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孔子之史学与心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之“道”,道之具体表现则曰“文”。孔子认为那种政治和人生之沿积,到他时代而穷了,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此说只有他知道得这些。而他理想中最仰慕的人物则是周公,因周代礼乐起于文王,定于周公。他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他要想来一新周道,把当时的政治和人生全部整顿刷新。当时人说孔子知礼,只以为他熟习得许多现行礼;但孔子的真学问,则在根据历史,知道自古到今之沿革变迁,遂能跳出现代圈子,把自古到今的沿革变迁来批评现代;故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这些都是孔子之历史学与掌故学。

    三

    孔子研穷史学,却为种种因革变迁的礼文找出一个本原,这就成为是孔子的历史哲学。孔子认为一切礼的本原,不在外部,而在创礼与守礼者之内心。这是孔子之心学。孔子的心学,是孔子的历史哲学之最后的结论。故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又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与“礼”是孔子常常提到的两件事。“礼”是外面的节文,“仁”是礼之本原,即指的人之心。此后孟子说:“仁,人心也。”此语便把“仁”字解释完尽。当知仁只是人之心,但此心必在人与人相交接时始十分透露,故汉儒又把仁字另作解释云:“仁,相人偶也。”相人偶,便是指的人与人相交接。我们应把汉儒解释来补充孟子的语义,则仁是一种社会心,乃人与人相偶处时之心。其实人生根本属之社会。一言一思,尽若是他一己私事,但依然脱离不了社会关系。试问若无社会,若无历史,则此人便根本不能有言,不能有思;换言之,即不能有其心。故孟子曰:“仁,人心也。”其实语义已圆足。因“人”字已包含社会性,已包含了“相人偶”。严格言之,世界上并无可以不相人偶之人,亦即不能有不相人偶之心。礼是一种相人偶的事,其本原由相人偶之心来。换言之,即“礼”从“仁”来也。

    《论语》里说到“仁”字处最多,但大体不离上述之根本义,仁只是人心。孔子只怕人对此心态不易把捉,遂又提出一“孝”字来。孝是子女与父母相人偶时之一种心态,此种心态,人人有之。人能识得孝心,自能推广识得仁心。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便是此意。孝弟只是人在家庭对父母兄长相人偶时之一种心态。待其跨出家庭,进入社会,与其他一切人相人偶,则那时的心态并不是孝弟,而其为一种仁心则一。在孔门又特拈“忠恕”二字说之,故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孝弟全是仁,全是人与人相偶时之一种心态。若人心没有孝弟,便不能有家庭。若人心没有忠恕,便不能有社会。若人心没有仁,便不能相人偶,不能有礼;换言之,即不能有种种人与人相处之道也。

    四

    由上述说,孔子思想便由史学转入了心学。《论语》里“学”字有涉史学者已举例如上,今再举其涉心学者。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迁怒”如怒于甲者移之于乙,“贰过”如过于前者复于后。此皆非相人偶之道。此等学问自指心学,因其须在自己心上用工夫。又:

    颜渊 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此条虽未明点出“学”字,但为孔门师弟子志愿所在,是即孔门师弟子之为学目标。程子说此条云:“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又曰:“子路、颜渊、孔子之志,皆与物共者也,但有小大之差尔。”此条程子皆以“仁”字说之。缘三人所志,即其理想所欲到达者,均属一种内心境界,均不从外面事物功利之占有或成就着眼;此种内心境界,又非专从小己之愉快安乐及欲望满足等而言,乃均指人与人相处即“相人偶”时之一种彼我融和无隔阂无分别之心态;此即孔门之所谓“仁”也。当知人类正因有此心境,故能产生“礼”,故能产生“道”。此种心境,则为一切“礼”与“道”之本原。故孔门师弟子皆有志于此,惟三人所怀想之境界则自有高下深浅之别耳。

    故孔子一切学问,皆从此种心地建立基础,而此种心地则为人人所同有。故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可见孔门言学,必从“忠信”生根。忠信犹言孝弟,惟孝弟专指家庭子弟言,忠信则指社会每个独立之个人言。孟子要指点此种心地不烦教学而皆有,故举孝弟言之,谓是人之“良知良能”。孔子此处,则重在指点人心之本质大体相似,故举“忠信”言之。故人人之忠信本质,可以与圣人相近,而圣人之学问习得则乃始与人人相远,故曰:“性相近,习相远。”此处则已透露出孟子之性善论。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