚得天下。人中有龙验矣。然其中间有实报者。有权现者。种种不同。又有即龙身闻法而得道者。如法华文句云。有本住常乐我净。迹居无热恼池者。有本住普现色身三昧。迹现多头者。不一而足。若佛称人中大龙。盖取喻于神变不测耳。菩萨称龙象蹴踏者。盖取喻于堪任大事耳。

    观解者。观真如不变而能随缘。随为佛为九。随缘不变无异真如。此吾心之大龙也。

    ○三神众。

    神。

    什公曰。神受善恶杂报。似人天而非人天也。

    灯曰。神以六道收之。摄入鬼趣。盖神者。鬼之长也。能长其鬼。安得不以鬼趣摄之。但古今之论神天。理多混肴。今以阴阳饮食判之。昼隐夜显。畏阳而喜阴者。鬼也。日出夜息。怖阴而喜阳者。人也。阴阳无间。隐显而不恒者。天也。?分段食。素腥杂用者。人也。歆触其气。腥血杂受者。鬼也。饮食天然。畏恶荤腥者。天也。因知世之郊天者。必用牺牲。天如不格。用是奚为。天如有格。要知非天。不过山川岳渎诸鬼神尔。故知古之用牺牲郊天者。亵之甚也。即以三牲而祀乎祖先。实以鬼而亵之也。今之诸神既来法会。莫非乘佛力而增诸威灵。藉法因而长诸功德。矧有示迹神明而位菩萨者。固不可得而思议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即生而佛。即佛而生。即空即假即中。神妙不可测量。心神之妙得矣。

    ○四夜叉众。

    夜叉。

    什公曰。秦言贵人。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升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佛转法轮。地夜叉唱。空夜叉闻。空夜叉唱。四天王闻。如是乃至梵天也。

    灯曰。此三夜叉。不独佛转法轮时递递唱报。即世间人初出家时。亦必传唱。此有两意。一吉报。大威德诸天。生欢喜故。二凶报。欲界魔天。生恐怖故。然而吉凶在他。非夜叉也。是则其中亦有权实二道。今云唱报。皆菩萨人之示现者也。

    观解者。修假观即地夜叉。空观即空夜叉。中观即天夜叉。三观观之。义当唱报。三惑波旬皆生恐怖。三德诸天皆住欢喜也。

    五乾闼婆众。

    乾闼婆。

    什公曰。天乐神也。处地上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体上有相出。然后上天也。

    灯曰。乾闼婆。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此是天帝俗乐之神。法华具出四种。荆溪云。俗乐者。以俗表真。四干可对四教释出。

    观解者。观一念心具常乐我净。即四乾闼婆王也。

    ○六阿修罗众。

    阿修罗。

    什公曰。秦言不饮酒。因缘出杂宝藏。此是六趣。男丑女端正。有大势力。常与天共斗也。

    灯曰。法华文句云。此云无酒。四天下采华。酝于大海。鱼龙业力其味不变。瞋妒誓断。故言无酒神。亦云不端。弥天安师云质谅。质谅。直信也。此神谄曲。不与名相称。楞严经云。有四种阿修罗类。一卵生。鬼趣摄。二胎生。人趣摄。三化生。天趣摄。四湿生。畜趣摄。是中修罗亦有权实不同。权则示现化其同类。实则由善恶杂糅。謟忌所感。

    观解者。观修恶即性恶。性恶融通。无修恶可论。即是无酒。又观天趣修恶即性恶。不见天趣可得。即是无天。全佛为九即权化。全九为佛即实道。

    ○七迦楼罗众。

    迦楼罗。

    什公曰。金翅鸟神。

    灯曰。法华文句云。迦楼罗。此云金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树上。两翅相去三百六十万里。有人言。庄子呼为鹏。鹏行众鸟翼之。亦称为凤皇。今谓凤不践生草。啖竹实。栖乳桐。金翅啖龙。云何是类。迦楼鸟有神力。雄化为天子。雌变为天女。化己住处有宝宫。亦有百味饮食。而报须食龙。胎能啖胎。不能啖三。卵能啖二。湿能啖三。化能啖四。观佛三昧经云。一日山东啖一龙王五百小龙。三方亦尔。周而复始。寿八千岁。临终失势。欲啖龙子。龙母??嘇之不得食。即嗔。从金刚山透海穿地轮过。不能过风轮。风弹之。从故孔涌到金刚山。如是七返。还山顶命终。肉裂火起。将烧宝山。难陀雨雨灭之。肉烂。心冲风轮亦七返。堕山上。成如意珠。龙得之即为王。

    观解者。观真如不变。随染缘造九界修恶。即金翅鸟能造业啖龙。观真如不变随净缘。翻修恶为性恶。其体融通。即佛界性善。是为鸟死得如意宝珠。致大富饶。登法王宝位也。

    ○八紧那罗众。

    紧那罗。

    什公曰。秦言人非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

    灯曰。法华文句云。天帝法乐神也。居十宝山。身有异相。即往奏乐。佛时说法。诸天弦歌。般遮于瑟而颂法门。旧云。法紧奏四谛。妙紧奏十二因缘。大紧奏六度。持紧奏前三。今言奏四教法门。

    观解者。观音声因缘所生法。即奏三藏法门也。我说即是空。奏通教法门也。亦名为假名。奏别教法门也。亦名中道义。奏圆教法门也。

    ○九摩睺罗伽众。

    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座。

    肇公曰。摩睺罗伽。大蟒蛇也。此上八部。皆有大神力。能自变形在坐听法也。

    灯曰。或问八部能自变形者。何形乎。曰。人形也。盖十界皆以人形以为之本。惟所庄严。胜劣不同耳。正以心为受道之器。形为盛心之皿。而人道正居于清浊升沉之中。受道者易。得道者多。故佛应迹尘寰。惟于人界。而八部参预。皆现人形。虽诸天胜身亦隐而不现。矧其他乎。若天人则以上而就下。余部者仰胜而隐劣。人能受道。厥胜若兹。得参其类。可不庆诸。可不修诸。

    观解者。观畜道修恶。即人道修恶。修恶即性与佛界通。观于非道通达佛道。此之谓也。

    ○四修因声闻众二初。出家二众。

    诸比丘比丘尼。

    肇公曰。尼者。女名也。已上八千比丘。别称得道者也。

    灯曰。此出家二众。非全不得道。或是前之三果。或是内外凡位。故别作一番后列耳。

    观解者。修三种止。惑但伏而未断。如不得道。若修三种观。即破而即断。如前八千。悉已得道也。

    ○二在家二众。

    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座。

    肇公曰。义名信士男信士女。

    灯曰。又翻近事男近事女。谓在家男众。受持三归五戒。堪任近事出家比丘。在家女众。受持三归五戒。堪任近事出家比丘尼也。然而亦有实行权现二种不同。即大菩萨人。以同事化同类。夫何而不可。

    观解者。观一体二宝。防一切非。止一切恶。即善心诚实男。慈悲心为女也。

    初通序竟。

    ○次别序。亦名发起序。二。初现端。二赞叹。初有六。初大众围绕。二为众说法。三佛现胜身。四长者献盖。五佛示神变。六众叹希有。初大众围绕。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

    庵园会众。有常随同居者。八千比丘是也。有一时云集者。八部与长者子等是也。有居两间乍住而乍来者。诸菩萨众是也。是诸大众。无分圣凡。罔间黑白。同居一变现土。同为一圆顿机。同感一尊特佛。同闻一圆顿法。同获一圆顿益。此一经之大旨也。

    观解者。观一心性具佛界。居于性具九界之中。各各互具。重重无尽。即佛与百千之众恭敬围绕也。

    ○二为众说法。

    而为说法。

    而为说法者。如灵山之将说法华。先说无量义经以为发起。盖法华明会无量以为一。故无量明开一以为无量。天台大师云。开为合序。如世算法。先乘而后除也。此经亦然。将说圆顿宗旨。故先说法以为发起。经必有之。特译人略尔。以圆顿而发起圆顿。不卜可知。

    观解者。一心三观。观于性具法门。即佛为大众而说妙法也。

    ○三佛现胜身。

    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肇公曰。须弥山。天帝释所住金刚山也。秦言妙高。处大海之中。水上方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如来处四部之中。威相超绝。光蔽大众。犹金山之显溟海者也。

    灯曰。佛有三身。曰法报应。法报二身。佛自受用。置而未论。惟论应身。有胜劣不同。胜应如华严千丈。劣应如阿含丈六。此之二应。既全法报而起。乃全应而为法报。如全水以为波。乃全波而即水。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者也。又于二应。分常不常。劣应则常。胜应则不常。如华严三七。应则不常。鹿苑八十。厥应则常。故常则不现。不常则现。此理数之必然。无足以语言诤也。又于劣应睹乎胜身。有须现不须现。如华严及与此经等。乃须现者也。若于法华及与金光。如龙女所睹。龙尊所见。以机圆故即劣睹胜。故于言中示妙。而云微妙法身。具相四八。诸佛清净微妙寂灭。今经相好。乃属须现。故曰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大众。此与华严须弥山王之身。胡以异乎。惟其身宜须现。是以依报亦宜须现。下文云。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正以舍利弗小乘之机。不能即劣睹胜。故疑此土以为不净。若螺髻梵王。所谓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此以机圆。不须现而能即劣睹胜故也。

    观解者。观心即中是法身。观心即空是报身。观心即假是应身。观假即中是现胜应身。观假即空是现劣应身。观假双即空中。即现丈六合身。

    ○四长者献盖。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

    肇公曰。宝积亦法身大士。常与净名俱诣如来共弘道教。而今独与五百人诣佛者。将生问疾之由。启兹典之门也。天竺贵胜行法。各别持七宝盖。即以供养佛。

    ○五佛示神变二。初所变盖体。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什公曰。现其神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