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还有,因为菩萨具足各种功德善行,所以菩萨并没有安住于无为之境;因为菩萨具足各种智慧,所以菩萨并没有断绝一切有为法;因为菩萨大慈大悲,所以菩萨并没有安住于无为之境;因为菩萨有度尽一切众生的宏大誓愿,所以菩萨没有断绝一切有为法;因为菩萨要在世间弘扬作为良药的佛法,所以菩萨没有安住于无为之境;因为菩萨要以佛法之良药疗治群生,所以菩萨没有断绝一切有为法;因为菩萨深知各类众生的烦恼、病患,所以没有安住于无为之境;因为菩萨要断除众生的种种病患,所以没有断绝一切有为法。各位大德,能够修习此法门,既不断绝世间诸有为法,又不安住于无为之境界,这叫作‘尽、无尽解脱法门’。你们各位应该修习这种法门。”

    从众香国来的诸位菩萨听了释迦牟尼佛这一番教诲之后,都欢欣雀跃,随即把具有不同颜色,又具各种香味的鲜花撒向三千大千世界,供养十方世界的佛、法、僧三宝,之后,众菩萨顶礼佛足,称颂赞叹所见所闻实前所未有,并说:“也只有像释迦牟尼这样的佛陀,才能在此娑婆世界以各种智慧和善巧方便济度群生。”说完话后,忽然无影无踪了,又回到众香国去了。

    见阿佛品第十二

    原典

    见阿佛①品第十二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②已离;顺三脱门③,具足三明④,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⑤,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⑥。”“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⑦乎?”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

    答曰:“如是。”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

    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

    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

    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

    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暗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暗耳。”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⑧。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咤天⑨,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得华鬘,示一切众。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

    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见。”

    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⑩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

    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即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注释

    ①阿佛:佛名,又作阿鞞佛、阿阅婆,意译为不动佛、无恚佛,住于东方妙喜世界。

    ②三垢:即贪、嗔、痴三毒。

    ③三脱门:即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④三明:在阿罗汉曰“三明”,在佛曰“三达”,即宿命明(知自身及他身宿世之生死相)、天眼明(知自身及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尽一切烦恼之智慧)。

    ⑤中流:喻结使烦恼。此岸指生死,彼岸指涅槃,结使烦恼流于此岸与彼岸之间,故名。

    ⑥言语道断:指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之究竟真理。

    ⑦没生:“没”,死的意思;“没生”即死生,或指生灭。

    ⑧忉利天:位于须弥山之顶,帝释天居中,四方各有八天,合则三十三天,故忉利天亦称三十三天,属欲界第四天。

    ⑨阿迦尼咤天:意译色究竟,乃色界十八天中之色究竟天。

    ⑩那由他:古印度数目字,一那由他相当于一亿。

    译文

    其时,释迦牟尼佛问维摩诘居士:“你来此想参见一下如来,请问,你是怎样看待如来的呢?”

    维摩诘居士答道:“就是像看待自身实相一样去看待如来。我看待如来:他以前不曾来过,以后也不会离去,现在也留不住;既不以色身观如来,又不以色的本体观如来,也不以色的本性观如来;不从受、想、行、识四蕴去观如来,又不从识的本体去观如来,也不从识的本性去观如来;如来不由四大生起,他形同虚空;法身超出六根,并非由眼耳鼻舌身意所集成;他远超三界,已远离贪、嗔、痴三毒;随顺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具足天眼、宿命、漏尽三种神通;其智慧通达无明,与无明等无差异。如来法身乃无相之身,他与实相非一非异;既无自相,又无他相;既不是无相,又不能取相;他既不在生死此岸,又不在涅槃彼岸,也不在两岸之间,而又处处在教化众生;如来虽然了达诸法本性寂灭之理,但又不安住于涅槃之境。总之,既不住于生死此岸,又不住涅槃彼岸。不可以世间智理解他,不可以虚妄识识别他:他如中天之日,故无所谓明暗;他既无一定的名号,也无固定的形相;他柔弱时忍辱负重,但降伏魔障时,却刚强无比,无坚不摧;他在净则净,在染则染,故非净非染;他既不在一定方所之内,又非离方所而独存;既不属于世间的有为法,又不属于无为法;因为他无形无相,所以无所示现,也无所言说;既无施舍之相,也无悭吝之状;既不持戒,也不犯戒;既不忍辱,也不嗔恚;既不精进,也不懈怠;既不入定,也不昏乱;既无所谓智,也无所谓愚;既无所谓诚实,也无所谓奸诈;既无来相,也无去相;既无出相,也无入相;他非一切语言文字所能表达;他无形无相,所以非福田,也不应供养;但如来之化身却能随机摄化,引人入佛道、得解脱,所以又是非不福田,应当供养;如来法身既无形无相,又无所不在,所以无法取着,也无法舍弃;既无相,又有相;他与真如、实际、法性完全同一,对他无法称呼、计量;他大如须弥,小如芥子,所以非大非小;他既无形相,所以无从见闻、觉知,远离一切烦恼束缚;他上同诸佛之智,下同众生之体,与一切诸法无分别可言:他没有任何过失可言,也不会出现任何烦恼惑障;他无造作,无生起,不生也不灭,无所畏惧,也无所烦忧,无所喜乐,也无所厌恶;他无过、现、未三世,所以既无已有,又无现有,也无当有;他无法用一切语言加以分别说明。世尊,如来之身就是这样,能够这样去看待如来,就是正观。如果不是这样去观待如来,就是一种邪观。”

    这时候,舍利弗问维摩诘居士道:“你是从何处入灭后,降生于这里的?”

    维摩诘居士答道:“你所证得的佛法中难道有先灭而后生这回事吗?”

    舍利弗说:“确实是没有先灭而后生一说。”

    “既然诸法并非先灭而后生,那你怎么会问我何处入灭后再降生到这里来的呢?你认为怎么样?诸法实际上如同魔术师变幻出来的许多男男女女一样,难道他们有灭彼生此一回事?”

    舍利弗说:“没有灭彼生此一回事。”

    “你难道没有听佛陀说过,诸法如梦幻吗?”

    舍利弗答道:“是的,听过。”

    “如果一切法如梦幻,你为何会问我是于何处入灭后降生于这里的呢?舍利弗,所谓消失、散灭,这是作为假象的世间诸法的败坏之相,所谓生起其实是作为假象的世间诸法相续之相。菩萨虽然入灭,但其善本德行并不会随之完结,虽然到了某一世界受生,也不会再生长任何恶业。”

    此时,佛告诉舍利弗:“有一个叫妙喜的国度,其佛号叫无动,维摩诘居士就是在那个国度入灭后来生此地的。”

    舍利弗听后即说:“真是难能可贵啊!此人能舍去妙喜国的清净佛土,而来这到处充满污秽与纷争的娑婆世界。”

    听了舍利弗的话,维摩诘居士便对舍利弗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比方说,当早晨日出时,难道日光会与黑夜合到一块吗?”

    舍利弗说:“不会的,当日光出现时,黑夜也就消失了。”

    维摩诘说:“那么日光为何要照耀阎浮提洲呢?”

    舍利弗答道:“欲以光明除去黑夜。”

    维摩诘说:“菩萨也是这样,虽然为了化导众生而受生于不净的国土,但他不会与愚痴与黑暗混处杂居,而是为了消灭众生的烦恼暗障。”

    这时候,与会大众都十分渴望能亲眼目睹妙喜世界,十分渴望拜谒那世界的教主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众。释迦牟尼佛知晓大家的心事,就对维摩诘居士说:“善男子,你就为与会大众显现一下那妙喜世界及其教主无动如来和那里的诸菩萨、声闻众吧,大家都很想见见那个世界。”

    此时,维摩诘居士心里想:我应当不离开坐席就把那妙喜世界及其铁围山以及那国土上的山川河流、江湖大海、溪谷泉源,还有须弥等等高山及日月星辰、天龙鬼神、梵天宫殿等等,还有那世界的诸菩萨、声闻众以及城邑、村落、男女老少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众妙莲花等等,举凡能发心在十方世界行佛事者,我通通把他们接来。我要以三道珠宝镶嵌成天梯,把阎浮提洲与忉利天连接起来,诸天神可以沿此宝梯来到这里,礼敬无动如来,听经闻法;阎浮提洲的人也可顺此宝梯上至忉利天宫,见见那里的众天神。妙喜世界,能成就如此无量的功德。我要把那妙喜世界,上自阿迦尼咤的究竟天,下至那世界的水面,用我的右手,如陶器工匠灵活运用手中的旋转轮截取泥块一般,把那世界搬至这里,就好像手里拿着一朵鲜花向大众展示一样。

    维摩诘居士有了这一念头之后,就随即入定,并运用其神通力,以他的右手,把那妙喜世界搬来此阎浮提洲。此时,妙喜世界中那些道行较浅的菩萨及声闻众、诸天人等,都一齐喊道:“世尊啊!是谁把我们带走了,快救救我们吧。”只听那无动如来说:“这不是我做的,而是维摩诘居士的神力所造成的。”至于那些未得神通的一般大众,已不知不觉随着妙喜世界来到这阎浮提洲了。

    那妙喜世界虽然被搬入了此阎浮提洲,但它并没有因此而小了一些;而此阎浮提洲,也没有因多了一个妙喜世界而显得窄迫,与原来并没有任何差别。

    这时,释迦牟尼佛就对与会诸大众说:“你们现在可以好好看看妙喜世界及其教主无动如来了,这世界是何等的庄严美好啊!其菩萨道行又是那么的清净,不动佛的众弟子们的心念又是那样的洁白无瑕。”大家应道:“确实是那样的,世尊,这一切我们都亲眼目睹了。”

    释迦牟尼佛又对诸大众说:“如果菩萨欲得这样的清净佛土,应当修学无动如来所修证的大道。”

    当妙喜佛国显现于此娑婆世界时,有十四亿的众生发了无上道心,都愿往生妙喜佛国,释迦牟尼佛随即为他们授记,说:“你们日后当生于妙喜佛国。”

    那维摩诘居士完成了以妙喜佛国现身说法、教化群生的任务后,就把它送回原来的地方去了,这是与会诸大众都亲眼目睹的。

    此时,释迦牟尼佛便对舍利弗说:“你刚才看见了妙喜世界及无动如来了吧?”舍利弗答道:“是的,世尊!但愿一切众生,得生于像妙喜世界那样的清净佛土,得到像维摩诘居士那样的神通。世尊,我们真是幸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大的利益,有缘得遇无动如来和维摩诘居士,有幸得以亲近供养他们。但愿一切众生,不管是现在还是今后,如果有缘听闻读诵此经,也能得到很大的利益,更不用说那些听闻后又能信受奉持戒宣说实行者。不论是谁,只要能得到这一经典,就是获得了无价之法宝;如果能够信受读诵,并按经中所说的去修行,那他一定能得到佛的护佑;而不管是什么人,如果他们能够供养那些受佛世尊护佑的人,那他的功德与供养佛世尊是一样的。如果有抄写并持有此经者,其室中即犹如有如来;如果有人听闻此经而能赞颂并生欢喜心,他便能入一切智慧之门;如果有人信受奉持乃至为人解说此经中的一个四句偈,那么这人日后必会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授记。”

    法供养品第十三

    原典

    尔时,释提桓因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②,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③,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妓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

    释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名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实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维之所能得。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④,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乾闼婆⑤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着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萨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⑥,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焰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⑦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⑧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⑨。月盖比丘,则我身是。”

    “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注释

    ①释提桓因:即帝释天,忉利天之主,居于须弥山顶。

    ②劫:表时间长度,佛教典籍中对劫之说法有多种,《大智度论》分劫为大、中、小三劫,其中,合人寿一增(自十岁起,每百年增一岁,直到人寿为八万四千岁)一减(亦即从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直至减到人寿十岁)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合四中劫为一大劫。

    ③舍利:即佛骨或泛指身骨。

    ④陀罗尼印印之:陀罗尼为总持义,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使忘失,此句的意思是用总摄一切佛法之大义印证之。

    ⑤乾闼婆:即乐神,天龙八部之一。

    ⑥五神通:指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

    ⑦贤劫:指三劫之现在住劫,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之。现在贤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宿命劫合称三劫。

    ⑧迦罗鸠孙驮:亦作“拘留孙”,佛名,乃过去七佛中之第四佛,现在贤劫千佛中之第一佛。

    ⑨楼至:佛名,贤劫千佛中之最后一佛。

    译文

    这时,天帝释提桓因在与会大众中对佛说:“世尊,我虽然从你这里及文殊菩萨那里听闻过百千部经典,但从来未曾听过像这部如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究竟表现实相的经典。按照我的理解,如果众生听闻此经,并能够深刻理解、信受、奉持、读诵它,他必定能够得到此经所说的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果众生能够按照此经所说的去修行,则他一定能够堵绝通往众恶趣之路,而诸善门则向他洞开,他就能得到诸佛之护佑,他必定能摧伏诸外道,降伏诸烦恼惑障,得到无上觉悟,安处于道场,走上成佛之路。世尊,如果众生能够受持读诵此经典,如经中所说的去修行,我一定与诸眷属一起,供养服侍他们;他们所在的城市村庄、山林旷野,只要是在宣讲弘扬这部经典,我一定与诸眷属一起前去聆听;举凡未信受此经的人,我一定让他们生起信心;对于那些对此经已起信心者,我一定善加护佑。”

    佛说:“善哉!善哉!天帝,你能这么说,我真替你高兴。确实,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无上正等正觉,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这部经典者,则是供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天帝,即使三千大千世界中到处都有如来世尊,其数量之多,有如世间之甘蔗、芦苇、稻麻、丛林,数不胜数,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一大劫或者以近于一大劫那样长的时间去供养、赞叹、礼敬诸佛如来,一直供养到诸佛入灭后,又把他们的全身舍利用七层宝塔供养起来;这些宝塔都有四天下那么大,其高则直矗梵天,每个宝塔都装饰得极其庄严富丽,遍满香花璎珞、幢幡妓乐,微妙无比,对这些宝塔又长期地加以供养;如果能够这样,天帝,你认为这种人的福德多不多呢?”

    天帝释提桓因说:“世尊,这样的福德确实非常之多,其福德即使说百千亿劫也说不尽。”

    佛告诉天帝:“应当知道,善男子、善女人,如有听闻这部不可思议解脱经者,并能信受、读诵和按经中所说的去修行,那么其福德比上面所说的那种人还要多得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诸佛之觉悟,都是从这部经典之教义中产生出来的,而使人觉悟成佛的福德,是不可限量的;正因为这样,其福德是无量无边的。”

    佛告诉天帝:“在过去无量无数劫前,当时世上有一佛,号药王如来,又称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那个世界名叫大庄严世界,那个时代叫庄严劫,其佛寿命长达二十小劫,他的声闻众弟子多达三十六亿,菩萨众多达十二亿。天帝,当时有一位转轮圣王,名叫宝盖。他七宝具足,统治着四天下,此转轮圣王有上千个子女,都十分端庄勇健,能够降伏各种魔怨仇敌。其时,宝盖王与其眷属们供养着那个药王如来,向他布施了他所需的一切,时间长达五劫。五劫以后,那宝盖王就对其子女们说:‘你们也应该像我这样,以深切恭敬之心供养佛。’那上千位王子就遵照父命,供养药王如来,供给其一切所需,又满五劫。其中有一位名叫月盖的王子,就独自在想:有没有什么供养比这种供养更为殊胜的?借助于佛威神之力,忽然空中有天神说:‘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过其他一切供养。’月盖王子就问什么叫作法供养,那天神答道:‘这你可以去问药王如来,他会为你详细解说什么叫作法供养。’其时,月盖王子就去到了药王如来那里,顶礼佛足后,退到了一边,对佛说:‘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为殊胜,那么,请问什么叫作法供养?’佛说:‘善男子,所谓法供养,就是诸佛所说的那些义理深刻的经典,其思想广博深奥,世俗之人较难以理解,较难生起信心,其中之微妙意蕴,也较难被揭示出来;其教法又清净无垢,并不是世俗之分别思维所能把握的。这些教法乃包含在菩萨法藏之中,是由总持一切法门之实相法印所印证。修习这经法的菩萨,都已达到不退转的八地以上,都已成就了六波罗蜜,善于识别经中深刻的义理;这种深刻的义理随顺菩提之法,地位在众经之上。修习此经,能够生起大慈悲心,远离众魔障及诸邪见;此经之义理与因缘法相符契,主张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命相;倡导空、无相、无作、无起诸解脱门,能令众生修习有所成就,坐于道场而转法轮,为天、龙等八部众所赞叹称誉;能令众生入于佛法宝藏,获得菩萨等圣贤之一切智慧;宣说诸菩萨所行之道,能随顺于实相之本义;昭示无常、苦、空、无我、寂灭诸义真谛,能拯救一切毁禁犯戒之众生;能使诸魔、外道及一切贪心者恐惧、畏怖;为诸佛菩萨及众圣贤所称颂、赞叹;经中也语及出离生死之苦,并显示了涅槃之乐。此经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宣说。如果能听闻这样的深经,并且信受奉持、读诵修习,乃至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使经典中的义理能够得到明晰揭示。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和弘扬佛法,所以称之为法供养。”

    “‘另外,如能按照经中所说的进行修行,并与十二因缘所倡导的缘起思想相随顺、配合,远离一切邪见,证得诸法无生无灭之智慧,对于无我、无众生的深刻义理坚信不疑,能信受因缘果报的思想,对它不违背、无异义,能放弃对自我的执着;对于佛法,能够依于义不依于语,依于智而不依于识,依了义经而不依不了义理,依于法而不依于人;能随顺诸法实相,不以缘起而执有,也不以缘灭而执无,一切诸法都毕竟寂灭:无明毕竟灭,一切诸行毕竟灭,乃至生、老死等也毕竟灭;如果能这样去看待十二因缘,认识到十二因缘乃是辗转缘起,无有穷尽的,从而不执着一切相,这就叫作最上法之供养。’”

    佛告诉天帝:“月盖王子从药王如来那里听闻了这些话后,获得了柔顺忍辱的境界,随即解下了宝衣和身上饰物以供养佛,并对佛说:‘世尊,如来入灭之后,我一定奉行法供养,以守护弘扬正法,希望世尊以佛之威神加被于我,使我能够降伏诸魔障,修菩萨行。’药王如来深知月盖王子此恳求至诚至切,遂予之授记,说:‘你将在今后的佛教末法时代,成为卫护弘扬佛法的法将。’天帝,这时候的月盖王子,亲证了诸法本然清净,并亲得药王如来的授记,更加坚定了出家的信心,并不断修习佛法,精进不怠,不久,便得五种神通和菩萨道行,具备总持一切智慧的能力和无碍辩才。在药王如来入灭后,月盖王子以其所得之五种神通力、总持力及无碍辩才护持弘扬佛法长达十小劫之久,佛法亦随之遍布世界各地;出家后的月盖比丘,更竭尽全力守护佛法,精进修行,一生中度化百万亿人,使他们都发无上道心,立于不退转之位;由他度化的人中,有十四亿人,已发声闻道心、辟支佛心;更有无量数的众生得生天上。天帝,当时那位宝盖转轮圣王可不是一般的人,而今他已证得佛果,其号为宝焰如来,他的上千位王子,也就是贤劫中之千佛。其中的第一位即是迦罗鸠孙驮佛,最末一位即是楼至佛。而那位月盖比丘,就是我的前身。”

    “确实是这样,天帝,你应当知道,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中是最为重要、至高无上的,所以,天帝,应当以法供养,供养于十方诸佛。”

    嘱累品第十四

    原典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嘱咐于汝。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①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②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稀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

    “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③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④;若于如是无染无着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

    “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二者若有护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恶。有此二法,当知是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

    “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者虽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

    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⑤,使受持读诵,为他广说。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

    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复当开导诸说法者,令得是经。”

    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面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者。”

    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广宣流布!”

    阿难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

    佛言:“阿难,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

    佛说是经已,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注释

    ①末世:即末法时代,佛教中称佛法住世有正法、像法、末法三世,末法之世乃佛法衰微之时代。

    ②罗刹:恶鬼名,原为古印度神话中之恶魔,后成为恶人之代称。

    ③杂句文饰:指解释佛典之文字。

    ④新学菩萨:指初发心求佛道者。

    ⑤念力:忆持念诵之力。

    译文

    于是,佛告诉弥勒菩萨道:“弥勒,我现在把无量数劫以来所修集起来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付嘱给你。这些佛法,在我释迦牟尼入灭后的末法时代,你们应当以自己的神力,在阎浮提洲广为流布,不要使它断绝。为什么呢?在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八部众、罗刹等发无上道心,喜乐大乘佛法,如果他们不能听闻到像本经这样的佛法,就会失去修习皈依大乘佛法的大好机会;如果这些人能听闻到像本经这样的大乘佛法,一定会喜乐信受,萌发难得的道心。弥勒,你们应当顶礼领受我所嘱付给你的像本经这样的大乘佛法,日后随应众生之所需,广为宣说、弘扬。

    “弥勒,应当知道,菩萨有两种类型:一是喜欢借助于辞章文句之类的东西来理解、受持佛法,二是不怕义理之艰深,而直探佛法之真谛。第一类,亦即喜乐从辞章文句之类的东西来理解、领受佛法者,一望便知是属于新入门的菩萨;至于第二类,亦即不执着于辞章文句、语言文字的,而能对艰深的佛典毫无畏惧之心,直接深入其中,听后便能心领神会、受持读诵,并按经中所说如实修行者,这类菩萨肯定是一些老修行者。

    “弥勒,还有两种菩萨属于那种新学菩萨,他们无法领受那种义理深刻的佛典。是哪两种呢?一是对于那种以前从未听闻过的义理深刻的佛典,一听就生畏惧惊怖之心,并起种种疑惑,不能信受且行毁谤,说:‘我从来就没有听闻过这样的佛法,这种法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有何依据?’二是如果遇到那些领受护持深刻义理经典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他们,甚至有时挑他们的毛病,说他们的坏话。举凡有这两种表现者,就知道他属于那种新学菩萨。这些新学菩萨的上述做法,实际上是在毁伤自己,不能以深刻的佛法调伏自心。

    “弥勒,还有两种类型的菩萨,他们虽然信奉并懂得一些义理深刻的佛法,但仍然自我毁伤,不能达到证悟诸法不生不灭的境界。是哪两种呢?一是看不起那些新学菩萨,也不对他们进行教诲和诱导的菩萨;二是虽然信奉并懂得一些义理深刻的佛法,但对佛法乃至一切诸法妄加分别的菩萨。以上是另外两种类型的菩萨。”

    弥勒菩萨聆听了释迦牟尼佛以上的话后,就对佛说:“世尊,你刚才所说的话,我以前确实闻所未闻,我一定遵照你的教导,远离你以上所说的那些初学菩萨的过失,奉持你从无量数劫以来所修集起来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在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愿求大乘佛法者,我一定让他们随时能够拿到像本经这样的大乘经典,并赋予他们超强之忆念之力,使他们受持读诵,为一切众生详加解说。世尊,在今后的末法时代,如果有人能如此地信奉、受持、读诵如本经这样的大乘经典,那一定是受了我弥勒菩萨神力所加持的。”

    佛说:“善哉!善哉!弥勒,正如你所说的,一切诸佛一定都会为你能这么做而感到无量欣慰。”其时与会的诸菩萨都双手合十,恭敬地对佛说:“世尊,我们也一定在你入灭之后,于十方世界的一切国土,广泛传布弘扬如本经这样的大乘佛法,并开导众说法者,使一切听闻这种佛法的人都能得到本经。”

    其时,四天王对佛说:“世尊,十方世界一切地方,不管是城市、村庄,还是山林、旷野,举凡有如本经这样的大乘佛典的地方,或是在读诵、宣讲这种经典的地方,我一定立即率领诸眷属到那里去,一者听闻此等无上妙法,二者护佑那些读经讲经之人,我将在他们方圆两千里之外设防,绝不让一切邪魔外道去打扰他们。”

    其时,佛对阿难说:“你也应该受持读诵这部经典,并使它广为流布。”

    阿难答道:“是的,世尊,我已经信奉并记住了这部经之精义、大要,我今后一定广为传扬。对啦,世尊!如何称呼这部经呢?”

    佛说:“阿难,这部经叫《维摩诘所说经》,又称《不可思议解脱门经》。希望你等如我所说的信奉、受持本经。”

    佛陀释迦牟尼宣说完这部经典之后,维摩诘居士、文殊菩萨、舍利弗、阿难以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与会大众等聆听了佛陀的教诲后,皆大欢喜,无不信奉受持这部《维摩诘所说经》。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