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录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明 柴紫 释乘旹 讲录

    新安受法弟子 汪益源 校梓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至)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冠注 此述已迷悟。以请示二性也。阿难谓前闻世尊呵。此非心及法身断灭。我实惊惧。不宁且离此心外。更无别心。今蒙指出。眼中见性。即我真心。复赐印可。则惊疑稍息。所以泰然兼自念言从无始来。失却本心。犹如穷子舍父逃逝。妄认缘影。亦如认贼为子。今日开悟。又如失乳婴儿。忽遇慈母。是以先礼谢。后请益。所悟惟何。闻佛指出二种根本。则悟身中。有真有妄。命我揣摩。此心有体无体。则悟身中。有虚有实。又云。念念生灭。遗失真性。则悟身中。有生灭与不生灭者。虽得开悟。尚未明彻。愿闻如来显出身心中。何者是真。何者是妄。何为生灭。何为不生灭。一一发明。令我知此真妄等性可也。观此则彼认自身中。必有真妄等二种性。尚未知其分量。故请发明。而上舍动求静。则可知矣。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至)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冠注 此述邪疑。以请正教也。匿王未闻佛法时。但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盖由不知七八二识故。不达转藏识即如来藏。而反执断作常也。今值佛虽闻二种根本。及见性不灭。犹自狐疑。故请佛云。何开发指挥。令证知此心不生灭地。则宿疑冰释矣。夫此真常非特匿王。欲知凡诸有漏者。莫不愿闻也。然匿王此问。正为发明。念念生灭中。有不生灭性。迦旃延此云剪发。毗罗胝云不作。皆立断灭宗者。涅槃译有多义。犹以不生灭为要义。狐乃疑兽。凡人多疑者。似之。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至)当从灭尽佛言如是。

    冠注 此将示生灭中。有不生灭。而先徴其生灭也。意谓汝言此身死后断灭。且不问汝死后。问汝现在肉身。为同金刚常住耶。为复毕竟变坏耶。匿王便答。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更徴之曰。汝身尚未曾灭。云何知灭耶。世尊垂语。谆谆提醒。若匿王能向未灭。而知灭处。荐得即证无生矣。然顿悟虽不得。而渐细工夫亦自有分。观匿王答云。我此无常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以至殒亡不息等语。则无常迅速。惕然在念。故能因现前不住。而知当从灭尽。何待死而后知灭哉。故佛言。如是者印其所答。不谬也。新新不住。犹云交臂非故也。

    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至)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冠注 此兼举老少审之。令其自勘而详叙也。故佛但问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匿王更答。少壮老三时颜貌。大相悬殊。言在孩孺时。肌肤腠理。滋润鲜泽。及至长成。精神备固。血气充满。而今颓年。迫于衰而形色枯悴。迫于耄而精神昏昧。其发白而皱。宛然衰耄之态。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况童子之时。又不必言矣。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至)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冠注 此密加详审也。意令匿王从粗至细。将生灭细惑。推至于一念。而后方与指出不生灭者。承上云。据大王所言。汝之形容。应不顿朽。乃因渐而至于此也。王曰。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唯见寒暑迁流。渐至于此。宜乎渐衰。而非顿朽也。何以知之。我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三十之时。又衰于二十。以至于今六十有二。返观五十之时。宛然强壮。然此推度。犹以十年为率。不过验其大略耳。若令我微细审察。岂独一纪二纪之变化。实为年变月化。日谢时迁。若更沉虑而思。审谛而观刹那。刹那念念不停。故知此身终从变灭也。此乃见行阴之工夫。即阿难前以六识为真常。犹不能及。况凡夫粗心。而能觉之乎。书云。殂落者。以魂升于天。曰殂。魄降于地。曰落。此经但以老相日升。曰殂。壮色日降。曰落。亦如先德云。我初生孩童时。刹那刹那念念已死。何得今日反畏死乎。是也。刹那至促时也。以九十九刹那为一念。一刹那具九十九生灭。以利刃断一丝。为一刹那也。十二年为一纪。牒前十年。变其文耳。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至)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冠注 此徴生灭中之不生灭也。世尊见匿王历叙生灭工夫细密。可以示不生灭性故。问曰。汝既知刹那不停。终归灭尽。能知刹那之处有不灭者耶。王闻此语。不觉悚然。故合掌白佛。我实不知斯王王所久昧者。早知有此自不受外道所惑矣。佛言。汝既不知。我今于中指。示汝不生灭性。以灰汝断灭之执也。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至)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冠注 此于生灭境上。示不生灭性也。佛先牒匿王之语。而后审其三岁所见之水。与十三所见之水云何。王答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即此便显生灭境。中原有不生灭者。然水之迁流。不舍昼夜。而六十所见之水。亦岂即三岁所见之水耶。所谓不异者。水之性也。迁流者。水之相也。即相以达性。故曰。江河竞注而不流。今使达境明心。故先辨境而后辨见也。耆婆此云长命。谒此天神求长命也。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至)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冠注 此重审观河之见。以示见性不灭也。牒上云。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定比童子时异。则汝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佛即指示曰。汝面虽皱。而此中观河之见精。性未曾皱。皱者变而不皱者亦不变。变者受灭。而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汝生灭身中。同受汝之生死。既现前不受生灭。而言死后断灭。固已谬矣。况犹引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名为涅槃。又谬之谬者也。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等语。为除凡愚断见则可。若以舍生趣生。得未曾有为喜。证无生则不可。何以故。纵见到此。乃第八识之分齐。而真性岂有取舍乎。斯正一灵何去。皮袋犹存。而不知一灵皮袋。皮袋一灵也。即如世尊曰。而此见精性未曾皱。只重一性字。若见精即上根本中识精。虽真而兼于妄。如第二月也。然世尊亦是将机就机。不以法强人。匿王止见得行阴。而第八识尚未之见。岂以真如实性强之乎。不容不知。亦不可执。此以论匿王之得失也。末伽黎云不见道。同前二人。皆断见外道也。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至)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冠注 此蹑上文。以生疑也。阿难先请发明二性。世尊为匿王。指出观河不变之见性。已发明念念生灭中元有不生灭性。而阿难反生疑滞。意谓见闻全是生灭。可说认见闻而遗失真性。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上来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耶。故请开示。阿难不知上来所说之不生灭者。乃见性而非妄见也。见性如真月。见精如第二月。见闻如水中月影。即此是阿难遗失。及颠倒处故。下文先明颠倒。次明遗失也。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至)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夫斯倒正。非有莫大之别。但与一物上不循物理。以首作尾。以尾作首。即谓之倒。反此则谓之正。而正倒元未尝离于物。是故众生与佛。同一体性。若认心境为实有。则转法身而为五蕴四大矣。若达心境本无。则转四大五蕴为法身矣。故以心包太虚性融法界为正遍知。执心在身内。法生心外。为颠倒见。而为正为倒。亦皆名相而已。阿难能于世尊问处达得名字性空。则妄想情尽。求正遍知亦不可得。而颠倒所在。岂实有之乎。母陀罗。此云印。相好也。法身无身。以万法为身。而亦无身相可得。故曰清净法身。目睛不瞬。即释上瞪瞢二字义。

    冠注 此发明颠倒相也。诸佛众生同一体性。曾未遗失。特颠倒见耳。夫心中之颠倒。难以言表。亦难领会。故世尊只得指模??样。向有相处发挥。令阿难易晓。是以垂手下指问定。阿难曰。汝见我手为正为倒。阿难伎俩已尽。不敢自决。亦不能无言。乃曰。世间众生以此为倒。且即推乾曰。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世尊就语而追之曰。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又将以何为正。阿难被世尊一语。钩定不能脱去。则曰。若如来以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世尊即竖臂告之曰。若汝等必以上指为正。则当以首作尾。以尾作首。汝与世人一类瞻视。何得言世人以此为倒。而汝不知谁正谁倒耶。然凡物元无正倒。唯以循常为正。异常为倒。若手以上指为正。何得时时而下垂乎。若手以下垂为倒。何不时时而上指乎。以此观之。凡对境如如。称性而知。则为正知逐境纷纭。强生分别。则为颠倒。由汝等辈多生见解。而如来毫无作意。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则如来之身。当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当号性颠倒。汝等既以手指于上为正。自以手垂于下为倒。则是如来以汝身为倒。法身为正。汝等自以法身为倒。汝身为正。今将正知。且置勿论。随汝谛观。汝身与佛身。各称颠倒者。其颠倒二字。今在何处。斯乃世尊更加锥劄。要阿难向二身中。指出颠倒。名字实在。何处阿难被世尊一拶。与诸大众。若瞢若哑。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至)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此节文。为后文三科七大张本。此处指如来藏。现起根身器界。向后文。乃会根身器界归如来藏。其文义互相照应。若合符节向后文虽广。唯销得此处一物字耳。

    冠注 此发明遗失真心也。前呵责云。此非汝心等。要令知妄无体。又云。诸法唯心所现。要令灭妄归真。阿难到此。仍认妄失真。世尊愍其瞪瞢不悟。故发海潮音。(云云)世尊说法。不前不后。应不失时。喻如海潮。色指一身。为五蕴之首。心指第六意识。为一身之主。诸缘。指前五根。为能缘之根。及心所使心。指第六第八。皆可所使。指前五识。若以第六为主人公。为分别依。即为第六所使。若依第八发起。即为第八所使也。诸所缘法。对上能缘根说。广指六尘。收尽山河大地等法。唯心所现。指第八识。能现见相二分。而见相二分该尽情与无情也。然第八识心。又是真心一念。随缘现起。故申释上文云。以此观之。汝之色身。及主汝一身之第六意识。皆是真心中所现之物耳。遇物而照。不被物蔽。曰妙明。遍彻万法。而不杂纤尘。曰真精。具足众义。曰妙心也。故责勉阿难曰。云何汝等遗失妙心妙性。反认悟中迷耶。不假修而自妙。曰本妙。融通万法。本不流动。曰圆妙。乃用之妙也。皎洁坚实。贵重无比。乃体之妙也。旧说心之与性。体用互称。心则从妙起明。圆融照了。如镜之光性。则即明而妙。凝然湛寂。如镜之体。认悟中迷者。不能即幻妄而悟本妙。反遗本妙而认幻妄也。即上以动为身境。及认物为己等。皆是也。若据理而论。则二乘人皆悟中之迷者。凡夫反迷中之悟者。是故古德以二乘人。喻如去汁之灰。凡夫喻如完灰。谓二乘人虽在悟中。永无成佛之期。凡夫虽在迷中。犹有成佛之时也。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至)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此段经文。明示从真起妄。为向后三种相续张本。按本经宗旨。唯显诸所有法不出一念。而一念生起。万法俱有。一念息灭。万法俱无。非法自有无。而有无由心也。古云。智者除心不除境。愚者除境不除心。亦云迷不识性悟不识空。皆合斯旨。文中六为字。亦当体察。犹云空不自空。因无明以为空。色不自色。因空以为色。身本非身。由妄执以为身。昏扰扰相。元非心性。妄认为心性。而心性非在身内。既认昏扰之相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冠注 此明心现万法之由也。承上云。色心等法。固唯心所现。最初因何而现起。所谓一念顿起。万境全彰。若在本妙明心。宝明妙性。一念未起时。则世之身心色空等法。一无所有。浑一心性耳。若妙明心性。随缘而动。则迷性明而为无明。故于一念虑间。便著于空。而遂以空为顽虚。既以空对无明。浑然暗昧。而复于暗中。胶结不舍。则因空执色。既分空分色。则无明渐成妄想。而妄想杂于色尘。而更妄认四大想相。以为己身。如是从迷积迷。以妄承妄。则分内分外。仍聚外缘。摇内妄想。以内妄想。趣外奔逸。昏昏不明。扰扰不停。旋执此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既一迷而执此昏扰者。为汝之真心。则决定惑为此心。唯在色身之内。殊不知内之色身。外洎山河。以至虚空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之物耳。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至)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冠注 此喻总结遗真认妄。及颠倒行事也。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者。喻如阿难遗弃广大妙明心性。而反妄认四大为身相。昏扰扰相。为妙明心性。殊不知此身此心乃妙明心中现起如大海中一浮沤耳。穷尽瀛勃。汝等即是迷中倍人者。法喻相参。而最紧切也。喻中谓认沤为海者。岂独认一沤体。迷弃大海。将遍海之沤。搜穷认尽。唯见浮沤。终非见海。弃海认沤。复认沤为海。乃迷而又迷者也。喻如阿难认此妄身妄心为妙明心性。岂独认一身心。迷失妙明心性。认至于千生万生。惟知四大缘影。终不能知妙明心性。迷真逐妄。复认妄为真。是亦迷而又迷者也。然沤不离海。坐在大海之中。而不能见海。喻如妄不离真。自居妙明心中。而不知妙明心性。岂真有遗失哉。唯颠倒见耳。如我垂手下指。反以为倒。竖臂上指。反以为正。等无差别也。夫身居海外。而不知海者。犹不足怜。况身在海中。而不知海耶。喻如阿难。若使真正遗失。似犹不足深悯。今本未遗失。而终不能得。如怀珠乞丐枉受穷苦。如来所以说为可怜悯者。全潮犹云全海之潮。指大海言。瀛渤海之异名。亦指大海也。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旧说圆音有三不可思议。一者殊方异类。皆同本音。二者大小浅深随解皆益。三者有缘隔远。皆同目前。拔我疑根者。谓唯此疑最深自不能拔。故仗佛力以拔之。阿难至此。始知多闻习气深厚难除也。

    冠注 此述疑请决也。世尊发明者。绝诸能所对待之真心。阿难犹执能所缘心。还是以攀缘心。为自性也。意谓一向颠倒沦溺。今承悲救。一向遗失妙心。今承深诲。感佛大慈。故垂泣叉手。而复请问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得妙明心性元是自己本来圆满。包括十虚。遍周法界。曾未遗失。亦不生灭之常住心地。但为我等一向遗失。此心妄认缘心。故佛以妙心诲我。以缘心斥我。然而我今现闻法音。现悟真心。皆用缘心。盖所信真心者缘心也。瞻仰如来者亦缘心也。世尊令我悟得者。乃圆满真心。虽名常住。现今不得其用。若舍缘心。将何受法。是故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而使我疑似。不定取舍。末由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令断疑归。一成无上道也。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至)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冠注 此责其认能诠而遗所诠也。阿难认能缘。而佛先遣所缘。若所缘之境忘。则能缘之心渐息矣。意谓我费多番饶舌。特为除汝缘心。以契真性。而汝等至今尚以缘心听法。汝等既以能缘妄心。听我所说圆妙心法。则此圆妙心法。翻成所缘妄境。而安得证此法性。夫法性者。即汝等妙明心地。而非我之音声也。要知我说法者。如指月之人。汝听法者。如看月之人。若能因我法音。发明自己妙心。此是因指识月。而忘其指者。若徒逐言句。被声尘所转。此是以指为月。而反忘月体者。岂唯不识月。亦不识指。岂唯不识指。亦复不知明之与暗。何以故。为指体暗月体明。而于明暗二性。无所了知故也。今汝认法音。为所缘之境。而起能缘之心。以迷失法性。亦复如是也。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至)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冠注 此责认缘心。而迷妙心也。上遣所缘之境。今遣能缘之心。承上云。汝曰现以缘心。??所瞻仰。若以能分别法音者。为汝真心。则此心自应离所分别之法音。有能分别之性。夫无性者如客。有性者如主。客有去来。主人常住。心之真妄。亦如是也。汝若以能分别法音。为汝真心。则此心应离声而性体常住。云何离我说法之声。无汝分别之性。岂唯分别我声。离声无性。即汝分别我容。离我颜色。相好亦无能分别之心性。不但因尘起灭之前六识心非汝真性。纵将前六识及六种根尘。所谓能分别心。所分别境。寂然都无。而不属根尘之色。不属识心之空。斯等恍惚境相。犹是行阴分齐。而外道拘舍离等。昧而不觉。妄为冥谛。夫冥谛者。冥然莫辨。妄立真谛。彼谓冥初生觉。是万法之元始。而妄尊为极则之理也。既至于此。尚非真心。况离尘无体。妄心云何认为真性耶。若汝耳识缘声则有。离声复无。眼识缘色则有。离色复无。以至意识。缘法则有。离法复无。然则汝之心性。各有所还。咸如寄客。暂止便去。云何为汝真心。若亭主之常住耶。此文照应阿难最初所陈见闻二字。及上听法瞻仰等语。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至)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冠注 此求示无还。而先假喻示也。阿难闻分别心性有还。而问如来所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佛告之曰。无还者即在有还处。岂可离波而求水耶。且汝见我之时。即此见根之中。自有精明之用。不杂于色者。乃自本而出。谓之明元。夫此见精。虽自识精。元明中流出。而体受妄熏。精分六处。未能旋六亡一。故但为见精。未为妙精。但为明元。未为明心。而不妨切近。本妙明心。宝明妙性。如第二月。虽捏目所成。切近真月。非水中月影有天渊之隔。今当示汝。见精无所还地也。良由妙明心性广大无方圆满无相。卒难定指。故托此见精。方便指示。若从见精悟入。而全体大用亦在兹矣。此当以真月喻妙明心性。第二月喻见精。水中月影喻缘尘妄见。见精即上识精。及观河不变者。此在阿难见三十二相处。亦未尝亏欠。但转与不转耳。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至)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冠注 此欲示无还之见。先标可还之相也。意谓非可还之相。不显无还之见。汝见讲堂洞开之时。旭日东升。则见明相。中夜黑月。及云雾晦瞑。则见暗相。户牖之隙。则见通相。墙宇之间。则见壅相。分别此等相处。则有能缘妄见。顽虚象中而周遍者。即是空性。郁??相中而纡回者。则是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之相。夫此八相亦有能所之辨。而分别妄见。自属能缘。余虽七种不出明暗。色空俱系眼家之尘。自属所缘。而能所之相。自各有因。相假因成。则同变化。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此诸变化相。各有来因。今将明相。还本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之本因。自属于日。是故还日暗相。还本黑月。通相还本户牖。壅相还本墙宇。能缘之见。还本分别之。所顽虚之相。还本空性。郁??之相。还本昏尘。清明之相。还本澄霁。则世间凡所有相。不出斯类。汝见八种尘相。而对尘不杂之。见精明性。于此八相之中。必与何相而俱还耶。何以故。若于明相。俱还于无明时。暗相现前。复将谁见。虽明暗等相种种差别。变化不停。而汝之见精。一时俱见。足知诸相。于汝见精之中。自相变化。而汝之见精。昭然不昧。凝然不变。宁同能缘妄见。与明暗色空而俱还耶。若能所诸相俱可还者。自然非汝见精。汝当捐舍汝之见精。不与诸相而俱还者。既不属诸幻相。自是汝之见精。非汝见精而何耶。若汝知此见精。则知汝之真心不待修而本妙。不待揩而本明。不待濯而本净。虽朗然见诸尘相。而忘诸能所。超诸障碍。绝诸染净。汝今执吝。能缘妄见。迷闷不舍。丧汝本妙。明净枉受。轮回于生死之中。被此漂溺。永无出期。皆汝自取。是故如来说汝真可怜愍者。此八种相中。以分别属能缘。明暗色空属所缘。而所缘之境变迁。则能缘之见自灭。即前所示离尘无体之妄心至此。于中指出见精无还。即前所示揣摩工夫。于无体中揣摩。个有体者出来矣。此处独指见精无还者。盖见精离。不得真性。故兼明性而举之。向后至同别二种。妄见十方。遣此见精。独显真性。除第二月。以见真月也。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至)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冠注 此呈疑请决也。阿难承上佛示云。见精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而亦不同妄见。与诸相俱还。然既如第二月。犹非真月。云何得知此见精明性即是我之真性耶。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至)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阿那律。此云无灭。昔因其施供。受福不灭。是佛从弟。昼眠被诃。精进失目。遂证四果。得天眼。见大千如观掌果今云阎浮提。或指娑婆界言。庵摩罗。此云难分别。桃奈相疑。一大千为界。菩萨虽见百千。总皆有限。穷尽微尘总言无数量也。佛眼所观。净秽均等。不过分寸。对胜说劣。意谓以佛菩萨较之。纵极其见量。不过分寸而已。且凡言众生。则摄尽蜎蠕矣。此下有四节经文。第一节。明物不是见。第二节。明见不是物。第三节。明离物无见第四节。明离见无物。要将四节合看。方见深旨。若云见不是物。不妨离见无物。若云物不是见不妨离物无见。若离见无物。则求物不可得矣。若离物无见。则求见亦不可得矣。如是则能所双泯。是非两忘。法法头头。真空妙有。尘尘刹刹。第一义谛。然非具根本大智者。不能契之。故文殊菩萨。以身担荷。而为阿难等。作大标榜也。

    冠注 此欲示真性。先显见量之不同也。上已遣除离尘无体之妄见。而显出离尘有体之见精。此下又即万相以明真性。故向后云。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自此始也。意谓汝欲知真性。当先识其见量。阿难但证初果。未得无漏清净。未具天眼。须仗佛力。方见初禅。阿那律已得天眼。见阎浮提。如观掌果。菩萨已具法眼。能见百千世界如来五眼圆明。能见微尘国土众生肉眼。洞视不过分寸也。真性是一。圣凡平等。本无余欠。而不妨见量。有圣凡之不齐者。盖体同而用异也。必使随修随证。渐明渐远。则修真断惑之工夫。岂可缺乎。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至)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冠注 此欲明物不是见。而先令阿难自行审择也。意谓他人见量。一切远近汝自不知。亦不能择彼之见。且吾与汝现前。同观四天王所住宫殿。止在须弥腰间。而上齐日月。下至大地。中间遍览。以至水陆空行。凡诸物相所在之处。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眼前尘相。与汝能分别之见。为遮留障碍之境。汝当于此所见之境。分别拣择。何为自己见精。何为他物。分明不杂。汝既不能。我为代择。今吾将汝见精。择于所见之境中。使汝了知。何为汝之见精那。是如来之见体。何为物象。三事分明。毫无混杂。自知汝之见精。我之见体。同遍一切也。阿难极汝见源。自眼而出。上至日月天宫。其所见者。皆是物相。非汝见精。中间至于七金山。周遍谛观。虽有种种光明。亦皆是物。非汝见精渐观渐近。更观云腾鸟飞。以至草芥人畜。咸是物相。非汝见精。既知诸物非汝见精。则汝见精。自应择出故。复指陈曰。阿难今汝所见。若近若远。若大若小。诸有物性。列在见前。而汝见精。周遍万相。虽则物有种种不同。不妨同汝见精。清净所瞩。而不相杂乱。当知物类自有差别。非汝见性有所差别。即此见精而不杂于物者。是汝妙净明心。则知妙净明心诚不离汝眼中之见性。云何汝等于诸物中。不能拣择耶。四天王宫殿。居于须弥腰间。七金山围绕须弥山外也。看此经文及下文。必要照顾前。且吾与汝观四天王句。方知世尊所以与阿难同观前境者。要假佛之见体。以辩阿难之见性也。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至)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冠注 此明见不是物也。承上云。岂独物不是见。见亦不是物。若汝见是物。我见亦是物。然则汝亦可见吾之见。恐彼谬执云。与我同观四天王宫。并一切物时。世尊之见。即在一切物上。吾岂不见。故牒云。若谓汝我同见物时。名为见。吾之见者。则我收视。不见物时。汝何不见我不见物之见。而指其所在耶。若吾不见物时。汝不能见。则同见物时。汝亦未尝见。若必执言。亦能见吾不见之处。则吾之见。自然非彼不可见之相。反是有相可见者。我之见既可见。则汝之见亦当可见。今何不见。我既不见。汝何能见。若汝不能见。吾不见物之见。而迷其所在。则吾之见。自然非有相之物。吾见非物。汝见亦非物。既非物。即汝见性云何非汝之见性耶。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至)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冠注 此又显有情无情。若圣若凡等。毫??不须动着。自是一真法界耳。承上云。汝之见若是物。则物亦是汝之见。而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若有见。亦能见汝。则诸世间有情之见体。与无情之物性。纷然杂乱。不可辩矣。则汝见与我见。亦不可分矣。并诸世间一概无辩。不成安立。今汝见物见我之时。若一定。是汝之见。而非我之见。是汝我分明现成安立。则情与无情。判然不混。即知见性离诸物相。纵汝现前观彼四天王宫。乃至草芥人物。皆汝自己见性周遍。总不属物。亦不属我。非汝之见性而谁乎。云何不自信。而反自疑耶。盖汝真性。汝固有之。而不信以为真。反取我言。以求其实。而曰。云何得知是我真性。迷之甚也。真如法性。有安立非安立二义。此显安立真如。后文乃显非安立真如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至)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冠注 此蹑上文。以疑见性也。承上云。若此见性。本来周遍。心我自有。非同他物。何故。与如来同观四天王宫殿时。则周遍娑婆国土。退归精舍。秪见伽蓝。更入户堂。但瞻檐庑。夫此见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如此大小之不定者。将为见体。随室限量。而缩大为小耶。抑为见体未缩。唯被墙宇夹断。而不续耶。我今不知此见性大小缩断之义。果何定在。愿为敷演。夫师资问答。止要发明前五种见量之不齐者。特为各自惑业。有尽与不尽耳。非见性有不一也。看下文除器观空。当自了然矣。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至)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冠注 此示大小在尘相而见性本无舒断也。意谓如汝所云。于诸世间。见大见小。分内分外。诸所事相业用。各属眼前尘境。不应说言见有舒缩断续也。汝之见性。譬如虚空。一切尘相。譬如器皿。尘相有大小内外。见性无舒缩断续。犹如器有方圆。而空无定相也。汝今不知见性与尘相。但观空器。则可知矣。汝于方器中。自见方空。汝所见之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于圆器中。空应不圆。若不定者。现在方器。应无方空。汝之见性亦复如是。若一定大。而遍满一界。入室之时。不复为小。若不定者。而于室外应不周遍。汝言不知斯义所在。其大小缩断等义亦若空。然云何为之定在耶。夫能于定处见不定。于不定处见定。则心同太虚矣。故曰。阿难若复欲令空性入无方圆者。但除器之方圆。而空体本无方圆之相。不应说言除器后更除虚空方相之所在。意谓欲令见性入无大小者。唯除情尘。而见性本无大小。不应说言除情尘后更除见性大小之所在。所以古德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至)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冠注 此牒难斥非也。意谓汝见于入室之时。既使缩大令小。则于仰面观日之时。亦可挽齐日边。若于筑墙宇处。既能夹见令断。则穿为小窦。亦能引见令续。今观日不能挽之。令舒入室。岂能缩之。令小穿窦。既无续迹。可得筑墙。又岂能夹之令断哉。是义必不然也。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至)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毛端含国土。世谓难信之法。请以浅况深。亦似可知。凡人身一毛孔中之痛痒。莫不知之。即能知者。是我心性全体大用。而此心性。用于一毛孔中。其体用毫??不曾减。用于遍身中。以至俯仰天地。遍周万物。其体用毫??不曾增。即此心性。与三世诸佛一体同圆。等无差别。昔江州刺史李?。问归宗曰。教中所言。须弥纳芥子。?即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是妄谈否。宗曰。人傅使君读万卷书籍。还是否。曰然。宗曰。摩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何处着。?俯首而已。即此推之。众生心量。于诸佛等。而身之毛孔。含诸国土。有奚不可。

    冠注 此总结显五种见量以下一段义。前言认物为己。以凡夫该二乘。此言迷己为物。以二乘该凡夫。盖能见所见唯一真性。本无隔碍。亦无大小。良由无始转本。如来藏性以成藏识。而现见相二分。为根身器界。凡夫不达诸法。乃真心中。泡影认为实有。二乘亦不知藏识。故不能会万物为一。己反迷。己为外物。既失本有广大圆妙明心。自不知情与无情皆吾一体。而于根境不能超越。则非惟不能转万物归自己。而反转自己。归万物故。于一物中。动被隔碍。而观大观小矣。若了法法唯心。是能转万物归自己。而诸法如义。则同如来转色身为法身。转识心成正智。身满十虚。心如千日。摄大千沙界。入身心之中。而无去来迁动之相。即此身心亦是诸佛菩萨成道之场。于此身中。举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以小摄大。而小未尝增。将大入小。而大未尝减。小不增则大中现小。大不减则小中现大。依正圆融。事理无碍。见性妙圆。一至乎此。何限量大小之有哉。则同如来照前佛眼等。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至)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冠注 此领上义。以生疑难也。意谓世尊云。此精妙明。诚汝见性。又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然则现前所有。皆我见精。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遂难云。若使周遍之见精。必是我之真性。则我真性。反在身外。而我身内现。今能分别外境者。复是何物耶。复申难曰。而今身内之心。寔能分别外物。而彼周遍于外之见性。曾别无分别。能分辨我身。然则见性似在我。而非遍一切者也。若周遍于外者。实是我心。今当令我之身。为彼所见。既能见我之身则周遍。见性是我。而身又非我。如是则不应说言。我能见物。则与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有何差殊。然则认见性。则遗身心。认身心则见性不遍。惟垂大慈。开发未悟。大都世尊所示。乃无能无所之见性。阿难所执。是有能有所之心境。若达能所不二。则疑情自释矣。令我今见者。乃文倒耳。当云令今见我也。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至)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冠注 此显离物无见。以遣是见也。承上云。今汝所言见精。现在汝前者。皆非实义。总成妄诞。若汝见精。实在汝前。汝实见之。则有相状。若有相状。定有方所。既有方所。自当指陈示我。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以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有形者。咸可目观手指。以示诸人。若其见精。必在汝前。亦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以示我也。汝等当知。现前有形者。总属于物无形者。即是虚空。除此二种。别无可指。若空是见。空既成见指何者是空。若物是见。物既成见。指何者为物。汝可即诸万象微细披剥析出。精明净妙。见元不杂于物。不受物蔽。不染于物。脱然物外指陈示我。亦若诸物分明无惑。可也。阿难答曰。我今于此。若远若近。若上若下。凡可目观手指者。尽皆是物。无是见者。如世尊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指示于世尊也。佛许可者。印其离物无见。以超是见也。此段文应与上物不是见一节文合看。然世尊问。在不即处。而阿难答。在不离处。此师资鼓唱之妙也。披开也。剥剖析也。析辩也。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至)无非见者佛言如是如是。

    冠注 此显离见无物。以遣非见也。先述阿难之言。以牒定其意。犹云据汝所言。则知万象之中毕竟无是见矣。今复告汝。如来与汝。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差殊之象。必无见精。可以指示。今向万象之中。亦应指陈。何者非汝之见精耶。阿难答言。我实遍观万象之中。不知何物非我之见也。何以故。物类虽多。今举一二。则可尽知矣。若树非我之见。我云何见树。若树即是我之见。树既成见。复指何者为树。若空非我之见。我云何见空。若空即是我之见。空既成见。复指何者为空。我又思惟。此万象之中。微细发明无非我之见精者也。世尊许可者。印其离见无物。以超非见也。此段文应与上见不是物一节文合看。然世尊问在离即处。阿难答在离非处。斯亦师资鼓唱之妙也。阿难答语。似乎兼无非见无是见两意。然止重无非边多因跟。世尊前语为式。故兼带之耳。观思惟二字。定非称性流出也。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至)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冠注 此闻两皆印可一席失守。而以慈心安慰也。盖以权小初机晦昧未开。不达根身器界。俱为真性之劳相。而认为实有。故辨是辩非。今蒙佛示无是无非之妙性。则无所归着。不知是非里去了。还在是非里荐取。故闻佛两番印许。则茫然不知。而于无是见无非见二义之本末趣止。一无所决。意谓若是若非。决于一定。则可株守。今则两许皆无。未曾一定。故令人惊疑。而失其守也。如来怜愍此等。而安慰之曰。我是无上法王。凡所说者。皆真实之语。称我所证。真如实理。而说非赚误之言。无虚伪之过。非外道所谓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不是亦有之矫乱论议。汝等审谛思。惟自不负汝哀慕之心也。变慑即惶悚意。真实者。一定不谬也。上如字称也。所如者。所证真如理也。忝孤负也。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冠注 此代问之语也。大众虽蒙世尊安慰。令谛思惟。然皆未证法空者。故罔措而无问。文殊乃大智者。自当代问。故曰。如来已为大众。发明精见色空二种之中。本无是见非见二义。观此大众岂唯不悟。且反怀疑。意谓若此色空等象。果是见者。应于万象中指出见精。今奚不能。若此色空等象。果非见者。应于万象中。一无所视。今奚能瞩。是故不知无是见无非见二义之所归着。故有惊疑怖畏。然此大众纵属有漏。而非往昔之善根轻鲜。不可策进者。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本来元是何物。则于其中间。乃无是见。而亦无非见乎。此元是何物三语。非大智慧者。自不能发。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至)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冠注 此会根尘识等。归一真本体。以答文殊之问也。大菩萨如文殊之类。及舍藏识。而得如幻三昧者。于其自住。即自觉智。三摩地。即楞严大定。以自觉智。常住楞严大定。非有出入时也。见指见精。该摄六根。见缘指六尘。想相指前六识也。妄想本无相。因所想之尘以为相。斯连下二句。用释众疑。应上文殊云。若此色空等象。是见非见二义。犹云此色空等。既如空华。本无所有。凭何指其是非耶。此见及缘。同上文亦摄六识。但文略而义犹备也。自此下。用答文殊之问。犹云汝问见精空色元是何物。于中无是非是。若此见精色空。果有二体。于中可谓是见及与非见。但此见精色空。元是一个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得有是见非见耶。此又为后三科七大张本也。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至)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此二指字。正应前指是见。指非见之指。前未悟一真法界。则指是指非。今既悟得。则超出是见非见之外。故能出指。出非指也。此中有二喻。以二法合明。初以文殊喻一真性。无是非二相。佛言下。以法合明。乃有摄妄归真之义。妄为色空下。复引起一喻。兼明从真起妄。了妄即真二义。是以下。以法合上第二月。明从真起妄义。由是下。以法合上但一月真。明了妄即真义。然展转发明。唯显一真法界。本无是非二相耳。盖前以第二月。独喻见精。止摄见分。以归真性。此以第二月。广喻根身器界。尽摄见相二分。以归真性。故以真月喻广大真心。而向后二种妄见中。复于别业中。以赤眚换却第二月。止将一赤眚。喻见相二分。而但得见眚。则非病矣。可见真妄无他。唯在一念。若一念妄动。则心境纷然。是非锋起。若一念纯真。则唯一妙觉。湛然周遍。而能于一切处。不起妄想。于诸妄想。亦不息灭。住妄尘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则率尔觉性。本周法界。何容是见非见于其间哉。亦如古德云。此理诸人本有。诸佛菩萨。唤作示珠人。从来不是物。不用知渠解渠。不用是渠非渠。但割断两头句。割断有句。不有句。无句。不无句。两头迹不现。两头捉汝不着。数量管汝不得。不是欠少。不是具足。非凡非圣。非明非暗。不是有知。不是无知。不是缠缚。不是解脱。不是一切名目。无可比。无可喻。若能如是。即妙净明心。亦不见有。岂有是见与非见耶。

    冠注 此假文殊为喻。师资问答。而发明一真法界本无是非二相也。故问之曰。如汝文殊。但直一体。今就汝本体之中。而更有文殊可指陈。曰是文殊者耶。为并本体。而全无文殊可指陈。曰非文殊耶。此有三义。一真义。二是义。三非义。文殊答中亦有三义。一曰。世尊文殊亦如是也。盖我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