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首楞严经玄义卷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述

    大章第五明教相者。教者圣人被下之言。相者分别异同也。释迦如来所说一代时教。适时而进。大小偏圆各有区分。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而判释之。昭如日星丽天。靡不览而可别。但智者之时此经未至。虽尝企仰。终不获瞻。后代诸师既无凭据。故阡陌纵横莫之攸当。良由经文互指似非一时而生起有由。又如一席以故说者。收前则失其后。收后则失其前。时味之迷其来久矣。有宋柏庭法师者。法智之云孙台宗之哲匠也。善秉天台判教通轨。而以此经大归之于方等。故曰谨按一家判摄规矩凡为五时。而有通别。别则据其部类。通则言其说时。又有互遍之义(云云)。但非四时所摄悉得。以方等通收故。收经长摄法广唯此时尔。此经既不专余四时部类。谓属方等则无余论也。此论诚为释经檃括判教指南。惜乎其言不广。不能尽破学人封执。矧复近代义学。急于疏经。时味之要皆置而弗论。间有一二举其大节。则又莫不习于孤山吴兴味同醍醐之说。故使柏庭一定之旨翻为时隐。天台通别之判举世蔑闻。此无异乎佛法已灭。深可嘅已。百松先师。睹斯灭裂。忍俊不禁。因取柏庭之意扩充其说裁为百问以诘诸方。务令即问端以求答意。因答处以见旨归。其为定楞严天食之时决非亭午。辟法华象由之路迥绝兔踪。实此数千言得矣。今因释次秉而用之。凡遇事则加之以笺注。每问下敢申之以答词。庶使时味易于发明判摄有所祖述云。

    ○百问总序已下。先问五章。次辨时味。后明八教诸门四悉本迹。终推机应以尽疑情。惟时味之中。一往一复。欲明此经的在何时。八教之中而审地位。盖位不离教故。

    ○先问五章

    问天台智者大师。凡释经题。须约五重玄义。初明名者。欲令行者因筌得鱼寻名显体。体既得于名下。名为体之先导。则知明名不可阙也。不知此经以何为名。昔孤山印海以人法为名。是耶非耶。若舍此两名别有名称。请指其要。

    答今亦以人法为名。但人法所以与彼大异。已如前释。

    问经名有七。此经之名当何名耶。

    【注】经名有七者。经名甚多。天台立七种通名收尽。谓单三复三并具足一。单三者。单人。如阿弥陀经等。单法。如大般涅槃经等。单譬。如梵网经等。复三者。人法。如文殊问般若经等。法譬。如妙法莲华经等。人譬。如如来师子吼经等。具足一者。谓人法譬。如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等。

    答今经乃复三中人法为名也。

    问经名有通有别有教有行有理。此题何通何别何教行理耶。

    答经之一字是通名。大佛等十九字是别目。若约一化教行理以明通别者。通则经之一字。别则有七。从此七种。立名不同即教别。同名为经即教通。为行不同从一乃至无量即行别。同会常乐我净即行通。理虽无名。将门名理。理随于门四四十六即名理别。门随于理即名理通(观经疏)若约一题以明通别者。了义属教。密因万行修证属行。大佛顶如来诸菩萨属理。首楞严通教行理。此三皆别。以对经字即是三通。通别之意任运而有。此教行理即是三德。所谓教是般若。智在说故。行是解脱。用从缘故。理属法身。是所显故。若就诸字互具说者。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顶即解脱。如来者。小般若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法身如来也。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密因者。奢摩他般若德也。三摩解脱德也。禅那法身德也。以全修在性故。修证者。修此三德证此三德也。诸菩萨者。以三般若上求佛道。三慈悲下化众生也。万行者。天然之理名为天行。即法身德。有三摩提具足万行。即般若德。低头合掌弹指散华。即解脱德。了义者。总说此三也。首楞严者。所谓教行理三悉号楞严也。天台云。当知即一达三。即三达一。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于一字尚达无量。况诸字。况一题。况一经一切经耶。此经题目其义善成。

    问所言寻名者意在忘名。忘名者意在得体。未审此经以何为体。昔人以常住真心为体。又以禅那显理为体。又以空如来藏为体。其所立体同耶异耶。经之体者。犹众星之环北辰万流之宗东海。今体罔辨归者何从。

    答禅那显理者。即经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也。既云不灭不生。又云合如来藏。则三师所立之体。名虽有异义乃攸同。但禅那显理通而不的。空如来藏漫而寡要。惟孤山常住真心名义俱正。故承用之。

    问古师以圆通妙定为宗。亦以甄别真妄为宗。有以首楞大定为宗。宗之所长未知孰是。

    答二师所立俱得其旨。若分别较计则圆通为长。然今乃以佛之知见为宗。已如前说。其甄别真妄自是经用。以之为宗亦甚失旨。

    问此经宗体为相即不相即耶。相即不相即大师已破。今经宗体又何为耶。

    问普贤观经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诸法实相是。实相因果不异而异故有宗。不一而一故有体。如斯宗体不定一异。倘属此经为何定耶。

    答今经云。若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之果无有是处。不生不灭即常住。常住即实相。因果皆须常住。即此经不异而异故有宗。常住不离因果。即此经不一而一故有体也。

    问此经旧以返妄归真为用。有以广破性恶为用。或以破疑生信为用。此等用别。义何所从。

    【注】性恶即性计也。性计有四。谓自他共无因。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答今以破妄知见显真知见为力用。则广破性恶摄得在中。余如前释。

    问所言用者力用也。力有掷象树倒之别。用有彻鼓不彻之异。此经之用。掷象耶。树倒耶。彻鼓耶。不彻鼓耶。

    【注】掷象等者。佛本行经捔力争婚品云。悉达调达及诸王子。争婚瞿夷。种种捔力。瞿夷尔时在高楼上观其捔试。是诸王子弯常人弓或满不满。一切诸弓皆悉不任悉达所弯。净饭王曰。汝祖王庙中有轮王弓堪任汝弯。悉达得之。满弯此弓。箭势一发贯七铁鼓。箭之余势仍至水轮。乃至斫树。诸王子斫或一或二随斫随倒。悉达一刀斫过七树而树不倒。乃至掷象等(云云)。荆溪云。此并用中示为凡力。未关圣力。力中之大不过悉达。故智者借喻法华力用。昔三教及近成力用如诸王子。

    答彻鼓等法华力用也。不彻等余经力用也。今经圆力。若对法华迹门佛之知见。一往似同。再研有异。如法华佛之知见所究尽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与今经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十界三谛是同。但彼十界皆究竟显。此经十界显而犹覆。何者。盖十界之中。惟二乘保果牙焦种败心极难转。法华则直会其权当体是实。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二乘亦领悟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普于其中应受供养。今经则斥之云。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又云。汝先厌离声闻缘觉发心勤求正道(云云)。并无一言同法华会权之意。虽云令汝定性声闻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然但云获而已矣。未曾说言当体即是。此则与法华同而复异。若望法华本门开迹显本。而如来久远本果。此经未尝见一言道及。普会之众亦未尝想见。此则与法华永异。将择其一分与迹门同者。则此经亦有彻鼓等力。其不同处但是凡弓数百步力耳。

    问或以醍醐为教相。或以生酥为教相。为用生酥耶为用醍醐耶。

    答应以生酥为教相。

    ○次辨时味

    此中一往一复。欲明此经的在何时故问此经说何时教何味。若时味不知则前后紊乱。前后若乱则理义尽差深浅莫辨矣。从而释之者。得不以深作浅以浅作深乎。若然则调御化仪几乎昧矣。而曰不必究明时之与味。可乎。

    问此经。孤山等诸师判入法华涅槃之间。唯环师判入般若之后。又有判归方等。并不一时。未知孰当。

    【注】孤山云。此经以上妙醍醐为教相。唯被圆机。开权显实与法华无殊。扶律谈常与涅槃不异。吴兴云。今经所谈唯一圆教。以明如来藏故非前藏通。中间无诸委曲相故非别教。环师云。楞严即般若法中大乘终极之教。良由般若慧学方盛定力未全。溺于多闻失于正受。于是示楞严大定资般若深慧。既定慧均学。解行两全。而究竟于一乘之道。此楞严之所以作也。究夫三经大旨无非大事因缘。而必获般若发明。次由楞严修证。终至法华印可。然后尽诸能事。判归方等者。乃神智印海柏庭师也。柏庭如前所引。神智后当引之。不一时。亦二师。一神智。二长水。下亦当引。

    答今以判归方等为当。

    问若在法华涅槃之间。则味同醍醐。时同当午。味既同。云何容有未全道力之余味乎。时既同。云何容有不知真际之侧影乎。

    问法华云。我今无复疑。此经云。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水。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若谓同味。云何法华无疑此又惊疑耶。

    问法华云。安住于佛道。此经云。为彼所转溺于淫舍。若谓同味。云何法华安住而于此经转溺耶。

    问法华化城之人既到宝所。彼经云。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此经云。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观佛菩提犹如有人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此经菩提岂非法华佛慧乎。菩提佛慧既同宝所。其家何别。云何法华已到此方识路耶。

    问法华穷子既领宝藏。彼经云。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此经云。发心勤求无上菩提。若谓同味。云何法华早已领藏此经方勤求而未得耶。

    答诚如所问。不属醍醐。

    问若谓阿难是权。不妨此语。如吴兴岳师云。大权引物唯变是宜。且法华既称开权显实会权归实废权立实。云何阿难之权而不开会废乎。

    问阿难在法华已蒙授记作佛。并得法性觉自在三昧。世尊开权云。我与阿难空王佛所同时发心。阿难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所闻。来至此经反云。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岂有开显自觉之后又生迷哉。

    问若谓阿难在实后施权。妙玄云。华开莲现华落莲成。华开喻开权。莲现喻显实。华落喻废权。莲成喻立实。由此观之。则知华落之后而不再敷华。岂有开权之后而又施权者乎。

    答俱无是理。

    问若谓阿难必欲施权。何不施在法华以前。待法华开显耶。

    问若谓法华之后见有楞严机兴故阿难权施方便接引此一类机。且施权引物贵生物信。故空拳杨叶能止儿啼。若阿难者。未得开权之时。而法华会机莫不颙望。既得开显之后。而人天之众无不欣知。今又实后施权示堕淫室。必将取信于谁人哉。

    问若谓楞严经前有法华机熟故先开废。则法华招开废不了之咎。何则。教既开前而不开后故也。彼经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如此开前四味粗令成一乘妙。云何独存此经一人哉。

    问法华云。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乃至云。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若楞严经前先出此言而收法华已熟之机。法华之后未熟之者又云何耶。岂再说法华而收之乎。不然则法华有不了之咎。若然则法华有重繁之过。两楹无措。谓楞严同于法华可乎。

    问法华乃纯一无杂独得妙名。如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但为菩萨不为小乘。此经阿难随闻获证四果三果等。岂是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但为菩萨不为小乘乎。七徴八辨委曲搜扬。岂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乎。二十五圣各陈圆通。大小有殊偏圆成异。岂是纯一无杂独得妙名乎。

    答诚如所谕。不同法华。

    问法华叹教。大如海。高如山。圆如月。照如日。自在如梵王。极如佛。若以此经同乎法华。何处齐其叹耶。

    答此经教相。若与法华相并。其中有齐有劣。何者。如法华叹教大如海。妙玄云。海是坎德。万流归故。同一咸故。法华亦尔。佛所证得万善同归同乘佛乘。江河川流无此大德。余经亦尔。故法华最大也。(文)若论此经阴入处界本如来藏之圆。同法华诸法实相之圆。是则亦齐其叹。但有呵斥声闻狭劣等语。终不如法华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万善同归同乘佛乘万流归海同一咸味。然则是经之海小海而已。江河虽归犹未能尽夫百川也。次高如山者。妙玄云。山王最高。四宝所成故。纯诸天居故。法华亦尔。住四味教之顶。离四诽谤。开示悟入纯一根一缘同一道味。钝是菩萨无声闻弟子故。(文)若论此经得陀罗尼入佛知见。同彼开示悟入。则亦齐四宝所成之叹。但经有摩登庆喜初果而之三果阿那而之罗汉。终不如法华纯一根缘同一道味纯是菩萨无声闻弟子及在四味教相之顶。然则是经之山亦宝山也。但不得迥居极顶纯是诸天。秪在山之下停及乎山半。虽有四天之所居犹夹夜叉之在下也。(住世因本经云。须弥山下别有三级。皆七重墙院。夜叉所居)第三圆如月者。妙玄云。月能亏盈故。月渐圆故。法华亦尔。同体权实故。会渐入顿故。灯炬星月与闇共居。譬诸经存二乘道果与小并立。(文)若论此经有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十界同体权实。则亦齐月能亏盈之叹。但犹存二乘道果。终不如法华会渐归顿不与闇俱。然则是经之月弦月也。非望月也。虽非灯炬群星之可比。岂能不与小闇并立哉。第四照如日者。妙玄云。日能破闇故。法华破化城除草庵故。又日映夺星月令不现故。法华拂迹除方便故。(文)夫二乘人也。化城草庵所居之处也。若但废人不废其处。则使先者虽去而后者还来。厮下绳绳何时能已。故法华破则俱破。所谓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与记莂。今经虽有定性声闻皆获一乘寂灭场地之语。但云令汝会中获之而已。尚不废人。矧能废教。及乎随闻获证。经叙犹是小乘。此正方等之中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岂同法华执教滞情一切俱破直指声闻是我亲子同年而语哉。然则是经之日被蚀初醒之日也。仅得一分还光犹是朦胧恍忽。是时星月虽不争辉而乍有乍无。起灭还如熠耀。岂所谓皓日当天映夺诸明者乎。第五自在如梵王者。妙句云。轮王号令止齐四天。帝释号令齐三十三天。梵王号令总上冠下。譬余经说三谛三昧各不相收不得自在。此经所说以实相入真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实相入俗一切治生产业不相违背。实相入中诸法无非佛法。(文)若论此经阴入处界本如来藏。则亦同实相入中诸法无非佛法而得自在。但不能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及不言治生产业不相违背。犹未得实相入真入俗而得自在。虽有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十界俱非俱即俱非破立之文。然是佛于三谛自得自在。终不能开显决了令一切人皆得自在也。然则是经之王摩醯首罗王也。虽得报胜居无色界顶为王。终不如梵王居大千之中以统御上下为王也。第六极如佛者。妙句云。此明果第一也。余经明果近于寂场。此经明果远指无量劫前本地。故最第一。(文)今经。佛告阿难既云汝我同气情均天伦。以此而推。亦是寂场近得之果。非寂光无量劫前久远久远之果。然则法华能喻之佛等妙究竟佛也。是经能喻之佛十向分真佛也。容貌心行虽同。分极犹差两间矣。

    问波斯匿王请佛营斋时当自恣。二卷问难犹有匿王。洎谈七趣乃云琉璃废父坠海而终。可见匿王父子不预法华。何谓此经与法华同味耶。

    【注】波斯匿王琉璃父也。废父缘起出琉璃王经。言匿王不预法华者。盖波斯匿王与佛同庚。二卷中云。我今六十又过于二。至第七卷。乃云琉璃废父坠海而终。约经定日。则匿王父子崩于是年寒际。而世尊说法华时。年登七旬有二。则匿王已逝十载于兹。固不预于法华矣。是经既有匿王问答。孰谓同于法华乎。

    答诚如所显。不同法华。

    问若见是经有是名妙莲华之句而谓同味。则阿含经等亦有妙莲华之称。岂将小小纯粗而并法华纯妙乎。

    答名同义异。此例固然。借使名义俱同。今以文通义通收之。亦不属于法华也。

    问若见此经有最后开示之句故置法华之后者。且涅槃之后方称最后。何不置耶。

    【注】经称最后者。乃楞严一经之最后。非如来一化之最后也。纵令即是。亦不必置于法华之后。以涅槃之后方称最后故。

    问若谓此经与涅槃同味。经中何无唱灭之文。若在涅槃之前故无唱灭者。法华唱灭后文应置楞严之后。楞严一经应在法华流通之前。如斯倒置。若曰不可。云何同味。

    答诚如所破。不同法华。

    问楞严一经自夏徂冬。法华涅槃共乎八载。法华说竟即便唱灭。说涅槃经才一日半夜。可见事甚急而时甚迫。宁将款款楞严插于迫时之间哉。

    【注】言楞严一经自夏徂冬者。此无文证。盖是大约今经文秪十卷。款款而宣数月足矣。经始既值休夏自恣。不亦徂于是冬乎。

    问因果经云。佛与波斯匿王同日而生。今经云。我今六十又过于二。若除阿含十二方等八年三十成道。时当般若第十二年方说此经。何谓与法华同味耶。

    【注】若以此说而定。则似判入般若为当。但此经说非一时。终难以片言只义而限。故有下文之破矣。

    答诚如所定。不同法华。

    问若谓此经同于熟酥。般若转教不生一念爱乐之心。且云。但为菩萨说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此经发心勤求无上菩提。乃大人光用。岂与失明婴儿同年而语哉。

    问般若领知家业而无希取一餐之意。岂同此经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者乎。

    问般若所止犹在本处。岂获一乘寂灭场地乎。

    问般若方不夭伤慧命。岂不历僧祇而获法身乎。

    问般若菩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声闻不生一念爱乐。岂比应身无量度脱众生者乎。

    答方等四教并谈般若。带通别二正说圆教。此经发心勤求无上菩提乃方等四教中之一圆。般若不生爱乐乃第四时之一偏耳。

    问若谓此经在般若后故不妨如是等语。所谓因般若但慧。次立楞严大定。至于法华印可授记。且经云。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若如所判。则抑般若以为小慧矣。岂般若果小慧乎。

    答般若佛母。诸佛由生。非小慧之足比也。

    问夫如来说般若之意者。盖为二乘于阿含方等先已得定。但执小保果住而不进。故以般若空慧之水淘之汰之俾定慧均等。至于法华易为开显。今抑之以为但慧。则使般若全无所以也。此云何通。

    问如来化物。举必有则。所谓先以定动次以智拔。若谓般若但慧之后方立楞严大定。且阿含方等二十年间。如来何所作为。二乘何所利益耶。

    答诚如所谕。非般若后也。

    问此经若是般若慧后之定。则在法华般若两者之间。今当摄归何际。若法华味同醍醐。若般若时同禺中。两难所属教部何归。为两楹其归耶。

    答归后则碍同法华。归前则碍同般若。两楹其归固无此理。

    问此经不属两际。则五时之外须添一时。五味之中更加一味。别何目名耶。天台四教。龙树二轮。皆无是例。此如何归。

    答诚无是例。教部难归。

    问若归般若边际。般若结经自有仁王般若。仁王之后又有楞严称为结经可乎。

    【注】仁王般若为结经者。仁王经云。如来成道二十九年已为我说摩诃般若。故知仁王在大品般若后。说仁王经已即说无量义经以为法华弄引。故今家指仁王以结般若。

    答固无此理。

    问此经若在方等。文云。心悟实相回向上乘。岂与焦谷败种同耶。

    答若收后归前。则心悟实相等文自在法华。若当时明义。则回向上乘之言是方等四教中之圆义也。

    问此经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岂与见不思议自鄙无分同耶。

    【注】净名经云。摩诃迦叶闻维摩诘说菩萨芥纳须弥无所增减海入毛孔不娆鱼鳖等不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谓舍利弗言。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

    答应身无量。义通大小。若小乘应身。如目连神通第一。亦能化一身作无量身。应供于天上人间此方他界。虽不能称机说法。亦非一向不能依教利生。此约方等当分说也。若大乘。不思议化弥满法界。一音演唱群情等悦。则是经家约后分之义而叙矣。

    问此经不历僧祇获法身。岂与三生六十劫同耶。

    【注】三生六十劫者。?玄明二乘修行云。声闻利者三生。钝者六十劫。支佛利者四生。钝者百劫。

    答今经顿获法身。或方等中圆。或法华中义。分别准前。

    问此经开示无生法身之理。岂与乞乳资身受殃崛维摩之所讥嫌耶。

    【注】维摩经云。昔时世尊身有小疾当用牛乳。阿难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时维摩诘来谓阿难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在此。阿难言。居士。世尊身有小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维摩诘言。止止莫作是言。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云云)。时阿难心怀惭愧。而作是念。得无近佛而谬听耶。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事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即时阿难复诣取乳。殃崛讥呵词意大同。兹不繁引。

    答乞乳受呵乃方等中追叙阿含时事。正使在于方等。今经开示无生法身之理。说在后时。亦无妨也。

    问此经有宣妙莲华发菩提心入遍知海。若祖王弓满洞地水轮。岂与凡弓数百步而较耶。

    答若约后分言之。此义自属法华。若约当分言之。则方等中圆。与法华不异。亦无妨是名妙莲华之语而褒美之。况所引者。乃持地追叙往生之事。且非释迦所宣妙法莲华。古师以此言而局是经。不亦昧哉。

    问经指楞伽山上破外自然。明知不属方等。何同时耶。

    【注】楞伽破外。正是方等之经。问谓今经既追指方等中事。须别在一时。故曰不属方等。

    答此正前分之语。而此经说在方等后时。追指前说。故无所妨。

    问或不一时教部何收。收前则失其后。收后则失其前。前后收经为有例耶为无例耶。无则且置。有如何收。

    答经既前后互指所说。的非一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