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卷五 表证诸方

    伤寒

    桂枝汤 治伤风自汗,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症(凡《伤寒论》、《金匮》、《千金》、《外台》、《圣济方》俱改为小剂,以便时用,下仿此。)

    桂枝 白芍 生姜(各三钱) 炙甘草(二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啜热粥,覆取微汗,未汗再服,一日夜可三服。此方姜、桂、甘草、大枣之辛甘以补阳,芍药、大枣、甘草之苦甘以补阴,是补剂非汗剂也。妙在服后,温啜粥,取谷气胜邪以为汗,则汗不受伤,则绝无变症之患。无论四时、南北、老幼、强弱,皆可服之。

    麻黄汤 治伤寒中风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痛、项强、无汗而喘等证。

    麻黄(去根节三钱) 桂枝(二钱) 炙草(一钱) 杏仁(二十四粒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去沫,入诸药同煮至八分,温服,覆取微汗,不啜粥,未汗再服,一日夜可三服。此方麻杏从表以发表;桂甘从肌以达表;不啜粥者,恐其逗留麻黄之性,发汗太过也。

    升麻葛根汤(钱仲阳) 治阳明伤寒中风,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无汗,口渴,目痛鼻干,不得卧,及阳明发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时,人多疫疾。

    升麻(三钱) 葛根 白芍(各二钱) 炙草(一钱)加姜煎。

    愚以此方葛根可用三、四钱,升麻只用一钱许,加川芎、白芷、紫苏、黄芩、石膏之类俱可加入。

    此方非《伤寒论》阳明证之正方也。但就表证而论,阳明以肌肉为表,与太阳不同,故取葛根以清肌肉之热为君,亦不啜粥者,恐胃得补而增热也。

    按:阳明证,《内经》以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为提纲,仲景以胃家实为提纲。前圣后圣,立说不同,或从宋人用升麻葛根汤,是宗《内经》经气之传以为治也。但葛根非阳明正药,以其宣肌络,除大热,取阳明主肌肉而蒸蒸发热之义也。《伤寒论》入手,有用桂枝汤,麻黄汤法,却无用葛根法,而传为白虎证,以及承气证,古今之治法一辙也。

    小柴胡汤(方见下) 治少阳病,胁痛,目眩,耳聋,口苦,寒热往来,呕吐等症。此方《伤寒论》以太阳病邪气欲从少阳而出,取之以助枢转也。然正少阳症,亦不外此方,盖以少阳主枢,柴胡为转枢之神品,切勿以发汗诬之。

    按:头为诸阳之会,伤寒中风阳证,必有头痛。《经》云: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列下项,循肩膊由夹脊,抵腰中,故太阳头痛,脑痛而连项脊也。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目,交额中,故阳明头痛,额痛而连面目也。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少阳头痛,耳前后痛,上连头角也。

    卷五 表证诸方

    感冒

    加味香苏饮 治四时感冒风寒。

    紫苏叶(三钱) 香附(二钱研) 陈皮 川芎 蔓荆子 防风 秦艽 荆芥(各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加生姜五片 葱白五根,水二杯半,煎八分温服,覆取微汗。如伤风自汗,去葱白、荆芥,加大枣二枚,一日夜作两服。此方代桂枝汤,麻黄汤,时人喜其平稳。

    卷五 表证诸方

    疟疾

    二陈汤(见下痰饮平胃散(见伤食小柴胡汤 治胁痛,口苦,耳聋,咽干,痛在侧,呃逆,寒热往来等证。

    柴胡(四钱) 人参 黄芩 生姜 炙草(各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 半夏(洗,二钱五分水四杯,煎一杯半,去滓,再煎至八分,温服,日夜作三服。

    六君子汤 治脾虚痰盛,为温补之良药。

    人参 白术 茯苓 半夏(各二钱) 陈皮 炙草(各一钱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

    补中益气汤黄 (二钱蜜炙) 人参 白术 当归 陈皮 甘草(各一钱) 川升麻 柴胡(各三分加姜三片,枣二枚水煎。

    肾气丸(见下痰饮

    卷五 表证诸方

    瘟疫

    加味香苏饮(见上感冒人参败毒散 治瘟疫及四时感冒,并治噤口恶痢。

    人参 柴胡 前胡 羌活 独活 川芎 茯苓 桔梗 枳壳(各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加生姜三片,水煎服。若体壮者,只用加味香苏饮,去蔓荆子,加玉竹三、五钱。

    藿香正气散 治外受邪气,内停饮食,头痛发热,或霍乱吐泻,或时行疟疾。

    藿香 白芷 大腹皮 紫苏 茯苓(各一钱五分) 半夏 浓朴 桔梗 甘草(各一钱加姜枣,水煎服。

    白虎汤 治大热大渴,自汗之症。

    石膏(生研,八钱) 知母(三钱) 甘草(一钱) 粳米(四钱水煎服。加人参一钱五分,名人参白虎汤,日夜作三服。

    三一承气汤 治一切里实之证。

    大黄 芒硝 浓朴 枳实(各二钱) 甘草(一钱水煎后,入芒硝,不如三承气择用为当。

    防风通圣散(见中风六味汤(见厥症四物汤(见妇人

    卷五 表证诸方

    阴虚盗汗症

    当归六黄汤 治阴虚发热盗汗。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芩 黄连 黄柏 甘草(各一钱五分) 炙黄 (三钱水煎服。

    参附汤 治肾虚不足,自汗等症。

    人参(一两) 附子(五钱水煎。

    附汤 治卫阳虚而自汗,即前方以炙黄 一两易人参。

    术附汤 治脾阳虚而挟湿自汗,即前方以白术一两易人参。

    卷五 表证诸方

    盗汗自汗

    自汗者,汗自出,属阳虚,宜玉屏风散加牡蛎、浮小麦之类以实补表阳;盗汗者,身睡而汗出,醒而汗收,属阴虚,宜当归六黄汤以补阴清火。然阴阳有互根之理,有阳虚而治其阴者,阴虚而治其阳者,不可不知。又汗为心液,宜补其心,以人参养荣汤主之。液主于肾,宜补其肾,以左、右归饮,六、八味丸主之。总之,汗以元气为枢机,苟大汗身冷,必以六味回阳饮,人参加至两许,方可挽回。伤寒误发其汗,上焦津液干枯,必引肾水上泛外溢,如水涌出,名曰亡阳,必以真武汤救之,盖以此汤茯苓为镇水,佐附子以回阳也。

    卷五 表证诸方

    汗出不治症

    汗出而喘,汗出而脉脱,汗出而身痛,汗出发润至巅,汗出如油,汗出如珠,凡见此类,皆不得妄药。

    脉息:宜阴脉,若渐缓者吉;忌阳脉,兼短、涩、促、结、代、散、革者难治。

    玉屏风散白术(炒二钱) 黄 (炙,二分) 防风(五分水煎服。

    愚按:宜以黄 为君,可加至五、七钱。

    莲枣麦豆汤(《种福堂》) 治盗汗方。

    莲子 黑枣(各七个) 浮麦 马料豆(各一合用水一大碗,煎八分,服三剂。

    黄 豆汤黄 马料豆(各等分二味同煎,服半月愈。

    六味回阳饮 治阴阳,汗出不止。

    熟地(四五钱或一两) 当归(二三钱) 干姜(炮一二钱) 附子(二三四五钱) 人参(二三钱至一两) 炙草(一二三钱)

    水煎服。

    按:汗出亡阳者,以茯苓换当归,再加乌梅一枚。

    外治法 用五倍子研末,口水为丸,贴脐中。(男用女津,女用男津。)外以膏药封之,不走气,隔宿即止。又以龙骨、牡蛎 研为末,包稀布内,擦汗,粉自出,以实毛窍。

    卷五 表证诸方

    黄汗备方

    仲景《伤寒论》:“师曰:‘黄汗为病,身体肿发热,出汗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也。’问曰:‘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水入汗孔,水从外入而得之,宜黄 芍药桂心酒汤主之’。”黄 (五两) 芍药(三两) 桂心(三两上三味切,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和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正当心烦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其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清醯代酒,忌生葱。

    又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则汗出。又身常夜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即发热者,久久身必甲错也,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也。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则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如虫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者名曰黄汗,桂枝汤加 主之。

    桂枝 芍药 炙草 生姜(各三两) 黄 (五两) 大枣(十二枚水煎。

    疗黄胆身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出者衣皆黄,黄汗吴蓝汤方。

    吴蓝 白芍 麦冬 桑白 防己 鲜皮 栀子(各六分水煎。

    卷五 表证诸方

    中风症

    小续命汤 通治六经中风, 斜不遂,语言謇涩,及刚柔二痉。

    防风(一钱二分) 桂枝 麻黄 人参 白芍 川芎 黄芩 防己 杏仁 炙草(各八分) 附子(四分,炮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防风通圣散 治中风,伤寒疮疡,及一切表里俱实之症。

    酒大黄 芒硝 防风 荆芥 麻黄 栀子 白芍 连翘 川芎 当归 薄荷 白术(各五分) 桔梗 石膏 黄芩(各一钱) 甘草(二钱) 滑石(三钱加葱姜煎,日可两服,夜可一服。

    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王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

    歌曰: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枯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驱风至宝丹 治风中经络脏腑,及一切危证。

    天麻 人参 熟地 羌活 桔梗 石膏 独活 黄芩(各一两) 薄荷 大黄(酒浸) 芒硝黄柏 荆芥 麻黄 栀子 细辛 连翘 黄连 全蝎(各五钱) 川芎(三两半) 白术(一两半) 白芍 当归 防风(各二两半) 甘草(二两) 滑石(三两上二十六味,共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细嚼,茶酒任下,临卧服。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用治风颠。

    菊花(四十分) 白术 防风(各十分) 桔梗(八分) 黄芩(五分) 细辛 干姜 人参 茯苓 当归川芎 牡蛎 矾石 桂枝(各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方用参、苓、归、芎,补其气血为君;菊花、白术、牡蛎,养其肝、脾、肾为臣,而加防风、桂枝,以行痹着之气;然风以寒为帅,先以细辛、干姜驱其助虐之寒;火乘风而发,又以黄芩、桔梗,疏其怫郁之热;矾石所至,除湿解毒,收涩心气;酒力营运周身为使,庶旧风尽出,新风不受,且必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药积腹中不下,盖邪渐侵心,不恶热而恶寒,其由阴寒可知。若胸中之阳不治,风必不出,故先以药填塞胸中之空窍,壮其中气,而邪不内入,势必外消,此即《内经》所谓:塞其空窍,是为良工之理。若专治其表里,风邪非不外出,而重门洞开,出而复入,势将莫御耳。

    地黄饮子 治足痱不能行,舌喑不能言,此少阴气厥不至,名喑痱。

    肉桂 附子 肉苁蓉 茯苓 熟地 麦冬 五味子 远志 菖蒲 石斛 山萸肉 巴戟肉(各五分) 薄荷叶(二分水二杯,煎八分服。

    诸药皆质重性沉,以镇逆上之火,然火由风发,则无形而行速,故用轻清之薄荷为引导;又微煎数沸,不令诸药尽出重浊之味,俾轻清走于阳分以散风,重浊走于阴分以镇逆,制方煮法之妙如此。

    参附汤(见盗汗三因白散 治中风不省人事,痰涎如涌,真起死回生之神方也,气喘痰多用之甚效。

    滑石(四钱研) 半夏(三钱) 生附子(二钱共研末,生姜四片,白蜜五钱,水一杯半,煎八分,温服。寒化证,脉微或脉脱,四肢逆冷痰盛者,用此方。或脉数,手足温,为热化证,宜风引汤、竹叶石膏汤之类。

    白虎汤(见伤寒竹叶石膏汤(见火症黄连阿胶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主之。少阴中风,借用此方。

    黄连(四钱) 黄芩(一钱) 芍药(二钱) 阿胶(三钱) 鸡子黄(二只打匀,取三分之一。

    上五味,以水二杯,先煮三物取一杯,去滓,纳胶烊尽,少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日三服。此为少阴热化之证,方中用黄连、黄芩之苦寒以折之,芍药之苦平以降之,又以鸡子黄补离中之气,阿胶补坎中之精,俾气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斯心烦止而得卧矣,此回天手段。

    苏合香丸至宝丹(驰名药,肆中发兑方,不必载。

    顺气散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青皮 乌药 白芷(各一两) 甘草(五钱)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杯,煎七分温服。

    匀气散白术 乌药 人参 天麻(各一钱) 沉香 青皮 白芷 木瓜 紫苏 甘草(各五分)

    上锉作一帖,姜三片,水煎服。

    涤痰汤南星(制) 半夏(泡七次) 枳实 茯苓(各二钱) 橘络(一钱五分) 石菖蒲 人参(各一钱)

    竹茹(七分加生姜五片,水一杯半,煎八分,食后服。

    竹沥汤 治热风心中烦闷、言语謇涩。

    竹沥 荆沥(各五分) 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服三合,以酒调服良。一方竹沥、荆沥、梨汁各二合,陈酱汁半合,相合,微煎一、二沸,滤清,细细灌入口中,治中风不语,昏沉不识人。一方竹沥五合,人乳汁二合,三年陈酱汁半合,三味相合,分三服治热风,舌强不得语,心神烦闷。一方竹沥五合人乳汁二合姜汁升生三味相合温分三服日夜各一服,刘、朱、李三子发挥之外后人又增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三味相合,温分三服,日夜各一服。刘、朱、李三子发挥之外,后人又增恶中、食中、寒中、暑中四症。(孙男心典)按:食中者,过饱食填太阴,上下之气不通而厥,以平胃散加减煎服,或探吐之,或以备急丸灌之。

    风引汤 治大人中风牵引,小儿惊风螈 ,并治癫、狂、痫。

    大黄(二两) 干姜(三两) 龙骨(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牡蛎(四两) 寒水石 赤石脂白石脂 滑石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竹簏筛,以苇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约每服一两半。

    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升,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浓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使大人小儿风引惊痫皆主之。何后世以为石药过多而不用,反用麝、脑以散真气,花蛇以增恶毒耶。

    白矾散 治急中风、口闭涎上、欲垂死者。

    白矾(二两生) 生姜(一两,连皮捣,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上二味,合研,滤分三服,旋旋灌之,须臾吐出痰毒,眼开风退,方可服诸汤散救治。

    若气衰力弱,不宜吐之。

    急救稀涎散 治中风涎潮,口噤,气闭不通。

    猪牙皂角(四挺肥实不蛀者,去黑皮,)晋矾(一两,光明上为细末和匀,轻者半钱,重者一钱匕,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但微微冷汗出一、二升,便得醒,次缓缓调治,大服亦恐过伤人(孙兆方。

    三化汤 河间云: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汗之,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三化汤下之。

    浓朴 枳实 大黄 羌活(各等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为度。

    《经》云:“脾胃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又曰:“土太过则敦阜。阜,高也;敦,浓也;既浓而又高,则令除去。此真膏粱之疾,非肾经虚之候也。”何以明之,《经》云:“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王注云:“三阴不足,则发偏枯;三阳有余,则为痿易;易为痿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其治宜三化汤,泻令气弱,阳衰土平而愈,若脾虚则肢四亦不用也。《经》云:“土不及则卑监。卑者,下也;监者,陷也,坑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则宜十全散,加减四物,去邪留正也。

    肘后紫方(《外备》) 疗中风脊强,身痉如弓。

    鸡屎(二两) 大豆(一升) 防风(三两)

    水二升,先煮防风,取三合汁,豆、鸡矢二味,熬令黄赤色,用酒二升淋之,去滓,然后入防风汁和,分再服,相去人行六、七里,覆取微汗,避风。

    华佗愈风散 治妇人产后中风、口噤、手足螈 、角弓反张,或产后血晕、不省人事,四肢强直等症。

    荆芥(微炒为末) 每服三钱,豆淋酒调服,或童子小便服之。口噤则抉齿灌下,药下如神。王贶《指迷方》,加当归等分,水煎服(按:男子中风亦用之。

    豆淋酒法 黑豆二升,熬令声绝,酒二升,纳铛中急搅,以绢滤取清汁送药,或专用此汁顿服取汗。

    续命煮散(《外备》) 复荣卫,却风邪。

    桂枝(七分) 白芍 甘草 防风 独活 人参 生地 当归 川芎 荆芥穗 细辛 远志干姜 半夏(各五分)

    上锉作一帖,入姜三片,水煎服。

    卷五 表证诸方

    历节风

    五积散 治感冒寒邪外而皮毛经络内而脏腑上而头项下而腰脚无有不治及痢后鹤膝风当归 麻黄 苍术 陈皮(各一钱) 干姜 白芍 枳壳(各八分) 半夏 白芷(各七分) 桔梗 炙草茯苓 人参(一本无此分) 肉桂(各五分) 川芎(四分) 加生姜三片葱白二根参芎用更奇桔芷夏苓姜桂草麻黄枳壳与陈皮

    卷五 表证诸方

    痹症

    二陈汤(见下痰饮黄 五物汤 治血痹,并治一切痹症之属虚者。

    黄 桂枝 白芍(各三钱) 大枣(四枚) 生姜(四两水煎服。

    外治法 (筋骨之病,总在躯壳,古人多用外治。

    《灵枢》治之以马矢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灵枢》用纯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纳酒中,置酒马矢 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棉絮曝干之,干后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并用滓,以棉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湿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羌活桂归酒(《种福堂》) 治风寒湿痹。

    羌活 桂枝 秦艽 防风 续断 附子(各一钱) 归身 金毛狗脊 虎骨(各一钱五分) 杜仲 晚蚕砂(各二钱) 川芎(八分) 桑枝 生姜(切片,一钱) 大枣(二枚陈酒二斤,浸一日夜煎服。

    集宝疗痹膏(《种福堂》川乌 草乌 南星 半夏 当归 红花 独活 羌活 大黄 桃仁(各四钱) 山甲 肉桂(各二两) 白芷(五钱) 陀僧 硫黄 松香(一斤) 生姜汁(一碗) 麻油(一斤上收煎好,加乳香、没药、血竭、胡椒、樟冰、细辛、牙皂末(各二钱)。若加商陆根、凤仙、闹杨花、鲜烟叶、鲜蒜、鲜希 等汁,更妙。

    苍术黑豆饮(《种福堂》) 治痹方。

    茅山苍术(五斤)

    洗净泥垢,先以米泔水浸三宿,后用蜜酒浸一宿,去皮,用黑豆一层,拌苍术一层,蒸二次,再用蜜酒蒸一次,用河水在炒锅内熬浓汁,去滓隔汤炖,滴水成珠为度,每膏(一斤)和炼蜜(一斤),白汤调服。

    一老人专用此方,寿至八十余,身轻体健,甚于少年。

    七制松香膏(《种福堂》) 治湿气第一神方。

    松香(三斤)

    第一次姜汁煮,第二次葱汁煮,第三次白凤仙汁煮,第四次烧酒煮,第五次闹杨花汁煮,第六次商陆根汁煮,第七次红醋煮。

    桐油(三斤) 川乌 草乌 苍术 官桂 干姜 白芥子 蓖麻(以上各四两) 血余(八两上八味,共入桐油,熬至药枯发消,滴水成珠,滤去滓,入牛皮膏四两烊化,用前制过松香渐渐收之,离火加樟脑一两,好麝香三钱,浓纸摊之,贴患处,神效。

    虎骨木通汤(《种福堂》) 治一切麻木痹证,痛风历节。

    虎骨 木通各等分煎汤,频频多吃,即愈。

    红花白芷防风饮(《种福堂》) 治历节四肢疼痛。

    红花 白芷 防风(各五钱) 威灵仙(三钱酒煎服,取汁,三服全愈。

    山甲白薇泽兰饮(《种福堂》) 治箭风(俗名鬼箭打),或头项、手足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等疾,照方一服即愈。

    山甲(一钱,研炒) 白薇(二钱) 泽兰(三钱照分量,好酒煎服。

    硫黄敷痛膏(《种福堂》) 治痛风历节,四肢疼痛。用醋磨硫黄敷之,或用葱白杵烂,炒热熨之。

    卷五 表证诸方

    鹤膝风

    五积散(见上)

    十全大补汤 治血气两虚之证人参 白术 茯苓 炙草 熟地 当归 白芍 黄 (炙) 肉桂(各一钱) 川芎(五分加大枣服。

    (孙男心典)按:鹤膝风者,胫细而膝肿是也。初起发热头痛等症,宜五积散加松节,或大防风汤,三气饮之类,或间送活络丹一钱,或用八味丸、六味丸加鹿茸、牛膝之类调补之。

    《经》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筋将惫矣。”薛氏云:多是风邪乘虚入于三阴之经,治法以温补肝肾为主,未效,即须暖脾。又外治二法,不可不知。一用芥菜子敷法,治初起漫肿不红,屈伸不便者,乘未溃时,用陈年芥菜子研细,以姜汁、葱涕调涂,一伏时,患处起泡,泡干脱皮自愈。一用雷火针法,治风、寒、湿留滞筋脉,剧痛不休,用蕲艾五钱,丁香五分,麝香三分,合研匀入纸筒中,痛处衬布四、五层,照火淬数十遍,以筋脉活动为度。但此二法,脓成即不可。

    喻嘉言曰:“鹤膝风者,即风、寒、湿之痹于膝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且未可治其膝,先养其气血,使肌肉滋荣,后治其膝可也。”此与治偏枯之症,大同小异,即溉其未枯者,使气血流行而复荣。倘不知此,但麻黄、防风等散风之药,鲜不全枯者。故治鹤膝风者而急攻其痹,必并其足痿而不用矣。

    卷五 表证诸方

    脚气

    鸡鸣散 治脚气第一方,不问男女皆可服。

    槟榔(七粒) 吴茱萸(泡) 紫苏叶(各三钱) 桔梗(五钱) 橘红 木瓜(各一两) 生姜(五钱水三大碗,煎至一小碗,取汁,再入水二碗,煎取一小碗,两汁相和,次日五更,分三、五次冷服之,冬月略温亦可,天明当下黑粪。

    寒湿之气,着于下焦而不去,故用生姜、吴茱萸以驱寒,橘红、槟榔以除湿,然驱寒除湿之药颇多,而数品皆以气胜,加以紫苏为血中之气药,辛香扑鼻,更助其气,气盛则行,速取“着者行之”之义也。又佐以木瓜之酸,桔梗之苦,《经》云:“酸苦涌泄为阴”,俾寒湿之气,得大气之药,从微汗而解之,解之而不能尽者,更从大便以泄之,战则必胜之意也。其服于鸡鸣时奈何;一取其腹空,则药力专行,一取其阳盛,则阳药得气也。其必冷服奈何,以湿为阴邪,冷汁亦为阴属,以阴从阴,混为一家,先诱之而后攻之也。

    肾气丸(见下痰饮四物汤(见妇人症

    卷五

    暑证

    天水散(又名六一散。加朱砂一钱名益元散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共研末,以灯芯汤下三钱。

    白虎汤(见上瘟疫香薷饮香薷(三钱) 浓朴(二钱) 扁豆(三钱水煎服。

    前方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治中暑热盛,口渴心烦;前方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饮;再加木瓜、橘皮、人参、黄 、白术名十味香薷饮。

    大蒜新汲水方(《种福堂》) 治中暑法。

    用大蒜(一把)同新黄土研烂,以新汲水和之,滤去滓,灌入即活。凡中暑伤暑,不可便与冷物,俟稍苏,方可投冷物,则中气运动无患也。

    田中干泥圈脐方(《种福堂》) 治中暑昏眩,烦闷欲绝,急救法。

    取田中干泥做一圈,堆在病患肚上,使少壮人撒尿于泥圈肚脐中,片时即得生苏矣。后不可饮冷汤,须进温米汤。

    理中汤 通脉四逆汤 五苓散(俱见《伤寒论》

    卷五

    湿症

    二术二陈汤 治诸湿及痰饮。

    白术(三钱) 苍术(二钱) 茯苓 半夏(各二钱) 陈皮 炙草(各一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

    卷五

    肿症

    五皮饮 治一切气肿水肿。

    茯苓皮 大腹皮 桑白皮 陈皮(各一钱半) 生姜皮(七分水煎服。

    此药以皮治皮,不动脏腑,勿以平易而忽之。

    四君子汤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炙草(一钱加生姜、大枣煎服。

    小青龙汤 真武汤(俱见《伤寒》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如烂瓜之状,按而塌陷,胸腹喘满,不能转侧安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或如豆汁而绝少,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者,用此即渐利而愈。

    泽泻 赤茯苓 麦冬 白术(各三两) 桑白皮 紫苏 槟榔 木瓜(各一两) 大腹皮 陈皮砂仁 木香(各七钱五分每服一、二两,水二杯,灯草三十根,煎八分,食远服。病重者可用五两浓煎,五更服。

    麻黄甘草汤(《金匮》麻黄(三钱) 甘草(一钱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滓,入甘草,煎八分服。

    此方上宣肺气,中助土气,外行水气,其功居于济生肾气丸之上。且肿症与伤寒症不同,伤寒症恐过汗亡阳,肿症以汗愈多而愈妙。水从汗泄,时医谓须“开鬼门”,并无亡阳之说。

    麻黄附子甘草汤 即前方加附子一钱五分。

    此与《伤寒论》之分数略异,即以温经散寒之法,变为温经利水之方。

    济生肾气丸 治水肿,小便短少,气喘者。

    熟地(四两) 茯苓(三两) 山茱萸 怀山药 丹皮 泽泻 牛膝 车前子 肉桂(各一两) 附子(五钱,泡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灯草汤送下三钱,一日两服。

    神仙九气汤(神仙,言药之灵验也。九气,怒、喜、悲、恐、寒、暑、惊、劳、思是也。

    《经》曰:怒则风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暑则气泄,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故云然。)

    姜黄 香附(炒上各为细末,每服五、六钱,空心淡盐汤调服。愚治肤胀,用温酒下。

    壶隐子曰:不佞用之以治肤胀,其效如神。

    卷五 肿症

    头痛

    逍遥散 治一切郁病,寒热往来,及头痛,妇人经水不调。

    柴胡 当归 芍药 白术 茯苓(各一钱半) 炙草(八方) 薄荷(五分水煎服。

    当归补血汤 治血虚发热如神(《经》云:脉虚则血虚,血虚则发热,症象白虎,惟脉不长实。

    炙 (一两) 当归(三钱水煎服。

    尤氏《金匮翼》有生地黄五钱,甘草一钱(按:尤氏《金匮翼》此方,各书未载,徐炳南此时声名藉藉,其订刻此书,谅亦不肯阿好。

    左归饮 治肾水大虚,能治六味丸所不能治之症,妙在甘草大甘,从脾以输精于肾也。

    熟地(四五钱或二两) 山药 山茱萸(各二钱三钱) 茯苓(二钱) 枸杞(二三钱) 炙草(二钱或三钱水煎服。

    去茯苓、炙草,加菟丝子、龟胶、鹿胶、牛膝,蜜丸,名左归丸。

    吴茱萸汤 治阳明食谷欲吐,干呕,吐涎沫,少阴吐利,烦躁欲死者,头痛如破者。

    吴茱萸(泡,二钱半) 人参(一钱半) 生姜(五钱加大枣五枚,水煎服。

    清震汤(《保命》) 治雷头风,头面疙瘩,憎寒,拘急,发热,状如伤寒(疙瘩宜刺出血。

    升麻(二钱) 苍术(四钱) 荷叶(全者一个水煎,食后服。

    透顶散(《本事》) 治偏正头风,远年近日皆效,并治鼻塞不闻香臭。

    细辛(三茎) 瓜蒂 丁香 糯米(各七粒,一作赤小豆) 龙脑(半分) 麝香(一分研末,置小口罐中,紧塞罐口,令患人口含清水,随左右搐一豆大于鼻中,良久,涎出即安。不愈,三日后再搐。

    (孙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