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纂注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唐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唐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唐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明 槜李沙门 真界 纂注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至)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此叙所悟。而请示不生灭性也。谓虽悟缘心非实。而未悟本心。故闻前所责示。以动为身。以动为境。及念念生灭。遗失真性。则不知身心云何虚妄生灭。云何真不生灭。故皆合掌礼佛愿闻也。匿王深体阿难大众所怀。兼己亦于不生灭性心犹疑惑。故引外宗辨问。冀佛开示。而下如来即于生灭身中。显出不生灭性。则近破外道断见。令知死后续生。深引阿难等悟真。不离虚妄生灭。此即生灭中以示不生灭也。迦旃延。姓也。名迦罗鸠?。此外道执一切法亦有亦无。删阇夜。是名毗罗胝。母号。此外道起自然见。外计虽多。不离断常二见。此二皆断见类。故云咸言断灭。此人异计。不知业种相生。妄谓死后即是涅槃。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至)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将显不变不灭。即就肉身以辨。问其变不变者。欲于生灭身中。显出不生灭性故也。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至)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欲其更审迁谢之相。故以老少相比而问也。且佛问两时。答出三时。谓孩孺。长成。衰耄也。孩。才成骸也。孺。需人以养者。皮表曰肤。文理曰腠。耄。昏忘也。然八十曰耄。时匿王方六十二。盖通言昏忘耳。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至)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前指颜貌老少而问相变。今以形不顿朽而问年变。令其细审迁谢之相也。盖佛所问意。欲其于变灭中观之审谛。然后示不变灭性。必易颔解耳。殂落。犹迁谢也。尚书以殂落为死。非今经义。且限十年。以宽数粗观也。自促细观。实念念不停矣。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至)王言不也世尊。

    将示性无生灭。此先令知见无童耄也。盖颜貌虽有迁变。而此见性未尝迁变。云何于中受生灭耶。耆婆。此云长寿天神。??子谒之。求长寿也。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至)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此即变灭中以示不变灭也。末伽黎。即迦旃毗罗之徒。既无生死。即汝真常。不应惑彼断灭异论也。王闻下。因悟不灭。故欢喜踊跃。以叙其浅悟。但云舍生趋生。详彼深意。必知灭元不灭。若然者。岂但破匿王引外之见。抑亦酬阿难二发之请也。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至)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因闻上说。即认妄为真。遂疑前责。故愿佛开示也。盖谓观河之见既无生灭。则前见佛手开合之见亦不生灭矣。云何名我等遗失真性颠倒行事耶。然上依性示。此就相执。即其所认。具二颠倒。以如来所示不变灭性。为缘尘分别之见。是迷真为妄。如以正为倒。既认缘尘之见为不生灭。是认妄为真。如以倒为正。此即性颠倒也。如来以性为真。以相为妄。如以正为正。以倒为倒。故名正遍知。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至)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因其认妄为真。此垂手以发明颠倒也。盖佛身本无正倒。由阿难等倒见。故言颠倒。如臂顺垂。反以为倒。逆竖为倒。反以为正。如以首为尾。以尾为首。故云首尾相换。诸世间人既一概倍加倒见。则知二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以正为正。名正遍知。汝等之身。特由倒见。故号性颠倒也。母陀罗。云印。即三十二相之一。瞻视。即见也。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至)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此教其谛观颠倒所在也。谓汝身对佛身称颠倒者。且此颠倒名字何从而得耶。意令悟认妄为真。是认悟中之迷。即颠倒所在。时众未达。于是瞢然。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至)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因其不达颠倒所在。此举常说以指明也。色。总举五根六尘也。心。总举六识八识也。诸缘。即根识所缘诸法也。心所使。即五十一心所法也。诸所缘法。广举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真妄性相。邪正因果。悉无自体。惟心所现。然则汝今幻妄身心。皆是妙明心所现物。悟则识妄知真。迷则遗本认妄。今既认妄为真。是不识幻妄而悟妙体。反遗本妙而执幻妄。是认悟中之迷。此即颠倒所在也。妙心则一。而称谓多异者。依法随用之异也。此明心所现物如镜。故称妙明真精。所谓本妙者。本来自妙。不假修为也。心之与性。乃体用互称也。心则从妙起明。圆融照了。如镜之光。故曰圆妙明心。性则即明而妙。凝然湛寂。如镜之体。故曰宝明妙性。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至)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此申明颠倒之意以结叹也。晦昧为空者。由不了真如法一。遍迷法界而成顽空。即下经云迷妄有虚空也。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者。所变顽空与能变无明二法和合。变起四大。为山河依报外色。即想澄成国土也。以四大色杂妄想心。变起众生正报内色。故曰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想谓妄心。相谓妄色。色心和合。五阴备矣。即知觉乃众生也。聚缘内摇等者。谓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内则随想摇荡。外则逐境奔逸。以此昏扰扰相而为心性。此皆真心中所现物。俱非真实。汝既迷此昏扰之相为心。决定以心为在幻质之内。则不知虚空世界皆真心所现之广大心矣。若此。何异弃彼无边刹海。认一浮沤。以为全潮之体。溟渤之量。岂非颠倒哉。汝等下。谓背真逐妄。如弃海认沤。执妄为真。如认沤为海。既弃海认沤。早是迷矣。复认沤为海。又一迷也。是谓迷中倍人。其迷如此。则与以正为倒以倒为正者。无以异也。故引垂手之事以结叹之。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因承妙音。悟妙明心本来圆满。了无遗失。然于所获能闻缘心。尚纡疑惑。谓以为真。前来已破。以为非真。余无所得。犹未敢认为本元。故愿佛宣示以拔疑根也。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至)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因其真妄未明。此显真性无能所也。盖真性无缘。离能所相。以能缘心。缘佛法音。既有能所。非得法性。如人下。先显所缘非真也。以人喻如来。手指喻声教。月喻真理。示人喻化众生也。教诠真理。理是众生之心。闻教自合观心。离指方能识月。若复观指为月。则指月俱亡。明暗莫识矣。汝亦如是者。谓汝若认法为心。同观指为月之人也。何者。谓认法为心。则教理俱亡。真妄莫知故也。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至)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正显能缘非真。兼显冥谛也。谓能缘之心。譬如行客。暂止便去。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下。蹑阿难之意广明也。声分别心。指声上缘心。即悟佛法音者也。分别我容。谓色上缘心。即允所瞻仰者也。盖言非但声分别心离声无性。色分别心离色相外亦无其性。如是乃至下。兼显冥谛非真也。谓外道二十五谛。除冥谛是非色非心非空。余皆不出色心空也。觉谛。我心五知根五作业根心平等根神我。皆心也。五尘五大。皆色也。五大中空大。即空也。今分别都无。即非心也。非色非空。非色境也。既非色空识心。惟识性冥冥。而外道不知。立为冥谛。是又不但因尘分别非真。纵无分别。非色非空。是为冥谛。亦非真也。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此结前起后也。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至)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此问妙心无还。向下别指见精为不还者。是托见精无还。以显真性无还也。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至)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阿难所问妙明元心云何无还。而佛以见精为答者。以真心无朕。发悟良难。故托见精。方便开示。此虽属妄。切近于真。如第二月。取譬非远。应知此见。亦是前来缘尘之见。但缘尘分别之见。则破云有还。缘尘能见之性。则示云无还。如下文云。汝今遍观此会圣众。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此即见精也。即能见之相。可还者也。又云。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等。此即缘尘分别者也。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至)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欲示无还之性。先指可还之相。此八但是举要而已。然此八缘。余七皆就所分别处言之。惟分别缘。则于七境而起分别。是以前云缘尘分别之见。则破云有还者此也。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至)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此就可还之相。示无还之性。以结叹也。盖明暗等八种。各还八因。能观八种见精明性。当还何所。何以故下。徴释无还也。若有所还。则随境去。无复能见矣。境自有差。见性无别。则不随境明矣。诸可还下。结示无还实汝真性。则知下。结叹警悟也。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此迷如来所示无还真性为见精明元。故有此问。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至)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此叙见用各别。意显见性无殊也。见用有五。一声闻。二罗汉。三菩萨。四如来。五众生。意明四圣六凡。见量虽异。见性不殊也。庵摩罗。云难分别。其果似桃非桃。似奈非奈故。言不过分寸者。隔纸膜不见外物。隔皮肤不见五脏也。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至)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将示无殊之性。此先指差别之相。令其决择也。且吾下。先标物象。次令决择。极汝见源。谓极其所见也。上极日月。下极轮围。中极万物。令一一详择也。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至)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此正示真性无殊也。前问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此示万境差别。见无差别。无差别者。即汝真性。此之真性。览粗浊而不杂。精也。涉万殊而不异。妙也。极远近而同瞩。明也。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至)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因上即物以明见性。将恐认见为物。故此对扬以辨也。若汝认见为物。吾见亦同是物。汝应可见。同见者依物之迹也。不见者离物之体也。若谓吾汝同见一物。是见吾之见。特迹而已。吾当离物不见之时。其体何在。既无处可见。定非是物矣。此辨见非是物也。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此辨所见非不见也。若谓能见吾不见者。自然非彼不见之相。且不见之相。本自无相。岂汝所能见哉。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此结显见性非物也。不见之地。真性之体也。若能见之。容许是物。既不能见。自然非物矣。云何非汝真性乎。故前云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至)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又约物我杂乱。辨见非物也。若见是物。则物应有见。而有情无情。体性错乱。不可分辨。故曰不成安立。则见非是物。又可明也。诸世间。谓众生及器。通指有情无情也。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至)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此复指周遍。以显真性也。盖前示无殊。此指周遍。皆显真性耳。云何下。谓既知见性无还。即汝真性矣。云何自疑汝性不真。而求质于我耶。此结答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问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蹑上以问见性舒缩夹绝也。盖舒缩。谓见自舒缩。夹绝。谓见本周遍。由墙夹断也。此由阿难以所视广狭。而疑见体舒缩。故生斯问。既观初天。则惟见一四天下。言娑婆者。举其通名耳。非指大千也。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至)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此举喻以示见无舒缩也。一切世间。则根身器界之类。大小内外。则一界一室之类。诸所事业。则舒缩夹绝之类。此总举万法皆属前尘。与吾见性自不相涉。是故前尘大小。见无舒缩。譬如下。器喻前尘。空喻见体。吾复下。明方圆因器。不在虚空。大小由尘。何关见性。是故结言云何为在。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至)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此重示空无方圆。再显见无舒缩也。然上对器明空。故令虚空似有方圆之相。此复欲令虚空入无方圆。但去其器。而空即无方圆矣。以空本无方圆。故但除器。不应除空也。以况缘尘辨见。致使见性似有大小之形。若复欲使见无大小。但离前尘。而见即无大小矣。以见本无大小。故但离尘。不应除见。是以古师谓离尘观性自得本真也。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至)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此即其所问而破之也。既非可挽。定非可缩。既非可续。定非可断。义既不然。无用情计。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至)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此举众结示阿难之妄计也。迷己为物。谓迷性为尘也。为物所转者。谓因而倒妄也。为物所转。如空随器变。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而终为众生。能转物者。如除器观空。故身心圆明。遍含国土。而即同如来。言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以能转物。故诸法同如。言众生者。即众法相生义。以为物所转。见大小故。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因闻见性周遍。即疑妙性在前。故牒之以发问也。盖谓见精必我妙性。即是此见妙性现在我前。与身心异矣。所见既是真性。则我能见复是何物。若谓身无见性。而今分别非虚。若言现前是见。则彼之外物别无心智反辨我身。若彼外物实是我心。现今能见。则成外物是我。彼既真我。我应非我。何殊前难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也。然此问意。由阿难见性未圆。故于一性而分物我之别。如来令其指陈。言虽破其见不在前。意显万法一体无是非相。使悟圆明之性。本无物我之殊。亦无是非之异也。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至)佛言如是如是。

    因疑见性在前。即举万象令其指陈也。物无是见。故虽大圣。不能即物中使见离物。而显出见性。如是如是者。阿难指物无是见。如来如所如说也。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至)佛言如是如是。

    因其不能指陈。故复以非见而问。先答不知。以义未可定。谓若树非见。何能见树。若树即见。树当名见。云何名树。故复思惟无非见者。然如来于无是无非之言两皆印者。以所证中。见与见缘如虚空华。于中本无是非是义。故如所如说。而两皆印也。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至)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因众不悟无是非理。故指如说不妄。令谛思慕也。茫然者。瞑昧不明也。是见义既失。非见理复乖。终始难明。守归何所。而不知能见所缘。俱为劳相。是非物我。咸是缘尘。既法空之慧未开。智障之惑难破。由是非无学者。一时惶悚。魂虑变慑。即惶悚失守也。真语等者。谓上答二义。乃称真之语。非矫论也。末伽外道。四种矫乱。见于第十卷。忝。辱也。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因其惶悚失守。故文殊愍众以请明也。盖佛意为显见与见缘如虚空华。于中本无是非是义。故以如语随问而答。然此非有学小智所及。故大众茫然失守。而必须文殊请明也。若此前缘下。牒前罔措之意请明。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至)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先明所证。次指法体无是非相。以答前问也。言自住三摩地者。即自证首楞严三昧也。圣人证是三昧。安住其中。心境一如。圣凡不二。本无根识。岂有是非。是以前则如所证如而说。故于无是无非之言两皆印之。今亦如所证如而答。故云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也。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至)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上直指法体无是非相。恐其未悟。此复就文殊以明无是非相也。问意有三。如汝文殊。一也。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二也。为无文殊。三也。答曰。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下。释成上义。则二文殊者。明有真是二文殊也。然我下。明虽不立是。亦不堕非。于当体中实无二相。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至)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此重举见与见缘无是非相。以合上文殊。无是非相也。盖此见及缘。本是净圆真心。妄为色空闻见。元无实体。岂有是非。如第二月下。复举月喻以明无是非也。本唯一月。未曾有二。病眼不了。二相俄生。既知第二无体。更欲名谁为是月非月哉。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至)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此结指是非由妄。以显真精本无是非也。尽不了一体。见法差殊。则物外是我。小非是大等。如此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何出是非。若了万法一体。唯一精真。本无差别。宁有是非。故能出是非是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