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观楞伽阿?多罗宝经记卷第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生则有灭。此显真无生意也。但以不觉自心现者。妄见生灭差别执取耳。其实本自无生也。次第灭。余识生者。谓五识最初一念揽境之时。未有分别。谓之现量。及第二念分别美恶之时。前五已谢。即属第六明了意识。起心分别形相好丑差别而生执受。故云次第灭。余识生。

    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

    记曰。此言六识生灭之状也。然意识不自生。必待五识缘境之时。而意识同时相应而起。故唐译云。与彼五识共俱。取于种种差别形相。刹那不住。我说此等名刹那法。由是观之。五七八识皆本不生。其所以生灭者。但意识耳。故前二卷涅槃章云。妄想识灭。名为涅槃。此与前文对观。自当洞明深旨。

    大慧。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魏译云。阿黎耶识名如来藏。唐译云。如来藏名识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计着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

    记曰。此正显生灭本不生灭。以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义也。意谓所言刹那者非他。乃识藏也。且识藏即如来藏。然如来藏既非刹那。而识藏又岂是刹那耶。是则刹那非刹那。足知生灭本不生灭矣。然其生灭者殆非识藏。盖是七识俱生之六识。所揽染污有漏习气所熏。彼自生灭耶。斯则生从缘生。灭从缘灭。与我藏体了不干涉。故云意俱生识习气刹那。若以无漏习气所熏。则彼生灭者亦不生灭矣。故云无漏习气非刹那。但此非凡愚所知。以彼计着刹那论故。以彼不知一切诸法刹那本非刹那。故妄计无为真如亦同诸法坏。故堕于断见。此刹那者。魏译文虽不伦。其义更显。彼云刹尼迦者。名之为空。阿黎耶识名如来藏。无共意转识熏习故。名之为空。具足无漏熏习法故。名为不空。此与论觉体相四义中前二正相符合。论云。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识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然魏译无共意转识熏习。即论远离一切心境界相。以此对观。足知生灭本不生灭也。

    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刹那见。妄想熏心。

    记曰。此释上生本不生义也。寻常皆言七识生灭流转。招致生死。此言七识不流转者。正显无生深义也。七识所以不流转者。以无自性故。盖生死善恶苦乐等法。而造作者乃前六识。而受熏持种致未来果者乃八识也。然七识无造无受。故不能为生死因。况生处即灭。故不流转。尚不能为生死因。又岂能作涅槃因耶。既不能为染净因。则无自性明矣。自性尚无。谁当生灭。然如来藏自性清净。本不生灭。不受苦乐。非生死因。今云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者。殆非如来藏也。乃是四住烦恼。及无因缘。为彼所醉。故有苦乐与生死俱。妄生灭耳。然此藏性体恒清净。湛然常住。又何尝有生死苦乐生灭之相耶。是则内外谛观。毕竟了无生灭。而凡愚不觉此义。妄起刹那之见。是乃妄想熏心。非明智也。下以喻明。

    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魏译云。如来证法。唐译云。若得证法)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记曰。此以喻结成究竟寂灭相也。谓如来藏自性清净坚固。虽在生死体常不坏。如金刚佛骨。以得奇特性故。此乃一切诸佛证之。以为自觉圣智无上涅槃。在一切众生得之而为心性。所谓圣凡平等无间之法也。若众生得此无间之性有生灭者。而圣人得之亦非圣人矣。今既圣人得之未尝不圣。而凡夫得之又岂真凡夫耶。然而此性既如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岂可在圣有增。在凡而又减之耶。既圣凡平等。如何于一切法又有生灭。故云云何愚夫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此经直指众生业识。顿示如来藏心。故从初卷生灭章起。一往所谈。辩明邪正因果。皆依八识迷悟而立。至此所显理行因果已极。故复结归如来藏识藏。今明八识本不生灭。以示平等如如。以显从生灭门。入真如门。会归一心。以为究竟。此通途之大旨也。故此后便明修本无修无得。示法身离过。以终其说焉。向后空无常刹那偈文。应属于此。乃译人错简。观者幸会取观之。理更昭著。

    ○上显生灭平等相竟。

    △下广明六度以示妙行无修相。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蜜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二译俱有。云何满足)。

    记曰。此广明六度。以示妙行无修无得。以成上平等义也。因前一往所言。但了自心现量。证自觉圣智。即名为佛。是则不劳多劫广修六度矣。云何世尊于余经中常说六度满足方得成佛耶。此乃圣教相违也。但不知何等六度。今云成佛如何满足。故兴此问。向下世尊答以三种六度。即此所云满足者。盖一念顿修。亦非广历多劫。以明无修无得。以示究竟如如智也。

    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记曰。大慧问何等六度。而世尊答以三种之名也。世间。即人天行。出世间。即二乘行。出世间上上。乃一乘行也。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着。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唐译云。谓诸凡愚着我我所。执取二边。求诸有身。贪色等境。如是修行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记曰。此言世间有漏六度也。谓凡愚著相修行布施。乃计我能施。计有所施物。依有无二见。为求未来受生人天胜处。乃具足六尘五欲境界而行布施。乃至戒等五度亦如是。以有漏因。感有漏果。故得生梵天。获凡夫五通。不离生死。故称世间。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谓是故也。

    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

    记曰。此言二乘六度也。谓二乘人。为厌舍生死。欣趣涅槃。求于自度。修习六种劣无漏行。故不得作佛。以着涅槃相故。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着。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

    记曰。此言最上一乘行首布施度也。谓大菩萨了唯心现量。作如实观。而于自心内外二法。觉知唯妄分别现。所行布施。善达三轮体空。不起施者妄想。不生受者执着。不取中间施物色相。但为安乐一切众生故。而恒行布施。故以舍性障为檀度也。论云。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然檀能擅于六度。论曰。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故云上上方便。

    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

    记曰。此戒度也。梵语具云尸罗。此云清凉。又云止得。正翻为戒。此所言戒。非有作持之相。乃性戒也。诸度皆然。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者。谓于彼施受一切染净境缘妄想不生。则自性清净。戒相如空。有何持犯。以性净为戒度也。论云。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

    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

    记曰。此忍度也。梵语羼提。此云安忍。又云忍辱。以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谓即于彼持犯妄想不生。以此无生法。忍可于心。乃无生忍。非忍辱之谓也。然无生非所可忍。而之忍者。以知能取所取性空寂故。以此为忍度也。论云。以知法性无苦。离嗔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

    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黎耶波罗蜜。

    记曰。此精进度也。梵语毗黎耶。此云精进。以称如实修行。于修行方便。亦不起方便之想。法华顿舍二执。是真精进。故以此为进度也。论云。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离耶波罗蜜。

    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

    记曰。此禅度也。梵语具云禅那。此云思惟修。正翻静虑。谓心意意识妄想悉灭。而以大悲大愿救度众生。虽得涅槃而不取证。故不堕声闻涅槃。以二乘禅有执取故。此以不取涅槃为禅度也。论云。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

    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记曰。此智度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谓了知三界之相。从自心妄想现。而非实有。以智慧观察。不堕有无二见。而法身转胜。了无生灭而不可坏。得入自觉圣智趣。以此为智度也。论云。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然此六度。皆约性而修也。华严云。心常不与世心和合。名为精进。悲智利俗。不与识俱。名之禅定。已践佛果出世妙慧。名为智慧。以皆称性而修。故修无修相。此所谓一念满足无上菩提。故云无所得相。所以为如实行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空无常刹那。愚夫妄想作。如河灯种子。而作刹那想。刹那息烦乱。寂静离所作。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物生则有灭。(魏译云。初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

    记曰。此颂前刹那章义也。译人错简于此。谓愚夫妄想分别诸法以为实有。计以为常。故世尊说空无常刹那。如河流。如灯焰。如种子。迅速迁逝。刹那不住。以破彼计。而愚夫不善隐密之意。复执言说为实。而定作刹那之想。殊不知刹那之法本非刹那。息于动乱。当体寂静。离于所作。尔乃妄作生灭之见。以一切法本自无生故。我方说刹那义耳。然一切法生处即灭。当体无生。此无生义。岂可为愚者说之耶。故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楞严云。当处发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此岂易与愚者说耶。

    无间相续性。妄想之所熏。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乃至色未生。中间有何分。(魏译云。若无明为因。能生诸心者。乃至色未生。中间依何住)相续次第灭。(魏译云。即生即有灭)余心随彼生。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以从彼生故。不如实因生。云何无所成。而知刹那坏(唐译云。若缘彼心起。其因则虚妄。因妄体不成。云何刹那灭)。

    记曰。此颂展转发明心境无生。以释刹那非刹那义也。谓三界上下六趣住来。本自空洞无物。当体常住。了无纤毫起灭之相。若谓六趣相续生灭之相。以妄想所熏无明为因。心从彼境而有生灭者。此亦不然。何者。若果有色境与心为缘。可说心从彼生。若色未生时。此心又依何法所住而生分别耶。故云乃至色未生。中间依何住。此则计心从境生者妄矣。故般若云不应住色生心。然不住色生心。本无生也。若谓诸法相续次第生灭。而余心心所亦因随彼境变灭而生者。此亦不然。何者。若彼色境果是有住。可说随彼而生。且彼诸法当处发生随处灭尽。自体寂然。了无生相。是则色本无住。色既无住。又有何法为心所缘而生之耶。故云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此则计境有生灭者妄矣。色既无住。则境本无生也。若谓因从彼无生之境而生心者。此因如石女儿。亦成虚妄矣。故云以从彼生故。不如实因生。因既虚妄。而所生之体不成。云何于无所成。而妄见有刹那生灭之法耶。由是观之。展转谛穷。心境寂然。了无生灭。此所以我说刹那也。所以不生灭者。以心境不相到故。故大经云。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诸法不相知。各各亦如是。

    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光音天宫殿。世间不坏事。住于正法得。如来智具足。比丘得平等。云何见刹那。犍闼婆幻等。色无有刹那。于不实色等。视之若真实。

    记曰。此言诸法无生。唯智眼明见。而非妄想邪见所可知也。谓修如实行者。于正定中。观诸世间法法真常。当体坚固。犹如金刚舍利光音天宫。常住不坏。以光音天水火不到故。然修行者定心观之。尚已如此。何况八地菩萨安住正法。已得如来圣智满足。证平等真如之比丘。云何而见诸法又有刹那生灭之相耶。且一切色法本来不实。如干城幻事。无有刹那生灭。以不实故。云何愚夫于不实中妄为真实。计四大种为能造色。既大种不实。云何而说能造耶。此皆愚夫妄见也。已上颂文。当随刹那章观之。其义自见。

    ○上明妙行无修相已竟。

    △下广破众疑总显法身离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记阿罗汉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菩萨等无差别。一切众生法不涅槃。谁至佛道。

    记曰。此广释众疑。总显法身离过也。大慧因世尊一往所说语颇相违。第恐后人不善如来隐覆密意。便生疑惑。故此一一举而徴明之。以显如来法身永离诸过也。然此问答。旧注分为十段。今谛审语势。及观答意。对彼二译。皆合前六为二。故止有六疑。但语意展转耳。然如来出世。以身口意三轮应物。永离诸过。今六问中。其授记说识。施设本际等。口业也。金刚侍卫。遭魔受报等。身业也。不说一字。常定无虑无察等。意业也。以三业清净。故非身现身。无说示说。不虑而应。不察而知。此所谓法身普遍。如水中月不出不入。故永离诸过也。且此首疑世尊为二乘授记作佛。与菩萨不异等者。盖因六度章。言声闻缘觉。乐自己涅槃。虽行六波罗蜜。不能成佛。此则二乘与菩萨异也。何故于前不定性中云。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于灭正受章中。而云六地菩萨与声闻缘觉同入灭正受耶。此则菩萨二乘又不异也。然二乘既有成佛之分。何故刹那章中。又言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然七识者。一切众生识也。既云非涅槃因。此则众生绝无成佛之分矣。而二乘亦众生耳。既众生法不至涅槃。又谁至于佛道耶。魏译皆有如来复说四字。此合旧注三问为一问。

    从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无所答。如来常定故。亦无虑。亦无察。化佛化作佛事。

    记曰。此中展转含有三疑。而向下答文合为一义也。谓四等章中。言如来有六十四种梵音为众生说法。何故本住章中云。从初成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而恒沙章中。又云如来寂然。无有念想。然无念想。则是如来心常在定。无虑无察矣。且说法者。乃意言分别。何得又以多种音声而说法耶。且四顿章中云。法佛者离心自性。今无虑察。即是离心自性。乃法佛也。若无虑察而能说法。则是法佛说法矣。何故又说化佛化作佛事耶。斯则展转纡疑。故冀佛甄别。此亦合旧注三问为一。

    何故说识刹那展转坏相。

    记曰。此第三疑也。刹那章中言七识不流转。何故又云五识身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耶。

    金刚力士常随侍卫。

    记曰。此第四疑也。恒沙章中言如来法身过世间望。则是不可见相矣。金刚力士又何从而侍卫耶。

    何不施设本际。

    记曰。此第五疑也。恒沙章中言生死本际不可知。本际者始也。解脱者终也。既不知本际之始。云何复说众生得解脱之终耶。众生既得解脱。是有本际可知矣。何不施设本际耶。

    现魔魔业。恶业果报。旃遮摩纳。孙陀利女。空钵而出。恶业障现。云何如来得一切种智而不离诸过。

    记曰。此第六疑也。恒沙章偈云。观察诸如来。悉离一切过。且如佛初成道时。而天魔兴四兵。持苦具。诣树下绕佛。此魔业也。及旃遮婆罗门女。以木盂系腹。与外道孙陀利女。共相谤佛。又佛曾入娑[利/女]那村。巡门乞食。无施之者。持空钵而出。至若食马麦。头痛。背痛。刺伤足。调达推山压佛。设火窟醉象毒饭等事。此皆恶业障现。不能悉举。皆过恶也。何言如来悉离诸过耶。然二译问恶业作二问。今亦合为一问答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为无余涅槃故。说诱进行菩萨行者故。此及余世界修菩萨行者。乐声闻乘涅槃。为令离声闻乘进向大乘。化佛授声闻记。非是法佛。大慧。因是故记诸声闻与菩萨不异。

    记曰。此答第一问也。谓所以与二乘授记者。有其二意。一为声闻自取有余涅槃。今欲策进大乘。以证无余涅槃故。二为初心菩萨怖畏大乘。自生退缩。乐声闻行。亦令舍小趣大故。有此二意。故为二乘授成佛记。且此乃是化佛方便之所为。非法佛也。因此故说声闻与菩萨不异。下释不异之所以。

    大慧。不异者。声闻缘觉。诸佛如来。烦恼障断。解脱一味。非智障断。大慧。智障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烦恼障者。先习见人无我断。七识灭。法障解脱。识藏习灭。究竟清净。

    记曰。此释二乘不异菩萨之所以也。谓二乘所以不异菩萨者。以声闻缘觉菩萨。及藏教果佛。同断烦恼障。证人无我。所得但空涅槃无差别故。非断智障证法无我也。台教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故云声闻缘觉诸佛如来烦恼障断一味解脱。非智障断。若智障断。则得真殊胜清净矣。以二乘所证劣无漏故。所言烦恼障者。乃先习也。先习者。谓三界生因。润生枝末无明。即见思也。二乘证我空理。已断三界生因。无复分段生死。故云先习见人无我断。然烦恼障断。但灭前六识耳。唯此与菩萨同。若七识灭。则分断根本无明。方得法障解脱。若藏识种子习气生相无明灭尽。方得究竟清净。此又非二乘所知也。

    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无尽本愿故。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无虑无察。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二烦恼断。离二种死。觉人法无我。及二障断。

    记曰。此答第二问也。前问世尊从初成佛乃至涅槃中间不说一字等。佛谓所以不说者。因我证本住法故。然本住法者。所谓诸法实相。有佛无佛法界常住。常住则无始终。无始终则无成佛及涅槃相。故云前后非性。前后际断。寂然不生。念虑永绝。又有何法可说耶。然于无可说中而有说者。但以诸佛如来旷劫修因。所发救护众生无尽本愿所熏。于湛然法界无虑无察寂定心中。应众生机而演说法。即其所说。乃从正智称性所流。无有妄念。不待思虑然后说也。如来所以无思无虑者。以如来久已断尽五住习气。及根本枝末二种烦恼。离二种死。觉人法二无我。烦恼所知二障永寂故。以诸障永寂。即得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而能现应化身化作佛事。此所以无说示说。非身现身。是名如来真法身也。

    大慧。心意意识眼识等七。刹那习气因。善无漏品离。不复轮转。大慧。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

    记曰。此答第三问也。前疑刹那章云七识不流转。何故云五识身心意意识俱。善不善展转变坏相续流注。既云七识变坏刹那不住。即是流转。一等七识。何故又云流转。又云不流转耶。今佛答意。谓心等七识所以言流注者。以前七识本无自性。但以如来藏被无明所熏而有习气。以此习气为因。熏起前七妄想影子。念念生灭。刹那不住。因此但说七识生灭。非言流转也。所言流转者。谓顺法性而流入生死。转生死而为涅槃。作世出世间善不善因。以具此胜能。有大业用。方名流转。今前七识。但能为世间有漏不善之因。不能作出世善无漏因。是故我言不流转耳。故云无漏善品离故不复轮转。至说如来藏轮转者。以自性清净。体不生灭。但以无自性故。随缘转变。以受有漏善不善熏。则为人天六道生死苦乐因。若受纯净无漏善法所熏。则能为出世涅槃真乐因。以具有如此转变业用。故云如来藏轮转。涅槃苦乐因。但此秘密深意。非三乘劣解。外道愚夫所知也。故云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空乱意慧者。乃创修大乘。未达真空。无决定信者。

    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是化佛耳。非真如来。大慧。真如来者。离一切根量。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根量悉灭。得现法乐。住无间法智忍故。非金刚力士所护。一切化佛不从业生。化佛者。非佛。不离佛。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

    记曰。此答第四问也。前问意因恒沙章言如来法身过世间望。遂疑何以又有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今佛答云。金刚力士所随护者。乃化佛耳。非真如来也。真如来者。离一切根量。以灭一切凡夫外道二乘根量故。得现法乐安住无间法智忍中。故不假守护。然一切化佛。乃从众生机感应现而生。非是业报所生。所谓应化非真佛。虽非真佛。然亦从真起。故云不离佛。以应不离真故。其所说法亦非真法。乃随众生种种心行乐欲不同。施设方便。各令欢喜成办事业。故云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盖陶家以轮绳泥水因缘。造作种种器物。随其所求。各适其用故。然所说法乃随他意语。非随自通处说自觉境界也。

    复次大慧。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妄想慧灭。故解脱。

    记曰。此答第五问也。前问因恒沙章云生死本际不可知。遂疑谓既不知生死之始。云何而知解脱之终耶。故问何不施设本际。今佛答意。谓本际者。实际理地也。然实际中本无生死。又何有始终。然我所言生死本际不可知者。盖责凡愚外道。但随妄想生灭。不达实际耳。非是说生死有本际而不可知也。然彼愚夫依七识念念灭处起于断见。不知藏识。但以相续流注不断处起于常见。此皆自生妄想分别。故不知本际耳。非言生死有始。但彼自妄想灭。便是解脱。亦非涅槃有终也。

    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

    记曰。此答第六问也。前问因恒沙章言如来悉离一切过。遂以魔冤恶业果报致疑。今佛答意。谓如来离一切过者。五住烦恼习气究竟永断故。然又遭魔者。此定业也。以示身堪忍。调伏刚强众生。须具无生法忍。慈心三昧力故。所以有恶业果报者。以为众生示现定业难逃。在佛不免。欲令众生明信因果。惧恶报应。将使怖果绝因。离生死苦趣故。此皆化佛方便权智。示现与民同患之意耳。非是如来实有恶业报应具诸过恶也。且以五住烦恼永断。故言离过。殆非言不受定业为离过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三乘亦非乘。如来不磨灭。(唐译云。无有佛涅槃)一切佛所起。说离诸过恶。为诸无间智。及无余涅槃。诱进诸下劣。是故隐覆说。诸佛所起智。即分别说道。诸乘非为乘。彼则非涅槃。

    记曰。此颂通共五偈。单颂授记一义耳。初一偈。意言法界理中本无三乘。故云亦非乘。法身如来亦无涅槃之事。故云不磨灭。然既无三乘。亦无涅槃。而云无一切声闻悉授佛记者。因为说诸二乘狭劣过恶。欲令舍离小心。趣向大道。究竟无间种智。证入无余涅槃。诱进诸下劣人。舍近习想。是故密意隐覆说有佛果可成。令彼生欢喜耳。非是实有涅槃待彼证之也。斯盖权智方便施设。若以诸佛所证根本实智。即依自智说自证真实之道。则诸乘非为乘矣。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故。是则彼二乘所证非真涅槃明矣。故云诸佛所起智。即分别说道等。

    欲色有及见。说是四住地。意识之所起。识宅意所住。意及眼识等。断灭说无常。或作涅槃见。而为说常住。

    记曰。此颂授记中烦恼障断。非智障断意也。所言烦恼障者。乃四住烦恼也。谓欲爱住地。色爱住他。有爱住地。见一切住地。此四烦恼。乃意识之所起。而第七末那内熏八识坚住。以为生死种子。故云识宅意所住。以前七识念念生灭无常。而彼见为断。以不知藏识流注。而便以为常。遂作涅槃之见。故我说彼非涅槃也。此常住言。乃出二乘妄计耳。故唐译云。见意识眼等。无常故说断。迷意藏起常。邪智谓涅槃。观此偈文。即颂授记文义亦尚不足。其余五问之意。亦当有颂。或经文脱略耳。

    ○此上广决众疑以显法身离过已竟。

    △下特示真修佛性戒本以彰生佛平等。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惟愿无上尊。哀愍为演说。愚夫所贪着。臭秽无名称。虎狼所甘嗜。云何而可食。食者生诸过。不食为福善。惟愿为我说。食不食罪福。

    大慧菩萨说偈问已。复白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食不食肉功德过恶。我及诸菩萨于现在未来。当为种种希望食肉众生分别说法。令彼众生慈心相向。得慈心已。各于住地清净明了。(唐译云。为未来现在非习所熏食肉众生而演说之。令舍肉味。求于法味。于一切众生起大慈心。更相亲爱如一子想。住菩萨地)疾得究竟无上菩提。声闻缘觉自地止息已。亦得速成无上菩提。

    记曰。此因上世尊一往开示理行因果究竟已极。而大慧至此特以食肉为请者。将示真修如实行者。当以性戒为本故也。如楞严进修五十五位。初以三种渐次为首。悲夫。众生所以常寝生死者。独以淫杀盗妄四种根本重罪牵缠。不得出离也。彼首断淫。此专断杀。皆为真修之要。但此经来文未尽。不能毕见如来清净垂范耳。或曰。诸经首唱断杀。楞严独唱断淫。说者以真修以断淫为本。利生以断杀为先。何言断肉便为真修耶。愚曰。不然。如来说法。各随所因。初无执一之谈也。彼因阿难误堕。便唱断淫。此因夜叉王宫。便唱断杀。各随性习偏重。所谓痛处着锥耳。良以众生贪着五欲因缘。沉沦生死。五欲者财色名食睡也。岂独色欲偏令人生死。而食便不致生死耶。楞严三相续中。以三贪为本。所谓淫贪杀贪盗贪也。彼首淫贪。而此重杀盗二贪。盖为末世众生。迷于性真。昧于同体。相吞相杀。尤甚罗刹。故如来大慈。特因夜叉鬼王而发之也。彼首刳正性。此先除助因。违现业。盖相须也。然恨未见毕竟之论耳。矧前云一切众生皆摄受欲食。不能摄受法食。此云欲令众生舍于肉味。求于法味。于一切众生慈心相向。如一子地。苟非深得法味。悟平等性。何以不食肉者便能住菩萨地。速得无上菩提耶。此示真修性戒。而因鬼王发之者无疑矣。且曰声闻住自涅槃。亦因不食肉故而能疾得无上菩提者。岂不以贪涅槃味。摄受欲食。为戕害法身。而违平等自性者耶。二乘苟能舍此欲味。则一念顿证无上菩提。成佛之速无过于此。是愚所谓性戒也。智者请深观之。

    恶邪论法(唐译云路伽耶等。此云顺世。又云善论)诸外道辈。邪见断常颠倒计着。尚有遮法不听食肉。况复如来世间救护正法成就而食肉耶。

    记曰。此言外道邪见。尚有遮禁不听食肉。何况如来大悲含育。世所依怙。而许自他俱食肉耶。深明必应制断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心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唐译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而食之)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此云屠者)及谭婆(此云食狗肉人。又猎师也)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着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尝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

    记曰。此甚言食肉之过患也。其实不应食肉有无量因缘。今略说者如是耳。首称一切众生于生死中靡不曾为父母兄弟六亲眷属朋友知识者。此所谓法性平等。同体之慈也。以亲因而观众生。则无肉可食。以佛性而观众生。则无物可取。无物可取。则众生相空。无肉可食。则自性清净。相空性净。此所以为性戒成就。一念而登佛地也。不食之利。既能远取菩提。而食之之害。则当断佛慧命。永殒善根矣。由是观之。如上略说之过。犹举易信者言之。为遮众生恐怖故耳。

    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娑。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奉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

    记曰。此甚言昧于同体。故致食人。违背性真。故致反逆。顺逆由己。而依违应之矣。二译此中有多因缘。当合观之。

    复次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魏译云。是故买者与杀无异)彼杀生者。若以财物。若以钩纲。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食肉。

    记曰。此言因食肉而资杀业也。彼杀生为利而杀。食肉以钱而网。是以食之者众。而杀之者多。杀之者日益多。而食肉者业益甚。是故买与杀者其罪均也。总之皆以妄想贪求故耳。所以杀者求利而想愈增。食者求味而想愈炽。是以杀食相诲。同恶相资。故云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者。此其所以业等也。魏译云。我观世间无有是肉而非命者。故我说食肉之罪。断如来种。

    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

    记曰。此明开权显实意也。佛谓我余经中。亦曾许食五种净肉。制断十种生物而已。今则一切顿断。一切生命尽不许食。何者。以昔机未纯。未示佛性义。权且遮制以将就之。欲待时故。今则众志贞纯。说时已至。若不顿断食肉。以顿示佛性种子。令其成实。则我以小乘化人。自堕吝法之悭。此事定为不可。故我于楞伽此会。一切尽断。都不许食也。五种净肉者。谓不见。不闻。不疑。鸟残。自死。是也。应断十种者。谓人。蛇。象。马。龙。狐。猪。狗。狮子。猕猴。是也。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尚无所食。况食鱼肉。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唐译云。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尚唯法食。岂况如来。大慧。如来法身。非杂食身。大慧。我已洗涤一切习气。我已善择诸心智慧。大悲平等。普视众生犹如一子。云何而许声闻弟子食于子肉。何况自食)是故不听令食子肉。

    记曰。此世尊广说食肉之过。而以同体大悲结示之也。然如来法身。非杂食身。故以法喜为食。此正欲行人舍离欲食。摄受法食耳。所以切戒行人勿食众生血肉者。以如来视一切众生如一子故。然子之于父母。气分同也。良以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而一切众生皆以如来法身为体故。以同体而观。犹如一子。则无众生。苟食其肉。岂非戕法身。断慧命耶。不食则自性无亏。法身常住矣。成佛之要。莫速于此。不食肉章长行之文。二译甚广。今此文正当魏译十分之一。当唐译十分之三耳。顾此长行虽略。而偈文颇详。详略相因。盖译人善义之体势。殆非佛语有出入也。观者于此三译全经。悉当以义会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曾悉为亲属。鄙秽不净杂。不净所生长。闻气悉恐怖。

    记曰。此总颂不净气分等文。所谓长详偈略。且偈又先后互明。

    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亦常离麻油。及诸穿孔床。以彼诸细虫。于中极恐怖。

    记曰。此长略偈详也。葱韭韭蒜。所谓生啖生恚。熟食发淫。故与酒肉并食之。则生诸放逸。增长淫欲也。不食麻油。不惊细虫。况食血肉耶。

    饮食生放逸。放逸生诸觉。(唐译云生邪觉)从觉生贪欲。是故不应食。由食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

    记曰。此明因杀盗而致淫欲也。楞严谓酒肉葱蒜等为助因。此言食之而生贪欲。贪心迷醉。增长爱欲。故生死不脱者。由彼食贪无明。滋培欲根。故增长耳。令绝食贪。则无明之水既涸。欲爱之田自干。名色之芽自枯。此所以因断味食。而生死顿绝。速至菩提也。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有因。是故不应食。

    记曰。无有不生之肉。故云彼非无有因。

    彼诸修行者。由是悉远离。十方佛世尊。一切咸诃责。展转更相食。死堕虎狼类。臭秽可厌恶。所生常愚痴。多生旃陀罗。腊师谭婆种。或生陀夷尼。(魏译作罗刹女)及诸食肉性。罗刹猫狸等。遍于是中生。

    记曰。言好食腥膻。必多堕于此类。性皆然也。

    缚象与大云。央掘利魔罗。

    记曰。缚象。魏译云象掖。唐译云象胁。央掘利魔罗。唐译云央掘摩。皆经名也。

    及此楞伽经。我悉制断肉。诸佛及菩萨。声闻所诃责。食已无惭愧。生生常痴冥。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妄想不觉知。故生食肉处。

    记曰。此言如来元不曾许食净肉也。佛谓我先所说见闻疑杀不许食者。其密意已是断一切肉。总不许食矣。以一切肉。总不出此三种杀故。所言不见不闻不疑杀。除此则无肉可食矣。而众生妄想无知。将谓如来许不见等是为净肉。遂生可食之想。此愚之甚也。

    如彼贪欲过。障碍圣解脱。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未来世众生。于肉愚痴说。言此净无罪。佛听我等食。食如服药想。(唐译云。净食尚如药)亦如食子肉。知足生厌离。修行行乞食。

    记曰。此责众生无知。妄谓如来许食净肉也。谓众生所以妄谓净肉可食者。以彼贪欲过患所致耳。名虽净肉。其实障碍圣解脱道。与酒肉葱蒜等无差别。而众生愚痴。言此是净而无罪过。是佛所听食者。谬之甚矣。然佛每诫比丘节量时食。勿生贪求。若受信施净食之时。应当观察如服药想。亦如饥世食子肉想。为欲惭愧知足。生厌离心。行乞食法故。然于净食尚然如此。何况教彼食净肉耶。

    安住慈心者。我说常厌离。虎狼诸恶兽。恒可同游止。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食肉无慈慧。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

    记曰。食肉无慈慧。谓伤同体。无正知见故。永背正解脱。谓不随顺法性。行邪险道。入生死故。违圣表相。谓亏护生威仪。不能化利众生故。有此多失。故修行者不应食也。

    得生梵志种。及诸修行处。智慧富贵家。斯由不食肉。

    记曰。此结不食肉者之利益也。凡善恶之报有三。谓现报。生报。后报。如长行历言身口臭秽。物见惊怖。及王臣反逆等。皆现报也。如偈中前云。堕号叫狱。及虎狼臭类。猫狸罗刹。及屠儿等。恶种类中。皆生报后报也。今偈不食肉。而得生梵种。诸修行处。及智慧富贵之家。此乃善业。生报后报。若是而验。现报可知矣。以远秽恶。故生梵种。以能顺法界性。故生修行处。所谓不离道场也。以舍愚痴。故生智慧。以永绝贪求。堪为佛子。故生富贵家。以如来富有法界。贵为世尊。唯达法性平等而能不食肉者。可以克绍家业耳。其他复何与焉。悲夫。一切众生同迷法性。而受五蕴幻妄身心也。观相虽异。观性实同。昧者迷同而忽异。尔乃仇视自心。恣杀以快己。岂不谬哉。此所谓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能了达自心现量。则物我兼忘。人法双泯。一种平怀。荡然自尽。岂非不以忘取着之情。而为成佛之梯筏耶。此所以真修之行。而以断肉为第一清净明诲也。然考之四重。此虽一隅。智者倘能深观而谛思之。即此可以思过半矣。

    此经传云。大部有四十卷。一百五十一品。此来者四卷。唯此一品。以经来未尽。故阙流通。其百八问中。今别问别答者。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总别迷悟因果邪正阶差修证始终根性差等。义已问答明白具足。其未明答者。但名相差别之事耳。如谁生诸宝性已下。至若天地人物万象之差。人欲好乐之别。及佛所补大慧问不及者。算数之事。并华藏世界形状不同等。具如华严世界成就。华藏世界。及阿僧祗寿量诸品证之。则其未至之文。特名相耳。先觉所以不持来者。以所重在唯心唯识法门。欲顿悟一心。即此更无余法。至其所未来者。纵尽法界数量。第不过一心之影现耳。达磨指此为心印。岂此外更有剩法乎。观者应知。

    偈曰。

    稽首寂灭海  庄严妙色身  圆满总持门

    永离文字相  随缘和合者  自性清净僧

    蒙以同体慈  哀愍摄受我  能以思惟心

    入此甚深藏  于一毛端头  现自觉境界

    普使见闻者  顿悟法性空  一切幻化缘

    了达唯心现  愿法界量灭  同入平等观

    普于一切时  一切尘中现  凡在有情身

    共登极乐国

    观楞伽阿?多罗宝经记卷第八(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