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论“道”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水所以能“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并非因为水的柔弱无为,正因为水是一种勇猛的,继续不断的大力。高诱注说的好:水流缺石,是其利(锋利)也。舟船所载无有重,是其强也。这是柔弱清静吗?然而道家的哲学家却深信老子的话,以为水的譬喻真可以证明柔弱无为之有益了。

    又如“虚无”也只是一种假设的德性,“有生于无”更是一个不曾证明的悬想。然而道家学者却一口咬定“无中生有”为真理了,从这上面想出一种“无中生有”的宇宙观来,又把这宇宙观应用到人生观上去,因而建立一种重虚无而轻实有的人生哲学。这种宇宙观在《淮南书》里说的最详细。《天文训》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故曰太始(今本作太昭,从王念孙校改)。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抟)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高注,袭,合也。精,气也)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为万物。……《精神训》有一段稍稍不同的说法: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这是说,那时只有象,而无形。惟字不误。后人不解此意,故高诱说:“惟,思也。念天地未成形之时,无有形生。”俞樾又以为惟字是惘字之误。这都由于他们不讲“象”字之义。老子明说“无物之象”,是象在形先;有物然后有形,而无物不妨有象也。《易·系辞》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阴阳)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

    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但是说的比较最详细而有趣味的,要算《俶真训》: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未始即是未尝,即是今日白话的“还没有”。)这七个层次是原出于《庄子·齐物论》的,但《淮南书》把这七个层次都加上一个内容,作为一个宇宙观的间架。最初的时代是“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的时代,那时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其次是那“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的时代,那时代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窕,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这时代已有气了。接着便是那“未始有有无”的时代,那时还只有气: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豪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根。其次是那“未始有有始”的时代,那时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德含和,缤纷茏苁,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这时代天地已判了,阴阳也已分了,而万物还未生。其次是那“有始”的时代,那时繁愤未发,萌兆牙蘖,未有形埒垠堮,无无蠕蠕,将欲生兴而未成物类。虽未成物类,而已有兆朕了,故说是“有始”。其次便是那“有有无”的时代了,那时万物掺落:根茎枝叶,青葱苓茏,蓶扈炫煌;蠉飞,蠕动,蚑行,哙息:可切循把握而有数量。这是“有”。有之外,便是“无”: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扪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储与扈冶,浩浩瀚瀚,不可隐仪揆度,而通光耀者。“无”即是那浩浩瀚瀚,不可揆度,而可通光耀的空间。

    这是道家的宇宙论。这个宇宙论的最大长处在于纯粹用自然演变的见解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一切全是万物的自己逐渐演化,自己如此,故说是“自然”。在这个自然演化的过程里,“莫见其为者而功既成矣”,正用不着什么有意志知识的上帝鬼神作主宰。这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左派的最大特色。

    然而这里面也用不着一个先天地生而可以为天下母的“道”。道即是路,古人用这“道”字本取其“周行”之义。严格说来,这个自然演变的历程才是道。道是这演变的历程的总名,而不是一个什么东西。老子以来,这一系的思想多误认“道”是一个什么东西,是《淮南》说的那“覆天载地,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弱而能强,柔而能刚……”的东西。道既是一个什么,在一般人的心里便和“皇天”“上帝”没有多大分别了。道家哲人往往说“造化者”,其实严格的自然主义只能认一个“化”,而不能认有什么“造化者”。

    这个自然演变的历程是个什么样子?天地万物是怎样自然演变出来的?这些问题都不容易解答。二千年来的科学家的努力还不曾给我们一个完全的答案。然而二千多年前的道家已断定这历程是“无中生有”的历程,“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这都是大胆的假设。其实他们所谓“虚廓”“无形”,在今日看来,不过是两种:一是那浩瀚的空间,一是那“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当时人的肉眼所不能见的物质。即使有形之物真是出于那些无形之物,这也不过是一个先后的次序,其中并没有什么优劣高下的分别。然而道家却把先后认作优劣高下的标准:有生于无,故无贵于有;有形生于无形,故无形贵于有形。《原道训》说: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夫光可见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毁,故有像之类,莫尊于水。出生入死,自无跖有;自无跖有(此句今本皆作“自有跖无”,高诱所见本已如此,故注云:“自有形适无形,不能复得,道家所弃。”我以为依全文语气,此句当作“自无跖有”,后人不明其义,妄依《精神训》改其文,今校正。)而以衰贱矣。如《俶真训》说:若光耀之间(陈观楼云,间当依《庄子》作问。适按,在此地不改更通)于无有,退而自失也,曰,予能有无而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至妙何从及此哉?(此文又见《庄子·知北游篇》)无形为太祖,其子为光,其孙为水。光在有无之间,能有而无,不能无而无,已不是“至妙”了。水已有形可循,故又低一代。以下“自无跖有”,一代不如一代,“而以衰贱矣”。这种主观的推论遂造成崇虚无而轻实有的人生观,流毒无穷,其实全没有根据,又不合逻辑。即使无形是太祖而光与水真是子与孙,难道子必不如父吗,孙必不如祖吗?有什么客观的证据可以证明无形贵于有形呢?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