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善恶缘虑心也。无记昏住心也。意缘不出此三。而吸撮内尘。成所缘法。故曰生成法则。

    △二辩处无实二。一依根辩。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法既即心。则不属尘。故非所缘。不成意处。

    △二依境辩。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法尘非相。因意知显。故问为知非知。知则属心。然体异于汝。又且非尘。故同他心量。设若非知。然此法尘既非色等。特由知发。今既非知。处当何在。既于色空之内无所表显。不应存于色空之外。况空又非有外也。则心缘意处终无实矣。

    △三了妄即真。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四即十八界明如来藏二。初总标。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根尘识三各六。分内外中名界。

    △二别明六。一眼色界三。一举相问界。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眠色眼与色也。由徴心云识生其中则为心在。故曰如汝所明。

    △二辩界无实三。一依根辩。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若独因眼。不有色空。则识无所缘。见无所表。界无所立。非因眼矣。

    △二依境辩。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若因色生。当随色灭。色灭空现。当不识知矣。若亦识知。则是色相迁变汝识独存。独则无邻。界从何立。非因色矣。下牒难。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变则无体。故界相自无。若不随变。则识性常一。当一于色。应不识空。理又不然。非从色生矣。

    △三根境合辩。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若眼色兼合。共生识界。当半有知半无知。故曰中离。若中离者。半合根半合境。故曰两合。二义推穷。皆不成界。

    △三了妄即真。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既不因眼。又不因色。诸妄并除。藏性自显。余五例此。

    △二耳声界三。一举相问界。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二辩界无实三。一依根辩。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耳识别了曰知。耳形触声曰闻。皆由动静而发。若无动静。各无所成矣。知乃识之体。故曰知尚无成。识何形貌。闻特耳形杂物色触声尘而已。非耳识也。故曰云何耳形名为识界。

    △二依境辩。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

    若谓识生于声。则识因境有。自不关根。然不因根闻何知声所。许声因闻。谓声因闻许也。然识从声生。声即识矣。则闻应闻识。设若不闻。又非界义。皆不可也。

    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识为能闻。声为所闻。若实闻识。识则同声。已为所闻。谁为能闻。故曰谁知闻识。能闻无知。则如草木。又不可也。

    △三根境合辩。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依根依境。单论既非。不应二者合成识界。而为中位。中位既无。边界何立。

    △三了妄即真。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三鼻香界三。一举相问界。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二辩界无实三。一依根辩。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爪形鼻相也。动嗅鼻性也。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名身则非鼻。名触则属尘。故鼻无名。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肉质之知属身故元触非鼻。虚空之知属空故肉应无觉。又应空是汝身。则今阿难身空无所在矣。此计识因鼻生者妄也。

    △二依境辩。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旃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

    若知属香。则鼻不预知。知不属香矣。若香生鼻。则木应无香。且伊兰之臭。旃檀之香。二物不来。鼻作何气。则香不生鼻矣。此计识因香生者妄也。

    △三根境合辩。

    臭则非香。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境二则根亦应二。此皆遣识心分别计度也。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以根一境。则境性互夺。从何立界。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识。

    眼识因眼而有。既不见眼。鼻识因香而有。应不知香。若曰能知。即非香生。若曰不知。即不名识。皆不可也。

    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香不因根。则不成香界。识不知香。则不成识界。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中间识界也。内外鼻香界也。

    △三了妄即真。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四舌味界三。一举相问界。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二辩界无实三。一依根辩。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甘蔗等举五味也。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味因舌尝。若舌本苦。则无能尝者。孰为识体。若舌本淡。既不因境。味无所生。无味与对。从何立界。此计界因舌生者妄也。

    △二依境辩。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识自为味。谓识即味也。同于舌根。谓识不自尝也。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识因味生。则味多识亦应多。识一味亦应一。体必味生者。牒定识因味生也。咸淡甘辛同为一味者。结成识一味亦应一也。异识既一。异味既同。则无分别。无别则非识。非识则无界。此计界因味生者妄也。众味曰和合。本味曰俱生。转味曰变异。

    △三根境合辩。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根境合混。则自性无定。从何生界。

    △三了妄即真。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五身触界三。一举相问界。

    阿难。又汝所明所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二辩界无实三。一依根辩。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觉观即身识也。以合离二境为缘。

    △二依境辩。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无身则不知合离。是则因身非因境也。

    △三根境合辩。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物不触知身知有触者。徒触不能生知。因身然后知触。此明身识由根境合显也。合则当知。身即触也。触即身也。若身即触。则身非身矣。若触即身。则触非触矣。身触互夺。故无处所。合身则无触位故即为身体。离身则无触用故即同虚空。然则内外中间之位皆不成立。纵曰识因触生。从何立界耶。

    △三了妄即真。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六意法界三。一举相问界。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二辩界无实三。一依根辩。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意识发于所思。意根生于法尘。二者皆属前境。离此则根无形。识无用。是必因境。则计根生者妄也。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又辩根识混滥不成因界也。识心意识也。思量了别意根也。同则无复能所。异则不能有识。二既混滥。已无自性。则界无所立矣。

    △二依境辩。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五尘各对眼耳五根。非意所摄。五法各因色空诸缘。终无实状。既非意摄。又无实状。安能生意识耶。

    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前谓识因法生。今所因者。既随缘起灭。自无实状。则因之生识。复作何状耶。状不有则界亦亡矣。

    △三了妄即真。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既非因缘自然。是谓妙真如性。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卷第五

    音切

    吸

    (许及切)。

    嗅

    (虚救切)。

    舐

    (神纸切)。

    吻

    (文粉切)。

    甜

    (徒兼切)。

    逾

    (羊朱切)。

    寤

    (音悟)。

    撮

    (此活切)。

    寐

    (密二切)。

    撞

    (音幢)。

    铢

    (音殊)。

    藉

    (慈夜切)。

    爇

    (如悦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