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孔子思想与世界文化新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境界中无穷尽而最高之一境;此一境已是不能与人共知,故孔子自叹,谓知我者惟天也。孔子思想,本从人文境界而上达于宇宙大自然之最高原理处。孔子之所谓“天”,即是此宇宙大自然之最高原理所在与其所从出。故曰:只有天或许能知我。若此宇宙大自然中之最高原理,果有一上帝为之主宰,或由上帝而建立,则亦可谓惟上帝为能知孔子。故孔子思想虽不成为一宗教,孔子虽非一宗教主,但孔子本人,则有一番极伟大、极崇高之宗教精神,至少当与举世人类其他各大宗教之各大教主相彷佛。

    但孔子则只是一教育家。惟孔子之所教,实可以遍及于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中之任何人。凡属信受孔子之教者,皆可使其黾黾勉勉,不懈不息,而在其各自之实际人生中,各有一番最高、无穷尽而不易到达之境界。此亦是孔子与全人类中其他教育家若相似而实不相似处。

    故在孔子思想中,其所指导,乃具有两境界。一则尽人可知可行,即在其日常人生中,可以当下即是。每一起点,同时即可是一终点。人人可到达,亦即可以当下各得一圆满之成就。此即如上之所举,由每一人之孝弟、忠信之由内以及外,本之心而见之事者。此虽若小道末节,然使人人可以下学而自得其性,人人可以上达而自通于天道。人生至是,亦几可以无憾。但此一境界,同时乃是一无穷尽、无终极之境界。乃使人人在此境界中,永当上进,永无休止,日新不已;而人生则只在此一不懈不息之过程中向前。

    四

    自孔子没后,中国社会上自由思想风起云涌。由孔子思想展演而成者为儒家。其他举其最主要而拥有甚大影响力者有墨、道两家。墨家注重于群体人生,其理论根据,则上推而本之天。墨家思想与其行动,极为接近于一种宗教团体。墨家思想之缺点,则在每一人之心理上,只提倡一种宗教情感而忽略了其他自然情感的多方面。并在个人生活中所应有之多种自由方面,亦未被重视。举天来压低了人,举团体来压低了个人,使人人崇拜其伟大,而终于为不可行。其次为道家,展演出一种自然哲学与个人主义。其自然哲学之展演,成为一种极透彻的无神论。其个人主义之展演,成为一种极端的个人自由,而趋向于无政府。道家思想与墨家适处于相反之两极端。道家之所谓天,乃成为一种纯自然。而道家之所谓人,则成为一纯个人。孔子思想在墨、道两家间,则适成一“中道”。若谓墨家属于宗教性,则道家属于哲学性。此两家思想,皆在人文圈子外先建立了一套理论,而回头来指导人生,拘束人生。其在实际人生中,有选择,有排拒。而孔子思想则即人生论人生,乃可于墨、道两家有调和,有折衷,使墨、道两家思想可以相互间有其相通而不至于相反。因此在以后之中国思想中,终于接受了孔子思想,而道家退处于次要,墨家则成为不重要。

    于墨、道两家外,尚有法家,则过分重视了政治与法律,而忽略了天与自然之一面;又其在人文圈子内,只由政治上层来统制了社会下层。又有农家,则过分重视了社会下层之经济与生产,以普遍劳动来实现经济平等;重视了社会,而忽略了政治,又忽略了人文界其他种种之活动与意义。此两家亦适处在相反之两极端。而且法家从道家转出,乃放弃了道家最重视的个性自由。农家从墨家转出,乃亦放弃了墨家最重视的尊天精神。所以法、农两家,虽从墨、道两家转出,而都丧失了其所从来的高一层向往。而孔子思想,则既保有墨家的尊天精神,又保有道家的个性自由精神,而皆不走上其两端之过分而相反处。墨、道两家,已从孔子思想各走上了一极端。而农、法两家,又从其极端处落于低浅。由于农、法两家之偏滞与固执,而更益显出孔子思想乃为人文思想中之一“中道”。

    除上述四家外,又有名家,专在名字与观念上推演其思辨工夫,形成为一种纯哲学的,而乃至陷入于诡辩。又有阴阳家,专务于观察自然,而把道家之纯自然哲学变成为一种多神或泛神论。此两家,名家近于墨,阴阳家近于道,而较墨、道两家思想则远见为褊狭与浅俗。又且名家由墨家之宗教性转向了哲学性。阴阳家由道家之哲学性又转向了宗教性。不归于此,则归于彼。总是走向违离人文之极端。只有孔子思想,不离人文,一务平实,只是一种常识的。既不要先建立一个玄远的信仰,也不要演绎成一番幽深的思辨。非哲学,非宗教。只在日常人生之亲切处见玄远。只在日常人生之平实中见高深。只成为一种普遍通俗性的常识,而在此常识中,蕴藏著无限真理,可以与人共见;又使人人若为不可及,而有待于学问上无穷之追寻。把孔子思想与名家、阴阳家相比,更易见得孔子思想只是在人文本位上一条平易的中道。而其宏大高深,则又远出于名家、阴阳家之上。

    除却墨、道、法、农、名、阴阳六家以外,其他尚有各家思想,更属自《郐》以下,不烦指数。秦 汉以下,中国大一统,中国人终于选定了孔子思想奉为一尊,而孔子思想终成为中国思想之大宗与主流,把此来消化融会了其他各家思想之长处,又把此来修饰裁改了其他各家思想之短处。而“孔子思想”乃与“中国思想”成为异名同实之一体。

    魏 晋以降,佛教东来。中国僧人,先以庄 老道家思想与之相迎合,继以孔子儒家思想与之相扶会。迄于隋 唐,中国佛教宏昌。天台、禅、华严,皆由中国僧人自立宗派,自创教义。而尤以禅之一宗,在中晚唐、五代以及宋初,几于掌握了中国思想界之最高领导权。循禅宗之主张,即尘俗可以证涅槃,即日常可以成正果,即身而即佛,即现前而即究竟。不烦玄远之信仰,不经曲折之思辨,即就日常人生中,作一言片辞之指点,不立文字,单就一心,即可使人自证自悟。化宗教信仰为现实常识,使人人当下有一入门,并使人人当下得一归宿。禅宗实可称为是孔子思想之一种借尸还魂。所不同者,孔子思想究竟重在入世;而禅宗设教,终是未能把佛家传统之出世精神尽情洗涤。于是乃有宋代理学之代兴。

    宋代理学,可谓是孔子思想之复活。理学家指导人生,亦从日常现实中获得最高真理。从各自内心启键开钥,进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种种广大的人生实务,而一以贯之。每一人,在其一切时,一切境,种种条件下,各可获得人生最高真理。而相互配合,以完成一人之最高理想与最高境界。不待人生大群之俱得跻此境界,而无害于每一人之先自各达此境界。而每一人之先自各达此境界,乃即为大群全体之跻此境界开辟了一条亲切、平实、简易、单纯之大道。可以融化各种宗教、各种哲学于实际人生中,而实际人生中一切干济事为,皆可在此一大道上配合无间,无冲突,无扞格。不弃一法,而万法归宗。只有一套教育方法,可使人人“己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群己一体,天人一体,以共赴此人生之大理想。

    五

    今天的世界,则正已走了一条群言庞杂、思想纷歧的道路。各地旧文化各就衰颓,而各地的新文化则尚待萌茁。举世遑遑,莫知所向。举要言之,有宗教与科学之冲突。宗教注重心灵启迪,科学注重物质驾驭,而不免内面的心灵世界与外面的物质世界相冲突。就内部心灵世界言,纵使人人皈依一宗教,人人信仰一上帝,人人追寻一套哲学,但在其相互间,则又不胜相异,不胜冲突。就外部物质世界言,科学真理,其相互间,虽若可以相通合一;但此科学上相通合一之真理,只可凭以对付物质界,不能用来对付心灵界。在物质方面,今日的世界固已突飞猛进;而在心灵方面,则益形纷歧,益形晦乱。其间则有国与国之冲突,民族与民族间之冲突,又有每一行业间之冲突。物质愈进步,冲突愈尖锐,亦愈紧张。冲突愈复杂,愈扩大,而愈难有解决。

    在此种种冲突中,所谓人生真理,乃益形晦乱,益形分歧。而实际人生,乃益见有种种不可调和之对立,不复再有相互融通之协调。其最大者,有“唯心”“唯物”之各趋极端,有“大群”“小己”之互不相容。主张集体人生者,每把大群集体来吞灭了小己自由。主张个人人生者,又把小己自由来淹没了大群集体。而物质人生与心灵人生,尤难调和合一。各项宗教信仰,则已逐渐衰退,不能再用来诱导实际人生,而获得一亲切平易简单之解决法,而徒启相争。而各项哲学思辨,则又各有立场,各有演绎,各有组织,各有结论。虽若各自有其曲折深微之处,而要之分歧割裂,乃使哲学思想几若成为人类智慧一种争奇斗胜之游戏与玩艺。而此项游戏,乃亦有不可复继之势。要之在下面,既脱离了大多数人之自然心灵,而各自进展;而在上面,亦无法接触到人生与宇宙自然相融合的最高真理之共通面,以相与而有成。

    若说要退后一步,主张保守,则人类思想已往业绩,如各项宗教与各项哲学,已成为强弩之末,支离破碎,无可凭之以求应付世界人类当前之局面。若说要向前一步,主张进取,则今天人类在继续前进上所犹可期望者,只剩有科学一项。单就物质方面谋进步,而使人生其他各方面,全得追随在物质进步之后而亦步亦趋,喘息以赴。此项进步,最多亦只是物质的,而非全部人生的。而全部人生则转将因于物质进步,而反见其紊乱与后退。

    今天的世界人类文化,不仅如上举,有宗教、科学冲突,有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间冲突,有心物冲突,有群己冲突;而且复有贫富冲突,即资本与劳工间之冲突;有新旧冲突,每一社会上中老年人与青少年人起冲突;而甚且有男女冲突,夫妇冲突;如是等等,纷见迭出。人与人间,一若惟有冲突之存在。人类之所由犹得以相互团聚,犹得人与人间相互结合以成为一体而不致于急激破碎、分离以去者,则惟赖各种经济机构。其背后则纯属物质的,而非心灵的。又一则为政权组织,拥有强力加以控制。则只见为强迫的,而非自由的。要之都只是在外面加以一种黏合,而非由人类本身内心深处之自有其黏合与融和之所在。

    今天的世界,由于物质进步,而使全世界人类日趋于接近。而正为此物质进步,人类日相接近,而使全世界人类在其心灵上,乃失却其黏合融和以共成为一体之主要成分,而更走向各自离散与敌对之一途。于是人心苦闷,恳切要求能有一转变。而此转变之曙光,则不幸而日益黯淡,日益渺茫。不仅无可接近,甚至无可瞻望。

    今天的世界大问题,正本清源,首应著重于“教育”问题上。而今天人类所能寄望之教育,将是一套崭新的教育。此项新教育,则不能单一寄托在古老之宗教信仰上,亦不能单一寄托在古老之哲学思想上,更不能单一寄托在专限于物质方面之各项科学的知识与技能上,更不能寄望在狭义的国家与民族之各别相争上。此项新教育,则必当以全体人类为其共同对象,不问国别、种族别、职业别,乃至男女、老幼、富贵、贫贱种种人生境遇中之种种差别相,而有其一套共通的教育宗旨与教育方法。更不能有种种条件限制,如所谓小学、大学,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等,应使人人有接受此新教育之可能。只要其是一人,即应包括在此新教育之对象中。纵是种种人间相千差万别,此一教育理想与教育方法则纯一无别。不论种种零碎事项,都能在片言只语之指点下,可以使其各自反于心,各自达于外,而共同趋赴于同一目标,而不见有冲突,不见有差歧。

    求之人类以往之教育宗旨与教育方法,能符合此一理想者,则惟有孔子思想。

    六

    孔子思想并不是宗教,但在孔子思想中,具有极深厚的宗教精神,与尊天敬神的观念。孔子思想虽不曾由此推演出一套宗教信仰,但在宇宙大自然中之具有一项最高真理,与夫此项真理之是否出于一上帝?或由一上帝为之主宰?苟有人在此方面探索,只要其探索所得,无碍于实际人生之向前,在孔子思想中,亦不曾对此加以深闭固拒之态度。不惟佛教为然,其他如回教、耶教等诸大宗教,均能在中国社会上和平相处,不发生严重冲突。此即为孔子思想对于诸大宗教富有包容性之一个具体明证。

    孔子思想并不曾完成为一套自然科学,但亦并不反科学,抑亦容许各项科学有其各自之发展。如《大学》言“格物穷理”,《中庸》言“尽物性”,《易传》言“开物成务”,又言“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及《书》之言“正德、利用、厚生”,都只在自然科学所能完成之种种事物上标示出一个人文目标,使自然物质与人文理想相得而益彰。抑且在中国历史上,不断有自然科学方面之专家,如算数、天文、历法、水利、建筑、农业、音乐、医药种种专门人才,皆曾有其伟大成就;然几乎绝大多数全是崇奉孔子思想之儒家。以前如此,以后当亦可然。孔子思想之发扬光大,将决不会是反科学的,此亦无待深论。

    孔子思想,乃以人类全体为其教育目标,无国别、无种族别,无男女老幼、贵贱贫富、智愚敏钝,种种人生间之自然别与人为别。故曰“有教无类”。又不论时间别,孔子思想极尊传统,但亦极重开新,随时随地,随于人类社会之种种事象差别中,皆直指人心以为教;直指人心之全体,兼顾于感情、理智、意志,人心多方面之种种功能与活动以为教;又必本于人心之所同然者以为教。如教父以慈,教子以孝,教为人下者忠其上,教在人上者敬其下。一以贯之,则是一种忠恕之道。无彼无我,易地则皆然。在人类的性情上开出理智,在人类之理智中完成性情。在人类之大群体中涵容一切个人,在一切个人之相互结合中团聚成为各种之群体。由家达于国,以达于全民族、全天下,而完成一世界人类之大群,使之相安相乐,无往而不各得其所。个人可以极自由,而不害有共守之规律。规律可以极细密,而不害于各人之可以各得其大量之自由。孔子思想,与夫孔子之教育目标,则只站在人文本位上。由大群人以至各个人,由各个人以至大群人,莫不本于一心,以相通合一。而如何来教导培育此人心,则从人人之易知易能者开始,而向于天道与人性之难穷难尽处趋赴。而即在于各人之易知易能处,可以使各人获得其当下各自圆满之归宿。

    孔子思想,几可说全部尽在《论语》一书中。《论语》共分二十篇,四百九十八章。论其总字数,不出一万二三千字。然两千年来,中国学人对此书之解释发挥,其散见者不论,其成为专书者,不下四五百部。其中惟南宋理学大儒朱熹之注,最得《论语》之精义。元、明、清三代以来历七百年,朱注《论语》,乃为中国识字读书人一部人人必读书。然此七百年来,遇朱《注》有小错失,加以纠正,亦复不少。本文作者,在七年前曾为《论语新解》一书,尽量保存朱《注》所得之精义。其小节错失经后人纠正者,亦尽量收入。将《论语》全书,逐篇、逐章、逐句、逐字一一加以注释发挥。然亦不超出三十万字。自谓以现代人观念、现代人文字阐释《论语》,此书用力,较勤较备。若使现世界各民族,各文化传统,各以其所用文字,根据作者此书传译,庶于《论语》本义错失可少。孔子道大,自可就各文化传统中,各本其自己所有宗教、哲学种种异见,而各自斟酌采择,以求会合融通。庶乎使错综复杂、冲突多歧之现代文化,渐次获得一共同之趋向,与夫一共同之道路,而相与以有成。要之,孔子思想,本于人心,达于大同。始乎人文,通乎天地。其亲切、平实、简易、单纯之教育宗旨与其教育方法,必将为世界文化奠其基础,导其新生。此则本文作者之所馨香祷祝以期也。

    (一九七一年十月十日为孔孟学会作)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