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峰集卷之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奉化郑道传著○安东权近注)

    心气理篇

    心难气(难上声)

    此篇。主言释氏修心之旨。以非老氏。故篇中多用释氏之语。心者。合理与气。以为一身神明之舍。朱子所谓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愚以为惟虚。故具众理。惟灵。故应万事。非具众理则其虚也漠然空无而已矣。其灵也纷然流注而已矣。虽曰应万事。而是非错乱。岂足为神明之舍哉。故言心而不言理。是知有其舍。而不知有其主也。

    凡所有相。厥类纷总。惟我最灵。独立其中。

    凡所有相。用金刚经语。纷总。众多之貌。我者。心自我也。灵即所谓虚灵也。此两句。即惠能所谓有一物长灵。上拄天下拄地。瞿昙所谓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之意。○此为心之自言。曰凡有声色貌相盈于天地之间者。其类甚多。惟我最为至灵。特然独立于庶类纷总之中也。

    我体寂然。如鉴之空。随缘不变。应化无穷。

    心之本体。寂然无眹。而其灵知不昧。譬则镜性本空。而明无不照。盖随缘者。心之灵而镜之明也。不变者。心之寂而镜之空也。是以。应感万变而无有穷尽。即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意。盖外边虽有应变之迹。而内则漠然无有一念之动。此释氏之学第一义也。

    由尔四大。假合成形。有目欲色。有耳欲声。善恶亦幻。缘影以生。戕我贼我。我不得宁。

    尔。指气而言。四大。亦用释氏语。所谓地水火风也。圆觉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又曰。六尘缘影。为自心性。○此承上章而言心体本自寂然而已。但由尔四大之气假托凝合。以成有相之形。于是有目而欲见美色。有耳而欲闻善声。鼻舌身意。亦各有欲。顺则以之为善。逆则以之为恶。是皆幻出。非有真实。乃攀缘外境之影。相续而生。凡此皆以戕贼我寂然之体。纷扰错乱。使我不得而宁静也。

    绝相离体。无念忘情。照而寂寂。默而惺惺。尔虽欲动。岂翳吾明。

    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惠能曰。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其后分为无念忘情息妄任性四宗。此言修心功夫。相言其形相。体言其理体。诸相非相。所当绝而去之。是体非体。所当离而弃之。我若常自寂然。无有一念之动。而常忘其起灭之情。则妄缘既断。真空自现。虽感照而体常寂寂。虽静默而内自惺惺。盖照而寂寂则非乱想也。默而惺惺则非昏住也。能如是则四大之气六尘之欲。虽欲投间抵隙。摇动于我。岂能掩翳以累我本体之明哉。此章言修心之要。约而尽之矣。

    气难心

    此篇。主言老氏养气之法。以非释氏。故篇中多用老氏语。气者。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而人得之以生者也。然气。形而下者。必有形而上之理。然后有是气。言气而不言理。是知有其末而不知有其本也。

    予居邃古。窈窈冥冥。天真自然。无得而名。

    予。气自予也。邃古。上古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又曰。天法道。道法自然。又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之言。皆指气而言者也。故此章本之。以言气居天地万物之先。窈冥恍惚。自然而真。不可得而名言也。

    万物之始。资孰以生。我凝我聚。乃形乃精。我若无有。心何独灵。

    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此又本之。以言万物之生。其始也是资何物以生成乎。其所资以有生者。非气乎。惟气妙合而凝聚。然后其形成而其精生。气若不聚。则心虽至灵。亦将何所附着乎。

    嗟尔有知。众祸之萌。思所不及。虑所未成。计利较害。忧辱慕荣。冰寒火热。昼夜营营。精日以摇。神不得宁。

    嗟。叹息也。尔。指心也。○此章言心所以害气之事。叹息而言心之有知觉者。乃众祸之所由萌也。思其所不可及。虑其所未得成。计其利而欲得之。较其害而欲避之。忧其辱而惧陷焉。慕其荣而侥倖焉。畏则如冰之寒。怒则如火之热。千端万绪。交战于胸中。昼夜之间。营营不息。使其精神日以摇荡。渐就消耗。而不得宁矣。

    我不妄动。内斯静专。如木斯槁。如灰不燃。无虑无为。体道之全。尔知虽凿。岂害吾天。

    此言养气之功。庄子曰。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又曰。无思无虑。始知道。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此章本此以立言也。○承上章言心之利欲。虽甚纷拿。气得其养而不妄动。以制于外。则其内亦有以静定而专一。如木之槁。不复有春华之繁。如灰之死。不复有火燃之炽。心无所思虑。身无所营为。以体其道冲漠纯全之妙。则心之知觉。虽曰钻凿。岂能害我自然之天哉。此所谓道。指气而言也。无虑无为。体道之全八字。亦老氏之学最要旨也。

    理谕心气

    此篇。主言儒家义理之正。以晓谕二氏。使知其非也。理者。心之所禀之德而气之所由生也。

    于穆厥理。在天地先。气由我生。心亦禀焉。

    于。叹美之辞。穆。清之至也。此理纯粹至善。本无所杂。故叹而美之曰于穆。我者。理之自称也。前言心气。直称我与予。而此标理字以叹美之。然后称我者。以见理为公共之道。其尊无对。非如

    二氏各守所见之偏而自相彼我也。○此言理为心气之本原。有是理然后有是气。有是气然后阳之轻清者上而为天。阴之重浊者下而为地。四时于是而流行。万物于是而化生。人于其间。全得天地之理。亦全得天地之气。以贵于万物而与天地参焉。天地之理在人而为性。天地之气在人而为形。心则又兼得理气而为一身之主宰也。故理在天地之先。而气由是生。心亦禀之以为德也。

    有心无我。利害之趋。有气无我。血肉之躯。蠢然以动。禽兽同归。其与异者。呜呼几希。

    蠢然。无知貌。几希。少也。朱子曰。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此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义理也。人而无义理则其所知觉者。不过情欲利害之私而已矣。其所运动者。亦蠢然徒生而已矣。虽曰为人。去禽兽何远哉。此儒者所以存心养气。必以义理为之主也。若夫释老之学。以清净寂灭为尚。虽彝伦之大。礼乐之懿。亦必欲屏除而灭绝之。是其胸中无欲。与趋于利害者。疑若不同矣。然不知主天理之公。以裁制人欲之私。故其日用云为。每陷于利害而不自知也。且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今以两家之说观之。释氏必欲免死生。是畏死也。老氏必欲求长生。是贪生也。非利害而何哉。又其中无义理之主。则枵然无得。冥然不知。是躯壳所存。亦不过血肉而止耳。此四句虽泛指众人而言。切中二家之实病。读者详之。

    见彼匍匐。恻隐其情。儒者所以。不怕念生。

    孟子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又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此言恻隐之情。本于吾心之固有。以明释氏无念忘情之失。夫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生。所谓仁也。是理实具于吾心。故见孺子匍匐入井。其恻隐之心油然自生而不可遏。推此心以扩充之。则仁不可胜用。而四海之内可兼济也。故儒者。不怕念虑之生。但循其天理发见之自然。岂如释氏畏怕情念之起。而强制之归于寂灭而已哉。

    可死则死。义重于身。君子所以。杀己成仁。

    论语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此言重义轻生之事。以明老氏养气贪生之失。盖君子见得实理。则当其可死也。其身不忍一日安于生。是死生为重乎。义理为重乎。故儒者当救君亲之难。有陨躯陨命以赴之者。非如老氏徒事修鍊以偷生也。

    圣远千载。学诬言厖。气以为道。心以为宗。

    厖。犹乱也。○此言异端之说所以得炽者。以圣人之世既远。而道学不明也。故老不知气本乎理。而以气为道。释不知理具于心。而以心为宗。此二家自以为无上高妙。而不知形而上者为何物。卒指形而下者而为言。陷于浅近迂僻之中而不自知也。

    不义而寿。龟蛇矣哉。瞌然而坐。土木形骸。

    瞌然。睡貌。上二句责老。下二句责释。即前章有心无我。有气无我之意。然前章泛言在众人者。此章专指二氏而言也。

    我存尔心。莹彻虚明。我养尔气。浩然而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言圣学内外交养之功。以义理存心而涵养之。则无物欲之蔽。全体虚明。而大用不差矣。集义养气而扩充

    之。则至大至刚之气。浩然而自生。充塞天地矣。本末兼备。内外交养。此儒者之学。所以为正。而非若二氏之偏也。

    先圣有训。道无二尊。心乎气乎。敬受斯言。

    胡氏引礼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之语。以为道无二致。欲道术之归于一也。○此言上文所论。皆本圣贤之遗训。而非我之私言。其道之尊。无与为二。非心气之可比也。故于其终。特呼心气以警之。其拳拳开示之意。至深切矣。

    序

    序[权近]

    心气理三篇者。三峰先生所作也。先生常以明道学辟异端为己任。其言曰。人之生也。受天地之理以为性。而其所以成形者气也。合理与气。能神明者。心也。儒主乎理而治心气。本其一而养其二。老主乎气。以养生为道。释主乎心。以不动为宗。各守其一而遗其二者也。老欲无为。不计事之是非而皆去之。恐劳其身以弊(一本作蔽)其气也。气苟得养则精神凝定。虽有所事。而不害吾之生。释欲无念。不论念之善恶而皆遣之。恐劳其神以动其心也。心苟得定则体常空寂。虽有应变。而不扰吾之中。故其初也。皆有所不为。而其终也皆无所不为也。盖当其有所不为也。虽理之所当为者。亦绝之。当其无所不为也。虽理之所不当为者。亦为之。是二家之学。不陷于枯槁寂灭则必流于放肆纵恣。其贼仁害义。灭伦败理。得罪于圣门大中之教则一也。若吾儒道则不然。天命之性。浑然一理。而万善咸备。君子于此。常存敬畏。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