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楞伽阿?多罗宝经心印卷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陀罗译

    曹洞三十四世博山三世雷峰沙

    门释函是疏

    嗣法门人沙门 释(今无今覞)较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六示正觉非因果法。离生灭说。显真常无垢。顿超诸地。分七。初示如来法身非因非果。分七。

    △初问如来法身为因为事。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唐译云。为果为因)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将显如来觉性非因非果。究竟鲜白。纯一无过也。三藐三佛陀。翻等正觉。亦云正遍知。如来。应供。等正觉。十号之三也。此问如来法身。举三以该多号也。作。修起义。作所依起为因。作所修成为事。事即果也。因相为相。果相为所相也。说。说者。所说。所说之理也。觉。能知之人。所觉。所知之境也。如是辞句为异为不异。谓此作与不作等。牒计皆成四句。盖欲显法身离于四句。究竟鲜白也。

    △二示如来法身非因非事。远离四句。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唐译云。若如来是作。则是无常。若是无常。一切作法。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唐译云。若非作法。则无体性。所修方便。悉空无益)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总上诸问。不出因果二义。故但举事因。以明如来自性法身。非因非果也。若是事者。则由所作。而无上正真。不同世间无常修法。若非作者。则妨无得。而自性庄严。离障所显无量微妙功德。非空无义。故知非所作者。是为无事。而又非非作。则方便所得。当由因着。乃本有觉体。为从了得。不从生得。是为无因。无事无因。则有无不涉。四句顿离。四句既离。则凡一切言说之所不及。清净句义。智者所证。大般涅槃云。佛性虽有。不同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兔角。何以故。龟毛兔角。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是故虽无。不同兔角。此佛性微妙密旨。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如是体性。非有非无。非因非果。出于度量。应如是知也。槃大。翻石女。槃大子。谓石女儿也。

    △三示法身真我常寂。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魏译云。夫无我者。内身无我。是故无我。大慧。一切法自身为有。他身为无)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如来说自性法身非因非果。而非断灭。故此复引法无我句。为显如来真我也。盖如来自性真我。尝为法我之所覆。故说一切法无我。所以显自性法身真如自相。若见自性法身真如自相。益知一切法真如自相。内外无障。湛然常寂耳。一切诸法。自心所现。由自心现。则一切法皆无我性。故曰无我。所现唯心。即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然无他性。即无我性。以一切法言无我。以一切法自心而言无他也。故凡说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皆无别旨。所谓唯有真识。更无余识。此觉自心现量者之所诣极也。马性非牛。牛性非马。喻无他性。非无自性也。无他则非有。有自则非无。非有非无。真如自相。唯真圣者自内所证。愚夫分别。非其分耳。

    △四示法身对现非一非异。

    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一切法亦如是。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唐译云。如牛右角异左。左角异右。长短不同。色相各别。然亦不异)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此显法身对现非一非异。非凡愚所知。自此以下。总以见如来自性真我。一报化。超缚脱。齐智障。自性涅槃。出过数量耳。阴。即指如来色身。谓法身与色身。非一非异。若一者。色身灭。法身亦应灭。灭则无常。若二。则法身方便所得。悉空无义。然千丈卢舍那。及一切无量应化。妙相随好。实有对现。所谓灭无常色。获得常住真色也。牛角相似。喻一。长短差别。喻二。然总名牛角。非一非异。故曰如来于阴界入。亦非一非异也。

    △五示法身解脱非一非异。

    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魏译云。如是依解脱故。说名如来法身之相)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涅槃三德。法身。解脱。般若。如伊三点。非纵非并。而此言法身与解脱非一非异。如来所为以解脱得名也。若异。则如来法身所证解脱。同于色相。应是无常。不知如来法身即是解脱。解脱即是法身。清净无垢。体无有二。若不异者。则凡修行者能证所证。应无差别。而见差别。如十真如。初地已达。而于证行。犹未圆满。为令圆满。后后建立。各有深浅。差别见异。是故非一非异也。

    △六示智障非一非异。

    如是智及尔??。非异非不异。大慧。智及尔??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

    上言法身与解脱非一非异。此应言法身与般若非一非异。而乃言般若与所知非一非异者。谓般若始觉。从法身本觉生。言始则与本无别。若所知障。至十一地。犹有二分极微细愚。妙觉佛地。始能顿尽。是智与障。判然而二。而谓非一非异者。盖离智无障。离障无智。法无我性。于此益显。而如来自性真我。离四句。过一切数量。非思量所知也。带言作非作等。总牒前问。以离四句摄尽也。

    △七总结法身离诸根量。并颂。

    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此结如来自性法身超过一切数量。自内所证。一切名言。俱非其体。证此体者。始知生灭俱无。唯有寂静。所谓自性涅槃也。自性涅槃。非因非果。尽诸动念。思想心息。无明本际。毕竟解脱。无有虚伪。是真法身。是平等身。永离一切诸根境界也。如来于般涅槃。普告大慧云。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于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寂静。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本。此正如来自性解脱。与一切法同住真如本际。内外永离一切诸过。一切众生。亦同具此。但为客染所蔽。一念觉知。即同本得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若无有见者。云何而分别。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非阴非在阴。亦非有余杂。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当知亦非无。此法法亦尔。

    此总颂法身离因果。能所。根器。一异四句。无有见离者。亦无法自性。亦复非无法。可谓真得法体。悟此当泯然自尽尔。

    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或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沉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者。谓无则究竟无。不应更无。有则本来有。不应更有。以有无相待。性无有无也。不达我通。无有正见。留连二边。自坏坏他。诽谤如来。莫此为甚也。世尊尝云。若言有者。智不应染。若言无者。即是妄语。若言有者。不应默然。亦复不应戏论诤讼。其旨微哉。

    ○上初示如来法身非因非果竟。二示如来法身不生不灭。离于言说。分四。

    △初示如来法身非无性。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义。

    此就自心现量之外。执一切法不生灭。以为起难。盖为狥名失义者发明也。修多罗建立一切法不生不灭。为无性故说。非有性说。又说是如来异名。则非无性。是现堕有性而说无法。则有无俱堕。此大慧难意也。世尊云。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大慧不知从自心现量。说不生灭。顿超有无。而以为一切法既不生灭。不应复摄有法。若谓如来异名。名必有义。是摄有法也。故世尊复云。我说如来非无性。始知本有心量。不同兔角。依不觉义。似诸法现。本无有生。亦无所灭。此不生灭。盖谓法无自性。非谓总无诸法。不应摄有。更待缘尽。方见无生也。亦非无义者。即谓自心如实不生之义也。不觉自心如实不生之义。但就不生不灭名句。妄执无性。不应摄有。则为有字无义。故下文广明也。

    △二示如来法身当生无生。

    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彼不生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七住菩萨。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来异名。大慧。譬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如是等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无自性(唐译云。譬如帝释。地及虚空。乃至手足。随一一物。各有多名。非以名多而有多体。亦非无体)。

    此即生说无生。以显深密之旨。固不可狥名失义也。盖意生法身。即是不生。故谓如来异名。此不生义。非二乘及七地境界。七地以前。但尽生因。不达如来自性无生。如来自性无生。平等真如。随处随时。无起灭相。非缘尽现。故非滞于无生者之所能了也。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皆帝释异名。非以多名而有多性者。谓体一名异也。亦非无自性者。谓多名以诠一体。更当因名得体也。

    △三示如来法身异名一体。

    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祗百千名号。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纽者。有知自在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有知真实边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王者。有知无生者。有知无灭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实际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如来在娑婆国土。乃有无量百千异名。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各有异辞。而不知如来自性真实之义。如水中月。不出不入。非有非无也。不解如来异名者。谓一切众生。唯知即名取义。不解如来虽有多名。唯诠一体。所谓如来自性清净。唯证相应。非名说所到。如水中月。不可有无。不可远近。不可指陈。不可量度。实非无性。而不堕有无数量也。

    彼诸愚夫不能知我。堕二边故。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辞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计着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不知如来名号差别。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不解自通。会归终极。于一切法。随说计着。

    愚夫不知如来自性法身。妄见有无。味著名说。而于一切法不生灭句。作无性想。此乃不解自通。妄执一切法为不生灭也。一切名号。皆诠一体。因名达体。体达说离。所谓会归终极。不了此义。唯于名说。别生理趣。徒益多闻。增长我见耳。

    ○四示如来法身离言显真。分二。

    △初示法身真义。不堕文字。

    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惟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唐译云。唯除不堕于文字者)。

    此言愚痴不达自性真义。谓义无体性。而以言说所行觉想境界。尽诸义味。故曰唯止言说。此不但为不知义。且亦不知言说自性也。言说依义。本无自体。是生灭性。所谓言说自性也。义离言说。性非生灭。不属有无。既离生灭有无。亦离离者。圆觉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即所谓无受生亦无身也。又云。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即所谓除不堕文字。也如来自性法身。无生无身。不堕文字。而非无不堕者。愚痴无智。不别说义。妄自味着。为可怜悯耳。

    △二示如来言说建立。为遣言说。

    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魏译云。诸法无字依义无说。依分别说故)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

    如来所有言说。皆为于义。为假言说入第一义。即言说说离言说之第一义。故自成佛以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谓无一语堕文字相。而非无饶益众生。为分别说也。若无饶益众生为分别说。则彼二乘菩萨。从何建立。入真实义。如是则圣教灭坏。谁教于谁耶。故知一切言说。皆无实法。为第一义。而有说示。以说入义。义显说离。说即无说。示即无示。故曰诸佛菩萨不说一字也。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着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唐译云。我及诸佛。皆随众生烦恼解欲种种不同。而为开演。转心意识。非为成立圣自证处)。

    此复教诏菩萨随众生根识。广说经法。不当著于言说。所有言说。皆因众生种种希望。种种烦恼。种种异解。而为破除。令离无始虚伪。转心意意识。自知自证。决无有说指示自觉圣智之处。所谓自觉圣智。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自内所证。而非言说妄想之所显示也。故知诸佛说法。如医治翳。止有蠲除翳眚之法。而无增益光明之法。说之与义。有性无性。皎然自辨耳。

    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

    上言言说不为得自觉圣智处。此言得自觉圣智者。深达法相。所有建立。自然不堕文字妄想境界也。夫文字之能愚人者。所诠一切法有无妄想境界耳。若达一切法无有自性。皆唯心现。离有无二种妄想境界。则文字所指。当作何观。故凡依文字每不能诠第一义。而反能坏第一义者。由不善了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真如本际。则亦不能知圣教章句。所以建立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皆离相所显。具足性义也。乃信圣教离言。所为蠲除戏论。独示唯心。于内自证。现住法乐。于外建立。平等一乘。此自觉圣智所行。如来为依义菩萨。深切教诏。岂浅鲜欤。

    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如实者。不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息。是名如实。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着。真实者。离文字故。

    大乘。即自觉圣智一乘法也。安住自觉圣智一乘。即为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之所摄受。以此自觉圣智。诸佛菩萨所出。若能安住。即与诸佛菩萨同体摄入也。亦能摄受众生。众生依之而得乐利。亦能摄受正法。不为一切世论之所摇动。一切外道不得其短。秉持如来自性第一义法印。即是佛种不断。此自性第一义心。即是一切处殊胜。所谓得大总持也。得大总持。自然随在化生。建立大乘。成就十力。对现色身。随众生烦恼而为济拔。以如实无相法味。安住调服。息诸戏论。故戒修行者不应摄受言说。唯当摄受真实。此离文字所得。非妄想觉境界。智者于此。所宜自别也。

    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不应食生。若食生者。则令发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

    此复言当离言说得第一义也。指。喻言说。物。喻第一义。谓第一义言说所入。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若依言说起妄想觉境界。是深密执。令人发狂。以即妄觉境界为第一义。失方便智。自误误他耳。如云一切法不生。此言说也。自应方便观察。何法不生。云何不生。以方便观察。即知一切法。唯自心现。迷于自心。妄有所现。现因迷见。非有法性。觉自心量。迷妄顿息。一切非别。都无取舍。无取舍处。自性真如。内外寂静。即是第一实义。此为善修方便也。若闻一切法不生。即于一切法上分?微尘。至无所有。亦属妄想异相。以于无计有。复于有计无。总于如实法。别起境界。是为异相。乃至闻说心量。以妄想觉。觉于自心。执为深密。亦为以妄现妄。不离妄想。依言说计。如视指端也。故上有食生之喻。若无方便。反增狂病耳。

    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着言说。应当远离。

    是因非果。名为佛性。是果非因。名为涅槃。非因非果。名为佛性。无因无果。名大般涅槃。此皆如来之言。言异义一也。真实义者。自性清净为因。毕竟寂静为果。然此非善言说者之所到也。须知自性本净。不生寂静。无有因相。寂于自性。不从修得。亦无果义。此觉自心量者。自知自证。不随一切言说妄想境界耳。若随言说。增长妄计。集生死因。则非如来所谓多闻也。如来尝说。但闻常住二字。深解义趣。即名多闻。若读十二部一切契经。不闻常住。谓之无闻。亲近多闻。所为善义。非善言说。当自审细也。

    ○上二示如来法身不生不灭。离于言说竟。三示如来不生不灭不同外道。分六。

    △初难如来同于外道四种因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此以四难。欲如来发明所以别外道也。一难外道计作者因不生不灭。同于如来三无为法。虚空。即虚空无为。非数缘灭。即非择灭无为。涅槃。即择灭无为。不知外道作因。乃迷中妄计。属生灭摄。不生不灭。亦是妄计。所谓生灭当相。不同三无为法。如来觉自心量。自性寂静也。二难外道计作者因。生诸世间。同于如来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不知彼计性生。此示妄缘。一切缘生。悉由妄现。非自非他。非共非无也。三难微尘胜性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亦同如来说一切法不生不灭。岂知如来法性。真如自相。有佛无佛。法尔如是。不同外道妄想所成。无有实义也。四难外道计□□自性为常为一。同于如来说有四大遍十方界。不相留碍。不知如来乃说非因非缘。非和非合。亦非自然。由妄想现。即楞岩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也。一世界中无有多佛。若外道同佛。则有多佛。总难外道同佛。以显差别耳。

    △二示如来觉自心量。妄想不生。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我不如是堕有无品。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唐译云。云何非无。如幻梦色。种种见故。云何非有。色相自性。非是有故。见不见故。取不取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

    外道迷自心量。从心现处。计有自性。此为不知流注生因。见流注相续。得不生灭相。谓之堕有。为作者故。作因非因。亦复堕无。如来之法。非有非无。离诸生灭。所谓种种色相。悉无自性。如梦如幻也。梦幻非无。无性非有。有见有取。不可言无。无见无取。不可言有。有无俱非。二悉远离。唯觉自心现量。所现唯心。都无取舍。取舍俱忘。安住心海。寂静无忧。游于世间。如同园观耳。

    △三出外道妄计不实。

    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圣贤。不实妄想。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揵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圣贤。

    此极言外道所计作因。同于幻化。无有实义也。作事。谓作因。即所计有性自性相也。言彼所计有□自性。非为智者。乃不实妄想。如干城。如幻化。愚夫妄见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性自性既非实有。故亦无不生灭之相。即彼起不生灭计。亦不能分别何者为有为。何者为无为。言其所计之自性不实。则不生灭之相。亦属妄想。无所指陈。有为无为。俱同幻化。复即其所计而转语之曰。其实若生若灭。性与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盖欲其当下知非。得如实自相。见于寂静也。下文正指自相寂静。不异妄想而得真实。但须一觉耳。

    △四示妄想实性即真寂静。

    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妄想者。计着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见者受生因。故不胜。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承上言凡愚堕不如实者。则不能如一切性自性妄想亦不异也。夫一切性如妄想性。不能直下发明妄想自性。循妄起计。似有异法。相见从生。所为不见寂静也。不见寂静。终亦不能远离妄想。皆由不知妄想自性耳。此盖直指妄想自性。即是真实。但自了知。无有相见。便为涅槃。相见者。为受生之因。愚于真实。不能安住。此一切众生。本来清净。尝为客染所障也。故知断障所显。真如无二。即是自性涅槃。所谓断障。即断此相见之障也。此障若断。直见妄想实性。从前心心数法。当处顿离。离则自觉圣智。无有别体。如来说为涅槃耳。

    △五示无因。以显无生之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灭除彼生论。建立不生义。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揵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不生无自性。何因空当说。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谓一一和合。性现而非有。分?无和合。非如外道见。

    一切诸法。由迷自心。不觉顿现。无有自性。此如来所以说不生及空也。说于不生。为破生论。说于法空。为破有见。而实一切法皆无自性也。如揵闼婆梦幻。虽有性现。而本无因。无因而现。无有生义。以无自生性也。其间因缘和合。附觉知性。宛似现前。若离和合。觉想无托。现复何状耶。梦里和合。当处俨然。觉后因缘。谁为记忆。故知空与不生。谓一切法。不觉顿现。无有自性。而非一向不生顽然而空也。一一和合。性如影响。现而非有。不如外道实有生因。必假分?。而后知其不有也。

    梦幻及垂发。野马揵闼婆。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

    重言一切法。如梦幻垂发野马揵城。无有生因。而生事宛然。以此折伏因论。即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