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出定後语卷之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日东 富永仲基造并自译

    教起前後 第一

    今且考教起之前後、盖始于外道、其立言者、凡九十六种、皆宗天、曰、修之因、乃上生天、是已。

    因果经云、太子因入雪山、遍扣诸仙、欲求何果、仙人答言、为欲生天、乃是。

    卫世师外道、在佛前八百年、是最久远、其最後出、阿罗罗郁陀罗也、盖二十八天、以非非想为极、是郁陀所宗、为度无所有而生于此也、是本上于阿罗以无所有为极、而无所有则本上于识处、识处则本上于空处、空处则本上于色界、空处色界、欲界六天、皆相加上以成说、其实则漠然、何知其信否、故外道所说、以非非想为极、释迦文欲上于此、难复以生天胜之、於是、上宗七佛、而离生死相、加之以大神变不可思议力、而示以其绝难为、乃外道服而竺民归焉、是释迦文之道之成也。

    释迦文既没、僧只结集、迦叶始集三藏、而大众亦集三藏、分为两部、而後复分为十八部、然而其言所述、以有为宗、事皆在名数、全无方等微妙之义、是所谓小乘也、於是、文殊之徒、作般若以上之、其言所述、以空为相、而事皆方广、是所谓大乘也。

    智度金刚仙二论云、如来在此铁围山外、共文殊及十方佛、结集大乘法藏、乃是。

    此时、大小二乘、未有年数前後之说、其张大乘者、则曰、自得道夜、至涅般夜、常说般若。

    智度论文然、论又说迦文初成道事云、是时、世界主梵天王名式弃、及色界诸天等释提桓因、及欲界诸天等、皆诣佛所、劝请世尊初转法轮、亦是菩萨念本所愿、及大慈大悲、故受请说法、诸法甚深者、般若波罗密是、是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乃是。

    其张小乘者、则曰、从转法轮经、至大涅盘、集作四阿含。

    智度论云、大迦叶语阿难、从转法轮经、至大涅盘、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相应阿含、是名修跖路法藏、乃是。

    是各各命其终始、未有年数前後之说也、故其仁王般若序云、世尊前已说四般若、三十年正月说仁王者、亦唯泛尔言之、非言阿含後正当三十年也、然而法界性论说之云、十二年说阿含、三十年说大品、八年说法华、是为法华四十余年之文所转而云尔、其实非也、於是、法华氏之言兴、其言云、从成正觉来、过四十余年、无数方便、引导众生、我所说诸经、法华最第一、但为菩萨、不为小乘、观诸法实相、是名菩萨行、无量义经亦云、四十余年、未显真实种种说法、以方便力、是可见其托诸四十余年後、而愚法从前诸家、亦托诸实相、而破从前有空、是法华氏、乃大乘中别部、并从前二乘而斥之者也、然而後世学者、皆不知之、徒宗法华、以为世尊真实之说经中最第一者、误矣、年数前後之说、实昉于法华、并吞权实之说、亦实昉于法华、广大方便力、荧惑古今人士者、何限、呜呼孰蔽之者、非出定如来不能也。

    解深密经云、初小乘、中空教、後不空、亦法华氏之党也、又案、三藏之目、始起於迦叶、而法华文有三藏学者、是知法华经出于後、又案法华、盖普现之徒作、大论遍吉之语可见。

    於是、华严氏之言兴、乃托之二七日前说圆满修多罗、以斥从前小乘、又譬之日轮之先照诸大山王、以斥从前大乘、而特作一家经王矣、诚加上者之魁也、後世或复信此方便、而曰此经最上至极顿之顿者、亦误矣。

    舍利弗目连、异时异处、共入佛法、然此会即有舍利弗等五百声闻、只洹林普光法堂、此时并未建立、而此文具述之、是皆作者方便逗漏处、又案、华严有诸法实相般若波罗密之语、是知此经亦出于二经後。

    於是、大集泥洹兼部氏之言兴、乃作为其二经、以合大小二乘、且以归重於其涅盘、如其云十六年始说大集、是暗托般若之前、而出二乘中间也、且如其说律云、如是五部、虽各各别异、而皆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盘、是合五部律之异也、然而五部律、皆本出于八十诵中、後世五师、分为五部、去佛灭度几何、是知此经後出、涅盘亦同手作、故言语多相类、是则托之佛灭、以证此经之出在年数最後、又譬之以醍醐、以明此经之义最纯粹、又擧毘尼并戒乘缓急、以说大小二乘之并难远、如後世名捃拾教者、不知此为兼部氏也。

    案法显传云、某国小乘学、某国大乘学、某国兼大小乘、此兼云者、乃兼部氏也、又案、哀叹品以新体伊字譬秘密之藏、是知涅盘亦後出。

    於是、顿部氏之说兴、其契经凡二十、楞伽其尤也、以从前诸经、言皆烦重、其趣牛毛而迂远、故更立激切语云、一切烦恼、本来自离、不可说断及与不断、一切众生、皆是一切、毕竟不生、离诸名字、即一切法、唯一真心、一念不生、即是佛、不从一地至一地、初地乃八地、其言直切、无复环回说、以破从前因陀罗、其穷离披、为菩提达磨氏、其东来、以楞伽印众生心、亦可徵焉、依於义、不依文字、终始不说一字、实禅家之鼻祖、其穷变幻奇怪、乃至以乾屎橛语佛性、拭疮疣斥经卷、是皆所谓顿部氏也。

    於是、秘密曼陀罗金刚手氏之教兴。

    六度经云、我灭度後、令阿难陀、受持所说素呾缆藏、邬波离受持所说毘那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说阿毘达磨藏、曼殊师利菩萨、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密多、其金刚手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总持门矣。

    其教云、世尊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欲性、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或声闻乘道、或缘觉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道、或愿生天、或生人中及龙夜叉乾闼婆、乃至说生摩睺罗伽法、各各同彼言音、住种种威仪、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又云、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如生苏、般若如熟酥、总持门如醍醐、是可见此教摄诸家以一切智智、乃合之其所谓曼陀罗、遂以归重於其所谓毘卢遮那阿字门者也、意者、此经王最後出、不空师云、经夹藏于铁塔数百年、龙猛始获焉、然而龙猛所说无一言及焉者、唯秘密之号、出于龙猛、故後世崇奉之至、盖依以为然也、是诸教兴起之分、皆本出于其相加上、不其相加上、则道法何张、乃古今道法之自然也、然而後世学者、皆徒以谓、诸教皆金口所亲说、多闻所亲传、殊不知其中却有许多开合也、不亦惜乎。

    经说异同 第二

    大论云、佛灭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闍于瑟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又云、佛法过五百岁後、各各分别、有五百部、又婆沙序说云、如来灭後四百年初、(古论作六百年)北印度境、健駄逻国王、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室说法、僧说莫同、王用深疑、问脇尊者、尊者答曰、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弟子部执、据闻见为矛盾、因问曰、诸部立范、孰最善乎、答曰、莫越有宗、王曰、此部三藏、今应结集、须召有德共详议之、於是、世友等五百人、释三藏、凡三十万颂、即大毘婆沙是也、大论又云、问、经说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佛去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後、多有别异、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说五者、於经文廻文说五、若说六者、於佛经廻文说六、又摩诃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众生、观诸义意、应有六道、法显传云、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步、乃至中天竺、於是、得一部律、是摩诃僧只众律、复得一部抄律、可七千偈、是萨婆多众律、亦皆师师口相传授、不书之於文字、又云、法显尔时欲写此经、其人云、此无经本、止口诵耳。

    今以此六者推之、是知佛灭久远、人无定说、亦无可依凭之籍、皆随意改易、口相传授、宜哉一切经说、皆不胜其异、亦其不可信从如是也、禅家之言曰、不立文字、意岂在此乎、意岂在此乎、又阅婆娑、其解义必擧数说云、某故、又某故、毕竟是无定说也、又迦叶波之集三藏、大论皆云诵出、亦知此但托口诵。

    金刚般若云、一切诸佛、及诸佛法、皆从此经出、无量义云、我说是经、甚深甚深、令众疾成无上菩提故、金光明云、十方诸佛、常念是经、大品云、一切善法、助道法、若三乘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摄入般若波罗密中、又云、欲学声闻乘者、当学般若、欲学缘觉乘者、当学般若、欲学菩萨乘者、当学般若、华严云、一切世间诸群生、尠有欲求声闻道、求缘觉者、转转复少、趣大乘者、甚难遇、趣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是法、甚为难、法华云、我所说诸经、法华最第一、法鼓云、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凡如此类何限、皆各部自张者之说也。

    又如其胜鬘云、摩诃衍出生二乘法、如阿耨池出八大河、及文殊问云、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则是大乘以小乘为所目者、又如其法华云、四十余年、未显真实、则是大乘以小乘为假权者、又如其华严云、佛成道第二七日、说圆满修多罗、则是大乘以小乘为後说者、其实皆大乘诱小乘之说、後世学者不知之、有所云云者、误矣、余尝云、大小部乘、各作经说、皆上证之迦文、亦方便已。

    昔者秦缓死、其长子得其术、而医之名、齐于秦缓、其二三子者、不胜其忌、於是、各为新奇、而托之于父、以求胜其兄、非不爱其兄也、以为不有以异于兄、则不得以同于父、天下未有以决也、他日其东隣之父、得缓枕中之书、而出以证焉、然後长子之术、始穷于天下、此事出于毛元仁寒檠肤见、是则似之。

    如是我闻 第三

    如是我闻、我者何、後世说者自我也、闻者何、後世说者传闻也、如是者何、後世说者传闻如是也、契经或云、阿难登座、称我闻、大众悲号(处胎经)、非也、阿难亲受如来、不当云我闻一时、或解之云、阿难得道夜生、侍佛二十余年、未侍佛时、应是不闻、亦非也、然则既闻之後、何以复言闻乎、是不通之说也、报恩经云、阿难作四愿、所未闻经、愿佛重说、又云、佛口密为说、又云、阿难所不闻经、从诸比丘边闻、或有诸天向阿难说、处胎经则云、佛从金棺出金臂重为说、金刚华经则云、阿难得法性觉自在王三昧、故如来前所说经、皆能忆持、与亲闻无异、涅盘经则云、我涅盘後、阿难所未闻者、弘广菩萨、当广流布、吁是何解之不一、说长说短、要亦不过保护此失、可笑、经说多佛後五百岁之人所作、故经说多五百岁语、大论亦云、五百岁後、各各分别、有五百部、是也。

    其云佛经初首作何等语者、是当时俗说、本出于大论、涅盘则特撮之已、涅盘出、实後于大论、大论一言不及涅盘、故知之、後世学者不知之、皆徒以谓、数万经说、皆阿难所集、吁亦何愚也、大论云、问曰、若佛嘱累阿难、是般若波罗密、佛盘涅盘後、阿难共大迦叶、结集三藏、此中何以不说、答曰、摩诃衍甚深、难信难行、佛在世时、有诸比丘、闻摩诃衍、不信不解、故从坐而起、何况佛涅盘後、以是故不说、又云、有人言、如摩诃迦叶、将诸比丘、在耆闍崛山中、集三藏、佛灭度後、文殊尸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又阿难知筹量众生志业大小、是故不於声闻人中说摩诃衍、说则错乱无所成办。

    是可见当时、既有此疑、夫摩诃衍法、当时诸贤圣、亲闻佛说、犹且不能信解、後世却有传、是乃可疑、且以是言之、阿难则面柔人已、己独知至道、不说之声闻人中、乃忍默面谀以赞之、是何以为佛子、是皆不通之说、分明饰辞解之者也、其实阿难所集、则才阿含数章已、说见于下、其他则皆後徒所托、不啻不出阿难也、故又或解之云、後时文殊召诸菩萨及大阿罗汉、结集大乘法藏、各各言某经我从佛闻、须菩提言、金刚般若、我从佛闻、故知不局阿难、是稍得之然而经说皆後徒所托、何在其为诸菩萨大阿罗汉、又失之矣、又如处胎经云、阿难最初出经第一胎化藏、第二中阴藏、第三摩诃衍方等藏、第四戒律藏、第五十住菩萨藏、第六杂藏、第七金刚藏、第八佛藏、是为经法具足、此则为大小二乘一时所出、亦如是我闻之极也。

    须弥诸天世界 第四

    须弥楼山之说、皆古来梵志所传、迦文特依以说其道、其实浑天之说为是、然而後世学者、徒张之以排他者、失佛意矣、何则迦文之意、本不在此、救民之急、何暇议其忽微、是所谓方便也、然而儒氏亦不知之、而曰、释迦作须弥、其说不合、呜呼迦文岂如儒固然乎、仲尼作春秋、亦不知日食之为恒、是何以解之、夫日月推步、天官星翁之所掌、无害其不知之、却以此是非者、皆小知人也、近世又有取诸横以合浑天说者、其陋益益甚、可笑已、其诸经论所说有异同者、皆异部名字、各立一家言者已。

    如其说地之深、增含为六十八千由旬、俱舍为八十万由旬、起世为六十万由旬、菩萨藏为六十八百千由旬、楼炭为八十亿由旬、光明为十六万八千由旬、是何其无定说、又如其说须弥山半、长含因本大论为四万二千由旬、对法俱舍为四万由旬、亦何其无定说、又如其说四洲之寿、长含楼炭俱舍各各不同、须弥四宝亦不同、又如其说修罗宫、起世为须弥东、十地为须弥北、又如其说地狱、婆沙有说有说无复一定、或云、八热八寒、各有所属、大论则云、八寒是八热眷属、所处名号、诸经论无复一定、要皆异部异言、不必牵合可也。

    又如其说世界建立、俱舍水轮在前、楞严金轮在前、又五轮次序、空风水金地、增含为地水火风金、又光音天、长含为命尽来生此间、增上为相谓言欲至阎浮地观地形、余经为殁生大梵处渐渐下生至人趣、又如其说三灾、长含起世、刀兵饥馑疫病、俱舍婆沙、刀兵疫病饥馑、瑜伽对法、饥馑疫病刀兵、次序各各不同、要皆异部名字、无论其难和会。

    又如其说天、萨婆多十六、经部师十七、上座部十八、婆沙日月星宿常憍持鬘坚首四天、合为三十二种、涅盘有四种、而大论有三种、又如其说四天王宫城、楼炭俱舍大论各各不同、又如其说三梵、因本对法婆沙、相去倍高、皆有住地、俱舍萨婆多、合为一处、又仁王有十八梵而璎珞又禅禅有梵王、不同他经有一梵王、又如其大论以魔王为欲界主、梵王为三界主、而复以魔醯首罗为三界主、又论大千主、为初禅梵王、华严则为魔醯首罗、又如其说魔醯首罗为第六天、或为色究竟、又如其或为梵天那罗延天摩醯首罗一体三分、又如其楞严八十华严、先善见、後善现、而俱舍正理六十华严反之。

    又如其论无色界身处、婆沙俱舍瑜伽经部成实为无、起世增含华严仁王化地大众为有、又如其说人非人、金光明为结八部、又如其说阿修罗、佛地论为天、对法为鬼、正法念经为鬼畜二趣、伽陀经为三趣摄、又如婆沙云、有余部立阿素洛为六趣、非也、契经惟说五趣故、大论云、问经说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佛去久远、经法多有别异、唯法华经、说有六趣、义意应然、要亦皆异部所命、固非一音所演出也。

    独宋代志磐师、解之以三意云、一者、佛赴机所说不同、二者、结集部别不同、三者、传译前後不同、呜呼、是何妄之甚、如为佛赴机而说之、是乃妄语、亦何示人以毘尼、又以为结集部别不同乎、是何在其为佛所说、经说亦何足取信、何其滥也、又以为传译前後不同乎、是译师亦为难信也、夫涅盘之为灭度、或为圆寂、是则在译师知解、无论其有不同、如以其名物度数前後不同解之、是何漠然、是何足以为说、要皆不知之云尔、其实不然。

    释迦谱亦云、经变华戎、译人斟酌、出经之人、各有所受故、往往不同已、夫史汉延书、犹分糅相反、况万里之外、千岁之表哉、明昔者、固宜择善而从、呜呼亦何妄也、如为择善而从、是己自高以出经典者也、亦何足以为经典、要亦首鼠之说、窘于其有不同云尔、是实古今一大疑城、出定经典出、而後始了然也。

    世界之说凡五、一须弥世界、是梵志初说、盖其本也、其所谓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又三千世界外、别有十世界者、是皆以後加上者也、梵网所谓莲华藏世界者、又一层加上之说、其广大则至华严世界海而极矣、世界之说、其实漠然、不过以语心理、亦何知然否、故曰、世界随心起、是也。

    三藏、阿毘昙、修多罗、伽陀 第五

    三藏、小乘之名、出于迦叶、大论云、佛在世时、无三藏名、大迦叶等、集三藏、又云、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法华经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是也、是龙树之时、三藏之名、属于小乘、天台四教、依以立藏者、得之、澄观师云、大乘亦有三藏、是自後世之义、言有物也、又普超经、入大乘论、谓三乘为三藏者、乃别义、非此谓也、案增一序品云、契经一藏、律二藏、阿毘昙经为三藏、出曜经云、佛在鹿苑、告五比丘、此苦本原、所未见未闻、广说此法、为契经藏、佛在罗阅城时、迦兰陀子须陈那、出家学道、最初犯律、故说戒藏、佛在毘舍离、见跋耆子本末因缘、告诸比丘、诸诸无五畏恚恨之心者、便不堕恶趣、亦复不生入地狱中、广说如阿毘昙、大论亦云、阿难说、佛在波罗奈、为五比丘、说四真谛法、是名修妬路藏、忧波利说、佛在毘舍离、须隣那初作淫欲、以是因缘、初结大罪、如是等八十部、作毘尼藏、阿难说、佛在舍婆提城、告诸比丘、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灭、此生身心受苦、後世堕恶道中、如是名为阿毘昙。

    今以是文推之、三藏之义可知、三藏、盖本一书名、皆取类近以赞之、其初迦叶等所诵出、才一二三章、各各命以类、而假别之、非如後世有四阿含五部律种种毘昙类分总命以此名者比也、其有四阿含五部律种种毘昙者、皆後世僧迦之增多也、故婆沙云、修多罗中、多说心法、毘尼之中、多说戒法、阿毘昙中、多说慧法、而或亦互兼、但从多分故名之、是知三藏本但一书名、各命其所诵以别之、其实义亦互兼、後世难于阿毘昙独无经者、不知之也、婆沙云、问、谁造此论、答、佛世尊、问、若尔、此论何故传言迦多衍尼子造、答、由彼尊者受持演说、广令流布、是故、此论名称、归彼、然是佛说、是得之矣、其实本但命为跋耆者、而後尼子等、广益说之、如以其後出疑之、虽经律亦皆後出也。

    大论云、三种法门、一者、蜫勒门、二者阿毘昙门、三者空门、蜫勒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阿毘昙、佛自说诸法义、或佛自说法名、又云、如佛、直说世间第一法、不说相义、一一分别相义、是名阿毘昙门、今以是文推之、阿毘昙、盖解释相义之名、其译以对法、亦以其对法而分别之也、其以慧法者、亦分别相义是慧法也、瑜伽论亦云、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阿毘昙、是得之矣、故虽佛说、其分别相义者固是阿毘昙、非独概契经也、故楞严云、此阿毘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是可见也、又十二分教中所谓优波提舍亦同其义、大论云、佛所说论议经、及摩诃迦旃延所解修多罗乃至像法凡夫人、如法说、亦名优波提舍、是知亦同其义、後世译以论义、独以契经属佛者、比之儒家经传之义、其实未为得矣。

    修多罗之义、取之线、线取之能贯穿、何也、盖经说之本体在伽陀、故数经说以几偈、涅盘亦云、除修多罗及诸戒律、其余有说四句之偈、是名伽陀、修多罗之为线、取之以此贯穿、众偈次第皆依焉、佛地论贯摄为义、杂集论缀葺云者、皆得之矣、是修多罗之为线也、其译以契经者、亦比之儒家之书、义意大别、修多罗有总别、十二分教中修多罗、是与伽陀等对、别也、一切经藏称修多罗者、总也、何也。

    伽陀唯诵读之便、而文理所属、却在修多罗也、然则契经之本体在伽陀者何也、是乃支那教学、必托之操缦、诗书易管仲老聃之书、皆托言韵语、本朝神代古语、及祝词、亦皆诵读之便者、三国俱一其致、何也、口口相传、说诵之际、固不能不然、且神只亦所乐也、仁王般若云、普明王依七佛教法、请百法师、设百高座、一日二日讲说般若八千亿偈、是可见也、是知契经之本体、实在伽陀、而但取之诵护之便也。

    长水师解之云、经多立颂、略有八义、一、少字摄多义故、二、赞叹者多以偈颂故、三、为钝根重说故、四、为後来之徒故、五、随意乐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说故、八、长行未说故、是但第五六义得之、其余皆口辩也、案付法藏经云、马鸣於华氏国、游行教化、作妙妓乐、名赖吒和罗、其音清雅、宣说若空无我之义、时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时开悟、出家为道、增一贤愚经云、迦叶佛时、均提出家、少年声好、善巧赞呗、人所乐听、毘尼母经云、不听高声作歌音诵经、有五过患、同外道歌音说法、是知当时经说全托歌音、不啻诵读之便。

    九部、十二部、方等乘 第六

    九部十二部、是共指一切经藏之辞、後世或就分大小乘者、误矣、何以知之、涅盘云(圣行品)、从佛出十二部、是言自佛出一切经藏、故下文拣异之云、出方等、又如四相品以九部对方等大乘亦然、法华亦云(方便品)、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是共指一切经藏、未拣异大小之辞、可见也、故大论有大小乘共九部之说、亦足以发、又涅盘云小乘无方广部者、是言小乘独无方等、其实砭小乘之言、虽小乘亦随分有方广、後世小乘亦有十二部之说、得之、是方广则独属之大乘云尔。

    涅盘又云、十一部经、二乘所持、方等部为菩萨所持、摩得勒伽论亦云、唯方广部、是菩萨藏、十一部是声闻藏、亦同。

    方等、乃方广、其义无别、但就十二部中、拣异大乘命之、别无其经、涅盘云(圣行品)、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又云(四相品)、半字者、谓九部经、毘伽罗论者、谓方广大乘经、大论云、法华经诸余方等经、何以属累喜王菩萨、普贤经云、此方等经、是诸佛眼、又有方等大乘经典之语、又涅盘有大方等大涅盘之语、皆赞大之辞、非别有其经也、又如其华严、圆觉、胜鬘狮子吼、皆命以方广、又大论有方广道人、亦皆赞大之辞、其义无别、後世学者、或不知之、以是为理方等、别立时方等者、误矣、声闻法是二乘小乘、菩萨法是大乘、大乘菩萨乘之上、别有佛乘一乘之说、亦一部立言也、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毘卢遮那智藏大海、智藏大海、乃佛第十地名、是别有佛乘也、楞伽经云、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梁译摄论释云、如来成立正法有三种、一小乘、二大乘、三一乘、第三最胜、故名善成立、是别有一乘也、一乘之上、复有无乘、楞伽经云、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是别有无乘也、是皆一层层加上者之说也、又案、唐译摄论释云、菩萨乘即佛乘、更无有上、是亦一部异言、与上不同、又案、法华经云(方便品)、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又云、但以一乘道教他诸菩萨、又云、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声闻若菩萨、皆成佛无疑、是菩萨乘佛乘一乘无有别也、又案、涅盘经云、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是兼家一乘之说也。

    涅盘华严二喻 第七

    涅盘经圣行品曰、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密、从般若波罗密、出大涅盘、犹如醍醐、是譬於佛性、此喻、本由无垢藏王叹涅盘教最胜、佛乃印可、喻之以五味、以示其最浓也、十二部经、乃一切经典、修多罗、乃所谓别部、大小未拣异者、方等经、乃大乘经典、就修多罗中拣异之者、般若波罗密、乃方等中之粹者、又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