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孔孟的心性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滓,因此也比较快乐。等到入身社会,成家立业,有了负担,慢慢地此心就不像以往那般纯洁了。等到进入中年,日夜热中功利。及至老年,朽腐败坏。那份天真、纯洁,早已荡然无存。世俗的人生率多如此。假如青年人还能存有孩子气,中年人仍然不失其本心,如是慢慢地存养,到了老年,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人到老年还能不失赤子心,那是何等伟大!亦是何等快乐!就生理上说,大人是一成人;但就心理上说,小孩子却像一真正的成人。做了大人失去本心,反不快乐,怎能算是“成人”?在生理上,他是日益壮健,在生意上,他是日益凋零了。

    三

    现在我们再来讲“性”。中国人认为一切有生物、无生物莫不有性。如茶有茶性,喝到肚里能解渴助消化提精神。我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在一座大山深泽里有许多虎、豹、猴子、蛇、鳄鱼等动物,它们相互吞噬、搏杀;其所显露的都是他们的生性。这也是一片天真。虎、豹、蛇、鳄鱼都有它们共同的性。论其最先最纯真的一面,那就是好生、求生、保生。在这一点上,我们人也跟虎、豹、蛇、鳄差不多,人性也都要求生、保生。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若我们说好生、求生、保生是一个“因”,则动物和人都一样。可是由于外在的“缘”有种种相异,动物和人的“可能性”之发展也就大不相同了。原始人,或称为自然人,也还跟禽兽差不远。但人类毕竟和其他动物不同,人有“灵性”。有了灵性,则“可能性”之变化较大。经了长期变化的结果,使我们人的社会和动物的社会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天地。人的生存的天地今称“人文”社会。那是我们人类经过了五十万年以上的努力,才能得到今天这般的成果。人性所以超越禽兽之上,就在其可能性的变化这一点上。所以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就大本大原即好生、求生、保生之性来说,人跟禽兽一样。但人因为有可能性的变化,所以最后就和禽兽相差遥远。在这种变化上,我们可有两条路:一是道义的,一是才能的。

    现在先谈才能。人因具有才能,始能造成我们今天的生活。才能自“性”来,所以又叫“才性”或是“性能”。假若诸位为学,能学自己性之所近的,则“学而时习之”,自会感得快乐。但若学自己性所不喜的,学非己性之所近,等于说违著自己的本性而学,这就是走错了路,当然会只觉有痛苦。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性是“因”,习是“缘”。但不能迷于“外缘”,反而失却了“本因”。

    于是再说到道义。人之心性本有其共同部分,慢慢发展,慢慢分离。此项发展与分离,则莫不与外缘相关。如目前社会,影响青年人重视功利,大家进大学首先考虑到的是出路问题,而太过忽略了我们自性的最可能发展;因此进了学校也不会感到快乐。关于人性的可能发展,有些是师长也不知,父母也不知,朋友也不知,只有各人自知。但各人也可自己不知,到后始知。孔子学生,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孔子各就他们的性之所近分别施教,使自成才。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一切是抄袭外国现成形式,不顾来学者的性向。投考者填志愿,有填了近数十乃至一百的,这又那里是“志愿”?我们要知“职业”只是人生的手段,“道义”才是人生的目的。进学校从事学问目的何在?岂只是为了求出路?但谋职易,求乐难。今人谋职,正为自添烦恼,自增苦痛。人生职业,日新月异,人生苦痛亦日积月累。不知人生种种职业,都为的是要增进快乐。人之快乐与否,则不在职业的大小高低,也不在乎薪给的多寡,而在乎这一份工作之是否合乎自己的性向。

    四

    我们生活一辈子,第一自为要谋生,第二才要能以我们的才能贡献给社会。谋生是为我而言,属于私;贡献则为社会、为国家、为天下而言,属于公。但此两者并不相妨。只不该专顾私的一面。诸位试想:已成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而却专为自己打算,他的心情,还只能算是自然人,或称原始人,而不够资格做“文化人”。为了谋生活而自己窒塞性灵,那是最要不得的事。旷观人类社会,真正有极高理想的大教育家,只有孔子;而他只推行一个伟大而平实的教育,即是“人性”的教育,或说“人心”的教育。而孔子也是承接先贤而来。中国民族所以能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扩大为这么广大的社会,正为中国有一套人生大道、人生大义在指导在支持著。时下许多人不明白这层道理,硬要废掉自己传统,全去学外国。

    孔 孟之学,是一套“心性学”。中国文化,也是一套从乎人之心性的文化。所以要讲“天人合一”,讲“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而“赞天地之化育”。人人只从本心本性出发,不断向前开展。既具情感,亦得快乐。较之西方人不看重人性,太过于崇尚物质,仅营感官生活,相互间没有情感,专在斗争攫取上见长,却说要追求自由,但实不能在内心自己作主,只是向外国征服;那是多么苦痛的事!若我们未来能重把孔 孟学说作为最高的教育标准,庶乎自救救人,对世界贡献。

    (一九七二年八月在暑期国学研究会讲,载于《孔孟月刊》十卷十二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