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九节 论民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赢得者几何,不可不一一熟计之。又同一战也,以若何之战术最足以使敌屈服,而贯彻我之目的,以若何之战术,而使不至于本战之外,生出他种支障,又不可不一一熟计之。凡兹所举,不独于狭义之战争宜然,即广义之战争亦皆有然。夫命物之名而谓之气,则其性质之非永久的可知。《传》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此最能说明气之情状者也。故气之为物也不可挫,彼气之愈挫而愈盛者,必其有所挟持焉以运乎气之外者也。苟惟气也,则遇一度挫折,而馁于其前,更遇一度之挫折,而益馁于其前,则有后此遇当用气之时,而不复能振者矣。夫以无理由而滥用其气,幸而胜,则例外之事也。若其不胜,则事过境迁,终必有自悟其为无理由之一日。遂自怨自艾,而因以减杀其自信力,而气乃一落千丈强矣。以无计画而误用其气以取挫败者,则减杀其冒险心也,亦正与此同。而何以能审其理由,能善其计画,则非全体人民有水平线以上之常识不能也。民气之为物,往往以盲从者之多数而致盛大,亦往往以盲从者之多数而致挫跌。要之,盲从之民,必非能对于外界而有坚牢之团结力,对于外界而有持久之抵抗力者也。吾故曰:民气必待民智而后可用,对内有然,对外亦有然。

    三、民气必与民德相待。无民德之民气,则不惟无利益而更有祸害。凡多数人相集而图一事,则其中必有多少之权力(权力之大小及其久暂姑勿论),于是有觊觎此权力而加入团体者。又凡一事之成,则其后必有多少之名誉,于是有歆羡此名誉而加入团体者。又凡一事件之起,其事件间接之影响,或可予一种人以特别之利益,于是有取便私图而加入团体者(如革命军之起,本非为掳掠也。而会匪、绿林乘此势、假此名以掳掠,实为一好机会。故革命军可以间接予会匪、绿林以特别之利益也。又如一月前东京学界争所谓取缔问题者,本非为惰学也,而其中有游荡不事学业者,或久客思家者,乘此势假此名,堂堂然自托于志士之林以归国。故取缔问题可以间接予彼辈以特别之利益也。其他凡百事件,莫不有此现象)。又凡一事件之起,其事件直接或间接之结果,常可以败一人或一党人之事业,于是有有憾于彼一人或彼一党人,利用倾轧而加入团体者(欧美言政党之得失者,常悬此为厉禁,盖以私人之关系而牵及于公共问题,最不可也)。有一于此,则其团体自表面上视之,虽若甚大且坚,实则其内容含有种种不同性质之分子,各向于其特别之目的而进行,无论事之成不成,而皆可以生出恶果。此等败类,无论何种团体,固万难绝无,而民德高尚之国其数寡,民德污下之国其数众。若一团体中而此种类之人占多数,则其敝不可思议,即非占全团体之多数,而在团体主动者之中占多数,则其敝亦不可思议。夫此种类之人,必其稍黠而稍悍者也。故众人相集以图一事,而彼辈往往得占主动之地位,势则然也,而其敝遂不可思议。以上所举,皆假公济私,以煽动民气为一手段者也,不可谓之真民气,故勿具论。即属于真民气矣,而犹必须有诸德以纲维之:一曰坚忍之德,凡所抗争之目的,不能一蹴而达,苟无此德,则一哄热狂,若暴风疾雨,不能终朝也;二曰亲善之德,凡团体愈大,则其分子愈杂,虽同向于一大目的,其中小节,总不免意见参差,苟无此德,则团体瞬息分裂也;三曰服从之德,凡团体必有指挥者,有受指挥者,苟无此德,则人人欲为指挥者,不愿为受指挥者,群龙无首,顷刻而溃也;四曰博爱之德,气之方张,必继之以破坏,破坏有时固非得已,然当有其程度,苟无此德,将并其不必破坏、不可破坏者而亦破坏之,而全局且不可收拾也。故由前所举之四种,是与道德立于正反对之地位者也。以此等人而利用民气,其为害极深。由后所举之四种,虽非立于正反对之地位,而于应有之道德多所欠阙者也。以此等人而滥用民气,其为害亦不浅。吾于中国之义和团见之,吾于法国之大革命见之。吾故曰:民气必待民德而后可用,对内有然,对外亦有然。

    吾于是研究民气之为物及其应用,得公例曰:

    一、其物为补助的性质,而非绝对独立的性质,故不可以之为唯一之手段。二、其物屡用之,则易衰而竭,蓄之愈久,则其膨胀力愈大,故宜偶用不宜常用。三、其物善用之可以收莫大之良果,误用之可以收莫大之恶果,故即偶用之亦不可不慎。四、其物之发生比较的易,故常未适用时,无取煽动之。

    以上四例,其前三项则前文所论,足以证明之而有余,其第四项,今更附一言。谓民气无须激厉,但放任之而可以自由发生者,非笃论也。虽然,与民力、民智、民德三者相比较,则其发生也较易。一、正当之民气,生于自卫心,而自卫心为尽人所同具,一提便醒。二、民气之为物极简单,不须有他种之预备修养而始成立,故临时可以猝办。三、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既进,则其民自能自认其天职,自主张其权利,故民气不期进而自进。以此诸理由,故吾辈无论对内对外,当先审今日为可用民气之时代与否,如其未也,与其泄之,毋宁蓄之。姑于其最难发生、最难成立之民力、民智、民德三致意焉。迨适用之时,以百数十少年号呼焉,以三数报馆鼓吹焉,不一月而举国狂矣。谓余不信,盍观最近东京罢学事件与上海罢市事件也。故当未可用民气之时,而专以煽动民气为事者,是滥费其日力与其才力而已。

    问者曰:然则子认今日为未可用民气之时乎?曰:以全局论,无论对外对内,吾皆认为未可用民气之时;以一部分论,则因于其事件之性质如何。吾认为有适用者,有不适用者,即认为适用之事件,其用之也,亦有度量分界。若日日以牛刀割鸡,则亦吾之所不敢苟同。虽然,此非可以一言尽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