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二色界六。

    色是色质。梵是净义。谓离欲界苦障之粗色。得生梵世胜妙之净色。净色是四禅之果相。十八天之共趣。故名色界。然既有色质。宛成心垢。以未即一心。假有表色为因故尔。即有禅智。非是圣乘无漏智禅。乃是凡夫有漏智禅也。今就果辨义。亦有差降。释见下文。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至)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阿难下拣非正禅。

    但能下明梵众禅行。谓学道须具正知正见。直下了明自心。此即是智慧。因了心不生惑。此即是禅定。今则不然。不假禅那不修智慧。但执身无欲。乃至想念俱无者。是则断欲界系。生于梵世。为梵众天。梵众。即天之众庶也。

    欲习下明梵辅禅行。前则想念俱无。即心是定。今则不但心定。兼摄律仪。律仪即戒也。内定外戒。爱乐随顺。堪辅心王。名梵辅天。梵辅。即天之辅弼也。

    身心下明大梵禅行。身心妙圆。定也。威仪不缺。戒也。加以明悟。慧也。三学既备。能统梵众。名大梵天。即初禅天之主也。

    阿难下结示。初禅名离生喜乐地者。离欲念生。故说苦恼不能逼。得心清净。故说诸漏不能动虽非正修三摩地。比之下界。则已超过。得诸漏不动。故云胜流。问三学既备。岂非是正修耶。曰。不然。此之胜流。俱有所执。初则执身不动。次执行不动。三执见不动。心地既有所执。焉得真耶。此但得欲界粗散不动。未到无生地。故说非是正修也。

    △二禅天。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至)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阿难下明少光禅行。统摄梵人。即前大梵也。以大梵是三学圆备。能统梵众。今则定相转胜。发得光用。故曰寂湛生光。盖前有觉有观为碍。光不得用。今离觉观。以光为音。但定光初发。故名少光天也。

    光光下明无量光天禅行。且既以光为用。即用是无尽矣。以无尽之光。映十方界者。便见光之胜也。言遍成琉璃者。正见光之净也。其光如是最胜。如是明净。故名无量光天也。

    吸持下明光音天禅行。前但任其光用。不能回光返照。以成教益。今得回光返照以明其理。故曰吸持圆光。成就教体。是谓教益也。何者以光为开示。然非言说。故云清净。以光为教化。化是不穷。故云无尽。得是清净无尽之用。非光音而何。故名光音也。

    阿难下结示。二禅天。名定生喜乐地者。良由光从定生。故不藉余支。所得极喜。故忧悬不得逼。虽非正修三摩地。比之初禅则已胜过。伏得粗漏。故曰胜流。问。前来执心谓之非真良是。今说光由定生。岂亦非真耶。曰。不然定即心也。光即相也。有心可拟。有相可喜。既有心相拟议可喜。焉得真乎。此但伏得粗漏。未得真无漏。故说非是正修也。

    △三禅天。

    阿难如是天人(至)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阿难下明少净禅行。如是指上光音天也。因定生光。因光露妙。妙即理也。从理操进成行。灭是喜支。而通寂乐。是其禅相。大抵心地既寂。灭相亦不起。净境界现前。故名少净天也。

    净空下明无量净天禅行。身无妄动曰轻。心不缘境曰安。由净空现前。见是无际。得无量性净之乐。是其禅相。故名无量净天也。

    世界下明遍净天禅行。世界。净空也。身心。寂乐也。若见世界是净空。身心是寂乐。是二相也。偏而未圆。今见身心世界总一圆融。无往非是。由是净德成就。得遍净之乐。是其禅相。故名遍净天也。

    阿难下结示。三禅名离喜妙乐地者。盖初禅离欲界生故喜。二禅得定生故喜。三禅离喜故乐。离是喜支。而生净妙。故云具大随顺。即是随性所安为乐也。然则虽非正修三摩地。比之前二。已是超越。欢喜毕见。故曰胜流。问。三禅忧喜不到。独任一心。云何非正修耶。曰。不然。见世界是净空。见身心是寂乐。若见圆融。犹执一心。焉得为真乎。此但见得心中本具是乐。不必更生心为乐。以所见是心故说非是正修也。

    △四禅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阿难下明福生禅行。夫心地有因必生。生必为苦。是下界之相也。三禅苦因已尽。是无逼于身心。而得寂灭乐也。然苦乐是对待法。乐极生哀。自然之理也。据此三禅所得乐支。亦非常住。故曰乐非常住。久必坏生。今第四禅。苦乐二支不生。粗重之相已灭。是谓舍念清净矣。得念舍福生。故名福生天。

    舍心下。明福爱禅行。心净为安。心安为福。大概有念则有遮。离念则无遮。今苦乐二无。心地清净。与定圆融。心安是福。故名福爱天。言穷未来际者。乃指后二天说也。谓今日所生福爱是因。后生彼天是果。果是无尽。故言未来际尔。

    阿难下明广果禅行。又福爱中有二岐路。一直道。从初禅至第四禅。中间不夹异计。以净光为因。得广福现前为果。故名广果天。

    若于下。二迂道。从初伏惑。夹杂异计。忻上厌下。以舍心相续。研穷至身心断灭。故名无想天。此天寿命五百劫。于初半劫有忻厌心在。至后半劫心方息灭。虽灭亦未是真灭也。以不悟自心无生。而以生灭为因故尔。

    阿难下结示。四禅名舍念清净者。盖欲界是苦。三禅是乐。四禅苦乐不到是为不动地。虽非正修三摩地。比之三禅已是最胜。得定慧平等。功用纯熟。故曰胜流。问。苦乐不到诸念不生。何为非正修耶。曰不然。以生灭为因。即入胜定。是有所得心故。设得无心。暂伏粗浮。全是妄想故。此但有功用行。非无功用道。故说非是正修也。

    △五不还天。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至)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阿难下总标。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虑犹如空室孤灯。最极寂静者也。然有圣人禅。有凡夫禅。凡夫他不见理。但伏得下界粗欲。带忻厌心而修。是谓有漏禅也。若圣人他先悟理。谓之预流果。进断欲界六品惑。谓之一来果。复断后三品惑。谓之不还果。今五不还天。即其人也。此五不还天。是第三果。断尽欲界九品。是无苦支。断尽色界各九品。是无乐支。得苦乐双忘。心无所偶。故无卜居。因未尽第四禅惑。就舍念位中。别修别断。谓之寄位修禅。故曰众同分中。安立居处。然有五品不同。谓下中上品。上胜品。上极品。是谓五品也。

    阿难苦乐下别列。其一无烦天。心境相交曰斗。斗则心热曰烦。又盛曰烦。微曰热。今苦乐二支。毕竟永断。斗心不交。便是无烦矣。故名无烦天。其二无热天。上虽无烦。犹是对前有烦而立也。今则机括独行。则是无对。无对起则独起。用则独用。一道清虚便是无热矣。故名无热天。其三善见天。圆澄是照。妙见是用。当用即照。当照即用。是善能见也。故名善见天。又尘缘即是慧障。沉垢即是定障。此天不偏于定。故无定障。不偏于慧。故无慧障。便是定慧双融也。其四善现天。且定慧既融。妙湛无私。得精见现前。故名善现天。又范土曰陶。镕金曰铸。总是镕炼到极净处。改曰陶铸无碍。其五色究竟天。究竟者。推极之意。几是几微之谓。推到几微尽处。即是空性。推到空性边际。即是色性。惟空与色。皆不可得。非全性而何。故名色究竟天。阿难下结示。此五不还天。皆是圣人所居。非诸凡夫有漏之心可能见也。且不特人所不见。即第四禅四王同位同界。尚只有钦闻况其余者乎。盖凡界所修所伏是粗质。圣人所修所断是细识。以其粗细不同。是故圣凡相远。不能得见尔。

    △六总结。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至)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无交者。是不与世心相接也。独行者。是独能研穷圣理也。已上十八天。若凡若圣。所修不同。所证或异。然未出色笼。未尽形累。总名色界。是谓有所得心也。

    △三无色界。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至)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复次下总标。于色顶天分二岐路。谓定中独照是有色。色与空邻。故分二路。一根利者即出三界。二根钝者入无色界。若于下明回心人。初就根利者他发得智慧。见自性圆通。不住于有。不住于空。舍其小果而趋大乘。是谓回心人也。若在下明空处定。二根钝者亦有二种。一厌觉为碍灭身归无。此即定性声闻也。二厌色为患。伏惑入空。此即外道凡夫也。然其所趋虽异。其所报则同同灭色蕴。以空为依。故名空处定。诸碍下明识处定。言无碍则不依于色矣。言无灭则不依于空矣。既不依色。又不依空。唯留赖耶与末那尔。何则。以第七末那缘第八赖耶时。不缘第六色空粗相。但缘第六半分细识。盖第六是第八所藏。末那得以相缘也。故名识处定。空色下明无所有处定。前天空色虽亡。犹存于识。不知识亦是碍。今则识心都灭。则是空色识三法俱无矣。三法俱无。故曰寂然。所相既无。能相亦亡。故曰无往。如是十方寂然。心无所往。了无一法当情。故名无所有处定。

    识性下明非非想处定。不随色空等缘。故曰识性不动。犹存细想令心灭识。故曰以灭穷研。且无尽是想。尽性是空。不存是无。非尽是有。总之以无尽之想。而穷尽性之空。故曰如存不存。乃成非有想也。又本是无想。而成究竟有想。故曰若尽非尽。乃成非非想也。故名非想非非想处定。

    △四总辨。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至)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此等下辨凡圣之别。已上四天。初则灭色归空。次则灭空存识。三则灭识是无。四则非想亦非。是谓穷空也。大约空无可穷。穷则宛是心相。若为能尽耶。故曰不尽空理。然穷空有二种。一是圣乘。从不还天来。觉身为碍。消碍入空。至于无想者。是穷圣道也。彼不知色阴虽除。四阴犹在。即证圣理。终为小果。是钝根人也。二是凡乘。从广果天来。伏惑成空。至于非想者。是穷空不返也。彼不知色阴虽伏。四阴不辩。迷漏无闻。至五百劫外。业尽轮转。是外道也。

    阿难下辩天王之正。大概四空天。乃是善业之极果。天人之至地。彼业成熟。现境清升。彼业若尽。当从轮坠。然则一期现化升坠出入。皆有所主。别经明十地菩萨。多寄居天王。借位修行。以验出禅入禅之相。游戏三昧。成就佛事。以此观之。彼诸天王等。又不可一概以凡夫目之矣。

    阿难此四空天下结示。此四空天名无色界者。盖无色识尔。谓不缘于色故无身相。不缘于识故无心相。且既无身心而有界系者。非蕴相耶。以四空但无色阴。而有余阴在。但无粗识而有细识在。但无业果色而有定果色在。不然。彼四天无依。便为断灭。是故定知此天依无色为界矣。然有界系。断非是真。以不了自心。逐妄业生。妄见三界。妄沦七趣。从人至天。从欲至空。总谓之三界二十五有也。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

    △七修罗趣。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至)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阿修罗或云须伦。皆讹也。正名阿素洛。旧翻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故。新翻非天。报与天同而实非天也。然有四种不同。经文具明不论。但论其余业。修罗即十使中瞋使也。假如有道德福力富贵自在。便是端正人矣。偶一触境违拂。便即起恶。乘胜怀妒猜忌。由是忘其所受。随瞋习所使。便是不端正矣。且非一类。有情同具。故分四种以定其报。以尽其业也。又修罗是同分别报。同类异趣。此无他。悉是业运所使然尔。

    △八总结大意二。

    一结答前问。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至)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阿难下结示妄生。由前阿难问云。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习妄生起。今结答中。谓此七趣。若细究其端。本无所据。元是众生自妄所造。非关其余。从妄习生。随妄业转。若望妙明圆心。此七趣正如空花。岂有根绪乎。

    二阿难此等众生下结示业因。良由众生不识自心无生。乃随妄想所生。纵经轮劫。不能得返。安知妄想亦是无因耶。虽然。妄想无因。若以世间众生业果观之。亦似有因。前不云乎。惟以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以此论之。有杀盗淫三因性重。故沉幽趣为鬼。无杀盗淫三因性轻。则升阳明为天。天业若尽。还降于下。鬼火若干。必升于上递降递升。宁有既乎。此便是轮回矣。

    三若得妙发下结示正因。若得真正三摩观智开发。不但有无二无。连此无二之心亦无。何者。有无二无则生死绝。无二亦无则涅槃空。生死涅槃尚空。何更随杀盗淫事耶。

    △二结答后问。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至)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阿难下示地狱有定处与自然生。由前阿难问云。此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今结答中谓不断三业。各各有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以杀盗淫。乃是众生别造。别造似无定属。然其所造之业是同。同则实有定处。业既有定处。则本来自有矣。所造之业若同。则苦报亦自然生矣。且众私同妄。妄是无因。岂可寻究得乎。

    汝勖下结示得失勖者。戒勉之意杀盗淫是三惑。学道须当戒勉。断此三惑。方成学道何者。三惑断除。心地清净。自然得入三摩地位。是为所得。如不戒勉不断三惑。以杀盗淫修行。纵得神通。必落魔道。何者。三惑习气不除。以世间有为功用作修行。焉能得哉。是为所失也。

    虽欲下结示虚伪。或者不断三惑而欲除妄。不知此杀盗淫正是妄本。以妄修行。倍加虚伪何者。以妄想为本。纵得菩提。还成是妄。是为可怜愍也。

    汝妄下结示邪正。若以正眼观之。此虚妄轮回。究竟不干菩提事。以菩提无生故。即有世间业果。元是众生自妄所造故。作是下正结如文。

    △流通分分文三。一禅那现境四。

    初无问自说。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至)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即时下经家所叙。金山表法身也。宝几表妙觉也。盖妙觉离言。言必有凭。法身非相。相必有显。今正说已周。将罢法席。复回紫金之身。而凭七宝之几者。乃显正定之相。而示妙觉之道也。此经家铺叙。以见当时景象如此。

    汝等下如来告语。盖阿难等初习小乘为声闻。既历方等发心向大。是故授以圆顿了义之教。真实修行之法。所言修行之法者。即前妙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最初方便法也。是法在师家开示则易。在学家所证则难。何者。大法虽明。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中。犹有微细魔事在。若不说破将来贻害非小。故不待请问而特告云。奢摩他云止。毗婆舍那云观。

    魔境下辨境现。阴魔。即是五受阴所变。天魔。即是想阴所变。鬼神。即是行阴所变。魑魅。即是识阴所变。初学人禅定未深。道力犹浅。逢此魔境现前。设不能辨。则是着贼矣。岂不可惜哉。

    又复下辨少足。或者不辨诸禅行相。不讨经论义理。但乐着三昧。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一无所知。谓我已证圣乘得罗汉果。至五百劫外。衰相复现。见有生处。遂疑佛说涅槃无生是假。罗汉后有是真。由是起谤。堕无间狱也。

    汝应下诫听如文。

    △二总明大意四。

    一通明真妄。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至)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佛告下标真。由汝下标妄。原夫十二类生。与十方诸佛。同是一心。元无差别。因迷是心。遂生痴爱。痴爱生则此心遍迷。迷故不觉不觉成空。由是全迷妙觉之心。而成顽空之性。故得展转生。得展转迷。今此十方有漏国土。及诸众生。皆依顽空妄想而住。非有于他也。

    当知下况显。如虚空生在觉心内。亦如片云点在太清相。似当知片云是无实。而虚空亦是无实。虚空尚是不实。况世界又在虚空耶。

    △二发真销妄。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至)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汝等下双提。上说迷此一心成空。空是无量。世界众生亦是无量。是谓化迷不息矣。今不论无量众生。祇就一人发真归元。悟此一心成觉。即此十方虚空皆销殒矣。虚空尚是销殒。所有国土在虚空而不振裂乎。问。一人发真。如何令十方销殒耶。又正销殒时。则余界余众生。是有是无。有则置之于何处。无则目前又作何销缴。曰。此正是众生计我我所之谓矣。由计我故。则有众生。由计我所。则有世界譬如人做梦。梦中问人言。此世界众生是有耶。是无耶。假饶说有亦不离是梦识。说无亦不离是梦识。何者。此人以未醒未觉故。所谓遍迷也。设果能悟能觉。则何有世界与众生耶。假饶说有亦不离是觉。说无亦不离是觉。可者。此人是已悟已觉故。所谓遍觉也。

    △三明动魔之由。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至)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汝辈下明合觉。前说十方虚空及所有国土者。是指器世间也。器世间是行人之所依处。设若发得真心不随六根四大起见。自然虚空销殒。世界振裂矣。今说十方菩萨及无漏罗汉者。是指正觉世间也。正觉是行人之所缘境。设若修禅庄饰三摩地。自然与十方菩萨罗汉心通?合矣。

    一切下明魔动。又魔王与诸凡夫天等。是指有情世间也。有情是行人之所同报。设若入得首楞严大定。自然魔王诸凡夫天不能相安矣。盖魔王是欲界之主。恋此尘劳为住者也。今见世界无故振裂。有情无故惊惧。虽凡夫昏暗不觉。而诸天魔鬼神等。皆具有五通。具有强力。唯无漏尽通。如此。岂受汝摧裂乎。是故于静三昧中。佥来恼汝。

    △四示降法。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至)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然彼下引喻广明。如风吹光。性不动也。如刀断水。心不起也。此喻定相。坚冰沸汤。易镕化也。主旧客新。终当去也。此喻定用。又禅那是定。觉悟是慧。慧能养定。定能发慧。慧即心之明也。诸阴为幽。群邪为暗。心地若明。幽暗立破。彼虽有力何敢乱乎。且佛魔不相并。邪正不相干。一住尘劳。一住妙觉。彼虽有怒。焉能及乎。此便是降魔之法也。

    若不明悟下别引事证。修禅要有悟门。若无悟门。心地不明。被五阴所迷。今日阿难学道。却成魔子矣。何以知之。只如登伽一色阴也。非有天魔之神通。非有鬼神之强力。殊为眇小微劣。惟以幻咒咒汝于八万行中。止破一戒。无有他故。而宝觉全身。便遭隳坏。如宰臣家犯法。论削其籍。没其家产。遂至零落。无人救援。岂不悲哉。彼学道不期明悟。被阴所迷。沦于恶趣。何以异此。便是心地不明。不觉悟之过也。

    △三释阴魔。一色阴。

    初总明。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至)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下明区宇之相。盖由无始来。以诸根领采六尘影子。故有念相。然此念相。是生灭法。覆蔽真性故。若离念相。便得清净。前文云。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今云汝坐道场。销落诸念者。此即弃于生灭也。又云则诸离念一切精明者。此即常光现前也。得此常光现前。动亦如是。静亦如是。故曰动静不移。由离诸念生灭。忆也如是。忘也如是。故曰忆忘如一。到恁田地。方可入得三昧也。故曰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大约心虽离念。未出色阴。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相似。以心未发光。终堕色阴区宇尔。

    若目明朗下明阴尽之相。前但离念不能破暗。今心定发光。十方洞照。此则无明抉破。尘累都捐。便是色阴尽矣。劫浊者即最初一念。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故名劫浊。又坚固者。即无明包裹色阴。为生死根本。故云坚固。今色阴一尽。观得最初之由。与无明之本。便即超过劫浊之相也。

    △二别释十。

    一身能出碍。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阿难下明现境之相。此中二字。蹑前定慧而言也。由前定慧开发。研穷妙理。得四大不织。不织不合也。以心不与诸妄和合。是以尘不得并合也。以尘不并合。故能心出于碍尔。

    此名下拣邪善。此是心锐定胜功用。逼越精明。流溢为变。纵能了明前境。知得隔生事。不过暂时岐路。若认为证圣。则受其邪矣。

    △二体拾蛲蛔。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阿难下明现境之相。蛲蛔腹虫也。由前定中。心光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